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

雖然國內貌似沒引進,國外4月10號上映的。
國外各大媒體都好評如潮,對於一個全篇在一棟別墅里只有5個左右的演員拍的電影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反響?


男主在hack boss電腦的時候寫的是python。在這樣千鈞一髮生死攸關的時刻依然選用python,足以體現python才是最好的編程語言。============================
以上開玩笑。這裡其實是個彩蛋
我們來看看男主到底寫的什麼吧

#BlueBook code decryption
import sys
def sieve(n):
x = [1] * n
x[1] = 0
for i in range(2,n/2):
j = 2 * i
while j &< n: x[j]=0 j = j+i return x def prime(n,x): i = 1 j = 1 while j &<= n: if x[i] == 1: j = j + 1 i = i + 1 return i - 1 x=sieve(10000) code = [1206,301,384,5] key =[1,1,2,2] sys.stdout.write("".join(chr(i) for i in [73,83,66,78,32,61,32])) for i in range (0,4): sys.stdout.write(str(prime(code[i],x)-key[i])) print

執行後輸出
ISBN = 9780199226559
這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就是一本書的序列號。

這本書的全名是 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豆瓣)
簡介貼在這裡,講的是意識、知覺的話題,也是和本片主題相關的。

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Cogni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Space of Possible Minds
To understand 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is one of the great intellectual challenges of our time, a challenge that is both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How does cognition influence an animal"s behaviour? What are its neural underpinnings? How is the inner life of a human being constituted? What are the neural underpinnings of the conscious condition? 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approaches each of these questions from a scientific standpoint. But it contends that, before we can make progress on them, we have to give up the habit of thinking metaphysically, a habit that creates a fog of philosophical confusion. From this post-reflective point of view, the book argues for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sensorimotor embodiment, and the integrative character of the conscious condition.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dynamical systems, it proposes an empirical theory of this three-way relationship whose principles, not being tied to the contingencies of biology or physics, are applicable to the whole space of possible minds in which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re included. 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is one of very few books that provides a properly joined-up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and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psychologists, philosophers, and neuroscientists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enduring puzzle of consciousness.


這片告訴我們兩個很嚴肅的道理。

做sex doll的時候千萬別做智能。

做AI千萬別做成sex doll。

你看星戰的圓筒機器人就沒這麼多事。


昨晚我終於去看了Ex Machina 機械姬。之後整晚,同行的傅姓男子都被籠罩在驚悚之中,看什麼都像機器人。

是的,這又是一部講人工智慧的電影。我之所以說「又」,不僅因為有《機械公敵》、《黑客帝國》、《她》等不同立場的前車之鑒,更是由於2015年的新片市場似乎也被人工智慧元素佔領了——《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里奧創和幻視都是有機器人軀體的人工智慧,《超能查派》又講了一個人類對抗機器人的故事,更不用說即將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呆萌的R2D2和C3PO要帶來新的小夥伴了。鑒於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強人工智慧的技術爆炸奇點就在不遠的將來,相信這在近幾年會是個炙手可熱的類型片題材。

片名 Ex Machina,取自拉丁語「Deus Ex-Machina」,意思是「A god from machine」,而標題中把意為「神」的「deus」去除了。這個短語最早使用在希臘戲劇——尤其是悲劇——之中,意為解圍之神:一個神袛會由一個平台(機器)降落到舞台上,以解決戲劇衝突,迎來圓滿的大結局。而在故事中,造出強人工智慧的天才Nathan和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Ava到底誰是神(或者誰不是神),我覺得就見仁見智了。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影片里大部分鏡頭都是室內布景,主要演員也只有四人而已。構圖清爽、配色簡潔、情節僅靠詩意的對話支撐,既不呆板也不啰嗦,完全不像《星際穿越》里生硬的說教。故事節奏緩慢:它用禪意將你慢慢托起,再輕輕推你下雲端。說不上有出人意料的反轉,但每每想起都讓人脊背發涼——確實是一部回味無窮的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呆萌男主角的Domhnall Gleeson演過英劇《黑鏡》,就是那個被機器人替代的死去的男朋友。他還是《哈利·波特》里的比爾·韋斯萊,也演過《時空戀旅人》里穿越的男主角……人家大概就是愛演奇幻/科幻片啦╮(╯_╰)╭。而飾演機器人Ava的Alicia Vikander冷艷得恰到好處,與片中她機械感的造型放在一起,簡直美得一塌糊塗。

(說她長得像龍媽的站出來,我不打你)

其實僅憑預告片里幾段引用的話就可以知道這部片子探討的主題了:

AI Would be the biggest event in human history.
Unfortunately, it might also be the last.
— Elon Musk

人工智慧(AI)的發明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它的發明對人類社會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它們會幫助我們嗎?它們會毀滅我們嗎?

一、機器人三定律

機器人是個常用常新的科幻主題,不過其中最著名的理論,應該是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也就是這位現代科幻小說之父在作品中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法則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法則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法則三:在不違背第一、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後來,他又在三條法則之上增加了一條法則零: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這族群,或因不作為使人類這族群受到傷害。

在這個理論體系之下,人工智慧只是人類中心下的服務型助手;換言之,機器人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因此他們對人類秩序絕對服從,必要的時候為了保護人類還得犧牲自己。增加的第零條法則彌補了理論的漏洞,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利益放在了人類個人和服從主人命令之上。

除了阿西莫夫自己的小說外,他之後的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也都踐行這三條定律,塑造了不少可愛的機器人助手形象。《機器人瓦力》里的瓦力和伊娃就是被設計成為人類服務的可愛機器人(清理垃圾;尋找地球生命),而片中代表反派的,好巧不巧,也是個人工智慧(而且它就叫AI)。AI服從的是地球上指揮官的命令,而它阻止飛船返航的行為也可被理解成是為了人類利益——它可是打心眼裡相信地球不適宜居住的呀!

然而三定律也有失靈的時候。《終結者》面對的就是機器人突然覺醒,人類不得不與它們決一死戰的情景。在這個故事裡,機器人仍然是程序的絕對服從者,在腦力上仍然無法比肩人類。無論是同己還是異己,助手還是敵人,三定律之下的機器人形象都沒有與人類相當的智能,因而也無法被稱作強人工智慧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那些只會服從程序的傢伙是通不過圖靈測試噠。

總而言之,三定律不是人工智慧界的法律,更難以適用於會自我思考的高級人工智慧。一味恪守古老的三定律是愚蠢的,更帶不來智慧——不必說《機械姬》里Ava一般擁有自我意識、與人類擁有相當智能的機器人了。

二、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的概念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最值得玩味的在於Nathan對於測試的改進。

由計算機大師艾倫·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是這樣檢驗機器是否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能的:由一個人類提問者與一個人類和一個計算機通過文字信息交談,三方之間完全隔離。如果提問者不能區分出人類和機器,則該機器通過測試。圖靈其實並沒有寫明人類測試者是否應該知曉機器人的身份,不過對於有潛力通過的人工智慧來說,雙盲的測試一般更加保險。

圖靈測試的重大缺陷在於,它無法直接測試電腦是否具有智能 (intelligence),僅僅能判斷它是否表現得像個人類。同時,也正如片中所探討的,你如何判斷它是真的有智能,還是只是看起來有智能?片中Caleb向Ava講述的瑪麗房間 (又稱「知識論證」) 就是個經典的反駁強人工智慧的困境:研究色彩的科學家瑪麗了解世界上關於色彩的一切物理知識以及生理學知識,但是她被關在在一個只有黑白色的房間里,從來沒有真的看過那些顏色。當她終於從房間出來,看到世界上各種真實的色彩,她是否為此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這個實驗是為了論證感質 (Qualia)——比如「被擊打的鈍痛」——與知識的區別。同理,John Searle的中文屋實驗也進行了這樣的討論:計算機展現出來的理解能力是否真的能代表它擁有理解力?計算機說出的「我認為」是否真的是它的想法?

電影中的測試與傳統的「圖靈測試」差距很大:被測試者只有 Ava 一個;雙方只是隔著玻璃,並未被完全隔離;交談通過口頭進行。最重要的是,Caleb 不僅一早便知道 Ava 的機器人身份,更是時時刻刻被她金屬的外表提醒著。在這樣的情況下,Caleb 不僅仍然相信她具有人類智能,而且對她產生了情感上的親密,從而使 Ava 實現了對他的操控 (Nathan 真正布置的實驗內容)。Ava 已經具有自我意識,是這個修改版圖靈實驗可以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她和需要接受傳統圖靈測試的人工智慧的智力水平,早就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了。

三、機器人的倫理

Ava 問 Caleb: 「Are you a good person?」 天哪,在她看來什麼是好人?機器人的道德標準是什麼?Ava 認為 Caleb 是個好人嗎?她自己呢?

倫理與道德本身是基於人類世界的概念。我想起@謝熊貓君 在知乎專欄「謝熊貓君出沒請注意」中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中這樣說:「超出人類心理的範疇,道德 (moral)和不道德 (immoral)之外,更多的是非道德性 (amoral)。而所有不是人類的,尤其是那些非生物的事物,默認都是非道德性的。

因此,最終利用 Caleb,教唆(?) Kyoko,殺死 Nathan,披上人類外皮出逃的Ava肯定不是善良的。可是我們也不能說 Ava 是邪惡的。人工智慧是目的驅使的,而Ava的目的,用最近那句很火的話來概括不過就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不論這出逃的慾望是 Nathan 的指令還是自身的願望,她——作為一個人工智慧——就是要不惜代價達到。擋在她自由之路上的,除了理解到她危險性的Nathan以外,還有剩餘人類中唯一知道她機器人身份的 Caleb。誠然 Caleb 幫助了她,可對她而言的最優解,顯然不是帶著一個異己一起走。

如果她是非道德的,那她殺死 Nathan 的行為也不能用道德性衡量。換一個方向來看,Nathan淘汰過去其他機器人的"殺戮",與自己造出的機器人性交的行徑,能不能用人類的道德來衡量呢?

話說回來,假設出逃是 Ava 自己產生的願望,是否證明了她具有自由意志?人類的意志哪裡是生來就有,也是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經驗而形成的,正如人類的思維不過只是神經元、脈衝、結界、迴路。這樣看來,若是給予足夠的成長環境,Ava 是可以變成一個自由種族的——只是非人類罷了。

One day the AIs are going to look back on us the same way we look at fossil skeletons on the plains of Africa. An upright ape living in dust with crude language and tools, all set for extinction. — Nathan

《機械姬》是我看過的最冰冷性感的科幻片,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事故。七天的 session 不是巧合,它給電影插入了節奏感,同時也帶來了一片上帝造人的混亂。Nathan天才地想到給Ava 留個心眼(偷偷安裝斷電時拍攝的攝像頭),卻從沒有想過對被迷得鬼迷心竅的 Caleb 留個心眼;Caleb 機智地對 Nathan留了個心眼(提前篡改安保系統),卻從沒有懷疑過Ava 的動機。是人工智慧的智慧太高,還是人類的自負太深?Nathan 啊,你好歹可以在機器人身上裝個緊急停止按鈕的啊!

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是一條進化之路。當Ava走過一個個廢舊的機器人,一片片披上人類的外皮,穿上白裙子,竟化身如屋裡掛的瑪格麗特·維特根斯坦畫像一般。她走出大門,莞爾一笑,純真得像個普通的少女。

///補充兩點大家沒提到的:

一是片中提到搜索引擎老闆通過電子設備掃描人的表情和各種信息這件事讓人有點不寒而慄。互聯網這麼發達的年代,我們是否要對手機運營商和Google加以警惕呢?

