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自然水果界很少看見藍色的水果?
-----------更新於2015年6月22日-----------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回答最用心、花時間最長的回答了。
上次文獻看到的那篇文獻,看完materials and methods以及最後的conclution and outlook就沒看下去了;今天看中間的result有一些新的東西,加在最後。
-----------更新於2015年6月15日-----------
更新內容是另一篇關於果實顏色的文獻:How colorful are fruits? Limited color diversity in fleshy fruits on local and global scales 見於初版內容之後。
-----------以下初版-----------
謝邀。
最近跟果實卯上了,先是大致解釋了下為啥自然界基本上沒有方形的果實[為什麼水果沒有方形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現在又打算好好回答一下關於顏色的問題——
其實「自然水果界」這個說法有點怪怪的;或許題主是想排除掉那些人工培育出來的藍色水果,強調天然的藍色水果少見?
說到藍色的果實,我還真見過那麼幾次:
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小果山龍眼 Helicia cochinchinensis
日本粗葉木 Lasianthus japonicus
然而它們都不能吃!
反正我看到這些比較稀有的顏色都比較怵,野外亂嘗野果澀到舌頭幾乎失去知覺也是有的,所以不敢亂嘗東西。
有一種叫日本五月茶的果子,味道相當不錯,但外觀是黑的,是深紫紅色發黑的那種,怎麼都跟藍色沾不上邊(才不是沒有對焦清楚照片),就不提了。
前兩天跟 @林十之 聊天聊到了一個問題:藍色到底怎麼定義?
那些藍紫色、紫羅蘭色之類的擦邊顏色,算不算藍色?
譬如小果山龍眼,你說它有沒有帶點紫色呢?有?沒有?有?
再者,不同個體對顏色的辨識力有差異,對顏色的認定是不是也並不完全一致,譬如,同一個東西的顏色,在兩個人眼裡顯示出來,有細微差別,怎麼去界定?照片作為記錄顏色的參照,如果鏡頭質量差不能真實反映藍紫色附近的顏色,怎麼辦?
唉這些細節糾結起來,真是傷腦筋啊。
果實顏色的演化,是一個演化生態學上困擾了博物學家至少兩百年的問題。
對的,至少兩百年!
達爾文還沒出生,這問題就開始困擾博物學家了——然而至今在這個領域,進展依舊寥寥。
果實有很多種類型,也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而根據果實的質地來分,大致有乾果(dry fruit)和肉果(fleshy fruit)兩種,平常提到的水果,屬於後者。
果實顏色相關的色素,主要有三大類,類胡蘿蔔素、黃酮類色素、甜菜紅鹼[關於植物色素的簡明介紹可以戳同一株植物會開出不同顏色的花朵嗎?為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由於人類採集水果的歷史相對於鳥類、哺乳動物和昆蟲食用果實來說很短,並且相當多的果實都是經鳥類食用而傳播開來,解釋這個問題,不可避免要考慮到其他動物的相關活動。
藍色肉果是不是少見呢?有人描述過肉果的顏色,脊椎動物吃掉的肉果,大部分都是紅色、黑色的,也有少數是藍色、白色、橙色、黃色、綠色的(Willson et al. 1989)。而紅色、黑色也是鳥類傳播種子的熱帶植物當中最常見的果實顏色(Janson 1983;Wheelwrighr and Janson 1985;Willson et al. 1989)。但溫帶哺乳類吃掉的果實,通常則是橙色、黃色、棕色的(Janson 1983;Knight and Siegfried 1983;Gautier-Hion et al. 1985;Sourd and Gautier-Hion 1986)。
可見,藍色的果實確實不常見,但也不算最罕見的類型。
解釋果實顏色演化的假說主要可以歸納如下(Willson and Whelan 1990):
