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用西方的拉丁語類比中國的文言文?

拉丁語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可以怎麼說的。但是文言文不同,文言文只是用來書寫文字的,是把口頭要說的話精鍊後書寫記錄下來的,古代人不是說文言文的,文言文也不是古代才有的,你喜歡的話,一樣可以用文言文寫東西

為什麼總有人用拉丁語比之於文言文呢,根本不同性質的東西


謝不懂拉丁語對文言文了解也不深不明就裡地被邀。

文言文只是用來書寫文字的,是把口頭要說的話精鍊後書寫記錄下來的

文言文脫胎於先秦口語其他答案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只針對上述廣泛的誤解發表一下看法。

這個誤解的因由,可能是現代人還能輕易接觸到文言文,特別是義務教育課文還有文言作品,而這些文本和現代漢語口語又有很大差異,給讀者造成文言文和口語不一致的印象,進而把這種觀念錯誤地推到古代,認為文言文產生的時代已經和口語不一樣。而且,文言文文字上比現代白話文翻譯短,因此容易造成古人書寫時人為地精簡口語的誤解。

文言文真的精簡過嗎?只需要隨便舉幾個活蹦亂跳的例子就能說明完全不是這回事: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前者結尾連用三個虛詞,後者更甚,相同的話連說兩次,有這麼精簡法的嗎?這兩句話渾然天成的原生態氣息迫使我們相信它們就是剛收上來還帶著泥土味的先秦口語記錄。

這個誤解還有一個試圖自圓其說的升級版:

受制於手寫工具的便易性和成本,……在大規模工業化以前,……書面語言簡潔其實也沒辦法的事。

嗯,好像挺有道理的樣子。但是請看出土的甲骨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釋文從網上搜來,標點是我為了方便理解加的。看官!試看最後句式一樣、內容重複、啰嗦拖沓的四句,這可是一筆一划、有條不紊地刻在龜甲上的呀!可見在表達需要的面前,一切書寫限制都不是障礙。而這個表達需要就是脫胎於對活生生的口語的模擬。

最後還得提一句,雖然文言文字數少,但由於古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音節結構比現代漢語複雜,古漢語文本口頭說出來還真不見得比現代漢語簡練。


拉丁語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可以怎麼說的。但是文言文不同,文言文只是用來書寫文字的,是把口頭要說的話精鍊後書寫記錄下來的,古代人不是說文言文的

文言文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可以怎麼說的。

文言文不只是用來書寫文字的,古代人是說文言文的。

深文言脫胎於先秦的上古漢語,淺文言脫胎於兩漢魏晉南北朝的中古漢語。對於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人來說,文言文基本上「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可以怎麼說的。」

唐宋之後,口語繼續演變,而書面語基本不變,文言文才淡出口語。

拉丁文,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雖然是羅馬人的官方語言和口語,但即使是在羅馬帝國全盛之時,在其疆域之內依然有大量人口(比如希臘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波斯人,希伯來人)不會說拉丁語;而有些羅馬人雖會說拉丁語,但他們往往會在日常對話中說希臘語來彰顯自己受過良好教育(比如凱撒這個崇洋媚外的羅奸)。在羅馬帝國被「蠻族」毀滅,偏安拜占庭之後,諸多「蠻族」雖然有少數精英學習拉丁語並用拉丁語書寫記事,這些精英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依然需要使用自己本族的「方言」來和普通人做交流。更何況縱使精英們都會拉丁文,但在那個時代並沒有辦法很好的記錄和規範發音,寫到紙上或許還能像中國人看日文一樣猜個大概(那個時代並沒有拼寫檢查,拼錯太正常了),不然以一個法蘭克人的拉丁文發音,日耳曼人或者倫巴第人多半是聽不懂的。

拉丁語作為口語日漸消亡,但作為整個歐洲的書面共同語又統治了一千年,並嚴重的影響了整個歐洲以及全世界的語言(包括漢語)。因為這一千年中歐洲大部分的學術著作都是以拉丁語寫成的,所以越是抽象學術的辭彙,受影響的也就越深,某種意義上和文言文在東亞的影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言文也不是古代才有的,你喜歡的話,一樣可以用文言文寫東西

拉丁語也不是古代才有的,你喜歡的話,一樣可以用拉丁語寫東西。

天主教教宗時至今日依然不時用拉丁文發推特賣萌。(為了吐這個槽寫了這麼長的我被自己感動了。)


槽太好吐就不是好槽了。


拉丁語是分通俗拉丁語(vulgar latin)還有古典拉丁語(classical latin)的。後者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會說且會用,前者才是羅馬帝國普通大眾說的拉丁語。大部分的歷史文獻等都是古典拉丁語寫的。

