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孫堅?
孫堅:感動大漢十大傑出人物
一、帝王家世
說孫堅,從他的妻子開始說。
孫堅的妻子吳夫人,也就是孫策孫權的母親——她本來是吳郡吳縣人,後來搬到了同郡的錢唐。吳夫人早年父母雙亡,和弟弟吳景生活在一起。孫堅當時聽說吳夫人的才貌,便向吳家提親,希望迎娶孫夫人。孫堅與吳夫人的長子孫策生於175年,故而孫堅向吳家的提親年份不會晚於公元174年,這一年離黃巾起義爆發還有十年,這一年的孫堅才二十歲。
而當時吳夫人的家裡是準備拒絕這門婚事的,為什麼要拒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孫堅的履歷:
孫堅是吳郡富春縣人,是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但陳壽的原文是「蓋孫武之後也」。「蓋」有大概、大約、可能、也許等意思,連祖宗都只能用個「大概」,想必這記載的真實性就不會很高了。畢竟開國皇帝為自己找位有名氣的祖宗的心情,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那為什麼會找上孫武呢?
首先,孫武與孫堅同姓(這不廢話嗎?);
其次,孫武雖然是齊國人,也就是他老家是在山東地區,但他曾經為吳王夫差效命,活動在吳地一帶,又據《越絕書》記載,孫武死後就是葬在吳縣巫門之外的大墓裡頭,故而他有後代留在吳郡周邊也是有可能的——孫家認兵聖孫武為祖的說法大概是以此為據。
陳壽在《武帝紀》中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的後代,然後曹操的生父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陳壽說不能知曉曹嵩的來歷,有言「莫能審其生出本末」。看來陳壽的意思是說曹騰才是曹參的後代,我們來看看:曹參是沛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徐州治下的沛縣,而曹操(其實就是他的養祖父曹騰)是沛國譙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這兩地相隔幾百公里,搬個家的話也不算遠,故而曹騰確實有可能是曹參的後人,故而曹騰養子的兒子曹操也可以說是曹參的後人了。額,終於把話說圓了。
二、祥瑞異象
回頭看看孫堅的家庭背景,孫堅家裡世代在吳郡當官,就居住在吳郡的富春縣,與吳夫人後來搬家的錢唐縣相鄰。據裴松之注引韋曜的《吳書》記載,孫堅出生前孫家的祖墳幾次出現了怪事,有五色雲氣(駕著五彩祥雲?)上連到天上,蔓延了遠近數里,附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都跑過去觀看,有經驗的長者們就說道:「這可不是一般的雲氣啊,孫家看來要強盛起來了」。等到孫堅的母親懷上孫堅的時候,曾經夢到腸子從肚子里爬出來環繞在吳地的閶門,孫母醒來後就很害怕,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隔壁的老太太,老太太說:「沒準這還是個吉兆呢!」果然,孫堅容貌不凡,性情豁達,具體怎麼不凡,我也不清楚——但肯定和劉備的「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是比不了的。
韋曜身為吳國大臣,官至中書僕射,又先後在孫亮、孫皓時期擔任過太史令、左國史。《吳書》便是他在擔任太史令時期所撰寫的,華覈、薛瑩、周昭、梁廣等人也參與了《吳書》的撰寫。但周昭、梁廣二人先亡,韋曜又因罪遭誅,《吳書》的最後部分是由華覈、薛瑩二人完成的。但該書體例都是韋曜所定,所以一般還是默認作者為韋曜。
《吳書》其實在孫權晚年便開始撰寫了,但當時負責撰寫的丁孚、項峻二人史才欠缺,寫的東西估計都不能看,故而在孫亮時期朝廷又敕令重新撰寫。故而在《吳書》這麼一本具有吳國官方意志的書籍中出現孫堅祖墳的這種祥瑞異象是不足為奇的,這與《先主傳》中劉備老家東南角有株五丈多高、看起來還像車蓋的桑樹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也有人說那附近會出貴人之類云云。當然干寶《搜神記》也有記載吳夫人懷上孫策孫權的時候分別夢見了月亮與太陽,所謂「日月入懷」,這種祥瑞夢異之事,看看就行。
當時附近的父老們看到孫堅祖墳上冒雲氣了,都說孫家會興盛起來,這也說明孫堅祖輩雖然如本傳所說在吳郡當官,但做的不是很大,都是小官。
三、年少成名
孫堅年輕的時候在富春當縣吏,額,好像還是小官。孫堅和錢唐是很有緣分的,公元171年,孫堅十七歲,曾父親一起坐船去錢唐。當時正趕上海賊胡玉劫掠客商,正在岸上分贓,船隻都不敢靠近。常人哪裡敢趟這渾水,但孫堅一看這架勢,卻對他父親說:「這伙賊人應該好好打擊一番,讓我去吧!」孫堅他爸說:「這不是你能對付的啊!」孫堅當然不聽話了,直接提刀上岸,用手做出指東畫西的模樣,就像好像分派部署要包抄海盜的架勢。海盜也是慫,以為真有官兵來捉拿他們了,當即扔下財物四散奔走。孫堅提刀追上,砍殺了一名海盜。孫堅他爸對此表示很震驚。因為這件事,孫堅出名了,「府召署假尉」,也就是吳郡政府徵召他為代理校尉。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2年,與吳郡相鄰的會稽郡有個叫許生的人造反,和他的兒子許詔煽動各縣,上萬人跟著鬧騰起來,這許生還自稱陽明皇帝(真不知道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知不知道這件事情)。孫堅當時作為郡內司馬,招募了一千多位壯士,與州郡官兵合力討平了這次叛亂。參與這次平亂官兵有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等人。
臧旻的兒子便是在《三國志》與呂布同傳的臧洪,從《後漢書·臧洪傳》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次平亂連續征戰了三年,有言「連戰三年」,那具體這次叛亂是什麼時候平定的呢?
我們再看《後漢書·靈帝紀》可以知道:熹平元年十一月,會稽人許生自稱「越王」,寇郡縣,遣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討破之。熹平三年十一月,揚州刺史臧旻率丹陽太守陳寅,大破許生於會稽,斬之。
從熹平元年十一月到熹平三年十一月,前後歷經三年,但真正的平定時間是兩年整,故而《後漢書·臧洪傳》中的「連戰三年」也沒有錯——也就是孫堅在174年的十一月才結束了他的這次征伐。
事後,臧旻向朝廷表奏了孫堅的功勞,朝廷授予孫堅鹽瀆縣丞一職,故數年後擔任了盱眙縣丞,接著又擔任了下邳縣丞。據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傳》的記載:孫堅在這三個縣的政績都相當不錯,百姓官員都很愛戴他,不少年輕人當時都與孫堅往來,孫堅將他們好生接待,就跟自家人一樣,前後有幾百位之多。
鹽瀆縣在廣陵郡,盱眙縣與下邳縣都屬於下邳國,而廣陵郡與下邳國都是在徐州刺史部。於是我們可以知道,孫堅最早應該是二十歲(熹平三年年末)在徐州的鹽瀆縣擔任縣丞,幾年之後又先後在盱眙縣與下邳縣擔任了縣丞。
四、年歲推定
問題來了:孫堅從十八歲到二十歲一直在參與平定許生的戰爭,接著便前往徐州任鹽瀆丞。而孫策是在孫堅二十一歲那年出生的。孫堅本傳寫「詔書除堅鹽瀆丞,數歲,徙盱眙丞」,可見孫堅是當了幾年的鹽瀆丞之後才去盱眙任職的,故孫策應出生在鹽瀆的——盧弼在《三國志集解·孫堅傳》
「數歲,徙盱眙丞」所注條目認為孫策生於盱眙,這一點我個人不贊同。
如果孫堅是在熹平元年到熹平三年這之間吳夫人提親的,一來孫堅當時正在努力平亂沒什麼時間,二來當時孫堅也算是正經差事,幫助揚州刺史與丹陽太守參與平亂,也算是正經為朝廷翦除禍患的少年英才了。吳家人也不會因「輕狡」而嫌棄他,孫堅也不會為此感到「慚恨」了。
故而孫堅向吳夫人提親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早期的時候,當時他只是一個縣裡的小吏,不大招人待見,再沖孫堅十七歲就敢拿著刀吆喝忽悠海賊,後來擔任縣丞之時還接待了幾百位青年,便可知道他之前也不是什麼好惹的角色。因此吳家人才對他作出「輕狡」的評價並嫌棄他,孫堅也因此感到「慚恨」了,吳夫人也因此說出「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這樣認命的話,生怕孫堅當時一發火對她的家人做出什麼引起災難,看來孫堅當時確實有不務正業的跡象。
孫堅在十七歲「智擊海賊」後便在郡內任代理校尉,比之前縣吏的那個基層公務員可是強多了,就不會那麼被出身一般的吳夫人家裡嫌棄了(吳夫人的弟弟吳景後來還是跟著孫堅混的),可見孫堅向吳夫人提親應該是在這之前的事情。
由此,我們得知:
1、 孫堅向孫夫人提親應是在十七歲任代理校尉之前,當時應該只是縣吏;
2、 孫堅從十八歲那年的年末到二十歲那年的年末一直在參與平定許生的叛亂;
3、 孫策出生的時候孫堅二十一歲,當時孫堅任鹽瀆縣丞。
我們明白了:吳夫人懷上孫策的時候應該是孫堅平定許生叛亂之後沒幾天。
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地得出腦洞:孫堅在平定叛亂期間甚至沒有和吳夫人同房,但終究是夫妻情深,久別勝新婚——故而熹平三年十一月的叛亂平定之後,吳夫人立馬懷孕了,繼而在第二年,也就是熹平四年生下了孫策。
孫堅為了大漢的和平,為了平定許生父子的叛亂,居然兩年不曾與吳夫人同房,這決心大有當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懷啊!孫堅無愧為當年的「感動大漢十大傑出人物」(這稱號是我瞎編的),無愧為軍人的典範!
