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肅?


今年三月的時候去鎮江北固山看到了魯肅墓,雖然墓是近代所建,也可聊供追思憑弔。放張照片如下。
我也來答一下這道題吧。

魯肅字子敬,無論孫權如何詬病,小說如何演義,這個人與周瑜、呂蒙兩人合傳,是聲名赫赫的東吳四英將之一。他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六年,卻無疑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之一。

他勇邁絕倫,強弓利箭能穿厚盾;他寬厚得人,友瑜親亮眾望所歸;他略不世出,吳宮一對洞若觀火;他縱橫捭闔,聯劉抗曹奠定天下三分。算起來這個人無論是人品還是才華都無可挑剔,又是三國的局勢中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可偏偏存在感不高,有些人就是這樣,你知道他很好,好到常常忽略了他。

魯肅出身豪富之家,相貌魁偉,好弄刀劍,少年時不治家業,樂善好施,振困周急,不遺餘力。遇到周瑜來借糧,家裡有兩個大糧倉,當即爽快地將一個糧倉三千斛米送給了當時還是個小小居巢長的周瑜。魯肅的慷慨豪邁令周瑜深以為奇,兩人傾蓋如故,相交莫逆。

魯肅沒有因為居巢長官微兵寡而小覷周瑜,同樣的,對於殘暴庸碌的袁術的招攬,魯肅也沒有因為他權傾江東而多看一眼。這時候的魯肅熱血不羈,冷眼王侯,頗有豪俠氣度,令長輩大搖其頭,直說「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東漢末年,當眾人還沉浸在漢室的輝煌和太平中時,魯肅已看到了天下初生的亂象,他看似離經叛道的性格,卻是應運而生。

「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他帶領魯氏一族以一種近乎逃亡的形式遷徙到了遠離權力漩渦的江東,以他的洞察和果決讓親族躲過了中原的戰禍。作為最早從末世中醒來的一批人,一開始的魯肅並沒有匡扶天下的宏圖,更沒有裂土封侯的野心,他聽從好友劉子揚的建議,準備去投靠鄭寶,卻被周瑜勸阻,轉而投奔孫權。

周瑜勸魯肅投奔孫權的話其實很玄乎,說什麼「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其實這時的孫權雖然襲位不久,但是經過孫堅、孫策前兩代的積累,孫氏在江東可謂風頭無倆,豈是鄭寶能同日而語的?周瑜又何必用這些玄之又玄的話來誑好友呢?然而,在周瑜勸魯肅的一大段話中,只有一句話才是他真正要說的。

——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多年知己相惜,周瑜如何能不了解魯肅?以魯肅的目光如炬,又怎麼可能看不清局勢呢?周瑜明白,此時的魯肅選擇鄭寶,只是想至樂土,觀時變,明哲保身,守護一族富貴平安,並無心捲入亂世的漩渦中。於是周瑜才告訴他,當今之世,擇明主而仕,方才不辜負一身文武韜略。

魯肅與孫權相談甚歡,魯肅甚至還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吳宮對。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段話直截了當,援古證今,第一指出今之曹操猶楚漢對峙時之項羽,強悍勢大,「不可卒除」;第二說如今的漢室猶如當年的嬴秦,覆亡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命運;第三建言孫權拒江東而觀天下,以長江為憑,勵精圖治,可成帝王之業。

這一年是建安五年,魯肅不鳴則已,一鳴便是衡量天下,建號稱帝的大手筆。這被稱為隆中對東吳版本的一段對話,還早於隆中對七年。這一年曹操還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劉備還在為興復漢室四處奔波,眾人還對這個四百年的王朝存有幻想,魯肅卻一針見血地要取而代之。

他的智慧可以是危邦不居,也可以是激流勇進;可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可以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無疑,孫權的年少英明讓魯肅在仕與隱的選擇中再無猶疑,同時,魯肅近乎於狂妄的宏圖壯志也打動了孫權。

孫權厚賜魯肅,讓初到江東的魯肅豪富堪比當年,恩寵異常,令老臣張昭都有些看不過去。一時間君臣相得,周瑜常年征戰在外,魯肅儼然已是吳都群英中最耀眼的一個。劉表死後,魯肅建言結盟荊州,對抗曹操,但是魯肅到達荊州的時候劉表之子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魯肅轉而與劉備締結了聯盟。

曹操揮軍南下,東吳群臣惶恐,一片投降之聲。此時周瑜尚未歸來,孫權猶豫難決之際,問及魯肅,魯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一番話直切要害,將哄哄鬧鬧的東吳集團劃而分之。這個集團里有的是豪門士族,文武俊才,每個人都有他的分量,不會因為效忠於誰而改變,而孫權是一桿秤,他們現在便在孫權的稱上,但是,既然孫權這桿秤很快就要毀滅了,他們也不介意跳到曹操的秤上。投降未必是懦弱的選擇,只是沒必要做無謂的犧牲,但是對孫權來說,卻是背水一戰別無選擇的。

看似坐擁江東的孫權,卻在此刻感到了孤軍奮戰的無助,魯肅是第一個站到他身後的人。孫權不禁感嘆道:「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魯肅結盟劉備,勸孫權召還周瑜,周瑜歸來後,一力主戰,剖決如流,指出曹操南下作戰的四大弊端,「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孫權揮劍斷案,赤壁之戰由此拉開序幕,孫劉聯盟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天才將領周瑜更是留下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魯肅從戰場上歸來時,孫權不但令諸將相迎,更是親自持鞍下馬,恩寵隆盛非常。孫權笑著對魯肅說:「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魯肅卻言:「未也。」眾人愕然時,魯肅舉鞭而道:「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從吳宮對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到現在的「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從始至終,魯肅追求的都不是偏安一隅,這一點他的三分天下戰略與周瑜的二分天下進而問鼎中原殊途同歸。只是,殊途同歸,終究是同歸殊途,赤壁之戰聯劉抗曹是魯肅與周瑜這位幾乎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摯友的最後一次合作,自此之後,魯肅立志於鞏固孫劉聯盟,甚至不惜勸孫權借地與劉備,與想要軟禁劉備,千里伐蜀獨取益州的周瑜已然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

不幸的是,周瑜於伐蜀途中病逝,二分天下最終也因為這位軍事天才的去世而成為泡影,失去中流砥柱的孫權痛哭流涕,直呼:「孤何賴哉!」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周瑜的遺願竟然是讓政見與自己的完全相左的魯肅接替他的位置。周瑜知道,他二分天下的戰略無人能夠繼承,那麼在他離去之後,能夠協調諸將,防守邊陲,在赤壁之後的亂局中與劉備曹操周旋的人,就只有魯肅。

