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奈斯·勃拉姆斯的作品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今天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的生日,於我來說,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四部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二十餘部室內樂無一不是傑作,我曾無數次為它們著迷傾倒。想看看知乎上各位愛樂者和音樂專業人士如何評價他的作品,同時也能彼此分享一些聆聽勃拉姆斯的經驗和樂趣,權當做對這位偉大作曲家的紀念。
——————————————
原題是「如何評價約翰奈斯·勃拉姆斯的作品」,評價類問題似乎不太好回答,畢竟這樣一個偉大的作曲家是不能隨隨便便評價的,把題目改成這樣似乎就更能側重於分享聆聽樂趣的部分了。


卸腰

勃拉姆斯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古典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作品又反映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質。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也具有鮮明的個人烙印。對我來說,勃拉姆斯也有著一層特殊的含義。因為我現在聽音樂,基本是從技術層面去聽,但是勃拉姆斯是少數的幾個能在情感上打動我的作曲家。音樂界有一個瓦格納綜合症的說法,我覺得我有勃拉姆斯綜合症。因為每次聽到他的幾首特定的作品,都會忍不住哭起來,已經成為一種條件反射了。

當藍,從技術層面來說,勃拉姆斯也是我研究過的同時期同風格的作曲家中最好的一個,沒有之一。他的音樂發展手法功力深厚嫻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手筆(這裡只放這個結論吧,沒有辦法細說。不過已經差不多做了一些準備,下次回國去某些大學講座會講他的創作技法。)

最後小聲說一句:我個人不接受"愛樂者"這個標籤。。。


勃拉姆斯的室內樂是傑作。

每次聽到第一六重奏 (String Sextet No.1 in B flat, Op.18) 第二樂章的時候,無所事事的神經就會突然亢奮起來。好像躺在一個巨大的水晶球里,漂在泛濫的大海上,陽光刺眼。而荒地上長滿丁香,身體與思想都靜止於某一時刻,一瞬間,徒勞卻不悲觀。

這個第一樂章沉湎於黏稠的嗚咽,有點教人心神不定。而第二樂章的一連串變奏,一下子就帶來一大堆美好、憂傷,和一種深沉的長久。你躺在海上,看著陽光,有時有浪。它帶著亮光和火焰奔向天空,炸成純真的白雲。它讓你害怕,發不出聲音,讓你毫無保留。

「當勃拉姆斯試著歡快與天真時,他的音樂就情意綿綿,感人肺腑;反之,當他試著深刻與冷峻時,他的音樂就艱澀晦暗,沉悶乏味。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勃拉姆斯不過是個多愁善感的情色之人長了只極佳的耳朵而已。你只要將他的交響曲和五重奏同貝多芬或莫扎特的比較一下,就能意識到他是所有作曲家當中最愛玩的一個,只不過他是「玩兒」得五花八門、別出心裁而已。 」
——蕭伯納


苦澀卻醇厚的一枚黑巧克力。。。

想當初年少不懂事,對曲目還不太了解就貿然去了附近的大交響樂團聽現場。當時最後一個曲子就是勛伯格改編的勃鋼琴四重奏交響版。我顯然是不能一下子了解它的,於是在迷茫和困頓中熬過了這首曲子,只記得到了末樂章時大提琴拉斷了的琴弦在空中飛舞。後來從村圖書館借了CD,是這曲子的四重奏版。一段時間後,我忽然發覺我錯過的是什麼。。。不過也沒有辦法了。

再後來,陸陸續續(或者說斷斷續續)的熟悉了他的其他一些室內樂,交響樂,和間奏曲。我並非專業人士,並不能從音樂理論的角度理解它們。但我想我喜歡的也許是他的令人回味無窮的糾結,苦澀,和夾雜其中時不時噴薄而出的樂思。。。

12.4.14 更新:

今天看馬慧元《音樂的容器》。書中談到,她去聽了勃拉姆斯的op. 119,說他的音樂「是真德國,又悶又粘,並且跟鋼琴家為敵,凈寫這種難死又不討好的音樂,乍聽一點也不酷。在勃拉姆斯這裡,音樂太像私人交流,放到大廳去彈,讓鋼琴家和大眾都情何以堪。」 這段話手動點贊!


