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至建國前出了那麼多大師?如辜鴻銘、錢鍾書、陳寅恪等。

那些大師動輒通曉多國語言,學貫中西,印刷機的腦袋,何也?不僅僅是骨骼精奇吧……


學術類大師不多,你應當體諒
民國是個什麼時期,舊有的道德體系和文化基礎被來自西方新體系所衝擊,射了一地。
樓上有人評價所謂民國理工科大師怎麼怎麼的。細想想,連理工科與文史科這樣的學術分類就來自於西式的知識結構分類,那時候連吸收都沒吸完,還指望這幫人開天闢地出大師?

難道就沒有大師了?
不,還是有的。
齊白石—國畫大師
林元水—石雕大師
楊露禪,董海川—武術大師
于右任,胡漢民—半個書法大師
...........
中國傳統文藝體育項目方面在民國還是出了些人的。

—————————————————
—————————————————
有的朋友一味的迷戀民國的景色,其實也沒啥,能理解。咱們懷舊,老外也懷舊,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講的就是這個心態。
另貼一批幹活,自取
林語堂(1895 10.10-1976 3.26)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
巴金1904年11月生,1921年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畢業。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民國開始是都快50歲了
魯迅(1881-1936)到民國時他已經三十歲了
  辜湯生(1857.07.18-1928.04.30)
  王國維
  生卒:1877年12月3日(丁丑年)-1927年6月2日
  傅斯年,教育家。北大畢業後回山東參加官費留學考試,進入倫敦大學研究院,學習心理學、,後到柏林大學學習相對論、量子論。
  潘光旦,清華畢業後入美國達茂大學學習生物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古生物學、遺傳學,獲碩士。
  蔣夢麟。6歲入紹興中西學堂,蔡元培就是他的老師。12歲入上海法國天主教會學校,和杭州美國基督教會學校。1904年入上海南洋公學,1909年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先學農科,後轉教育學,獲法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從師杜威獲博士。
  錢玄同。早稻田大學學習日語和教育學。(章炳麟門生)
  錢端升。南洋中學--清華大學--巴黎大學博士。
  魯迅。江南水師學堂--路礦學堂--官費留日生。
  竺可楨。在唐山工學院獲庚款獎學金留美,伊利諾斯大學學士--哈佛研究院碩士、博士。
  侯德榜。中國化工奠基人。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熊慶來。中國現代數學奠基人。1906年在雲南方言學堂法語班考取公費留學生,巴黎大學學士、馬賽大學碩士。在東南大學任教時是嚴濟慈的老師。
  丁文江。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留學英國5年,是1923年玄學與科學論戰的科學方代表人物。
  馬浮。翻譯家,精通儒家經典。留學日本和德國。
  馬約翰。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春田學院。
  馬寅初。留美經濟學博士
  王力。語言學家。清華畢業留法博士。
  王國維。國學大師。留學過日本。
  王德榮。中國航空教育和空氣動力學奠基人。倫敦大學學士、帝國理工大學碩士。
  華羅庚。清華工作後去劍橋大學研究院深造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研究員,伊利諾大學教授。
  還有胡適等等。通過以上這批人你可以發現,他們幾乎都是在新式學校或教會學校完成的初中級教育,都曾有留學外國大學的經歷。他們的成才與接受新式教育有絕對關係。我沒做過具體統計,但民國和建國初期的這批『大師』們,出於傳統儒家教育的絕不會超過十分之一。因為我隨便抽查了一下,發現只有錢穆沒有上過高中和大學,也沒有留過洋。就連精通儒學,翻譯了很多儒家著作的辜鴻銘,也是留學歐洲13年。(轉自百度)


首先,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近代學術的開創期。近代學術的規範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其次,民國的學者不可否認有著西學與傳統比較好的結合。

首先他們的傳統教育沒有中斷,如魯迅如此旗幟鮮明地反對傳統,但他的舊學根基是非常紮實的。但他們又接受了西方現代思想的教育,有留美留歐的,還有留日留俄的。王國維看著似一個舊派文人,但他深受叔本華的影響。

這些學者在同時接受兩種思想後能夠很好地比較、權衡,會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去偽存真、揚長避短。