但,當年孫堅向吳夫人提親終究有「威欺豪奪」的嫌疑,吳夫人當時甚至擔心如果不答應孫堅的話,孫堅會對她的家庭帶來災難,可見,孫堅當時在吳地還有一定的負面新聞,更一步說明孫堅不是吳郡的大族,也埋下了後來揚州那些地方大族與孫吳政權的各種摩擦。
註:《孫堅傳》記載會稽郡謀反之人為許昌(怎麼瞅著像地名),其子為許韶;但對比《後漢書》中的相關人物傳記以及章懷太子注,應是許生叛亂,其子為許昭,《孫堅傳》的「昌」與「韶」應屬於誤字。
孫堅可謂真英雄。
孫堅(155-192),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雖非出身顯貴,卻也世代為官,因而習文練武,懷有一身本領。《吳書》記載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是一個相貌堂堂、胸襟開闊的豪傑。
十七歲那年,孫堅作為縣吏隨父親出行,途中遭遇強盜搶掠過往商旅。孫堅頓時怒不可遏:光天化日之下,豈容爾等在此猖狂,欺壓良善?但父親卻不認可孫堅見義勇為的想法,「非爾所圖也」,你一個小年輕,哪裡能辦到這樣的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年輕氣盛的孫堅對父親的判斷當然不服氣,他看著自己身上縣吏的制服,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一邊提刀接近強盜,一邊「以手東西指麾」,做出指揮部下分散包圍的樣子。(《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強盜看見了他,也認出了孫堅的身份,便以為是官府派兵來捉拿他們,拋下財物,一哄而逃。
孫堅初出茅廬,便以身犯險,孤身與強盜對敵,只是因為看到百姓的慘狀,想要「討賊安民」而已。
一戰成名的孫堅,很快便得到官府的青睞,出任縣中佐貳官。
孫堅任職為官後,「所在有稱,吏民親附。鄉里知舊,好事少年,往來者數百人,(孫)堅接撫待養,有若子弟焉。」(《江表傳》)少年們仰慕孫堅的品行,前來投奔;而孫堅則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盡心培養。正因如此,黃巾起義後,孫堅擔任佐軍司馬,徵募士兵時「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故鄉少年們不但隨孫堅到了下邳,還願意隨他征戰,從此無論前路險阻、勝敗無常,這些少年始終不離不棄,是孫堅最可信賴的力量。
出身平凡的孫堅,卻有堪比世家的感召力,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人格魅力。
轉戰四方之後,孫堅被任命為長沙太守。然而長沙,並非世外桃源。
孫堅剛到長沙,鄰居宜春縣令急忙求救:宜春縣遭到叛賊攻打,無力抵擋。孫堅緊急整備軍馬,便要出發。主簿則為人老成,擔心主公考慮未詳,連忙進諫勸阻:此事不妥。朝廷未有詔令,倘若私自出兵越界,必授人把柄,有性命之憂,還請將軍三思。
孫堅慨然回答:「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吳錄》)我當這個太守,沒有文化方面的成就,全憑征戰的功勞。越界討賊,保全鄰縣,是正確的事,要是因此獲罪,我無愧於天下人啊!
一郡太守,不惜犧牲自己政治前途,也要堅持幫助鄰縣百姓,令人感佩。
孫堅是幸運的,朝廷並沒有治罪,反而綜合孫堅前後所立的功勞,封他為烏程侯。「漢朝錄前後功,封堅為烏程侯。」(《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孫堅又是不幸的,儘管已經封侯,但在那個高門世家把持政壇的時代,因為出身小門小戶,又「素無文德」,必然受到舊士族的輕慢。頂頭上司荊州刺史王叡,出身顯赫,因為孫堅是武將,言辭傲慢;同事南陽太守張咨,有名的文士,常拒絕配合孫堅的工作。
孫堅這次忍了,「相忍為國,容人克己」,只要大家都為了國家工作,心胸闊達的孫堅可以不在意這些個人恩怨。
但當董卓暴虐,禍亂天下,各地起兵討伐時,王叡卻偏偏想趁此機會,殺掉素來不和的武陵太守曹寅。曹寅也絕非善茬,得知消息,立刻跑到孫堅處,述說王叡的罪狀,甚至還偽造了中央要逮捕王叡的文件。
孫堅這次不能忍了,大家起兵討伐董卓,是為了天下安寧。王叡卻為個人私利,清除異己,這是對社稷負責嗎?平時可以忍讓你,如此關鍵時刻,絕不能容你亂來。孫堅果斷率兵誅殺了王叡。
大軍繼續北上,來到南陽城下,接下來發生的事,又大出孫堅意料。南陽太守張咨,面對天下討伐董卓的大勢,居然像個沒事人一般,安然高坐。「堅至南陽,咨既不給軍糧,又不肯見堅。」(《吳歷》)
好一個把個人意氣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的官僚!孫堅擔心如果就此繞過南陽北上,十分可能留下後患,只得將張咨誘騙出城,就地正法。
解決了後方危機,孫堅抵達魯陽,與「反董卓聯盟」領袖袁術相談甚歡。
袁術上表封他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孫堅也不辭勞苦,立即進軍討伐董卓。
諸侯齊聚,似乎董卓的末日到了。
但是首次交戰,孫堅軍便鎩羽而歸,自己也被圍困。危急關頭,忠心耿耿的部下祖茂請命:主公,把您平時戴著的紅頭巾給我,我去引開他們。大局面前,容不得兒女情長。孫堅沒有拒絕祖茂的請求,終於得以脫身。
九死一生的孫堅毫不氣餒,藉此機會,誘敵深入,在陽人一帶「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威震關東。(《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斬殺了董卓的大將華雄,打破了董卓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振了關東軍的士氣。
英雄與庸夫,就在這一勝一敗之間。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一帆風順。
反董卓聯盟屢遭挫敗,漸漸地,孫堅驀然發現,各家諸侯都畏縮不前,還奮戰在第一線的,只剩下了自己。
那個一見如故,傾心相待的袁術也變了:聽信讒言,擔心這位屢立戰功、聲名鵲起的年輕將領佔據洛陽,不可控制,「除狼而得虎」,竟然停止了對孫堅軍的軍糧供應。(《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常道人心不若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普通人的心此時已經涼透,孫堅安定天下的志向卻沒有熄滅。董卓還在洛陽,天下依然動蕩。為了完成大業,他星夜疾馳,面見袁術,陳說利害。
在袁術的營帳里,激動的孫堅用劍鞘在地上比畫,「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我來這裡,是為了國家社稷,不是為了個人恩怨,也不是為了給人當槍使。「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說的很重,袁術終於動容了,給了孫堅急需的軍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惟於心無愧者,方能大義凜然。
面對這樣的敵人,董卓心裡是發憷的。
董卓囑咐手下:「關東軍數敗,頗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謂諸將,使知忌之。」(《山陽公載記》)別的關東軍都被我們打敗了,只有孫堅這個愣頭青要跟我死磕,偏偏他還挺能打仗,大家都小心著點吧。
董卓是很無奈的,正面打不敗的敵人,只能嘗試收買他。於是董卓請求與孫堅和親,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孫堅的兒子。
不幸,孫堅討伐董卓,安定天下的問題上,毫無商量餘地。他斷然拒絕了董卓的請求:「卓逆天無道,今不夷汝三族,則吾死不瞑目。」(《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董卓徹底慫了,我搞不定你,我躲總可以吧,洛陽我不要了,放把火了事。
站在已成一片廢墟的洛陽城中,望著猶然爭鬥不休的關東諸侯,孫堅終於心灰意冷:「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言發涕下」。(《吳錄》)
當時孫堅大本營是長沙,但其所在的荊州,也已被劉表佔據。孫堅無處可歸了。孫堅只好接受袁術委託,征討劉表。
然而英雄的落幕,往往不如登場一般壯烈。孫堅與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在樊城一帶交戰時,被冷箭射殺,年僅三十七歲。
