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原作的價值在哪裡?
有些藝術品,畫作,雕塑等,在普通人眼裡,複製品看上去也是一模一樣啊,為什麼原作那麼珍貴呢,它的價值在哪裡?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替王思聰問的,人家老爸剛剛買了畢加索和莫奈,老爸估計覺得畫太貴了,不讓兒子有機會把畫燒了炫富,故有此一問吧。 無論如何,謝邀。
影響藝術品的價格有非常多,我們舉個例子也許比較容易說明。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幅畫,大家猜個價格。
這幅畫名字叫青山隱隱水迢迢,畫於2010年,畫的尺寸是70厘米x90厘米,是一副帆布油畫。通常問朋友的時候的時候可能就說是5萬,也有人說是50萬,也有人說兩百萬的,故事的結尾就是我與說兩百萬的人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你可能問這個要具體怎麼估值呢?
於是有人就說,就當是專修材料來買,現在家庭精裝修就是1-2萬一平米,所以這畫也就是一萬多的樣子。那我就以此作為分析的基礎,畫總不能比牆紙便宜吧。如果我告訴你如下的信息,你的估值是否會改變呢?
家世:畫家出身於藝術世家,父親留法,後來被周恩來邀請回國創立了工藝美術學院,母親留日,也是畫家。畫家本人1936年出生,11歲和姐姐就辦了畫展,目前還健在。
所以明顯是個畫二代,如果你開始是一萬做基礎價格,那現在多少錢呢?那如果我再告訴你:
教育背景:13歲入杭州美院,後轉中央美院,十八歲畢業,是徐悲鴻的末代入室弟子,而且也曾經師從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你的價格變了嗎?
如果我再告訴你他的學術價值:他本人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以及台灣藝術大學約20年,收藏他作品並且為他辦過個展的包括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墨西哥博物館等。
那你的價格會停在什麼地方?
我們最後再來討論商業價值,畫家平均一年在蘇富比以及佳士得都有幾幅固定的拍賣,並且常年由香港著名的仁畫廊做代理。這表示他是有一個每年有固定作品在市場流通,並有頂尖拍賣行敲錘決定市場價格的藝術家。
讓我們回頭看看這幅畫,油彩的質地,印象派的筆法,但是卻摒棄了印象派的繽紛色彩,而採用了各種層次的灰色,構圖上畫的明顯是中國山水並採用大量留白,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一副令人覺得舒服的風景畫,值多少錢呢?
該畫的畫家是龐均,在2012年羅夫奧的春拍中最後敲錘31.2萬元港幣。你覺得這與你剛才所想的價格一樣么?下圖為龐均本人。
一幅畫的最基本情況就是看藝術家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學術背景,還有商業背景(也就是拍賣紀錄和過往價格)。這就好像我們去找工作,老闆問我們要簡歷一樣。
在藝術市場上,買家也在挑畫家,美是主觀的東西,只有這些客觀可以被量化的條件才會更大程度上影響藝術品的價格。而且美學價值也未必會等於商業價值,很多時候可能完全相反。
這畫在今天是這個分析法,可是古代是什麼方法呢?