對我來說最大的色彩是「欲說還休」:勃拉姆斯音樂創作上完全秉承貝多芬交響曲的風格,在一個新時代做到了對古典時代的延續與堅守,這種特性為勃拉姆斯的音樂抹上了一些夕陽色彩,大部分作品主題鮮明卻並不完整,有很大的鋪陳與音樂線條的縱橫交織,不直抒胸臆,特別的低聲部寫法,低音線條非常迷人......太多了——一句話總結:「身為廢柴,對不起,人生總是充滿遺憾,但無論如何也要抬頭。」


他的音樂綿延、寬廣、有深度,溫暖卻不泛濫、激昂卻不激進、富有悲劇性卻不矯情。總之就是很樸實,很親切,很強壯,很堅韌的感覺,讓我想到了老人與海...
他的維特鋼琴四重奏,讓我體會到少年維特的糾結。他的大提琴奏鳴曲,就像品一杯苦咖啡,跳一曲莊嚴優雅的舞蹈。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開場英雄式的牧歌,讓我體會到了海一樣的胸懷。他的第四交響曲,真的就是希臘古典悲劇的完美詮釋...
他的音樂缺少了點戲謔幽默的成分,勃拉姆斯就是一個嚴肅的老擰巴!!!


I think Brahms is a very special composer. Unlike other composers, one can hear his personal life from his music. You can tell that he struggled and was unhappy; his pursuit for happiness (in whatever form) was hampered but he did not give up, instead he chose to live in an imagined world. Some of his works (like his Piano Concertos, Piano Trios, Piano Quartets, Cello Sonata) are extremely emotionally intense. And it is so different from Beethoven (like his 5th Symphony and late string quartets). Brahms" music is private; he is the male pursuer who ceaselessly confiding his feeling to you, and either you were moved by him or you cannot stand it because it is monotone. Listening his music for a long time can be an emotionally draining experience.


@不會講法語的66 輪到你了,摯愛勃D的你,上吧~


他的鋼琴間奏曲,作品116至119,對我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
基本上每次彈都會被感動到哭。

我覺得他的作品很"大",很廣(音域拉得很開,特別是bass),有一種,all-encompassing,可以包容萬物的感覺。

他的晚期鋼琴間奏曲很簡單,但是很有深度,和聲很溫暖。完美的詮釋了"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嗯,他的音樂很深,很厚重,他一定是個很靠譜的男人。:)



勃拉姆斯的作品就像晶瑩綺麗的石頭,固執地躺在音樂發展的長河中,任憑波瀾浩蕩的水流沖刷,華美而悲哀。



勃拉姆斯的藝術主張似乎說明了一個規律:進步必將同時帶來保守。浪漫主義時代的進步大潮帶來了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勃拉姆斯。



儘管勃拉姆斯的音樂可以被認為是最遵循古典主義的,最趨近貝多芬的,這也只能算作是形式上的延續與完善。後者給我們的核心啟示在於其勇於、善於、樂於創新的精神,就此,李斯特和瓦格納更有資格被稱為其精神的繼承發揚者。不過,貝多芬所展現的人類之愛的人文精神,卻少見於其他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的作品,即便這一大愛多少是以同一宗教認同為基礎的。


2016年5月22日 答
2016年6月24日 最後修改


你有沒有一種很特殊的沒有緣由的感情。
對一個人 素昧平生卻視為知己,走過的路,
經歷的事,某事某刻的心情,或者迎接生活或者抵抗命運
他永遠都了解,他永遠都
在那兒,給你更多。