在那個看重門第階層,視下層百姓如螻蟻的時代,出身普通的孫堅憑著過人的膽略,出眾的才智,封侯拜將,已不尋常。
在那個爾虞我詐,反覆無常的時代,「一根筋」的孫堅憑著高潔的品行,矢志不渝的精神,得到世人認可,贏得「忠烈」之名,更是非同凡響。
在那個風雲擾攘,豪傑如浪花轉瞬即逝的時代,壯年早逝的孫堅蹈死不顧,匡扶天下,固然大業未成,卻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
誰道江南少將才?明星夜夜照文台。
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羅貫中
- 更新1
有同學問到玉璽的事,這裡補充說明兩點。
- 首先《三國志》正文是沒有提到玉璽的。《江表傳》和《山陽公載記》才記載了孫堅獲得玉璽一事;孫堅沒有私藏玉璽,袁術很快得知孫堅有玉璽,強行奪了過來,《山陽公載記》稱:「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玉璽,乃拘堅夫人(也就是吳國太= =)而奪之」。
- 其次,吳國滅亡時,孫皓獻了六枚金璽,並沒有玉璽,也足以證明孫堅沒有私藏玉璽。
- 更新2
孫堅給兒子們起的名字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常人所知的,一般是「策權」,並據此認為孫堅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其實需要注意的是孫堅一共四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分別字伯符、仲謀、叔弼、季佐。
他們的名和字連起來是什麼呢?
「策權翊匡,符謀弼佐」
孫堅確實有個人政治的野心,但是歸根結底是想匡扶漢室天下,而不是割據稱帝。
簡單來說就是標準的漢末亂臣賊子。
跟董卓沒啥區別,但強在沒董卓那個命數和生兒子強太多。迷宮中的將軍
孫堅(155-191),字文台,揚州吳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陽區),公元2世紀最猛的50後。
孫堅一家據說是春秋時期寫下《孫子兵法》的兵聖孫武的後人。可能有的讀者不太清楚這是個什麼概念,打個比方來說,要是你身邊有一位姓劉的年輕人可能是明代初年寫下《燒餅歌》的劉伯溫的後人,請問你會不會對他刮目相看呢?
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說事兒,恰恰說明六七百年里這個家族代代都是草根兒啊。雖然吳國的官方史書誇耀說孫堅祖上世代為官,但人們還是知道了孫堅的老爹孫鍾先生的確是一位老實巴交的瓜農。相對於諸葛、司馬、夏侯、曹、劉五個家族,孫氏在漢末的起點無疑是最低的。可孫堅在世時卻是同時代人物中最猛的存在,這說明即便在血統論盛行的東漢末年,也是英雄不問出身低的。
孫堅和曹操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比劉備大六歲。如果單看孫堅的履歷也許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要是對照同一時間的「使君與操」在干寫什麼,就能發現孫堅是多麼的傳奇。
16歲,縣政府科員孫堅在乘船出行時目擊了海盜們的分贓現場,少年孫堅展現出了過人的表演天賦,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揮軍隊進剿的軍官角色。海盜們老遠兒一看,被忽悠地扔下財寶撒腿兒就跑。孫堅緊接著又展現了他的格鬥技巧,獨自一人趕上前去,打死海盜一名。孫堅一舉成名,被市裡安排了城管大隊代理大隊長的職務。
17歲,孫堅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與正規軍配合擊潰反賊數萬,正式成為朝廷命官,出任縣丞(相當於副縣長)。自此,凡是有父老鄉親去投奔他的,他都幫上一把,慷慨解囊。
同一時期的曹操還在學習《孫子兵法》,對不肯評價自己的評論家死纏爛打。同一時期的劉備則是和鄰居家的小孩兒一起在大樹底下過家家。
17-28歲,從揚州刺史部調到了徐州刺史部。孫堅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跋山涉水、跨過長江,所到之處甚有聲望,但十一年過去還是一個副縣長。那個年代搬一次家多麼不容易,折騰了兩回還不給陞官兒,擺明了是在欺負人。孫堅沒有背景,只能盼著什麼時候有仗打就好了。
同一時期,高幹子弟曹操縱然在官場上率性而為,又栽花又種刺兒的得罪了不少權貴,一度被罷官閑居,可在老爹的庇護下還是回到京城當上了議郎(皇家顧問),每天就是給皇帝挑挑毛病、提提意見,工作輕鬆待遇高。
劉備在著名學者盧植先生開設的私立學校里弔兒郎當地學習了幾年儒學之後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遂決定發揮在織席販履方面的特長,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自主創業者。史書記載劉備志趣高雅,沒事兒就穿的人五人六去正規的娛樂場所聽聽音樂,玩玩狗馬,足見劉備的手藝相當不錯,這時已經是編織大王一類的成功個體戶。
29歲,黃巾之亂爆發,孫劉曹三人都參與了鎮壓。事成之後,孫堅出任別部司馬,也許、可能、大概算是升了官,因為別部司馬這個職位和縣丞一樣還是比縣令小。曹操出任濟南國相(市長)。23歲的劉備當上了縣尉(副縣級公安局長),剛進入官場就與入職十二年的孫堅平級。但劉備沒多久就搞起了捆綁加鞭打的行為藝術,將索賄的領導狂抽了兩百多下之後棄官而去、帶著剛認識的關羽、張飛亡命天涯。
31歲,孫堅參與平定了西北的叛軍。在這次戰鬥中他看不慣非直屬領導董卓對直屬領導的傲慢態度,對董卓萌生出了一生都無法化解的仇恨。沒想到這個態度反倒比他十幾年的出生入死兢兢業業更有助於他的升遷。朝中大佬們對董卓多有不滿,一看這個年輕人又能打又不爽董卓,二話不說就提拔他當了議郎。孫堅總算邁過了縣處級這個坎兒。
32歲,由於爆發多處叛亂,孫堅被提拔為長沙太守。在太守的崗位上,孫堅沒有滿足於剿滅轄區內的反賊,不請自來地非要幫助本省和鄰省的同行完成指標。朝廷顧不上追究他違反軍紀越界征討的過失,為了安撫這個猛人,授予其烏程侯的爵位。
這一年,曹操出於對朝廷的失望,裝病回家鄉過起了春夏讀書、秋冬打獵的小日子。劉備幾經波折,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好歹混上了孫堅擔任過的尷尬職位——別部司馬。
34歲,董卓入京獨霸朝綱的消息傳來。孫曹劉三人也都加入了反董陣營。曹操一馬當先,被董卓部將徐榮暴打,在曹洪的保護下撿回了一條小命兒。
劉備和關羽、張飛在反董戰役中沒有任何作為。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先生編的。
京城附近的各路諸侯忙著搶地盤,反倒是大老遠從長沙出發的孫堅斬華雄、敗呂布、逐董卓、攻入洛陽。
36歲,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無力獨自追殺董卓的孫堅在攻打荊州時被劉表部將黃祖伏殺。遺體由侄子孫賁帶回,安葬在吳郡曲阿縣(今江蘇省丹陽市)。
這一年,曹操在袁紹、張邈、鮑信的大力支持和諸曹諸夏侯的努力下找到了霸業的起點,出任東郡太守,第二年當上了兗州刺史。
劉備在公孫瓚麾下升遷到平原國相,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很快,劉備就因為孔融找他幫忙而名揚天下。
以上是孫堅的履歷,喜歡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朋友讀到這裡,得出孫堅比曹操劉備都猛的結論也就可以了。下面是筆者沒事兒找抽非要摳歷史的細節,從迷宮裡找尋孫堅真實面貌的產物,如果缺乏耐心,煩請跳過。
第一個疑點:孫堅的經濟問題。
曹操和劉備起兵時,都有明確的贊助商。但孫堅又是招募子弟兵又是幫助父老鄉親。他的弟弟孫靜和長子孫策都是說拉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就拉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孫家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
孫堅在向吳小姐求婚時,吳家的長輩們嫌棄他「輕狡」,吳夫人怕得罪孫堅會給家裡惹禍才同意下嫁。孫堅求婚的時間不詳,但孫策出生時孫堅還只是一個縣丞,吳夫人何至於怕到被迫下嫁?
