如何評價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這個邀請放了快2個月,今天才過來寫,見諒。
這部鋼協的重要性不用贅述 —— 無論是其作為20世紀開篇,即完成時間作為世紀開始的節點,還是100多年後仍然具有的強大魔力以及廣泛的聽眾群,亦或是通過拉二這個窗口,打開了自己從未找到的精神世界 —— 這部作品,無論對於拉赫瑪尼諾夫本身,還是作為聽眾的我們,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1
幾乎所有人深愛拉二的人都知道,拉氏在1890-1900年這段時間,經歷過心靈的驚濤駭浪 —— 若不是達爾醫生出手相救,拉氏作品是否還能像今天一樣絢爛而芬芳,就不得而知了。拉二創作極其特別,因接受治療的拉氏突然迸發出燦爛的靈感,拉赫幾乎以最快的速度寫下了第三樂章的華彩段,並且順利譜寫出第三樂章。
幾乎所有人都對第二樂章的柔美難以忘懷,但拉二的整個樂曲的關鍵,私以為在第三樂章 —— 暴風驟雨般的華彩帶動了整個第三樂章的旋律,而第一樂章如同鐘聲一般灰暗而沉重的和弦,正是拉氏創作第一樂章時,對於第三樂章狂風驟雨的回應 —— 幾乎所有的協奏曲都會由樂隊某一樂器把主音鋼琴逐漸帶入,而拉二告別這樣的冗長,故事般的鐘聲帶著對於憂鬱的審視,毫無修飾和渲染的將聽眾拖入拉赫巨大的精神世界 —— 以至於直到今天,靜坐在音響旁,從第一秒開始,從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的灰暗和沉重開始,如同黑雲壓城般的灰暗便撲面而來,在這樣的由於具有無限的張力,覆蓋到你每一個神經。
所以,拉二由第三樂章開始創作,第一樂章對於第三樂章的呼應,如同橄欖胡般的憂鬱畫卷 —— 憂鬱的展開,肅穆舒緩的第二樂章,在富有幻想,希望和快樂的畫面中,回到寬廣,陰暗,激昂,強烈的激版一躍而起,在宏偉的大音階中燦爛的結束。
2
拉二的魅力,還在於拉二的交響屬性。
拉二不同於拉三瘋狂,執拗的難度,拉二對於鋼琴演奏技巧的把握與交響樂團之間的比例,控制的恰如其分(貝小協同樣如此)。而鋼琴作為整個協奏曲的中心屬性,從感情表達以及構思,從樂曲旋律到樂曲結構,鋼琴都完全帶動了整個拉二,或者說,拉二的莊嚴肅穆,唯美動人,激情澎拜,都由鋼琴完美的表現出來,而在完整體現鋼琴主題的同時,交響在鋼琴的主音骨中顯得增光添彩,沒有任何搶戲的成分,就這一點,拉氏對於樂曲本身的駕馭能力,都讓人嘆為觀止。
3
拉二的魅力,還在於旋律。
拉二的旋律之優美,旋律結構之和諧,古今中外都難遇敵手,用抒情性,歌唱性形容拉二絕不為過,而拉氏繼承柴可夫斯基對於旋律的理解更是拉二增光添彩的關鍵。拉二旋律絕不做作,真誠,質樸,感染力從心來,而絕不依託於樂曲本身的節奏變換 —— 一直嘲笑俄國人不擅長復調旋律創作的音評者在拉二中幾乎都慘遭打臉。拉二絕不是單條旋律線,而是常以兩條或多條旋律線相合,把交響化旋律,高低聲部與鋼琴主音完美結合,這對表達拉赫本身的複雜思想感情大有脾益,而這樣立體化的音樂思維,各個聲部的完美結合,也給二十世紀的音樂創作,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PS:拉二之於我,幾乎承載過我個人所有的悲歡離合。毫不誇張的說,拉二對於感情的承載力,幾乎是無極限的 —— 這取決於拉二本身的完整度,感情表達的張力,以及承載在俄羅斯浪漫主義這一偉大畫卷上的宏偉感情。作為如此主觀,如此體現拉氏個人意志的作品,拉二所宣洩的苦悶,悲哀,暗淡,在整個作品中,體現的最為飽滿,最為完整,雋永於世。
每次聽拉二,幾乎都像一次偉大的情懷體驗 —— 每每開場17聲鐘聲敲響,進入拉二的畫卷,到第二樂章無與倫比的唯美,到第三樂章的激昂,以及最終激情澎湃的結束,每次都讓人難以自拔,達到情緒亢奮的巔峰。
