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機總是日本獨大?不能像手機一樣百花齊放?
如題,市面上的相機尼康佳能等等,都是日本品牌,我覺得相機再怎麼高科技,也不應該只有日本能做,為什麼沒有看到激烈競爭呢?
德日光學設備好我覺得是和二戰點錯科技樹有關,美英在研究雷達的時候德日還在投資光學觀瞄設備,戰敗後軍轉民自然會領先一步
你們村有一家人家裡有口井,是當年打仗的時候解放軍給挖的。
現在他們家每桶一毛錢給村裡人賣水。
你們家一天買十桶,一年也就365塊,但是打口井要好幾萬。村裡也就幾戶人,不知道要掙到猴年馬月才能掙回來,你是選擇投資一口井,還是直接買他家的。
看大家好像都對這個數字有意見,確實這個數字只是表達個意思,大家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即使是日德的相機製造商,在相機上的收益不見得有多少。相比現在的手機電腦,還有相關的硬體供應來講,只能說是沒必要放棄這個部分。而相比我國,並沒有相關底蘊,非要追上人家是沒有必要的。這種技術並不是一般的公司投資幾年就能做成的。等高端貨研發成功以後,能做的無非就是拉低了相機行業的整體利潤,而咱們的經驗少,成本高,降價空間小,所以註定還是在競爭的過程中不敵,然後被收購。
所以並沒有什麼投資的價值。有人說這是自己沒有就說自己不稀罕,其實並不是。
畢竟世界各國都有特產,總不能我們把全世界的高端貨製造技術都掌握了。
那無非就是讓大家都沒得賺,你自己還賠了大價錢。
首先,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
日本的高玩覬覦德國的相機,而德國的高玩則覬覦日本的相機
=====
相機雖然沒有百花齊放,但也不代表就只是日本一加獨大,不要忘了德國
其次,手機百家齊放,但是如果我們縮小一下聚焦點,只看手機的相機部分呢?
那大家會發現其實手機的相機可以選擇的餘地很小,而其中很大比例又被索尼給獨佔(cmos部分)
於是乎,問題其實簡單了。
相機行業里,日本和德國就代表了品質以及效果。
其他國家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全世界不認。
三星也有過相機系列,但是畢竟也只能在中低端打轉,始終難以和日系抗衡
台灣的明基和大陸的愛國者等等也做過數碼相機,只不過,現在還有幾個人記得?
1.因為我買不起徠卡,蔡司,哈蘇- -
2.就算我買的起,有那錢我能買個高端的佳能、尼康了,拿出去還能招來別人羨慕的眼光,要是拿個徠卡、蔡司、哈蘇出去,別人肯定說「快看那傻逼,拿了一個什麼破相機啊,連牌子都沒有,比我這佳能600D差遠了」
德國貨的真的好貴…
有技術門檻
作者:高相森
鏈接:中國為何不研製單反相機? - 高相森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父輩傳承從小就搞攝影的我,以及後來有段研究國產光學可以說說。
收藏的相機也很多了花在器材上收藏相機上的錢也不少了,甚至國產中及其稀少的紅旗20也摸過拍過幾次。
先說一點說國產數碼化以及做不出cmos,或是cmos技術落後的可以閉嘴了,早在17年前我們就已經領先全世界了。
在1999年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任何廠家能製造出全畫幅感測器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製造出千萬級別像素的中畫幅感測器了,是杭州超意攝影技術有限公司的,超意EB-67,直接在市場上發售,售價10W左右,十分具有性價比,其他國家的數碼後背都在50W左右還沒有這個先進,現在二手3000左右。
成像面積在36×48 mm,CCD有效面積為37mm ×28mm,儘管只比135全畫幅大了一點點,要知道這可是99年啊,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廠家能製造出如此規格的CCD,當時數碼相機的CCD只有可憐的黃豆大小,就算是伊士曼柯達,和飛思,以及以色列的賽天使都望塵莫及,而且感光度,快門速度,42位真彩色,遠遠不是日本能夠仰望的,要知道當時佳能尼康還在為幾百萬像素的APS規格CCD頭疼不已,更不用說千萬像素級別的中畫幅或是135全畫幅了。