而魯肅也確實沒有讓這位老友失望,他勸孫權讓劉備都督荊州,遠在許昌的曹操聽聞後,不勝驚恐,連筆都落在了地上。

這一次,又是魯肅站在了孫權的身後。

魯肅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是建安十九年。這一年劉備得到了益州,孫權想讓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卻上演了著名的一出「有借無還」,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三郡,劉備則派關羽對抗。

昔日的孫劉聯盟此時已是劍拔弩張,魯肅邀請關羽相見,約定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帶刀赴會,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單刀赴會」。儘管在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的這些年裡,每有摩擦他總是顧全大局友好退讓,但這一次,被觸及到底線的魯肅據理力爭,義正言辭,竟讓一向豪壯的關羽也無言以對。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這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儘管魯肅一直以來都夾在孫權與劉備之間,苦心維繫著脆弱的孫劉聯盟,然而多年的忍辱負重,銜膽棲冰,終究也沒換來孫劉更長久的和平,無論是對孫權還是劉備來說,這聯盟既是他們抵禦強敵的盾,也是扎在他們心頭的刺,他們彼此需要,又彼此忌憚,雙方都只想從這聯盟中榨取更多的土地和利益,不及去考慮越來越脆弱的聯盟徹底崩壞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魯肅的出場猶如江湖豪俠,放浪形骸,狂悖不羈,在孫劉間尷尬的位置上掙扎平衡的這麼多年,卻磨平了他的鋒芒和稜角,也耗盡了他的智慧和生命,心力交瘁的魯肅於建安二十二年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魯肅死的時候,不但孫權親臨葬禮,就連劉備手下的諸葛亮也為他發哀。他不能算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但卻幾乎是東吳集團人緣最好的存在,無論是孫權手下的周瑜、呂蒙,還是劉備手下的諸葛亮、關羽,魯肅以他的智慧與心胸,贏得了幾乎所有與他接觸過的人的信任和尊敬。魯肅作為孫劉聯盟的提出者和實踐者,為孫權展開了總括九州的宏圖,為周瑜穩住了赤壁後動蕩的江東局勢,為劉備爭取到了立業的根基,他的出現成全了身邊的人,卻唯獨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最尷尬的位置上,他與周瑜和呂蒙合傳,然而寫在他前面和他後面的那兩位,卻稱之為孫劉聯盟的破壞者也不為過。

魯肅代周瑜後,曾經去拜訪呂蒙,呂蒙問他與關羽為鄰,欲如何對待?史書上的原話是「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一向從容不迫,就連面對曹操大軍壓境都能淡然自若的魯肅竟然只能倉促應答,足見處境之艱難。倒是新進好學的呂蒙慨然陳列三策,令魯肅刮目相待。

呂蒙是激進的主戰派,魯肅去世之後,他白衣渡江,奪回荊州,孫劉聯盟先經歷劉備的借地不還,後經歷孫權的偷襲奪城,終於徹底破裂,再無恩義可言。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早在建安五年,魯肅就已經將天下大勢洞若觀火,他制定了一條最有益的戰略,只是,再怎樣的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也敵不過人心的變化。多年之後孫權與陸遜論及周瑜、魯肅、呂蒙三人時,雖然肯定了魯肅吳宮對規劃天下和赤壁時一力主戰的功勞,卻以魯肅建言借地於劉備為短,可見世上的事往往時間久了,對的也會變成錯的。

還好,之後的世事紛紜,魯肅看不到了。


這一回答是我昨天在三國演義里,魯肅倒底是怎樣一個人呢?總覺得他有些迂腐,太老好人了,要不是他,周瑜把荊州收了… - 文學問題下寫的,但我在寫完幾個小時後才注意到該問題屬於文學話題,故而我決定將該答案刪除。
幸而 @請叫我talent薩瑪閣下十分體貼的為我找到了這一問題,使得我的回答不至於完全無用。因為兩個問題不太一樣,我將原回答搬運至此,並稍作修改。
--------------------------------------------------------------------------------------------------------------------------------------------
先定個基調。魯肅是個胸懷天下的大人物。之所以說他胸懷天下,是因為他從年少時候起就不在意自己所有的一畝三分地,想的都是如果成就王霸之業;之所以說他是大人物,眼光夠准,行動夠果斷,膽子夠大。
評價一個人,得先從他的出身說起。魯肅生於公元172年,家在淮泗一帶,從史書里對他早年的記載來看,他家應該屬於地方豪強。所謂地方豪強,比較典型的就是李典,他們佔據大量土地,在鄉間素有名望,但因為沒有知識傳承,所以不太被豪門士族看得上眼。不過,三國時代,起於微賤的豪傑英雄尚且不少,更何況是原本就有錢有勢的地方豪強。
魯肅的年少時代,正好是東漢王朝風雨飄搖瀕臨分裂的時間,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他十二歲。他的父祖沒有留下記載,只知道他小時候就失去父親,跟著祖母一起住。關於他在踏上舞台前的事兒,陳壽留下來這麼一條記錄。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裴松之大大從《吳書》里補了另外一條記錄。

