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中的機器人是電影團隊的設計還是來自於真實設計?


我這個跑了題的答案居然得到了這麼多贊,真的很意外,更意外的是還上日報了,在這裡謝謝大家的支持。(PS:感覺好對不起題主T_T)
多圖預警,流量黨注意
好像是電影團隊的設計。
說實話,感覺外形確實很簡約,但是簡約不簡單啊,你看人家還會變成大風車。這種造型的設定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
這麼呆萌的形象,我決定自己做一個玩玩。
用了半個小時自己用CAD畫了一個模型圖紙。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第一個塔斯機器人模型。

然後導出線稿,放到ps里上色

一切都好順利,然後存成JPG圖片,下了班奔列印店,用彩色噴墨紙花了一塊錢列印出來。

晚上吃完飯開始動手製作

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做出來了。

完美還原電影中的動作

塔斯、凱斯,來賽個跑吧!
各就位~~~

雖然長得和大家心裏面想像的機器人差距有點大,不過感覺這個設定還是不錯的,就像前面有人說這種「扁平」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太空艙的狹小空間。

應大家要求,下面祭出圖紙
可以使用A4噴墨列印紙、銅版紙列印,可不要用A4列印紙啊!圖紙中的5號零件是用來連接其他四個大零件的,把它捲起來就行了。但是做的時候我就沒把5號零件剪下來,因為我發現用一根筆芯截下來更好用,長度請根據5號零件的尺寸定。


多圖預警,11.16已更新
==============

先說答案:機器人是電影團隊的設計。


在接受《帝國》採訪的時候諾蘭表示,他希望避免擬人化的機器人,而採用了一個四邊形的設計。他的原話是:

You"ve got four main blocks and they can be joined in three ways. So you have three combinations you follow. But then within that, it subdivides into a further three joints. And all the places we see lines—those can subdivide further.

基本上是說機器人由四塊長條組成,圖片上接縫的部分還能再分成小塊(『joined in three ways』這部分的原理我沒看懂,歡迎知友補充)。而且據我看過的劇照和動圖,這些小塊之間的連接點位置還不是固定的。對於這個設計,PopSci網站的評論是「很醒目,但在現實中沒有先例」(It』s a visually arresting approach, and one with no real-world precedent)。鑒於諾蘭做道具的歷史,這多半是他的團隊原創的,畢竟他在《俠影之謎》里自己捏過這東西:

順便一提,蝙蝠車和機器人Tars的鏡頭大部分都是實物拍攝,而不是CGI。

如果僅僅從動作的角度來看,在現實中我能想到的最神似Tars的機構就是這個了:

荷蘭藝術家Theo Jansen設計的Strandbeest(Beach Beast)。

對比一下。

當然,如果考慮到Tars的幽默感和智能,目前連語言交流和躲避障礙物都搞不太掂的機器人就差得遠了,但sarcastic space robot有誰不喜歡呢?

11.16更新
============
淺談:為什麼Tars這種機器人在現實中沒有原型?


先來分析下電影中Tars的功能:

  1. 講笑話、嘮嗑。這項功能其實可以概括為陪護,在星際旅行中跟宇航員作伴,解決宇航員與人交流的心理需求。
  2. 協助宇航員作業。無論是在飛船上,還是在星球表面,Tars可作為勞力或者技工使用。

其實這種分工很好地體現在另一部電影里:

C-3PO作為直接同人類社交的機器人,具備兩大基本特徵:外形和動作擬人,具備語言交流能力(外語加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現實中最接近的應該就是大阪大學石黑教授研製的擬人化機器人:

左二就是石黑。他的機器人可以完成與人類的簡單語言交流,同時具備人類的外貌特徵。雖然說這種像人又不是人的東西比較容易引起恐慌,比如說石黑的女兒就被早期的型號嚇出過她爹的實驗室,但是按照電影中的科技,外貌缺陷應該有能力解決吧。如果說擬人化外貌是為了增加人類的親切感,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Tars是不太合格的。諾蘭的簡潔設計是實現了,但是一個大墓碑看久了還是讓人感覺冷冰冰的。