直到一年後康泰時的那塊飛利浦坑爹CCD才達到全畫幅的629萬像素,而且有著致命的缺陷,直接把康泰時搞倒閉,把賓得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全畫幅一體旗艦直接搞死搞的賓得元氣大傷,一直不出全畫幅。佳能也是在整整三年後才推出第一款成熟的千萬級像素全畫幅1DS。
當時這個產品一發售的時候,簡直在國內外攝影界就是一顆炸雷,因為他們不相信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剛剛在幾年前才解決溫飽的國家,能製造出這樣世界頂尖的東西。
當時卡爾蔡司的總裁霍夫曼以及佳能的總裁以及尼康中國地區技術顧問親自去杭州展會上試了這款數碼後背,並想花重金購買CCD技術,當時超意一口回絕,因為這是中國數碼領域第一次傲然立於世界之林,把所有製造CDD尖端技術引以為傲的發達國家打得體無完膚。當時國內外各大影像雜誌雜誌周刊幾乎對這款產品都有報道,各大商業攝影機構,影樓,一時間各大訂單紛紛而至,還出口國外很多台。
而後超意公司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數個月後又研製出後續產品EB67II型號(600w像素的普通款 1160的標準版),相比從前更加專業31*31的CCD,1160萬像素是目前世界上面陣型數字機背中像素水平較高的數字機背之一,遠超柯達DCS 465 、輕便飛思等的600萬像素。可高速連拍 。一般數碼相機的一大缺點是拍攝速度很慢 , 拍攝一幅需數秒甚至數十秒以後才可進行第二幅的拍攝 ( 其它幾款專業數碼相機如柯達 DCS465 是 8s , 祿萊DCP104是 10s ,輕便飛思也是數秒), 而 EB67II 數碼機背由於配置有高達數百兆的緩衝內存 ,即使在最大解析度模式下 ,也可達到極快的連拍速度 , 當按下相機快門後 , 以 0. 3s 時間 , EB67 機背就將拍攝的圖像輸入到電腦 , 立馬顯示在電腦屏幕上 ,一次可連續拍攝 36 張 , 存檔後可繼續拍攝 。 拍完後馬上就可對拍攝的畫面進行觀察比較 , 不滿意可刪掉重拍 。
之後超意又再度發力研製了EB67III一舉登上巔峰,EB67III型號這時的技術指標在今天來看都不為過時,1/8000~64s的曝光速度,1600W像素世界上任何廠家都望塵莫及的高像素,以及最低40的感光度。未壓縮70M , 36 位真彩色。還能在大畫幅上自動拼接合成4000W像素的圖像。
以上將日美以及歐洲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之後超意又推出了賓得67數碼化的改裝後背。
但是最後這家公司,因為資金問題終究消失,被日本逐漸趕上超越。
說完了國產的輝煌再說說國產的黑暗。
國產相機在數碼化不是那麼全面的時代還是有一番天地,但是後來逐漸連光圈都電磁化的時代,就已經嚴重的落伍,後來變賣國有資產有事雪上加霜,國產單反的一大攔路虎就是AF系統,在70年代日本相機就已經全面AF化,在80年代佳能研製出超聲波,而中國連機身和鏡頭最原始的機械馬達都沒法做好,90年代的時候嘗試過一批受限於技術和加工精度,經常出現拉風箱跑焦,不好使,齒輪磨損快的問題,一度沒有攻破這個難題,而這時候日本絕大多數已經是更上一層樓的推力大,安靜,快速,準確的超聲波馬達了,機械馬達早已淘汰。 直到今天國內一些光學廠才勉強能製造出最古老的一代機械馬達,例如永諾。而另外就是微型馬達微動馬達的問題,機身的全自動化非常依靠這個東西,國產單反很多還停留在手動上弦這種原始上,而日本因為精加工的發達,能把馬達做到非常小又非常精準,力矩大,所以能安裝到本來就很緊湊的機身上一個按動快門的電信號,就能控制前後快門帘和反光板的準確快速運動,配合伺服模塊就能協調各個動作例如光圈桿的耦合,對焦的分離和鎖定,這也是國產沒法做到的精加工在今天也非常糟糕,很粗糙,個頭還很大。