因為以上兩點及其他原因,現在回頭來看,民國時好多學者都充當了填寫學術空白、開宗立派的開山祖師的角色。如魯迅的小說史研究……

所以哪怕在當下看來平平的東西,放在當時的背景下,你也不得不佩服其開創之功。

如,胡適的白話詩,兩隻蝴蝶等等,現在看來慘不忍睹,但在那個學術(嚴格來說白話詩應歸入文學一類)草創與規範的年代,但是你不得不說他開啟了一個中華詩歌的新時代。


還有,民國士人多有一些風骨,在中國文人和知識分子界,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加成作用。

還有一個用臭了的詞叫名士風流。

就我個人而言,就喜歡那些有著各種怪癖的可愛怪老頭。那個留著辮子喜歡聞小臭腳的辜鴻銘,我想像那個畫面就覺得頂可愛的。那個說著「八部書外皆狗屁」的黃侃「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我也挺喜歡的。


最後,不得不說,很多人會對過去有一份追憶,對美好有一些嚮往

民國如此,80年代也是如此。


以民國大師的水準衡量的話,現代中國可以出一堆這類水準的大師

太扯?要不要問一下當年的中國理工方面有幾個大師?
在一片文盲的狀態下,突然來幾個知識人自然就覺得高大上了。
所謂的大師的名言,在今天無非就是幾個段子手。

看清楚題目,題目說:為什麼晚清至建國前出了那麼多大師?如辜鴻銘、錢鍾書、陳寅恪等等
我的回答是:對比現代中國,民國時期並沒有出什麼大師。
要比,應當是和其他國家比較,而不是關起門來自稱大師。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的時候,我不說中國能不能出一個愛因斯坦,也不說中國人幾個人能了解相對論,但說有幾個人知道「相對論」?
1913年,約瑟夫湯姆遜發現了同位素
1895年倫琴發現了X射線
20世紀初西方湧現了一大批足以可以影響到今天的偉大天才,他們包括但不限於: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
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在談論民國所謂的大師,我總覺得大師這個稱謂真的是太廉價了。

我不是比現代中國,而是比當年世界上其他國家。民國時期是各種科學的大爆發時期,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愛因斯坦之類的和他們同一個時代的人,我可沒說比現在的某某某,對不?

說話講良心,就不談理工科吧,就說文科,既然民國出了那麼多大師,為什麼得獎的是莫言和高行健?當然,高行健是2000年得獎,他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算是法國人,但是他得獎的《靈山》可是在1990年就出版了,那時候他還是中國國籍,這點沒錯吧

當然你批評我批判者比被批判者高一等,我當然只是一個小人物,敢問諾貝爾委員會的評審們都是瞎子不成?

蘇聯不如英美德多,很簡單,蘇聯本身科技沒有英美德那麼發達,蘇聯是一個相當後發的國家,蘇聯接手俄國之前,俄國是啥樣?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打的灰頭土臉,且蘇聯的生活條件遠不如英美德。

如果說這樣還不能體現國家自身對於諾貝爾的影響,那麼我們評價一下日本在前後時期的不同。日本第一個諾貝爾出現在1949年湯川秀樹獲獎,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生活大幅度 改善,帶動了一大批日本科學家獲獎,尤其是21世紀以後,日本人才完全是井噴。

有些人啊,上課聽馬克思主義,下課完全忘光,當然我不是說馬克思就是如何正確,我只是說學了一些東西要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一部分人被從體力勞動解放出來,從事專業的腦力勞動,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大爆發時期。大科技爆發的前提就是這幫大師們有錢,有閑。

天天為生計發愁,也不知道明天是不是這個軍閥打過來,那個日本軍打過來,哪有什麼心思搞什麼科研?魯迅當年為什麼要棄醫從文?不就是為了救國嗎?沒辦法,大師們也不想,雖然大師是大師,大師很牛B,但是大師也要喝水吃飯,大師也有七情六慾,大師也有個知識分子面子問題,大師也要講究派頭,關在家裡不行,大師也需要交流,和國際接軌,大師也是人。

我就很不明白,其實這些道理非常非常簡單,沒什麼高深的,怎麼就是有人想不明白?