這張圖是唐朝畫師韓干畫的照夜白圖,照夜白是李隆基的愛馬,馬是白色的,如此之白以至於照亮了夜空。韓干是當時的宮廷畫師。韓干年輕時被王維發現,拜師曹霸,後來入宮為玄宗作畫(家庭以及教育背景)。這畫右上角題字的是李煜,左上角是唐代畫家張彥遠,左下角是更出名的北宋畫家米芾,其他大大小小的印還是乾隆康熙各種鑒賞印章。說是流傳有緒,其實就是很多歷史名人點贊。
這就是這幅畫的歷史價值,就好像你寫個微博,最後有唐玄宗,李後主,宋徽宗,乾隆帝每一個人都給你點贊轉發,那要大紅也不是難事。(更何況從唐朝留張紙到今日可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就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收藏者對畫作的加分。收藏者分兩種,一種是大學或者博物館,被這些機構收藏就表示其美學價值或者歷史價值受到認可,王健林買了一副畢加索回去,聰聰就問爸爸這個畫的是什麼。爸爸說,不太清楚,但是盧浮宮收藏過這幅畫。聰聰也就不好說什麼了,我們大家也都不好說什麼了。下圖就是萬達買的《兩個小孩》。
除了博物館大學外,第二種就是名人的收藏。如果一副畫被乾隆收藏過,點過贊,那就是必然要火的,價錢要加三個零。比如說下面這個三希堂的快雪時晴提貼,原作者是王羲之,可是乾隆點贊在上面寫了一個神字。一個歷史主流君王的加持對藝術品的價值有無可比擬的正面促進作用。
假如萬達能夠買到快雪時晴帖,聰聰問爸爸寫的是什麼,爸爸就可以說小孩子不要管,是乾隆點贊的東西。我們就沒有話說了,下圖為快雪時晴帖。
回到我們剛才說到的照夜白圖,照夜白圖從唐朝開始歷經1200多年,每朝每代都有文人墨客趨之若鶩,都想要成為稱為畫作的最後一個擁有者,最後在清朝時期流到了清朝後裔溥心畬,在民國時期最後差點就被張伯駒收了,結果沒成,就去了日本,最後到了美國,現在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要多少錢啊?我真的不知道了,反正肯定比現在有拍賣紀錄的所有畫都要貴一個量級。
這個傳奇經歷實在太長,我們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可這個中國文物流轉的苦難史以及一代藏家張伯駒本人為保住照夜白圖的努力就可以拍上好幾部紀錄片和電影,這幅畫的歷史也給畫作帶來了巨大價值。
畫作或者藝術家的傳奇經歷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題,梵高切掉自己的耳朵,蒙娜麗莎在盧浮宮被盜,燒成兩段的富春山居圖,晚年得了白內障的莫奈,這些都是藝術品價值提升的重要原因。你可以想像下全世界有多少語言的多少本出版物討論過梵高的耳朵,他的畫怎麼可能便宜?
聰明的你一定會問除了這些外在的因素外,沒有什麼和藝術本身有關的原因嗎?有的,就是藝術品對美術史的推進。下圖是莫奈的日出。
這幅畫的來歷我也就不用啰嗦了。這幅畫很大程度上把我們的美術史往前推了一大步,從古典繪畫的精細準確中,我們迎來了群星璀璨的印象派時代。這幅畫在美術史有其一席之地,每朝每代的藝術家總是有一些天才推翻了前人的規矩,拓寬了我們對美的認識和接受能力。
那藝術品的價值取決於什麼?
藝術品價值= 藝術家家世 + 教育/師承 + 學術認可 + 推廣的畫廊或經紀商 + 頂級拍賣行的紀錄 + 藏家歷史(博物館或名人)+ 藝術家或作品傳奇經歷加分 + 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前面的幾項比如家世,教育,學歷都是容易有的東西,對於在世的畫家尤其剛出道的畫家比較重要。而畫家在中晚年時就是各種頂級畫廊代理以及拍賣行紀錄比較重要。而藝術史上的地位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被正式認可。(不要以為畫家死了就會漲價,很多時候畫的不好的人死了就死了,死了也不會名氣大漲,而好的畫家,生前就應該混的不差了,價格都應該比較高,也不可能大漲。梵高那樣的絕對是少數)
畫本身就算是一張白紙,那麼只要這些屬性夠強,還是會價格不菲。畫的再好,如果沒有這些屬性,那也就是一張牆紙。價值就是積分積出來的。
