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菲的世界》這本書?

被稱為「哲學入門書籍」。


「邀請」和「入門」是兩回事。

譬如有一張請帖,告訴大家這頓飯有些什麼菜,讓大家產生垂涎的感覺,那麼這份邀請的基本任務就達到了。哲學的「邀請」大致需要做到兩件事:(1)引起讀者進一步的興趣;(2)幫助讀者熟悉一些專名(人名及其他),在進一步探索中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關於心裡舒適區的意義,請讀拾荒少女的這個回答:英語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老一輩學者曾經說過,在以前京劇、話本小說都是一種歷史的邀請,讓大家對歷史故事產生了興趣,同時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印在大家腦海里,翻開史書的時候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但隨之如何破除那些乾癟平面乃至扭曲的形象,就成了歷史學習中很大一個問題。讀這書也是,讀完以後對於哲學家會產生一些比較簡單化的印象,對於哲學問題更加難有哪怕些許的把握。這就需要入門的過程中去糾正。

這裡的關鍵是還是請帖不能當成飯吃,即使連前菜都算不上。

現在很多讀者的問題在於把請帖當成一道冷盆,吃得很歡。比如最近黑本就抓住一位選手:人為什麼會不快樂? - 知乎用戶的回答。應該說Gayscript讀《蘇菲》讀得很認真,但顯然是力道用錯了地方。把字裡行間的意味都品出來,並不意味著在哲學的道路上向前走。主要原因是:啟蒙書為了貼近青少年讀者,在遣詞造句上帶有相當的模糊性,無論是對問題的呈現、還是對哲學家的概括事實上都很不清晰。即使作者自身沒有誤讀相關的人物問題,他對之的呈現很難說涉及了其中的關鍵。在這些本身就比較模糊的段落上用力,通常只能將自己的感受放大,而不能獲得新知。

簡單說,既然對請帖上的菜感興趣,就應該找地方去試吃。既然對《蘇菲》中的人物主題感興趣,就應該從進階的讀物入手。具體請讀黑本的另一個回答:有哪些適合非專業人士閱讀的哲學書籍? - 知乎用戶的回答。「單個哲學家的導論性著作」,如「《牛津通識讀本》」,「《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是很好的系列,如果願意讀英文,可以直接讀勞特里奇的哲學家系列。


作為一個哲學科普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那些哲學知識,當然了,如果內容真的是單純的哲學史科普,它也不會這麼出名。
哲學入門不在知識,在於啟發。
要知道,啟發人對哲學的興趣和告訴別人哲學知識,這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
當然對於我個人而言,這種低齡化的啟發用處不大,所以對我而言不過這本書另有大好處——就是它的神奇架構。
在於它從開始就設好的那個最底層最大的圈套,讀者稀里糊塗就入了套。在前期,每次出現席德兩個字我的心就抽搐一下,忍不住要想,忍不住就要去猜測。
這一猜測,就有點偵探小說的意味了,就有趣了。
這本書好就好在有趣。
叢林里不時跑出來的童話人物,身邊隱隱存在的無形的上帝,彷彿有隻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你的生活,來源不明的信件,身份可疑的老師,魔幻色彩的木屋。作者在不斷地提醒我們,蘇菲所在世界是不真實的。我們為她著急,跟著她一步一步揭露這個世界的真相,撲朔迷離的劇情經過半本書的緩緩鋪墊,高潮終於在中段席德的出場一下拉開了帷幕。
現實世界裡的少校文字句句驚人,將之前所有的藏著掖著的東西全部揭發出來。
可是故事沒完啊,而且要命的是,老師告訴蘇菲,我們要逃出這個世界!
這個有點科幻小說的意思了吧,雖然老實說作者的遣詞造句不怎麼樣,但是情節取勝啊。兩線劇情雙管齊下,書里書外,虛擬與現實,節奏越來越緊,氣氛越來越危險。
隨著哲學課逼近現代,蘇菲遇到的奇幻經歷越來越多,直到生日的那天。跟戲劇一樣,所有的人全部出場,觀眾們也能通過書頁的厚度推算出來這一幕有好戲看了。
這就是夾著腿憋著尿都不能錯過的部分。
生日到了,桌子鋪好,碟子擺好,衣服穿上,來賓們光彩照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是不是好戲要開始了?告訴你,不行。為什麼?男主角還在路上呢。
我們可能在竊笑:這幫人不知道男主角來了之後要亂套。
孩子的事,就從孩子開始。
「突然間喬安站起來,毅然決然地走到傑瑞米身邊,在他的唇上大聲親了一下。」
BGM響起了、
大人們此時十分反常,倆孩子親吻,雙方家長無動於衷。亂了,雞骨頭亂扔,在院子里隨便放炮,飛機也來了,人們陷入了狂歡。
於是男主宣布,我們都存在於被少校創造的世界。
恍若驚雷。

最後男女主角確實是逃出去了,以一種虛無的方式存活在現實世界裡,像一個幽靈。
算是一個美好的結束。
可故事結束了,我們的故事還沒完。

你夢裡的人會不會逃出來站在你身邊?
你會不會只是某個人的幻想之物?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我們會醒來嗎?

