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是李敖最好的小說嗎?

假如不是,您認為李敖的哪一本小說更好?為什麼?還有,去過北京法源寺的朋友,又對該小說有何特別感觸?


當然不是最好的。
首先說說是否為小說的問題,李敖自己叫《北京法源寺》小說,但是李敖本身的一些文學觀念很難跟主流見識契合,他的詩論「詩怎麼能不押韻呢?」「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不能算及格的作家」等等。因為坦率講,李敖永遠只有那一種風格,雜文的風格,自說自話的風格,《北京法源寺》的任一章節截出略做文字上修改,就是一篇好的雜文。當然這種書本身也可以作為小說風格、體類的一種不常見(只能用這個詞)的形式,西方突圍傳統小說創作窠臼的各種思潮流派倒是對文體問題包容的多,它當然是小說。
我是認為李敖在這一問題上很刻板,他寫長篇好像確實是受到了魯迅問題的拘束,刻意用自己一成不變的、生硬的語調去拼湊成自己洋洋得意的幾部長篇,以此宣告自己文學創作的廣博、完備。但是我認為他並非像多數作家一樣,自己有一個寫小說的意識,我就是要寫一部小說,這個小說里有我要表現的東西,而要表現的東西就是這個小說所包含的。但是李敖好像不是的,他有很多深邃的、成體系的思想,但是他這些東西沒有一個在誕生之初就與它同時出現的載體,但是李敖需要自己寫一部長篇小說,所以借用這一形式去承載自己先前的那些思想。但是這些思想用幾篇雜文寫出來,還是那個樣子,其內涵是相埒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李敖小說你覺得彆扭的原因吧。
我認為李敖最好的小說根本不可能是《北京法源寺》。當然這一評價還是用主流的、習慣的那一套標準去權衡的,情節人物結構思想等等。因為《北京法源寺》在很多地方完全不及格,比如人物,譚嗣同康有為甚至大刀王五,他們借李敖嘴說出來時候就是李敖自己,李敖借譚嗣同康有為王五說自己的話,這就根本沒有小說最基本的人物刻畫嘛。但是還是那句話,《北京法源寺》最深刻的地方在於它的思想,這是很多庸俗的小說家永遠無法達到的高度。只是這些思想性表現與它小說的這種表現形式結合得比較疏鬆罷了。
我個人講最好的應該是《上山上山愛》,有些自傳意味,《北京法源寺》里的一些弊病也有,但是少得很。因為它的內容是表現纖小的心緒、細膩的情思,幽微的性愛。這種題材弱化了小說的一些評價標準,變得寬鬆得多。讀起來還是李敖,還是別彆扭扭,但是某種程度上是新奇、驚艷於這種表現形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全然陌生的表現這些內容的角度。我認為《上山上山愛》比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就像是吃點心,《黃金時代》我覺得是在全篇平淡無奇的敘事味道中不時咬出一顆香杏仁來,而《上山上山愛》從第一口開始就香溢滿口,如果你正視他的這種獨一份的小說形式的話。


是否「最好"無法評價,但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之一。
高中的時候看得神魂顛倒,直接導致我喜歡上譚嗣同這個人物,並對法源寺和瀏陽充滿嚮往。


我個人認為李敖的書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所以他的書辨識度很高,但是他寫小說的路數,也感覺有些類似,我只讀過他的三本小說,分別是《上山上山愛》、《北京法源寺》和《第七十三烈士》。
1、《上山上山愛》

這本書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借閱的,許多看過的朋友,都說這是李敖的自傳,書中的主人公,明顯就是他意淫的自己,對於這點我倒不是很關注,倒是他在此書前面有專門一頁寫著:「清者閱之以成聖,濁者見之以為淫。」然後又說邱毅說這是本「榻上之書」。不過,這本書確確實實有不少露骨的場面,但是每當書中的主人公開始炫耀學識的時候,說出的話,儼然就是李大師主持「李敖有話說」時的場面,故此裡面有好多見解還是蠻不錯的。當然,不能只關注三十年前帶了一個女子上了陽明山,三十年後又帶了一個女子上陽明山的事,書中提到的「白色恐怖」對當時文人內心產生的恐懼,還是描寫的比較細緻的。
2、《第七十三烈士》

對這本書的記憶也比較深,記著也是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後,就出發到花蓮度春假,在莒光號上看完的,寫的還是蠻感動的。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一個山東農村的男子想要參軍,就從家出發到了即墨,然後加入了國軍,在對日本戰鬥中,被俘虜,成了日軍的俘虜,然後在日軍和八路的戰鬥中,又被八路軍收編,後來又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場,被美軍俘虜,最後將他弄成「愛國義士」運到了台灣(書中大體是這麼個事,細節可能記憶模糊,見諒)故事分了好多段,也提到了台北的忠烈祠,附一張拍的忠烈祠照片,拍的不好,還望見諒

3、《北京法源寺》

是的,這本就是李敖先生在大陸比較火的小說了,以清朝末年戊戌變法為背景,北京法源寺這個地點延伸出的故事,這本書應該有很多朋友讀過了,我就不多廢話了。
若要在以上三本書中推薦一本的話,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七十三烈士》的!
(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批評指正,謝謝!)


