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或者別的什麼)徹底釐清傳統中藥對人體的作用過程和結果?

國內外目前是否有此方向的研究?進展如何?


目前的技術手段是不可能的吧。
第一,從藥材角度:
分子生物學的分析,主要建立在單因子分析上。這個單因子,往往是指小分子。而中藥太複雜了,首先一個藥方里含有數味藥材。其次,藥材多是整株植物,或器官,所含有的可能有藥理作用成分何止千百,這種複雜樣本分析很難的。
第二,從實驗角度:
一個完整的藥物實驗模型,不僅包括藥物,更重要的是實驗動物的一致性。對於中醫而言,(這是一種個案治療)根據患者的體質等的不同,藥物的種類和劑量都是不同的。這就是說,你的實驗個體很難保證一致,我們目前採用的實驗動物,如小白鼠,其基因差異幾乎為0,就是保證實驗動物的一致性。
第三,人體試驗:
這是最難的。
做藥物的都知道,細胞實驗很難再組織層面中重現,組織實驗很難在器官層面中重現,動物實驗很難在人體重現,若非如此,恐怕人類早就攻克所有疾病了……
要想做到如題所示的 「徹底理清」 恐怕這些實驗只能在人體上做,但我們不是納粹也不是731部隊,不可能拿人體做什麼根本驗證的。


理論上,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或者別的什麼)徹底釐清傳統中藥對人體的作用過程和結果?
========================《逆藥物發現》分界線=======================

既然是說「理論上」,那麼扯淡一點也沒關係。
這個問題很有趣,簡單來說是如果扯淡的話,能通過任意手法來徹底釐清中藥對人體的作用過程和結果么?
我的回答是:理論上那當然可以啦...
而且我還為此過程發明一個詞叫:逆藥物發現... 是不是很高大上?
=======================臆想的分界線=============================

如果問有沒有這樣的例子,那我說屠喲喲發現了青蒿素算不算?
如果要我設計這麼一個課題的話,我會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
背景:
首先我們找到一個病症,比如說(本來想說青蒿治瘧的,還是算了吧...)消渴症... 為什麼要找它?一方面是它自古有之,另一方面是它有古代流傳下來的有效藥方,最重要一點是:我只知道少數古代描述的病症,這是其中一個...= =。。。
現在我們要看看消渴症是什麼,比如說:消渴病_百度百科,再比如說:kmuh.org.tw 的頁面 ,當然少不了這個:wikipedia.org 的頁面
為什麼我們要停留在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的層面?

  1. 本研究不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來進行的
  2. 機理研究先放一邊,找到中藥中的有效成分組合那機理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已經存在的,但是沒有被挖掘的,在中草藥中的「西藥」...

實際上並不是說中醫藥就真能治癒消渴症或者說即便能治癒也未必真有古方流傳下來,這裡只是舉個栗子而已...
所以目前假定的情況是,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在古代有一個方子是能治癒的...
現在我們開始尋找這個方子,例如:

下消(腎虛精虧)

證見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乾,頭暈,腰腿酸痛。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滋陰益腎

方葯

1.《小兒葯證直訣》)加減
處方:山藥20克,山茱萸、生地黃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陰損及陽,腎陽亦虛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絲子、巴戟天各12克。氣虛者,加黃芪、党參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加丹參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假定這個方子是能治癒消渴症的...
到此為止,我們完成了課題的第一步,總結起來這一步包括了一下方面:

  1. 對比找出中醫的各種病症描述,並與現代西醫病症進行對應。如果是我,那我就從那些古今描述用同一個或者相似名稱的病症入手尋找,什麼瘧疾啊,花柳啊... 當然,這是我沒有學過中醫的緣故...= =!... 在我看來,這件事情還是比較困難的。這一步就先排除掉一大部分病症,本課題不做研究。參考以下資料:中西醫病名對照表。
  2. 當找到了這些一一對應的(可能根本沒有)的病症,那就看這種病治療的方法,也就是方子。當然,即便是同一個病症,這肯定有很多不同的方子。哪個方子比較好,那就看方子對應的病症哪個更符合現在西醫對該病症的描述。
  3. 當找到這個方子以後(可能根本就沒有),那就進行下一步實驗部分。

為什麼一直強調根本沒有,一方面源於對中醫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我覺得沒有也是很正常的...