我的信仰里的解釋是
緣分未盡或者有因果。
我小的時候是個很感性的女孩子,悲春傷秋,執著於表象,難免於世俗,感動於愛情,
世界非黑即白也稜角分明。
不能忍受平凡人生和愛人身上的缺點。
從前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對作曲家的印象往往就是拉過有限的作品。
對勃拉姆斯可能注意多點兒,開始的時候是因為愛情。
那時候我也在一段暗戀里,不能自拔。

後來知道其實也沒有我從前想像的那麼美好。
有人說古典音樂拋開高貴的外表其實是一部混亂無比的雜交史。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愛情經過時間的美化可能更讓人慾罷不能,
不過現在的我也不太在意到底兩個人的糾纏是怎麼回事兒,
克拉拉忠貞不二也好有所回應也罷。
都和我無關。
我在意的人是勃拉姆斯。

brahms 德語和法語發音帶著點兒小舌音,更靠近勃哈姆斯。
忘記什麼時候真正喜歡。也就忘記了喜歡的理由。
和我利益有關的也就是一些sonata和勃D。
sonata拉過,勃D沒碰過。
因為水平有限,拉不了。

他的東西有點兒彆扭,他小提琴拉的真的一般。
可能也就是我這水平。很多技術都還不太了解
所以他小提琴作品拉著不是很舒服,有一種奇異的和諧

(我曾經一萬次發誓如果這作曲家不會拉小提琴我就真不愛拉他們寫的曲子
,然並卵)。
勃拉姆斯對我而言
媽的寫不下去了也寫不粗來到底是啥。
等哪天想明白了再說吧


黑暗中的一束光
親密愛人


是一個堅守自己的信徒 在時代上最後的吶喊.


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第一樂章……太感動了,優雅高貴憂鬱細膩糾結徘徊太豐富多彩無法用語言表達。最愛沒有之一。


貼一個我前兩天在勃拉姆斯忌辰周年時候寫的日誌。
——————————————————————————

Johannes · Brahms

1833.05.07 - 1897.04.03

————————————————


聆聽勃拉姆斯


——謹以此文紀念偉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忌辰118周年

雖然接觸勃拉姆斯的音樂(確切的說是其交響曲)僅一年之餘,但自從「聽懂」其交響作品後,勃拉姆斯就毫無疑問的坐上了我最喜歡的作曲家的寶座。在剛接觸

「勃交」的那段時間裡,我可以從「勃一」聽到「勃四」,再從「勃四」聽回來,反覆數十日,不能自拔。我對勃拉姆斯的嗜愛,現今家中佔總量三分之一的近百張

勃拉姆斯唱片便是最好的證明。勃拉姆斯的交響樂作品採用了古典的宏偉形式,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其嚴肅的外在形式上就已深得我這個理工男的喜愛。此外,不

論勃拉姆斯的交響作品表達了何種主題,其總體聽感卻是一致的:內斂的表達、深沉的樂思,無時無刻都有的矛盾情緒以及那樂觀面孔下的憂鬱,也正是這種體會讓
我對勃拉姆斯的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有時我不禁會想,難不成勃拉姆斯與我在性格上也有重合的一面?


1848-1860年屬於勃拉姆斯的早期創作時期,此時他的作品具有樂觀、倔強、孔武有力等特點。19世紀60年代的德國處於反動統治之下,人民彷徨迷

茫。而此時魏瑪樂派與萊比錫樂派也是唇槍舌戰,勃拉姆斯卻從未參加,倒是那些打著他旗號去「鬥爭」的人令他煩惱不堪。無奈的勃拉姆斯只有悉心研究民歌,純

粹用室內樂、抒情歌曲和合唱來抒發他個人精神世界的種種感受。而後的七十至八十年代,是勃拉姆斯創作的成熟時期。德國的統一也促使其從隔離狀態中走出,使

其投入到交響曲的創作中。他的四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協》、《海頓變奏曲》、《悲劇序曲》以及《慶學院序曲》等,均為這一時期著成。在勃

