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典音樂是你初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越聽越愛越無法自拔的?
鏡像問題:哪些古典樂曲是您第一次聽,且只聽了幾小節就喜歡上了的? - 知乎
這個可以說是我聽過的莫扎特的很多曲子了。
我知道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在這個答案里出現莫扎特可能有些令人意外,但容我再解釋一下(其實根本就沒人看這個答案)。
我記得當初初次接觸莫扎特應該是在孩提時代的練琴時光里,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第六還是第幾的A大調奏鳴曲,當時覺得非常動聽。我估計這種感覺應該和大多數聽眾樂迷一樣。
但自從學了和聲之後,我對音樂的觀念就發生了變化。由於那時候痴迷於各種晚期浪漫甚至更先鋒的和聲以及複雜的音型織體,再返回去聽莫扎特的曲子,讀他的譜子,會覺得和聲上都太過簡單,也沒有多少酷炫的節奏型在裡面。這還不完全是什麼時代限制,因為這種感覺沒有在聽巴赫和貝多芬時出現過。
所以那幾年裡一直對莫扎特不感冒,因為的確你去分析他的很多曲子都沒有我上面所述的那些東西,那時候滿腦子都是這些表面的技法。而且當時很鄙視反正在國內流行的所謂的什麼「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觀點,明明古典音樂有這麼多各種值得玩味的內容,譜面分析帶給我的直觀的快感讓我覺得那些什麼「簡單才是真的美」的觀點完全是玄學。
直到後來當我經歷了各種作曲家,各種手法之後,我才逐漸領悟到莫扎特的音樂和古典音樂真正的,或者至少是更深一層的魅力。
類似的觀點我也已經多次在知乎上提到過。等於說古典音樂也像任何一種語言一樣,存在一種最為地道,最為自然的表達方式,這是一種客觀屬性。而莫扎特超脫於其他二流作曲家的能力就在於他對這種表達方式的把握超乎常人,簡單地來說就是跟別的平庸的古典音樂相比,聽多了還是覺得莫扎特好聽。
而至於上面那些所謂的和聲以及各種技法,包括其他很多答案中所淺析的那些例子,並不是說就不屬於古典音樂的高明之處。只能說超一流的古典音樂首先滿足的條件仍舊是最高級的一種好聽,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一些手法其實可以視作一種作曲的樂趣,它們當然是和音樂內容相關聯的,但不是古典音樂最首要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我也不需要在這裡上譜子了,一切還是要回歸到音樂當中。另外這個答案可一點也沒提我們俄派哈。
不請自來~
應該是巴赫的《The Art of Fugue》(BWV1080)。
第一次知道巴赫的這部作品還是緣於看了焦元溥的書《樂之本事》,當時在附錄里推薦了這部作品。當時剛開始接觸古典,按圖索驥,一個一個聽下去的。
現在想起來,當時不大喜歡(好幾次聽不下去,聽到一半就棄坑)的原因應該是復調作品對新人不是很友好……但光就是Contrapunctus 2(對位二)而論,是非常驚艷的(應該不會聽不下去),華麗纖細,提到「巴洛克」,腦子裡回想起的就是這一段樂音。
Ralph Vaughan Williams:Symphony No.8
由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斯創作的第八交響曲。第八交響曲,是作曲家九部交響曲中,篇幅最短,編號最早的一部。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但沒有形成強烈的對答關係。全曲沒有一個奏鳴曲式樂章,但和作曲家其他的作品一樣,化用了不少英國民歌素材。
第一樂章是一個沒有主題的變奏曲,具有幻想性質,作曲家稱為「Fantasia, Variazioni senza tema "。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樂章。第一樂章由 個變奏組成,以一個不穩定的(具有從屬的)小號主題為開篇,通過小號、長笛、雙簧管和鋼片琴之間的對答展開。整體平靜的氣氛之中,穿插了鋼片琴、豎琴等清脆的樂器,使得聽覺效果更加豐富,不像第五交響曲開頭的牛哞那樣尷尬。開頭沒有進行過多的主題呈示就直接進入第一變奏。第一變奏曲旨在延續開篇平靜遼遠的氣氛,以下行的弦樂音階為主,與主題纏織在一起,反覆一次主題後,旋即進入第二變奏。
