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評論為什麼要分析人物?

大三時修過電影欣賞 過程就是看電影 分析人物
我一直在想 為什麼要分析哪些人物 是因為什麼樣的過去 導致了現在 以後又會是怎麼?
全班人去揣測一個虛構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果果然是每一個觀眾都有一個哈姆雷特

後來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

為什麼用的人回去用盡一生的心血去 分析一個根部不存在的世界 或去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


最近在排一部戲,給演員的第一個作業就是分析人物,並且寫人物小傳。

人物小傳是什麼?是演員根據劇本中對於自己的那個人物的描寫,展開符合人物和邏輯的分析,寫出一個人物在劇本故事之外的生活。

話劇也好,電影也好,哪怕故事非線性,哪怕破除了文本框架,哪怕用象徵主義的符號貫穿全場,人物是不可能沒有的。

我們看話劇,首要還是看人物,接著看人物的交互引出的故事,接著舞台為所有人提供的是另一個世界。

對於觀眾而言,這個世界中的人僅僅展現在你面前兩個小時,不覺得意猶未盡嗎?
對於創作者而言,僅僅思考人物在這兩個小時中的行動,足夠理解一個人物真實的生命嗎?

對於雙方而言,去思考和分析一個角色的一生,都是有必要的。一個完整的,真實的,行為自洽的人物,是打動觀眾的第一要素。觀眾的思考有益於理解和共鳴,演員的分析有助於體驗和表現。

每個人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其實是最好的結果。我們對每一個真實人物的評價,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觀眾對於這個人物喚起了共鳴或是產生了思考,才會像對待一個真實人物去對待他。

一個值得讓觀眾分析人物的戲劇/電影/文本,才有可能是個優秀的作品。而充斥著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人物的作品,畢其功力,對觀眾的影響,也就只有感官刺激了吧。


樓上的回答貌似有點偏題了,我從題主本源的想法開始回答。


首先,我們看戲、電影、電視,裡面可能有千奇百怪的特效,天方夜譚的劇情……
但最終,我們看的還是人。

因為我們(觀眾)是人,所以我們關心的一定只有「人」。
你不可能關心一張椅子,不可能關心一塊石頭。哪怕是以動物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你也是帶著擬人的心態去看的。所以,最終你還是把它當做了"人「。


在影視作品中,人才是支撐起影視作品的唯一因素。

你可以想像一部沒有演員的影視作品嗎?
動畫?動畫里的角色也是人類對於自身的投射產生的演員角色。
而人是如何支撐起影視作品呢?
靠的是影視作品裡,人的經歷。(為了更好理解,下文我用「角色」代替「人」)
如果角色們只有喜怒哀樂,而沒有相對應的經歷,你將完全不能理解這部影視作品。
我們常說,開頭、發展、高潮、結尾。這是影視作品裡必須的,它代表的同時也是角色們某段經歷的開頭、發展、高潮、結尾。


既然我們說了,人才是支撐起影視作品的唯一因素。那題主在上電影欣賞課的時候,既然想要賞析這部電影,又如何能繞過對角色的分析,而賞析一部電影的整體呢?
題主可以在某個方面,例如音效、攝影、剪接、美術等來分析電影,但它們都是電影的一個片面。
如果題主要整體分析一部電影,如何能夠繞過角色呢?
你只有分析了角色,分析角色行動的前因後果,分析角色的所得與所失,你才能相對全面地分析電影。


為什麼要分析虛構的人?儘管我們都得不出一個統一的判斷。

全班人去揣測一個虛構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果果然是每一個觀眾都有一個哈姆雷特

後來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

題主這句話,我認為有半句是不恰當的。
誠然,每一個觀眾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但是,它們不是完全不同的。
哪怕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它們身上都是有共同點的。
例如:男人、一個失去父親的男人、一個失去父親的擁有尊貴地位的男人、一個因為失去父親而想要復仇的擁有尊貴地位的男人……
哪怕是十萬個哈姆雷特,他們之間都有相同點。你至少能從這些相同點裡面窺探出原作者的某些想法、設置,或一些匠心獨運的東西。
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於題主來說,你在上的課程是電影鑒賞類的課程。
電影,是所有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為了在兩小時內為你呈現出一個好看的故事,這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角色為你呈現。
它們是不是虛構的人物,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評價電影,要得到電影表現在畫面之外的東西,那麼,你就必須分析角色。因為,電影工作者們就是通過這些角色來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這就好比,你想要評價一塊蛋糕,你必須吃下去,並分析它的麵包、奶油……而不能僅從它的包裝、賣相、設計來評價。


