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的語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駢文都無法超越?
很多答案中提到《洛神賦》,但賦和駢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古代文體可以分兩大類,韻文和非韻文,前者的源流是詩經,後者的源流是書經(尚書)。辭、賦、詩、詞、頌、銘 等,都是由詩經發展而來,為押韻文體,偏重抒情或簡略敘事;文、記、序、表、論、策、書 等文體是由書經發展而來,不押韻,偏應用。
如班固《兩都賦序》中所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賦是由詩經發展而來,是應該押韻的,只是不同種類的賦對押韻的要求不同。 賦分有騷體賦、散體賦、駢賦、律賦、文體賦五大類。 大家所熟悉的漢大賦如《上林賦》《子虛賦》屬於散體賦, 多採用「問答」形式,鋪陳宏大、狀物細膩而誇張,且篇幅較長。
駢體賦主要使用兩句字數統一,講究對偶與聲律協調的駢句,駢句要押韻,但可以換韻。駢體賦興起於漢代,如趙壹《刺世疾邪賦》,興盛於六朝,如庾信《哀江南賦》。 而以駢句為構成主體的文體,除駢體賦之外,還有駢體文。用韻的叫駢體賦,不用韻的叫駢體文。
律賦由駢體賦發展而來,區別是要限韻,即只能使用某幾個韻部,而且篇幅較短小,一般三四百字左右。限韻因為律賦是唐宋科舉考試主要內容,為防止提前寫好作弊。現存絕大多數賦為律賦,代表作有白居易《賦賦》等。
文體賦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帶有明顯的先秦散文風骨, 對音韻與駢對不甚看重,注重返契古散文的樸質與暢達。 高中課本中絕大多數賦,如前後《赤壁賦》,《秋聲賦》,《阿旁宮賦》都是文體賦。
賦說完了,簡要說一下駢文。駢文不押韻,但也是有聲律要求,其一是出句與對句節奏點的字平仄相對,這一點與詩詞類似,在此不詳述。第二點,也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駢文要求「走馬蹄韻」,而這也是駢文朗朗上口的重要原因。走馬蹄韻指上一句的對句的末字要與下一句出句的末字平仄相同,舉個例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我們以《滕王閣序》為例,按照平水韻分析末字平仄規律(知乎不能用顏色實在可惡,只能用黑體):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末字
月-秋-清-紫-路-阿-洲-館-翠-霄-丹-地-渚-回-宮-勢 的平仄嚴格按照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再來看看另外一篇流傳千古的駢文《討武氏檄》:
「偽臨朝武氏者(此句為散發句,句尾平仄不論),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按平水韻為仄聲),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按平水韻為仄聲),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按平水韻為仄聲),陷吾君於聚麀(讀音:憂,平聲)。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
順-微-陳-侍-節-宮-私-嬖-嫉-人-讒-主-翟-麀-心-性-僻-良 的平仄為(注意平水韻和今韻平仄區別)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總結:駢文之所以朗朗上口,極富音樂美感,是因為按照嚴格的聲律要求:節奏點字平仄相對和走馬蹄韻。
=======================================================================
鋪陳了這麼多基礎知識,終於可以回到原題 「《滕王閣序》的語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駢文都無法超越」了。這個問題主觀性很強,因為文無第一,其他駢文能否超越完全是主觀判斷,這裡修正為「為什麼很少有駢文達到滕王閣序的語言美感」(同樣是主觀,但至少避免了爭第一,而可以分析原因)。