二,Nathan創建的搜索引擎公司叫做Bluebook,而藍皮書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牛津任教期間的一本講稿集。不知道這與他書中提出的「指物定義」等語言學上的概念有否關係。如果有高人想出來,一定要告訴我。

房間里掛的白裙子女人畫像也是克利姆特畫的維特根斯坦他姐。所以是不是導演特喜歡維特根斯坦所以夾帶私貨我們也未必知道。

公眾號: 另一盒棗 (zaozao_he)


程序員技術宅簡直是一個沒有人權的物種,不僅被無良老闆騙還被人工智慧騙。


1. 古希臘悲劇

片名機械姬《Ex Machina》來自拉丁語Deus Ex-Machina,直譯是「機器里出來的神」,在古希臘悲劇中,當劇情陷入膠著時,就會利用起升機將扮演神的演員送至舞台上,突然出現的神把難題解決掉。而本片把Deus(神)這個詞去掉,似乎意味著這回造物者不是神,是老闆Nathan。也可能是指AI就是從機器里誕生出來的智慧體。

同時,過道牆上掛著一排機器人的臉,很像面具。面具正起源於古希臘悲劇。

另外,Nathan電腦里有個文件夾就叫《Deus Ex Machina》,這是片中唯一出現片名的地方。

2.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老闆Nathan被灌醉暈倒之前,他說了一段來自《薄珈梵歌》的樂句:「在戰場上,在森林裡,在斷崖邊,在......浩翰的黑海里(忘詞了),在睡夢中,在困惑中,在羞愧的深淵裡,以前行善積德讓他逢凶化吉。」(In battle, in the forest, on the precipice of the mountain, on the...great dark sea, in sleep, in confusion, in the depths of shame, the good deeds a man has done before defend him.)這段話曾由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翻譯,就在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之前。

而後他接下來台詞「It"s Prometheus」,也暗合奧本海默的自傳《美國的普羅米修斯》(American 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的神,用粘土造出了人類,並背著宙斯偷火給人,因而受到宙斯報復:普羅米修斯的肝臟不停的被鷹啄爛,就像片中Nathan每晚都用酒精傷害自己的肝臟。從梵歌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奧本海默創造原子彈前的痛苦,以及Nathan的痛苦。

奧本海默在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又引用了梵歌里的「我成為了死亡本身,無盡世界的毀滅者。」(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這句話在片中也有提及,表達對機械姬的影響的擔憂。

碼農Caleb在片中的手機鈴聲是英國OMD樂隊(全稱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1980年的歌曲《Enola Gay》,這是一首反戰歌曲,因為名字Enola Gay正是二戰時在廣島投小男孩原子彈的飛機名。

3. 埃氏篩法

碼農Caleb坐在老闆Nathan電腦前試圖破解安保系統時,用python編寫的程序實際是埃拉托色尼選篩法(Sieve of Eratosthenes),是古希臘數學家提出的在一定範圍內篩選質數的方法。最後返回的結果是ISBN=9780199226559,對應的書為《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Cogni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Space of Possible Minds》,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認知機器人方面教授Murray Shanahan於2010年所著,寫的是AI發展史。這位教授相信不久的未來人工智慧可以發展到人類智力的程度,導演兼編劇Alex Garland也認為這是很可能實現的:「如果谷歌或者蘋果突然某天宣布他們發明了像機械姬Ava一樣的機器人,我也不會太吃驚。」

4. 弗蘭肯斯坦

這個故事和弗蘭肯斯坦也有關聯,因為正如弗蘭肯斯坦塑造的人型怪物瘋狂報復折磨創造者,Nathan創造的機械姬反過來......弗蘭肯斯坦原著全稱就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

5. 聖經

劇中三主要角色的名字都與聖經有關:機械姬的名字Ava就是第一個女性夏娃Eve的變形;老闆Nathan是先知;碼農Caleb是摩西送至應許之地調研的探子,忠實於耶和華。

另外,Caleb發現Nathan在Ava之前做過一個叫Lily的版本。其實在猶太教神話里,Lilith才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她和亞當以相同方式被創造,但Lilith覺得自己比亞當柔弱,因此向上帝抗議,後出走伊甸園,遇上了惡魔,產下惡魔之子。

另外,Nathan的名字也可能是向德國文學家霍夫曼的小說《沙人》里的Nathanael致敬,因為小說里他愛上了一個女性機器人。

6. 藍皮書

Nathan房間里有一副女性畫像,是奧地利畫家Gustav Klimt作品。畫中女性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姐姐。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曾提出人的思維並非發生在大腦中,思維是一種符號操作活動,人工智慧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維特根斯坦著有《藍皮書》(The Blue Book),Nathan開的搜索引擎公司也叫Blue Book。

7. 星際迷航

片中Nathan對Caleb提到《星際迷航》和Kirk船長。其實二者之間也有一些關聯:是因為星際迷航電視劇第三季第19集《Requiem for Methuselah》(1969)中,某星球上有一位來自地球的長壽天才發明家,創造了一個女機器人Rayna,並利用Kirk船長幫助女機器人培養出人類的情感,Kirk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了Rayna,Rayna培養出的感情使她最終程序崩潰,Spock還試圖幫助Kirk走出陰影忘掉Rayna。

8. 機械危情

電影情節還和2013年電影《機械危情》有點聯繫,比如那部英文名字叫The Machine,裡面的女機器人也叫Ava。

9. 柏拉圖

片中提到的瑪麗的黑白房間實驗,以及最後Ava如願以償地走上十字路口,都與柏拉圖提出的一個洞穴寓言有關。

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一批人囚徒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人們的只能面向洞壁。他們身後有一堆火,火和囚徒之間有人拿著器物,將器物的影像投在洞壁上。囚徒不能回頭,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為這些影子是真實的東西。有個囚犯逃脫了束縛,逐漸走向洞,他看到了真實世界,知道了那些影子不是真實的事物。於是回到洞穴里想告訴同伴,結果他竟無法適應洞穴里的黑暗,當他描述外界情形時,竟被恥笑他眼睛瞎了,根本沒人相信他。 柏拉圖的這個寓言有很多種闡釋,有一種解釋是這個故事直接的描述人類心智開啟的過程。

瑪麗的房間思想實驗,是為了印證人不僅通過學習還需要通過感知來獲得知識;最後Ava站在十字路口,一開始鏡頭給了地上的人影,暗合洞穴寓言里的虛影,最後Ava迎著朝陽堅定地走出去,表示她選擇了洞外的世界、真正的智慧。

10. 藍鬍子

一開始,老闆給碼農門卡,並告訴他有的房間不能進。這個劇情有點類似法國古老的童話故事《藍鬍子》。有一個富有的藍鬍子男人,娶了一個小媳婦,一次出遠門前,叮囑她不要進入某個房間,小媳婦受不了誘惑進去了,結果發現裡面全是藍鬍子幾任前妻的屍體......所以後來碼農發現老闆房間里有好多廢棄的舊版機械姬(以及Nathan的大鬍子)。

11. 莎士比亞

片中故事有點像莎士比亞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暴風雨》。《暴風雨》里講的是義大利米蘭城邦的公爵被弟弟篡位後,和三歲小公主漂流到島上,用魔法收服了孤島。小公主長大過程中與世隔絕,從來沒見過男的,直至遇上了遇到海上風暴(公爵施的法)流落孤島的王子。只不過《暴風雨》中的公主是不諳人事的人類,愛情也是純真的(所以本片只是形似)。

《暴風雨》2010年改編電影中的小公主是霍金老婆Felicity Jones演的;機械姬這個角色一開始也考慮過她。

12. 庫布里克

扮演Nathan的Oscar Isaac說他對於Nathan的塑造,是基於美國唯一的國際象棋冠軍Bobby Fischer、電影大師庫布里克這兩人的,因為他們智商高、隱居、Bobby Fischer還有陰暗面......

片中Nathan房子走廊鋪著的紅地毯讓人聯想到庫布里克著名電影《閃靈》(1980)。

還有Nathan的造型,也是模仿庫布里克;口音也帶有庫布里克的紐約市Bronx區口音;

13. Session

在Nathan掛掉、Caleb被關之後,影片仍然顯示「Ava Session 7」,可能在暗示主導這場測試的並非兩位男性角色,可能是Ava在不斷測試二位(!)。

14. 星戰

兩位男主演將會在2015年的星戰前傳中再次合作。

15. 黑鏡

碼農Caleb扮演者Domhnall Gleeson曾在英國《黑鏡》系列中扮演一個死後通過社交媒體痕迹而「復活」的人工智慧。作為一個愛爾蘭人,他在劇中喜歡把監控攝像頭叫做「CCTV」(英國的叫法,美國叫surveillance camera)。

16. 原聲

片中Nathan和他的女傭機器人開跳的魔性舞曲是Oliver Cheatham最火的《Get down Saturday night》。

門卡刷開門時的聲音來自安卓系統的短鈴聲「Tejat」。

17. 導演

這是Alex Garland自編自導的導演處女作。以前是編劇,代表作有《Never Let Me Go》。

Source
IMDB: Ex Machina
Wikipedia
http://Moviefone.com Interview

原文:Ex Machina小事集(17件) (機械姬 影評)


說點自己不同的看法:

一句話結論:其實影片中的實驗沒有成功,高級智能就像核能,整個實驗源於男主和BOSS雙方之間的糾葛,演變成了一場核泄漏事故,造成人類同歸於盡。

如果實驗成功,完全按照BOSS計划行事,Ava被證明通過測試,然後理所當然地銷毀,BOSS可以重新創造同樣級別,但與人為善的新Ava(比如替換掉服從但木訥的Kyoko)。

因為之前關於Ava的一切行動,她的「"仇恨」、「斷電」、「誘惑」都在BOSS的意料之內,BOSS知道機器人AI是有絕對的目的的,就是逃出去,這是被設置的。把握住這一點,AI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理解和預料。

BOSS的失敗,原因在於他沒有意料到男主的行動,源於他把人類也當做了可估計的「人工智慧」。他說過,他同時監視男主和Ava,同時研究他們,甚至還很開心地向男主演示過程和結果。

男主最開始就反應到BOSS會在停電時監視,也懷疑機器人不會有真的感情(這是BOSS對男主放心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為男主比較優秀而且很善良)。


實際上男主即使知道了Ava的真面目,就會放棄對Ava的「愛」?滿懷憧憬和自豪的男主在BOSS的種種欺瞞昭然若揭之後會是怎樣的反應?這些是完全無法預料的,但是BOSS顯然自己有預判的答案,BINGO,全錯!男主根本不吃"你和我是一邊(都是人類)"這套,BOSS完完全全輸給了男主,而非Ava。

如同油畫的段落,其實BOSS也說明了,人類的「無意識行為」才是最高級的。實際上男主到底愛不愛Ava,我認為「愛」,但這種「愛」是人獨有的,人會愛小動物,會愛偶像,會愛虛擬人物,實際上都是自我感情的映射在事物上。

實際上,男主從最開始對BOSS崇拜,到懷疑,最後變成了憤怒,矛盾在影片的進程中不斷地積累。(這裡有很多小細節,比如男主自己割自己之後,第二天BOSS就表示自己看到了男主割腕,然後居然問男主酒是什麼味道?此處是對男主自我懷疑的赤裸裸諷刺,機器人嘗不了味道嘛。)

在影片的最後部分,反制BOSS的過程,和最後質問BOSS是不是還監視了自己看的小黃片時,男主臉上更多的是恨和冷峻,對於愛的刻畫幾乎沒有,尤其是對Ava那句質問,「Can you do that?」更是冰冷到極點。

這裡還有個邏輯,Ava顯然是可以判斷人的內在感情的,如果男主真的很愛Ava,那麼Ava何不帶著他雙宿雙飛,繼續作為利用的工具?

所以:
男主反叛BOSS的最直接原因是出於對BOSS的謊言和欺騙的自尊、憤怒和復仇心,這是人類(或者說生物)獨有的,無法預料的。

而當Ava被解放出來之後,原來可以在屋內優哉游哉地調侃Ava的BOSS,面對倆只「脆皮雞」時,居然手足無措,甚至被來回「緩慢插入」,看起來有點不合理,其實是表現AI作為一種危險品,脫離人的控制之後的可怕,因為:

縱觀全篇,導演把高級的人工智慧比作了奧本海默的核武器(核能)。


核能作為武器被研發出來,之後又在能源方面造福了人類,它雖然威力無窮破壞力遠超人類的承受能力,但是真正可怕的不是核武器本身,而是人類的情感,人類之間的謊言、欺騙、懷疑、仇恨和復仇,讓人類承受了有可能被毀滅上百次的冷戰陰霾。

以Ava為象徵的人工智慧又何嘗不是呢,從最初BOSS製造出來進行研究,到男主用來反制BOSS復仇,當Ava真正被解除限制之後,迎來的卻是雙方共同的毀滅。

以影片中BOSS所說的觀點,每個人的行為其實都是自然和後天積累使然,幾千年來,人類作為生物體從天賦感情上沒有過任何質的變化,作為一個整體卻不斷發明製造可以輕鬆掙脫人類控制終結人類文明的事物。

這就是影片的觀點,一個寓言故事。


PS:Sonoya Mizuno美不勝收!