虛構的人物,並不是完全虛構的。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色能夠被完全虛構出來,這超出了目前人類的智力範疇。
一切的角色,都會有前人的影子,不可能憑空創造一個跟任何人都不同的角色出來。
而每個創作者的喜好不同、經歷不同、思想不同,他們創造出來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當題主在賞析電影的時候,通過分析人物,也能夠看到每個創作者們各自的不同點。


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為什麼用的人回去用盡一生的心血去 分析一個根部不存在的世界 或去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

我只能說,這是興趣和愛好。
為什麼有的人會用盡一生的心血去創造一個根本虛擬的世界。(作家們)
為什麼有的人會用盡一生的心血去創造一個建築/科學理論/發明……
答案都是一樣的。


回答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用的人回去用盡一生的心血去 分析一個根部不存在的世界 或去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

因為我們的世界就這麼大。而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卻綿延無盡沒有界限。藝術不是科學,它不會有固定的答案。而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有不同的世界,而這一個個世界,構成了人類精神中的新世界,一個無邊無際,無比遼闊的世界。

我們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停地探索各種可能性,人物性格也好,故事也好,在那個世界裡都不再受到現實世界的約束。我們的身體已經被萬有引力禁錮,為何不讓靈魂自由飛翔?

人類,最終還是渴望自由的。


人物形象為戲劇衝突地爆發提供張力,同時,人物形象為矛盾爆發提供合理性。


其實不止是戲劇,一切藝術的根本都是對「情感」的表達。文學、電影、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都不過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而戲劇中「情感」能且只能來自人物,人物情感決定行為,行為積累產生故事。所以人物才是戲劇的核心。
每個人的邏輯建構以及人生經驗決定各自的意識形態,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我世界」。於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我們為什麼關心哈姆雷特?是因為通過共通的人性,我們在故事裡能夠「移情」於人物,跳出現實,那些隱秘的情感被肯定,被疏解;那些幻想的生活得以安放,從而拓寬生命,體驗不同的人生。這也應該是人類為什麼鍾情於故事的答案吧。


人才是構建戲劇的基礎和核心,所有的情節幾乎都能落到每個角色的性格上面。不分析人物怎麼去把握整個故事的意義?

偉大的文藝作品都是有巨大現實靠攏性的,分析虛構也是分析真實。


經濟學裡講,一切不理解都建立在信息不對等上。如果你足夠了解一個人,又加之每個人都是理性人的條件,那麼他的所作所為就都能被理解了。分析人物,整個劇都在於人這一元素的發展和串聯,因而人物如何想,才能推導出事件的走向。


剛創作完一部電影劇本,可以說故事大綱,結構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人物的創作。一個劇本,有好的故事,好的題材,但如果撇開了人物,也就是等於只有人類的骨骼,而沒有血肉。打個比方,你在看電影,看小說時,銘記深刻的是人物還是這個故事?人物是故事的載體,是體現故事的最直接鮮明的形象。只有記住了人物,你才記住了這個故事。
揣摩清楚了一個人物形象,就會知道他在什麼情況下會怎麼做,認識到了這個人物背景,就明白了這個人的心思,心理、動作、行為是為推動故事情節做準備的。
沒有人物的形象,何談故事情節?何談這整部故事的構成?
塑造好了人物,就是奠定了一部戲劇的基礎。
如果不追求塑造一個虛擬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那麼人類希望何在?人類社會泯滅了幻想力,泯滅了對人類社會、真善美各種感情、科技人文的追求,人類還活著幹嘛,大家集體跳河好了。
對了,紅樓夢、魯迅、張愛玲可是養活了一大批研究者,不研究,他們靠什麼吃飯啊!