據方詩銘先生考證,「輕狡」在當時是針對低級遊俠的專用辭彙,所謂低級遊俠就是打家劫舍的強……啊不,綠林好漢。
那麼孫堅在洛陽得到玉璽的經過就非常可疑了。吳國的官修史書上說因為孫堅祭祀了漢朝的宗廟,把董卓盜過的墳墓都重新填好,第二天就在城南的一口井上出現了五彩的雲朵,士兵們看了都不敢打水趕緊向孫堅彙報。孫堅派人下井打撈,發現了傳國玉璽,於是人們說這一定是十常侍之亂時掌璽官扔到井裡的啊。
如果您也不想信什麼漢室列祖列宗顯靈以致出現什麼五彩雲朵,孫堅得到玉璽的方式就更傾向於另一種解釋——孫堅在洛陽進行了比董卓還要徹底的「搜索」。
另外,孫堅明明是富春縣人,卻葬在曲阿縣,這一點很不正常。曲阿是孫堅小舅子吳景的勢力範圍,也是孫堅女婿弘咨的家鄉,如果不是出於風水學的考慮,是否孫堅在富春的仇家比較多,所以才需要另選一塊罩得住的地方下葬呢?
第二個疑點:孫堅的安全保衛工作為什麼這麼差?
身先士卒可以使士氣大振,但一般來說,主將身邊少不了最精銳將士的層層保護,只要還有一個衛士就要保護領導周全。可孫堅顯然沒有重視過對自己的安全保衛工作。在與痛揍過曹操的董卓軍部將徐榮交戰時,被包圍了的孫堅為了逃命把自己平時戴著的紅頭巾戴在部將祖茂的頭上吸引火力。祖茂靠裝死神技躲過一劫,從此不知所蹤。史書上也沒見孫堅對祖茂的家人有任何表示。
《三國演義》里寫成了祖茂主動要求吸引火力,為了掩護孫堅被華雄所殺,顯然是為了掩蓋孫堅尷尬的一面。
祖茂活了下來卻沒有再回到孫堅麾下,不知是路上出了意外還是因為失望。
替領導做替身這種事兒,在曹操、劉備那裡都是手下主動獻身,做領導的要是再推讓幾下,客氣幾句,也就成了你儂我儂,特煞情多的佳話。在孫堅這兒卻弄得這麼難看。而且上戰場戴個那麼扎眼的紅頭巾,很難不懷疑孫堅一開始是就打算一旦遇到危險就來這麼一出啊。
孫堅之死,也許是因為祖茂的事迹讓大夥心有餘悸,沒人願意寸步不離地跟著他了。
第三個疑點:孫堅的野心
孫堅與董卓交戰前,先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騙殺了他的上司——荊州刺史王睿,得到幾萬人的軍隊。第二件是騙殺同事——南陽太守張咨,補充了大量軍需物資。
王睿的立場有些曖昧,但張咨可是最早加入反董陣營的諸侯之一,殺他顯然無法用討伐董卓的大義來解釋。孫堅的所作所為難逃渾水摸魚、趁亂割據的嫌疑。《三國志》提到的荊州籍人士共110人,其中26人支持曹操,67人支持劉備,只有17人與孫權合作,江東孫氏給荊州人留下的不良感官,當始於此。
董卓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袁術也來到了南陽,如果要佔據荊州就會成為兩大勢力夾擊的對象。孫堅只好與袁術合作,以替袁術做打手為代價,換來了豫州刺史、討虜將軍的官位和後勤保障的支持。
《三國演義》里孫堅之死是因為劉表受袁紹指使,截擊孫堅。這也是為了維護孫堅的形象。實際上是孫堅主動攻打荊州,並且一路打到了劉表所在的襄陽城下。
孫堅的個人野心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會私藏玉璽。可是在當時,只要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誰沒有個人野心?相對於許多世受國恩的軍閥,孫堅也說不上欠漢室什麼。更重要的是,董卓曾經向孫堅開出過結親、給地盤兒的優厚條件,孫堅無視這一巨大誘惑,孤軍深入與戰鬥力極強且人數眾多的董卓軍死磕。
綜上,孫堅有著明顯的缺點和污點,但他的作戰能力在當時首屈一指,選定了盟友之後也沒有因為利益而動搖,比起很多同行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孫堅不是傳統上認為的忠烈之士,而是一個「教父」式的人物——威嚴而狡猾、鋤強扶弱又打家劫舍、幹了很多不光彩的勾當但又誓死捍衛自己的原則,死得不明不白卻也死得其所。
他人做官卻做賊,孫堅做賊卻做官。
幾個月前寫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k0MDQ0Ng==amp;amp;mid=502540937amp;amp;idx=1amp;amp;sn=fbaf6b93730d6913cb722feb6083bd7eamp;amp;scene=20#wechat_redirect
如果說關東聯軍有一個人是真正忠君愛國的,此人非孫堅莫屬。當討伐董卓的榜文發行天下的時候,孫堅已經在長沙做好了準備。
董卓,孫堅看他不爽很久了。186年,西羌叛亂,孫堅在張溫賬下,孫堅指陳董卓三條罪狀,勸張溫誅殺他,張溫沒聽(見前文)。但歷史沒有給孫堅更多的機會。
187年,長沙人區星反叛,自稱將軍,聚眾一萬多人,攻圍城邑。孫堅在黃巾、西羌兩個戰場表現出眾,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前往剿滅。孫堅表現出了一個太守的真正素質,真正的太守,馬上征討馬下撫民,那種只會把叛軍當韭菜割的不過是莽夫。
孫堅上任,檢選循吏,使之治民,並且交代:「謹遇良善,治官曹文書,必循治,以盜賊付太守。」之後僅月余,就打敗了區星。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荊南四郡長沙(開發最好,荊州糧倉)、武陵(最窮,蠻人的聚居地)、零陵、桂陽,區星不是孤軍奮戰,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陽一帶起義,響應區星。過慣了富裕生活的荊州郡國兵,被所向披靡。
廬江太守陸康(陸績的父親,陸遜是他從孫,江東陸家可以說是孫堅的老鄉)的侄兒當時任宜春縣令,被敵兵所攻,派人向孫堅求救。歷朝歷代,無論軍制怎麼改革,有一點絕對是大忌,那就是未經許可跨境剿匪。或許說救兵如救火,但是對不起,一般這麼做的後來都造反了(一旦跨境,必定能調動附近軍區的兵馬,一但形成慣例,就是軍閥),帶兵的就應該守在自己的駐地,別動歪腦筋。
孫堅面臨一個選擇。屬官都勸孫堅不要去,何苦吃力不討好的去干違法的事情呢。孫堅說:「太守無文德,以征伐為功,越界攻討,以全異國。以此獲罪,何愧海內乎?」於是越境討伐,叛賊聞聲而逃。孫堅威震荊州,漢土不糊塗,值此戰亂時期,就需要這麼有擔當的漢子,封孫堅為烏程侯。
洛陽大亂的消息傳到民生安寧的長沙,江表傳曰:「堅聞之,拊膺嘆曰:『張公昔從吾言,朝廷今無此難也。』」人生沒有如果,現在董卓成了國賊,高踞洛陽,老上司張溫則在董卓的手下過著鬱悶的生活。孫堅幹了一件事:出征!