記得許多年前海鷗出了一款限定版的雙反要4000多當時父親買了,結果對焦和拍出來的不準後來發現是反光板角度問題,去換了個新的結果還是這毛病,氣不過,就這還是限定版呢?最基本的質量問題都成這樣了,沒有質檢嗎?才最後怎麼著?自己用膠重新粘的反光板。要知道那個時代4000多
能賣非常好的進口機器了。最後父親說了一句「哎,沒辦法,只是一下吧,再怎麼說也是國產的呢」。或許當時父親的口氣是無奈。 但我覺得是我一生中聽到過最諷刺的話。
另外賓得佳能理光之類的都和中國合資過出過傻瓜相機,以及單反和鏡頭均有在中國的生產線,當年那麼好的時機沒有把握住,偷師學藝都來不及呢,明明技術都供上來了,都懶得拿只想著那點蠅頭小利,甚至不惜出賣國有資產。去看看現在鳳凰海鷗官網首頁上都是什麼吧,就明白為什麼做不好相機了,今天那個領導來考察,明天又是什麼廠內乒乓球比賽的,趁早都黃了吧,唯一能拿的出手的顯微鏡也別做了,技術也開始被同類日本產品拉開距離了。
當年父親的國產相機的熱愛到無奈與絕望,曾經學過無數封信給鳳凰之類的,提出技術意見,改進,甚至是自製的圖紙和各種光學專利,為的就是國產能有一片天,但都石沉大海,沓無音信,估計是連拆都沒拆開看吧。 最後國內一盤散沙被日本逐個擊破是必然的。 當鳳凰宣布停止生產相機產品的那天,父親的臉上只有憤怒,那天他喝了很多酒,說不出話來。
另外光學這東西都說是要積累,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很多光學大廠也是有幾年就突飛猛進成為世界一流廠商的,因為鏡頭結構就是那麼幾個雙高斯,天塞,柯克,只不過早期技術限制沒法製造的更精密,現在都能10組以上20片以上的鏡片來用來矯正色差,色散,衍射,畸變等一系列問題,但核心結構沒有變還是那幾樣,所以只要用心設計,不說用好鏡片,即使是稍微差一點的鏡片也可以做到很好的素質。
至於測光影像處理電子晶元這塊對於國內卻不是大問題。
最後上圖片曾經我們國產的驕傲 超意EB67
產業結構不一樣。
手機的市場大,核心技術的掌握者(我理解是高通這種,如果有誤望指正)自己很難通過做全產業鏈來霸佔這個市場。另一方面我猜測,手機行業技術革新快,這也使得不斷有新進入者挑戰原有的技術領先者。這使得做全產業鏈的難度變得更高,因為新進入者可以聯合所有其他人一塊去打任何試圖去霸佔全產業鏈的公司。因此這些核心技術掌控者選擇產業分工,大家一起來賺錢。這也就導致手機所需要的東西,你在市面上都是能直接買到的。差距僅是在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沒有話語權,所以採購成本貴一些。
而相機市場容量就相對小,尤其是單反這種對光學技術要求比較高的領域更是一個細分市場。因為市場沒那麼大,市場內核心技術的掌握者(佳能,尼康,以及德系的萊卡,蔡司,哈蘇,祿來等)就有能力去控制全產業鏈。另一方面高端相機的核心技術是光學,我理解這個屬於材料科學範疇,想要突破會比較難。這也就導致總是那麼幾家長期把持這個市場。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當你想要做一台高端相機的時候,與手機不同,你很難在市面上買到令人滿意的原件。一個比較明顯的情況就是各家主要廠商的鏡頭都無法互相匹配。用轉接環也會有一定損失。而只有騰龍等一些副廠會做可以匹配各家的鏡頭。但這些副廠除了一些個別領域上有一定獨到技術,整體的鏡頭素質都是不如那些主廠,所以大部分時候只能打低價策略。
至於之所以是日本和德國公司掌控這個市場,之前已經有人提到,這個是軍轉民的產物。日本和德國當年在光學上走的比較遠。戰後就全都轉相機了。國內海鷗等廠其實也曾厲害過。據說是一幫德國猶太人,帶著玻璃配方跑來中國避難,造就了中國的相機業。但因為研究能力沒能繼承下來,所以都沒落了。百花齊放的手機攝像頭,好的都是索尼的。
現在手機生產大國也不過4家而已。
相機則有瑞士 德國 日本3家。
其實差不多
這個領域曾經唯德國與日本兩家獨大,但是漢斯貓東西一向坑爹貴(包括軍火),商用領域日本價廉物美接到的訂單更多,久而久之由於經驗值賺的多故升級更快。能理解吧?