在以前的作品中,可能最不被重視的就是家世與學歷,因為藝術家都是工匠性質的,所以大家出身都差不多,比如達芬奇是公證員與農婦的私生子,拉斐爾基本就是一個石匠。而現在的作品中,尤其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最缺乏的就是對藝術史的影響力,到底為什麼就需要另外開題討論。也許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讓它們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這些都是原作的價值,你複印了一張畫,可這些衍生的價值在複印件上並不存在。
——————————
看了一些評論,想補充幾點,1)我們不是討論什麼畫更好看,還是什麼東西有價值,好看和價值真的是兩件事,2)是的,也許對你來說有價值的畫就是給你最大啟發感動,可是你的內心活動賣不了錢,只能改變你願意付的錢,卻改變不了畫作的市場價格,3)王羲之的書法不是因為你說好就好,而是一代代君王和名家都捧著他,如果沒有經過那麼多人點贊,你會認識王羲之是誰么?4) 王思聰可以花錢給你半個展,在拍賣行自己買,自己賣,可是他買不到藝術史的地位,買不到別的藝術名家點贊。貴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道理,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炒作出來的。
從博物館學的角度,可以把博物館收藏品所蘊含的的信息分成三個部分:結構性信息,即藏品本身的信息,包括材料、紋飾等等;關聯性信息,包括如何使用、如何製作、如何處置、其發展史是怎樣的;以及記錄性信息,包括藏品的流傳、輯錄、修復、展出、學術研究和詮釋等全部歷程。
假定複製品可以和原作一個分子都不差~兩者在價值上的區別就是記錄性信息,原作的記錄性信息是無法複製給複製品的。
從欣賞的角度大家說得已經很多了,我就來補充一個小小的需要注意的地方。給大家提醒一下:
從法律層面的角度說:
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做另行的特別約定,當你購買原作的時候,你購買的只是這件作品的「物權」,而與這件作品有關的「出版權」以及「著作權」等等等等這些,並沒有連同原作本身轉讓給你。
詳細的法條就不羅列出來了。因為涉及到的法條還是比較多的,放到各個國家,具體案例的操作也各不相同。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迪斯尼與小熊維尼原作者謝潑德後代之間的世紀扯皮大案,涉及到的金額是創了記錄的。
但有一點,差不多是各個國家都達成比較寬泛共識的,即一件作品(藝術品也好,小說這些都好)從創作之日起著作權就自動跟隨作者本人,在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一般情況下,在作者本人逝世50年之後,「版權」才算對公眾開放,在此之前,理論上來說,想要出版,印刷等等無論商業還是學術用途,理論上都需要徵得原作者的許可——除非已經向原作者購買了完整的(至於排他不排他又是另外一個條件了)版權使用權利。
我以為這是所有買家在購買「原作」的時候,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
只要你能理解人是意義的動物,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藝術無非就是意義的結晶而已。
藝術的價值體現在社會性的和歷時性的意義上,絕非看得到摸得著的物理意義,也即所謂的漂亮。 (在這裡請注意區分工藝品和藝術品)
杜尚把一個小便池搬進展覽櫃它也是藝術,但這並不是真的說這個小便池本身就是藝術品。 這一作品的藝術性體現在這一行為背後蘊涵的世俗化與反傳統的時代反思,你可以在此基礎上用任何角度去解讀這一行為,但絕不是僅僅盯著<<泉>>通過它的物理信息就能知道杜尚試圖表達的是什麼。
沒有背後時間性的支撐任何作品只是一堆無聊的材料的堆積(甚至比不上小便池的價值!)審美行為無非就是一個人為的賦予意義的過程。