個人對文言文研究不深就不多說了,但是我認為能把兩者對比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兩者都在漫長的歷史中存活了下來且至今可以被使用。另外古典拉丁語和文言文分別是羅曼語言和中文(甚至周邊國家的語言)的文化歷史還有語言方面的根。你是個法國人,義大利人等,想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起源那麼肯定要去學拉丁語。中國人一樣,想知道自己文明的來龍去脈,還是要學文言文來讀歷史文獻。

語言最終不過是個溝通的工具,拉丁語和古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們的存活使得我們可以近距離去探索幾千年前的歷史。

最後我簡單查了下貌似並沒有說文言文僅用於書寫,古人確實是有用它當口語使用的,只不過跟拉丁語一樣,很快因為地方口音和日常使用等原因的影響快速演變了而已。


部分反對最高票答案。
先秦也是有方言的,而主流文言文記的是先秦「官方語言」,時稱「雅言」。
證據如下: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孟子滕文公下》 :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非主流文言文請百度「楚辭」


題主你不會以為從遠古開始漢語就是文白分離的吧…


好奇題主的世界:
如果上古文言不是口語,上古人是如何構想出一套語法辭彙專門用於寫作的?又是如何維持這套從來沒用過憑空捏出來的語言的?


說兩者像,是說它們的語用地位像。都充當了國際通用語言「文字」。它們所包含的文化宗教隱喻模式接近。同時它們分化出的子語言之間的模式也類似。
絕對不是說這兩門語言本身的任何地方「語音音系形態句法等」相似。


類比別的怕你不知道。


實際上是沒有區別的,拉丁語之於現代羅曼語,以及古漢語之於現代漢語,都是古代語言-現代語言之間的關係,當然對應得了。

題主所說的讀寫一致和不一致的區別,只是文字系統的區別,而不是語言傳承上的區別。

「文言文」在上古就是人們的日常口語,而在中古以後才與口語分開;拉丁語也是一樣,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是人們的日常口語,在中世紀才與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分開。

「文言文」可以用來指代一種古今皆然的書面語,「拉丁文」這個詞一樣可以。所以,我並沒有看出二者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誒答主先去讀一遍維基百科啊。 拉丁語分為古典拉丁語和日後演化形成的通俗拉丁語。大約有一點類似於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關係。(別急著噴,強調大約)
2-6世紀普通人說話已經全部用通俗拉丁語了好嗎。。。除了正式的書面材料以及政治宗教活動還在堅持古典拉丁語。 所以你對一個羅馬帝國的人,讓他怎麼寫就怎麼說,人家也不太做得到。


是把口頭要說的話精鍊後書寫記錄下來的
古代人不是說文言文的

現代漢語書面語也不完全是口頭語的記錄;先秦口語之於文理就像現代漢語口語之於現代漢語白話文。

拉丁語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是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可以怎麼說的。但是文言文不同,文言文只是用來書寫文字的

如果拉丁文用表意文字,或文理用表音文字,你就好理解了。


修辭:一種美化文字的手段,並常常具有啟發性的效果。


地位像,不過要區分通俗拉丁語和書面拉丁語的區別


因為拉丁文和文言文都追求文字的精鍊,都對當代語言有重要影響,也都不再會產生語言中的新的知識。


說著拼音語言口語和書面沒分別似的,所謂文言文就來自先秦口語


口語和文言分開是五胡亂華之後的事,一開始是不分的。


共同點在於都是死語言。
1.直接的,你在網上找不出能夠翻譯這兩種語言的翻譯器。
2.現代漢語主要源自於古代漢語(這裡不考慮新詞),類比著,學了拉丁你會發現現代英語里很多單詞都可以在拉丁辭彙里找到淵源。
3.沒有國家把這兩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文言文有人學,拉丁也有人學,沒說不讓用,但用的的確少啊,現在主要用到拉丁的一個是動植物學名,另一個是梵蒂岡天主教堂頌唱的經文,其他真的不多了。
4.歷史文化略有共同點,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讀書的,不考慮孔聖人普及教育等極少數現象,像兩千年前左右,平民老百姓(白丁)學的到文言?而拉丁也是差不多的,因為拉丁各種變格法難學,歐洲貴族總是會以熟練掌握拉丁語自豪。


受制於手寫工具的便易性和成本,我認為古時候尤其是上古,書寫工具絕不好用或便宜。羊皮紙在不必多說,貴死了。龜殼獸骨刻字有多不方便,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就算竹簡,一寫多了,搬一下運費得多貴呢,況且牛皮也不是便宜東西吧……
在大規模工業化以前,筆墨紙硯,哪怕是紙都不是今天這般廉價。所以書面語言簡潔其實也沒辦法的事


推薦閱讀:

如何練習句讀?
古書該怎麼閱讀?
史書中月份後的癸丑朔指什麼?
「秋八月戊辰朔粵五日」是什麼紀日法?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 中古漢語 | 拉丁語 | 上古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