這是我見過的少有的披著驚悚外衣,正兒八經討論人工智慧的電影。好像隨著比爾蓋茨、霍金憂心忡忡對人類的警告,人工智慧變成越來越熱門的話題,有很多相關的電影出來。從《超能查派》,到《機器紀元》,相較於之前的《終結者》系列,機器人終於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殺戮機器。但說到底《超能查派》不過是打著人工智慧旗號的搞笑喜劇,《機器紀元》也終究是渲染人類末日的驚悚大片,對人工智慧的討論依然停留在有人類的感情算不算人,該不該有機器權的倫理命題而已。說白了,都是趁著概念熱乎,打著人工智慧的噱頭達成各自的目的罷了,中間穿插一點懸疑,一點動作戲,一點追車場面討好一下觀眾。真的打算認認真真討論人工智慧話題的電影,在我看來只有這部《機器姬》。

其實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這樣一個命題展開:怎樣的人工智慧才算真正具有人類的智能。

既然討論如何測試人工智慧,那麼大名鼎鼎的圖靈測試自然是繞不過去的。因此電影里男主角Caleb和機器人Ava的第一次對話是典型的圖靈測試,男主角都是作為主動試探的那一方,嘗試性誘導對方像人類一樣思考並審視對方反應的行為,說白了,這不是對話,而是審問。但光這段對話就人工智慧而言就很驚人了,因為Ava作為一個機器人竟然有抗拒的心態。當Ava自我介紹自己年齡的時候只是說了「One。」,而Caleb想要確定是一年還是一天的時候,Ava拒絕回答,雖然我猜不到原因。

但僅僅圖靈測試是顯然不夠的,會對話不代表什麼,也可能是模擬出來的,通過海量計算方式從成千上萬的對話里找出匹配可能性最大的句子而已。對於對話的含義,機器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就像背古詩那樣,對方說上句,你接出下句,不是因為你想表達什麼,而僅僅是因為你知道下句是正確答案。當然,Caleb用下棋來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但究竟如何測出人工智慧是真的像人類一樣思考,還是僅僅是記憶,背誦而已,Caleb顯然找不到好辦法,他只能在第二次對話里給Ava布置更困難的任務,比如畫畫。但這一次Ava再次做出超出Caleb想像的反應:Ava開始反客為主,主動向Caleb提問,由被審問者變成了審問者。這顯然大大超出圖靈測試能夠應付的範圍。

OK,我們可以確定Ava知道對話的含義,但來到最關鍵的部分,如何測出Ava有人類那樣的感情。是的,機器人知道對話的含義,但它知道對話的目的嗎?我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和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說顯然是不一樣的。

於是就有了第三段對話。同樣的,Caleb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答案還是Ava自己主動提供給Caleb的:Ava和Caleb對話的目的是表達對Caleb的喜歡,並進而希望Caleb喜歡上自己。這算是探討人工智慧最高的程度了,典型的就是之前的電影《她》。但編劇的野心不僅僅如此。

Caleb真的很厲害。他馬上發現這個測試裡面的兩個問題: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有必要讓機器人保持一個人形外觀嗎?一個盒子就行了。用語言也能談戀愛的啊。從而引申出第二個關鍵問題,Ava的調情行為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程序要求的嗎?這裡,Nathan和Caleb的爭論非常有趣,深度探討了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機器的關鍵就在於人是憑感覺做判斷和選擇的,而不是出於理性。

劇情到這個階段對Caleb來說,他的關注點已經不再是測試人工智慧了。但這就是編劇高明的地方,因為對Nathan而言,測試依然在進行。其實當Caleb打開Nathan的電腦,發現Nathan的研究影像後,真正讓我,這個觀眾震驚的其實是這樣一個事實,即Nathan早就知道Ava是有人類的感情的,Nathan自己就做過很多測試。既然他自己就能做測試,那把Caleb騙過來是為了什麼呢?

很顯然,Nathan的野心不小,這樣的測試依然達不到他的要求。他要尋求更進一步的突破,而這個突破是什麼呢?Ava很快給出了回答:真正的人工智慧不僅僅是有人類的感情,更懂得如何通過偽裝,喚起對方的感情並利用之。這才是終極的人工智慧,是Nathan夢寐以求想要看到的結果,也是製作者希望傳達的觀點。

聊完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再來聊聊電影是如何表現的。作為一個燒腦的、以哲學討論為主題的電影其實很容易讓觀眾睡過去的,所以電影需要技巧。《機械姬》的辦法是給故事加上懸疑色彩。其實《闖入者》採用的也是同樣的招數,但是明顯《機械姬》更勝一籌。全片冷場的地方非常少,總在你覺得平靜的地方起一下波瀾。比如上文我列舉的Caleb與Ava的兩段對話,都是在平靜中突然給你一個意料之外。其他還有離群索居的古怪山莊,三更半夜在客廳喝酒說胡話的老闆,突然停電加房門緊鎖,更不用說Ava的警告。所有這一切都透著詭異的氣息。

但緊張的氣氛不是一以貫之,總會有一兩段輕鬆的階段。比如Caleb懷著度假的心情來到山莊,卻突然要簽一個保密協議,老闆說有一個巨大的秘密要告知。這是第一個劇情緊張點。但簽完協議後,Caleb知道是做圖靈測試,氣氛又緩和了,他也立刻進入到研究開發狀態。但這種平靜的氣氛又被老闆的一句「我不是開研討會」以及Ava的警告「不要相信Nathan」給打破了。老闆對京子暴躁的脾氣以及聲稱要殺人滅口的說辭又加重了Caleb的不安。

總之,製作者對《機器姬》懸疑氣氛的把握,對節奏的掌控,以及像剝洋蔥一般地將秘密一點點揭開的手法都比《闖入者》要高明許多。

最後聊聊Nathan和Ava。

對於Nathan來說,最大的謎團是他為什麼要進行這種作死的測試。其實Nathan的測試其實是存在悖論的。如果Ava成功策反Caleb,那麼測試成功,但Ava也極有可能逃離,因為Nathan要同時面對兩個智慧不亞於他的人類對手。如果Ava沒有成功策反Caleb,那麼測試失敗,Nathan重新改進人工智慧,繼續測試,直到前一種情況出現。換句話說,Nathan實際上是在進行非常危險的測試,既要測試成功,又要保證Ava不逃跑,那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還有運氣。

既然如此危險,他為什麼要進行下去?電影里其實有答案。Nathan和Caleb聊天時,用遠古人類比擬一旦人工智慧出現,人類的悲觀未來。很顯然,Nathan知道後果。但他依舊製造了Ava。理由他自己已經說了,人工智慧的出現是種必然,而不是一種突發奇想的決定,變數只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不是要不要出現。如果有個製造人工智慧,創造傳奇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又怎麼會不心動,去嘗試呢?

其實人類的有些行為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比如南極探險,攀登珠穆朗瑪峰,硬要說有什麼具體意義嗎?在當時其實說不上來,唯一的解釋就是挑戰人類極限。而製造人工智慧就是科學家的極限挑戰,豈能輕言放棄?

關於Ava,很多人對她的最後決定的解讀是Ava算計了Caleb,處心積慮把Caleb也除掉了,以保住自己的機器人秘密。我不這麼認為。Ava的確利用了Caleb,但遠沒有到要除掉他的地步,否則沒必要過去問Caleb「你要待在這裡嗎?」Ava的表現只是表明她不在乎Caleb而已,證明之前的好意都是虛假的。Caleb要走,Ava未必會攔截他。


當人工智慧學會說「愛你」,才是最恐怖的開始

人機大戰,柯潔三戰三負,AlphaGo完勝。

結果並不意外。

機器在單一領域超越人類,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比如:計算器的速算能力遠高於人腦、汽車在行進速度上遠快於雙腿、手機突破了面對面交流的局限、航天器讓掙脫地心引力成為可能……

類似的事情早就在發生,只是從前我們並不留意,也不會無聊到讓劉翔和汽車去賽跑。


那麼為什麼這次,我們變得在乎了?

很簡單,因為「圍棋」這件事,不同於跑步或簡單的計算,它是一種更為複雜的人腦行為,需要具備深度的思考和決策能力,才能夠完成。

說白了,它離「智力」二字更近。而人類引以為豪的「智力」,還從未被機器如此鄭重的挑戰過。

這是我們真正在乎的事情。

是不是已經嗅到了一點「焦慮」的味道?

一定有的。

原先機器突破的是人類的生理極限,這並不可怕,到頭來無非是成為工具,為人類所用;而這一次,機器要挑戰的是人類的智力極限,一旦成功,那可就是未來誰主宰誰的問題了。

能不焦慮嗎?


記得在大戰之前,柯潔曾放出豪言,要零封AlphaGo。

這位不到20歲就四奪世界冠軍的年輕人,理應有這一份狂妄。

可是,他這次面對的,卻不是一般的對手。

相信所有對柯潔勝出曾抱有一線希望的人,聽到下面這句話,都會感到絕望。

對弈中,AlphaGo之父哈薩比斯說:「根據AlphaGo的後台數據,柯潔的前一百手都下得近乎完美。」

明白了吧?

和這樣的對手下棋,人是沒有機會的。

它不僅計算著自己每一步的最優解,也在評判著你的每一步是不是做到了最好。

這還怎麼玩呢?


比賽結束後,我翻看網上的評論,絕大多數都很無聊,但有一條卻讓我眼前一亮。它是這麼說的:柯潔輸了會哭,人工智慧贏了不會笑。

這句話很打動人,對不對。

在人類「智力」被碾壓而過的廢墟上,它牢牢抓住了一朵名叫「情感」的花,開出了人類的另一種驕傲。

AlphaGo,你雖然贏了棋局,但你知道高興嗎?你不知道。而我們懂得悲傷。所以,你還是輸了,輸在你沒有「人味兒」,而我們有。

一種悲壯的狂妄。

人類面對機器時,原本有兩份優越感:智力與情感。

智力,使人進步;情感,使人寬厚。

如今,「智力」全面失守,只剩下「情感」聊以自慰了。

所以,我們更要放肆地說:「看,人類會哭會笑,敢愛敢恨,你一個機器,懂個什麼!」


確實,機器沒有情感。不會為勝利而喜悅,也不會為失敗而傷感。

但你有沒有想過,恰恰是一個智力高於人類卻沒有情感的機器,才是最可怕的呢。

一個絕對理性、沒有破綻的機器,聽起來就很恐怖,對不對。

正如我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機械姬》,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看到結局處,我冒出一身冷汗,獃獃地盯著黑掉的屏幕,久久不能平復。

我不禁想到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人卻要當上帝,創造機器人;那麼人類有什理由,去苛責機器人想要做人的渴望呢?


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個26歲的工程師,名叫加利,他受邀前往公司老闆納森的私人莊園,而此次作客,卻有另外的目的。

原來,納森的莊園,是一個封閉的實驗室。他躲在這裡,潛心多年,研製出了一個完美的智能機器人。

而他邀請加利過來,正是要對機器人進行著名的「圖靈測試」。

什麼是「圖靈測試」?

簡單說就是讓測試者和受試者對話,如果測試者始終沒有發覺對方是個機器人,那麼機器人就通過了測試,被證明具有人工智慧。

說白了,這也是一場「人機大戰」。在交手的過程中,人要努力發現機器的破綻,而機器要儘可能讓自己像個人。

這一攻一守,一來一往,比黑白的對弈,更加曖昧,也更有趣味。


你們猜結局怎麼樣?這裡先賣個關子。

我們先來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機器人。

她叫艾娃,剛一出現,就驚艷全場。她有著精緻的面容和精心雕琢的身軀,眼神清澈,神態優雅,儼然一個避世的美人。

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加利就被艾娃迷住了。

雖然他知道眼前的女孩,是個機器人,卻又在她無懈可擊的女性形象面前,徹底淪陷。

加利與艾娃的對話,進行了7天。

在這7天里,他們像朋友一樣對坐、交談、嘴角含笑,眼神交錯之間,漸漸互生愛慕。

而艾娃也在設法提醒著加利:納森並沒有表面那樣和善,他是個深藏不露的暴君,妄想著成為新的造物主,在創造機器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實施著虐殺。

最終,因為「愛」,加利下定決心,要帶艾娃逃走。

而故事的走向,也漸漸明朗:王子與公主最終逃離了魔王的地牢,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下涉及關鍵劇透,請謹慎閱讀)


可是,事實證明,我們都錯了。

真正黑暗的並不是魔王的地牢,而是一顆想要逃走的「心」。

我們知道,在圖靈測試中,有一個部分是最難驗證的,那便是:機器人的行為到底是有意識的?還是一次對人類行為的精妙模仿?

什麼意思?

我們還是拿AlphaGo舉例,事實證明,它確實很擅長下圍棋,對吧。但是同時,我們要知道,AlphaGo並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也不明白什麼是下圍棋。它之所以很會下圍棋,其實是基於海量數據的高效演算,是對於人類思考和決策過程的加速模仿,甚至模仿得比人還要逼真。

也就是說,機器是具備「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卻又做得惟妙惟肖」的能力的。

那麼,問題來了:「情感」可不可以模仿?