先說答案:
馬蹄韻產生於唐初,這意味著唐之前的文人無法利用這一點達到抑揚頓挫的音樂美。而盛唐律詩成熟之後成為絕對主流,以後是宋詞元曲,而且受歷次古文運動的打擊,文人對駢文的興趣不大。
首先,駢文與駢賦類似,極盛在六朝。但是音韻學起步很晚,四聲(平上去入)在南朝齊永明年間(483-493)才被沈約等人發現並開始利用,而這離南北朝結束只有一百年左右,這也意味著之前大多數文學家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寫。即使是這之後,利用聲韻規律達到音樂美的技法也不夠成熟。比如我的文學偶像庾信,被廣泛認為是「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在其代表作《哀江南賦》中,用駢文寫了一篇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
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籓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錶王氣,終於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賦全文見最讓你欣喜的古文詩賦是哪一個? - 知乎,文末附有庾信其他經典作品的鏈接,以及有什麼氣勢磅礴的古賦推薦嗎? - 知乎,強烈推薦)
如果按照之前分析滕王閣序的分析方法,不難看出看出《哀江南賦序》並未走馬蹄韻,也沒有嚴格做到節奏點字平仄相對。這是因為庾信水平不夠嗎?顯然不是。對於駢文駢賦,庾信相當於李白、杜甫、周邦彥、辛棄疾、馬致遠在相應文體的造詣和地位。庾信對於用典達到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水準,沒有走馬蹄韻是因為當時沒有這個要求,也沒有人知道這項技法。儘管如此,《哀江南賦並序》仍然朗朗上口,這是因為庾信已臻化境的語感和對文字如臂使指的掌握。
相比於《滕王閣序》,我更喜歡《哀江南賦序》,因為其中凝聚的家國之恨,可謂字字見血,比王勃的懷才不遇更真摯動人。庾信用典渾然天成,如「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自然而貼切的寫出了當時的境遇和心態,這一點上勝過王勃。
正如我的老師凝櫻子所說,我們作賦應該學習六朝的風骨和唐宋的技法。對文章來說,顯然風骨比技法更重要。對我來說,庾信的作品雖不完美,但仍是不可超越的。
===================================================================
上面關於賦和駢文的知識是我從凝櫻子老師那裡學到的。凝櫻子出身辭賦世家,家傳賦學研究與創作技法,從小受父親私塾氏訓練,著有《賦學微義》,代表作《華山賦》等,多次榮獲各項大獎。
中國賦學網-靜山辭賦學院主辦 - Powered by Discuz!
凝櫻子_新浪博客
華山賦
乾樞列道,地德含章1。宏其華岳,峻極八荒。拔峭直擎於上界,凌威崇鎮於西方。攝秦嶺而秉正,宰渭流以持剛。形若瓊蓮,香散絳宮之側;勢如天戟,影投紫闕之堂。皓質沉固,嘉色激揚。於是雄地表,振天邦。赤松布雨,白帝練祥2。軒轅馭風,興聚仙之會;古聖臨岳,放巡野之韁3。嵯峨領群岳之盛,雍肅成九州之昌。百祺覃而昭衍,四海披以維匡。嶙峋乎穆穆,浩蕩乎湯湯。遂而一山巍麗,萬物寧康。
既成華夏根骨,乃秉名山軌儀。匯妙之源,不可方其態;取微之典,莫能擬其規。昭王曾登,孤梯暫安險步;玄宗欲禪,隆譽更造巨碑4。鑿階而索盪,開嶺則岩移。華山之道始具,宮觀之構既隨。於是探雄峰,觸幽碧;攀獨徑,走懸危。仰首道山,應嘆千尋之壑;涉身雲路,更崇萬丈之基。至若飛翮運妙,清飈瑋奇。石浪層層,催昂昂以舉;玄風煥煥,引凜凜而思。
嗟其萬象垂威,五峰參宿。鴻鵠棲南頂之險,磊落相交;檜柏掩少昊之祠,勁貞互守。清池仰天而蘊寒,顥氣臨淵以鋪秀。太上安鼎,應遺寶丹;茅公乘龍,孰為仙友。岩模巨掌,引奎星而牧雲;崖出古松,從岳范而朝斗。恍惚霞台朴光,難窮紫閣真囿5。和蕭弄玉,鳳曲猶聞;驅霧公超,瓊門可扣。毛女之餐既無所精,修羊之榻復有何陋6?