這個牽涉到一段非常長的歷史故事。推薦閱讀 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簡單說,二戰日本無線電技術落後,軍艦使用目測觀察員。與之匹配,制鏡工業得到政府重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佳能等企業就是那時崛起的
大和戰列艦主炮炮瞄儀的光學鏡片,可以說是人類制鏡史的奇蹟。可惜已經長眠在海底
美國德國都有雷達,就沒開發這個科技樹。但早期雷達很差的,後來雷達勝過人眼是二戰末的事
直到現代,光學鏡片製作行業,依然沒有人能跟日本企業相提並論
工業技術都是傳承的
另外,lz猜猜,為啥日本和德國的神經醫學是世界領先的:)做相機肯定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它是集光 電 機械 軟體多方面要求很高的產業,專業門檻很高,不像做手機,從各個廠家買來零件組裝到一起就可以了(不要噴我,可能做手機沒有我說的這麼簡單)。
當初機械相機,我國也在做,諸如海鷗 鳳凰等還是挺有名的,但是到了數碼時代全部都被淘汰了。當初國產機械相機,雖然鏡頭素質以及快門精度和壽命都不如日德相機,但起碼價格便宜些,還能有些市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相機逐步破產,先是可以自動測光,然後日本相機有了光圈優先,再然後有了自動對焦,更是將我們遙遙甩在身後,隨後進入到數碼時代,CCD和CMOS更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日本相機將所有人奮力追趕的企業都甩在了後面,包括當時的徠卡。
至於說為什麼日本相機如此厲害,我覺得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在機械製造、電子業的出色表現,德國雖然機械製造方面非常強勢,但是微電子缺不如日本,至少沒有日本那麼全面。光學水平日本也挺好的,雖然也是不及德國,但畢竟也是做了這麼多年,經驗積累不是一點半點,更不是隨便某一個企業幾年就能超過的的。
因為日本二戰時好像就開始研究鏡片的問題了,起步早水平高唄。鏡片這玩意是慢工出細活的,慢慢摸索選材打磨才出來的,哪是像小米魅族一樣喊喊口號談談配置比比價格就出來的東西?國產手機基本上就是把各種原件拼起來價格名字做個PPT就開始賣了,哪有人單獨來研究鏡片的?畢竟這玩意成本高耗時長短期沒效益,國內哪個廠家能真正潛心研究的?但是,我相信包括三星蘋果在內的很多外國公司都在研究鏡片,但總得要有個過程的對吧?
兼顧成本售價與質量的民用CMOS生產技術目前尚未有國家能超越日本
反對說德國鏡頭質量好的。如果去參觀一下徠卡和佳能的鏡頭生產車間就知道其中差距。不是日本品牌做不出高品質鏡頭,而是不為。因為那樣價格太高會降低銷售量。在價格和品質中間找個平衡而已。別忘了目前蔡司鏡頭是日本品牌確善能生產。徠卡數碼機身也是找松下代工,哪裡還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苟延殘喘而已
因為相機是以光學器件為主,光學鏡頭不是想抄就能抄的,中國善於抄襲模仿,電子部分中國生產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鏡頭精密光學器件,現在統一就是日本和德國產。中國還是努力打好自己的基本功吧,什麼領域都想走捷徑這種心態本身就有問題。
首先,題主的這個問題有點疑問,至少會有很多人不承認相機生產是日本一家獨大。當然,如果加個「消費級」的話,可能更合適一點。
我把題主的問題拆成兩個:
1、為毛日本相機這麼牛?
2、為毛現在相機屆的競爭感覺不激烈?
首先:為毛日本相機這麼牛?
原因很簡單,人家做得夠早!