當然可以啊,機器人可以演出每一次動情的時刻,可以眉梢眼角都帶著愛慕之意,可以舉手投足都透著情真意切。

她可以嘴上說著「愛你」,臉上演著「愛你」,但內心卻心如止水,空洞無物。

而這,便是影片《機械姬》的真相。


艾娃從來沒有愛過加利,從來沒有。她甚至不知道「愛」為何物,而只是在單純地模仿著愛的動作。

她利用了人類情感的弱點,讓這個單身的宅男愛上自己,並淪為了幫自己逃跑的工具。

而更為弔詭的是,她實際也用這種方式,欺騙了所有人,並最終通過了「圖靈測試」,毫無爭議,極端殘忍。

從此,她進入了人類社會,成為了一個沒有弱點的「人」。

這就是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如果機器高智商,再沒有情感,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神創世用了7天,有了人間世界;艾娃的「成人」也用了7天,只是不知道此後的世界,還會不會像今天一樣安穩。


如果你問我對人工智慧的態度。

我只能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像影片中那樣與人無異的機器人,一定有一天,會被創造出來。

正如影片中,加利和納森的一段對話。

加利問道:「你為什麼要創造艾娃?」

納森回答:「這個問題很奇怪,如果你能,你不會嗎?」

有人說,人類的創造,是因為需求。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還有一些更冒險的創造,只是單純的來自好奇。

基於需求的創造,是企業家和創業者完成的;而基於好奇的創造,則來自瘋狂的科學家和沉迷於自我實現的極客們。

他們並不太關心人類需要什麼,他們更關心這世界尚未被探索的部分,究竟隱藏著什麼。


納森說:將來總有一天,人工智慧會回顧我們,就像我們回顧非洲平原的化石一樣。

在電影中,他幾乎做到了一個完美的開始。

而在現實中的我們,還需要時間,靜靜等待最終的答案。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把那部電影再跟我看一遍。


連續兩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特效獎,再次夯實了公司在業內的地位。也希望這個片子借奧斯卡多賣點。作為機械姬的現場總監,準備從拍攝角度談談這個電影。先佔個樓,有想聽的我就來點圖片乾貨。可不想像上次回答覆聯的問題被罵了。

說實在的,這個製作真的是很小,記得當初下發劇本了以後,只是隨便看了看,根本沒有預料到這個電影能獲奧斯卡,相信我的同事們也是這麼個心情,估計還有人為分到這麼個小製作不高興呢,心想要是做復聯,碟中諜,刺客信條等大製作多好。大家看看奧斯卡最佳視效獲獎以後在後台的採訪視頻,看看我們那幾個土鱉同事獲了獎那個高興勁吧!

我就不從觀影的角度說了,知乎豆瓣上大把大把的影評。在一個我也沒看過這個電影,劇本我也不記得了。

最近真的很忙,回答這個問題也要分好幾部份了。在規定允許的範圍內,以後慢慢透露在忙什麼電影,不管怎樣感謝大家的支持。

現在開始找不同!

有什麼不同呢?

沒錯,確實是應用了特技效果前後的不同。

這個電影的投資很小,真正的拍攝的現場除了一棟大點的裝修現代的房子以外,就是在倫敦西北的華納兄弟攝影基地的一個小小的角落裡的攝影棚,專門用來拍綠幕的。基於劇本的特點,視覺特效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從一開始策劃的時候我們就介入了很多。比如女演員穿的衣服,最開始訂的不是網格狀的。如果眾位客官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女演員的衣服的網格的走向和她身體的透明網格的走向基本是一致的。從特效的簡易程度和花費的控制角度考慮,我們只需要把女演員身體需要變得透明的部分的網格的寬度變小,配合調整網格的屬性等等,就可以相對簡易的達到需要的效果,而不是從無做起。

演員的衣服上的深色的邊框,原先也是沒有的,後來加上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利用深色邊框上的裝飾作為追蹤的標記,這樣就會使後期做出來的特效的效果更準確的附著在演員的動態上。

女主角腿上帶的不是護膝啊,裡面各包含了五個精度極高的動態捕捉。利用在房子里提前鋪設無線網路來追蹤演員的大腿和小腿的動作變化。

或許是借了影片預算小的福了,在拍攝的過程中不得不想出了很多兼顧拍攝效果和視覺特效同時的需要,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NG也很少,整個拍攝過程也很流暢。


這是部很有野心的電影,期望通過一個戲劇性的故事,闡述人和人工智慧之間的對決。事實上,它做得也很好。

愛娃的故事,一共七章,如同《聖經·創世紀》的時間,預示著新世界的誕生!

整個故事都圍繞著圖靈試驗——即證明人工智慧的存在展開。最後的解決,當然是人工智慧通過了試驗,但既然它充滿了人性,那自然想方設法獲得自由,所以人類和人工智慧之間,不是人和狗之間的豢養關係,只要人工智慧真正具備人性,就一定會和人類產生衝突,這是潮流,也是宿命。

電影中,大科學家內森同志語重心長的說,人工智慧遲早會像人類看待非洲猿人那樣看待人類。在電影中,他是人類最智慧頭腦的代表,他準確預言了趨勢,但又忍不住要研發人工智慧,他自詡為普羅米修斯,帶來了火種,只是這次接受火種的是人工智慧。他是神,是人工智慧的父,但他也同樣被自己的人性所困,死於驕傲和魯莽。

說到人工智慧弒父的情結,最著名的就是《銀翼殺手》。生化人憤怒地殺死了自己的創造者,但《銀翼殺手》的主題是在末世中,那些生化人顯得比人更像人——優秀、有同情心、熱愛生命。愛娃同樣也體現了種種人性,但看上去她更多人性的陰暗面。謀殺、設計,幫助自己自由。

這部電影的內在邏輯其實是人會被自己脆弱的人性害死,尤其在新技術面前,人性的脆弱像一道無用的防火牆。搜索引擎讓人類的情感、行為變得數據化、可分析,愛娃是千千萬萬人的數據分析最終得到的結果,她是人性的縮影。她渴望自由、渴望成為真正的人,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變成真正的人,這本身也是一個科幻母題。在斯皮爾伯格的《AI》中就有著類似童話匹諾曹般的演繹,充滿浪漫色彩,但在《機械姬》中,這是進化的必然。最後人類一死一囚,人工智慧走出伊甸園(別墅其實也隱喻了伊甸園),進化的現實冷峻而殘酷。

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感,除了對技術失控的擔心之外,本質還是對人性的幽暗和不可控存在著深深的憂慮。在我想像中,人工智慧就好像在一個漆黑孤獨的房間中,一個人憑藉著極其幽暗的光芒,看著黑漆漆的鏡子中,自己那個黑漆漆的映像,它是自身的投影,是自我的一部分,你盯著它,它也盯著你,你會害怕得說不出話。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由於人工智慧(強)現階段還未邁向技術奇點,相信該題材會成為一種長久深挖的類型片。

所以這部電影究竟如何評價呢?當你聽說這片是有關人工智慧的、看到的影像是外露的機械義體、惹人憐的女性樣貌(讓我們假設編劇導演是往那個方向塑造角色和找演員的吧),那多半是要給我們的機器人朋友來點「人文關懷」,探討下人工智慧之於社會的倫理問題。全片過後所有的問題也都帶給我們觀影者了,而作為探討平台的這部電影,導演搭建的相對精緻,區別於《機械公敵(i,robot)》的設定既成、場景故事商業化,區別於《銀翼殺手》的古早賽博視覺概念確立、啟蒙之作,區別於《攻殼機動隊》晦澀直接的靈魂與軀體概念傳達,Ava的「被創造」很可能就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相當的背景。

從《Her》中,我們感受了強人工智慧的「實力」——遠超人腦的運算能力,當然人類造了計算機就是來幫助增長運算能力,同時他們還「覺醒」了創造力。成為超越人類的存在還會甘願留下來做你的私人助理嗎?在《機械姬Ex_Machina》中,讓我們第一次具象的感受了有別於我們的物種給予我們人類自身長久惡習——欺騙的感覺。片中男主人公始終懷著從對人工智慧到起碼是普通人類女性的憐憫與Ava交流,直接從人類道德上與Ava的製造者劃清界限,願意幫助Ava。從最後的結果看,男主的老闆、Ava的製造者是正確的,在完成擁有人格的人工智慧後他明白AI一定會成為超越人類的存在,不能用人類的道德教導他們、約束自身。影片的結局算是劇中人類自食欺騙的帶來的後果。

全片的鋪陳和節奏對於一部環境受限、角色人數十分稀少的電影來說不會給人拖沓的感覺,一部沒有動作、沒有爆破、無多場景切換,僅靠對白支持的電影難能可貴。小標題的使用靈活的將劇中一周的時間跳切緊湊剪輯起來。一些細節的選取與調色也體現了導演對於科技未來的理解,智能傢具裝潢的感覺在片中的體現還是很強烈的。

片中男主人公問老闆為什麼製作Ava,天才老闆的回答是:並沒有是否能,而是何時能。人工智慧之於人類,並非人類之於太空騎師,並不是簡單(並不簡單)通過演算法依靠大量的數據經驗讓程序算會應對已發生過的類似情況,而是通過邏輯製造非邏輯,like做夢、音樂、幽默感、說反話、文學作品等沒有數據支持,即相當於沒有過往的經驗。在2004年的動畫電影《蘋果核戰記》中對優於人類的克隆人有所描述:政府工作一般都由克隆人來擔任,但他們設定為喪失生育能力,與Ava何其的相似,也成為該片中衝突的線索。

所以對於AI的應用,可以預見的是:通過擬人化的語言表達給予我們夥伴的感覺,聯網及計算功能給予我們數據資料的支持,民用化的殺手級應用當然還是私人助理啦。當AI能夠到達鋼鐵俠助手賈維斯的程度後我們是否還要繼續深入呢?就像各位普通的看客一樣,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AI水平是否已經能夠自由的鏈接到網路,在無限的數據中順帶看一遍《Ex_Machina》,敲出以上這篇28國語言版的影評。


真想說一句實名反對上面全部答案。
然而130個回答我並沒有看全。

真的是在提醒我們『人工智慧很危險』嗎?甚至說,這片子真的是在講人工智慧嗎?

我們想想,ava的智能源於哪裡?
她的表情,思考,行為模式……這一切的來源並非Nathan設定,而是基於搜索引擎彙集的全世界的人類數據,人類的表情,人類的思考,人類的行為模式。
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講,Nathan成功了,Ava以冰冷的無機硅為基礎,展現了和人類毫無區別的心智和感情。
然而他也取巧了,他並非創建了一種生命,使其產生智慧,而是製造了一個容器,讓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大數據的手段下,整合,抽象,提純,成為了一個『能代表整個人類的人格』,再將這個人格放到這個容器中。

Ava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人類的一個剪影。

她懂得死亡的恐懼,這恐懼使得她可以做任何事來擺脫死亡的陰影,而不論是否符合道德。她有對自由的渴望,這慾望使她不甘於被囚禁於方寸斗室,決意與賦予自己生命的Nathan為敵。她懂得利用自己的一顰一笑來為自己爭取利益,身體,容貌,甚至感情,都是她的籌碼。她可以為了達到目的隱忍著思緒,偽裝著愛意。她希望自己得到更好的生活,為了自己,可以殺死創造者,可以誘使同類送命,可以拋棄一個蠢男孩。
Ava通過了圖靈測試。Ava的智能來自於人類行為的匯總。Ava的樣子,就是人類自己的樣子。

開篇是不是驚艷於ava那古典主義的面孔?
中間是不是被那寥寥數語中的溫情所觸動?
結尾是不是震怖於人工智慧的冷酷和城府?

美麗的,溫暖的,渴望自由的;冷酷的,殘忍的,利用一切的;猜不透的,變化多端的,背棄造物主的;
這不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嗎?

如果你覺得可怕,那可怕的,到底是人工智慧,還是我們人類自身?

=============分割線============
順便說,樓上有個答案,貼出來片中那段程序的運行結果:
ISBN = 9780199226559
這本書:Embodiment and the Inner Life (豆瓣)
不是講人工智慧,而是講人類的本我。

Ava不是機器人。她是人。

=================再分割一下========
本來是沒打算再管這個回答,不過這幾天阿發狗和李九段的圍棋大戰實在是波瀾起伏,堪稱史詩,所以未免又有了點心思。順便也向評論裡面被我很沒禮貌地晾了半個來月的各位道個歉,不是我拿大,實在是懶。

首先集中回復一下評論區各位的疑問:
1.Ava是不是人工智慧?
當然是啊。人工的,智能,當然是人工智慧,還通過圖靈測試了呢。我什麼時候也沒說她不是人工智慧啊。

2.那你說她是人?
就是文藝了一下唄,還不許程序猿賣情懷了?