其一,果實顏色是根據食果鳥類的偏好來的。果實顏色可能反映了鳥類的偏好,通過提高醒目程度來讓鳥類更容易發現,或者用顏色作為成熟的信號。
假說1:食果鳥類更喜歡特定顏色的果實。
這是最直接的假說,然而支持的證據並不強烈:雖然蜂鳥確實喜歡紅色的花朵(鳥媒花基本上是紅色的,因為鳥類視覺對紅色敏感),但實驗當中的鳥類表現的顏色偏好並不穩定(如北美的catbird[喵星鳥]和畫眉鳥,Wilson et al. 1990)。自然界食果鳥類的年齡(決定其覓食經驗)、視覺敏感程度、物種親和力都不一致,這種簡單的對應關係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假說2:果實顏色越醒目越容易被鳥類發現(Kerner 1895;Ridley 1930)。
這個假說也碰到了許多問題:如果假說屬實,那麼應該會有某些特定顏色的果實出現在特定環境中——這種情況並非普遍存在;同一種環境當中果實的顏色,在某些地區可能會趨向一致(有一個例子提到了哥斯大黎加),在另一些地區則並非如此(秘魯,Wheelweight and Janson 1985);而且一些果實顏色多態性很高的物種,也沒有特別的棲息地關聯(即使有關聯,也需要確認是果實顏色造成的關聯):特定的環境下才有顏色豐富多彩的果實,其他地方則顏色單調,這種說法並不成立(Willson 1983;Willson and O"Dowd 1989)。
Rhagodia parabolica是一種藜科的植物,果實顏色有紅色、黃色、白色;然而鳥類對不同顏色果實的取食頻率基本一致。而且有幾種顏色單調的果實也被食果鳥類大量取食;即使是有沒有蠟質層(蠟質層能強烈反射紫外線),鳥類取食的表現也是相似的(Willson and O"Dowd 1989)。
也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放置在紅色樹榦的果實比放在非紅色樹榦的果實受到更多訪問——不管是白色果實(Cornus drummondii,一種棶木)還是黑色果實(Phytolacca americana,垂序商陸)都是如此。
假說3:果實顏色象徵果實的成熟度。
果實成熟前,往往與成熟後相比有一些特徵,譬如果實發硬,發酸發苦,經常綠色,有時還有毒,不容易脫離。有時食果鳥類會表現特定的味道喜好(Sorensen 1983;Levey 1987a),但許多熱帶、溫帶鳥類則是囫圇吞棗,根本不嘗味道。不過鳥類通常更喜歡完全熟了的果子(Sherburne 1972)。
另一方面,果實的顏色跟成熟度的關係也不是那麼關係密切,而是多種多樣的(Ballinger et al. 1972)。有的果子根據顏色看熟透了都很難掉下來(Lindera benzoin,北美山胡椒)。有的研究當中,鳥類更喜歡未成熟的果子,還沒到熟透的顏色就吃掉了(譬如唐棣屬一種Amelanchier sp.)。果實顏色單獨作為成熟度的標誌,也是不太可靠的(Willson and Thompson 1982)。
假說4:果實顏色便於快速識別食源。
對於遷徙的蜂鳥而言,紅色的花朵確實是快速識別花蜜來源的標誌;但對於果實而言,情況卻仍值得懷疑——不管是不是遷徙鳥類的食源,紅色和黑色都是果子最常見的顏色。
假說5:沒有或者少有營養回報的果實模仿高營養回報的果實的顏色。這種假說實際上是一種擬態假說——很早就有「沒有回報的亮色種子」的報道(Ridley 1930)。
這種假說也有前提:假設果實顏色對食果者而言,比其他的因素(例如果實大小和形狀,葉形態,果序形狀,生長形式等等)更能辨識果實的營養水平;這一點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持。
其二,果實顏色適應於防止不怎麼傳播果實的消費者或破壞果實的動物的拜訪。
假說6:紅色果實對於依靠成熟果實為生的節肢動物而言不醒目。然而對於實蠅類的昆蟲和某些在果實成熟前產卵其中的昆蟲(Smith 1984,1985a,1985b),這一點並沒有用。
這一假說並沒有解釋黑色的果實為何常見,也沒考慮其他的果實顏色。
假說7:果實顏色拒止不怎麼傳播的食果動物。一些動物(這裡指脊椎動物)感知不到某種顏色,或把某種顏色當成警告色,這一機理支持這一假說。
假說8:果實的色素和其他因子幫助植物抵禦寄生蟲、致病菌和害蟲。有一些與植物色素合成沿同一途徑合成的物質有防衛作用,可能有的植物色素本身也能幫助抵禦外界侵襲。有的植食性昆蟲有對黃酮敏感的化學感受器,能夠幫助其找到可食的東西,同時避開植物富含黃酮的部分。