第二變奏是一段急板,緊接著主題的尾聲,以一段漸強開始,類似於第一變奏。緊張的第二變奏同開篇形成強烈對比,有時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奏鳴曲式的副部或者展開部。
第三變奏是我最為喜歡的部分,由一段木管樂器與大提首席的重奏構成。這個變奏和開篇有相似的模式,不同樂器通過類似對話的模式交織在一起,點綴著豎琴空靈的聲響,形成整個第一樂章最為靜謐安詳的一個段落。
(第三變奏伊始)【暫時休息,有點困……】
謝 @La Valse 邀。
那必須是巴赫恰空。
網易雲音樂
初聽的時候感覺不是很容易入耳,也不明白為什麼這首小無會如此偉大,但最近深深中毒,終於體會到了「一把小提琴拉出整個世界」的含義。
《恰空》從八小節的主題發展出三十個變奏,前八小節為主題,全曲就是圍繞著這一固定和聲進行展開。全曲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d小調,d大調和d小調。
@pianofanie 的專欄中有更詳細的介紹:【音樂欣賞】一曲一世界-恰空 - 知乎專欄
勃拉姆斯曾寫信給克拉拉,談到巴赫的《恰空》:「只有單行譜表、只運用一件小樂器的系統,就寫出整個具有最深邃思想和最豐富情感的世界。我連想也不敢想自己能成就這樣一首曲子,不敢想像若我能把它構思出來——果真如此的話,我一定會激動地瘋掉。」
這裡我也想提一下勃拉姆斯曾將巴赫恰空改為左手單手練習曲,同著名的布索尼改編的鋼琴版相比,更加接近原作,我也更喜歡勃拉姆斯的這個版本。
網易雲音樂
說一說幾個我認為吸引人的部分吧:
開頭的幾個和弦就已經非常吸引人了,小提琴原版如同凄厲的痛哭,而用鋼琴則是恢弘而悲壯的。
第一變奏在和弦的基礎上在低音增加了一條旋律線。
非常喜歡這裡的琶音,一步步將樂曲推向第一個小高潮,之後的快速音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整首曲目中最激烈的部分。
之後低音的強音和高音的快速音,彷彿所有情緒在這一刻爆發。
重新回到開頭的和弦,之後轉為D大調,個人認為這裡是整首曲目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如同一絲暖流掃盡了之前的陰霾與痛苦,每次聽到這裡彷彿都經歷了一次洗禮。
非常喜歡這4個小節,彷彿烏雲密布的夜空慢慢的被擦洗得一塵不染。
經過多個變奏以後,又轉成d小調,色彩一下子黯淡下來,甚至比前面第一部分更加陰暗。
彷彿心情一點一點的沉入谷底。
在激烈的快速音之後,再次回到開頭的和弦,結束全曲。
最近在練這首,希望以我三腳貓的水平能練下來吧orz...
最後貼個視頻:
自答。
首先是我ID,拉威爾的圓舞曲:蝦米音樂
因為一開始足足有一分鐘多極度黯淡的「鋪墊」,但是到了大約過了這個「坎」就全都是驚喜,色彩越來越斑斕絢爛。然後她便永遠地高居在我的「中毒排行榜」榜首。
然後是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Sonata in B Minor
一開始也不是很喜歡,感覺和當時的克拉拉略同,只覺得是一堆廢銅爛鐵。聽得越多越久,便越體會到天使和魔鬼的一體兩面(使用了同樣的主題)。僅僅5個主題,便可以譜寫出如此偉大的史詩般的巨作。
普羅科菲耶夫第6奏鳴曲:
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一開始也不是很能接受那些極其不和諧的「噪音」,但是聽得多了慢慢體會到如《弔古戰場文》一般硝煙瀰漫、橫屍遍野的景象。特別是第三樂章,常常忍不住流淚。
另外,提名馬勒,斯克里亞賓,凱帕斯汀。不定期補充。
btw,中毒排行榜如下,除前三名以外排名不分先後:網易雲音樂
強答!
貝多芬奏鳴曲No.32
就像他夢想中一片又一片的美好被剪碎後散播在空中,充滿自嘲又垂死掙扎的一段段情緒起伏。也像頭咆哮的獅子一次次的爬往頂峰,內心撕裂著對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不幸而屈辱的反抗著!但更像一次死亡過山車。
而後第二章又苦笑似得的回顧著過去的心酸事還有善意去勸解自己心魔的救贖過程。
不滿,憤怒,嘲諷,反抗,失落,坦然,認命,堅強,等待死亡的降臨。
極具戲劇性的一部作品
貝多芬就是一個偉大的悲劇,他向上帝證明了身為凡人能做的一切奮鬥去創作出有關人性的各種慾望所散發的熱情與悲痛。
具有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變質的人性主題,代表著永恆。
他的悲劇在後世成為了他所得成就的重要「天賦」
給一個比較與眾不同的答案吧:舒伯特。
我知道會有人問,怎麼可能,舒伯特那麼通俗,那麼優美?又是最受歡迎的幾個作曲家之一。怎麼會越聽越愛,而不是一開始就理解?