你喜歡它你就買下它,至於花多少錢那就看有多少人和你有同樣的愛好,以及這些和你競爭的人包括你自己有多少錢了。有些人就是不差錢然後就出現了一批完全是天價的作品,這根本沒什麼好奇怪的,也根本沒什麼可以作為衡量標準的準繩。
這是我在問題:在欣賞繪畫作品時,為什麼要去研究作品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而不是直接去問作者本人想要表達什麼? 下的回答。
一幅畫的創作過程,其實是創作者對於自身情感的一種宣洩,其中包含了他某個階段的生活體會。可以大到他對於人生情感的感悟,也可以小到他對鄰家夜夜麻將聲的一種抗議。
這些感情的因素,是可以通過創作者例如用色的冷暖,下筆的力道,筆觸的方式而感受到的。因此,在欣賞一幅畫作前,我們應該先去了解那段時間作者的生活經歷和遭遇。
只有懂得欣賞,並學會欣賞,你才可能看見一件好的藝術品。你欣賞的不應該是那浮於外表的表現形式,而是隱藏在背後作者與你心理上的某種契合。
研究作品內涵的同時,就是在研究創作者內心中那也許連本人都不清楚的潛意識。以此來研究某個特定社會現象的存在。
贗品與行畫是以結果反推過程的產物,即便在視覺上可以呈現幾乎相同的效果,但是繪畫者的情緒是無法被模仿的。
你可以知道綠色是由藍色與黃色調配而成,但是你無法知道在畫家當日的陰鬱的情緒中為這抹綠色曾加入了一些赭石或熟褐。
你可以根據表象看出畫家用三筆勾勒出人物的面龐,但你無法知道,或許在厚重的筆觸之下,隱藏了另一副完全不同表情的面孔。
藝術品原作的價值就在於其中包含的無法被模仿的情緒。
藝術品原作的價值就在不僅僅是表象呈現的那些色彩和筆觸。
為便於查看,所有答案都在個人收藏夾內( ENO[觀點與成長]ENO[美學與穿搭]),希望幫到需要的人。
珍貴在於他們的獨一無二性,還有作品真作本身所傳達的那種畫家本人作畫時的情感,會讓觀眾產生共情,當然這裡說的是某種類型的繪畫,達利的畫絕對不在這裡面,從技法上來講,那完全就是匠畫。
一幅好的畫,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展現,在畫商眼中就是一件高附加值的商品,在普通觀眾眼中就是一張賞心悅目的圖片,在畫家眼中就是一個作品,更是相互交流的展示,在學徒眼中就是一本書,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選擇觀賞原作,還是近距離的觀看,當然有的人是看畫的細節(這基本就跟起鬨沒什麼區別),有的專業人士看的是畫家的技法和畫面處理的手法,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就這個意思。
在很多畫家眼中,自己的畫或許是商品也或許是一種創作成果。就我所知的現在中國美術界基本分兩部分:體制內的學院派和體制外的商業派。這兩者有交集,但是學院派的東西還是比較保守的,相反那些走畫廊路線的商業派,就比較大膽,當然了,行畫比較多是真的。
我認識的畫家學院派比較多,基本都是學院派培養出來的,雖然他們也會跟畫廊簽約,但是基本都是自己的創作,那種自己費時費力畫的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是不會賣的,至少不會按照市場價賣,而那些整天畫吐的東西就是賣給畫廊換錢的。
以上說的都是非複製類繪畫,版畫不在其中,因為版畫沒有唯一性這個特色,版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最大特點就是複製性,每張都是原作,這也導致了版畫的匠氣十足(本來就是工匠畫種)和價格相對其他畫種低廉的多,也比較容易買到真跡。前幾年國內有些沒有良心的畫家去玩版畫,一開印就是幾萬張,而且很不講規矩的私自增印很多,導致很多收購的畫廊賠大了。
最後再扯一點,為什麼現在電影院那麼多了,電視家家都有了,還有人去看話劇和去聽戲?為什麼他們不去買來碟片看或者聽錄音呢?
因為人是講感情的動物,現場去看的感受跟看仿品和照片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的。
說到複製品,有多少人知道現在爛大街的大衛頭像跟義大利的原作相差很多?都翻版的跟央美那個都不一樣了。
唯一性,aura,去看本雅明吧。
答案在題目里,普通人這三個字棒棒的!