只要你有了這樣一點點疑惑,哪怕不構成苦惱,不讓你瘋狂,不讓你傷悲,只要你的內心被這些輕輕觸動了。那麼作者可能就會在世界另一頭露出由衷的笑。
這就是《蘇菲的世界》


為神馬都要黑蘇菲的世界啊!?你們真的都把書看完了嘛!?本來文學少女@譚香山 邀我了,準備去把書重溫一遍再答的,翻了翻答案看到清一色的不推薦……我的心很痛的好嘛!這就跟文學少女撕逼!

提起《蘇菲的世界》,我還記得那是10歲的時候,從盜版書攤上五塊錢買到一本,拿回家就著冬日的陽光看完了第一章。
第一次,我知道了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我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流變,看完之後的午飯時間,我興奮地向麻麻講著剛剛學到的「理念世界」的故事。那應該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面強於理科的麻麻,麻麻也一邊微笑一邊聽著我講那些現在看來粗淺鄙陋,錯誤百出的理論,回想起來,至今懷念。
我也記得當蘇菲終於收到面見的邀約,我也隨著激動起來,心目中理想導師的典範,也是從那時有了雛形。
我還記得貝克萊和柏客來,這個名字有時候還會在心裡引起一點小小的優越感。
我記得休謨,記得那一章的副標題是「把一切付之一炬……」,至今還記得當時面對顛覆的震驚心情。
我記得敲門的小紅帽,當時就感覺賈德好像在說:你看,小朋友,這是寫給你們的書。
還有在夜燈下翻閱目錄,看著一個個副標題,在腦中串聯起兩個並行發展的線索,喜歡並行發展的結構也是那時有的,後來初中時,也是這種愛好讓我仔細看了《海邊的卡夫卡》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覺得這是個溫馨又清淡的故事,又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讀到那些思想時感到激動。它或許文筆不好,有學術錯誤,但帶給孩子的愉快心情我卻也記得。

我是在一個晚上看完它的,合上書之後,站起來看著窗外冬季格外明亮的星星,在心裡默默想著,

「我們都是星辰……」

那個時刻,我可能一生都記得。

======就事論事的分割線=====

我從不寫書評,看完書也不跟人討論情節以外的任何東西,你們都黑《蘇菲的世界》,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怒答了一發,大家不要太較真。
這本書對於我,無關文學也無關哲學,是一種類似童年情懷的東西。

你們都別跟我聊學術,人家可是專業學哲學的呢,哼。


哲普意味的小說,可以作為中學生對於人文時代的啟蒙讀物,看看無妨,但是不能作為一本學習類讀物。。

業餘讀者學習哲學很容易陷入兩個極端:
1,試圖通過某些平白讀物,通過人文通性來達到某些思考
2,無視自身基礎去拚命啃原著。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值得帶著思考去閱讀的東西,但無法作為你了解一個門嚴肅的系統性學科,別說入門,連了解都做不到。。

正如《三體》是一本不錯的硬科幻,但你無法靠此來對於前沿物理學做一個入門,甚至諸如《上帝擲骰子》,《狹相淺說》等科普書籍也只能幫助你做一個零碎的了解,甚至還未必準確。。

故而,餐前菜不能當正餐吃,哪怕是用來墊肚子也營養不夠。。

如果你真有興趣參與到哲學學習來說,我的建議是,找幾本哲學系教材,花幾個月了解哲學的基本分層,基礎學理,基本概念,和討論方式,以及如何分析命題和確立討論範式等等,哪怕上上哲學導論也行,然後再試著讀讀《牛津通識讀本》,然後了解了解哲學史(這個學習時間很長),然後再讀一些今人研究比較透,軸心時代的一些淺顯原著,和理性主義時代作品,作為進階,再選擇自己的相關興趣。。。如果不想花時間的話,就啃通識讀本吧

就這樣


哲普小說,適合有興趣中學生當小說讀。

哲學入門挺呵呵。

基本贊同 @元咩咩 的答案。
————

匿名用戶第一點有待商榷。沒有區分,且過高的估計了雅典對於耶路撒冷的重要性。從笛卡爾開始理性(哲)神學都只是護教和傳教的一種方式,是否成立對於基督信仰而言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況且康德對諸如安瑟倫之類的批判並不一定有效,這是一個尚在討論的問題,沒有必要把話說的這麼死。


其它的,我幾年前看的早忘了,不作回應。


這個問題下,不少人認為《蘇菲的世界》連哲學入門都談不上,這種說法既是正確的,也是錯誤的。因為大家都忽略了一點:書中的蘇菲,跟那時讀這本書的我們年齡相差無幾。

作者的初衷,並不是要寫一本嚴肅的哲學史梗概,更不是提供哲學學習者一本毫無漏洞體系全面的教材,而是給正值青春期、對世界的好奇心最為旺盛的孩子,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俗話說開卷有益,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願意相信這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