當完成以上paper work以後,我們開始實驗:
先是驗證古方的有效性。比如說上面那個方子,我們看到:水煎服...
那我們就這樣做:

  1. 找到足夠的藥材,藥材的產地,季節什麼的,我不能給出方法來辨別哪個更好,這得專家來辨別,或者買貴的... 然後按照上述比例,將藥材煎成三碗水變一碗水的樣子(我喝中藥都這麼煮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後給老鼠模型喝,喝完以後,如果病症有好轉,那就是有效,反之無效。相信這一步就能淘汰一部分,甚至全部的方子了... 而且很費錢...
  2. 有好轉,不一定是治好,而是指相應指標有回歸正常的水平的趨勢...發現了這麼一個方子以後,那就專門研究該方子中,到底哪個藥材是必須的,哪個藥材是輔助的。由於重要方子往往都是好多藥材的,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簡化模型。也花更多的錢...
  3. 但我們簡化好以後,比如說十個藥材裡頭有五個是真正起效的,那我們就挑這五個藥材,煎湯分析成分。

以上是第二部分。這部分的目的是為了驗證處方和簡化處方。

現在我們手上有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有效的。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成分。有兩個方法:
方法一

  1. 色譜分離,將成分分成幾組,給老鼠吃,看哪一組起效,那就繼續分析改組成分。

方法二

  1. 色譜分析,用保留時間表徵各成分組。
  2. 檢測喝完葯的老鼠體內,會出現哪個成分,分析這個成分。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肯定很難,第一個方法,有可能找不到任何組合,第二個方法,有可能找到老鼠體內有任何成分的出現。具體來說要請教天然葯化的專家們才行。

如果有幸,能找到一些起主要作用的成分組合,那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機理研究,畢竟成分確定的話,機理研究就相對容易一點了。

總結
說起來,這個課題的難點還在於有效成分的發現和分離,就如天然葯化的同志們做的一樣。簡單來說,就是從一堆藥粉中分離出想要的東西。如果能確定有效成分的話。那就交給做藥理的同學們就好了...


理論上是有可能的 但是實際上我個人認為不可能實現
具體做這些研究的狀況是什麼我並不清楚 單純從分子機制的研究來說 太複雜了

舉個味道肯定不太對的栗子
傳統中藥的任意一種有效成分 都可能作用於許多信號通路 這些通路之間必定也會有交互
即使是單單討論某一成分對其中一條通路的影響 這一成分的不同劑量都有可能引起相反的應答
即使是同一成分同一劑量 在不同的細胞組織內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好吧 想像一下這個大網 再想一下傳統中藥往往都有許多種有效成分同時作用 在煎藥或怎樣處理的時候它們之間就會有各種反應產生各種變化 好吧只討論服用或者敷用或者怎樣用時的有效成分 它們在產生作用時的各種聯繫 各種相互促進拮抗 哎我擦我都說不下去了。。。
任重而道遠吶。。

其實我腳得 傳統中藥與傳統中醫治療手段例如針灸推拿拔火罐(原諒我沒見識)這些都無法分割開看 研究中藥作用機理的同時是不是也得考慮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那些治療手段的機理?求內行指點(雖然傳統醫學和現在醫學貌似三次元二次元的關係。。)

做微觀的木有大局觀且沒見識 求各位大神指點?

ps題目和補充說明重點不一致啊


正如樓上匿名用戶所說:「當西方生命科學能夠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弄簡單了,或許會發現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在等它了。」

中醫是無所不能的,中醫是神奇而又偉大的,每一種中藥又有幾百上千種物質進行綜合作用,每個人的人體又是不同的。

總是中醫就是個奇葩的存在,你們現代科學是不懂的。任何以現代科學為基礎嘗試對傳統的中醫進行解讀的努力都將會以殘酷的失敗為結局而告終。


理論上就不可能。

因為對於人體這樣一個複雜動態系統,基本生理還遠不敢說弄明白,更不用說和藥物相互作用了。

而且有限資源和局限的知識讓主流研究者不會去研究這種問題。傳統醫藥的不確定性和混亂性導致其研究價值太低太低了


我認為是可以的,但我覺得需要幾百年時間吧。

轉一則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吧。這則報道里的黃芪湯這個方子,只有四味中藥,而我平時喝的多則三十幾味。所以lz這個命題非常龐大,也許一個方子就要一個研究機構研究許多年……因為裡面的活性物質太多了,而且不好確定究竟是哪一個在起作用,哪幾個在一起才起作用。