但是長沙離洛陽太遠了,行軍易糧草不易,擺在孫堅面前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糧草。北路軍雖然派系眾多,但根據地近,可以隨時籌措糧草前運,還有一個韓馥在後方統籌管理。南路軍只有袁術,雖然頂著後將軍的空銜,但沒有自己的地盤。當然大軍可以就地籌措,搜刮民糧,但這種事情孫堅干不出來。孫堅把目光投向了長沙到洛陽沿途的兩個重鎮,荊襄、南陽。
這兩個城市不但是糧道上的咽喉,也是囤積糧倉的地方,襄陽——荊州首府,南陽——大漢南都。然而荊州刺史王睿(不是樓船下揚州的那個)和南陽太守張咨都是屬於待估而沽的人,對伐董不太積極,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孫堅眼裡,他們都是國賊。
荊州時局圖
王睿曾和孫堅一孫堅的上官,屬於那種鼻孔朝上的士族。因為孫堅是武官,所以看不起孫堅,也不假言辭。要說孫堅沒有心存不滿是不可能的,因為孫堅是個驕傲的人,但孫堅恪守規矩,作為下官沒有輕舉妄動。王睿又與武陵太守曹寅合不來,趁著伐董,王睿宣稱要先殺曹寅(筆者預計這個時候,就是蠢材也開始積糧稱王,王睿明顯是走出了割據第一步,先拿最弱的武陵開刀)。
曹寅害怕被殺,便假冒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檄文,數說王睿的罪過,命令孫堅將他處死。孫堅大喜,不管檄文真假,但都給他一個理由除掉王睿。事實證明,在義軍面前,最可怕的不是西涼鐵騎,而是身後戰友的刀子,比如王睿、韓馥這樣的二五仔。
但孫堅手下只有長沙郡兵,不足萬人,如何能夠攻打襄陽。孫堅大軍向王睿支取了部分錢糧之後向北開拔,又派了少部分士兵返回襄陽。王睿登樓詢問這些丘八大爺的意圖,這些人說:「兵久戰勞苦,所得賞,不足以為衣服,詣使君更乞資直耳。」原來想多要點錢,王睿放心了,哭了下窮,下令打開庫藏,讓兵士們自己進去看。等到這些士兵近前,王睿才發現了孫堅混在裡面,大驚。「士兵們求賞,孫府君怎麼也在?」「奉案行使者檄文,來取你的首級。」「我犯了什麼罪?」「我不知道,我也不管!」王睿被迫吞金而亡。(王睿的悲劇告訴我們,古代作戰,視力一定要好)
荊襄錢糧無憂矣,孫堅招募荊州義士,得數萬眾,放心北上。這時袁術已經居人籬下數月了,主人是南陽太守張咨,袁術蝸居在魯陽前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孫堅攜帶著殺王睿的凶名,頂著袁術求來的假中郎將的軍銜來到南陽,請求南陽供應軍。當時孫堅部下已有數萬人,袁術也已上表,奏請以孫堅為。張咨(咨字子議,頗知名,潁川人,潁川人,潁川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三國時期的潁川人跟蔣委員長時期的奉化人一樣重要)問對策,智囊團說:「揚州市長憑什麼調派徐州市長的資源?」張咨覺得有理,就沒鳥孫堅。
孫堅不以為意,以牛酒為禮物去拜訪張咨。出於禮節,張咨第二天只好也來答謝。自投羅網。孫堅設宴款待,酒酣,孫堅的主簿進來稟報:「張太守不給錢糧,不修道路,導致伐董不利,請有關部門調查一下。」張咨見勢頭不好,想要離去,但四周已布滿士兵。不一會調查結束:「事實俱在,請軍法從事」。孫堅立刻下令將張咨斬首。從此,孫堅的部隊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還有一種說法:初堅至南陽,咨既不給軍糧,又不肯見堅。堅欲進兵,恐有後患,乃詐得急疾,舉軍震惶,迎呼巫醫,禱祀山川。遣所親人說咨,言病困,欲以兵付咨。咨聞之,心利其兵,即將步騎五六百人詣營省堅。堅卧與相見。無何,卒然而起,按劍罵咨,遂執斬之。)
孫堅奪南陽,交給了袁術,袁術上書任南陽太守。無論如何,在南路,袁術的名聲是最大的,而孫堅,只想安安靜靜地除董卓。袁術則上表任孫堅豫州刺史(原刺史孔伷估計掛了)、破虜將軍,孫堅孫破虜,三國當此名望的只此一家。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190年冬天了,北路軍已經吃喝半年,四散而去,王匡的河內軍就在這個冬季被破,袁紹策劃著另立新帝,曹操固執地在冰天雪地中寫下相信未來。而孫堅兵起長沙,破荊州,服南陽,疏通後路,劍指洛陽。而今他屯駐魯陽,數萬大軍,熱血盎然。
孫堅北伐圖
魯陽之戰
董卓已經注意到了孫堅,孫堅的統兵能力,早在涼州董卓就知道了。所以董卓想趁孫堅立足未穩,先偷一把。
當時孫堅在東門外與部將為長史公仇稱餞行,董卓派騎兵數萬前來迎戰,其前鋒輕騎數十已經在視野了。孫堅臨危不驚,依舊行酒說笑,為防止士卒恐慌引起騷動混亂,嚴令其部下不的得妄動,敵兵漸多,孫堅方才離座,指揮部隊有序撤入城中,董兵見孫堅軍隊列嚴且據堅城以待,不敢寬然進攻而被迫撤退。
孫堅之所以鎮定,是因為敵軍主力未到,一旦大亂,爭相入城,反而浪費時間,不但不能擋住敵軍,搞不好自己都折進去。
孫堅自稱兵聖孫武之後,這次三國第一處空城計,可見其謀略。
梁東之戰
轉眼就是191年春,二月。古人冬季不太打戰,卻有春暖花開正好廝殺的說法。這個時候孫堅向北推進到了梁縣。袁紹在北方刻玉璽的遊戲終於讓董卓放心地把主力擊中到南線。只要再擊破南路義軍,沒準洛陽就不用放棄了。
孫堅是延汝水北上,既然自己是名義上的豫州刺史,豫州的資源可以沿汝水送到梁縣。董卓不能坐視孫堅在梁縣站穩,派了徐榮、李蒙前來阻擊,採用擄掠式行軍,試圖擊潰孫堅和豫州的後勤。
孫堅的本軍也就當初攻打黃巾招募的一千人和長沙郡兵有戰鬥力,豫州軍曾被黃巾軍「七進七出」,可謂是戰五渣。所以這一仗,豫州軍奔潰了。
孫堅只和十幾個騎兵突圍逃出。孫堅平日常戴一頂紅頭巾,吸引了追兵。親信部將祖茂主動換上頭巾,吸引敵人。董卓騎兵以為戴紅頭巾的是孫堅,紛紛前來追逐。孫堅這才有機會從小道逃出重圍。祖茂被追兵搞得狼狽不堪,幾乎無路可走。後來,他心生一計,跳下馬來,把赤罽幘蒙在墳墓前的一根燒柱上,自己則伏在草叢中不動。董卓的騎兵遠遠見到赤罽幘,以為孫堅在此,便將這地方層層包圍起來,走到跟前,發現哪有什麼孫堅,只是個燒柱而已。這才撤兵離去。(糾正三國演義的檄文,祖茂沒死祖茂沒死祖茂沒死,這倆基友的名字也是絕配,只有祖茂,才能孫堅。)
徐榮此役破孫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擒獲的義軍都在洛陽大道上被點了天燈。
陽人之戰
董卓是擄掠式攻擊,打完就撤退了,沒有佔領豫州的意圖。
孫堅遭此大敗,幾乎喪生,但並未灰其心志。他一路收集散兵,反而北上一步進據了陽人,嚴加戒備,準備伺機再戰,以雪恥辱。董卓聽說孫堅進佔陽人(內心一定很迷惑,你丫不是敗了嗎,怎麼感覺我被侵略了呢),立即派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帶五千人馬,前往迎擊。
胡軫是個性急的人,出兵時預先揚言:「這次去,要當斬一青綬,部隊才會整齊紀律。」青綬是中高級將領,諸將聽他這樣說話,心中頗為不快,因為胡軫很不尊重他們。但這個青綬落在呂布耳朵里就有了別的含義,青綬=呂布。自從殺了丁原投靠董卓,呂布過得很不愉快。并州軍投降的很少,所以呂布只混一個中級將領。涼州軍內部已經很成熟了,突然來了個外來戶并州軍,自然不會給好臉色,所以呂布頂著個乾兒子的名號,過著孫子的日子。