其實,曾經我也習慣懷揣著一種奇特的優越感,急不可耐得鄙視和嘲諷以前處在幼稚時期的我/其他人。不過現在的我已經平和了很多。在什麼思維階段就看什麼書、思考什麼內容,成長成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大可不必站在高處,俯視在山腳下還不知東南西北的人群。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些片段現在想想還是會讓我微微一笑或眼眶一熱,一本書曾經給年幼的我帶來無數感動和遐想,算得上是好書。


看完《蘇菲的世界》,有一種好多原來零散知識被串起來的感覺,又有一種看完更加迷糊的感覺,歸結為一種看完了,終於看完了,可讀書筆記好難寫。


  難道是我讀的不夠認真么?想想也應該不是,只是長篇中,一些有感覺,一些沒感覺,大概沒啥感覺的是大多數吧,哈哈,當然也是某種程度的懶,懶得動腦、懶得動筆,然後就懶懶的拖著~


  書中的主人翁蘇菲,一個14~15歲的小孩,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聽別人講述那麼多哲學的故事,想想也值得佩服,更重要的是她居然能夠記住!作為一個30歲的人來看此書,記憶中零碎的哲學人物被串聯起來了,但也仍舊是看完就忘的狀態,可好處則是它開啟我再讀一些其他哲學書的想法。

了解自己,不強求相同

  人還是得多看點書,如此才能越發明白自己有多淺薄,畢竟我們都需要在不斷的自我成長里更好的看見自己。即便並非人人都期待更好,對於有些人而言,某些現狀挺好的,求同存異是對自己和別人最大的呵護。


  一直不太好意思說愛好是閱讀,畢竟這樣的興趣愛好實在比較難以拿出來分享,它總還是太私人了。可大約也是因為私人,讀完一本便是一本,無需過多向他人交代,愛讀什麼、願讀什麼,也是自己高興的事情。


  還好在單薄的生活里,還有持續閱讀這個簡單的私人愛好,經歷較長時間零散閱讀、隨機閱讀,開始有意識的閱讀那些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文字。這大約適應痛並快樂著的過程,看那些一開始並不喜歡的文字,真心需要耐心,看一點點看下來,卻也覺得有一種舒展開的歡喜。

培養習慣,留存好奇心

  在我們的成長里,逐漸養成了很多習慣,好習慣、壞習慣。習慣,讓我們在成長做事變得相對容易、方便,與此同時也讓我們變得相對懶散,似乎長大的代價就是對一切習以為常。


  當我們成長時,不僅習慣了有地心引力這回事,同時也很快地習慣了世上的一切。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似乎失去了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大人們總是將這個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並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鹽的生活中而渾然不覺。你太習慣這個世界,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異。(來自《第二章 魔術師的禮帽》)


  在我的成長里,一直忘記自己是大人這件事。長不大的人,好處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一切都是可學習的;壞處是很多大人間的人情世故似乎總難以學會。長大了,世界似乎不再新鮮了,人也缺失了活力。思考著以後如何陪寶寶玩~

命在天,運在手

  無從選擇的來到人世,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寶寶的到來也將是最好的,想把一切好的都給她。只是有什麼樣我們(父母),以後她會如何有許多已是註定。


  宿命論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思想遍布全世界,不僅古人這樣想,現代人也一樣。(來自《第六章 命運》

  相信命運,卻不怨懟命運,畢竟命是註定的,運是可以改變的,遇見什麼樣的人,採用什麼樣的態度,是相對的。我願做一個樂觀的人,遇見我的寶寶,引導她也做一個樂觀的人。

內心智慧,可能未開啟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常識,只是不同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常識顯然不盡相同。當我們擁有足夠多的知識、閱歷時,我們的常識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可同時也不能排除有些頑固不化之人,從不更新自己的常識。


生小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同樣的,每一個人只要運用本身的常識,就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所謂運用本身的常識就是搜尋自己的內心,運用內心的智慧。(來自《第七章 蘇格拉底》)


  不太贊同生小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如今這周遭的世界,似乎越想生的人越難生,越不想生的人卻總是輕易中招,神一樣的存在。同理,身處同樣環境里的人真的未必擁有同樣的常識,擁有什麼樣的常識真心屬於見仁見智的東西,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不可預知。

幸福滿足,平衡的快樂

  幸福感,很大程度與自我滿足感相關,人不能太容易炸毛,輕易丟掉屬於自己的幸福感是可悲的。以前不覺得自己是個擁有滿滿幸福感的人,只是總覺得自己終歸是運氣不差的人。


  也偶爾有一些悲傷的情緒,但更多時候知道如何讓自己處於相對開心的狀態。回憶自己過去近9個月的孕期生活,似乎平和、快樂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想想會覺得寶寶對我很好,家人也對我很好,做個快樂的准媽媽,是不是也能擁有一個快樂的寶寶呢?