這本書我看了兩三遍,書中的歷史故事非常多,信息量巨大,是對戊戌變法這一中外聞名的歷史事件不可多得的一部小說。其中對於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描寫尤其令人觸動,給妻子寫的絕筆信讀來讓人肝腸寸斷,雖然對話佔了絕大部分,但能從其中獲得許多知識,引發許多反思。比起劍拔弩張的雜評,這部作品溫和太多了。李敖的書中有知識,有歷史,有思考,有態度,有正義,有愛恨情仇,有獨立自由,有笑看紅塵的洒脫與坦然,李敖不愧為一代大師。


因其大者,我很難看進去。我更喜歡他的上山上山.愛。


高中的時候看完了《北京法源寺》,現在已經忘記完了。


的確。李敖作為知識分子對言論自由的貢獻巨大,其本人知識也是十分了得。但小說的確不是強項。所以,沒有什麼最好的小說。只是有李敖的小說。


偉大的愛國者的墓志銘!


是不是好的小說,我是沒資格回答的,就看過這一部,還在追(以前沒覺得李有光環,書聽說多年,一直沒提起心氣去讀),現已讀了大半篇,有點兒後悔當年沒早點接觸。一開始時當小說看,看進去後,就當「史書」看,覺得更有真實感,雖然它並不是。
上知乎找找,發現相關評論不多,稍多點兒的只有這個問題。作為一部把歷史題材和許多歷史人物串在一起講故事的小說,個人覺得故事性不是特彆強,憑感覺判斷,沒有欲罷不休一口氣看完的迫切感,對人物個性的刻畫也是通過人物說的各種「道」去表現,這是所謂的用「人物的口「講「自己的話」吧。但,我偏偏就是喜歡這樣子的講歷史,這樣的講人物,這樣的講思想,這樣的講佛學,李這樣子的拋「書包」,個人感覺相當自然的,可能是自己沒啥「書包」,沒覺得特別刻意。至少在他的嘴裡道出,原本自己覺得很「生澀隱晦」的東西,能看得如此津津有味,那麼這就是一本好書,特別有感覺如果當年的歷史老師能這樣子的講歷史,能帶給人如此多的啟發、指引,我會真正的愛上歷史課.......

所以,這是一本我會推薦朋友去讀的書。


這書其實很不小說,變著法子兜售思想而已。我不是黑他,實際上我很崇拜他。


一直都覺得不太像小說


只從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當年明月應該也看過。。。


和韓寒一樣 李敖時評要比小說寫得好的多 小說真就很一般


莊周在《齊人物論》中這樣評價:因為一則諾貝爾童話,一向以「快意恩仇」馳名的台灣雜文家李敖先生,突然在小說界奇貨可居起來。聯繫李敖一貫拿大的脾性,我們可以想見他志得意滿的神情(他也果然毫不含糊地在第一時間就洋洋自得起來)。不過,待到真讀了他的大作,卻發現「李恩仇」實在沒啥子可驕傲的。在我看來,他連小說的門都沒摸到。小說家的入門級功夫在於守住一個「藏」字訣,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牢牢地藏在故事、對話、場景的幕後,至於思想是否深刻,完全取決於讀者的會心閱讀。然而李敖並非會家子,他竟然大施「放」字訣,一部小說,罕有人物的個性塑造,全無心理的精細打磨,整個就見他一個人厥詞大放,書袋大掉。他不明白,自己賴以自豪的學問,在這裡恰恰是礙手的東西。雖然有些大作家也喜歡掉書袋——如雨果就曾在《巴黎聖母院》中插入一篇字數驚人的專題論著,但抽掉其中的「修道院沿革史」,《巴黎聖母院》還在,抽掉李敖小說中的大書袋,小說也就所剩無幾了。總體上看,小說結構嚴謹,節奏混亂,正好說明他具備學者的充分素養,欠缺藝術家的起碼素質。


嗯,作為李敖唯一寫過的一部小說,答案是:是的。


我覺得這決定是個人讀書選擇決定的,高中的時候,一個學期的語文課都在偷偷讀這本書…當時完全就是沉浸進去了。


什麼這是他最好的小說?
也許吧 李敖的 ------最好的小說 在出來之前吹得天花亂墜
而後發現是本人看過的 最爛的小說 沒有之一


其實老李的小說不多的,當初這書那麼火是因為這個作品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另外該作品是個歷史小說,至少我不會因為看了這個小說想專門去法源寺觀光


推薦閱讀:

大家對李敖是怎麼看的?
為什麼李敖可以活那麼久?
為什麼豆瓣上李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不能選擇讀過、想讀或評分?
如何評價李敖2005年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如何評價李敖每晚8:20準時發微博?

TAG:小說 | 李敖作家 | 歷史小說 | 中國當代文學作家 | 北京法源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