既然有海瑟薇妹子,我相信聊天只是Tars的一項附加功能,它主要還是干體力活的。那麼Tars適合這項工作么?先從外形上看,分明的稜角在與宇航員協同作業時,其實是有安全隱患的,有劃傷宇航服或設備的風險。此外,有匿名答主在評論中也提到,這樣的稜角在行星表面越野的時候是很容易磨損的。而從運動上來講,Tars的高重心不穩,極易摔倒。並且它的腿只能前後擺動或迴轉,而不能向兩側展開,也就是說如果你從側面踹它一腳,它八成也會倒掉。相比之下,BigDog即使被踹了一腳:

由於它的關節可以向側面展開一個角度,在被踹後是有能力找回平衡的。而Tars的腿除了自由度不足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整條腿是剛性的,幾乎沒有減震效果。在跟宇航員協同工作方面,Tars的純語言交流可能也不是一個好選擇。在星際探險這種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實時的語言通信很有可能無法保證。這就要求機器人有一定的藉助動作甚至顏色與人交流的能力,比如R2-D2的眼睛會變色,而Tars的撲克臉顯然沒啥幫助。下面這個GM的超級碗廣告可以更好地表達我的意思:
視頻封面超級碗創意廣告精選集-中間5分鐘起有段GM的企業篇視頻

也就是說,機器人是有可能通過動作傳遞信息甚至表達情緒的,雖然比不上瓦力那麼牛,但不能否認這項功能在人機協同工作方面的可靠性和效率。

最後回到問題上來,為什麼Tars沒有現實原型?拋開技術上的差距不談,是因為電影里的機器人設計不實用。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思考,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致敬《2001太空漫遊》裡面無處不在的大黑石 當然在此基礎上電影團隊加上了自己的創意使得其用起來更加方便 不然那大長條我不知道怎麼當機器人 難道只能陪你拌嘴不成


造型致敬《2001》的黑石。

起飛時進入駕駛室中間的插槽,致敬《星球大戰》的R2D2。

做了一個經典科幻作品裡機器人「工具性-人性」坐標軸,有趣的是《星際穿越》中的TRAS剛好位於中間的位置。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而這也是為什麼TRAS這般討喜的原因。


同樣是感謝 @四維閑人 的,由於條件限制只能用辦公室的普通A4紙列印,事實證明還是能做出來的哈哈哈哈雖然不是很精緻。


我是來感謝 @四維閑人 的


前面已經有答主說過,目前機器人發展按移動方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履帶式,另一類是基於仿生技術的移動機器人。確實沒有和電影中一樣的設計。然後既然題主問了機器人,這裡板門弄斧,以愛好者身份貼段別人分享的視頻:
Birth of the Robots
個人淺見,電影中的機器人非常簡潔,設計犀利又現代,但現實中機器人要考慮更多問題(如地形情況、機械臂磨損等)。相比電影中的設定,應該是智能化到一定程度,再來考慮其外型特性。其實多足機器人一直在發展,穩定性也越來越好,雖然人家不會說話,但是當年導師放這個視頻的時候我還是跪著看完的:
BigDog-新聞視頻
最後,這種設計的機器人,萬一遇到陡一點的坡,有沒有可能滾下去,滾上來;滾下去,滾上來;滾下去,滾上來循環n次?光想就覺得好萌……


不是現實的設計。
這種機器人基本就2個方向:履帶式,和蜘蛛式。
倒是有一種機器人,像筷子似的,只有尾端連著。這種只在特殊情況下適用。


轉起來那會兒把我驚艷到了。


不知道有啥典故背景啥的,根據觀影時的腦洞感觸,我想到了個以前由於工作關係調研過的機器人的概念吧,叫Self-reconfiguring modular robot。鏈接為wiki鏈接,也就是所謂的自重構機器人。也有叫分散式的。記得是用以空間站建造及作業方向的研究。
挺感動的,雖然外形上不一樣,但是給我的觸動是一樣的,至少它們都很美,簡單粗暴的美。

沒有人形外觀,根據需要可以重構成各種實用的外形來滿足各種移動和工作需求,而且是通過多個一致通用的模塊自行組合鏈接來構成不同結構特特色,分布協調控制。非常的有美感。
wiki里有鏈接到不同研究所的頁面,有興趣去看看視頻是非常的舒服。


大複製術,原文來自影視工業網。

《星際穿越》里的太空船,機器人怎麼搗鼓出來的?