---------------------------------------------------------------------------------------

中國哪個時期都有一幫的遺老遺少,清朝滅亡的時候有辮子軍,今天也有崇拜當年的民國「大師」,也是因為民國實在是乏善可陳,平民實在很慘,拜無可拜,就拿出一幫大師說事。

這幫人實際上本質上就是反現代化。這種人不但是中國有,外國也有,像甘地那幫人也是一樣。

民國時期的「大師」果斷有,但是那些人是美國人,純粹接受的美國教育,和民國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例如楊振寧,李政道這幫人,當年他們獲得諾貝爾都是1957年的事了,算不得民國頭上,和民國沒什麼關係,如果確切有關係,那就是出生在民國,如此而已。

動輒通宵多國語言的人,現在中國有多少?要不要去外交部瞄一下?要是這都能算大師,天朝現在的大師都能溢出來了

用一個民國大師的說法:你們這幫人就是九斤老太,遇到事只會先退讓,先回到過去。本質上和原教旨主義沒什麼區別。
-------------------------------------------------------------------

補充:
我比較喜歡李沁峰的提法,儘管他反對我的答案,但是他指出的一個問題

說到大師,不得不提到西南聯大,艱苦的條件,住得差,吃得差,經常受到炮火的襲擊,擁有的只是自由的學術氛圍和強國之志,所以專家輩出。那個時候的專家放到現在也能算大師了,不應該苛求前輩。 況且,現在的專家很大程度上不過是」磚家「,隨著學術職業化,比如我熟悉的數學領域,大多數教授(甚至包括國外)都是僅僅站在前人肩膀上灌水而已,有什麼值得自傲的?

這實際上就是我反覆表達的一個觀點:所謂的大師也好,專家也好,他是來自人類社會,他們的培養不能說脫離人類社會。

要培養大師,專家這類的人物,需要優厚的條件,需要住的好,吃的好,需要和平的環境,如果現代中國比過去中國更能提供優厚的條件,吃得好住得好並且和平,因此現代中國的大師應該比過去多。

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簡單,卻最難做。

能稱為大師的,首先是天賦過人,當然我們沒有辦法看出來誰是未來的天才,這是無法預測的,所以,我們應該:

  • 大力普及教育,讓未來有可能成為大師的小孩,有一個紮實的基礎
  • 提高整體收入,讓有志成為大師的小孩不會為將來的吃穿住行發愁
  • 建立和平的環境,讓大師們不會被戰爭所困擾

就這幾點來說,現代中國遠比民國時期做的好,老老實實的做基礎,天才和大師自然會降臨。

建議大家看一看這個為什麼德國製造口碑那麼好?

這個作者寫的非常好,引用一下

中國人一直以來犯的錯誤,就是,覺得製造業好像就跟武俠劇裡面的武功一樣,找到一本秘笈,或者訣竅,就可以成為頂尖高手,如果沒有,那肯定哪裡不對,還有秘笈或者訣竅沒找到。

我百分之百的贊同他的觀點,沒有武功秘籍,不但是商品的製造,包括所謂的大師的生產也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武功秘籍,沒有什麼訣竅,你做好自己該做的東西。

最後,發一下我個人的私貨,我個人不相信中醫,中國功夫之類的玩意,醫學和搏擊之類的也是一樣,科學的道理可循,沒有什麼可神秘的。
-----------------------------------------------------

直面批評者:我知道你們在說現代中國的自由度不如民國,我知道你們想說的是民國時期的大大師多是由於民國時期風氣開放,更加自由

我非常坦率的直接承認:是的。省的彼此打口水戰,儘管我能舉出一大堆反駁的例子,但是我懶得多費口舌。

問題在於這個所謂的自由度不能抵消現代中國更多的優勢,這種例子最簡單的就是蘇聯了,沒有人認為蘇聯時期是自由的吧,蘇聯時期的大師出的少嗎?

蘇聯時期的諾貝爾有文學獎,有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學獎,甚至還有一個經濟學獎。SO,你還要說什麼?
誰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以禁錮自由聞名的蘇聯出了成打的諾貝爾獎?