然而植物色素的合成與作用機制是十分複雜的;相似色調的花色素可能有完全不相關的生物合成途徑合成,而其防衛作用也相差甚遠;事實上,防衛假說更趨向於解釋果實顏色在演化中的發散而不是聚斂。
其三,果實顏色可能與生理活動相關,譬如調節溫度(貌似海芋的果實還是花序,屬於經典的例子;生理學介紹過電子傳遞鏈當中某種阻斷劑的影響可以阻斷某一步,從而大量產熱提高溫度從而讓臭味更快散發出去)。
假說9:深色果實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加快生長代謝速率,縮短果實暴露在攻擊下的時間。
但根據這一假說,果實應該在生長過程中顏色更深,而不是在成熟之後,而這與事實相反。
其他的生理作用還包括譬如花色素增強味道之類的,但這跟增加果實吸引力或者被探測的程度相比,無法區分何者作用更優先。
其四,果實顏色的受進化上相關特徵的影響。
假說10:果實顏色是相關特徵在選擇作用下的副產物。
譬如假說8就是個例子。
根據這一假說,問題就變成了:為啥紅色和黑色的果子能在直接選擇下更多保留下來。
還有一個例子,色素與適口性相關。有些黃酮、生物鹼和可水解單寧與花青素共同顯色。譬如槲皮素,嘗起來是苦的,也是一種共顯色的色素。單寧是澀味的主要來源,也是一種防衛物質;果實澀味成熟後消失的一種化學機制就是形成單寧與花青素的複合體,果實的顏色就是其副作用。
其實這個假說是想提供這麼一種思路:我們知道的果實顏色所代表的屬性還遠遠不夠,只有足夠深入的認知才能檢驗到底果實顏色與何者相關。
最後,果實顏色的呈現,受限於色素產生的各個步驟,或者受限於系統發生。
假說11:產物的消耗限制了果實顏色的發展。某些資源分配上的約束限制了植物色素的合成。
花青素主要存在於液泡當中,pH值變化也需要一定的消耗。而許多果實當中,酶和其他複合物對類胡蘿蔔素和花青素脫色能力的存在,使得果實顏色進一步趨向保守。
矢車菊在藍色與紫色的花瓣當中,花青素濃度差了280倍——可能小小的顏色改變就需要這麼大的濃度變化;花青素積累導致的果實由紅變黑,在黑莓當中濃度變化為2倍,而在某種葡萄當中則是200倍。藍莓的藍色果實個體,色素濃度是粉色果實個體的20倍。深色果實當中的花青素含量可能達到乾重的30%。
假說12:傳播的競爭限制了特殊的顏色。
假說13:果實顏色僅僅是過去的選擇和系統演化的結果。(好不負責!真·等於沒解釋)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許多肉果植物的生活史周期太長了,對果實顏色選擇壓力的響應太慢,並且難以檢出。
實際上,快速物種輻射的類群是檢驗果實顏色選擇的很好的樣本,譬如溫帶的忍冬科和薔薇科——照理說應該有非常豐富的果實顏色——然而這兩個科內的果實仍然多為紅色/黑色,這甚至跟熱帶的果實顏色幾種的範圍一致。系統發育似乎真的沒有成為果實顏色分布的動力。
以上提到的各種假說可能對果實顏色的進化有所貢獻;而這些假說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當中有不同的重要性,在行為與生態因素當中偶然性地起作用。
糾結了這麼久,說穿了,專門研究這個的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假說來解釋自然界果實顏色分布。
唉看完一整篇文獻就知道這個,也是醉醉噠。
其實很多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一旦要問個為什麼,上帝就發笑了。
最近又找來一篇關於果實顏色的文章,粗略看了下,果實顏色分布甚至跟系統演化都沒多大關係。感覺就算細細看完也解釋不了這個問題……
宏觀向的生態學問題就是這麼難。說得再有道理,沒有合適的假說和合理的實驗去驗證,那也只是一本正經地不知道是不是胡說八道。唉。
還有,我知道這麼一本正經地挖文獻,你們根本不會贊,因為沒意思;而且我也根本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告訴你們這個問題連前沿的科學家也不知道,你們就更不會贊了。唉。
-----------以下是更新內容-----------