吳書曰: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咸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沒人知道魯肅年少時代到底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但他的遠見在年少時代就表現了出來,他不在意土地錢糧,到處散財召集壯士,還自己招攬了一群少年人,帶著他們騎馬打獵,講習戰法——西漢初年有一位人物組建過類似的童子軍,那個哥們叫彭越。
有一天,有個叫周瑜的居巢長(居巢是個小縣,「長」類似於縣令),帶著幾百人經過魯肅的地界,找魯肅借糧,魯肅家裡當時一共六千斛米,分了兩囷,魯肅用手指了一囷米交給周瑜,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兩人的初見,也就是著名的指囤相贈。
袁術聽說這事兒之後,想要招攬魯肅。魯肅見了下袁術,覺得他不是干大事業的人,然後決定跑去居巢找周瑜去——可巧,周瑜就是因為覺得袁術沒有前途,所以才申請了居巢長這麼個職位想要藉機去投奔孫策的。這哥倆對袁術的判斷出奇的一致。
魯肅聚集了鄉里的人還有他訓練的那幫少年人,一共好幾百人,讓老弱的在前面,精壯的殿後,往居巢走。半路,這群人被袁術的人追上了,魯肅命身邊的人把弓都拉滿,然後對追趕的人說:「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偪乎?」說完這話,立了一面盾,自己拉開弓,一箭洞穿盾牌,追兵就這麼把他們放跑了——嗯,真是個迂腐的老好人啊,這膂力……
到了居巢之後,周瑜和魯肅倆人東渡長江去投奔孫策,周瑜也正是此刻開始被孫策所重用,但魯肅和孫策相處的如何,沒留下什麼記錄——參考之後的情況,孫策可能對魯肅的第一印象不怎麼出眾,並沒有委以重任。
與孫策匯合後不久,魯肅得知年少時候一直養育自己的祖母去世了,立即奔回去處理喪事。這時候他的老朋友劉子揚說,巢湖那兒有個叫鄭寶的人,聚集了不少人馬,你可以去投奔。當時孫策正好死了,年紀尚幼的孫權繼位。魯肅打算聽劉子揚的建議,被周瑜勸住了,周瑜援引了馬援對劉秀說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勸他去見見孫權,在江東協助孫權建立一方霸業。
魯肅去見孫權,席間兩人相談甚歡,散席之後人都離場,孫權悄悄把他領回來,兩人進行一番長談。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儘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這段對話里,魯肅的想法非常清晰,他一直想的就是讓自己輔佐的君王「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成就「高帝之業」。我在另一個回答里說過,東漢末年,精英階層心裡是忘不了漢室的,如張昭,心裡想的是匡扶漢室,如同魯肅和周瑜,心裡想的是再創建一個和漢朝一樣強大的新帝國。「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是總體戰略。趁著北方多事,曹操無暇顧及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是主要計劃。
針對這個回答,孫權怎麼回答的呢?孫權說自己想的還是匡扶漢室,但這句話未必是完全的實話,因為在張昭等人對魯肅表現不滿的時候,孫權卻對魯肅「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渣權自己至少是有一點動心的。
劉表病死之後,魯肅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這時候魯肅再次展現出他絕佳的眼光,這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他跟孫權說,荊州這地方是軍事重地,「帝王之資」,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不能融洽相處,連帶著劉表的部下們也都分裂,而劉備是「天下梟雄」(原話),素來和曹操對著干。如果劉備能輔佐劉表的倆兒子,那我們就得和劉表方面交好,如果劉備不能,那咱們早做準備,等著對抗曹操大軍吧。
然後,他就自己去了。這個時候,正好是曹操進軍荊州的時間,一路兵荒馬亂,魯肅到了的時候劉表方大勢已去,劉備已經撤到長坂,倆人見面,劉備說我想去投奔吳巨,魯肅說那你別去了,吳巨是個廢物,你還是跟我去見孫討虜(孫權)吧——魯肅這雙眼睛夠毒的,他看不上的人最後都混得非常慘。
聽到曹操可能東進的消息,以張昭為首,東吳內部一陣投降之聲。當時周瑜還沒回來,魯肅在會上一句話都沒說。等到孫權去更衣的時候,魯肅追了過去進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這段話很有意思,因為這次魯肅沒扯戰略大局,他跟孫權談的是孫權自己的切身利益。魯肅做事一貫厚道,但他不一定有顆厚道的心,比如這次,他看準了周瑜不在,自己孤軍奮戰,辯論里占不到便宜,所以等到孫權更衣的時候去跟他說悄悄話——而且還拿捏住了孫權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恐懼。等到周瑜回來之後,主戰派得到了孫權的支持,這才有了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在孫劉聯盟過程中,魯肅居功至偉。
魯肅的銳氣,在這一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看,這人面上和善,可不是因為怕事,而是因為他胸有四海。他一直想的就是輔佐一個人「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建立比肩漢高祖的偉業。
真到這裡為止,也就是個志向高遠的人物罷了。但他還有另外一個主張,和周瑜相左,他極力促成了孫權和劉備的同盟。這是他和周瑜相異的一點,周瑜一直相信,可以奪取荊益,兩分天下;而魯肅則認為,現階段想要穩住荊州是很難的,想要抵抗曹操,必須和劉備合力。這之後,在孫權、劉備兩方為荊州的瓜分而矛盾四起的時候,是魯肅一力承擔,使得兩方能達成協議,維持聯盟。

周瑜和魯肅,實在是兩個非常相似的人。他倆雖然在劉備的問題上對立,但他倆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要讓孫權建立比肩高祖的大業,兼有四海,并吞九州。
這倆人都不長命。210年,年僅三十六歲的周瑜去世,死前留書舉薦魯肅接替自己的地位。七年之後,四十六歲的魯肅去世。魯肅死後僅僅兩年,孫劉聯盟即告破裂。然後東吳這個政權就再也沒有過奪取天下的意願,偏安一隅,內鬥不止,直到最後被西晉一鍋端。
魯肅這輩子,眼睛夠毒辣,行事夠果決。陳壽評價他說,「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閱讀正史時,我們常常注意到的,是他精明的一面,他看出了袁術沒有前途,看出了吳巨沒有能力,看出了劉表死後兩子不能互容,看出了劉備天下梟雄,看出了聯盟劉備共拒曹操的戰略。但他也在和天下大勢逆著走,他知道曹操很難戰勝,但他硬生生的把孫權和劉備聚在一起,擋住曹操南下的攻勢。
他的戰場不止於修羅殺陣,也不止於外交中的縱橫捭闔,他是在和天下大勢對著干。他知道漢室不可復興,所以他要讓孫權克成帝業;他也知道曹操難以戰勝,但他偏偏不退讓,要拿自己的一生來搏一把。
最可怕的是,當他對孫權說出那一番話的時候,當他知道自己未來將走上什麼樣的道路的時候,孫權剛剛繼承父兄的事業,曹操還沒攻打荊州,劉表還沒死,周瑜還活著。當每一個人看向未來的時候,未來一片混沌,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只有寥寥可數的人看到了天下大勢,其中一個是茅廬中的諸葛亮,還有一個是新到吳地的魯肅。
陳壽把周瑜、魯肅、呂蒙仨人列在吳書第九,列在東吳所有武將之首。孫權把魯肅比作鄧禹,這比喻其實很沒意思,即便魯肅想當鄧禹,但孫權最後成為劉秀了么?