2014-11-15 影視工業網
機器人TARS有沒有把你戳到,我的幽默度是75哦~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太空飛船,知道為什麼要搞成這個樣子嗎?還有那些不起眼的太空服,你知道他們和真的一樣的嗎,這真的是一個高富帥的拍攝團隊....美術製作幕後解析,文章內容整理自華納兄弟電影 電影製作手冊

人類一直在不斷的突破自身的極限從而改變命運,從第一艘航行的船隻,到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可是最終的邊界仍然是誘人而不可能達到的。諾蘭說:《星際穿越》系在討論人類在星系中的位置到底在哪裡這個引發深思問題。

「對我來說,太空探險代表著人類經驗的絕對極限,從某個方面來說,它是用宇宙來定義我們生存的地方——地球。對於一個導演,我很興奮拍這樣一部電影將帶觀眾進入那段經歷,通過這些第一次向外旅行到星系中的探索家的眼睛,真真確確的到達另外一個星系。這是多麼偉大的旅程,你可以想像一下吧,我也一直很感興趣的是我們人類進化的下一步會是怎樣。如果地球是一個巢,我們將如何應對離開的時候到來呢?」

故事背景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危機使人類世界面臨崩潰,《星際穿越》記述了一個大膽的任務,穿過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做人類滅絕前的最後一搏。 但是,最終決定這部電影是其核心的人性故事。導演說空間的大小和氣魄是表現探索隊員之間的關係的最有趣的背景,這些人物關係對我們是如此強大和有意義,以及,它怎樣關係到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星際穿越》講了很多,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裡,但是,對我來說,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做父親的電影。把這些想法放在首要的位置,就有了這個電影的故事,而不僅僅只是消費那些宇宙元素。

《星際穿越》的美術設計———「我們必須面對太陽系裡已經沒有東西能幫我們了這個現實。」

農場的設定

在向其它星球進軍之前,《星際穿越》先在地球上開場了,在美國的中心地帶,那裡的一小群農民種了大面積的玉米。諾蘭對電影視覺質感的真實性的追求,讓不會單獨拍攝一個農舍、玉米地和山,然後用數字技術把他們合成到一起。他想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地域感,這意味著用他們的拍攝團隊需要改變他們的拍攝地

這個嘗試發動了製作團隊的難題:把拍攝地拼起來!然後根據每個拍攝場地的攝影機就緒時間編寫為期四個月的拍攝日程表。「我們幾乎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拍這部電影的,所以退一步來說,拍攝前的幾個月是很有趣的日子,在加拿大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要在不能種玉米的地方種玉米,我們在一個相當短的準備期里有大量的活兒要干。對我們來說算好消息的是,電影中的玉米並不需要看起來長得很好,電影里地球環境已不適合農作物生長。」

就這樣,諾蘭和他的團隊被埋在玉米堆里了,在牧場主的幫助下他們建了一條通往拍攝地的道路,播種500英畝玉米地。製作團隊只有短短半年不到時間讓玉米成長到它的完整高度,在最後幾個星期,終於,玉米沖高最後幾英尺,當主要劇組到達那裡開始拍攝的時候,整個畫面看上去好像這片玉米地本來就一直在那兒的。

諾蘭把庫珀的家園設想為當代的,而不是未來的,永恆的建築靈感來自於於安德魯惠氏的畫作。「庫珀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美術克勞利描述到。「他來自過去,生活在一個髒亂粗俗的後科技世界。所以,做成任何一種未來派建築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它必須可靠而接地氣,就像他這個人。」

克勞利設計了一所看上去像一個家族在裡面住了好幾代的房子,然後讓他的美術部門用所有美學和建築結構完整性建造了一個真的家,管道方面可以省去了。因為它是拍攝日程表上的第一個拍攝地,這個賽跑就是要在短短的10周完成這個房子的建造,而且,玉米已經在長了,所以沒有B計劃。」

因為農舍被設想為一個內景兼外景,重點放在真實的紋理,自然的光線和真實的視角。「對於庫珀來說,農場有著太多的回憶,對於我們來說,它是我們了解他的引擎,」 攝影團隊希望用一種有觸覺、熟悉度和質感的方式來拍。我們不是在那裡欣賞風景的,我們在那裡跟隨著主人公四處走動,