頑石三裂,更彰救母之心;蒼嶺獨橫,曾灑投書之淚。太白「搔首」而吁,少陵「問源」以志。棋敲宋祖之封,雲掩希夷之寐7。更乃輝凌百妍,水激千粹。飛流澹涌,還掛峪谷之幽;傾素分湍,不舍雲林之翠。或逢頓來山雨,驟失溟鴻;即染天香,漸生靈瑞。駐望璇霄若虛,回驚絕壁寥邃。若及寒岳堆銀,鵝雪蓋地。目迷天穹,晶雕萬類。履玉則珠殘,扶欄而冰墜。慨其九野,感天地之能;觀於四時,盡乾坤之饋。卷舒與同,浩細無異。玄元曠而強名,道理滋而不易。嗟乎,華岳真形,奚可睹焉。
至若嶺藏遠聖嘉圭,既成福衢;岩儲歷皇誠祈,不負洞天。慶雲拱日,祥鶴盤淵。磬鐘繞樹,星月入弦。騰仙音於谷外,漫寶氣於林緣。思遙遙莫止,心眇眇而旋。青蚨之倉,抱誠有應;金天之庫,懷善無愆8。或乃笑談舊事,呼嘯絕巔。竟似攜風雷,御霞煙。恍若凌虛之客,亦是論劍之仙。當此時也,唯願漱石輕身,偷雲換骨;積光含慧,合素成全。
若夫一生三至華岳。或憑少年意氣,問初九晦明9。磨心神而砥礪,經顛沛以彌宏。或攜盛時蟠礴,茂歲功名。類庄生齊物之論,比老氏同塵之行10。至若遐木飛葉,黛草解英。則了大千未靜,浮漚已更。嗚呼!觀華山及宇,嘆人世難爭。所謂險者,取乎志也。弱於志者,蹈樂能畏;勇於志者,臨危亦征。遂而地興崇絕,民以赤誠。固可砥礪國士,與作鏘鳴。是謂國不可無其險也!至夫哉,西嶽。
——凝櫻子謹撰
注釋:賦用平水韻。江陽,有宥共用。
①:乾樞:即天樞。乾又指西北方位。含章:包含美質。《易·坤卦》:「六三,含章可貞。」 ②:天邦:指古華夏。赤松:即赤松子,傳為上古雨師。漢武帝元封元年曾下詔在華山下建集靈宮(今西嶽廟前身)「以懷計集仙者石喬、赤松子」。白帝:即少昊。系黃帝之子。傳為西方金天之神,即西嶽大帝。 ③:軒轅:即黃帝。華山曾是黃帝會集群仙之所。古聖:指虞、舜等遠古首領。據《史記》載,虞、舜皆曾至華山巡狩。④:「演」:通「衍」。推演。《三國志》——「敷演皇極,流化萬里」。軌儀:儀制。 昭王:即秦昭王。秦昭王曾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玄宗:唐玄宗。唐天寶九年,玄宗決意封禪華山,惜三月關中大旱遂作罷。西嶽廟曾有《唐玄宗御制華山銘碑》,高五十餘尺,謂天下第一碑,今余殘跡。⑤清池:指華山南峰絕頂之仰天池。位華山海拔的最高處,池水不盈不枯。太上:即李聃,亦稱老子、太上老君。曾著《道德經》。道教尊為「三清」之一。華山是老子修鍊之處,曾在南峰安鼎煉丹。今尚有老君洞、煉丹爐等遺迹。茅公:茅蒙。戰國末人。在華山修鍊得道,後乘龍白日飛升。岩模巨掌:指仙掌崖。在華山東峰,有手掌形石紋,高數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動逼真,人稱華岳仙掌。素為「關中八景」第一。「真囿」:《字林》「有垣曰苑,無垣曰囿」 真囿:喻指仙苑。⑥:和蕭弄玉,鳳曲猶聞: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之典。如今華山「中峰」所留二人遺迹頗多。驅霧張楷:張楷字公超。有道術,能興五里大霧。曾居華山修道,至今尚有張超谷在。毛女之餐:毛女,字玉姜。秦末避難至華山。飢食松籽,渴飲清泉,年久成仙。羊公之榻:羊公即修羊公。曾在華山的石室中修行得道,石室中唯石床,別無它物。⑦:頑石三裂:指沉香劈華山石救母。今華山蓮花峰遺有巨石,長10米余,裂為三段,如刀斬斧截,後人指為「斧劈石」,傳即沉香救母時斧劈華山所遺。蒼嶺獨橫:蒼嶺指華山險途「蒼龍嶺」。韓愈游華山,回途至蒼龍嶺,懼其險而不敢下,遂坐嶺大哭,投書呼救。後華山令聞訊派人負愈歸之,一時傳為趣談。如今嶺上端有「韓退之投書處」刻字。李白「搔首」:李白登華山,曾興嘆「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少陵「問源」:杜甫游華山,曾做《望岳》詩,有句曰「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宋祖之封:相傳趙匡胤未登帝位時,曾與陳摶真人賭棋,因輸棋而將華山賜封於道家,至今猶有「華山自古不納糧」之說。希夷之寐:宋太宗賜號陳摶為「希夷先生」。陳摶有「鎖鼻術」,民間稱「睡功」,能一睡三年。陳摶長居華山修鍊,於華山道教發展影響極大,留下傳說遺迹甚多。⑧:金天之庫:白帝少昊主西方金天,傳掌天下財富。青蚨之倉:青蚨喻為金錢。⑨:初九晦明:卦以六、九分謂陰陽。卦中第一爻為陽者,乃名「初九」。表明正處於發展變化階段。後亦以"初九"謂尚未發跡之時。⑩:庄生:即莊子。曾著「齊物論」收於《莊子·內篇》中。老氏:即老子李聃。曾著《道德經》。其第五十六章有云:「和其光,同其塵」。和光同塵語即出於此。