簡而言之,How colorful are fruits? Limited color diversity in fleshy fruits on local and global scales這篇東西,講的是運用形態空間模型的方法,將不同果實(不同地區以及一些植物園當中的植物的果實,一共948種)顏色的反射光在鳥類4種視錐細胞(對應波段分別在紫外光、短波可見光、中波可見光、長波可見光;鳥類的四色視覺Tetrachromacy可以參見眾所周知有「色弱」的人,那是否有「色強」的人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的刺激值,與一個正四面體錐內部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每個頂點對於一種視錐細胞),構造一個顏色的形態空間;然後對眾多顏色對應的點進行分析;同時也對1300種植物花的顏色進行類似的分析;另外還構建隨機的顏色分布(通過隨機數生成對應的顏色);將同一地區的果實顏色,以及果實顏色與系統發生的關係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以下的結論:
1 果實顏色僅僅佔據顏色空間當中非常有限的部分(約佔整個顏色空間的17%),其原因可能由於某些顏色自然界難以出現(對某種視錐細胞的刺激強度非常高而其他的非常低),可能由於色素分子的化學參數所致。
2 果實顏色佔據的顏色空間大約只有花朵顏色的一半;這一點似乎可以通過花色和果實顏色不同的選擇方式,以及果實顏色在選擇上相互衝突的壓力這兩點來解釋。
3 按照地區來劃分的果實,其顏色相比隨機排列的要更加相似,多樣性更低。
4 根據系統演化來劃分,果實顏色不會顯得更加相似,似乎果實顏色與演化上的保守並不相干,而是表現出廣泛的趨同性。
作者還提出了一系列更多的問題:
果實顏色在地域上的趨同是否可能有其他的驅動力,譬如生態排序(ecological sorting這個詞暫時沒想到怎麼翻比較合適)?新的機制傳達所產生的不同果實顏色有什麼優勢?
最後提到了一個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來解釋這個現象:生產者(植物)通過競爭來吸引消費者(種子傳播者)的注意,果實顏色則是一種「廣告」,果實顏色的演化與高回報相關)——然後就爛尾了。
以下是本人的引申:
這篇文章研究的方法很新穎,試圖通過數學/幾何學的方法,構建顏色的形態空間,來對不同的顏色進行分析;但考慮的模型似乎還是太簡單。果實的顏色,除開分布地區、系統演化這兩類劃分方式,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值得考量的因素:譬如果實成熟的時間(成熟時間大致相同的果實是否有機會顏色趨向一致),傳播動物的其他可能(主要研究鳥類,提到了哺乳動物大約參與果實傳播過程的10%),果實顏色與傳播動物的系統演化是否有相關性(近緣的動物傳播相似顏色的果實),以及研究果實的種類仍然相當有限(948種;被子植物超過20萬種)。不過這至少是一個有價值的開始。
我比較關注的是文中提到了一個資料庫,Floral Reflectance Database,其實這種描述性狀的資料庫在植物形態、生態領域,是非常基礎而且重要的,不僅僅是外觀,還有花期、果期等等一系列生活史相關的內容;這些數據如果還要靠每做一項研究進行單獨的積累,實在是一種非常低效率的行為。然而國內似乎在這方面還不夠重視,昆植所好像自己有種質保存的冷庫,也在做DNA barcoding的資料庫,但相比之下仍然有大量的空白等著填補。這些內容非常基礎,也可能相當枯燥,但一天沒有把這些內容以數據的形態大規模地記錄下來,形態學就只能在博物學、描述性、不科學的標籤上多停留一天。
多提一句,國內自然科學的底子確實薄,英國可以拿出超過50年的、多個物種的物候學精確記錄,以此作為研究材料,來做全球溫度變化的研究(Fitter A H, Fitter R S R. Rapid changes in flowering time in British plants[J]. Science, 2002, 296(5573): 1689-1691.),這種看似非常沒有用的記錄,實際上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就可以搞出個大新聞,然而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僅僅是肉食者,很多很多人都停留在「基礎研究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思維當中,可悲可嘆。