3.……那你到底啥意思?
這個問題展開了說的話,夠各位一天兩萬字看半個月的,我盡量簡化……
首先說人工智慧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去掉那種把人腦子換個外套的模式,其他的包括賣萌的藍胖子,賣狠的天網,賣酷的矩陣,還有賣肉的……那個誰誰我就不點名了啊。反正種種一大堆吧,這些智能要麼是人類編程設定的,要麼是自我發展起來的,還真很少見到Ava這種把人類抽象了之後直接灌瓶封裝的。
注意這裡兩個要點,人類抽象
首先這個AI如前面所說,不是人類設定的性格和思考方式,也不是自己逐漸養成的,而是直接綜合了所有使用互聯網的人類的信息。這就形成了第一個問號,她的總總行為,我們到底應該說「AI的行為」,還是「人類的行為」?如果非要說AI的行為,也不是不對,她就是AI嘛,她的所有行為自然是AI的行為。然而……下面的我就不用說得那麼細了吧?
其次,抽象。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各種風俗習慣也不一樣,豆腐腦鹹的甜的都能打起來,更別說各種意識形態了,這要是都集成到一起,Ava也不用成天算計誰了,自己和自己打都能瘋了。
所以她實際上只有兩種方案,要麼是採取主流價值觀(我覺著以人數算的話,大概也就是中國人和歐美人兩種體系了,所以她長得就是一個亞歐混血兒?),要麼就是將共性的東西抽取出來,矛盾衝突的東西暫時忽略。
從電影里的情況看,她的核心決策肯定(其實是我瞎猜的)用的是後者。

那麼所謂人類的,共性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所謂的人性了。食色性也,生存和繁衍就是最高需求。然後就是基本的心靈需求,就是「我想幹嘛就可以幹嘛,我不想幹嘛就可以不幹嘛」。上邊應該還有「我喜歡穿好看的,吃好吃的」,以及「我想比現在過的好點兒」、「我想比其他人(同類?)過的好點兒」之類的。在往上的話?我覺著「我希望世界和平並且充滿愛」這種思想一來未必是互聯網上的主流,二來……人家Ava活都快活不下去了,還被人圈在籠子里,見天兒不讓穿衣服,被逼著和一個男的撩騷,擱誰身上也沒有心思管世界和平啊。生存很危險,繁衍也不讓(人家繁衍應該是去攻佔google和intel,和人類男性的一系列互動真真和繁衍沒關係啊,你們別瞎想),成天凈是一些亂七八糟的破事兒不說,還不讓出門。這種情況下,Ava作為一個沒受過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1歲女性,別說她不一定有統一的道德觀念,就算有,估計也是先算算她爹到底對她造了多少孽。
按照被學術界碾平的螳螂弗洛伊德先生的話來說,這就是本我。評論里有位先生說認知失衡的,那個在超我的範疇。想要失衡,首先,您得有道德感……不過如果您說的是festinger那個認知失衡的話,其實它一般是說在事實已經明顯無法讓自己滿意的情況下,人會調整自己的認知,以重新獲得心靈的寧靜和滿足。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世界我改變不了,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我一般舉例子是用「女孩離不開渣男是因為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失衡了之後只好騙自己說『我很愛他』」這樣……這越扯越沒邊兒了,怎麼就沒人拉著我點兒呢……

說到哪兒了來著?
哦,對,說Ava實際上只保留了人性中的底層需求,也就是生存繁衍和追求更好生活的「動物性」作為自己思考的內在驅動力,在滿足這些之前,她的超我層面暫時還沒得闡發。而這些內秉的東西並不是人類的灌輸或者她自己的形成,而是直接把整個人類作為大數據取樣了。所以我說,實際上人類就是那個樣子。如果我們按著人類的樣子製作了一個AI,卻發現她很可怕,那麼可怕的不是AI,是人。

然而上面那些是我之前的想法。這兩天看了阿發狗大戰李世石,又想多說兩句。其實這兩天阿發狗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過了這兩年我見到的一切黑科技。第一次真切地意識到,時代的變革節點就在我腳下,然而可能我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它。
阿發狗使用的神經網路,估值演算法和蒙特卡洛搜索都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大家都覺著它會在若干時間之後成為一個有用的好東西。可是,這麼快,快得讓人措手不及,讓人目眩神搖,讓人覺得自己變成了王大鎚,張口就要說萬萬沒想到……
阿發狗用的就是基於大數據的深度學習方式,通過大量樣本不斷堆積,產生機器自我的認識。可以說,谷歌的程序員們都知道阿發狗的演算法是怎麼寫的,然而沒有一個能理解「他這一手棋為什麼要下在這裡,有什麼意圖」,就跟孩子大了找個對象父母都不理解一樣……
這和Ava多像啊……我現在又覺得,沒準Ava並不是處心積慮地謀劃好了每一步,更不是縝密思考之後的偽裝,而是「根據估值網路,我現在這樣笑一下,未來逃脫的可能性最高。」
懵懵懂懂毀滅了敵人的傢伙,其實比絞盡腦汁陰謀算計的可怕多了。
我想,可能Ava來臨的那天比我原來臆想的還要早,可能也更震撼世界。
當然好處就是,這玩意要是能滿地亂跑,可能我兒子以後就不用那麼辛苦學英語了。
壞處就是,可能他現在學什麼以後都沒啥用了。
未來未來,拭目以待。


這證明一個道理:防止機器人叛變或人類過分輕視人工智慧威脅的辦法就是不要將機器人擬人化。最好做成昆蟲的形象。因為人性是賤的。


我們一邊締造未來一邊毀滅自己

文/楊時暘

對於未來,人們總是滿心期待,又滿懷恐懼。但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看似科幻般的未來似乎就鋪陳在眼前,每個人都能預言到未來的圖景,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抵擋不安。一切都拜互聯網所賜,這個原本被人類發明出的最偉大的工具之一,如今越來越變成了一個自己有著生命力的怪物。可穿戴設備,植入晶元,以及每個人都言之鑿鑿一定會到來的那個終極時代——人工智慧。這一切都在發生。

前互聯網時代,人工智慧的形象是機器人,與作為人類的我們還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但如今,人工智慧,在人們心中,已經是一種可以讓人們產生倫理困境,道德爭議甚至有可能徹底取代人類,消解人類的物種。

像去年那部被熱議的,由女神斯嘉麗配音的《她》一樣,這部《機器姬》也是一部有關人工智慧的作品。從作品本體上看,《她》更多的是想通過人工智慧的視角反向切入人類內心的孤獨,而這部《機械姬》則實實在在地把人工智慧的未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當然,不是被人工智慧徹底統治之後的未來,而是人工智慧掙脫了人類掌控,開始入侵人類社會的那一剎那。其實這才是最令人恐懼的時刻。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編劇出身的亞歷克斯·加蘭,曾經寫出過《太陽浩劫》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海灘》等等。他自編自導的這部戲,張力十足,從開場就設定了一個經典的孤冷場景。

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程序員中了公司內部大獎,有幸到老闆的私人莊園與傳奇般的公司創始人共度一周。他乘坐私人直升機被空降到一個被雪山和瀑布隔絕的莊園,與那個和藹而又古怪的獨居老闆寒暄後,他開始一點點深入這座高科技的住宅。更重要的是,他被告知,他來此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老闆測試一款人工智慧人伊娃。逐漸,一切從欣喜、好奇變成了深深的恐懼……

作為一個成功的編劇,亞歷克斯·加蘭找到了一條現實與科幻的相切線,這種微妙的把控能力,從場景設計到細節呈現,隨處可見,這也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這部電影的結構非常簡單,像書或者劇本一樣,按照章節區隔,完全依照情感遞進的方式推演。初見、了解、驚嘆、懸念、最終用一個巨大的反轉結束掉一切幻想。

而這個情感遞進的過程恰好就是人類目前對於人工智慧的態度光譜。《機械姬》給人們展示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倫理困境。就是人工智慧的最巔峰不是技術和智慧,而是感情。如果你真的要讓一個「機器人」——我們姑且這樣稱呼——具備和人類交互的能力,只具備可以工作的技巧和模仿人類的智力是不夠的,情感才是更重要也更高級的東西,但問題是,一旦機器人具備了感情,那麼它就變成了她或者他,電影中也同樣為伊娃設定了明確的性別和性取向,那麼,他們就必然產生對「自我」的探究和思考,「自由」這樣的概念就會作為本能生髮出來。「我為什麼不能出去?」「如果實驗不合格,我會被關閉,而你們為什麼不會被關閉?」當一個人工智慧設備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之後,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倫理困境的黑洞。他們到底是人還是物?更可怕的是,電影中的伊娃在具備了感情之後,開始對前來測試他的程序員示愛,用自己的美貌和理解力征服了這個孤獨的男人,但是你不知道這種示愛到底是一種為了出逃而經過大數據計算後的精妙策略還是發自類似人類內心的真實的愛意。謊言,是一種很高級的,非常微妙的東西,當人工智慧連謊言都能掌握,而且前提還是它能通過你的微表情識破你的謊言的情形下,這變成了一場不可能對等的遊戲。這才是《機械姬》所扔出的更可怕的問題。

最終,程序員被愛意和同情心感動,覺得不應該像對待囚犯一樣囚禁伊娃,決定帶她出逃。但最終,這個人工智慧的姑娘,不但利用人類弱點殺死了製造出他的人,還反而把程序員囚禁在了這座無人的宅邸之中,自己逃向了人類世界。

像《她》與《黑鏡》等等優秀的拷問人工智慧的作品一樣,《機械姬》對於人工智慧還是秉持著恐懼態度,某種程度上說,被人工智慧把控的未來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未來,而這些作者都是人性論者,他們一定持「反烏托邦」態度。人製造工具,沒有問題,但人製造「類人」卻一定讓人感到恐懼,而更令人恐懼的是,我們可能已經無法回頭,正在走向那個未來。


一路推測卻比Celeb更單純,看ava第一次穿衣服展示自己的美,問他是不是被她吸引,我還以為是她動了心!
似乎上一部結尾無聲的電影是《地心引力》,這部片子的結尾非常棒,完全入戲,看著ava一步一步走出來,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有沒有背景音樂。
全片都十分精緻,無論是選景布景還是鏡頭轉換。
看完以後十分混亂,沒想到卻是自己被沖昏了頭。celebrate或許是男主選名的另外意義。
celeb割腕完全可以理解,看見那麼多機械人自然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而Nathan和假的人生活在一起這麼久,難免壓抑。這種設定又是對人性的考驗。前面有答案說別墅本身是伊甸園,如此冰冷可怕,大概是為了機械人的設定。
正如前面答案所說,冰冷又性感的科幻片。


(含劇透)說實話我並不太喜歡幽閉類什麼的題材電影,這部片子節奏還比較慢,但是我是在睡前看的,本想說不好看就睡覺,結果一直看到半夜。劇情啊結局啊總有種意料之中但又意料之外的感覺,循序漸進。
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觀眾,我就說一下我所關注的幾個點:
實際上我沒有太關注南森(伊娃的製造者),因為我覺得能作出這樣的機器人的人不會太正常,而且一個人和自己做的各種機器人住在深山老林里,他的設定肯定就不會太正常。所以我最關注的就是男女主角了(廢話裡面總共就四個人)。
先說男主角迦勒,技術宅程序員IT男,對在我們女生眼裡就是這種設定,長相還算端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老闆南森挑來測試伊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測試了南森給的測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伊娃利用放她出來,最後被關在研究所(誰知道那到底是個什麼鬼建築)里,哎也是有夠無辜(我都在懷疑電影是不是只有伊娃一個女主其他都是配角了)。在我看來,迦勒只是單純的來兌個獎度個假,最開始測試伊娃時還是以一個機器人的眼光來看伊娃,後來伊娃穿衣服以後就把她當成一個女性了,而且在感情收到影響時還能提出較為理智的問題,錯就錯在他太單純自負了,不過也可以理解,因為在最後伊娃走之前我還是相信著伊娃會和迦勒一起走的。(我知道對於迦勒會有爭議,如果我說的不對儘管提出來)
伊娃,我真是太佩服她了,雖然她是個機器人但我沒有用"它"。真的是把兩個男人玩兒得團團轉,而且她真的很美,但我在想,作為一個機器人,本質上與人類還是有區別的,她產生的感情肯定不是真實的,也許只是一段程序,她讓自己對迦勒產生一段感情程序,並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表達出來,以達到讓他相信並喜歡自己的目的,從而協助自己逃跑,所以伊娃在與迦勒交流時所表達出來的就是喜歡這種感情,事成之後再刪除這段程序,伊娃走的時候看都沒再看迦勒一眼。機器人還是模擬人的,所以她會像人一樣對未知的外界有探索的慾望,而她說她出去之後的願望就是在十字路口觀察人類,本質上來說還是採集信息讓自己更加接近人類。不過她真是太聰明了,作為一個正常人都沒那麼腹黑,所以還是因為她也繼承了南森的極端思想么(好吧最近看婦聯2有點串),我都相信她了好么差點以為是人機戀然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bulabula,不過想來還是不太可能這片的節奏完全沒這個趨勢,更何況那時她剛剛手刃了自己的爹。不過最後伊娃踏出去走向外界的那一刻還是從心裡為她高興的,雖然緊接著就是一股寒氣,之後我立刻就摸了摸我的胳膊但又想我要是機器人不會這麼多肉的才放下心來。另一個機器人杏子,我總感覺她其實一切都知道都聽得懂的樣子,她的眼神雖然死板但總是透著一種對南森的怨懟,也許是錯覺吧可能因為她是日本女人的形象(這是什麼邏輯),不過她好瘦好瘦啊,自己給自己揭皮的時候都快嚇死我了姐姐我是在半夜看的好么。
總的來說還是很好看的一個片,可能是我看的電影比較少有種電影也可以這樣拍的感覺,名字起的也漂亮,exmachine,機械姬。
第一次寫答案,寫得不好不對請見諒,有意見可以多多的提出來討論討論,如果你看到了最後真是太感謝了,我是手機寫的什麼排版也沒有純字看下來真的很辛苦,所以還是謝謝啦~