拉姆斯的晚年,也就是1889-1897年,其創作顯著減少,僅限於經文歌和室內樂作品。此時的勃拉姆斯似乎又變得孤獨與失望,隱匿於自我的小天地中了。

《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算是勃拉姆斯早期創作中的代表作,此時的他年僅21歲。勃拉姆斯對舒曼之妻克拉拉的愛戀是眾所周知的,但他知道這份愛不會有任

何結果,縱然他對克拉拉的愛戀終未中斷,但這也僅僅是默默的愛慕,無法表露自己的心聲。這對勃拉姆斯這樣一個內向的作曲家來說,可稱之為「絕望」,但這卻
十分矛盾地稱為其創作的源泉。在樂曲的第一樂章中,鋼琴主題是如此的深沉和細膩,與之前樂隊的轟鳴形成強烈對比,悠遠的琴聲令人回憶不止。而在這首作品

中,最打動我的是第二樂章「柔版」——這個極其柔和又寧靜的樂章不禁令我回憶起那段初戀時光,那個我曾經深愛過的人,那個日漸模糊卻又歷歷在目的面龐,那
個曾經帶來歡樂卻又夾雜痛苦的形象……這就是勃拉姆斯,雖無李斯特與肖邦鋼協那暢快的聽感,但深思過後的感悟卻遠不是這二位能為我們呈現的。


早就耳聞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有著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的名號,可惜自己早先的多次嘗試也還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後來在觀看伯恩斯坦的一部講解指揮

的視頻時,指揮家即是用此曲作為範例,隨後自己便又試著聽了起來。當第四樂章中猶如貝九合唱的主題響起時,往日欣賞貝多芬作品時才有的雄壯廣博之感瞬間涌

上心頭,遂通。事實正是如此,在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中,只有《第一交響曲》呈現出從壓抑走向歡樂,從陰霾沖向光明的情感,這既是貝多芬「通過鬥爭走向勝
利」風格對其的影響,也是德國統一這一事件對作曲家產生的激勵。全曲主調從c小調逐步轉向C大調的過程,彷彿是我們跟隨勃拉姆斯一同走過的迎接勝利的旅
程。在這端旅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那種在重重阻力中前行的艱難,而在這種抗爭的張力達到巔峰時,音樂竟然仍舊保持著一種內斂、晦澀的氣質,這種勃拉姆斯作品所獨有的體驗更使我沉溺其中。

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是我在其四部交響曲中最早接受的一部——因得知13年我航交響樂團收官演出中將出現「勃二四樂章」,於是在預習中便聽下了《第二交響曲》。作為勃拉姆斯的「田園交響曲」,抒情性極強的「勃二」似乎很容易被人接受。對於想嘗試勃交的同學,我建議不妨試試「勃二」。1887

年勃拉姆斯離開維也納,來到奧地利南部的小村莊度假。面對著湖光山色,勃拉姆斯心情別提有多好了,於是他思如泉湧般的創作了這部作品。首樂章的主題旋律流

暢而溫暖,彷彿山澗般澄澈;次樂章寧靜祥和且帶有一絲的縹緲,厚重外表下包裹的是深刻的情感,這個慢板樂章本人也甚是喜愛;三樂章輕快活潑;末樂章彷彿貝
多芬附體,但卻與其一往無前的英雄性不同,抒情與鬥爭兩股力量在相互纏鬥,音樂在起伏翻滾中前行,最終抒情被打破,全曲迎來了輝煌的結局。

時長最短的《第三交響曲》,其抒情性比《第二交響曲》還要強烈。
不同的人對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解讀,而我所理解的《第三交響曲》,描寫的是愛情。第一樂章:初戀,該樂章歡喜愉悅,彷彿初戀般自由、愉快,樂章中隱約的矛

盾恰似初戀中青澀的男孩為不止如何發展這段情感而苦惱的心情;第二樂章:相戀,「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激情過後是平靜的愛戀——溫馨、寧謐,這