價值決定價格,普通人看不懂價值的只懂價格,贗品只要能標價和正品一樣高就沒人管它A不A了。但是估價這個活永遠不是普通人在做。
藝術品這東西就像人民幣,還是會升值的人民幣,普通人知道這代表著錢就夠了。但沒有人會甘願拿假幣,雖然一模一樣啊,但是花不出去啊,因為有驗鈔機呀。
因為原作是拷貝和仿品的本原。
你可以由原作得到無數拷貝和仿品,反之卻沒戲。
這價值,還不夠高?誰不承認價值高,誰就是普通人。
能鑒定人高不高的,也正是這原作了。
是的,人反而被物品鑒定了!
藝術品原作的價值在於其「光韻」(aura)。
說起原作,必然要提到原作的對立面:印刷品。沒有精美且經濟的複製品的存在,就不會有」原作的價值究竟在哪裡「這種疑問。Aura(光韻,或譯光暈、靈韻)這一概念由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於二十世紀所創造,當時正是現代大規模複製技術(尤其是印刷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
要知道在此之前所有藝術品幾乎都是」原作「,一副畫被名家創作出來,就直接掛入了達官貴人的家裡、修道院或是教堂的牆上。而當印刷技術被大規模應用之後,與名畫相差無幾的複製品可以被掛入中產階級的客廳,那麼價格昂貴的原作還有其獨一無二性嗎?當藝術品原作跌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它還值得那樣被膜拜嗎?
「藝術作品的可複製時代中,枯萎的就是藝術作品的氛圍。」那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受到的衝擊不可謂不大,而他們的困惑也會比題主更深。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有關於光韻的思想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複製品的展示價值歸根到底來源於原作的膜拜價值。藝術的起源本就和巫術密不可分,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對於藝術品就是有膜拜心理的,而一幅畫被創作出來然後流傳於世,又會不停地被賦予文化意義。譬如《蒙娜麗莎》這幅畫是達芬奇的得意之作,用了XX技法,背後有XX故事,藝術評論家們這樣看他,現代通俗作品又對它有XX闡釋……這些背景、軼事、名號共同組成了「蒙娜麗莎」這個文化符號,而這個文化符號是承載於原作上的。人們之所以購買其複製品,是因為其原作擁有這些文化價值;人們在客廳里欣賞自己課堂的掛畫時,也是由於「這是蒙娜麗莎(的複製品)啊!」而有了獨特的審美體驗,這和隨便掛一個風景畫相比是不同的,是因為原作的光韻輻射到了複製品身上。因此,作為一個產出光韻的「母體」,原作的元真性不可磨滅。
二、藝術品的「元真性」還在於其「此時此地」性。用人話來說就是:原作一般是放在博物館裡的,就憑這點,原作的價值就比複製品高。萬一哪一天博物館把原作弄掉了,弄了個複製品放在原來的地方,那麼在它被戳穿之前,這個複製品A也還是比我家客廳牆上的複製品B有價值。
這點和法國社會學大牛布爾迪厄的「場域」思想有點近似,我特別粗淺地這樣總結: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僅是從它本身而來的,還從它所在的場合有關。一個小便池在洗手間里是小便池,在現代藝術館裡就可以稱之為「現代藝術品」,為什麼?因為在那種場合下,人們(通常是有一定藝術素養的人們)懷著藝術欣賞的目的,特意抽出時間,來到了美術館這個特定用於藝術欣賞的場所,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是準備進行一些藝術方面的思考的。他們看到這個小便池,會想:「啊?這個也算藝術?可是,既然它放在美術館裡,應該算吧……那麼,難道是我以前對藝術品的定義出了錯?」於是他們開始重新思考,不管其最後結論如何,最起碼這個小便池起到了啟發所有觀眾去進行「究竟什麼是藝術」的高深思考的作用,難道還不算是有極高價值的藝術品嗎?