原題目:《滕王閣序》的語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古文都無法超越?
答:
慣例上,古文指散文,不包括駢文。
中國文學史上對古文的整體評價遠高於駢文。
===============
現題目:《滕王閣序》的語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駢文都無法超越?
答:《滕王閣序》顯然是流傳最廣、最知名的一篇駢文。
駢文短處在」說事「。單純」語言美感「好話,只要堆砌出的駢文如此美感的還有很多,如: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但是真正流傳千古的駢文,說理敘事能與文體美感結合,《古文觀止》選四篇駢文(滕、過、岳、討)均是千古名篇:
《過秦論》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岳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這篇相對需要更多的」梗「才能欣賞,不過仍然有很多名句。
...........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居漢位,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
另外還有《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你希望別人回答是,對嗎?滕王閣序的魅力在音韻和情緒的完美協和,所謂文質彬彬。這篇文章有氣脈,有開合自如的起伏,情緒能穿透四六句式透出來,其人當日所思所想,千百年下來,思緒能重構得分毫不差,這種情緒又是億萬人共有的感慨,說他是千古第一文也不為過。但這篇文章,你能生出較技之心(這也說明他的用字完全與心意相通,無過不及),而漢賦壓根讓你絕了這個念想。所以單從語言講比它強的有的是。你不覺得開頭的之字太多,有些拗口嗎?但論文,舉世無雙。作文如射箭,這篇文是我讀過的文章中射的最穩,最準的一記。
滕王閣序只有前兩段值得背,辭藻華麗是不錯的,但中間有用典的,不熟悉的人對此就不那麼舒服
地理之類的的,三江五湖這個詞是王勃的套路,在寫給他爹的信上也是隨便用,蠻荊甌越這種,很多唐人也用過。。。但第一次看特別是一上來就是王勃這些詞,看起來就會覺得很豪情很大氣
因為你在高中課文里只學過這麼一篇駢體文 就像很多人提到楚辭只知道離騷一樣
都說文以載道,其實不僅僅是音韻美,滕王閣單論語言美則美矣,然於文意微有缺憾,畢竟王勃是應酬之作,我覺得倒不如哀江南的家國之悲更加深沉。
謝邀
從歷史地位上講,應該是沒有可以超越它的駢文。
從個人角度來說,在網友心目中有以下幾個文章可以超越它。
首先《滕王閣序》的地位:
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雖然是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但它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堪稱典範之作。
駱賓王 《討武曌檄》
語言美感:本篇通體駢四儷六,不僅句式整飭而略顯錯綜(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參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變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結構,有一三結構;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結構),平仄相對而低昂有致(如「入門見嫉」四句,一三兩句,二四兩句平仄完