神聖又莊嚴的曲調中包含著動人的剋制之美;第三樂章:眷戀,主題旋律不斷在各聲部中反覆,憂鬱、憂愁、憂傷,猶如對戀人不舍與思念,回憶起甜蜜的往事,不
免雙淚縱橫,我認為該樂章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為動情的一篇,深得吾愛;
四樂章
:暗戀,開頭的低沉壓抑的曲調,彷彿那個開不了口的男孩,即便已暗下決心,卻每每又把這衝動壓制在了心頭,矛盾的情緒幻化為音流,隨著樂曲的行進這股力量

不斷派生髮展,高潮終於爆發,暗戀的男孩終於表白,而隨後樂曲轉為光輝F大調彷彿作者在隱喻男主角已經收穫愛情,正沉浸在手舞足蹈般的狂喜中。四個樂章,

四段往事,卻在同樣的寧靜與寂寥中結束,天命之年的勃拉姆斯再也不是那個20多歲的小夥子。暮色蒼茫,雁落平沙,《第三交響曲》即是勃拉姆斯的《致愛情,
致青春》。

作為勃拉姆斯的交響總結之作,《第四交響曲》與之前三部差異竟如此之大,它居然是一部悲劇!首樂章即是一股陰鬱的情緒襲來,哀愁還是哀嘆?隨著音樂的發
展,在這愁雲之中似乎有一縷陽關湧入,但轉瞬間便又被烏雲掩蓋,旋律又陷入深深的傷感之中;發展部中氣氛稍顯緩和,但呈示部中的低落情緒至再現部時又重上

心頭,音樂的悲劇張力達到頂點。第二樂章,有節制的行板;不得不承認勃拉姆斯幾部交響作品的次樂章均極其抒情感人,此處的氛圍仍然是寧謐溫暖,猶如一位老

者在徐徐的口吻中訴說過去;主部主題質樸靜美、大提琴下的副部主題使其更加深沉肅穆;再現部的旋律至真至美,但作曲家並未選擇沉緬於往日,而是昂揚的繼續

前行,音樂也在這時達到動人的高潮。第三樂章是純粹的歡樂,這種強烈的轉折甚至顯得有些突兀,這種狂熱的氣氛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並不多見,他甚至在高潮中

加入了三角鐵這一色彩性強烈的樂器,整個樂章的熱情與火爆幾近終曲。第四樂章採用了與「貝三」末樂章一樣的變奏曲形式,是勃拉姆斯以帕薩卡利亞舞曲形式譜

寫的三十二段變奏,變奏技法乃其拿手好戲,他曾說過「我只能獨自、平和地走我自己的路」,這種仿古手法也似乎是他對當時樂壇「未來音樂」潮流最好的回應;

變奏中時而肅穆、時而激進、時而平靜憂鬱,當樂句發展至高潮時,這種矛盾的悲劇情緒也被推向頂峰,最終樂曲在這激烈又悲壯的抗爭中結束。我無法揣測勃拉姆
斯當時是以何種心境去創作這部作品,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這部傑作。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可能是勃拉姆斯除《匈牙利舞曲》外最流行的的作品了,我接觸這部作品的時間也確實比其他交響作品更早一些。作為「四大小協」之
一,勃拉姆斯的「小協」不似貝多芬那般宏大、正統,也不像柴可夫斯基那樣熱烈、外顯,更不是門德爾松的溫婉、柔美。這部作品的小提琴旋律並不十分優美,甚
至有些生硬,整個曲子聽罷甚至有些許矛盾的感覺,這令我這個當時並未接觸過其他勃拉姆斯作品的人感到十分新穎,所以也很快就接受了它。如今想來,「勃小