盡然,如貝鋼五(皇帝),肖鋼一,柴鋼一這樣的絕世之作也足夠雋永,但拉二給我帶來的體驗,仍然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會伴隨我的前20多年人生,更會一直陪伴我走完餘生。嫩在有生之年發現拉二,愛上拉二,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PPS:
推薦幾個個人非常喜歡的版本。版本見仁見智,所以不做任何評價。
1 拉赫瑪尼諾夫自己演奏的版本。具體年份無從考證,但音效不錯。特別是最後八個音節,流暢,絕不拖泥帶水,不像其他人用延音踏板。這樣,最後八個小節的連續性有了,同時,又因為柔音踏板的運用,降低了聲燥,很好的避免了與交響的衝突,這樣的話,交響的立體化效果非常好,並且鋼琴的結尾有利而連續。音節處理上,乾淨利落,絕不添加任何花腔,花哨處理。
2 里赫特版本
3 Kissin版本也有不少粉絲
4 Lilya Zilberstein與阿巴多合作的版本,前面@Skywalker提到過,這個版本也非常好
5 Horowitz就不再提了,拉氏對其首肯,給出Swallow it whole的評價,雖然個人不是最喜歡,但是公認如此,也建議嘗試。PS:霍老只有拉三的正式錄音,謝謝Kalus指正!在此說明,不誤導觀眾。
還有諸如:Van Cliburn,阿什肯內齊的版本,幾乎每個大師都有拉二錄音,在此不一一贅述。
123版本都有音頻,需要的可以私信我。
有一種感動就是, 你學習它學習了20年, 你聽了二十年, 你彈了N多年, 但你每一次翻開譜子, 無論聽任何一個音樂家彈奏拉二, 你還是會起雞皮疙瘩。。.... 我們總說, 要真心說哪一個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最美妙, 拉二的第二樂章絕對是NO.1
本來我一般是不回答評價曲目的問題的,因為音樂上的東西有些真的沒辦法說,能說的寫在這裡很多人也看不懂。
但是我看到有些人腦補得太厲害了啊,我說你們寫回答之前能不能查查資料啊?
啥叫「古典音樂的終結」?斯克里亞賓聽說過嗎?拉二產生的1901年斯克里亞賓還沒過渡到他風格中期階段,他的神秘主義音樂還沒誕生呢。再說後面的,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是被你們吃了嗎?1901年的老肖還是細胞呢。
還有啊,1901距離1917還有16年呢,拉赫寫這個曲子是咋預料到之後會發生十月革命的?那時候列寧還不知道在哪兒流放著的吧。
挑唆我們俄派內部矛盾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還有人說拉赫的旋律太俗太膩,類似的音樂貝多芬時代早已有之。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沒有認真聽音樂還是沒有認真聽音樂並迫切想裝個逼。雖然「你行你上」這個邏輯肯定不對,但是有些東西你不上你真的不會知道自己是真的不行啊!首先從實際創作的角度來說,古典音樂的旋律主題本來就是一種非常精鍊的形態,沒有哪個作曲家不這麼干(哦不,可能需要除去先鋒派作曲家),並不是一上來就張牙舞爪各種炫技的。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但真寫起來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我覺得這種旋律聽膩了的可能是聽某位在中國知名的流行鋼琴家聽多了吧,後者改過拉二,有的自己的曲子里嘛也……
而且拉赫和貝多芬完全是非常不同的風格,我真的不知道一幫人平時聽音樂咋聽的。俄派和德奧的歌唱性本身區別就很大,這就不說了。你分析分析譜子,比如這首拉二一樂章的主題,和貝三的主題同樣是以主音為支點發展旋律,方式完全不同,最後也構造了非常不一樣的音樂形象。
隨便截了圖,顏色稍微有點問題,湊活看看。這不僅有多條旋律線,而且連每條旋律線的輕重都不一樣。真當古典音樂的旋律那麼好寫?
Naive!