呂布感覺胡軫要找個機會殺他,所以他先下手為強。董卓軍行到廣城,離陽人城還有幾十里,天色已晚,便按計劃在廣成住宿,養精蓄銳,然後再乘夜進兵,天明時分攻城。但呂布等人盼著胡軫失敗,便說:「陽人城中敵兵已經逃跑,應該快點去追趕,尋求戰機。否則,就沒有機會了。」胡軫便率軍連夜進發。
到陽人城下,城中守備十分嚴密,偷襲不可能成功。這時,軍隊饑渴困頓,士氣低落。加上是在夜間,沒有塹壕工事防禦。將士們剛剛解甲休息,呂布又令人傳布謠言,「孫堅偷襲」。軍眾黑夜中,不明真假,炸營了。孫堅乘勢出城追擊,胡軫全軍潰敗,部下督華雄也被斬殺。
孫堅陽人一役獲勝,也是威震華夏。有人乘機挑撥袁術,「堅若得洛,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袁術聽信謠言,不給孫堅運送軍糧。當時,孫堅駐地陽人距魯陽一百多里,孫堅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自白:「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大勛垂捷而軍糧不繼,此吳起所以嘆泣於西河,樂毅所以遺恨於垂成也。原將軍深思之。」袁術非常慚愧,馬上下令給孫堅調撥軍糧。
皇陵決戰
董卓有點怕了,他對長史劉艾說:「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他講了一件涼州的舊事,當年董卓和周慎到金城去征討西羌,董卓預料周慎一定不會成功,曾請示張溫,希望率部駐紮在後,為周慎作後續部隊,張溫不聽。董卓只好領兵出發,但他留了一手,讓別部司馬劉靖率領四千軍隊駐紮在安定,營造聲勢,以為呼應。所以,當叛羌要截斷董卓的歸路時,以為董卓在安定有幾萬人馬,輕易讓開了包圍。孫堅當時跟著周慎,也曾向周慎獻計,願意自己率兵一萬,先到金城,而讓周慎引兵二萬駐紮在後,以為接應。
董卓最後感嘆:「堅以佐軍司馬,所見與人同,自為可耳。」所以他派李傕去向孫堅和親,拉攏孫堅,並且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
孫堅回復:「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於是進軍大谷關,離洛陽僅有九十里。。
董卓感慨良久,親帥大軍,在北邙山的漢代皇陵地區與孫堅決戰。這場決戰史料只有三個字:卓敗走。
可以想像在歷代大漢帝皇的陵寢邊上,孫堅沒有退路,董卓的身後還有關中,孫堅的身後就是皇帝!
這裡引一段網友的話:今人有些言論,以「殺王睿、張咨」來質疑孫堅的忠國。對於這些牽強的把柄,我反問一句——如果「北伐討董」換來「無家可歸」的孫堅,也算不忠的話,那些按兵不動,保存實力的「旅遊」聯盟軍以及置身事外的漢室宗親,又算什麼呢?其實孫堅根本就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否則他怎會放棄荊州,間接讓給劉表,去找董卓拚命呢?又被袁術控制,指哪打哪!死都沒留一地給孫策。
皇陵決戰,東漢皇帝的在天之靈見證了一顆戰鬥到死的忠心。
入洛之戰
「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
一代傳說西涼鐵騎,在孫堅的新募子弟兵面前被砸得粉碎。董卓逃了,他使東中郎將董越屯澠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諸將布在諸縣,守住了洛陽進長安的三個要塞。呂布是他用來拖延董卓的一個棋子。
當時洛陽空虛,數百里內沒有煙火。孫堅入城,見此慘狀,無限惆悵,潸然淚下。在洛陽,孫堅幹了兩件事,清掃漢室宗廟,用太牢之禮祭祀;修復了被董卓盜墓的東漢皇陵。
期間有孫堅獲璽的傳說,也讓人對孫堅攻訐連篇。如果那些傳說是真的,我只能說,孫堅當得起。孫堅在洛陽的流的每一滴血,乾的每一件事,都有漢帝在天注目,孫堅,漢之擎天巨擘,玉璽在他手裡,安全,安心。
「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孫堅西進路線圖,紅線孫堅軍,綠線董卓軍,感謝網友panyuzhou87
扼腕之嘆
孫堅回師魯陽。當時他已經分兵函谷,正要兵戈西指,欲對董卓趕盡殺絕。
但除了孫堅,其餘的關東群雄忘了董卓。袁術不贊同袁紹擁立新帝,兄弟反目。當趁孫堅北伐未歸,袁紹卻改派周昂為豫州刺史,率兵襲取曾作為孫堅豫州刺史治所的陽城,袁術軍不能擋。孫堅不得不回師魯陽。
孫堅聽到消息,慨然長嘆:「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說完淚如雨下,這一刻孫堅感受到了曹操那種絕望的心情,現在孫堅只想回家。
孫堅家在長沙,現在陽城失守,退路沒了。
孫堅軍要打回家。
孫堅南下豫州,周昂潰敗。
孫堅南下荊州,黃祖潰敗,劉表不能擋。
孫堅圍襄陽,劉表坐守孤城,急遣黃祖救援。
孫堅戰黃祖,黃祖再敗,追兵南下,只要過了長江就是長沙。
過峴山道,黃祖潰兵發暗箭,孫堅中箭,將星隕落。
這是192年,四月。離孫堅出兵梁縣北伐只過了兩個月。
兩個月成就一段傳奇,這個傳奇用敵人證明了自己,卻結束在「自己人」手裡。
也許敵人才是最了解你的,得到敵人的讚許才是最偉大的成就。
董卓:「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 凡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皆許表用之。
孫堅,可瞑目。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我就知道他挺萌的,哦,錯了。挺猛的。華雄不就是他斬的么
從某種角度上看,三國的歷史其實是一部庶族的逆襲史。因為三國的開創者們的身份都頗為低微。曹操被譏為「贅閹遺丑」,劉備自小「販履織席」,而孫堅的出身則比之上述兩位更為不如。曹操的出身低微是相對的,他的祖父曹騰曾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他的父親曹嵩官拜太尉,位列三公;曹操本人,於二十歲出仕伊始,便擔任了洛陽北部尉,起步不可謂不高。他的卑微,其實是相對於袁紹、袁術這樣的頂級豪門而言的。劉備家裡是真窮,他漢室之胄的身份也有注水之嫌,然而他將漢室宗親的這塊牌子亮出去,卻也著實忽悠了不少世人。孫堅則屬於真正的一窮二白,他的父祖靠種瓜為生,儼然已淪為社會底層。雖然官方史書上說孫堅乃是孫武之後,但那不過是孫家興旺發達後的自抬身價,做不得數。何況就算確有其實,幾百年前的一個將軍,對於東漢末年的時局又能有何影響呢?一句話,孫堅的家庭背景對於他後來的創業沒有絲毫幫助。
那麼,三國中身世最卑微的孫堅,又是憑藉著什麼,在那個固化的階級壁壘中撕開一道缺口的呢?我認為憑藉的是他的果敢、殘酷和狡黠。
