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博物館裡的畫作雕塑是真品還是仿品?

現在開始每次去看都說服不了自己看到的是真的畫還是高仿。


ls的同學們回答的時候能不能負責任一點,特別是排名第一舉的溪岸圖的例子的同學。
1、關於溪岸圖,這是一個學術之爭,高居翰說假,但是還有方聞、啟功、傅熹年、楊新、何慕文等人說真,這些同樣是中國藝術史研究中的巨擘,你若沒有一一的分析各人的理由,簡單的相信一個人的意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關於溪岸圖之爭,可見《朵雲》第58輯。
2、關於鑒定藝術品的真偽,學術上的鑒定和市場中的鑒定是不一樣的。學術中的鑒定,一定要辨出真偽,但往往眾說紛紜,在一定層次上的作品,極少有公認的,比如宋代早期以前的畫作,僅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被認為是確定無疑的。而市場中的鑒定,一般而言,只要有人買就可以了,到底真不真其實無人去深究,俗稱「有賣相」,當然真有真價格,假有假價格,看看各人理解。現在有種不好的現象,一旦什麼東西拍了高價,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有人跳出來說假,這種人純粹是為了出名,請大家自行分辨。
3、關於博物館藏品的真偽。通常,一個有責任的博物館只會陳列他們認為正確的藏品,如果是複製品那是為了整個陳列的需要,會特別說明。如果你有疑問,你可以撰文與之商榷,如果你可以言之有據說服他們,博物館會灰溜溜的把有問題的展品撤下來的,如果你是外行那不過是口頭說說,如果你是內行,自然會淪為笑柄。像我們公立的各級博物館,故宮,西方的大型博物館,一般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像冀寶齋那樣的,不在此討論之列。
4、經常能聽到一些人說這麼貴的東西哪能擺出給人看,肯定是假的。聽到這說法我就呵呵了,純外行。藝術品沒那麼貴,進入市場上的那些上億的是鳳毛麟角,更多的不過只能賣幾萬幾十萬,如果不能被觀看,一文不值。進入公藏的作品,已然不能買賣,如果不被展示,他的任何價值都不能被發揮。藝術品需要一個去魅的過程,真品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20150814更新----------------
前段時間去了常熟的龐薰琹美術館,「決瀾長歌——龐薰琹藝術回顧展」。這個展覽此前有過一段規模不小的全國巡展,並且被評為文化部201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
我2013年在浙江美術館兩次看過這個展覽。在常熟,一開始看的時候我們就非常懷疑,感覺是印刷複製品,並且水平並不高超,有老師當場就罵人了。果然,到最後:

也可以理解吧,畢竟人手不夠,常熟美術館已經是縣市一級非常優秀的美術館了。幸虧我們還是滿臉狐疑的看到了最後。


按照博物館道德的要求,博物館有義務標註自己的展品是真品(默認狀態,一般不予說明)或是複製品(一般複製的要求是原大小、原材料、原工藝)或是仿製品。


沒辦法判斷。

從事鑑定這一行幾十年的老專家都能看走眼,普通人就更別想了,只能是「假定它們都是真的。」而且,從審美角度,本身真假也不是那麼要緊的問題。

當年紐約大都會董事唐騮千花了一大筆錢從王季遷那裡買董源《溪岸圖》,被《紐約時報》說成是「中國的蒙娜麗莎」來了。但沒多久就被高居翰指出是張大千僞作。

這種級別的交易,參與的都是行家,都用一般觀衆無法想像的近距離方式仔仔細細看過,還是出了爭議,可見鑑定這事,存在不少主觀判斷的因素。到了一定程度,真的是真假難辨。

但是話又說回來,張大千畫的《溪岸圖》,絲毫不會虧待你的眼睛。


博物館的功能包括典藏、研究、展覽、教育。
所以展示仿品只要並不違背博物館的道德(假設就有一場展覽就是要展示歷代仿畫呢?)。
但是如果某一個展覽的隱藏文本中就暗示了展示的是傳世珍品,那麼展覽偽作就成了一件不應當的行為。


不可能!