  亞理斯多德認為,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他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他假如生在現今這個時代,也許會說:一個只注重鍛煉身體的人所過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動腦不動的人一樣不平衡。無論偏向哪一個極端,生活方式都會受到扭曲。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兩人關於倫理道德的規範使人想起希臘醫學的主張: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著快樂和諧的生活。(來自《第十一章:亞里士多德》)

  書看完了,記住什麼,於我並不重要。一本書,一個人生,看完了,合上了,過自己生活。無論過何種生活,儘力找到屬於自己的問心無愧便是好。

原文鏈接:【文紫看書】生活已在,哲學未達


回想自己當年最重要的一本的啟蒙書,大概是《上下五千年》。這是一本絕佳的好書,它帶給了我深刻的影響,讓從小就看到望不到邊的歷史長河的我,至今習慣瞭望,不太在意身邊腳下的瑣碎。唯可惜這本講故事的書的歷史觀受時代和環境的局限,同時並沒有鼓勵獨立思考。事實上我們的成長環境就不鼓勵獨立思考,我受其影響,到現在還很重視實料數據型的知識,比如歷史、地理。


《蘇菲的世界》對很多西方小孩來說就相當《上下五千年》對於我,而我今天才讀完這本書。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15歲時成為它的讀者。我敢說僅這一本書就足以說明東西方教育的不小差距和人的思想差異的部分原因,甚至連翻譯引進這本書也要把馬克思一章刪節,可見有多狹隘。如果我和蘇菲或席德一樣,在15歲就能有幸讀到這本書,也許我的人生軌跡會相當不同。當然對於這個世界和我的存在,我也有過一些思考,但從未有系統性的了解前人哲學遺產的機會,一方面是我們心中「哲學」這個詞被有意無意地妖魔化和扭曲為脫離實際的東西,一方面也確實覺得專業著作太高深難懂。今天輕輕叩響哲學的大門才真正意識到,哲學源自人類最本源的好奇心,是思考的極致。

這本書通過書信、提問、對話等形式引發思考,兼備生動的例子,把整個西方哲學史簡明易懂並充滿趣味地講解了一遍。小說的體裁讓它本身也是個充滿懸疑性的故事,到後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紹的哲學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關係,比如潛意識對行為的影響,十分精妙。相比之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固然更加全面、嚴謹、深刻,但作為入門讀物的《蘇菲的世界》的普世價值絕不在羅素的大作之下。中國的先秦時代同樣有豐富燦爛的哲學,真希望我們也能有一本這樣生動的啟蒙書給我們的孩子們。


通過這本書縱觀哲學史,可以發現從古希臘到現代,哲學家們的兩大命題是嘗試解釋世界的本質以及什麼是自我,很長一段時期內實質是理性和感性之爭。我們的唯物主義教育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我也一度簡單地接受了。不過近年來我愈發感受到這個問題沒這麼簡單。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從感官而來,我們能夠確認的只是我們感官的感受,而非世界本身。也許這一切都是虛幻的,不僅是周圍的物質和人,甚至包括時間和空間。經驗主義哲學家柏克萊正是持此觀點,只不過他加上一條這些幻象都是上帝創造的。不難聯想到電影《黑客帝國》也借用了這一哲學觀念,而本書更是「現身說法」,直接把「蘇菲的世界」本身定義為此,還把書的作者比喻為上帝。不管誰是「上帝」,也許這個「上帝」所在的空間也是虛幻的。


這種疑問是無法證實的。正如康德所說,理性可以超越人類認知的限度,而這個問題就是在這限度之上的,就像我們難以理解多於三維的空間的形態一樣。但是康德又指出,為了社會道德,必須假定上帝存在,這也是信仰的意義。我們常說中國人沒底線,是因為沒信仰,正成了康德這個論斷的反面意義的例子。


至於自我的意義,我想過的就更多了。小時候我就疑惑過「我」的含義。我知道我是個人,我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但是在我生前和死後,這些分子原子又屬於誰呢?我的意識又是什麼?貌似不是分子原子。為什麼我的意識會裝在這個身體里,能指揮這個身體,能看見聽見別的事物?我的名字代表一個人,還有千千萬萬個名字代表其他人,但自己的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意義極為不同,我會念叨著自己的名字,問自己這兩個字究竟代表什麼。看到別人有我爸媽不給我買的玩具,我就好生羨慕,希望我能夠是他,或變成他。那麼變成他以後,除了「我」有玩具玩了,還有會什麼其他不同?對於千千萬萬個人來說,就有千千萬萬個「我」,我在他們眼裡是什麼樣的,他們又是怎麼看待自我的?


自然科學告訴我們,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義就是運載基因到下一個港口。我相信現今的大多數人都不滿足於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其他需求來補充自己生命的意義,不管他們是否有意識到。對於我來說,我死後也許會留下些許痕迹,比如一堆週遊世界的照片,比如一個寫滿影評的博客,但這些終究會消失於無形。看過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更是明確感到,如果人類消失,不出1萬年(對宇宙來說很短暫),整個人類存在過的任何證據都會無影無蹤。所以,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過程才是關鍵。


那麼除了傳遞基因,自我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對此歷代的哲學家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其中薩特的理論最令我信服,或者說打動了我。他說世間不存在永恆的價值和規範,每個人都必須發現和創造自我的意義,尋求每個問題自己的答案。我們沒有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的自由,但作為自由的個體,要不斷地選擇,並為做的每件事負責。逃避選擇,或者說隨大流,那就是自我欺騙,放棄了創造自我意義的機會。多麼勵志啊。