孫堅人生的第一次轉折,是在他十七歲那年。古人二十加冠,十七歲還屬於未成年,然而此時的孫堅,就已經將他身上的這三大特點展露無遺。事情是這樣的,孫堅與父親一同乘船前往錢塘縣,遇上了一夥強盜剛搶劫完商人的財貨,正在岸邊分贓。孫堅見狀,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他興奮地對父親說:這些強盜我可以搞定,讓我上吧!他那位父親,一生只會拿刀砍西瓜,何曾敢想過刀還可以砍人頭,於是他像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父親一樣,對兒子說道:閉嘴,別闖禍。孫堅卻已經操刀上岸,手臂不斷揮動,像是在指揮部隊截斷這伙海盜的後路。海盜們果然中計,以為有大隊人馬來攻,扔下財物一鬨而散。孫堅趁機追上一個落單的盜賊,一刀砍下了他的人頭。孫堅從此在地方上出名了,並被官方任命為假尉。終於從一介布衣跨入了仕途。十七歲的孫堅其實和大多數人一樣,出身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有一個膽小怕事、保守謹慎的父親。然而他看到機遇時敢冒風險,豁得出去,膽子很大,這就很難得了。更難得的是,在這果敢之中,又暗含狡黠。這樣的人太可怕了。
躋身官場,使得孫堅擁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台。彼時正值漢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孫堅果斷地拉起了一支隊伍,投身到平叛事業當中。先是撲滅地域性的會稽郡許昌叛亂,後是助剿全國性的黃巾起義。孫堅憑藉著鎮壓叛軍的軍功,一路青雲直上,官拜別部司馬。可以說孫堅的這個官位,實無半分僥倖,是實打實地從水裡火里掙出來的。而比官位更重要的是,孫堅從此擁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是孫家日後立足亂世,有所作為的資本。身世卑微的人,要想在這個世上出人頭地,需要勇,更需要狠。
此時的大漢王朝委實是多災多難,更平息腹地的農民起義,又遭逢邊地的將領叛亂。邊章、韓遂在涼州興兵作亂,而朝廷派去平叛的董卓又久戰無功。於是在中平三年,朝廷又派遣司空張溫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征討邊章。張溫深知孫堅驍勇善戰,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於是表奏朝廷,請孫堅隨軍同行。張溫到任之後,立即召集董卓前來帳前議事,想要向董卓了解敵情。不料董卓卻拖延時日,過了很久才來拜詣。張溫是朝廷任命的主將,身份高貴,董卓此舉可謂無禮。然而更無禮的還在後面。帳中議事,張溫奉旨譴責董卓指揮不力,致使戰事不順,董卓聽罷惱羞成怒,進而出言頂撞。身為下屬的董卓,何以如此跋扈,敢公然頂撞上差。他所憑藉的不是別的,正是他手中所掌握的西涼大軍。朝廷耗費國帑供養的虎狼之師,如今竟被董卓據為自己的私人部曲,想來令人痛心。孫堅此時正在帳前就座,眼看董卓如此囂張,心中已動了殺機。他上前走到張溫身邊,輕聲耳語道:「董卓大言不慚,應該以他不按時奉詔為由,按軍法將他就地處斬。」接著又向張溫列舉了董卓的三大罪狀,為殺董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真是一個膽大至極的想法,要知道董卓此時就站在帳中,孫堅竟敢於當著他的面,討論誅殺他的計劃。聯想到董卓後來弒少帝、縊太后、誅大臣、焚京師的種種暴行,不難想像此人該有何等的張揚跋扈。孫堅敢於此時獻計殺董卓,正見其膽略過人。
再對比下張溫的反應,更能映襯出孫堅的果敢。平心而論,孫堅提出的殺董計劃雖然大膽,但確實是誅殺董卓的最佳時機。因為張溫是奉旨傳喚董卓,董卓雖然膽大妄為,此時卻也不敢公然與朝廷對立,所以此次拜詣張溫,必然不敢率大軍自隨。而更重要的則是董卓自己也沒有想過張溫會殺自己。故而此時動手,在張溫營中立斬董卓,可謂出其不意,不費吹灰之力。可是一旦錯過良機,等董卓回到軍中,再想殺他,便千難萬難了。然而張溫卻慫了,他對孫堅說:「董卓是西涼名將啊,今天殺了他,日後我們西征依靠誰呢?」又說:「你先出去吧,不然董卓要起疑心了。」張溫心中怕什麼呢?首先,他怕殺了董卓,手下無人,西征的仗打不好;其次,他怕殺不了董卓,董卓反攻倒算;再次,他怕摸不準朝廷的意圖,殺錯了人,回去要受責罰。有此三怕,自然還需從長計議。但時機稍縱即逝,哪能容許你從長計議。此次錯過了良機,終於釀出了日後摧毀大漢天下的董卓之亂。
這就是張溫和孫堅的區別。張溫有三怕,孫堅什麼也不怕。有時候,怕了,就什麼也幹不成;不怕,才有可能幹出事業。殺董事件其實可以看作是孫堅十七歲那年殺盜事件的一個翻版,孫堅看出了機會,想要果斷行動,殺掉那個被海盜更大的國賊董卓,而張溫則是那個老成持重的父親,主張規避風險、息事寧人。然而不同的事,孫堅可以不聽父親的話,擅自行動;卻不能不聽長官的話。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體制內確實壓抑英雄。
張溫的猶豫和懦弱,很快就釀成了惡果。靈帝駕崩後,宦官與外戚火併,兩敗俱傷。董卓趁虛而入,他廢掉皇帝,專擅朝政,把大漢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於是山東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歷史再次給了孫堅機會。此前的大漢王朝雖然腐敗昏暗,但還尚且保留著幾分綱常禮法,現在則是徹底禮壞樂崩,成了名副其實的亂世。而亂世才是孫堅這類人物的絕好舞台,他可以不守規矩、果於殺戮,將他的果敢、殘酷和狡黠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堅聽聞董卓造逆,立即舉兵聲討。從駐地長沙北上的一路,孫堅大開殺戒,先後殺死了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咨。孫堅為什麼要殺死這兩位朝廷命官呢?王叡和張咨他們可並不是董卓一黨,就算沒有起兵討董,也罪不至死吧?何況就算有罪,也輪不到孫堅來行刑。孫堅殺他們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擴充實力。史書記載孫堅殺死王叡後,「比至南陽,眾數萬人。」殺死陳咨後,「郡中震慄,無求不獲。」原來就是為了這兩地的軍需物資嘛!殺人的手法也暴露出孫堅狡黠的本性。殺王叡時,孫堅先是團團包圍城池,然後揚言士卒辛苦,向刺史討賞錢,並保證領完賞錢,立即就走。王叡於是放士兵入城查看庫藏,卻沒想到孫堅自己潛裝成士兵混入了城中。於是孫堅數落王叡罪過,逼迫王叡飲金自殺。殺張咨則是先假意贈送他牛肉和酒,誘使他第二日回訪,等到張咨進入軍中時,以未供給軍糧、阻滯義軍為名斬于軍門。
手法其實並不高明,不過奸詐而已。然則何以這兩位官員卻如此輕易就範呢?大約這兩位朝廷命官在大亂之始,尚未認識到此時的社會規則已經改變,還保留著彬彬有禮的儒家做派,信奉君子不欺的人生信條。以至於不明不白地便遭了小人的毒手。然而孫堅的歷史評價卻不錯,原因恐怕就在於孫堅雖然殺了地方官,獲取了軍需物資,畢竟還是用去討伐董卓了。誅殺董卓是天下大義,孫堅牢牢堅持了這個政治上的正確,便可能立於道德上的不敗之地。至於他犯下的其餘那些罪行,自是瑕不掩瑜,無可厚非了。既能得吞併之實,又能擁勤王之名,孫堅的算盤撥的實在是很精!