另:魯肅給人的形象常常是文士,但他實際上還是帶兵的將領。魯肅去世的時候,他的軍隊有一萬多人。


我正好寫了一篇文,發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上,轉發到這裡,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在《三國演義》里,魯肅是一個政治暖男的形象,從聯劉抗曹開始就被諸葛亮一路當猴耍,又被周瑜當跟班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雖然一直在大家眼前晃來晃去,但存在感實在是弱得不行。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魯肅可是一代豪俠,本事大得很,跟《演義》中那貨簡直是兩個人。

「凡品」背後的奧秘

《演義》中魯肅那不多的存在感,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戰前力主抗曹一事上,曹操席捲荊州,準備攻打東吳,東吳文臣一律主降,武將一律主戰,身為文官的魯肅卻也主戰,顯得十分與眾不同。不過,魯肅為什麼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調,一力主戰,《演義》卻沒說明白。


這是因為《演義》是一本文學書,並不打算詳細分析歷史事件的成因,甚至會為了文學效果而改竄史實。而在真實的歷史上,曹丕篡位後,東吳使臣趙咨的一番話,道明了箇中原因,及其背後的深厚背景。


當時劉備為關羽報仇,率大軍伐吳,孫權為免兩面受敵,向曹丕稱臣,而曹丕這時剛剛篡漢,自信不足,急需重量級人物來站台,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曹丕為此甚至放棄了趁勢消滅東吳的利好。

這時東吳趙咨出使魏國,正事辦妥後,曹丕胸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起,同時也為了考較一下使者,問道:孫權是什麼樣的主公?(吳王乃何如主也)。趙咨也不含糊,說孫權是「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並且詳細說明了一番:

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凡品」這個詞,真的道盡了漢末三國大部分事件背後的奧秘,是那個時代的關鍵詞,顯示的是東漢豪族政治的結局。


大家知道,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上古以來的各國貴族世襲為官的制度終結了,不過,他們雖然不能再世襲官位,但在地方上的勢力依然很強大,而且遊離在國家控制之外,形成了地方豪族(地方豪族的來源不止這一個,這裡不詳論)。


秦與西漢前期,不斷的打擊豪族,到漢武帝時達到最高潮,酷吏政治的腥風血雨之下,不服的豪族基本全滅,剩下的乖乖的來做國家的官,伺候皇帝。西漢後期,不再對地方豪族進行打擊和遏制,於是豪族大發展,在東漢成為國家政治的主角。


但是,東漢的豪族又慢慢的分化為兩個團體,在鄉里聚眾滋事、稱王稱霸的,不過是低端的「土豪」,通過當官等途徑把持國家政治的,成為高端的「士大夫」。東漢末年,士大夫之間流行品評人物,比如品這個是「天下俊秀」,品那個是「天下楷模」,得到好的品題即「高品」的人,往往身價暴漲。不過這個品題活動一般只在士大夫圈子裡玩,土豪一般是沒什麼人去品的,所以他們相對於「高品」來說,就是「凡品」,至於平頭老百姓,那更是連品都沒有。

土豪的世界你不懂

而魯肅就是一個「凡品」。魯肅出生在淮南,家裡非常有錢,但沒當過官,也就沒人來品他,所以沒什麼地位。魯肅身材高大,也跟其他土豪一樣,擊劍騎射,招攬賓客,後來看見天下將亂,就在山中隱秘地講習兵法,把這些賓客當部隊訓練,這樣的所作所為,跟造反前的項梁、項羽一模一樣,又怎麼會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

魯肅的這種生活,又養成了他豪俠的性情。周瑜帶部隊路過他家,想借點糧食,當時魯肅家有兩囷米,每囷三千斛(大概幾萬斤),魯肅直接送一囷給周瑜,把周瑜感動得不行,兩個人當場定交。魯肅對其他土豪,比如明顯不能成事的巢湖鄭寶也比較認同,差點投入鄭寶麾下。


後來果然天下大亂,魯肅因為淮河流域是戰場,決定帶賓客、家小避禍江東,這時因為戰亂,人口銳減,人口是各割據勢力的寶貴資源,怎能輕易放走,州里派兵來追,魯肅令部下拉弓搭箭,嚴陣以待,自己又把盾牌立在陣前,連連發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追兵一看魯肅這麼猛,屁都沒放一個就回去了。這哪裡還是文官,這都跟錦帆賊甘寧那樣的猛男差不多了。


魯肅過江以後,跟孫策、孫權都談得很來,是因為老孫家也是土豪出身,大家比較有共同語言,比如在是否忠於漢朝的問題上,魯肅就表現得很通達。忠於漢朝的收益基本被高品的士大夫壟斷了,漢朝的各種資源對士大夫大幅度傾斜,魯肅這個級別的土豪們頂多吃點殘湯剩菜,忠誠心自然有限,所以魯肅一見孫權,直接就說漢朝藥丸,救是救不了的,你不如去打下長江以南,將來自己稱帝好了。


這就是有名的「榻上對」,說出了孫權敢想而不敢說的話,孫權從此將魯肅引為知己,欣賞得不行。無獨有偶,另一個重慶來的土豪甘寧,一見孫權也是這個調調:漢朝藥丸,你不如打下長江以南,準備自己玩吧。因此甘寧也被欣賞得不行。

在豪俠這一點上,魯肅跟甘寧也差不多,他兩人喜歡的是江湖上豪傑的勾當,對於恪守儒家禮儀的士大夫不太感冒,所以兩個人對士大夫的代表張昭都不怎麼禮貌,張昭對這兩個人也不怎麼看得上。

赤壁之戰是這樣打起來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一點,魯肅不是什麼文官、儒生,而是一個土豪、大俠,他身邊還站著甘寧,以及老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一幫土豪(甚至連土豪都不如),這夥人,就是陳寅恪先生歸納的「淮泗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以淮河、泗水流域的人為主幹,有些人如甘寧雖然不是淮泗人,但與淮泗人抱團,也被視為這個集團的一分子。

呂思勉先生論及周瑜、魯肅勸孫權抗曹,認為這是南方的一股傲狠之氣不肯屈服,好亂行險而已,但為什麼會有這股氣,卻語焉不詳。其實周瑜雖然是士大夫,但跟孫家捆綁太深,把注下在了這裡,魯肅卻純粹是因為土豪的身份,對漢朝不感冒,對漢朝的代表曹操也不感冒。


但士大夫不一樣,士大夫既壟斷了東漢的政治資源,又從小受到儒家價值觀的熏陶,對漢朝正統認同度很高。孫家剛過江的時候,身份是偽帝袁術的部將,江東的士大夫抵抗得那叫一個慘烈,各家各戶死傷慘重,被滅門絕戶的也不在少數。雖然孫家後來拚命洗白,但再洗也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白。


所以淮泗流域的士大夫如劉馥、劉曄早早的投靠了曹操,流寓江東的外地士大夫如華歆、王朗,也棄孫家如弊履,找機會投曹,江東本地的士大夫如顧陸朱張,那說不定是在盼著曹操來解放來著,就連深受孫家信任的張昭,也抵禦不了歸漢的誘惑,於是大家一力敦促孫權降曹。曹操對這點也心理有數,所以派蔣干去勸降士大夫周瑜,對魯肅、甘寧這些土豪則完全沒想法。