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薩特的觀點,並不代表他就是「對」的。這也是《蘇菲的世界》帶給我思維方式的一大轉變。起初我在閱讀哲學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時,總嘗試思考誰的理論是對的,或者最「有道理」的,還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論結合起來。後來我發現這和「世界是否是虛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樣是沒有答案的,世間比我想像的更多的事也是類似的情況,這也正符合休謨提出的不可知論。

除此之外,這本書對我在心態上也大有裨益。我看過不少書,自詡有點淵博,但是我讀到蘇格拉底和笛卡爾這樣在當世最淵博的人都時刻在感慨自己的無知,很受觸動。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不斷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們的已知領域,同時更會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無知。


讀到最後我不禁感慨,人類的科技也許在某些先進的外星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在哲學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真是豐富的瑰寶。如果人類無聲無息的滅亡,這些哲學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頭仰望星空時,我又感到如本書結尾所說的,我們每個人和這些星星都來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質,是一百多億年前熊熊燃燒的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人生和人類的歷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塵。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作為沒有怎麼看過哲學書的人,我看的時候覺得挺好看的呀,那個老師的好多比喻都特別有意思,世界是魔術師從禮帽中拿出來的兔子,普通人是在兔子皮膚上,哲學家則從兔子皮膚上的爬到兔子毛髮上看世界。
五歲的小孩看到爸爸飛起來也不會驚訝,因為這個世界每天都有讓他驚訝的事,比方說爸爸用一個轟隆隆的東西放到下巴上(刮鬍刀)這說的就是小時候的我呀!只有媽媽才會對飛起來的爸爸驚訝到尖叫。
原話肯定不是這樣,太久了,應該是這個意思。
六七年前看的,對哲學歷史的介紹我早忘了,但好多這種類似描述哲學的話我居然還記得。
這些話居然讓一個初中生記到了現在!
所以這本書絕對不會差不到哪裡去!


「我是誰?」

當我再次翻開蘇菲的世界時,我突然想起初中時想要輟學的真正原因。

那天我走在要去上學的路上,給我的母親打著電話:「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每天都是重複麻木單調的上下學,初中畢業後考高中,考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我不想這樣。我們總有一天會死,那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而這些東西真的有意義嗎?」當時說著說著,我突然就哭了起來,覺得迷茫,覺得委屈。我不知道生活該是怎麼樣的,但我覺得我的未來不該是這樣的。

那時候媽媽已經給我寄來了蘇菲的世界,我看不懂,翻了幾頁就把書放在一邊任塵埃將其吞噬。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卻知道,比起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文字,我更願意透過窗觀察樹葉間躲藏著的藍色天空。我不知道世界從哪來,卻會質疑,世界為什麼是這樣,我們有沒有既定的模樣。我總去思考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也或許只是我找不到答案。所以,在對這個世界感到極為困惑不解迷茫憂愁的時候,我選擇逃避。

但後來,我轉了四五所初中,在他人的讚揚和自我的驕傲中,情緒的悲愴和靈魂的迷茫似乎都得到了慰藉。再後來,找到了自己所喜愛的可以當做夢想去追逐的事物,孤獨困惑的時候,想想自己所追求的,整個心都滿滿的。

其實想來,這算不算一種知難而退,這算不算一種自我安慰。我有遇到了一個仍會去思索這些問題的人,他算是別人口中特別優秀的人,卻因為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患上了抑鬱症。他現在依然過得很好,只是對他來說,一切或許都沒那麼所謂。我曾思考的那些關於意義原因的問題,我給出的結論是:世上好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現在來想,這是一個懶惰的結論。因為沒有答案,我就該停止思考了嗎?我就要歸於塵俗,習慣世界,安於現狀,心無波瀾嗎?

我不是說安於現狀一件壞事,爸爸也經常告訴我平凡安穩是最大的幸福。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我,僅僅從我的角度講,比起習慣於這個世界,我還是每天會好奇各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各種結果出現的源頭,每天清晨起來看到窗外或雨或晴,我還是會感嘆這世界的神奇和我作為人的幸運。既然我還有著這份好奇,既然我還沒有睡熟在兔子毛底,我是否應該做回自己,繼續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

說實話,在心智不成熟時樂于思考哲學問題,或許容易造成抑鬱症。但在走出來能心平氣和面對自己的時候,標準答案或許沒那麼重要,而那個還在思考著,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的自己,卻是難能可貴的。

當年13歲左右,每天把自己孤僻哀傷深夜啜泣,卻還是沒個所以然。現在19歲,前兩天突然意識到,那些思索,那些感悟,就像一座房子的構架,屬於地基和結構,而知識,卻是房子的裝修,裡面的傢具,物什。我也看過不少電影不少書,注重的永遠是當下的感受,不會刻意去記也記不住裡面所有知識性的東西。但慢慢發現,這些思考感受可以讓我成熟,可以讓我成長,卻不能讓我真實。進入社會,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都說我不像同齡人的心智,也都說我需要積累。