民國時期的自由不能抵消由於客觀物質和環境原因帶來的劣勢,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


北洋政府有話說,你們KMT北伐就算了,現在連我們培養的大師也要搶過去算你們的,土共都沒這麼無恥!


「沙漠里長一株灌木」和「森林中長一棵大樹」的區別:前者比後者顯眼得多。


一定是因為體制!
民國的體制就是好,能培養出毛澤東 周恩來 朱德 鄧小平 十大元帥這些大師中的大師。


我就知道你們要說體制
我就知道你們要反對最高票
我就知道你們要說學術氛圍
我就問幾句:
有多少人是在學術圈的?
有多少人哪怕只是通讀過唐長儒田餘慶鄧廣銘閻步克鄧小南老師的著作?
你們對歷史學發展的認識還停留在封建社會的階段吧?

知乎的政治正確啊,呵呵


知乎剛創立的時候,不也產生了好多大v~

九斤嫂常說,一代不如一代啦~


把觀念和定義都捋清了,什麼叫晚清大師,神馬叫民國大師,神馬叫共和國大師?
你去了一遭美國,你就是美國大師了?這個必須要說清,主要時代在清朝的,是清朝大師,王國維是也。主要時代在共和國的,共和國大師,主要時代在民國的才叫民國大師。你要說你民國出生,大半輩子在共和國,就是共和國大師。要是跑美國的時間比在中國還多,那就是美國大師。


你所說的大師會那些外語?分別達到什麼水平?在專業領域有什麼貢獻?有沒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留下了什麼著作?現在這方面的情況如何?如果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回答,我認為當年確有一些人文領域的優秀學者,應該比不上現在多。你要說的是有海外教育背景又通舊學,通曉多種語言,知識淵博的狂人,那知乎的水平比民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一個高中畢業就算是知識分子的時代 「通曉多國外語+學貫中西」那真的就是大師了 呵呵呵


只針對文科說兩句,一方面大師們的家學都在,家裡從小安排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國學底子打的好;另一方面又很早接觸外國文化,不少人甚至從小在教會學校學習,看外文和看母語似的,導致能快速和國外接軌。像朱生豪先生這樣大學畢業就能翻莎翁的,現在的英文系畢業生有能力麼?

國學功底紮實,眼界又遠,和國外學術界無縫接軌,這只有晚清民國那個時代能既有文化沈澱又有新思潮湧入。

現在自己查中文資料的時候,老覺得國內的文化斷層很明顯,幾乎少了一兩代人。


新舊交替都出大師,問題是那些大師有巨大的成就也有現在看起來相當荒謬的認識,比如魯迅眼裡中國火藥只用來當炮竹(現在很多人都這麼認為明清沒火藥武器)梁啟超竟然認為中日同文(日語黏著語和漢語獨立語千差萬別)胡適寫的第一篇白話詩有多幼稚也可以自己參考,他們的大師地位是建立在他們敢於破舊立新,而這也是那個時代普遍愚昧和缺乏教育的環境下,他們思想超前決定了他們大師地位,同樣他們由於出身於舊時代也是舊時代的精英掌握著現在已經不那麼重要的舊時代知識又接受了那麼多新文化,所以相比現在也就烘托出他們的牛叉,我想現在也不會有人覺得自己寫得一手好八股和通背十三經典而被人稱為大師,就算你能具有魯迅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水平,寫的出現代水平的白話文學,也不會有人稱你為大師,因為這些事他們已經做過,你再做重複勞動你也只是一個跟風狗,就好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你後人模仿的再像,你也成不了書聖。那麼要成為大師只能再破舊立新,後世的蔡京一類大師也是獨創新書體才是大師。
反過來,如今社會不出大師的原因在於破舊立新很難,玩過了就去號子里撿肥皂(誰我就不說了)玩牆頭草也決定你沒啥能力破舊(說文脈已斷的自己就曾是斷文脈大軍的一員)當文化流氓的還有啥前途(也不說誰了)
而流亡在外和背靠大樹的就更不值一提,吃飯都成問題,那麼大師在哪裡?很不客氣的講工業化飛流勇進,人人一心向錢,而民粹和保守主義崛起的時代里大師什麼的很難出現,就算出現了大師,那要證明他是大師怕也要時間。