而對魯肅這些土豪來說,降曹就未必是利好了。魯肅對孫權說「我回去還能做下曹從事,將來能當州郡長官「,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從這往後走就是九品中正制,士大夫壟斷高官,土豪只能做些打下手的職位,按魯肅的出身,當個武猛從事差不多了,治中、別駕那些州里的高官基本上是沒戲的,還不如在孫權這裡博個高官顯爵。


孫權也是土豪,心裡更是這麼想啦,只是沒人支持,被士大夫們逼得說不出話,現在發現手下有一幫土豪跟自己想法差不多,底氣頓生,再加上至關重要的周瑜的支持,就敢對士大夫們砍桌子,說再有言降曹者斬了。


於是,赤壁之戰就這樣成了定局。戰勝之後,孫權帶領諸將,以極高的規格迎接魯肅,自己也下馬等候,還問魯肅:怎麼樣,規格夠高,給你面子吧?魯肅豪氣頓生,說還不夠,等你當了皇帝,用安車來迎接我,讓我享受一下高級士大夫的待遇,那才有面子。稱帝的目標,現在終於不用時刻藏著掖著了,孫權豪性大發,也樂得不行。這叫英雄惜英雄,土豪識土豪。

超越土豪的土豪

不過,魯肅如果只是這樣一個凡事講打的土豪,那跟甘寧他們就沒啥區別了,跟文官的形象完全不沾邊,《演義》為什麼會把他寫成一個文官呢?那是因為,他不但敢打,還知道收。《射鵰》裡面洪七公教郭靖使亢龍有悔,說打出去一分力,得留著十分力,才能收放自如。能收比敢打更需要勇氣,能剋制住自己的勇氣。


這就牽涉到另一樁公案借荊州了。赤壁之戰後,周瑜與劉備合作,花一年多時間,艱難攻克南郡。劉備向孫權討南郡,但江東沒什麼人鳥他,唯有魯肅勸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一起抗曹。


這件事比較難以理解,而事後劉備奪益州、取漢中,有了自己的地盤,卻怎麼也不肯歸還南郡,最後孫權只好自己去取,兩邊大打出手,費心費力。孫權後來跟陸遜聊天,也說「榻上對」和力主抗曹,是魯肅的大功,但借荊州給劉備,是他失策之處。這麼看起來,魯肅是出了一個昏招。


但這真未必是一個昏招,那時東吳的狀況可並不怎麼好。就在周瑜打南郡的同時,孫權在合肥鎩羽而歸,可見東吳的實力有限,何況南邊還有幾十萬山越,時不時來犯個境殺個人,擴張過快的話,崩盤也不是沒可能。


更重要的是,魯肅深知曹操佔據中原菁華之地,戰爭潛力十分恐怖,唯有孫劉攜手共進,才有戰勝曹操的可能,讓劉備承擔荊州方面曹軍的壓力,東吳專心經營淮南,對東吳來說不失為一個穩妥的選擇。劉備那邊的諸葛亮也深明此理,所以赤壁之戰前就跟魯肅一起運作孫劉聯盟,而在魯肅死後,諸葛亮特意為他發哀,就是感覺此後孫劉聯盟要維持不下去了。

事情的演變也一如魯肅的預料,劉備奪取益州後,又攻克漢中,緊接著關羽圍攻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擔心樊城陷落,幾乎打算遷都鄴城。曹操在孫劉的打擊下,終於漸見頹勢了。


周瑜雖然一直想滅了劉備,攻略巴蜀漢中,與曹操中分天下,跟魯肅的想法不一樣,但臨終時卻推薦魯肅自代。這說明他承認魯肅的方針至少也是一種選擇,自己死後,東吳走這條路也不是不可以。


魯肅對自己的眼光也比較自信,所以面對呂蒙這樣段位較低的土豪,容易豪情滿滿,自信過度,不料呂蒙也慢慢的跟上來了,還時不時的刺他一下。這或許就是魯肅遊離於固有圈子之外的代價。

一代豪俠的落幕

但是,魯肅這種豪俠的性子,能料大勢,料不了細節。他哪裡知道孫權折騰那麼多年,連個合肥都攻不下,淮南攻略徹底破產呢?魯肅又是一個喬峰一樣的光明磊落的豪俠,對鬼蜮伎倆不太在行,他哪裡知道劉備、關羽會在荊州問題上耍無賴,連諸葛亮都說不上話呢?魯肅比東吳其他土豪站得高看得遠,他又哪裡料得到這些以前的同志們包括孫權在內,會不理解他、針對他呢?

於是悲劇發生了,劉備奪益州後耍賴,孫權不能容忍,兩軍在荊州對峙,大戰一觸即發。魯肅雖然單刀赴會,豪氣干雲地責備關羽,盡顯豪俠風範,最終把事情擺平,但孫權的信任從此轉移到呂蒙身上,魯肅沒什麼出場機會了。


魯肅的軍事才能少年時就有所表現,後來又能得到周瑜肯定,守夏口時「威恩大行」,但前期沒多少仗可打,後期孫權又主要靠呂蒙指揮,所以沒太多表現機會。但就其經歷看,與同出於土豪階層的甘寧等人應該差相彷彿,不會差,否則周瑜不會薦他自代。


兩年之後,魯肅病故。東吳隨即戰略轉向,終於襲取荊州,斬殺關羽,與劉備決裂。孫劉之間大戰經年,元氣大傷,此後雖然恢復聯盟,但心懷鬼胎,不能通力合作,終於被佔據中原的魏晉逐一消滅。


王船山先生讀《通鑒》至此,論曰: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歎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其不內潰以折入於曹操也不能。則魯、葛定交合力以與操爭存亡,一時之大計無有出於此者。

將魯肅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評價極高。


身為豪俠而又超越了豪俠,超越了豪俠卻依然豪俠,智勇兼備,文武雙全,戰略眼光上尤其無人能及,這就是魯肅的一生,與好人卡專業戶、政治暖男、白痴之類的形象基本上沒什麼關係。魯肅的遺腹子魯淑,在孫皓時代曾經統帥十萬大軍打到過豫州境內,這是孫權想辦而沒辦成的事,也給魯肅的豪俠生涯添上了一個耀眼的收尾。


http://weixin.qq.com/r/x0jn-8jENpVJrYyc9x3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拜小說和影視作品所賜,一部分人心中的魯肅大概和「老實」、「窩囊」、「迂腐」牢牢掛鉤,分量頗重卻沒什麼存在感,就像電視劇《狄仁傑》里的曾泰一般,有你顯得多餘,沒你不能凸顯主角的光輝。

後來情況有點好轉,越來越多的人承認了他的能力,但他依然是夾在瑜亮之中尷尬的存在。

但歷史中魯肅,卻是一個有出色的政務和軍事能力、有老道毒辣的戰略眼光、性情豪爽、膽識過人的王佐之才。


等等,我想很多人都會懷疑,政務和軍事能力我們承認了,戰略眼光貌似是有個「江東版隆中對」,王佐之才也不算言過其實。但性情豪爽、膽識過人是怎麼回事,和魯肅沾邊么?