協」中已經體現了諸多勃拉姆斯的音樂特徵。第一樂章那看似熱情的引子卻夾雜著隱忍與剋制,又有些許幽怨;隨後管弦齊鳴,不可阻擋的力量呼嘯而來——戰鬥開

始了,獨奏的小提琴英雄一般昂揚著鬥志,勇往直前;該樂章構思宏偉、動態凌厲,好不過癮。第二樂章即是大戰過後的休整,慢板主題安詳舒緩,此時凄美的木管

放佛在訴說戰爭的殘酷;可是戰鬥畢竟還沒有結束,小提琴的旋律使情緒進一步發展,似乎在緊張的準備下一場戰鬥。第三樂章的小提琴意氣風發,樂句乾淨利落,
猶如得勝凱旋的勇士。總而言之,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少有的激情暢快之作,推薦作為入門曲目欣賞。

勃拉姆斯的交響曲或許力度不及貝多芬,廣度不及布魯克納,但管中窺豹的說,他作品的深度或許可比肩與巴赫。從我個人的欣賞過程來看,勃拉姆斯的作品確實比較難以入耳,初聽壓力較大。如果覺得從「勃二」或「勃小協」入手仍然費勁的話,可以先試試他的幾篇單樂章作品:《學院節慶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悲劇序曲》。《學院序曲》熱烈激昂,催人奮進;《悲劇序曲》情緒強烈,洶湧詭譎,戲劇性十足;《海頓變奏》由八個變奏組成,恰似作者人生的不同階段,微言大義,娓娓道來。勃拉姆斯的音樂或許不是一上來就十分抓耳,但聽進去之後,會覺得越來越好聽、越來越愛聽,直至痴狂。

對於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雙提琴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及室內樂等重要作品,因欣賞次數較少,尚未有什麼切身感悟,暫且不表。

的確,聆聽勃拉姆斯的作品令我感慨良多。此外,勃拉姆斯的創作歷程也給了我深刻的感悟。勃拉姆斯出生於一個普通城市家庭,天賦也不似莫扎特、瓦格納這般
過人,他身處浪漫主義的時代潮流之中,卻把古典主義傳的薪火傳承視為己任。他著力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嚴謹的古典結構里,去追趕貝多芬的步伐,這樣的抱負給他

增加了巨大的壓力,而他卻將其轉化為勤勉刻苦的動力。他那高超的管弦樂技法是從前輩作曲家的資料中不斷研習得來,他那質樸耐聽的旋律素材也是不辭辛苦的從

德國、匈牙利、奧地利等地採集得來。他的境界不可謂不淡泊孤高,但這也是他巡遊八方、終日默想、思接千載的結果。以上種種並非神跡,並非我等凡人不可攀登

之高峰,然而世間絕大多數人卻沒有做到。勃拉姆斯是名副其實的「布衣英雄」,他的音樂告訴我們只要憑藉後天的努力,平民也可大成。由此,我對勃拉姆斯的喜
愛也變成對他的崇敬,用「偉大」來形容勃拉姆斯,我覺得並不過分。

年歲尚小,道行尚淺,但我已能料定勃拉姆斯必會是我的畢生摯愛。


(老錢@北航古典愛樂社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又更)現在,夜深人靜,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竟淚流滿面。這樣哀婉和真誠的音樂,太感動。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
用這句話來詮釋勃拉姆斯的對克拉拉的愛情,再合適不過了。

勃拉姆斯的好多音樂作品,都有一種極力壓抑著炙熱情感的感覺,低沉哀婉但是又飽含深情,大概這就是隱忍的愛的表達吧。

看到有知友用「欲說還休」來描述,覺得甚是贊同,尤其「不直抒胸臆,特別的低聲部寫法,低音線條非常迷人......」這句話。在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中,那旋律線條的迂迴向上,曲折而艱難,彷彿是有強烈情感想要表達出來,卻被硬生生地壓抑下去,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最終感情流露和爆發時的吶喊才更加震撼和動人。

而如果想要折磨一個人,只要讓他愛上一個近在咫尺卻無法碰觸的人,每天可以相見,卻不敢,也不能讓她知道自己的愛意。這樣隱忍的愛,最折磨人。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才能感受到勃拉姆斯的無奈吧。那個人,那麼近,又那麼遠。