我不知道你們那個到底是什麼課,但是作為導演和演員,分析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導演,分析劇本和人物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掌握劇本,排戲的時候掌握大局,也能更生動的給演員說戲,讓演員對劇本產生興趣。作為演員,分析劇本,首先是讓自己對劇本有個大概的了解,而分析人物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他們要在分析的過程中理解這個人物,清楚這個人物的性格、在劇中發生事件的地位,這樣有助於演員塑造人物。


就像語文題「請描寫出該人物的形象特徵」一樣


作為一部電影的觀眾,或是一本小說的讀者,如果該作品是一部佳作,浮現出我腦海的是活靈活現的人物,對劇情我已相當模糊


影視的主體是人,因為世界的發展是以人的發展為主。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是以虛構的手段繪畫出的,但就因為是可以任意虛構所以才能表現出現實世界中無法說出或者很難體現出的東西。人類的發展程度是一種文明,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可以直接體現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的修養和思想,影視作品更多是為了督促人們的自我審視價值,分析影視作品中的人物是了解這種價值的前提,人物所處環境給予這個人物的命運帶來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人物的價值觀或者說精神就體現出來了。


就好比《紅樓夢》為多少「專家」提供了就業機會。


一部作品,核心就在於展現人物的三觀。


我們為什麼要去分析食物的營養配搭風味,只要能吃就好了填飽腹部。那看一部電影,只看就好了。故事千千萬,如何是個好故事呢,那就得看物與物之間的聯繫又矛盾夠不夠精彩。電影源於生活,我們不會讓普通路人身懷特技嫉惡如仇,他似乎更適合跑個片場去喝茶館的一碗茶,電影,只是讓你,更了解生活。


人物是電影的主體,劇情的推進靠的是情節點,情節點的性質指向電影的意指,情節點的設置靠的是人物的動作,人物的動作來源於這個人物的人物真相和人物塑造。分析人物就是在分析人物真相和人物塑造。
說簡單點,分析人物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電影的敘事和敘述。並且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產生 為什麼這個人會這麼做 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
分析人物就是為了解開這些疑惑。


小學語文作業就開始要求分析人物了


沒有人物,哪來故事?!


我的理解,題主的重點在於文藝作品塑造出來的人物為什麼值得分析,為什麼有人用盡一生心血去分析虛構的人物?

難道試圖看懂虛構的人和故事,不是為了看懂真實的人和故事?
一千個讀者的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一千個別人眼裡豈沒有一千個你我。那些虛構故事裡的人,也有喜怒哀樂千百種姿態。看的淺的觀眾就如同與人一面之交,看得深的觀眾,就如同與之朝夕相處。虛構的人物也可以是活泛的人物,有的人魅力無窮,自然也有人願意更多地去了解他,思考他更多的細節和生活;有的人淺薄,一眼看透了就沒什麼好分析,這和真實世界有哪裡不同呢。在現實中如果不會問一個人為何要花心思去了解別人,虛構人物應當亦如此啊。

何況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你可以有機會去認識各路人士,了解各色人生,可就算交際深廣也不可能識遍人間。通過這些文藝作品的塑造去認識他人,也是對花花世界管中窺豹。
即便不能真正結交喬峰,也絕不會後悔認識了這個虛構的英雄;即便不能認識湘雲,某日若是遇到一人有著類似的來歷背景,也能告訴他不必悲戚。虛構的人物和真實的人物一樣,可以崇拜,可以親近,可以學習。

以前看過《早戀》,似懂非懂。後來自己的青春期在暗潮湧動中度過,回過頭再讀一遍,那些若即若離的青澀感情,在強壓之中的小小叛逆,就好像這些男生女生都和我們共度青春一樣活靈活現。就好像,文藝作品裡的人物,也可以就在我們身邊一樣。


你平時與人打交道不考慮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


推薦閱讀:

看了電影《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是一種什麼體驗?
怎麼讓拍的視頻更加像電影?
如何評價2015年日本電影《投靠女與出走男》(駆込み女と駆出し男 )?

TAG:電影 | 文學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