隨著年齡的增長,思考的問題,思考的時間,積累下來,最後會是寶貴的財富,使人達到一個所謂「成熟」的狀態。而知識的積累,能使人真實,只有你這個人是真實的,你的房子是完整的,才會有更多人願意來參觀來欣賞,你才能影響到更多人。否則,即使想的再多,構架再完美,房子總是空的。幾乎每個人都能去對一個完整的房評頭論足幾句,但空房哪有幾人感興趣,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建築師。

又重新看起蘇菲,記下當下的感悟,也是一件樂事。


自我意識的覺醒--《蘇菲的世界》對我的影響

初讀緣起

挪威哲學教師、作家喬斯坦·賈德的世界級暢銷著作《蘇菲的世界》,是第一本對我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書。第一次讀到是高中二年級在同學那裡,那時的我正處於對很多大問題充滿困惑的年紀,當讀到蘇菲收到神秘紙條「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那一段時,我確定這也是我所感興趣的問題,於是懇求同學將書借給我,在一個兩三天的假期里滿懷興緻的一口氣讀完。當時讀完全書的第一個感受是,我完全無法確定自己在世界之中、在生活中的地位了,以前很肯定,視作理所當然的東西都值得懷疑,都需要重新審視,就像笛卡爾一樣,懷疑了一切,於是得到了"我思故我在的結論"。可以說初次讀這本書,完全顛覆了自己有生以來所積累的所有直觀經驗,從那時起,才感覺自己朦朧的自我意識開始有所覺醒。

似莊周夢蝶般玄妙--關於本書的故事形式

《蘇菲的世界》其主要內容雖然是講述從前蘇格拉底時期古希臘哲學直到近代西方哲學的整部西方哲學史,但讀起來完全沒有艱澀難懂的感覺,甚至像偵探小說一般引人入勝,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全書採用了一種在形式上也很「哲學」的寫法,故事的敘述中,有兩個並行且有交叉的世界,有兩個年齡相仿的女孩——蘇菲和席德。最初,蘇菲和艾伯特只是由上校—席德的父親創造出來的小說中的人物而已,只是一份送給席德15歲的生日禮物而已,上校和席德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到最終的花園宴會,蘇菲和艾伯特從上校的意識中逃脫,並且成功的走進上校的世界,此時我們已經很難說誰的世界是更真實的,而事實上,誰敢保證我們的世界--喬斯坦·賈德寫作的世界不會只是上帝或者別的什麼作者的意識中構造出來的而已?我們生活的世界就一定真實不虛?想到這裡,我感到了有如莊周夢蝶一般的玄妙。
作者喬斯坦·賈德長期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對於如何讓學生理解深奧難懂的哲學理論,他似乎很有一套,毫無疑問,他是一位高超的哲學教師。

自我意識的覺醒重於知識--關於本書的內容

本書實質上一是本借小說形式來講述整部西方哲學史的著作,其中的哲學史主要是通過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來闡述的。全書的開篇,艾伯特通過神秘信件向15歲的少女蘇菲提問開始,逐步喚醒少女的自我意識,而後則開始按年代逐一介紹西方哲學史上主要哲學家的主要思想。
開篇為了闡述什麼是哲學這個最具挑戰性之一的哲學問題,喬斯坦·賈德並沒有下理論上的死板的定義,而是援引古希臘哲學家的話寫道:「 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有好奇心的緣故,人對於活著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學性的問題。 」並拿魔術師和兔子以及兔子身上的寄生蟲打比方做了生動的說明。在開啟了少女尚未泯滅的自我意識之後,通過對話的形式,艾伯特向蘇菲--作者向我們闡述了各個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從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宗教神學再到近代哲學,從蘇格拉底到阿奎那再到笛卡爾,並講到了最新的科學觀點—宇宙大爆炸理論。

在我看來,喚起自我意識的作用在開篇就已經達到了,後面的部分就只是哲學史的知識了,而自我意識的覺醒較之哲學史的知識更為重要,每個時代的哲學家有各自關心的主題,而受到各自認識能力的限制,他們的主張也各有可取和不可取之處,而喚醒讀者的自我意識,使他們以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以自己的頭腦思考則是更為重要的。

對我個人的影響

《蘇菲的世界》是第一本影響我至深的著作,初次看完它,我一時之間幾乎覺得不知道如何思考,似乎只剩下了「懷疑」二字,而自我的立足之地--存在卻是不容置疑的,於是,終究還是「我思故我在」了,讀完此書的很長一段時間,我沉迷於對這些大問題的苦思冥想之中,人之形而上的歸宿問題尤其吸引我,而終究似乎一無所得,最終在對是否一切來於虛無終將歸於虛無的不置可否之中,我覺得還是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最後一章說的「凡可說者都可以被說清楚,凡不可說者皆須保持沉默」,讓我聊以慰藉,維特根斯坦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有人稱之為「哲學家的哲學家」,既然他都保持沉默了,我也只好去說可說者。至於人之形而上的歸宿,似乎只有宗教才是解答此一問題的良藥了,否則,憑人之理性,何以能到達彼岸世界,正如人不能自己舉起自己一樣。
雖說人之形而上的歸宿問題上沒能通過自身理性解決,但是,由本書喚醒的自我意識,卻讓人能秉持終極關懷,在更高的角度上審視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審視生存。至少,讓人意識到自己活著是件多麼奇妙的事,而並不是什麼理所當然的事,由此,生命便變得奇妙有趣味了,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活著的人,能算是真正活過的嗎?