這還只是說功效,而中醫診斷,更重要的是病人的身體內環境,這個也很複雜……

——————————————————————————————

原文鏈接:黃芩湯有助減輕化療副作用 作者:Shirley S. Wang

黃芩湯有助減輕化療副作用

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一種由四味中草藥構成的配方能增強結腸癌患者的化療療效,該配方是大約1800年前由中國的中醫發現的。

這個在中國被稱為黃芩湯的配方在早前試驗中被證明能有效減輕化療的某些副作用,包括腹瀉、噁心、嘔吐等癥狀。它似乎還有助於增強結腸癌的治療療效:對患腫瘤動物的試驗已經證明,與單獨使用化療相比,用化療藥物配合中草藥治療能夠使腸細胞更快地修復。

Photo Researchers Inc.芍藥

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一種由四味中草藥構成的配方能增強結腸癌患者的化療療效。這個在中國被稱為黃芩湯的配方包括芍藥、大棗、甘草以及黃芩。

這種被科學家命名為PHY906的草藥配方有可能取得突破進入美國主流療法的行列,這對應用於傳統民間醫學的以植物為主的藥品來說非常罕見。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腫瘤研究專家鄭永齊領導的科研小組正計劃開始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以研究PHY906對結腸癌患者的療效,該小組的部分科研資金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提供。

許多傳統藥物都來自最初從植物中發現的各種化學試劑。在四味草藥配成的黃芩湯方劑中,科學家目前已鑒定出62種活性化學成分,這些成分顯然需要共同作用才能起效。

美國補充替代醫學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主任約瑟芬·布里格斯(Josephine Briggs)說,「鄭博士所做的是把這種方劑作為一個複合的整體並將其當做一種試劑來用。它是復方用藥,」相當於同時使用好幾種藥物。該中心資助了PHY906的部分研究。


Photo Researchers Inc.大棗

大約12年前,為了尋找更好地應對化療副作用的方法,鄭永齊開始研究黃芩湯。目前用以應對副作用癥狀的藥物有很多,但效果參差不齊。鄭永齊說,有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也許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許還能讓他們得以承受更大劑量的化療,而這有可能加快患者的療程。

在台灣長大的鄭博士決定求助於傳統中醫,中醫常常強調整體治療並宣稱一種草藥具有多重保健功效。他在草藥典籍里發現了有黃芩湯的記載,該方劑在中國傳統上用於治療腸胃疾病。他決定檢驗黃芩湯能否在不影響化療療效的情況下幫助癌症患者。

研究小組開始給患結腸癌的實驗鼠使用大劑量的化療藥物伊立替康(irinotecan)。其中一部分實驗鼠同時使用不同劑量的PHY906方劑。四天之後,服用方劑的實驗鼠似乎表現出較少的副作用。PHY906似乎還增強了化療療效,受損腸細胞比在單獨化療條件下更快地得到修復。PHY906還使得實驗鼠能承受在通常情況下有致命危險的藥物劑量。


San Diego Botanic Garden甘草

接下來研究小組把實驗鼠分成四組進行了另一項試驗。第一組只接受化療藥物,第二組只接受PHY906,第三組同時接受這兩種藥物,而對第四組不使用任何藥物。草藥與化療藥物的結合最有效地抑制了副作用。如同研究人員預計的那樣,單獨使用PHY906對癌症沒有任何影響。

進一步的試驗表明,如果除去四味草藥中的任何一味,PHY906的療效便會減弱。這表明在它們之間有一種明顯的協同效應。鄭博士說,這個發現「讓我對PHY906認真起來」。相關論文發表於2010年《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通過將PHY906付諸於具有科學嚴謹性的臨床試驗,鄭博士希望這種方劑能獲得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監管許可。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otanical Garden黃芩

使用草藥的一個挑戰是,草藥在不同條件下生長時,其中所含化學成分的比例是不一致的。(所謂中藥的產地不同藥效不同,例如淮山藥這種指定產地的,guo77補充)在對不同的供應商進行測試後,鄭博士最終成立了一家名為PhytoCeutica、由耶魯大學贊助的生物科技公司,用以仔細監測草藥的生長條件,確保不同批次的草藥擁有一致的藥理學性質,同時繼續進行該方劑的臨床開發。