鄉村場景的鋪設不斷地提醒著人們庫珀和他的家人生活的時代。而《星際穿越》反映的是在未來可能成行的太空之旅。製作團隊向大蕭條時代尋找表現人們所受到創傷的靈感,這在電影中激發了這次旅程。美國的沙塵暴,諾蘭最近觀看了紀錄片製作人肯·伯恩斯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放的紀錄片,講述了美國的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生態災難,在全國耕地範圍的群眾性的犁地運動把北美大草原整成了浩瀚的沙漠,另空氣變得窒息,使百萬人陷入流離失所和饑荒的巨大的黑塵暴。伯恩斯的令人心碎的鏡頭和對沙塵暴倖存者和目擊者的採訪深深地影響了諾蘭,並最終影響了電影本身。

服裝設計

「諾蘭有偉大的眼睛,非常精確的知道他想要什麼,但從草圖到完成的服裝,我們只有12個星期的時間,所以我們一直都在猛踩油門式的工作,庫珀和同往太空的宇航員們穿的太空服的設計紮根於現實中的太空服。導演不希望偏離既定現實中對外空環境的需求太遠,所以,它可被識別為屬於20世紀的宇航員,更加能夠接入歷史,能看到20世紀宇航員的影子,而不是看起來像是某個遙遠的未來。

設計師從上世紀60年代到今天宇航員裝備演變的研究,從水星計劃的銀色套裝到在月球上行走的阿波羅宇航員穿的胖胖的服裝,但她最終融合了所有宇航服的多種元素。設計了一些必須被加進宇航服構造的硬道具,如氧氣系統、專業的手套、甚至肘型火箭。這些都是使用3D建模進行設計,然後美術部和特效部合作製作和微調。之後由索弗瑞斯和她的團隊用能夠強調這些功能裝置的服裝面料把道具集成起來。「宇航服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為了裝飾,一切都得服務於一個目的

這又增加了另一層的難度,因為所有的東西,尤其是氧氣系統,必須真的能工作。 「演員在電影里一半以上的時間穿著航天服,所以如果戴上頭盔,氧氣系統必須發揮作用,否則他們就無法呼吸,」 她解釋說。由於能製作宇航服的地方很少,索弗瑞斯找到了一家名為SPCS的可以製作全體船員裝備和表面織物的公司。

設計師與導演一起,以雙子星計劃的環和滾珠軸承設計為基礎,定下了船員們頭盔的造型。花了四個月時間的設計、製作、再做舊頭盔,一套操作音響系統被研發出可以安裝在他們的頭盔里,方便演員和導演之間的溝通,和演員在演對手戲時彼此之間的溝通,這將最終被編入影片的最後混音。

對於已經變得很沉重的宇航服,設計師必須再加入循環冷水管的冷卻系統,為了不讓演員過熱。服裝主管對宇航員在真實太空中用的系統做了研究,並以此為靈感製作出了電影里用的系統。也包括有散熱和防止玻璃蓋起霧功能的裝有風扇的背包,最終的重量總計在30到35英鎊之間,這還不包括他們拍水下戲要穿在裡面的潛水服。


機器人的設定

「這個影片發生在一個資源枯竭的未來,所以科學界極端依賴于軍事科技那裡保留下來的任何東西,在設計上,我們想做成關節式的機器人,防爆而堅不可摧,強調的是力量和功能,而不是外形。」這些機器是已經退役的軍用硬體並重新用於航天事業。,它會思考會說話,但是要避免電影里的機器人普遍的擬人化特徵

除了要活動起來,但是導演更希望機械宇航員在《星際穿越》中是像人一樣的存在。在訪問了特效小組多次後,特輯演員歐文投身進了小組工作,使TARS和CASE在銀幕上活起來,在片場,歐文操縱木偶裝置,和其他演員互動,
因為沒什麼需要用CG技術來增強,很快保羅·富蘭克林也加入了TARS團隊來提升動作場面,以及除去演員的痕迹。最終的結果是機器人的很多活動部件成為了一個和諧整體,諾蘭的實用機器人的概念轉化成了一部液壓木偶,不同於任何電影人曾經做過的機器人。