我的建議是不看,因為以成年人的思維實在有點難看下去,以下為我的感想:
實在對小說情節入不了戲,只想大致了解下西方哲學史,我本身對遠古哲學部分不怎麼感興趣。發現讀豆友的讀書筆記更有用條理更清晰且省時間!配合百度即可(百度該哲學家和該流派)。若還想深入了解,去找該哲學流派的專題著作看。
不必對哲學史全然深入了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認為哲學史是積累的過程。後世的哲學其中包含了古代的哲學,且發揮光大更成體系更有意思和說服力。而且我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後尼采時代的自然主義開啟的無神哲學流派顯然更合我口味,前面那些宗教向的哲學實在無力+無感。
豆友讀書筆記在此:遲到10年,回顧自己童年的哲學思考,和超詳細讀書筆記 (評論: 蘇菲的世界)
這是運用奧姆剃刀,既然精簡的描述你能懂,就不必去看長篇大論了。如果不懂,就翻本書或查閱相關資料。
蘇菲的世界,待了解:
馬克思,弗洛伊德,存在主義,參考黑格爾後面的十章。
弗洛伊德和存在主義這些年多有涉獵,馬克思待讀。


我又來回答了,更新下,今年四月份通過了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複試,讀外國哲學專業,古希臘羅馬方向。

我本科學音樂,對哲學很感興趣,尤其是西方哲學,終於哲學由興趣變成了專業,感謝男友的鼓勵與指導。

完全被吸引住了,晚上爬在宿舍床上看到熄燈,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我有時會把自己化身為蘇菲,幻想著書里的情節,我想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雖然之前看過關於叔本華尼采,薩特之類的書但是,只有這本書讓我激動不已。又去搜索這個電影,雖然不是太喜歡電影但是也給了我想像的空間,因為它,我準備學習哲學,後來又遇到我的少校,在少校的指導下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


唉,人家作者只是個高中哲學老師,寫這東西也是寫給青少年或者「愛動腦筋的人」看的。你們拿著這種書來說它「粗淺」、「入門都算不上」,「所以不給任何人推薦」……優越感秀錯地方了親們。

這就像以評史記的態度去評明朝那些事(明月,不好意思,無意冒犯),之類的書,有意思嗎?


特別好看的一本書,小時候讀的時候時常會有一種驚奇的感覺。


個人意見:

不好。不推薦任何人看。

小朋友/想要哲學入門的/想讀小說的。都不推薦。
我認為這是一本被嚴重過度宣傳的書。且不屬於純文學作品,只能歸類到暢銷書。
性質?大概和《哲學家的故事》差不多吧。

說說為啥:
1/作為小說。
人物不豐滿。劇情並沒有多麼好。文筆也只能說中規中矩,結構更是被哲學家的生平和理論們割得支離破碎。
最大的缺點在於啰嗦,行文嚴重拖沓。(開頭關於兔子的比喻就啰嗦的讓我哭了,這是這麼難解釋清楚的問題嗎?)

2/作為哲學入門,它不合適。因為:
1)有些介紹並沒有抓住哲學家最重要突出的性質,也有錯誤。(雖然這的確很難)
2)你覺得……讀者真的……有興趣……看這些……嵌在一個長故事裡的羅嗦得要命的關於哲學家的介紹嗎?
3)哲學的介紹部分沒有趣味。如上面有一個答案說的「入門」和「邀請」。它既在紮實程度上做不到「入門」,也在有趣程度上做不到「邀請」。
雖然哲學的書籍要有趣還是比較困難的。

3/小朋友們的讀物:
這裡就不擺道理了。說說我個人的體驗。
我讀這個書的時候初二。
而現實中認識我的人都造,我是一個從小讀書較多又雜的文學少女。小學就讀了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高老頭紅樓夢人間詞話姑妄言(!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什麼的,小時候沒事幹只能看書,練就了一身走路吃飯看書不摔倒不噎死的絕技。
那時候什麼艱澀不好讀的書都願意啃。。比如我現在還能背易經的前幾卦,都是因為小學莫名其妙地從爸爸書櫃里找出來看過……雖然我到現在也沒懂。好了這不是重點。
但是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如下:
1.不好看(需要這麼一驚一乍地講故事嗎?我是個小朋友,但也不是弱智啊)
2.知識密度忽上忽下的,有時候特別簡單有時候特別煩人,這就大大影響了閱讀的連貫性和平衡。
3.他媽的真的記不住(你造那些古希臘人的名字和學派有多糟心嗎……)
我這種讀易經篆刻學和面相學的小朋友都不想再讀下去,其他小朋友難道會喜歡嗎……
我覺得大部分小朋友不會。尊的。
當然不排除有些天生的哲學少男少女。