鄭博士說,PHY906為何會起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該小組去年發表於《BMC醫學遺傳學》(BMCMedical Genomics)期刊上的論文稱,該草藥方劑似乎對消化道有消炎作用。鄭博士說,他認為PHY906在體內至少以三種不同的方式控制著化療的副作用,而傳統的療法僅通過一種方式起作用。

目前為止,研究數據似乎支持鄭博士對傳統中藥的直覺。他說,「如果一千年後還在使用,那麼有些東西肯定是正確的。


你以為國家中藥現代化口號是幹嘛的,現在大多還在單個單個的已知有效成分的研究,但是因為中藥對人體是複雜體系對複雜體系,所以全弄清不會那麼快,但是,大家確實都在努力著呢?


關於西醫和科技,我只想有台機器能一接上就實時知道人體各種參數,精確到分子水平,因為聽筒這種簡單的工具都是實時動態的,而目前儀器往往像x光只有一張片


其實可以看一下羅國安的《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講了一些思路,但現在的條件下,好多都做不到。


應該非常困難。首先不說中藥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就是在體外,要弄清楚中藥裡面分子水平的成分就很難了。一鍋湯藥煮出來,裡面到底有什麼,這其中又有哪些是對治療疾病起到作用的,現在的技術,恐怕還不能夠弄清楚吧


我認為完全有可能的,如果這種中藥對某種病症有極好的療效,患病組和對照組足夠明顯的話,直接採用組學的方法對兩組進行比較研究,找到通路,反向檢測,或得有效成分


目前科學的關係大致是這樣的: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
基礎的東西突破,下一個層次才會突破,所以醫學是所有學科最落後也最難突破的


理論上可以,但是現有科學水平和經濟成本上考慮如今根本不可能這樣做。樓上已經說了這麼多了我就不展開了,建議參考日本漢方葯的研究,全球中藥市場80%在日本。


歪個樓

中藥是否應該進行現代化學成分分析?

先說結論——應該

凡是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醫有自成體系的理論系統,中醫的診斷、治療,中藥的採集、炮製、用法用量都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這個理論系統歷史悠久,行之有效,並且在一代一代的醫家的努力下不斷的進步和完善。如果就中醫理論而言,中藥並沒有分析化學成分的需要,因為我們不從這個角度去考量中藥,也不從這個角度去使用中藥。

然而,上面一段的前提是「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這一個前提,無情的刷掉了大部分人,且不提國外,就算是在國內,大部分人對中醫都不甚了解,這個情況雖然因省而異,但平均水平不容樂觀。

而且這個情況還在不斷的惡化。

我這一代人(90年代出生),從小接受的便是西式教育,崇尚科學是每個學校都會打出的標語。我們學習化學,學習物理,學習生物,習慣於用一種清晰可分析的思路去認識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

這本沒有錯,然而很多教育機構,僅僅告訴學生們要崇尚科學,卻沒有告訴他們科學並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標準。當我們用科學的細化的態度去認識世界,這個世界十分的清楚,但卻不可愛。浪漫的愛情歸為化學反應,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有理論可尋,有關這個世界的未知,有關人的靈魂的神秘,當現代的科學解釋不了的時候,人們偏向於等待科學的進步,而不是換一種角度去理解,這無疑是可悲的,美麗的風景因此錯過。對於這樣的一代人,中醫無疑是神秘的,而神秘的,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很容易被理解為不可靠的。

對於中醫生,對於中醫院校的學子,我們不需要對中藥進行化學分析,不需要提取其中的成分來代替整體,因為我們有更好的方法。但對於不了解中醫的人,這很有必要。

現在中醫的名聲並不算好,很主要原因就是在西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很難理解中醫理論,對於難以理解的東西,謙虛的人會潛心學習,而其他人會排斥。無疑謙虛的人是少的。但中醫不能離開這些人,因為我們的患者,我們的助手,我們的繼承人都在其中,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果大部分的人都反感中醫,那麼無論中醫有多好,都無法傳承下去。

因此,中藥的現代化學分析很有必要。這就相當於,科普,學前教育。讓人們了解中醫理論,讓人們意識到科學並非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無疑很難,但讓他們了解中醫是可靠的,是好的,也許沒有那麼難。當中醫可以從現代的科學的思路被理解的時候,哪怕僅僅是淺薄的理解的時候,相信人們便不會以訛傳訛。當中醫不再高冷,中醫理論不再遙不可及(對於非中醫行業者而言)的時候,相信中醫的推廣,中醫的發展都會順利很多,而這一切的開始,在於中藥的化學成分研究,我們研究它,不一定是給中醫生看,不一定是給中醫學子看,而是給尚不了解中醫的人看。