全相反對應),對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連百越」對「北盡三河」,「海陵紅粟」對「江浦黃旗」,不僅詞性、句法結構相對,而且方位、地名、顏色等事類也相對),用典貼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澀(如用霍子孟、朱虛侯、趙飛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詞采華艷贍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難得的是,無論敘事、說理、抒情,都能運筆如神,揮灑自如,有如神工巧鑄,鬼斧默運,雖經鍛煉而成,卻似率然信口。音節美與文情美達到了高度統一,堪稱聲文並茂的佳作;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的雙璧。
曹植 《洛神賦》
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鍊、生動、優美。
- ? 譬喻美:以驚鴻、游龍,寫其神采之美;以秋菊、青松、輕雲蔽月、流風回雪、太陽朝霞、芙蓉淥波,寫其光華之美;以肩若削成,腰若約素,寫其形體之美等。
- ? 色彩美:秋菊與青松、輕雲與月光、朝霞與陽光、芙蓉與淥波、丹唇與皓齒、明眸與笑靨、金翠與明珠、文履與霧綃、皓腕與神滸、湍瀨與玄芝,等等,形成色彩對比的美。
- ? 音調美:(1)主要意義轉折處,多以節奏較長的語氣詞煞尾,形成裊裊不盡的餘音,與下文構成語氣上的聯繫。
(2)「序」的敘述,用語義相近的動詞,構成短句的形式,將動作行為壓縮在剎那之間,形成緊張急迫的語調。
(3)長句與短句交錯,副詞的巧妙運用,也構成音調之美。
除上述所闡述之三點,《洛神賦》尚運用大量對偶,所用之譬喻也具有線條美,「兮」的運用或在句中,或在句尾,構成搖曳的聲情。使此具有六朝美文的典型特徵。
片段截取: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川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庾信 《哀江南賦》
杜牧 《阿房宮賦》
蘇軾《前赤壁賦》
上課去,回來再講。
資料來源:
滕王閣序_百度百科
洛神賦(三國曹植辭賦作品)
洛神賦賞析_圖文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還有沒有能夠和《滕王閣序》一較高下的駢文?
語言美感是指聲律節奏還是辭藻典故還是什麼其他的呢?我感覺徐孝穆的《玉台新詠序》比《滕王閣序》要更「美」一些吧。不過文無第一啦,爭論高下沒什麼意義,以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切入點討論一下駢文倒是不錯的。
目前來講,的確如此。《滕王閣序》經典的文句數不勝數,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或寫景,大氣磅礴,美不勝收;或抒情,句句入心,引人共鳴。但是由於文中幾乎逢句必對,過於追求詞藻的華麗,造成全文稍顯晦澀難懂,故而很多人在品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過於留意手法及語言美感,而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豐富思想內涵。所謂有得有失,但卻瑕不掩瑜,如此氣貫長虹的文章得以流傳至今,號曰千古駢文第一併非浪得虛名,如斯
小學第一次讀的時候就覺得氣勢磅礴,境界全出。。。。。雖然,當時我並不懂什麼意思
推薦閱讀:
※請論述打孩子與孩子成才的關係?
※中日韓三國的陰曆是相同的么?
※十二星座和十二生肖:為何中西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十二這個數字?
※天干地支分別是什麼?
※我國農曆如何調節實際誤差,19年7閏也仍然存在誤差,現代公曆調誤差有原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