-----------更新於2015年6月22日-----------
看paper實在是慢而拙計……
Result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內容:這948種植物當中,62.1%物種(589種)的果實,在鳥類視覺的四角錐裡面,l錐體的分部明顯比uv、s、m錐體要強烈。
這意味著這些果實當中,對鳥類而言顯示顏色為紅色或者紫黑色的類型確實是最多的。這一結果支持了鳥類傳播的果實至少有60%在人的視覺當中顯示為紅色或黑色的說法(Wheelwright Janson,1985)。
這一結果也支持了,果實顏色確實是藍色的少,非常少。
對於花色與果色的分析還強烈支持了花色多樣性幾乎兩倍於果色多樣性的發現。(之前的更新提到了)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關於巴西東南部的Cardoso地區的果實顏色分析。
其他地區的果實顏色,相對於空的隨機模型而言,顏色分布都相當集中,唯有Cardoso地區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結果:這個地區果實佔據的顏色空間甚至比平均的隨機模型還要大。
分析其原因,是因為有5種植物,果實顏色非常特殊,這5種植物佔據的顏色空間佔據了該地區總顏色空間的39.3%(總共73種植物)!其中有4種是這個地區的特有種。當把這4種排除在外之後,其他果實顏色的結果,與其他地區群體的結果十分相似。
我們來看一下,到底它們是何方神聖吧:
Elaeoparpus anguistifolius圓果杜英(就是某匿名用戶的另一個回答當中提到的,金剛菩提子;中國也有海南、雲南、廣西分布)。
果實顏色是這樣的:
Author:Forest Kim Starr
看到沒,這詭異的藍色,遠遠偏離於常見的果實顏色。
多提一句,目前已知,僅有三種果實,其顏色不通過色素,而通過特殊的表皮微結構對光的反射而產生,圓果杜英就是其中之一(Lee,1991; Lee et al., 2000; Vignolini et al., 2012)。這種顏色的產生方式更多出現在花,而不是果實當中(Glover Whitney, 2010)。Heliconia velloziana 蠍尾蕉屬某種
沒找到果實的照片,但這個屬的描述當中有這麼一句:
Fruits are blue-purple when ripe and primarily bird dispersed (Uriarte et al. 2011)
又是藍紫色。
剩下的三種,都是 Psychotria 九節屬的植物。https://sites.google.com/site/biodiversidadecatarinense/plantae/magnoliophyta/rubiaceae/psychotria-nuda——這是對Psychotria nuda這個種果實的描述(葡萄牙語):
Fruto drupáceo, elipsóide, 1-1,5× 0,8-1 cm, azul a violáceo
藉助翻譯,最後的加粗部分是藍色與紫色的意思。
找到照片了:
Author: Ciro Carlos Mello Couto
也就是說,能夠查到描述的這幾個顏色特別特殊的物種,果實顏色都是藍紫色,遠遠偏離於常見的果實顏色。
遠遠偏離於常見的果實顏色。
至少果實顏色當中,藍色少見,並不是憑印象隨便說說的,而是確有其事。
關於果實顏色比花朵顏色要少,一種解釋是,對許多的花而言,物種間的顏色多樣性選擇更加強烈,同種的花在異花傳粉,特別是雌雄異株的植物當中,一定要拜訪兩次,由此花的顏色因傳粉者的區分和記憶而得以選擇下來。而種子傳播者的細緻區分,卻不會使得多數植物受益。相反,果實顏色的趨同能增加傳播者的數量。
最後總結一句,如果有更多對藍色果實的研究,可能可以更好回答這個問題。
一種可能的原因是,花色素的藍色靠不住(容易因為pH值變化變為其他顏色),只有微細結構造成反射藍色光,才能穩定地產生藍色。
應該和色素以及有色體的普遍性存在方式和含量多少相關,可能也有進化中,天擇性擇人擇的各方面原因的綜合。
植物體內的色素包含脂溶性的葉綠體色素和水溶性的細胞液色素,前者存在於葉綠體,與光合作用相關如葉綠素,後者存在於液泡中,與花朵顏色相關,如花青素。