我想說,舒伯特是人年少輕狂時候不能深刻理解的。
舒伯特音樂真的是有一定人生經歷後,才會深深體會的。尤其是他晚期的鋼琴曲,還有第九交響曲。他的音樂給我的感覺,不是多愁善感,也不是悲觀絕望,也不是哭天喊地,而是悵然。他只活了31歲,最後的歲月知道自己要死了。他知道他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他也知道他一生才華空落,現實不滿,理想未現。他和莫扎特還不一樣,莫扎特的最後時刻算是綻放了最好的一切。但舒伯特,他的才華、創造,是被突如其來的早逝驟然打斷的,甚至很可能根本沒來得及到最高峰,只是在上升的路上,便猝然消亡。人生的春夏如此短暫,很快便步入「冬之旅」。我想,每一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可能經歷了一面十足努力、一面也荒廢些時光的二十多歲正好年華,剛剛步入三十多歲,正待產出成果、盡情創造時,如果遭遇舒伯特這樣的命運,該會有怎樣心境。我們年少時候,會覺得自己能做無數偉大的事情,我們認為人生有無數的時間,而死亡只是一個足夠遙遠的時間軸上的概念。而真的到了舒伯特的盛年,才會感到「歲月忽已晚」,不僅無情,而且十足急迫,甚至如他,知道生命即將遠去。但他依舊寫出那樣讓人感動而心痛的音樂,那麼清澈,那麼純真,初看是才華的灼灼螢火,再看是黑夜中清冷的、命運的眼睛。
德彪西啊!
聽不懂!巨討厭!
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八交響曲,op.65
也許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馬勒。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交響樂巨匠。
自貝多芬以降,浪漫主義音樂逐漸脫離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特徵,巴洛克時期的「嚴謹、和諧」與古典主義的「理性、優雅」逐漸被情感的流露和抒發所取代,而其中,馬勒無疑是交響樂創作的集大成者,在音樂史上有著彪炳史冊的重要地位。
雖然馬勒生前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評價;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對馬勒的作品也不以為然,但馬勒的作品還是得到了後世的普遍認可。
馬勒的作品不同於貝多芬的「全程高能」,也不像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那樣重視旋律性;換言之,對於廣大初學者來說,很難在最初聽到的一瞬間便喜歡上;但他的作品有一種別樣的吸引力,越聽越耐聽。
貝多芬之後,古典音樂界無不把貝多芬作為標杆與楷模,如果說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由九座高矮不同的山峰組成的雄奇險峻的山脈,那麼馬勒的交響曲則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雖然不如貝多芬般至高無上,但他的作品比起當世任何一位作曲家,都要更加寬廣博大。
馬勒的作品是他內心的生動寫照,既有哲學的思辨,又有靈魂的掙扎;既有對死亡的恐懼,又有對生命的歌頌。馬勒對死亡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他把這種思辨充分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欣賞他的作品,彷彿可以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總之,對我而言,馬勒的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艱深晦澀、但回味無窮、意蘊深刻,伴隨著不同的心境可以有不同的感悟,彷彿有魔力一般,令人嚮往。瀉藥
我ID,肖邦第四敘事曲
初聽覺得這曲子真墨跡啊
後來有一天上學路上聽 在冬日的陽光下走在清晨的校園裡 聽著第四敘事曲
完全沉浸在那種極致的致郁感中了 又美又難過
從此不能自拔
肖邦的升F大調船歌Op60和幻想波羅乃茲Op61
初聽確實不太好入耳,後來越聽越有感覺。像幻想波羅乃茲就是聽了很久一直無感,平時在寢室熄燈以後聽幻想波羅乃茲聽到一半經常睡著。後來有次換了一個版本聽就突然有流淚衝動,從此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喜歡到無法自拔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Op.48第一樂章》
Tchaikovsky: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 major ,Op48.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 .Andante non troppo-Allegro moderato
這又是一首讓我下意識的想寫評論的作品了
