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具有傳染性嗎?
媒體對自殺的報道會提高社會的自殺率嗎?peers的自殺念頭會傳染嗎?為什麼?
自殺事件經由媒體報道後,極易提升社會自殺率,這被稱之為「維特效應」。(——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2001,P154)
兩百多年前,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不僅使歌德名聲大振,而且在整個歐洲大陸捲起了一股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正因為此,好幾個國家把這本書列為了禁書。
1974年,戴維教授對此現象進行了系列研究。他發現緊接著對轟動性的自殺事件的報道,在報道覆蓋地區,自殺率便有了大幅提升。
對此的解釋源於社會認同理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的消息之後,可能是被鼓勵了勇氣、可能是被提供了操作模版,導致他們最終實施了效仿行為。
- 時間聚集性:為什麼都選擇在2010年(而不是更早或更晚),接二連三(一個緊隨一個)地結束生命?
- 方式雷同性:為什麼全都不是其他自殺手段?十三個人都選擇跳樓,這樣的概率有多高?
無法否認,媒體報道後,榜樣的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不僅自殺行為具有傳染性,犯罪行為也如此。各式各樣的犯罪意念幾乎人人都有過,但付諸行動仍是其中很少的一個比例。還記得2010年發生的系列校園攻擊案么??福建南平、廣西合浦、廣東雷州、江蘇泰興、山東濰坊、陝西南鄭,如果不是媒體宣傳,什麼樣的概率才能讓這麼多不同地方的對社會懷有仇恨的人,選擇幼兒園、學校的無辜學生作為攻擊對象,實施如此類似的暴力襲擊案?
可以觀察到,惡性事件經媒體宣傳後造成傳染性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 被鼓勵的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動機
- 操作方式具有共性
- 案發時間具有聚集效應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會傳染……
這首詩就是傳染源……
慶幸的是,我們已經站在了海子所期望的「明天」。
可惜的是,海子本人卻沒辦法看到了……
1987年9月20日,中國第一封「跨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發出。
1989年3月26日,詩人査海生(海子)在山海關卧軌自殺,年僅25歲。
1989年4月27日,被官方稱之為「風波」的事件爆發。
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
個人認為:有。
當一場考試的題目特別難,難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時候,有了第一個交卷的,後邊兒常常會有一大票人呼啦呼啦的全跟著交了。
尤其是在這場考試不會出成績,不會排名,不會影響到以後的情況下。
有候我也挺想交卷的,可惜有一道名為「父母」的題目還沒寫完。
如果正能量有,自殺就有
有
建議閱讀塗爾乾的《自殺論》
要談這個問題就得說感染力咯,發個比方:打哈欠 。
試想一下打哈欠這一動作,打哈欠就是一種極具傳染力的行為。僅僅因為你讀到了「打哈欠」這個詞語很多人就會在隨後幾分鐘內打哈欠。即使是在這樣寫的時候,我也已經打了幾次哈欠了。如果你在公交或者地鐵亦或者機場候機廳讀這段話,並且你打了哈欠,很有可能那些看到你打哈欠的人也會打哈欠。
類推,打哈欠的圈子會越來越大。
人們的行為都是極具傳染力的,僅僅是寫出「打哈欠」這個詞我很有可能就讓人們閱讀的時候開始打哈欠。那些看到你打哈欠的人也會做出相同舉動。
自殺,人們看到這個詞能聯想到什麼?跳樓?割脈?服安眠藥?
喔,其實傳染性不強嘛,因為人們怕痛,生物排斥死亡。大家會在第一時間其實拒絕被傳染這個動作抑或是行動,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自殺是舒適的,是一種大的解脫,是一切美好的開始,並讓你接受了他的思想,(估計只有高端心理暗示活著催眠才能打破生物對死亡的抗拒)他在錄給大眾看自殺直播。喔天吶,這簡直就是犯罪!
日本自殺率極高的那段時間曾出過一本「自殺手冊」我很懷疑這其實是提高自殺率的一大因素。
推薦閱讀:
※不丹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黃曉明到底多高?為何明星大都謊報身高?
※為什麼藝人自殺的新聞總出自韓國?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應該度讓到什麼程度?對明星生活的無限制「關心」是什麼一種心態?
※結合國人的一些特點,怎麼看待中國大陸網友在評論時的種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