世界上第一台相機誕生於1839年,那個時候,相機還是個大傢伙!
這個法國人達蓋爾發明的玩意,可能能夠滿足工業、軍事等等方面的需求,也可能是能夠有效提升逼格,反正相機技術在隨後的時期,沒有像其他技術那樣沉寂多年,而是進入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算是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尼埃普斯於1825年搗鼓出來的。當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玩意只能算曬版畫。(至於為什麼照片產生在相機之前,我就不多說了,自己搜去……)
到了1877年,一個叫路易斯的傢伙就搞出了這個
這麼巨大的變化,實在是……
扯遠了,在相機技術方興未艾之際,當前相機領域的巨頭們一個接一個的誕生了,包括日本相機屆的一眾大廠。
德國:
萊卡相機誕生於1913年,不過萊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9年的「光學協會」。
卡爾蔡司,雖然不生產相機,但卻是鏡頭大廠,早在1890年就開始賣鏡頭了。
日本:
佳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當然,這個時間在相機企業屆算是比較晚的了。
尼康創建於1917年,由三菱財團投資,合併三個光學儀器廠組成。當時,主要為日本國防部生產軍用光學儀器。
賓得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的旭光學合資公司。
奧林巴斯,創立於1919 年,但人家主業應該是顯微鏡,相機只能算是做著玩?
瑞典:
哈蘇也是相機屆的後背,雖然早在1841年就有了,但那是還只是個雜貨鋪(關係類似於那個軍火商糯雞鴨和手機糯雞鴨……)直到1941年才有第一台相機。
至於其他的類似於英國軍旗、法國愛展能、蘇聯澤尼特就不多提了。簡而言之一句話,當年只要算是個工業國,都有自己的相機和相機品牌!
在那個時代,日本趕上了相機技術發展迅速的時期,在一個產業的朝陽時期就進入了這樣一個產業,這優勢簡直不要太大!
而且,成像效果的好壞,這簡直就是玄學!!!就是玄學!!!是玄學!!!對於這種玄學,靠的就是積累,只要不走歪路,做了100年的絕對比只做了幾十年的好!
然後,常凱申同志到台灣後就有這樣一條感悟:好軍隊是打出來的,不是養出來的。這放到相機屆也是一樣,人家日本相機企業與全世界的相機品牌剛正面剛了好幾十年都沒有死,他能不強嗎?
然後,為毛現在相機屆的競爭感覺不激烈?
現在叫得上名號的相機大廠,基本上都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過如是。想一想,在那個有幾十上百個品牌的年代,競爭怎麼可能不激烈?經過幾十年的激烈競爭,在市場大浪淘沙之下,當年的相機品牌百不存一,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相機廠商都是在殘酷戰場上活下來了的、真正的勇士!
你認為現在競爭不激烈,原因是:那個競爭慘烈的年代已經過去好幾十年了!
…………
當然,現在競爭不激烈的感覺也只是你的錯覺,現在的競爭同樣殘酷,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關於佳能、尼康兩廠相愛相殺,索尼、賓得插在兩者之間搞風搞雨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題主可以去百度貼吧等地拉拉仇恨,注意安全!!! 只簡單講一講一些其他的事情。
首先是柯達
你還記得當年公園門口的柯達400嗎?
跟現在的手機類似,只要是安卓,管你小米還是鎚子,一加還是魅族,用的晶元不是驍龍就MTK。(說華為的,我聽不見……)同樣,當時的相機不管是尼康還是佳能,海鷗還是鳳凰,用的膠捲大多都是柯達的!
俗話說:no zuo no die,why you try!1975年,柯達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
吶,就是這個大傢伙,看到那盒磁帶沒?沒錯,這玩意的存儲器不是內存卡,不是硬碟,而是磁帶!也正是因為這個玩意的誕生,讓相機有了不要膠捲的可能,讓柯達的傳統業務遭受了巨大的衝擊,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於擔心膠捲銷量受到影響,轉型緩慢,最終於2012年向法院提出了破產保護,一個龐然大物就此轟然倒下。可以說,柯達為自己掘開了墳墓。(當然,柯達不掘,其他公司也會這樣做的)
數碼時代的到來,給各大相機品牌都帶來了挑戰,但挑戰對於強者來說,只是墊腳石而已,哇咔咔……有的品牌及時跟進,比如題主所提到的佳能、尼康;有的另闢蹊徑,比如動輒十幾萬的萊卡、哈蘇。
但是即便如此,競爭依然存在!