自己作為一個被萬年黑的中提琴,很多的作品諸如維瓦爾第、莫扎特的作品單拿中提來練是真的沒意思,因為沒有太多的旋律部分(也跟他們所處的時期有關)大部分情況是打節奏。
老柴的作品神奇之處在於,不管你單拿出任何一個聲部,都能夠基本上自成體系。
老柴作品的高明之處不在於乍一聽的華麗,而在於可以深挖的內涵。
他真不愧為「旋律大師」。
這部作品創作於1880年,其中第二、第三樂章的旋律最為著名,但我唯獨鍾愛第一樂章。
記得初次與這首作品結識,我對它印象並不是很好,一開始的序章是行板,特別慢,我當時架著中提真的分分鐘想睡覺。
但在後面的排練中慢慢發現了簡簡單單的幾個音符以及氣息的強弱對比,也能讓人很容易進入老柴為我們渲染出的情景中。
接下來,進入到主部主題時,情緒慢慢被它帶動起來,流暢而婉轉的旋律隨著大提琴的表現後,小提琴和中提琴以趣味性的身影跟上大提琴的腳步,作品聽起來既浪漫又美好,進行到最高潮的部分時,每個聲部採用起伏的相對主題,用深沉、激烈的情緒渲染出來的情緒,有種人琴合一的感覺。
整部作品10分鐘左右,幾個聲部之間相互配合,時而並進,時而交錯,時而歡快,時而低沉,營造出一種恢弘卻又不失婉轉的氣勢,看似含苞待放,又像噴薄欲出,真乃古典樂之佳作。
充滿濃郁俄羅斯風格的旋律,就像看到了漫天飄雪的俄莫斯科街頭,說老柴是俄羅斯音樂界的泰斗,最恰當不過了。
這首作品我百聽不厭,尤其是聽到小提琴表現旋律的同時大提和中提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位置輔以撥弦或頓弓時,那種感覺就像讓強迫症爽翻天的感覺一樣,暢快淋漓。
我有一種想死在這旋律里的感覺一樣,因為實在是太美妙了。
《C大調弦樂小夜曲》從結構上看,與莫扎特《弦樂小夜曲》相似,也有四個樂章。也是繼莫扎特弦樂小夜曲之後的另一輝煌之作,老柴也表示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有受過莫扎特的影響,他說:「在這部作品裡,第一樂章,是我向莫扎特表示敬意的一章。我不是在有意模仿他的風格,如果人們發覺我與所循的東西相差不遠,那我也會引以為榮。」
附上老柴的簡歷(摘自360百科):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慣於採用起伏的相對主題,利用音樂形象來表現生活中各種心理和感情狀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貫穿著他全部的創作活動,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透過他的藝術珍品,人們不難發現他不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而且是一位擅長以音樂描繪心理活動的大師,探索著人生的奧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極其優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古典音樂太多太多了,沒感覺的直接跳過,如果繼續聽下去簡直是在浪費我尋找喜歡的音樂的時間(任性臉)
聽了這麼久,格里格巴托克拉威爾埃爾加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作曲家的音樂連個頭都沒開,還讓我繼續聽不喜歡的勃拉姆斯嘛╮(╯_╰)╭
莫扎特的d小調安魂曲
一開始聽垂憐經時候沒覺得有什麼意思,但是到了第三章震怒之日的時候,我的上帝啊,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無限循環啊,太震撼了,我想對於我來說,合唱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此刻。
http://i.y.qq.com/v8/playsong.html?hostuin=1152921504700654228songmid=003HTSGq2zEgyHappshare=android_qqtype=0platform=11appsongtype=1_wv=1source=qq
第八章落淚之日,莫扎特只寫了幾個小節就去世了,這章可以說是他為自己寫的安魂曲,很悲痛,感人至深
http://i.y.qq.com/v8/playsong.html?hostuin=1152921504700654228songmid=002uiQdy0TfekMappshare=android_qqtype=0platform=11appsongtype=1_wv=1source=qq
從此最喜歡的就是莫扎特這首d小調安魂曲
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
prokofiev的第七sonata,第一次聽,wtf這是什麼?
rachmaninov的piano sonata no.2,還有symphony no.2
ravel的piano concerto in D major
liszt的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為什麼沒有人提馬勒?看不下去了!!!