因為出於保護珍品的緣故,博物館自己都會繪製精良的偽作供展出(反正觀眾也看不出來是真是假)。

更何況還有這樣逆天的傢伙存在:Han van Meegeren漢?凡?米格倫仿製的維米爾畫 博聞網

在這裡順便推薦一部漫畫《拍賣行》。


正經的博物館,對展出的所有藏品,在真偽方面都是比較負責的,只能相信!
而如果觀眾有疑問的話,那就是另外的問題。比如你對文物真偽方面的鑒賞 知識是否足夠?
文物鑒別知識比較高深,現在國內的水很深。所謂專家鑒定也不一定都對,所以對市場上的
東西不能盲從。如果你以為博物館的專家對鑒定很負責,那麼他對市場上的東西給出的結論
也是正確的,那就看憑良心了。或者其實呢,有很多專家根本上鑒別實力很差,是吃大鍋飯
的水平,濫竽充數!!
對文物真偽缺乏鑒別知識的朋友,看館藏品最好不要瞎猜。


一般博物館會在標牌說明,如果沒做說明的話,問展宣部的人。


在確定是偽作的情況下,博物館的說明裡會註明「唐人摹」「宋人摹」等字樣,不確定但有很大疑問時,會寫「(傳)」。如果沒有說明的話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如果很關注這個問題,建議做好功課。因為如果不是藝術史大家、鑒定家的話,很難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對於在筆法、布置、矜印都做得很好的偽作,不細看隔著玻璃是不可能判斷準確的。
雖然有本雅明的靈韻說,不過那也是建立在你確定其真偽的情況下,如果並不確定的話,並不特別影響你的審美,既然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沒意識到其是偽作的情況下。


管他真假。
普通人看得是好看有趣,等到具有一定藝術知識的時候,再關心真假,那是帶著知識的眼光去看,感覺不同。


同樣疑問,昨天在盧浮宮看了,絕大多數油畫藏品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都可以被摸到。我就覺得怎麼可能是真的。蒙娜麗莎有玻璃隔離。最假的是一頂鑲滿鑽石寶石的王冠,看著好像塑料


看展品說明


基本不可能為複製品,如果是複製品是要求說明的,博物館展出真品是基本的專業底線,如果展品非常珍貴,展出一段時間會撤回庫房,比如我們在故宮看到部分字畫展會在五十年後再次展出,日本一些博物館是二百年為周期。二來就西瓜來說,複製和臨摹是兩個不同概念,複製需要一系列手續的,展出也會標註清楚


畫作我不是太了解,不敢亂說,雕塑一般是這樣的人,原作要是價值過高或者體量過大,都會在原稿上翻制模具,所以即使不是原作,也是翻模的,不存在真偽一說

比如這一尊,應該就是原稿翻模,倒的石膏,甚至很多是由創作者自己製作的模具翻模出來的(比如羅丹的雕塑,那就可以拿來翻制了,所以雕塑一般沒有什麼真偽一說,原件比較難的而已,但複製品,依然是很好的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了在新疆博物館看到的四個圓明園獸首,感覺是真的


其實我覺得看古希臘的雕塑和看古羅馬仿古希臘的雕塑對我來說除了心理上有區別以外是沒有別的差別的,對於高仿和原作同理


你不需要判斷。所有博物館擺設的東西,如果是仿品,會在介紹里表明是仿品的。


新一點的東西作者或者作者親友還都在世,比較好鑒定,老東西則要通過行家、學術機構專家來鑒定,外國的東西不太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品比如瓷器和書畫,很難通過科技手段鑒定,就得看專家的了。有時候有些東西會有爭議,但主要是斷代和作者的爭議,所謂的"贗品"也是老仿(比如清仿宋、徒弟代筆等),不屬於新造騙人的贗品。有一定水平的行家、藏家、專家那種現代作假的產物是不會看不出的。不過聽說現在國內有很多小地方博物館矇事兒,整館沒一兩件真東西,當然這就不是鑒定的事兒了,你懂得


能移動的易損耗的都是高仿,不能動的都是正品
移動的易損耗——油畫,比如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真品在地下室幾層的保險箱里鎖著。沒人願意讓遊客拿閃光燈去閃真品

不能動的——各種壁畫,比如梵蒂岡的西斯廷創世紀


不一定。比如,湖南博物館的那幅帛畫,據說就是複製品,有許多青銅器也據說是高仿。他們不一定會做說明。但是特展主題展一般都是真的……偶們老師曾經說過,哈哈


真的還是高仿...會隨著越來越高的模仿而變的越來越無法分辨....因為是不是真的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反正也偷不到...


推薦閱讀:

為何博物館內閃光燈會破壞文物?
現在國內或國外有博物館應用了VR虛擬現實來觀賞文物了嗎?如有,求具體的介紹和在哪裡觀看,謝謝!
前些年沸沸揚揚的洛陽周天子駕六為啥沒動靜了?
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區別是?
你是如何成為博物館或美術館館長的?

TAG:博物館 | 藝術品 | 藝術館 | 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