破舊立新的難處在於,你懂的不多說。
反過來某些標榜破舊立新的不脫離幼稚化,抱大腿行為以及標題黨的嘩眾取寵,要成為大師還是下輩子吧


微博上的公知每月都換一批,質量和速度都完爆所謂大師。


過去民國熱,現在民國黑。
你們這些人,真是夠無聊。

以民國大師的水準衡量的話,現代中國可以出一堆這類水準的大師

什麼話?
一點皮毛都不懂,出來瞎嚷嚷。
這些時間放在練功夫上,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
曬幾個回復,有同樣的問題的就不必評論了。

Rothschild
之前幾百萬。奇瑞qq的總工扔民國都是絕對是大師,呵呵。各大學牛逼教授多了去了,僅僅中文系舉例,學術紮實深不見底的教授各個名校都不少,你不認識罷了。民國那種遍地文盲的時代,所謂大師屈指可數,而且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辜鴻鳴的英語水平被惡魔奶爸狠狠扒皮。呵呵,奶爸扔民國也是民國大師,至少水準遠爆那些歐洲遊學一圈回來的混混兒。而當代中國外語水準不在奶爸下的多少?更別提學術能力深厚的英語教授太多。呵呵,就怕扒皮啊

不是背背愛因斯坦的就能成為愛因斯坦,你能找出一個能與錢鍾書、錢穆、楊振寧或者陳省身一戰?一看就是沒讀過書的。

俞翔
你懂你倒是寫個答案啊……上來說人家皮毛都不懂,然後嘴遁。。

見上面的評論。補充一句,民國大師輩出,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同時接觸了古今中外的文化衝擊。不多讀點書是不懂的,才懶得給你們寫答案。


話說有一日,海森伯格偶然路過一座古教堂,教堂內有一斷碑,上文:先畢達哥拉斯,後亞里士多德,三百年前艾薩克,三百年後海森伯格,費米,愛因斯坦,狄拉克,玻爾,普朗克,郎之萬,德布羅意,薛定諤…」

碑文中斷,後不可查。
那海森伯格見了此碑文,長嘆一聲:「這年頭,大師太多,實在不好混啊」

————那個年代大師多是天下大勢


國學比他們強的,西學沒他們強。西學比他們強的,國學沒他們強。


默讀《韓非子·五蠹》第一段


我就奇了怪了,題主舉例人文方面的大師,那就對人文有研究的人出來好好討論一下他們的學術成就能不能當上大師……你們在那瞎逼逼什麼?他們的作品翻沒翻過?
科學領域同理
你們對於做成一件事情的難度是如何來確定的?


其實前兩名的答案並無衝突。
一個表達現在的條件好得多了,民國大師的能力拿到現在什麼都不是。

另一個表達大師還是要具有時代的開創性,不能光看能力。

第一個會鑽木取火的人拿到現在算不算大師? 所以要稱的上大師不僅要看其自身的能力,身處的時代亦很重要。

論對時代,民國大師的貢獻主要還是集中在國內,真正走出國門為人類進程作出貢獻的有幾人?現在也是一樣,你或許能找出許多對國家有幫助的人,但對人類進程有貢獻的屈指可數。
當然這不是說他們就毫無價值了,民國因為時局動蕩,管好自家事都不容易,還有空管人類進程?
而現代我國處在發展期,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類研究自然無法有較大發展,發達國家為什麼有那麼多諾貝爾獎?不要拿自由說事兒,就是他們生產力高度發展,教育充分普及的條件下促成的。
論對國內的貢獻,自然還是民國大師多,但這在每個國家都是一樣的,亂世出英雄。

如 @李建秋所說,要出現大師,搞好基礎教育,到適當的時機自然會冒出來。


推薦閱讀:

看不懂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和《管錐編》,但是又很想看明白,應當怎麼辦?
錢鍾書的《閱世》究竟寫的是什麼?
假如方鴻漸娶了唐曉芙,生活會不會也是一地雞毛?
你從《圍城》中讀出了什麼?
從養貓養狗上就能看出性格,有道理嗎?

TAG:錢鍾書 | 辜鴻銘 | 陳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