當火箭運載著漫遊者號太空梭升入太空,TARS和人類的船員一起離開了地球。製作團隊設計了一個效仿歷史悠久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火箭發射畫面的視覺特效場面。 「我們希望觀眾能讀出這個場景里的電影語言,」 保羅·富蘭克林說。「所以,克里斯叫我們看了所有老阿波羅升空進入宇宙的有特定畫面的鏡頭。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任務是用的這些巨大的360英尺高的火箭,所以助推器和現代不同。加上那些從發動機噴吐而出的巨大橘黃色火球,那是我們想追求的大小。」 就像TARS一樣,漫遊者號太空梭和其它飛船也是從諾蘭車庫裡的實驗飛出,出現在大規模創新的電影拍攝中。


飛船的設定

諾蘭和克勞利開始了設計電影中的三部飛船的過程,漫遊者號、登陸號和耐力號,他們開展了關於航空航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研究,看了幾小時的國際空間站IMAX紀錄片,參觀了企業家伊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設施和龍航天器,並在現在退休安置在加州科學中心的奮進號太空梭附近走了走。

漫遊者號,耐力號的快速穿梭機,是第一個誕生的。完善的三維印表機生成的模型,克勞利帶來了一隊雕塑家雕刻出更詳細的起落架、起落架、發動機、氣閘等生活必需品,而不損害其圓潤的曲線輪廓。接下來是登陸者,一個稜角分明的龐然大物為力量而造而不是速度。「如果漫遊者號是德國賽車,可以呼嘯著飛到一個星球再飛回,著陸者就是一個重型俄羅斯空運貨物直升機,」 克勞利描述到。「這個重負荷機器是設計用來運載貨物出耐力號和把它放在星球的表面,這個動作是通過船身上下顛倒完成的。因此,宇航員的座位可以360度旋轉,駕駛艙狹小擁擠,飛船頭重腳輕,以給貨物騰出空間。」

漫遊者號和登陸者號均被設計成能緊緊依附於耐力號的環形母艦:一個多層面的設計難題,克羅利和諾蘭用低科技的方法破解了。「我帶來了一些丙烯酸塊,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組合,直至最終白弄出一個用12個隔艙拼出的環的幾何形狀,」 克勞利說。

耐力號的環型模塊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分段的輪子,帶有一個中心輪轂,轉速為每分鐘5次,以通過向心力產生1G的重力。通過氣閘系統和彎曲連續的樓層連接,船上的12個隔艙在整個任務有著各自的使命:四個發動機隔艙


2001太空漫遊的劇照:

其實有很多鏡頭都是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這走路姿勢這不就是minecraft里的小人嗎。。。


猛地一看會覺得很像雙開門的電冰箱,感覺分分鐘就能掉出冰塊,不過轉起來的時候和觸角伸展開還是覺得很屌的。據說是很出名現代建築大師的作品,方方正正的強迫症看了很爽。


東北大板兒


機器人的設計原理來自於諾導少即是多的原則,但現場的製作才是真實。用僅有的八周時間,使得重達90公斤TARS終於可以藉助液壓系統觸發附件控制器的方式動了起來,簡而言之就像打電動遊戲一樣用按鈕控制機器的各關節的動作,並且連屏幕也是真實的。


最後這玩意貨跟著男主進駕駛艙躺平再翻起來一部分的時候,真的好像星球大戰里,x戰機等單座機的維修機器人的感覺。

四折棍的機器人或者行走機器的設定我總覺得一定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是「哎,好像是那個那個什麼來著~」 可惜就是想不起來在哪裡看到過類似的設計。


絕對借鑒的庫布里克的黑石碑啊。。。這次是真的帶著智能了,最終在男主陷入「五維空間」的時候做的就是啟蒙的活啊。。,


Tars出來的時候就想到了marvin!!!還是marvin最可愛!


現在流行扁平化設計,擬物化過時啦,怎麼簡潔怎麼來


很醜很實用,很萌很靈動,救人科研逗你玩,樣樣都不慫^_^


剛開始:尼瑪這個大冰箱是個啥
在水裡:卧槽這玩意還防水
轉起來:卧槽這玩意還能轉
開飛船:卧槽好炫酷 好想搞一個當寵物


推薦閱讀:

雙盲測試,計算機可能打敗一流書法家嗎?
如何評價《瑞克和莫提》這部動畫?
為什麼了解了克蘇魯文化的人喜歡把該文化跟其他作品聯繫?
星際時代什麼能作為一般等價物?黃金?能源?熵排量?還是信用度?

TAG:科幻 | 星際穿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