後雄傑並起,中州擾亂,肅乃命其屬曰:「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其屬皆從命。乃使細弱在前,強壯在後,男女三百餘人行。州追騎至,肅等徐行,勒兵持滿,謂之曰:「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還。

三國亂世,魯肅召集他的部署說:「呆在江北這裡沒啥前途,我想去江東發展,你們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去?」,300多人全部奉命追隨。大部隊走到一半,被當地騎兵趕上攔截,魯肅跟他們說「你們都是大丈夫,明白事理,現在天下大亂,地方昏聵,你們把我們攔回去也不會有好處,放我們走也不會被懲罰,何必苦苦相逼?(諸葛亮即視感)」,又在地上插了一面盾牌,驅馬走遠回頭拉弦,箭箭洞穿(太史慈黃忠即視感),那些騎兵們既被魯肅的話說服,又自知不一定能攔得住,於是選擇放行。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我瞬間就被子敬折服了,沒有像酸儒們長篇大論喋喋不休,也沒有像武夫們迷信拳頭訴諸暴力。文武並馳,不卑不亢,這樣的人要是窩囊平庸的和事佬,那天下就沒誰敢自稱是真正的好男兒大丈夫。

如果一個例子還不夠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如果一個跟你不太親的朋友來找你,「嗨,哥們我有一項目絕對能賺大錢,就是現在缺少資金,你能不能幫我一下?」,就算你知道這個朋友是個人才,你會不會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把一半家當無息給他?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合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

如果你在一世界五百強工作,有一天出差後回公司報道發現老總率領著全部高級員工都站在公司門口迎接你,老總笑眯眯的問:「小X啊,我這麼給足你面子了吧」,你敢不敢說個不字?能不能說完不之後不僅不讓老總生氣,還拍了馬屁討了歡心?

「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島,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三國演義》無疑是偉大的文學巨著,老闆三國也堪稱經典的影視作品,但人物過於臉譜化,讓很多歷史愛好者(包括我)在剛剛接觸三國時都抱著巨大的誤解偏見,以至於進一步影響我們客觀全面地看待這段歷史,形成自己的見解認知。在想起魯肅這個人物時,請務必把「老實巴交」、「窩囊平庸」這些印象甩掉,這些標籤,真的跟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魯肅家有錢有勢,但絕不是兗州荀陳這樣的讀書士族,更像是李典這樣的地方豪強。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魯肅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鍛鍊出優秀的見識才幹,又有著一種不僅僅居廟堂之上、還可以遊歷於江湖的豪放大氣,天下大亂之時,不僅不經營家當,反而變賣資產、賑災濟民,結交義士,招募私兵,家裡老一輩對其刮目相看,將其視為「敗家玩意兒「,這些老一輩嗅不到天下傾變的徵兆,也達不到亂世英雄的眼界,他們只知道魯肅不好好持家,卻不知道只有這樣的」狂兒「才能在亂世中任意馳騁。

能讓政見不同的周瑜逝前舉薦,他的能力已經無需多言,單身赴會、把萬人敵關羽說的無言以對,氣魄也可見一般。但如果僅僅是性格豪壯、才幹出色,那還遠遠不夠,魯肅極其現實,因為現實,所以從不屑於感性的理念,不會嘗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以實際為唯一出發點,不給自己徒增困惱,顯得及其瀟洒。所以,憑藉現有條件、根據君主喜好、實現利益最大化順便一展自身抱負才是這傢伙的作風,這樣的人,天生就適合亂世。如果一個現實的亂世之能臣,還有著及其毒辣的戰略眼光,那會多麼讓人不寒而慄。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儘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悄悄的問魯肅:「漢室傾危,我想建立齊桓公那樣的功勛,你有什麼好的建議么」?,魯肅回答:「別傻了,漢室沒希望了,曹操也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還是好好安頓江東,趁北方動蕩無暇南顧的時候攻打劉表,佔領長江以南的地區,建國稱帝吧,當什麼齊桓,要當就當高祖!」孫權:「這種事情偷偷知道就行了,幹嘛還要說出來,不行,官方發言我還是要當漢臣」

不管孫權怎麼嘴上說不,身體卻誠實的告訴後人一切,這款江東版隆中對,基本就是為不思進取的孫權和偏居一隅的江東士族量身定製的藍圖,也驗證了江東日後的寫照。

如果這麼一個極其現實、眼光毒辣、能力出眾的人,還有著把問題關鍵事情本質一眼看清一語道破的的天賦....

欲東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曹操大軍來襲,孫權與大臣商量對策,主降派無非是說「曹操來勢洶洶,勝算極小,要愛民」,主戰派(包括諸葛亮周瑜)無非是說「曹軍外強中乾,可以戰勝,不打不是好漢」,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樣子,聽誰的?孫權找魯肅尋求建議,魯肅說:「別聽那幫主降派瞎扯,主公你必須打!我魯肅降曹,尚有可能高官厚祿飛黃騰達,主公你降曹死哪都不知道了」。孫權說:「他們都太讓我失望了,哥們就你懂我!我能有你真是上天賞賜掉下個林妹妹」

能不能打贏、愛不愛民、英不英雄都不是重點!如果降曹,就意味著孫權政治地位的喪失和政治生命的完結,這才是關鍵!張昭那幫人扯了半天,在魯肅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面前黯然失色,真讓人細思極恐。

除了死的早,魯肅唯一被官方詬病的地方,反而更增加了他的歷史好感度:

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關於借荊州這件事情,知乎有很多大牛的精彩回答,具體可以參見

東吳為什麼理直氣壯的索要荊州?

如何評價東吳襲取荊州的行動?