大部分植物顯現顏色,是因為色素和有色體,色素里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花青素等等,而表現藍色的色素主要是花青素和有色體等等貌似偏少。
具體到果實,花青素在不同的酸鹼度呈現不同顏色,酸性的時候呈現紅色,中性的時候呈現藍色,大部分的水果都偏酸性的,所以很少有藍色的水果,而藍紫色類的藍莓、茄子和葡萄等等,在其果皮含有一類單寧的化學多酚物質,這種物質與植物某些部分含有的鐵元素或者其他重金屬結合,變成深藍色、藍黑色、深綠色或藍紫色的絡合物,同時也因為含有其他色素等,綜合顯現出來的顏色。
同樣比如血紅蛋白血藍蛋白,一般情況下是鐵元素血紅蛋白多,鈷銅類血藍蛋白少,另外藍色算冷色的憂鬱色調,說不定和這個心理作用有些相關,人和動物都不怎麼愛吃,還有藍色通道的信息量低,天空中光發生散射,波長短的藍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長長的橙色光和紅色光散射得多,說不定和這個也有關係?進化演化相對而言藍色果實偏少?!藍莓不是藍色的嗎
為什麼水果沒有成熟前絕大部分都是綠色,成熟後會有不同的顏色?(紅色最多)
因為成熟前不想讓動物來採摘,所以綠色和樹葉顏色一致不容易被發現。長成紅色就容易發現,然後大家來吃,吃完順便播個種。
長成藍色與綠色樹葉對比不明顯,被採摘的幾率比較小,不利於散播,所以就慢慢被自然界淘汰了。有還是有的,只是品類相對來說比較少。
水果也在想,為什麼自然界里很少見到藍色的人類
藍莓,一種起源北美,一種野生於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又叫篤斯越桔。
最近實驗課吃到的,藍靛果忍冬,味道苦澀,適合做果醬。在東北應該還有一些野生的藍色漿果。附圖一張藍靛果。
樓上說的藍色果子大多是不能吃的,我說兩個能吃的:
1、藍苺,這個不用多說了。
2、大金剛,就是大金剛菩提子的果子,據說能吃,只是肉太薄核太大,不好吃。
因為藍色很讓人沒有食慾誒,水果也是想讓更多人食用他們的
個人認為藍莓不是藍,而是類似葡萄的藍紫。很少有天藍色或者亮藍色的水果,是因為與天空的顏色太接近,對動物而言不夠顯眼,類似樹葉縫隙中透過的天空。而水果之所以能夠吸引動物來吃,是想藉助動物的消化系統來播撒自己的種子繁衍後代,所以也是個看顏值的事情,紅、黃色的水果更吸引動物。而且,很多植物果實腐爛變質後才會呈現藍色,那麼植物更不傾向於進化出藍色的新鮮果實了。個人愚見
木通科的貓兒屎。
其實很多。藍莓算常見的。你去森林走一走,會發現很多野果都是藍的。但好吃的水果中藍的的確不多。
不知道算不算,遼南地區有一種野生植物叫「天天」,藍色的,小時候沒水果時當水果吃。
我覺得"自然水果界少見藍色水果"這個命題不一定是對的,不能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接觸的藍色水果非常少,故認為自然界藍色水果很少,但自然界的水果有多少種,被人們發現的有多少種,其中藍色的又有多少種,人們發現的藍色水果有多少種,藍色的水果真的少么,這個真的不一定,世界那麼大,我們不知道的還很多。
如果將題主的問題轉換為"為什麼生活中少見藍色的水果"可能更合理一些,但也許這並不是題主想問的。
怎麼會這樣?
因為水果中毒後呈藍色!總要有個區別啊!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藍靛果,我們叫山茄子。家這裡滿山都是
我覺得是因為從前人們覺得藍色的果實不好看,或者說雖然能吃卻不好吃,就不去吃,搞得現在我們都不把這些認為是水果或者蔬菜。啊會,如果是蔬菜就稍微多一些了。(純屬意淫,不喜勿噴)
我記得以前讀書時候學過 同藍色的葉子,花(植物)一樣原理 就是什麼光波接收率之類的 每一種色系都有接收的 綠色接收最少 反射得最多(就是肉眼看到的最多)
因為藍色是blue~
因為藍色比較憂鬱
因為海和天是藍色的~
推薦閱讀:
※下面這幅油畫是怎麼製造這種晶瑩剔透的感覺的?
※根據一個人喜歡的顏色真的可以判斷性格嗎?
※有哪些練習配色的 App?
※為編程軟體使用什麼背景顏色比較不傷眼?
※ps用什麼插件可以提取圖片的所有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