但是孫堅的欺詐、謀殺行為,卻極大地激怒了荊州士族。此後,從孫堅一直到孫權,荊州士人大多對江東孫氏都不抱有好感。
孫堅一路繼續北上,抵達魯陽縣。並在這裡給自己找了一位老闆。這並不值得奇怪,弱勢者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需要依附於強者。強如魏武帝曹操,也曾給袁紹當過馬仔;漢昭烈帝劉備,則不知改換過多少次門庭。孫堅投奔的這位老闆,叫做袁術,「四世三公」,家世很是顯赫。孫堅此時實力並不強大,且出身卑微,很需要得到這位豪門世家的支持。袁術也果然很夠意思,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這兩個官位對孫堅來說很重要,豫州刺史標誌著孫堅躋身封疆大吏行列,破虜將軍則更為重要,因為在《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孫堅那篇傳記的名字就叫做《孫破虜傳》,它是孫堅生前擔任的最高官職,將永遠伴隨孫堅被記載於史書中。
等到了袁術支持的孫堅,再無後顧之憂。於是前進與董卓開展。對於孫堅而言,董卓或許是他一生的夙敵。當年在張溫帳中,未能殺得了你;今日便讓我在兩軍陣前取下你的首級吧!
交戰之初,孫堅打的並不順利。在他將部隊移屯宛城之時,突遭董卓的大部隊圍攻。孫堅寡不敵眾,只得率領數十名騎兵突出重圍,董卓軍則在後面窮追不捨。危急關頭,孫堅為保全性命,盡脫下自己頭上戴的赤紅頭巾,命令自己手下的將領戴上,以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便於自己脫身。這其實就是拿部將的生命換自己的生命,孫堅狡黠殘忍的一面,於此危急關頭暴露無遺。想想曹操當年汴水兵敗時,曹洪主動讓馬;宛城兵敗時,曹昂主動人馬。兩者一相比較,人格魅力豈可同日而語。祖茂後來雖然僥倖逃脫,但是再沒有回歸孫堅帳中。想來他也是被孫堅此舉傷透了心,不再甘心為此人賣命。
死裡逃生的孫堅很快重整部隊,在陽人縣大破董卓,斬殺了猛將華雄。逼迫董卓遷都長安,暫避鋒芒。目空一切的董卓,不得不表示出對孫堅的佩服,他派出使者提出與孫堅和親,妄圖收買孫堅,卻遭到了孫堅的斷然拒絕。孫堅說:「董卓逆天無道,傾覆漢室,今天我如果不能夷滅董卓的三族,則我死不瞑目,又怎麼可能和他和親呢?」一番話說的大義凜然,為江東攢滿了政治聲譽。可以說,在與董卓的戰爭中,孫堅打出了尊嚴,打出了名氣。
在當時諸侯每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的大環境下,為什麼孫堅敢主動向董卓發起進攻?是因為孫堅對漢王朝特別忠誠,因而奮不顧身嗎?恐怕未必。董卓稱孫堅「小憨」,其實更能精準地評價他。孫堅的「憨」,在於他的無畏,在於他沒有那麼多顧忌,敢去拚命。而對付董卓,關鍵的就是要有一股誓不罷休的拼勁。要知道董卓倒行逆施,他的部隊雖然強悍,卻是一支叛逆之師。而諸侯聯軍手握天下大義,是正義之師。以順討逆,本來在氣勢上佔有絕對優勢。如果諸侯聯軍能夠鬥志昂揚、一往無前地向叛軍發動進攻,時間一長,叛軍自然士氣低落、土崩瓦解。然而十八路諸侯卻個個明哲保身、畏葸不前,致使討董大業功敗垂成,缺少的正是孫堅不顧生死的這股「憨」勁。
正當孫堅屢戰屢捷,即將攻入洛陽的時候。袁術因為擔心孫堅做大,停止供應他糧草。孫堅討伐董卓節節順利,順風順水,卻沒想到最厲害的敵人其實來自自己身後。依附於強者的好處是當你弱小時,他可以保護你免遭欺侮;壞處則是當你羽翼漸豐時,他會不遺餘力地打壓抑制你。所以要想真正建立功業,最後都必須脫離他人庇護,自立門戶。然而孫堅卻沒有和袁術就此翻臉,江東孫氏真正地從袁家獨立出來,還要等到孫策時期。
轟轟烈烈的討董大業,終於因為諸侯之間的各懷鬼胎、自相殘殺而風流雲散。三國歷史進入了群雄逐鹿時期。此時,孫堅那套來自底層的狡黠,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管用。其原因一是進過戰火的洗禮,各路豪傑都已經認識到了,爾虞我詐才是這個亂世的生存法則;二是進過了一輪淘汰賽,保留下的人物大多有點道行。總之,孫堅的奸詐開始不靈了。
而他的果敢則成了他的催命符。初平三年,孫堅奉袁術之命,進攻劉表。孫堅擊敗劉表部將黃祖,率兵圍住襄陽,本來已經佔據上風。豈料形勢在瞬息之間發生逆轉,孫堅追擊殘敵時,一往無前,單馬入峴山,中了黃祖的埋伏,被暗箭射死。孫堅憑藉果敢,在亂世之中強勢崛起;也因為果敢,在順境之時瀟然隕落。正可謂是「君以此行,必以此亡。」想來令人嘆息。
孫堅死後,他的侄子孫賁率殘部投靠袁術,正式被袁術收編。這麼看來孫堅浴血奮戰一輩子,到頭來竟是換來一場空?不是的,雖然孫堅的部隊被袁術收編,但是孫堅遺留給子孫的是他的名氣,是他收攏的幕賓將領,是他在部隊中的崇高威望。這些都是子孫再創業時可以利用的無形資產。而孫氏家族也因為孫堅的去世暫時沉寂了下來,等待著下一個鳳凰涅槃。
孫文太一生南征北戰為大漢靖國盡忠 但是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成就是生了倆好兒子
從第一代三國群英傳來看,孫堅是君主裡面綜合素質最強。算上逆天技能,可以算超一流吧。
雖然是個武人,但極其生猛有謀略,像張作霖。不容易的是的是倆兒子也都不慫,這點比黃書強太多了!
勇猛過人,沒有地盤,跟著袁術,袁術又不懂用人,處處側肘,華雄是他弄死的,不是關武聖
軍閥。
草根逆襲吧,漢代特別重家世,孫堅能崛起確實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誒?不是那個長得想馬天宇的嗎?咋就成歷史人物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