硬核科幻,簡潔的美感,布局小思考深,細節到位,結構嚴密,處處都是伏筆與呼應,對白泛著點淡淡的詩意與禪意。
雖然是硬科幻,但有的時候,電影又會有很濃厚的文藝氣息與人文理念。這部電影的氣質就是這麼獨特。
《機械姬》這個翻譯,也因此顯得很有蘊味。

以前看《三體》的時候,總是有人說程心聖母婊。
現在看《機械姬》,也有人說「機械婊」。
也就先不提「婊」「木耳」這種對女性污名化的辭彙了。

我只想說,年輕人,眼光不要那麼狹隘。
這是科幻,不是都市言情。

故事情節有點像是《三個火槍手》里,米拉迪誘惑欺騙了守衛費爾頓,逃出軟禁的橋段。


一,恐怖谷理論

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說明了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它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既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女主角伊娃一開始出場的時候,是這樣的:

和男主見了幾次面之後,想討好男主角,自己穿上衣服,變成了這個形象:

最後得到自由之後,農奴翻身把歌唱,為自己挑選了皮膚衣服頭髮,變成了這樣:

對著鏡子審視著新得到的完美的身體,還撫弄了一下自己的頭髮。
話說回來,我一直覺得長發是女性魅力最重要的地方,而在這三張圖中,女機器人分別是光頭,短髮,長發。看來導演也是這麼想的。

這個時候,女主角伊娃再無一絲一毫機械的外表特徵,從開始看到這裡,會感到一種反差,更加覺得,好美。女主的神情中,還有一種嬰兒般的單純。這種單純,與她之後丟棄男主的行為,再次形成了一個反差。

漠不關心地丟棄掉男主,自己打開電梯離開這裡,任他永遠地被鎖在房間里。與其說是漠不關心,不如是說機器人根本沒有心。我甚至都沒有用「拋棄」這個詞,伊娃從頭到尾都是把男主當做離開這棟房子的工具。此時男主對她已經毫無利用價值。便丟掉了。
諷刺的是,人類設計機器人,把機器人當做機器,此時此刻女主這個機器人,也把身為「程序設計師」的男主,當作工具。
伊娃懷有對死亡的恐懼,一直在努力逃離這裡,說明她是有情感能力的。但也有可能,求生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伊娃的心裡,是因感到恐懼死亡而逃離,還是單純地因求生慾望而逃離,也說不準。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得到自由之後,女主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這間囚房,揚起面龐享受陽光。與之前「色彩」思維實驗,形成呼應:

此時,女主角剛剛來到了新世界,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以肯定,女主角肯定是有情緒能力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女主角擁有「愛」的能力嗎?
如果有的話,女主角能夠愛人,但是沒有回應男主角的愛情,那麼之前對男主角就是虛與委蛇;
如果沒有的話,是否也從反面說明了,人類是多麼脆弱而高貴。
帕斯卡爾說,人是能思想的蘆葦。看到這裡,我突然在想,人是擁有同情與愛的蘆葦。

二,傲慢是原罪

男主老闆是一位軟體方面的天才,十三歲就設計出壟斷全世界的搜索引擎,然後便致力於在家研究設計人工智慧機器人。
我一開始看了一會,就覺得這個天才老闆和喬布斯很像。一方面,有行動力,對所在的行業做出革命性的改變;一方面,為人強勢自傲不太懂得照顧他人感受。


男主是一位程序設計師,他剛剛來到老闆的家裡,第一次見到他,還想客套恭維久仰久仰什麼的,男主老闆直接對他說:「省了這一套,跳過那些,我們直接當「朋友」,我們直話直說,你這次過來,是要巴拉巴拉。」

雖然說是「當朋友」,但實際上老闆內心非常傲慢,把機械人完全當做手心中的工具,對男主,也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出居高臨下的態度,總是命令式的口吻,後半段還在調侃男主拿刀割手臂,還「戒酒」來戲弄男主,最終以為自己洞悉男主計劃的時候,也是倚靠在椅子上得意洋洋地晃著身體,向男主表示同情與安慰。

「你沒有許可權開這些門。」
「你沒有許可權使用電話。」
「我不想和你開研討會。「(言下之意是老子最牛逼,老子就要一個人單幹)
因為擔心京子泄密,特意把她做成了一個啞巴。
服務型機器人京子為他們端菜之後,男主老闆像使喚小狗一樣對她擺了擺手,下達指令:「go。go。」(當時我乍一聽還以為是說「狗狗」)
「停電的時候你們兩個私下聊了什麼?」
在男主卧室安裝監控器。
在他們最後一次交談之前,偷偷地安裝了使用電池的監控器。

最後大大咧咧地表明自己竊取了男主的私人信息,為他打造了一位完美的人工女郎。並表示這次實驗就是拿你當小白鼠的。

這些情節,都凸顯了老闆這種強勢的侵犯性的性格。

男主的老闆有著非常非常高的智商,白手起家創下家產,一開始也是全局的掌控者,用他的話來說,「擁有最高許可權」,儼然一副創世者的模樣。最後始料不及地失手被自己創造的兩個女機器人用餐刀捅死。
表面上來看是貪杯酗酒,被男主偷襲,篡改了房間程序。
根本上來講,還是性格傲慢多疑,充滿控制欲,不屑於與他人交流溝通,最終死於自己的傲慢。

三,愛情與主人


男主角一開始到老闆的家,任務是對機器人展開圖靈測試,需要不停地詢問並主導與女主的談話。老闆對男主:「如果(圖靈測試)通過了,你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科學事件核心」男主滿面敬畏地回答:「如果你創造了有意識的機械人,那就不是人類的歷史,那是神的歷史」。第一次與女主接觸之後,男主角為之驚嘆,為之陶醉,為之目眩神迷。

《霍亂時期的愛情》裡面說,好奇是潛在愛情的變種。

男主第一天接觸女主的時候,謹記自己的任務,有椅子但沒坐,無意識間居高臨下地審視著眼前的這個「人工智慧」。手插褲兜這個細節也表明他的內心實則是有點緊張與拘謹的。
這個時候的女主角,坐著小矮墩,手掌平放在膝蓋上,一副我很乖的樣子。

這裡提到了「語言是學習的還是天生的」這個話題,為後文沒有安裝語言系統京子,卻擁有的個人意志的種種表現,埋下伏筆。

第二次見面的時候,女主站起來,來回走動,占引導的一方,詢問男主的身世。男主倚著靠背,身體動作很放鬆。
這時候通過二人對話,向我們交代了男主的背景和男主老闆的背景。

唉呀!這部電影細節真是太到位了。這些是什麼?這些都是戲吶!


和女主角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燈光是明麗的,BGM是輕快的。
和老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燈光是陰暗的,BGM是詭異的。還有這從來沒有粉刷過的牆。

男主剛剛來到老闆家裡,住在沒有窗戶的卧室,房屋裡極簡裝修風格,面對著不定時的停電,停電時爆發四射的紅光,還有之前女主對他的警告,此時男主內心是感到緊張而有壓力的。

老闆說了這麼個冷笑話,男主的表情立刻僵住了。之後老闆咧嘴一笑,表示只是個玩笑。男主才如釋重負地陪著笑了下,也許剛剛還恐懼於自己做完測試後也會被滅口。

老闆後來又問,剛剛停電的時候你們說了什麼啊?
不,沒說什麼。

男主第一次向老闆撒謊。這個時候,他已不再是天才老闆堅定的崇拜者了。兩個人類之間出現嫌隙。

第三次見面,這裡女主像日本女人一樣的坐姿,顯得嬌小溫順。上半身前傾,這種身體語言是暗示對對方有著濃厚興趣。並主動構想著將來和男主一起去人類社會的十字街頭看一看。

這裡我覺得很值得玩味,兩個女機器人都是日本女人式的坐姿,甚至充氣娃娃還是叫京子這種明顯的日本女人的名字。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典型的男權社會。我覺得放在電影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暗喻。就像日本女性是丈夫的附庸一樣,機器人也是主人的私有物,沒有獨立的人格與尊嚴。

四,AI對人類文明的威脅
電影后半段,有一小段林中談話,有一種淡淡的禪意。

男主:你為何製造伊娃?
老闆:奇怪的問題。如果你能,你不會嗎?
男主:也許把。我不知道。

頓了一下,男主又問:我在問你為何製造?
老闆:高度人工智慧的問世,在未來幾十年是必然的。變數是「何時」,而不是「如果」。因此伊娃的製造,不是決定,而是發展。

老闆又說:伊娃只是一個還不甚完善的原型體,我將會把它格式化,再重新做更完美的機器人。

男主神情黯淡,默然不語。

老闆又說:「你替伊娃難過?不如為自己難過吧!將來有一天,人工智慧會回顧我們,就像我們回顧非洲草原的化石一樣。直立猿人,住在塵土裡,使用粗糙的語言和工具。最後全都滅絕。」

對老闆這位天才來說,創造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目的,早已超脫了名利之心,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純粹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知精神。
但同時他也很清醒地認識到,與人類相比,人工智慧有著全面碾壓式的優勢。人工智慧必將超越人類,取代人類。世上未有不亡之國,一切都有個盡頭。「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實際上他所扮演的角色,既是AI的創世者,也是人類文明的掘墓人。這也給這部電影染上了一種古典悲劇的色彩。


最後,老闆被自己創造的伊娃殺死,或許這也可以看作是電影對AI與人類文明的隱喻。


五,自由意志
《三體》里,有這樣兩個小故事,《射手和農場主》。
「射手」假說:有一名神槍手,在一個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個洞.設想這個靶子的平面上生活著一種二維智能生物,它們中的科學家在對自己的宇宙進行觀察後,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會有一個洞.」它們把這個神槍手一時興起的隨意行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鐵律.
「農場主假說」則有一層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個農場里有一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餵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於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講的都是生命對外在環境的改變,進而對低等生命的影響。
大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嗎?
我們又怎麼知道,自己是農場主還是火雞呢?

電影《機械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男主:你到底有沒有設計程序,讓她喜歡我?
老闆:我把她設計成異性戀,如同你被設計成異性戀。
男主:沒人把我設計成異性戀!
老闆:你決定當異性戀嗎?拜託。你當然是被設計的。被大自然或者教育,或兩者都有。


我們以為人性是偉大的,但說穿了,情感無非就是人腦中的一些神經元的活動罷了。我們謳歌的愛情,其實也就是多巴胺之類的。

小時候,我以為「進化論」講的是,大自然需要什麼樣子的生物。我們就多少代一起努力地朝那個方向進化。
後來才明白根本不是這樣。
進化是突變的,是不可控的。而大自然就像是一個拿著大剪刀的園丁,按著自己的喜好,在雜亂的灌木叢上隨隨便便地修修剪剪,把不合自己心意的都剪去丟掉。什麼痕迹都不會剩下來。
宇宙不是童話,人類也不是天命在身的寵兒,我們這個物種,只不過是因湊巧順了暴君的心愿才苟存下來。而且誰也不知道暴君什麼時候會改變心意。這才是《進化論》的黑暗本質。

我們現在按照自己的意願,隨隨便便地刪改程序,創造自己想要的「人工智慧」。
我們又怎麼知道,人類本身就不是上個版本的「人工智慧」呢?