ps. 覺得拉赫俗還有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和聲手法被流行音樂抄得最多。我也不知道這怪誰。
下面請欣賞由Аркадий.手臂太重抬不動我好累.Аркадиевич.一邊彈琴一邊嘲諷樂隊.Володось帶來的表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shQ9FPRN4t=817s
某天早晨醒來,你突然發現這個世界是黑白的,無聲的,沒有人試圖和你說話,你將要孤獨地一個人活下去。這時候,如果可以選擇一首曲子在你耳邊放一輩子直到你老死,我覺得應該是選擇拉二鋼協。
碰到難事了,起不來床了,生活鬱悶不開心了,都可以找拉二治。
哪怕是要命的事,聽了這個,你也會覺得自己很悲壯。世間有如此牛逼的音樂存在,其他沒所謂啦。拉氏的剛協是有魔性的,拉二在一個人最寂寞時才能明白為何他如此寂寞,在人最困難時才會明白什麼叫共鳴,相信看到回復的各位聽過他的也是這樣的感覺吧,多說無益,拉二是催化劑,讓寂寞的你更寂寞更孤獨,而無論狂風暴雨或是靜謐午夜,他都會放大這種感受,這種魔性是無與倫比的,是紫色的,是充滿吸引力的
開頭的鋼琴音把凝重感不斷搭建,當最初整個樂隊進入時的那種渾厚與震撼幾乎能讓我落淚,最後樂章的那種遼闊把人帶入了西伯利亞的原野,連綿不斷,感到自己的無比渺小
絕境重生,鳳凰涅磐。
拉二是我聽古典的入門,雖是所謂大俗,但這首曲子洋溢著的所謂melancholy卻是需要一個人在成長中慢慢體驗的,不同的時候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說開頭如鐘聲般的17響琴鍵敲擊是蘇俄幾乎完全毀掉的那個俄羅斯的喪鐘,拉赫也是那一代俄國流亡知識分子里對那個永遠回不去的俄國抱著最深眷戀的那一批中的一個。雖然其實拉赫在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個人心理情感的掙扎要遠大於對國家民族的哀傷。
我今年生日還專程開車去了紐約城郊的拉赫墓。一瞬間覺得,我的葬禮上,估計會喊人放一遍拉二。聽過這麼多曲子,拉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有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才能抗衡。壯闊的孤獨,不服輸的,和自我較勁兒的宿命感,收斂的情緒在瞬間爆發,最後結束於救贖。獨愛Richter的版本,這些年聽著他走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事,度過很多難熬的黃昏。說自己喜歡拉赫的男生基本也會多看幾眼,順便問對方一個老掉牙問題:更喜歡拉二還是拉三。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鋼協作品,大一在廈門愛樂的音樂會上第一次與這部作品結緣,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找來了很多版本的拉二來聽。其中最喜歡的是阿巴多和齊柏絲坦在BPO的一次合作。我大一幾乎每個中午午休起來都會聽這張唱片。對於剛剛接觸古典音樂不久的我來說,拉二深深的吸引著我,特別是第二樂章末尾處,每每聽到這段我就忍不住流淚,這與一切情緒無關,而是太美妙了!我的天!怎麼可以這麼美!!!
後來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鋼協作品,普羅的、老柴的、莫扎特的、李斯特的、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精彩紛呈,各有各的好,可是他們的作品聽得再多也始終覺得不及拉二帶給我的高峰體驗,是一種發現古典音樂這片新大陸的震撼!
今天突然發現自己現在的電腦裡面居然沒有個拉二(移動硬碟被我不小心摔壞了,電腦13年暑假的時候也換了),一正忙找隨便下了一張,竟然正好就是阿巴多這版拉二。
前幾天阿巴多大師剛剛過世,唏噓不已。再好好聽聽這張唱片,緬懷這位音樂巨人把。
好聽
六七年前,冬天凌晨六點,從通宵自習室出來去西食堂等新鮮的豆花,路過蕭索的梧桐道。聽到拉二第一樂章開場的鐘聲。每敲一下,心臟跟著一次撞擊。
如果孤獨有聲音,就是它。
孤獨又鬆動於璀璨奪目的第二樂章,最後在一碗熱騰騰的豆花里消融。
蒲寧在寫拉赫瑪尼諾夫的時候說,他們曾徹夜長談,在他的音樂里聽見故園的氣息。
後來又惋惜道,拉氏去了美國後,這股氣息漸漸散去了。
個人觀點:古典音樂的神曲(不是那個意思啊),古典音樂的完美終結。
個人最喜歡李赫特演奏的。唯一能聽得潸然淚下的曲子,表現人在痛苦與失落中執著尋覓,堅韌不屈。
最感動的應該是看淺田真央在索契冬奧會的表演。 花滑的驚艷和拉二的磅礴交織在一起,力量和柔美相互輝映。輝煌又悲愴,深刻到顫慄。
拉二曾經陪我度過那段黑暗的日子.回想起來,基本上心情愉悅的日子裡幾乎沒有聽過它.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很喜歡它.一面聽著它一面意淫自己披荊斬棘,穿破烏雲之後的看到一道白光,而後在白光中實現了涅槃
第一次聽的時候淚流滿面。
抱歉音樂素養不夠,無法做專業評論
慢慢地被海水淹沒,孤獨地死在海里
2014年失戀,於那時的我而言,拉二第一樂章的另一個名字是《男人算個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巴赫的作品都是升降號很少的調?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的作品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有哪些古典音樂是你初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越聽越愛越無法自拔的?
※肖邦的練習曲在創作之初就是為了作為練習曲而傳世的嗎?
※在巴赫的音樂中有時出現的這種旋律是一種常見的技法嗎?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音樂史 |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