我隱約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觸動而流淚了……

關於勃拉姆斯,儘管只是拙見,但想說的太多太多……慢慢更新吧

他的音樂有兩個不同的性格,這兩個性格一個質樸真誠,像聖誕頌歌,一個帶有舞曲風格的急促不安,這種兩重性匈牙利舞曲第一號里很典型,別的曲子里也有,比如小提琴奏鳴曲2號。

聽敘事曲op10 no1,第一個和弦就抓住了我的心,開頭彷彿莊嚴肅穆的鐘聲飄蕩在近乎靜止的空氣中,餘音裊裊。有著不經意間,手觸到大理石時感受到的冰冷而堅硬的觸感。
以前只能把聽覺和視覺,嗅覺聯繫起來,「聽」到畫面,「聽」到芬芳,這是第一次用聽覺感受到觸覺,「聽」到感覺。
全曲有種「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之感。中間激昂的那段,有一種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感覺。再現部,看似平靜不動聲色的表面下,是極力壓抑住內心的波濤洶湧。

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中有段很甜美,兩個相同的跳音語氣像是在撒嬌,在親昵地呼喚著戀人的愛稱。每次聽到這裡,嘴角都會不由自主地泛出一絲微笑,多甜蜜美好的愛情的喜悅啊。
鋼琴部分高音區的音色像水晶般晶瑩剔透而有顆粒感,又像無法抑制住的眼淚那樣,延綿不絕地湧出,流動著。


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偽善,音樂充斥著刻意的填充和神經質一般的浪漫,不夠真誠,總是聽到評價勃拉姆斯是浪漫中僅存的古典的說法,然而他的本質仍是浪漫,只不過不同於所有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們的音樂語言而已。所以在聽到別人說他是貝多芬的繼承人或者說他的第一交響曲堪稱貝多芬第十交響曲時,內心充滿了厭惡。我只想說,貝多芬從不會這般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更不會如此自說自話。剛開始接觸勃拉姆斯的音樂語言和表達方式時頭疼不已,每每聆聽或演奏之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挖了他的墳,問問他到底想說啥。然而在接受了之後,仍然幾乎難以理解,也無法使我感動。換句話說就是,我對勃拉姆斯不感冒,也沒有想感冒的慾望。當然,他的有些作品我還是非常喜歡,比如亨德爾主題變奏曲,個人認為是等同於帕格尼尼變奏曲或者已經超越了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傑作;還有四首嚴肅的歌,都很喜歡。
以上言論純粹主觀,不喜直接返回,甭和我提他多偉大多大貢獻作品多好什麼影響。


希臘悲劇式的英雄主義作品


Brahms應該是我最親近的人了——如此自然地親近,似乎連提及他的童年和愛情,也變得多此一舉。

樂譜雖然是固定的,但經過獨奏家、四重奏、管弦樂團演繹出來,信息爆炸中的每個人可以隨時抽離出來,躲到自己的庇護所。兩首鋼協、勃一鋼奏(Richter Prague版)、六重奏、第四交響曲,我聽了十年,與這一百多年前的剛健、溫柔,又透著點抑鬱的情緒,從沒感到有什麼代溝。

Brahms的作品常演常新。每一個時期熱愛Brahms的人,都是他未來的同時代者。

P. S. 相較一些公認的完成度高的作品,我更喜歡勃拉姆斯早期一些略顯青澀、使用多個主題動機的作品,比如第一鋼琴奏鳴曲op.1,第一鋼琴奏鳴曲op.15。


第一次聽的時候,就像一道閃電,一把尖刀,就驚呆了~
感覺每一個音符都砸在心靈恰當好處的地方~


life /blood / death/ .

是我最最最最最喜歡的作曲家。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古典音樂是你初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越聽越愛越無法自拔的?
肖邦的練習曲在創作之初就是為了作為練習曲而傳世的嗎?
在巴赫的音樂中有時出現的這種旋律是一種常見的技法嗎?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輩出的浪漫主義時期,有哪些不可不聽的佳作?
如何評價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TAG: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勃拉姆斯Brah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