這個邏輯乍一聽有點流氓,但是仔細想想,藝術創作本身就是藝術家本身產生了某種情感,希望藉助於他的作品、讓觀眾也感受到同樣情感的一種行為。印象主義畫家某天出去寫生:「啊呀,這一刻好美啊!我要把它畫下來,讓大家看到這幅畫時,也都感受到我此刻的輕鬆愉悅。」現代藝術家某天呆在屋子裡鬱悶:「怎麼辦,我對究竟什麼是藝術這件有疑問,我好疑惑啊,我想挑戰權威,但我一個人想不出什麼所以然來,這樣吧,我來搞個大動作,讓大家跟我一起疑惑、一起想!」這兩種行為,有很大區別嗎?
再說就扯太遠了,總之,就憑原作能被放在博物館裡,它能產生的價值就比複製品高!
三、有些時候,複製技術的限制導致其即便在外觀上來看,也並不能完全取代原作。但凡有些美術館參觀經驗的人,大概都會同意這句話。梵高原作那種顏料堆疊出的立體感、刮刀營造出的複雜肌理,還有未加調和的鮮明原色,它們所帶來的視覺衝擊遠非一個扁平、偏色的複製品可以媲美的。
唔……暫時就這些吧,才疏學淺,歡迎討論。首先謝邀。
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不完整,究竟問的是原作的藝術價值,還是原作的市場價值,這兩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畢竟藝術和藝術市場是兩個概念。
首先說藝術價值,眾多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而原作和複製品或者圖片的價值區別主要在於。
1.細節。許多原作上是能看到作者的筆觸的,比如油畫顏料的起伏,甚至有些半繪畫半裝置的作品,在油畫布上還會有很多凸起的報紙啊、武器啊、鞋啊、襪子啊、這類東西,藝術作品中每一處細小的筆觸都是藝術家的精心安排,所以,這是印花品無法比擬呢。
比如最近比較火的基弗,上面這張就是基弗的作品,他就喜歡在畫面上方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樣的作品只能看原作。可能舉基弗的例子比較極端,但複製品很難完全表現出原作的每一個細節,所以在藝術表現力上,肯定還是原作要有張力的多。
2.就是時間感。這個很好解釋,就是一副藝術作品,剛畫好的時候,和畫完一年以後,和畫完十年以後,和畫完一百年以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簡單的說就是變舊了。不光是畫紙和畫布會變黃,連顏色都是發生變化,這很有意思,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本身也是藝術作品的一種價值,他們經歷的時空要比我們多得多,比如有些藝術作品被名人收藏過,或者背後有什麼故事,這都是價值的一部分,這也是複製品取代不了的。
附一張《富春山居圖》,有的時候你站在這些經過長久歷史淘洗的作品面前,就會有吃空錯亂的感覺,想想曾經也有無數的人像你一樣站在它面前。
3.氣場。這麼說很玄乎,但真的是這樣,好多作品是有自己的氣場的,你站在原作面前和看圖片的震撼感是不一樣的。
4.唯一性。有些作品是具有自己的唯一性的,比如一些在特定歷史時刻創作的作品,歷史價值在它被創作的那一刻就被賦予在它身上,進行複製反而影響了他的價值。
這是王克平的 《沉默》,這是星星畫會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他是新中國藝術、文化解放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歷史本身。
總之,從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講,能看原作就盡量看原作。雖然曾經有個目前巨型拍賣公司的老總親口和我說過:「現在有的複製技術太高超了,我他媽都看不出來!」但這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作為討論的依據。
下面說說原作的市場價值。