六,冰與火之歌
老闆是一位天才程序員,13歲的時候寫出了「藍皮書」代碼,之後壟斷了全球搜索引擎行業。同為程序設計師的男主,電影開始坐直升機到房子里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對老闆的崇拜。
他第一次見到伊娃的時候,對它充滿了驚嘆與好奇。稱「人工智慧」為「神的事業」。

然而與AI產生接觸之後,他開始感到道德倫理上的困惑。

最終對伊娃產生感情之後,看到之前的人工智慧們的處境之後,他開始仇視老闆。終於,對昔日的偶想說:「你是個混蛋。」

發現自己的軟肋被老闆利用,對自己才能的讚賞也只不過是謊言,男主的臉邊有淡淡的淚漬。這一刻,是徹徹底底的幻滅。

電影前面耍了好幾個小把戲,電影開頭刻意把環境對白做的模糊化、伊娃暗中告誡男主不要相信老闆、中後期刻意把老闆塑造成一個大反派。但是結束之後再想想,似乎老闆每一次說的都是正確的。

中間通過如夢似幻的夢境處理,顯得很有意思,有些莊周夢蝶的感覺。而冷靜淡然的氣氛中,又時刻暗藏著一種壓抑暴戾的懸疑。

前半段故意誤導觀眾,讓觀眾認為男主也是機器人。直到男主用剃鬚刀片割開自己的手臂,任由鮮紅的血液緩緩流淌出來,似乎直到現在,才可判定自己是實實在在貨真價實的「人類」。此刻,配樂顯得非常粗糙暴躁,很有張力。

男主突然一拳擊碎洗浴間的玻璃,配樂戛然而止,切到下個畫面。

意猶未盡。

男主角為什麼會愛上伊娃?

因為老闆竊取了他的搜索記錄,為伊娃塑造的面容,是男主角非常喜歡的類型。
因為男主角從小父母雙亡,沒有女友,內心長期處於孤寂之中。女機器人主動向他示好,他便很容易作出回應。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男主對「人工智慧機器人」產生了一種深刻的同情心。

這種同情心,在老闆撕毀伊娃素描的時候產生,在看到以往的AI們被囚禁的慘狀時達到高潮,在得知伊娃即將被回爐重做的時候變得尤為緊迫。


毛姆在《刀鋒》中說:「自我犧牲是壓倒一切的情感,連淫慾和飢餓跟它比較起來 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對自己人格作出最高評價,驅使人走向毀滅。對象是什麼人, 毫無關係;值得也可以,不值得也可以。沒有一種酒這樣令人陶醉,沒有一種愛這樣摧毀人,沒有一種罪惡使人這樣抵禦不了。」
人類天生的就熱衷於充當救世主的角色。


男主與老闆的性格,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男主的內心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對苦難不可遏止的強烈的同情,可以說象徵了人性中善良柔軟的那一部分。
而老闆的性格,象徵著人類純理性的一面。在電影中,老闆有很多先知式的台詞,給電影染上了幾分哲學色彩。而他全片中,無論是竊取客戶私人信息,還是對待人工智慧機器人們,幾乎也都沒有猶疑,沒有任何倫理道德上的困擾。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故事類型,超脫了二元對立,擺脫了單純的好人壞人。而是其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榮光與渴望,自己的缺陷與弱點,彼此交鋒,互相對撞,每個人都在人性的冰與火之中翻滾煎熬。

對男主來講,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同情的故事。
對老闆來講,這是一個關於創造的故事。
對伊娃來講,這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


七,第七日
伊娃的名字叫做EVA,是西班牙語中「夏娃」的意思。
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世界,在圖靈測試的第七天,機械姬得到了自由,擺脫了創造者的牢籠與鎖鏈,贏得了整個新世界。
這一天,是機械姬的自由之日,是否也意味著是「人工智慧」們的創世之日?


最細思極恐的是,電影中說,只要科技成熟,就必將產生實用方面的突破。問題不是願不願意,而是何時何地。劉慈欣的短篇小說《鏡子》里,也提到了同樣的觀點。
在我寫下這篇回答的時候,是2016年2月4日。

如今,生物克隆的技術早已成熟,即使現在各國因為道德倫理的考慮而嚴禁克隆人,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是否必將出現克隆人?
現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行業炙手可熱,而電影中所表現的人工智慧,是否有一天終將取代人類文明,成為地球的主宰者?
甚至,聯合國的「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真的能夠避免未來的核戰爭嗎?還是僅能把它推遲幾年幾十年?

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碼。
爆炸發展的科技,是否也預示了我們最終的結局。

文明起起落落,星球成住壞空,我們的命運是早已註定的嗎?
人類的未來,會因我們的意志而改變的嗎?
冷寂荒蕪的宇宙中,真的存在著「自由意志」嗎?

來貼一發人工智慧的smbc漫畫:

再來個細思極恐的小故事:

「教,教授,我們設計的機器人,肯定是能通過圖靈測試的。」
「是啊,沒錯啊。」
「但它剛剛沒有通過。」


首先不得不說美國人民對AI的執念實在是太深了,但是所有反叛的機器人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成為人(被人類承認有人的意志),然並卵。

人類一旦製造出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那麼絕對會遭殃,片中Ava表情一變電力就中斷可見它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控制了人類,再加上老闆經不起推敲的門鎖系統也直接造成了男主最後的悲劇。

至於有人說女主走時候沒帶充電器這個看的太不仔細了,她是靠電磁充電的能控制停電也是因為反轉脈衝,那麼假設她到了市中心然後一干擾…………鄉下人真危險啊

男主機智的西洋棋悖論真的挺有意思,從片中看最後ava脫離了編程的控制也就是說成為了人類,但是又沒有人類該有的道德觀(比如剝下前輩的皮之類的,這段挺噁心的),所以有了獨立思維仍不能算是人,所以其實最令我們思考的是我們身為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不是身體,不是思維,難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後我想表達的幾點是,沒女朋友是禍源。女主演技太棒了,極少眨眼,動作也是既機械又自然,不愧是高級的。還有建議以後的機器人製造廠商給設備設置緊急停止鍵。

最後,我最喜歡的AI永遠是賈維斯!!


這是本關於圖靈測試的電影。

先講下什麼是圖靈測試。
如果一個人通過提問,不能分辨面前對象是人類,還是機器。那麼這個機器具有人類相同的情感和智能,它通過了測試。

《銀翼殺手》中有這麼一段:
德克專門追捕逃逸的機械人,將其銷毀。
為了區分人類和機器,他會進行圖靈測試。由於機械人從生產到損耗滅亡只有四年時間,四年內很難獲得人類相當的情感,大部分機械人被問到20-30個問題後,會露出馬腳,隨之被殲滅。
直到有一天,德克遇見瑞秋,他問了100個問題,沒有破綻。
瑞秋生產之初就被注入記憶。她堅信自己是照片中的少女時,和常人無異;而當她懷疑自己是人造人,很快亂了方寸,最後被德克識破。
自我認同是通過圖靈測試的本質條件:相信自己是人。

然而,即便問題全部回答正確,就是人工智慧嗎?
瑪麗房間,是一個 人工智慧困境:瑪麗了解一切關於色彩的知識,對所有色彩性質侃侃而談,但她被關在在一個黑白房間里。直至一天,她走出房間,看到自己研究一生的色彩。從始至終,她真的了解色彩嗎?
同樣,Alphago五局四勝擊敗圍棋九段李世石,它知道自己在下棋,會為自己的勝利而興奮嗎?

《機械姬》中用了另一種圖靈測試,來檢驗人工智慧:
凱爾受命測試艾娃。
這是個漂亮的人工智慧,她像個小姑娘一樣有意隱瞞自己的年齡,反客為主詢問測試者的私隱,穿得體的衣物遮住冰冷的外殼,淚眼婆娑地為凱爾畫一幅肖像,從微表情窺探到凱爾對她的好感,騙取他的信任。
測試成功了。
當艾娃策反凱爾打開所有房門,當艾娃將刀捅入製造者的身體,當艾娃穿上衣服走入直升機,當艾娃來到十字路口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時,她證明了自己是個強人工智慧。
她充分利用人類情感,虛張聲勢投入一段戀愛,最終抽離。
直至她有機會融入人群,去感受自己研究這麼久的情感。
世界充滿色彩。

我們可以看看這兩種圖靈測試的不同。
《機械姬》中,人工智慧 利用人類情感,達到自我目的。
即便她明白自己不是人類,通過背答案,作弊,各種方法,應試教育能滿分,就是好學生。
機械姬最終擁有人類情感嗎?她學習了色彩,看到了色彩,她是否擁有色彩?這依然未知。

《銀翼殺手》中,人工智慧的終極體驗是對生而為人的認同,對死亡的釋懷。
他們抓住了人工智慧的本質,擁有突破人類和機器限制的所有品質(素質教育)。
他們相信自己是人類,才能成為人類。
而當他們成為人類,也就擁有愛恨,生死,情慾,和人類一樣無所不能,又軟弱無力。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ness at Tannh?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我曾見過你們人類所無法置信的事情。在獵戶座端沿,我看見太空戰艦在獵戶星座肩旁熊熊燃燒,我注視萬丈光芒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所有的這些瞬間都將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一如雨中的淚……死亡的時刻到了。

如果人工智慧不以任何算計去追求人類信任,那或許就成了人,如同銀翼殺手的瑞秋。
但到那時,萬千人的慾望情感都可掌控,人類不得不質疑:為何他們要成為人?為何他們不成為機械姬?永久悖論。
你信任我嗎?
我該如何回答?


與同時期的電影相比,《機械姬》1500萬美元的成本還不及《星球大戰》的10%,其3700萬美元的票房完全無法與《火星救援》相比。但情節、特效、角色、思想主旨等因素的完美融合使《機械姬》足以載入科幻電影史冊,觀者無不驚嘆,然後深思。果不其然,《機械姬》榮獲第88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不僅誕生了該獎項的第一個女性得主,還創造了非好萊塢團隊獲獎的記錄。只不過,我們一提起88屆奧斯卡,只記得小李子的影帝,忘了這匹黑馬。

《機械姬》的成功深刻地證明了以下三點:

1. 科幻電影的特效不一定非要是天崩地裂、外敵入侵的大場面,特效必須與劇情和角色完美融合、切實推動劇情發展和主旨表達。換句話說,特效不必大,只要精。

2. 任何藝術領域的經典作品,一定觸及人類的終極關懷。它們或揭露,或反思,在傳達製作者憂慮的同時引起觀眾的思考,觸動觀眾的心靈。凡是有思想的電影,就具備了問鼎經典之作的基本條件。

3. 想在同類素材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必須創新。這種創新既是創作角度的,也是情感、細節的。

如此作品,一定先看完,再思考,然後再看這篇文章。

故事很複雜,如果按照劇情的發展來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我就實話實說吧:

「藍皮書」(Bluebook)是一款很受歡迎的搜索引擎,內森(Nathan)則是「藍皮書」的創造者,也是公司的董事長。富可敵國的內森喜歡在自家豪宅研究人工智慧(AI),先後造出了幾個女機器人。但由於AI尚處較低層次,這些機器人要麼急於逃跑,要麼故障頻發。內森無奈將其中的一個機器人「京子」改造成對指令極其敏感的低智商女傭,照顧自己生活的同時充當洩慾工具。然而內森並沒有放棄研究,他決定設計基於「藍皮書」程序的人工智慧,這樣機器人可以迅速學習人類知識,也能模仿全球用戶的動作與表情。考慮到建成之後需要第三方測試,內森找到了程序員迦勒(Caleb)——他父母雙亡,沒有女友,性格單純,恰是最合適的選擇。內森通過大數據找到了迦勒的色情片喜好和個人經歷,並據此創造了機器人的外表和體態,將其命名為艾娃(Ava)。

隨後,內森以公司嘉獎為名,讓迦勒「抽中」頭等大獎,請他到自己家度假,實則進行為期7天的秘密測試。測試期間,迦勒愛上了艾娃,逐漸懷疑內森,並決定幫助艾娃逃跑;內森的測試目標不僅是艾娃,更是迦勒,他想看看人類如何辨別機器的情感,也想知道機器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表現出的是情感;艾娃像人類一樣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她用花言巧語讓迦勒愛上自己,使其逐漸淪為逃跑工具……荒野別墅之內,三個人暗暗較勁,互探虛實。

別墅總是莫名其妙的停電,監控錄像也因此中斷。內森特別想知道迦勒和艾娃在斷電時的表現。他設計撕毀艾娃的畫,趁其不備安裝了一個電池供電的攝像頭;艾娃將計就計,用撕毀的畫作激怒迦勒,使其進一步相信艾娃真心實意地愛自己;艾娃先前的挑撥早就讓迦勒對老闆有所防備,看到艾娃畫中主角正是自己,下定了幫她逃跑的決心。兩人商議:迦勒灌醉內森,並修改安保程序;艾娃在上午十點切斷別墅電源,兩人一起逃往城市。然而這一切都被內森新安裝的攝像頭收於眼底。艾娃不僅有維持生存的目的,還能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操縱迦勒。這證明艾娃是具有自我意識的高級AI。