現在有許多中醫黑,他們義正言辭的反對中醫,甚至要滅絕中醫,然而當你以一個中醫從業者的身份看他們的言論時,你會發現,他們口口聲聲譴責的,排斥的,並不是中醫,而是騙術,迷信,腐朽的制度,在他們的眼中,中醫便是這些讓人討厭的東西的結合,中醫便是裝神弄鬼,大家都反對迷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讓中醫替迷信背黑鍋,對中醫而言無疑使委屈的,是不公平的。

中醫若是想在現在的世界中更好的推廣,更好的服務於人們,甩下迷信的黑鍋,要從中藥化學分析開始。

因此,很有必要。

然而,點到為止。
====================================
再來答題主的問題

很難,因為中醫的體系和現代科學體系差異很大,這二者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啟發,甚至部分相融合,但要完全的用現代科學手段解釋中藥的作用是不可行的。

其一中醫從業者沒有這個需要,其二就算研究出來,那也不能算是中藥了,而變為「某種物質對人的作用」。

但如我上文所說,從推廣普及中醫的角度,從讓現代人更容易理解接受中醫的角度,一些工作是必須要做的。

以上。


問到點子上了,正因為這樣,所以中藥能夠活到現在。藥理不明、對症不明、療效不明,都是無法統計的,依靠口口相傳、孤例和吃了不死從而續命到現在,療效大多是自愈,以後有了西藥又續了一把。直到現在還有人吃那些沒有標準化的東西,我也是醉了。


我覺得不能,我們能知道我們吃下去的是什麼(天然葯化範疇),我們再知道變成了什麼(藥物代謝動力學),我們深入研究作用於什麼通路(藥理)。但是每個人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中藥又是複雜的混合物,所以,費勁的解釋這個沒有必要吧。
中藥確定有用無毒就可以了吧。


中外思維不一致導致的,歐洲講的迪卡爾那一套,中國是講整體。雖然我回答簡間,但包含信息可以找我曾被摺疊那個回答,理論還有很多要修正的,只是提供個線索


純理論真的可行?我不這樣認為。

首先,每味中藥都有上百種「產生效果」的成分。

其次,這些成分的作用並不都是各自平行的(西醫:A會促進/抑制B的吸收,或AB的效果相同/相反)。

然後,人體本身就是各不相同的(西醫:不同的人身體狀況不同+對成分吸收能力不同)。

最後,服用藥物的五行當令對效果也有影響(西醫:不同時間段內臟活躍度不同,導致藥物吸收和作用效果不同)。

總結起來,就是數個非線性多維繫統(一個藥方)共同作用於一個自適應複雜系統(人體)。

就算生物上的單一過程都理清楚了,綜合後也會因混沌而表現得一團混亂(通過這種思路)。

我在想,當西方生命科學能夠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弄簡單了,或許會發現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在等它了。

=================Update===========================
對@yskin的調侃,請先理解別人本義再說話不遲。

何謂「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弄簡單」?這是現在複雜系統研究的主題,由於系統變數過多、相互糾纏而無法做精確的動態處理。

題主的這個問題是典型的還原論,但是複雜系統有「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特點,所以在理論上這種思路也是行不通的。那麼多元素的互動處理是超越的,現在的方向就是努力「弄簡單」。

傳統中醫的應對方法是「以象代數,分層化約」,以陰陽五行的多層結構建構處理框架,再用經驗把成分的互動關係一一表述出來。這種模糊處理的方法尋求精確的科學現在也在使用,而等將來科學也能夠完美解決複雜問題了,所用方法或許就和中醫不謀而合。


推薦閱讀:

酵素真的那麼神奇嗎?
Y 染色體比 X 染色體少那麼多基因,那男性比女性到底有什麼不同?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生物知識是什麼?
我(男性)的兒子是否必將遺傳我父親的那一條帶Y染色體的基因,並且他不可能跟我母親的基因有任何聯繫?
美國獲批的轉基因土豆「能減少油炸時產生的丙烯醯胺」具體是怎麼實現的?

TAG:人體 | 中藥 | 藥學 | 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