我只說個人看法:魯肅借荊州戰略,是極為穩妥十分適合孫吳尿性的的,也是被孫權默許承認的,數年之後拿這個當人家的缺點,明擺的卸磨殺驢,十分不地道。這件事情只能凸顯孫權的無恥,以及魯肅真沒什麼好黑的居然只能拿優點黑。

東吳四英都是難得一見的人傑,周瑜與其相比,野心戰略眼光可能勝之,但不現實,其理念和做派與孫權向左,死的莫名其妙;呂蒙夠現實,簡直是亦步亦趨,但也只是將帥之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魯肅所設定的大方向下,即便是與劉備翻臉,也只是孫權部分修正了魯肅的理念,由於劉備發展太快,需要從」聯劉抗曹「轉變為」先扼劉自保、再聯劉抗曹「,陸遜所在的時代,已經沒有提出新戰略的空間,受限於他士族的身份和不算高明的政治智商,實在太不瀟洒,死的最為屈辱最讓人痛心。

這麼一看,羅貫中把魯肅寫成一個窩囊廢,估計也是實在受不了歷史這個近乎變態的存在,在小說中找點平衡吧。


今天整理郵箱,偶然發現一篇2014年1月寫的讀書筆記。那時大學還沒畢業,剛好從岳陽的魯肅墓看過回來,就寫了一個關於魯肅的文章,今天剛好拿來答一下。

—————————————————

提起三國,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是曹操的雄才大略,又或者是會立刻想起竹林七賢的才情及曹植的七步成詩。三國這段歷史太豐富,太豪邁,每一個英雄都活得太深刻。像周瑜,少年得志,統領江東水師;像關羽,單刀赴過會,溫酒斬過華雄;像馬超,千里單騎,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每一個英勇戰將的事迹,娓娓道來時總能讓人熱血沸騰!然而就是這樣的亂世中,存在著一位溫良又不失堅毅,又遠遠區別於當代隱士的好官。說他是好官,是因為我找不到更一個恰當的名稱來定義他。周瑜臨死前將大都督之位託付於他,孫劉聯盟也由他一手操持才得以維持,說他是英雄又找不到他朔實的戰果,說他是智者又無法比周瑜孔明出彩爭鋒,說他是好官也許是最恰當了吧,一生節儉,在戰亂時代將自己的全部俸祿接濟百姓,至死,心心念念的也都是吳國的江山。

在三國這段歷史中,他很特別,但又在那麼多特別的英雄里顯得不出眾。有幸在一次旅行中,到了岳陽的魯肅墓瞻仰,繞著墓地,短短20分鐘里就走完了。墓碑上的對聯刻著「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墓地的外面是一個石牌小門,進門以後有一個矮房住著守墓人。墓地不大,遠遠的遙望著不遠處的岳陽樓,遠遠的遙望著浩瀚碧波的洞庭湖,彷彿千年以前,凝神望著無邊的江東水師戰船,連江一片。

《三國志·吳書》中這樣記載他的生平和與周瑜相識的故事的: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失父,與祖母居。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餘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家曲阿。

一對知己相逢於亂世,魯肅認定當時戰敗落魄的周瑜將來定能成就大事,慷慨的將自己的一半錢糧贈與周瑜,讓周瑜重振旗鼓,並在後來周瑜的輝煌人生中擔當一個戰友、兄弟甚至老師。在周瑜與諸葛亮鬥智斗勇的時候,他會暗中幫助諸葛亮,以大局為重,維持孫劉聯盟,在周瑜意氣用事要殺掉諸葛亮的時候,他會迂迴勸解,讓諸葛瑾當信使出面會談諸葛亮,作權宜之計,也在為大局考慮。他也是吳國朝臣中無宰相之實卻是以宰相的眼光在打量天下大勢的人,甚至在孫權氣餒的覺得江東會被氣勢洶洶的曹操消滅的時候,魯肅也只是輕輕一笑,一句話就讓吳侯心胸開闊,他道:吳侯是三國中最年輕的主公,他們都熬不過你的。魯肅的智慧,不像諸葛亮能運籌帷幄,一片羽扇就能指點江山,也不像曹操,奸詐陰謀,雄才大略雄霸一方。他的智慧也許就像一杯茶,品性溫善,又透著悠遠的氣息,在看人看事的心思里都有著不可名狀的高深,也有著深謀遠慮的才情。

魯肅死後,孫權評價他有二長一短:「子敬東來,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孫權肯定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赤壁戰前的主戰意見,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對借荊州問題進行了翻案。其實,孫權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爭的局勢中,唯獨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不如魯肅的地方。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魯肅才配稱得上戰略家。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書》說,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嚴整,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現在看來,這評價頗為得體公允。總之,魯肅是一個又偉大又可憐的人。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又可憐的人,也許在那麼熱鬧的三國歷史中不為人所鍾愛和讚美,卻讓人在擂鼓震震的聲音里彷彿聽到一曲溫婉的笛聲,隱忍堅持,不為所動,執著的演奏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為著自己故鄉熱土和父老鄉親,也為了心中一個壯美的夢,孜孜不倦,竭盡全力。

讀三國,習慣了熱血沸騰,終於也可以靜心品一個茶一樣溫潤的人。像魯肅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里也許也存在著,不那麼出眾,卻有著海一樣遼闊的胸襟,有著天一樣高達的視角,也有著和別人一樣的讓人一想起就心潮澎湃的夢想,卻選擇默默堅持,不喧鬧不出風頭,讓自己的歷史裡娟秀工整的寫上自己的名字。他叫魯肅,字子敬。


三核之一


我覺得高希希版本的新三國對魯肅的刻畫是最到位的
四大都督 魯肅有最長遠的戰略眼光 做為都督是最能與君主和平相處的一位 如果魯肅死的晚點 江南之事猶未可知也.


評魯肅
從江北,到江東,慧眼識滄桑。
散家財,識周郎,吳宮對霸王。
力主戰,連南方,江東望洛陽。
保聯盟,提呂蒙,熱血霎霎涼。


大智若愚
有膽識 有謀略 有眼光
真正放得下 名利 金錢 地位
真正看得開 不爭 不顯
懂忍讓 從不計較
覺得荀彧和魯肅都是偉大到 後人連模仿都沒辦法做到的人 太汗顏了
在那個亂世 梟雄稱霸的世界裡 有他們這樣 做自己 做的那麼淋漓盡致的 默默的 用一生的能力 守住自己的信念.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在四個都督中評價應該是最低的,其實我覺得魯肅才是真正的戰略家,魯肅一死則聯盟已破,吳蜀休矣


三國遊戲里的一腳剎車。
歷史大家懂得比我多,所以我且從自我感性的角度說說魯肅。如果說孫劉曹是梟雄,周瑜司馬懿諸葛亮是帥才,那魯肅就是一個戰略家。前兩者喜歡亂世並在其中展示出自己的才華,而後者只是想讓世界少一點波瀾,有才而又不張揚,不僅僅是忠厚,更是偉大。
之前去岳陽,游罷洞庭湖,專程去找魯肅墓。離岳陽樓不過數百米,人跡罕至,找了很久才在一個破門口看見了這麼簡陋的丘冢。手機渣像素見諒。
對聯: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
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想想成都武侯祠的人氣,子敬有知應該會託夢給兩千年前的自己把諸葛從草船上推下去。。