這就要從藝術作品的價值本身說起了。藝術品的價值為什麼能用金錢衡量呢?說白了,就是有人喜歡,喜歡的人越多就越貴,雖然現在有很多人購買藝術品是為了投資變現,而不是真的喜歡,但藝術市場的基礎,還是因為有許多人因為喜歡,想把藝術買下來,藝術對於他們來說是剛需。就像股市一樣,有好多人在股市裡投機倒把,但同樣也有好多人是想在故事裡搞出一番事業的。
所以,藝術品的流通早已是市場行為了,有市場自然就有商品,有商品,自然就有價格。
上面這幅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是世界上最貴的藝術品,曾拍出過1.79億美元的天價。
黃庭堅《砥柱銘》是目前世界上最貴的中國藝術品,2010以4.368億元成交。
至於說原作價格為什麼比複製品高這麼多,我舉個例子,就像很多人收藏籃球鞋,為什麼配色的喬丹鞋被炒那麼貴呢,因為限量版就那麼幾雙,雖然許多高仿球鞋做的和真的一樣,但高仿就是沒有真的貴,這和藝術品是一樣道理。
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女青年都想睡吳彥祖,但沒見有多少女青年想睡吳彥祖款的充氣娃娃。
說白了,還是因為喜歡原作的意義,買個複製品裝飾還可以,但誰也不會拿一個吳彥祖的充氣娃娃整天顯擺。
而就藝術品具體市場價格而言,是有很大的波動區間的,不一定畫得好就賣得貴,還是和在這件作品出售的時候想買他的人多不多有關。比如買車,一款新車剛上市的時候賣的最貴,過了一年,車還是一樣的車,可能就能優惠好幾萬。
藝術市場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李可染《萬山紅遍》賣出國2.9億的天價,可能一張非常精品的黃賓虹山水也買不到一億,但你能說李可染比黃賓虹畫的好嗎?
賈科梅蒂的《遙指》是世界上成交價最高的雕塑作品,1.4億美元。
另外,雕塑和攝影作品比較特殊,因為雕塑和攝影可以翻模很多很多版,攝影作品尤為是,只要有底片,想印多少印多少。所以,雕塑和攝影藝術家會人為定出幾個版,並簽上名,只有這幾版算原作,這是人為的賦予了這些藝術作品特殊意義。還是舉買鞋的例子,許多限量版球鞋和普通球鞋沒有啥區別,但它就是買的貴,也有人願意買,因為廠家人為給這些鞋賦予了特殊意義。
另外,上面提到過的一點,有些作品就是歷史本身,比如博伊斯的《泉》,這作品本身是個小便池,但他的重要價值在於,把一個小便池當做現成品品這是頭一回。《泉》顛覆了藝術,在它之前的藝術和在它之後的藝術不是一回事兒了,那《泉》除了是藝術品以外,他還是個重要文物,就像法老的木乃伊、漢謨拉比法典、山頂洞人頭蓋骨一樣。如果《泉》在藝術市場上出現的話(當然,肯定不會出現),那打破畢加索保持的1.79億的記錄就是分分鐘的事兒了。
最後總結一下,原作之所以那麼貴,就是因為很多人喜歡,他們願意花錢買,想賣的人多,價高者得。大概就是這樣,如果想探討,可以繼續溝通。即時即地性和獨一無二性。
——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一件藝術品(產品)的藝術思想(企業文化),遠遠比作品(成本)要高得多。
如果從原料和工藝方面來橫樑藝術家的作品那就是單純的把它當作製造業的商品來看了,而藝術家的『真跡』,更多的價值是可以給後人或者同時代的未成名的藝術家思想的啟蒙,也是一種流派、風格的特徵,同時可以為將來的研究者提供最為直觀的依據。
看大家都談了許多原作的藝術價值,我來說下複製品的價值~
推薦一篇Louisa Wood Ruby的文章[Drawings connoisseurship and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Orginals]~
其實在藝術市場里複製品常常不被廣泛接受,大家普遍追求藝術品的原創性,對藝術品的真實性追求有據可查~
可以追溯到Bril的一些油畫作品,他會自己做一些原作複製品,複製品的保存,可以進一步生產油畫、素描甚至是版畫,也可以像其他賣家展示,更可以作為工作室中學生的教材。Ruby是一位史論家,他就認為複製品有極高的價值,應該收納入藝術家的作品中,以便於開放地研究他們的功能,不被【原作偏見】所蒙蔽~
繪畫是眼的藝術,重在視覺美的表現。