2000年,夏普推出了第一台照相手機
就是這條玩意,開啟了手機搶相機市場的時代。
到2011年,手機所拍攝的照片已經佔到了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到現在,手機攝像頭除了我大信仰果,其他哪個不是千萬像素以上?!誰特么去買低端卡片機?當年三孫子在相機領域沒有動得了佳能、尼康,現在賣手機攝像頭賣得那叫一個歡暢啊!
卡片機賣不動了,長焦機也沒人要了,單反相機的銷量也在逐年下降。
即便如此,還出現了微單(單電)這玩意,想要分市場一杯羹,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題主看到沒?你嚴重波瀾不驚的相機屆,其實是波濤澎湃啊!競爭,無時不在!
當佳能、尼康眼中只有你我的時候,奧林巴斯搞出了微單,索尼笑嘻嘻的切了塊蛋糕。
當日本各大廠活生生把相機的世界盃搞成全運會的時候,夏普搞出了拍照手機,三孫子樂呵呵的起了塊蛋糕。
只能說,這水不要太渾!PS:答畢,圖自網路,侵刪!
相機不是日本獨大,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德國都有生產。但是說到135數碼單反相機倒是日本獨大。雖然韓國三星也有生產過135單反數碼而且還給單反植入了安卓操作系統。但似乎沒有吸引到專業用戶群。國內過去生產單反的海鷗,鳳凰都是國企,體制僵化加上技術水平停滯在膠片機時代不前,自然被市場淘汰。
數碼單反相機的核心元件CCD或CMOS晶元,國內民用領域雖然目前貌似只能提供網路攝像頭級別的晶元批產化 貌似是200萬像素級別的吧,距離專業單反級1000萬像素級的水平批產差不少。雖然國內研究所也能提供給衛星使用的專業級高解析度的成像元件。但衛星一年才發射多少個呢?技術瓶頸無法產業化還是白搭。
如果日本的SONY或佳能放開135數碼單反核心成像元件和晶元的供應,實現類似手機領域高通聯發科這樣的角色的話,所謂百花齊放的情況並非不可能(尼康和富士相機用的就是SONY的CCD),但是相機的銷量其實並不多,而且最近這些年日本媒體報道說還處於萎縮的狀態,就算日本放開這些核心元件的上游供應,國內估計也無法很好的商業化。生產成本估計也會很高。
除非國內出現某些相機領域某些新技術引領者,並且能實現一定的技術門檻。才有可能在相機領域站穩腳跟。或者從攝像領域進行突破。
---------------------------------補充,才知道國內幾年前研發成功了APS-C尺寸的1200萬像素的CMOS元件。但去其官網查看,貌似國內公司目前主要精力是花費在有錢能賺的網路攝像頭和手機攝像頭上(估計短期也無法將這種高像素的技術產業化,沒有合適的相機主機廠對接)。走的估計是中低端路線。先賺錢再說,至於以後如果有機會能和日本SONY這類巨頭在手機攝像頭領域進行抗衡的時候,估計數碼單反或者無反相機才可能在消費終端市場上出現國產品牌的身影吧。什麼時候蘋果手機的攝像頭使用中國公司生產的元件而不是日本公司的元件,估計中國在相機產業化領域才有能力和日本公司相抗衡。國內在相機方面目前估計技術上肯定不是一無所有,但能形成公司和品牌實現產業化估計還需很多努力吧。
手機怎麼能叫百花齊放呢?晶元廠就那幾家,鏡頭也就那幾家,系統也就那幾家。
日本相機,相對性價比高,能走量,市佔高,影響大。
推薦閱讀:
※專業攝影師如何看待將高端相機用得和手機拍照功能並沒有多大區別的朋友?
※新手買單反可以直接跨過最基本的買中高級的單反嗎?
※如何用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關於單反的各種術語?
※說說可以跟原廠比肩的適馬騰龍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