綜上。
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暢銷書,我不會推薦給任何人看。不明白的是怎麼在中國火起來的+喜歡它的人理由是啥。請該書的粉交流交流覺得它好的原因呀:)
據姘頭哲學少女 @詹十七 說,賈德的《瑪雅》還是挺好看的。沒看過,不喜歡他的文字。


這本書真是就老聽人說,還真沒看過,不過@黑色筆記本對這本書評價很高呢,建議喜歡或者覺得自己喜歡哲學或者自己認為的那是哲學的人最好別看這本書~他推薦的《牛津通識讀本》我看了特別良心不論是中文翻譯的還是英文的寫的都不錯,特別是《科學哲學》那本很有趣。其他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系列,以及《我的第一本哲學書》都是對想了解哲學的人特別棒的讀物。蘇菲的世界還是別看了,老想起衛生巾的感覺。


請先注意一下那個青少年文學獎。

說白了就是一個中學老師給半大孩子講講哲學,生動溫柔又蘊含知識。只不過他用了書的形式來授課,說孩子們啊還可以這樣看世界,然後講一講哲學的研究範疇重要理論和歷史什麼的,大家也覺得這個課講得不錯啊。

一個大學生或是成年人誤聽了中學老師的課覺得人家講得淺顯或者年幼時愛玩聽不進去埋怨老師講得差就不怎麼厚道了。

這樣的中學老師都不好,你們是不是想上天啊


一句話劇透:

一入哲學終身誤,從此現世是路人


個人覺得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至少他啟發了我的思維,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共享如下:
  我們的世界是不是真實的?我們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還是活在別人的故事裡?看完《蘇菲的世界》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當然,本書除了故事曲折迴環的構造本身產生吸引力以外,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關於哲學的探討也同樣的給人以啟發。可以說這部小說就是一部哲學簡史,被當做哲學入門書籍也是理所當然。可能作者是為了避免哲學的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才把這部以討論哲學為主要內容的書籍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而這本書里的故事本身又成了另一個哲學思考。可見作者真的是對哲學情有獨鍾。而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高中哲學老師,可以想像小說里的神秘哲學老師給小女孩授課時就像是他自己在講課一樣自然、一樣陶醉其中。不管是從小說的角度,還是從哲學的角度,這本書都是大獲成功的。

   書中的蘇菲和哲學老師是活在席德爸爸寫的書里,而席德和他爸爸顯然是活在作者的筆下。那麼,在作者活著的世界外面又有沒有另一個世界呢?我想,作者也是這麼引導我們去思考的。後來,蘇菲和它的哲學老師發現了自己是活在別人的思想里的,就想辦法逃了出來,而且他們成功了,並且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那麼,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是活在別人的思想里,是別人的構想出來的東西呢?如果是,我們又該怎麼發現?又該如何逃出來呢?逃出來之後,我們是不是會有另一個世界呢?我知道想這些問題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無論是蘇菲原來在的世界,逃出來見到的世界,還是席德和他父親所在的世界,事實上都是這本書的作者所虛構的世界,都是作者的思想。蘇菲和哲學老師認為自己逃離了席德爸爸的思想,事實上他還被另一個思想控制著。如果作者願意,在蘇菲逃離的世界的外面可以還有另一個世界。就像是俄羅斯套娃反過來看一樣,每一個小的套娃外面永遠有一個更大的套娃。而屬於自己世界的套娃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可能會有一些特別的事情,特別的時候讓你覺得你已經逃離出來了。事實上,你沒有,就像蘇菲一樣,你只能成為一本書里的人物,永遠無法逃離屬於自己的世界。當然,如果說的更遠更深刻一些的話,也許會有點危言聳聽。誰又知道,本書作者是不是另一個世界的產物或者說是我們這個世界外別人思想的產物呢?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是真實的呢?也許我們所認知的宇宙只不過是別人的思想或者是別人的一個有著複雜構造的水晶球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是隨著我們的造物主,也就是我們的主人思想和知識的成長而加深的。似乎也合乎情理。《黑客帝國》涉獵了其中的一些東西,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讓我不解的是,蘇菲在她那個年紀和知識儲備居然能夠對這些哲學知識有那麼深刻的記憶和理解,也算不是一般人了。雖然是小說,但我還是覺得自愧不如。每每哲學老師問到,蘇菲你還記得什麼什麼內容嗎?蘇菲都會回答,當然記得。有種不要小瞧她的記憶力的驕傲。當然,這也是每一位老師希望學生都能做到的。這位老師,無論是在現實里還是小說里都對學生充滿了期望。我想這也是作者希望我們看到的吧,雖然也是故事情節(推進)的需要。
(我的豆瓣書評:《蘇菲的世界》 喬斯坦·賈德 (評論: 蘇菲的世界))

   y/2015.2.12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毛姆的作品《刀鋒》與毛姆本人?
讀書多的女人會有氣質嗎?
你怎樣看待:「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為什麼對沈從文有保守消極的感覺?

TAG:閱讀 | 蘇菲的世界書籍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