所以不問所描的是什麼事物,其物在世間價值如何,而用線條,色彩,構圖,形象,神韻等畫面的美來惹起觀者的美感,在這論點上可說是繪畫藝術的正格。
——《人間情味》豐子愷
價值在於獨一無二又無人不知,所以容易洗錢、容易行賄,這就是價值所在
對作者的尊重,個人感覺除此之外基本沒啥了。。。 其實藝術品價格也不是那麼貴,在怎麼炒翻天還沒有比的過a380的。。。。 有錢人多又怎樣,百分之20的人擁有百分之80的錢又怎樣,不會欣賞藝術的有錢人多又怎樣? 目前看來也就「這點」能耐嘛。
有些人總也理解不了世界名畫的價值在哪裡,這是很可悲的事情,現在整個社會也很可悲,藝術品的價值在於它創造了一種新的專屬的形式,並能創造一種效應,而現代畫家為什麼再也達不到那種成就呢,現在的人過於浮躁,每天都畫,的確也能賣一個好價錢,但是能說這是有價值的藝術品嗎?有些畫家只能說是勤奮的畫而已,日復一日的沒有價值的畫畫,像730上的十幾個藝術家,那也可以稱為藝術家嗎?呵呵,藝匠而已,現在大部分人,都混淆了藝術家和藝匠,悲哀的社會。
這個問題問的好。以前我也有此疑問,最終,我在需求與利益的方面搞清楚了這個問題。
1,藝術品原作的主要特點是:作者親手所做,獨一無二,保真。
其次是:受一定數量的人喜歡,反應或代表了一些東西。
2,藝術品原作的價值,主要以價格作為標準來體現。
3,人們為什麼會去買藝術品原件?用什麼價格去買?
用需求來解釋:
買下藝術品原作,裝逼效果顯著,提升身份,藉此進入某類人群的圈子。
最終目的:
謀取利益。
-------------分割線-----------
藝術品原件的價值,不在於材料,做工。
真正有價值的,是它背後代表的東西。
如果作者是國家領導人,寫幾個字都值萬金。
得到它,就等於和作者產生了關係。
憑著這關係,各級官員多少會給點面子。
以此可開展一系列有利可圖的活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能解釋絕大多數的問題。
我說的直白點。
首先藝術品最重要的是藝術價值。
這個價值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也就是說價格無論多低,如果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很高那麼就是極好的。
當然現實中名畫的藝術價值和價格一般都是成正比的。梵高在世的時候,他的畫根本賣不出去,因為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他畫的藝術性太高太超前,無法欣賞,送都送不出去,更別提購買了。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梵高的藝術價值。現代社會,大家的思想水平上,意識到了梵高作品的藝術價值,所以價格才上升了。
,
名畫,雕塑的複製品本身所呈現的東西是有藝術價值的,好的複製品甚至較為接近原作的藝術價值(當然因為複製媒介的原因還是差了一大截)。
所以複製品廉價的原因如下:
1,不是原作(沒有唯一性)
2,複製原作的質量或好或壞(垃圾印刷和垃圾倒模出來的效果很差,藝術性大打折扣,從而導致價格低)
3,複製原作無法模擬原作的複雜效果,而原作的複雜效果有時候很有藝術性(比如網路下載的名畫大圖,在電腦里不可以無限接近觀看,也不能觸摸,顏色上也會有誤差)
4,能稱為藝術傑作的都是那個時代的創新作品,就像喬布斯做出了蘋果,但是你再做一個蘋果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5,原作只能有一個,因為任何形式的複製都不能百分百一樣,所以複製品是扭曲原作的。
6,有些藝術品已經年代很古早了,可以算作古董了。
推薦閱讀:
※中國是否有畢加索、莫奈那樣開創性的世界級大師?
※為什麼總有一批人在國內美院上本科就總覺得自己是藝術家?
※為什麼看中國傳統山水畫會覺得憂愁,比如吳冠中或者林風眠的作品?
※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
※在畫畫中,到底什麼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