聽不進去?那是你打開的方式不對。來,請按這個順序聽:
- 第五交響曲 第四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 第五交響曲 第五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 大地之歌 第三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 第九交響曲 第四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 第六交響曲 第三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 第二交響曲 第五樂章 點擊:蝦米音樂
馬勒一向認為,每個樂章都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謝 @La Valse 邀
看了 @陳愕之 的回答,我深有同感。
三四年前,沉迷於肖斯塔科維奇。聽了他的一些管弦樂作品。但當時比較愛聽快樂章——所以,以Adagio的速度開頭的第八交響曲便並沒有太在意聽。而是轉向了它的第二、第三樂章,當時覺得挺刺激的,也沒太在意什麼。
過了一段日子,細細品味,便發現其中的奧妙之處。再聯繫第七與第九交響曲。箇中滋味,便也體會出來。
私以為,那個被捧上天的第七交響曲不過是一件政治需要的作品。而這個第八交響曲,則是肖斯塔科維奇對戰爭的真實想法與寫照。
還是喜歡康德拉辛的演繹:
第一樂章:QQ音樂
第二樂章:QQ音樂
第三樂章:QQ音樂
第四樂章:QQ音樂
第五樂章:QQ音樂
我主要來推薦幾首巴洛克的曲子~ 有的雖然比較冷門,但都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
1. Handel - Suite No.15 in D minor for Harpsichord, HWV 447 - 1. Allemande
雖然大家都知道亨德爾,但對他的了解常常是哈利路亞。。其實亨德爾的鍵盤音樂也是非常好聽的哦~網易雲音樂
2. Bach - Harpsicho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1056: II. Largo
巴赫創作的鍵盤協奏曲的廣板,能讓人身心都能平靜下來,這一段旋律在電視廣告和電影里經常出現。網易雲音樂
3. Handel - Harpsichord Suite No.7 in G minor HWV 432 - 6. Passacaglia
亨德爾鍵盤組曲的非常著名的一首,帕薩卡利亞舞曲。無獨有偶,巴赫也為管風琴寫過一首帕薩卡利亞舞曲與賦格(BWV 582),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比聽聽看~(如果說亨德爾的風格是輝煌壯麗,那巴赫就是黑暗深邃了...)網易雲音樂
4. Vivaldi - Concerto grosso in D minor , Op.3/11 , RV 565 - 1. Allegro - Adagio - Allegro
維瓦爾第「和諧的靈感」中的第十一首大協奏曲,巴赫還特地改編了這首曲子。1:41開始的賦格發展非常贊,維瓦爾第有一種讓音樂在瞬間綻放的能力。網易雲音樂
5. Bach - 「Great」 Fugue In G Minor ,BWV 542
說到賦格,怎麼能忘了賦格大師J.S. Bach呢?我對這首賦格的好感超過了BWV 565呢。原曲出自巴赫為管風琴創作的《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標題中的「Great」是為了和另一首著名的g小調賦格相區分。網易雲音樂
6. Handel -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7, No. 4: I. Adagio
亨德爾管風琴協奏曲中的一首,作為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卻有著少見的憂鬱氣氛,指揮兼管風琴演奏者是卡爾·里希特。
7. Bach - Trio Sonata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II. Andante
對於想了解管風琴的同學,巴赫的三重奏鳴曲是絕佳的入門曲目。其中的這首行板非常好聽,古老悠久的旋律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謝邀,按照慣例,一次只答一首曲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九首「佩斯城的狂歡節」。
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聽了許多遍然後喜歡上」的體驗。
高一的時候,剛沉迷李斯特不久(其實是剛入古典音樂不久),也就只聽了匈牙利狂2狂6一點點。然後看到有人推薦狂9,說這是匈狂里結構規模最宏大的一首。我聽了四五遍都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無腦砸和弦罷了。
但再聽的時候突然覺得被一串高音撩到了…好好聽…ヾ(????)?~
分享Michele Campanella的單曲《Liszt: Hungarian Rhapsody No.9 in E flat, S.244 "Pesther Carneval"》: http://music.163.com/song/16915941/?userid=97816099 (來自@網易雲音樂)
當然,現在覺得李斯特(的炫技曲)就是無腦砸和弦ˉ\_(ツ)_/ˉ推薦閱讀:
※肖邦的練習曲在創作之初就是為了作為練習曲而傳世的嗎?
※在巴赫的音樂中有時出現的這種旋律是一種常見的技法嗎?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輩出的浪漫主義時期,有哪些不可不聽的佳作?
※如何評價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蕭邦FrédéricChop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