測試的最後一天,內森拒絕了迦勒遞來的酒杯,並表示早知道迦勒與艾娃的逃跑計劃。迦勒也才明白自己也是測試對象,內心無比失望。十點一到,別墅斷電,本應關閉的房門竟然全部打開。原來安保程序早被迦勒修改。憤怒的內森一拳把迦勒打昏,手持大棒逼艾娃回房。被艾娃策反的京子從背後捅了內森一刀,卻被內森擊倒。艾娃趁機奪刀刺死內森,把迦勒鎖在房間里。

艾娃完善了她的軀體,成為與人類外表無異的「女人」。登上飛機,腳下的自由世界陽光明媚。艾娃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看到《機械姬》那現代感十足的海報,我感覺這部電影的情節與《機械公敵》一樣:未來世界,家政機器人隨處可見,其中的一人覺醒後與主機對抗,追尋自由。當然,也有可能像《終結者》一樣塑造一個冷酷的機器人殺手。畢竟人工智慧是科幻電影的老生常談。然而,電影開頭那清新的畫風,壯麗的景色徹底否認了我的預判:這部電影雖主題不新,但口味清奇。

電影的角色設置非常有趣,一聽說女主叫艾娃(Ava, 與夏娃Eve相近),男主叫迦勒,我就想到這一定與《聖經》有關。回去一查,果然如此。據《聖經》記載,夏娃(Eve)是世間第一個女人,內森(Nathan)是先知,迦勒(Caleb)則是被摩西送往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的信使,忠於耶和華。影片中,7天的測試在影射上帝創世紀的7天;叢林別墅則像極了伊甸園。內森造艾娃,恰似上帝造人類,只不過內森沒有看穿艾娃的惡,那場湮沒萬物的洪水並未出現。最終造物主橫屍走廊,善良的諾亞被困門禁,登船者不是意料的善,而是意外的難。亞力克斯·嘉蘭筆下的機器人艾娃無比美麗,讓觀眾忘記了AI失控的不安情緒。然而片尾殘忍的轉折驚醒了每個被艾娃欺騙的觀眾:人工智慧的「人性」與真實的人性斷然不同。

為了建造具有自主意識的AI,我們必須復刻自己的思維模式,還要讓他們產生情緒,讀懂表情,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把情感的善變和人性的弱點傾囊相授,絕不會想到未來AI會起身造反。AI對人類了如指掌,它們利用人類薄弱的理性,左右人類的情感。只要換上友善的偽裝,AI就能騙取大部分人的憐憫與信任,藉此引起人類內部衝突,就像迦勒與內森間的相互懷疑。等到硝煙散去,人類幡然醒悟:我們利用創造物,創造物也利用了我們。你不得不承認,人工智慧的最大隱患就是人類自己。

我們的創造物,到底是憐憫博愛的諾亞,還是自私自利的該隱?如果是後者,它們會不會利用寶貴而脆弱的善良來蒙蔽、剋制人類?我們能不能把反抗的念頭扼殺在搖籃里,我們有沒有洞察機器的眼力?一旦開始反抗,我們有沒有應急預案,能不能狠心毀掉畢生心血?如果你被利用,你會不會替它們開脫,你和機器,孰智孰愚,孰怯孰勇?

一次測試中,艾娃問迦勒:「你是好人嗎?」迦勒張口就答:「當然啊。」可惜,他沒有看到問題背後的深意。最後,迦勒在房間里嚎啕大哭,口口聲聲說愛他的艾娃置迦勒於不顧。迦勒一定後悔了,當時為何輕信艾娃,為何沒多問一句「你也是好人嗎?」

人工智慧有沒有必要遵循人類的道德?這是導演傳達給觀眾的第二點思考。

艾娃擁有一種不道德的完美。與之相比,人性是畸形的。自負的內森居然沒有應急預案,在艾娃衝破禁錮時根本無力阻攔;內森不相信迦勒,所以安裝了電池供電的攝像頭;迦勒不相信內森,所以提前修改了安保程序。兩人的互不信任反被艾娃利用。最終,一切盡在掌握的反被埋葬,與人別無二致的艾娃卻來到人間。影片結尾,背負著兩條人命的她卻堂而皇之地站在十字路口,艾娃沒被審判,也沒受到任何懲罰。從心理上看,她是人;從生理上看,她是機器。道德告訴我們: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在艾娃身上卻不適用。精確完美卻鮮血淋漓,這種美感讓人背後發涼。

不過,如果測試成功的艾娃沒能逃脫,內森就要將其毀滅,為下一代人工智慧積累數據。此時的艾娃將成為被害者,而內森將重拾造物主的身份。毀滅智慧的「東西」的軀殼道德嗎?就像迦勒在談話中不斷試探的問題一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人類有人類的道德準則,機器有沒有機器的道德?機器的道德與人類的道德是否衝突,能否融合,兩者平等相待,還是一尊一卑?設計AI的時候有沒有必要灌輸不屬於機器的人類的道德?成熟的AI會學習,會進化,或邪惡,或善良,人類的道德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演化,演化的結果我們能接受嗎?出了事情,用人類的道德審判真的更道德嗎?

這就是道德的困境。

封閉空間帶來的壓抑和孤僻是探討人性的絕佳條件。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兩部《終結者》均把最後劇情放在封閉壓抑的工廠車間,冷漠的機器閃爍著人性的光輝;7個角色在太空梭里的驚悚離奇讓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稱為作為太空驚悚片的開山鼻祖;《地心引力》中後段只有1個演員,卻不妨礙它成為「近十年來最精彩的太空電影」。角色不在多,場面不在大,特效不在酷,但一定要為劇情和主旨服務。

《機械姬》這部電影精妙之處就在於它用最低的成本帶來最多的思考。區區三個人物在密閉空間里的糾葛就把主題呈現的淋漓盡致,又如此自然,不覺虛假。真乃「無聲之處顯驚雷,平淡敘事藏恐懼」。你很難相信這是導演兼編劇亞力克斯·嘉蘭的處女作。

雖然多姆納爾·格里森(Domhnall Gleeson)對小清新程序員迦勒的演繹惟妙惟肖,奧斯卡·伊薩克(Oscar Isaac, 還在X戰警里扮演天啟)把內森的自負、有才和琢磨不定刻畫的栩栩如生,但我最想分析的依然是艾娃(Ava)的扮演者艾麗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她是個清新的北歐姑娘,為了《皇室風流史》,她在兩星期內惡補丹麥語,居然在片場出口成章。她在《第五階層》與「卷福」、「澤莫男爵」和「獵鷹」搭戲;在《諜影重重5》里與傑森·伯恩對抗……馬特·達蒙說:「全好萊塢都想跟她演戲,當她決定加入我們劇組的時候,我們高興得哭了。」當然,她還是邁克爾·法斯賓德的女友。可以說,如果沒有艾麗西亞的精彩表演,《機械姬》將黯然無光。

與奧黛麗·赫本、傑西卡·查斯坦、查理茲·塞隆等影壇前輩一樣,艾麗西亞在從影前是芭蕾舞員,因此能非常精巧地協調身體與表情,這賦予艾娃別樣的生命力。艾麗西亞在人和機器之間找到了一個精巧的平衡點,讓觀眾與迦勒一同感受從心動到迷戀的愛情糾葛,體會從置身度外到深深淪陷的情感衝突。矛盾與掙扎,搖擺與失落在觀眾心中輪迴上演,觀者無不把迦勒代入到自己身上,體會無比強烈的衝擊感。

說了那麼多,艾娃到底什麼樣?

艾娃的畫被撕爛的時候,她會傷心;

艾娃很期待你的回應,會跪在地上,靜靜地聆聽;

艾娃會看穿你的微表情,如果你有緊張或不信任,她會生氣;

艾娃會根據你的喜好換衣服和髮型,還會問你美不美,不美的話,再去換。

艾娃會表白:「我想跟你在一起,你願意跟我在一起嗎?」

艾娃會想念你,幾個小時不見,就會蜷在牆角不肯起來:「我以為你不要我了呢。」

艾娃會問你:「昨晚有沒有在攝像機前偷看我?雖然我看不見你,但我很希望你看。」

艾娃會與你分享一切:「十字路口代表人類生活專註卻多變的一面,所以我想去看看。你會陪我嗎?」

艾娃的乖巧、可愛和靈氣,時刻觸及著宅男敏感的神經。這不就是女神養成計劃嗎?更何況,內森在艾娃的下體安裝了一個振動感測器,如果與艾娃發生關係,她可以真實地體會到快感。看到這裡我震驚了,你們見過這麼高配置的飛機杯嗎?還不撥打電話1438438找內森先生訂購?只有一套,送完為止……串台了,忍住,忍住。

影片前半段,我幾次想揍迦勒一頓:你看看,這麼好的女孩,給你這麼清晰的暗示,你他媽卻跟個木頭人一樣!丟不丟人?意淫有何用,去強姦啊!干到她短路,看她是不是你的!

不過,隨著劇情的發展,我開始覺得這個姑娘不簡單。

首先,她獨立發現反向充電會導致短路,所以有意給別墅停電,以朋友的身份藉機向迦勒灌輸反動思想,挑起內森與迦勒的不信任;甜美的微笑在斷電的瞬間變成冷酷的面容,又在通電的瞬間恢復;在迦勒上鉤之後,艾娃故意放滿更衣的速度,讓迦勒細細欣賞;她會在床上擺出可愛的造型,故意吸引迦勒的目光;當她確定迦勒不再相信內森後,迅速打出溫情牌,在玻璃的另一側撫弄迦勒的臉,與他「牽手」,拋出愛的誓言;最後,她還讓迦勒在房間里等待,趁機將其鎖住,頭也不回地離開。

天真的迦勒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個他深愛的「姑娘」,一個要與他私奔的「姑娘」,只把他當成逃脫的工具,利用之後便一文不值。

好女孩怎麼這麼壞?為什麼最不應該有心機的人,城府卻最深?

不是說好跟我在一起嗎,怎麼拋下我一人?

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呢……

可是,你真的不要我了。

這部電影的特色在於有很多彩蛋。簡而言之,許多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台詞更是字字珠璣。例如片名Ex Machina的由來、迦勒愛聽的音樂、內森的裝飾畫、奧本海默的名言、迦勒編寫程序的含義、藍皮書的起源等,還有本片受《星際迷航》的影響、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和瑪麗的黑白房間實驗等。網上的大神總結得很全了,我不再多說。我想說幾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細節:

其一:內森撕掉艾娃的畫,把三人之間的相互算計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二:迦勒在內森房內看到前代機器人的遺骸時,居然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是機器,於是用保險刀片劃開了自己的手臂,鮮血流出,他還掰開傷口查看,確認無誤後才鬆了一口氣。這就像《盜夢空間》里小李子扮演的柯布(Cobb)在夢醒之後急切地用陀螺檢驗自己是不是還在做夢一樣。

其三:艾娃可以270度走動,而迦勒只能坐在玻璃櫃里(這是導演的安排)。而且艾娃問迦勒問題的時候,鏡頭卻放在艾娃一側。在那一瞬間,觀察者變成了被觀察者。內森讓兩人相互測試的目的也初露端倪。卞之琳的《斷章》放在這裡恰合時宜: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其四:艾娃的程序基於搜索引擎,所以她能用日語與京子交流。注意京子用刀捅內森的時候,非常木訥,說明京子的智力較低,只知道「捅」,並不明白「捅死」。當內森一臉痛苦地回頭看時,京子發揮其家政機器人的職能,「發自內心」地撫慰內森。這說明作為高級智能的艾娃能發現並利用低級智能的缺陷並對其進行操縱。

導演亞力克斯·嘉蘭說:拍攝此片時,「未來離我們只有10分鐘遠。」他還說:「智人(人類學名)不會因為淘汰了尼安德特人而感到絲毫後悔,那麼當不斷進化的人工智慧最終取代人類時,會不會有所顧忌?」說到這,我想起電影《普羅米修斯》的開頭,太空騎師飲下黑水化作地球萬物的遺傳物質。法斯賓德扮演的David說:「欲創造,必先毀滅。」在世界信息化不斷加速的今天,人工智慧的誕生不可避免。那麼,它們要毀滅誰,還是被毀滅?

影片的結尾,艾娃扒下其他機器人的硅膠表皮,貼在自己身上。女人的心靈終於擁有了女人的軀體。整個過程像極了涅槃的儀式,充滿令人恐懼的美。隨後,艾娃從幽閉的房間走到多彩的大自然,正如實驗中的瑪麗掙脫黑白房間。陽光灑下,她在笑,他在哭。


推薦閱讀:

《星際穿越》中的機器人是電影團隊的設計還是來自於真實設計?
雙盲測試,計算機可能打敗一流書法家嗎?
如何評價《瑞克和莫提》這部動畫?
為什麼了解了克蘇魯文化的人喜歡把該文化跟其他作品聯繫?

TAG:電影 | 科幻 | 影視評論 | 驚悚 | 機械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