如果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有子敬的胸襟,則不會有亂世。。然而那是不可能的= =


1、東吳大戰略家。提出了東吳版「隆中對」。比諸葛亮早了七年。
2、赤壁第一功臣。促成孫劉聯盟的核心關鍵人物。
3、長江上游統帥。周瑜死前推薦魯肅繼任,可見絕非平庸之輩。
4、荊州戰略顧問。一直主張借荊州予劉備,實現南方聯盟,對抗北方。
5、諸葛孔明知音。諸葛亮欣賞魯肅。魯肅死時,他親往弔唁。


玩三國志,搜索人才,魯肅。 一股莫名其妙的安心。


真·長者也。


在我看來,魯肅是個既清醒又迷糊的人。
魯肅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周瑜提及魯肅的時候,介紹了魯肅一些基本情況:臨淮東川人,字子敬,早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家中非常有錢,樂善好施,喜歡擊劍騎射,等等。同時還提及了當年的一件往事:周瑜擔任居巢縣長時,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二話不說,隨手就指向了家中一個裝有三千斛大米的的倉庫,將其贈給周瑜。」周瑜對魯肅有一個整體評價: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從周瑜的介紹中可以看出魯肅的幾個特點:為人豪爽、善交朋友、有謀略、善武功,是個厲害的角色。不過魯肅並沒有隨周瑜一起投靠孫策,當時還想著去巢湖投靠鄭寶。周瑜建議孫權趕緊派人將魯肅招致麾下。孫權被周瑜的一番介紹打動了,還怕派別人不保險,乾脆直接讓周瑜這位魯肅最要好的朋友親自登門去請魯肅。
在周瑜的勸說下,魯肅來了。孫權對魯肅非常親近,與魯肅交談終日不倦。終於有一天,孫權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顯然孫權想的是割據一方。
魯肅的回答令孫權非常震驚。魯肅表示有曹操的存在,孫權不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他認為漢室已經不可能復興,曹操的勢力也不可能在短期之內被剷除。孫權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變,見機行事,這樣才能力圖長遠。目前北方地區正值多事之秋,曹操暫時無暇南顧,應該抓往這個有利時機剷除江夏的黃祖,討伐荊州劉表,將整個長江流域控制在手中,然後建號稱帝,圖謀天下,這才是當年高祖劉邦所創建的宏圖偉業。
魯肅向孫權提出的其實是東吳集團的整體發展戰略構想。這其中既有佔據江夏的近期目標,又有控制荊州這一中期規劃,還是建號稱帝圖謀天下的遠景,可謂高瞻遠矚。難怪孫權聽了之後大喜,次日又忙不選地「厚贈魯肅,並將衣服幃帳等物賜肅之母」,可見對魯肅的回答是多麼的滿意。從這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魯肅的頭腦非常清醒,對時局的判斷與預測也非要準確。數年之後,孫權向黃祖發動進攻並大獲全勝,其實就是魯肅此時提出的構想付諸實踐。
曹操進攻荊州,進至襄陽,劉表病逝,劉琮投降。江東上下大為緊張,孫權召集眾謀士商議對策。此時,魯肅提出:「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吾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肅請奉命往江夏弔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定矣。」這與魯肅的構想並沒有衝突。只不過環境變了,構想也要做相應調整,但佔據荊州作為「帝王之資」的規劃並沒有改變。
魯肅前往荊州之時,劉備的形勢相當危急。諸葛亮已經在建議劉備趕緊聯絡孫權共同抗曹。這個說法與魯肅如出一轍,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魯肅在江夏見了劉備,詢問劉備下一步的打算。劉備聲稱自己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打算前去投奔。這番話遭到魯肅的駁斥。魯肅認為吳臣「糧少兵微,自不能保,焉能容人」,並提出了自己前來的目的:「遣心腹往結東吳,以共圖大事。」並表示「肅不才,願與公(諸葛亮)同見孫將軍,共議大事」。於是,魯肅便帶著諸葛亮一起返回柴桑見孫權。
此時的江東已被曹操「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的檄文嚇破了膽。孫權低頭不語,張昭等人力主投降。魯肅一面安撫孫權,認為「恰纔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另一方面,魯肅又讓孫權儘快會見諸葛亮,意欲極力促成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操。不過,就算諸葛亮在孫權面前怎樣的慷慨激昂、指點江山,孫權仍然擔心實力不足,難以對付曹操。在吳國太的建議下,孫權連忙令周瑜星夜趕到柴桑拿主意。
對於周瑜究竟是什麼態度,魯肅心裡沒底,只好先將自己出使荊州及東吳內部的意見分歧一一向周瑜進行通報,之後又帶著諸葛亮去見周瑜。直到此時,魯肅仍不忘聯劉抗曹的主張,在周瑜面前侃侃而談,結果被周瑜以「戰則必敗,降則易安」搪塞。魯肅見狀,也顧不得有諸葛亮這個外人在場,與周瑜進行爭辯。
這時,坐在一旁沉默不語的諸葛亮說話了。他並沒有為魯肅幫腔,而是和周瑜一個腔調:「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向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之對敵。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諸葛亮的表態使得魯肅非常生氣。書中用了兩個字表示魯肅此刻的心情:「大怒 。」
魯肅是真怒還是假怒?書中沒有交代。諸葛亮的正話反說在之前與孫權見面時已經用過一場,當時魯肅就在場。當時,諸葛亮在孫權面前故意誇大曹軍的實力,嚇得魯肅「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這次諸葛亮故技重拖,魯肅卻沒有絲毫警覺。魯肅說:「汝教吾主屈膝受辱於國賊乎!」可見其憤怒之甚,看來這怒是真怒,只能解釋為此時魯肅已經氣糊塗了。或許直到諸葛亮用《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刺激周瑜,使得周瑜勃然大怒,表明自己早已決心抗曹的心跡,魯肅才恍然大悟。
為什麼魯肅反應如此遲鈍,如此迷糊呢?書中沒有交代。但聯繫周瑜推薦魯肅時提及的幾個性格特點,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魯肅為人豪爽,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不善於耍心眼。諸葛亮與周瑜之間的鬥智不是魯肅所喜歡和擅長的。突然之間被諸葛亮的話所迷惑,情急之下犯迷糊也是人之常情。
周瑜覺得諸葛亮能力太強,日後必成江東禍患,欲殺之而後快,遭到魯肅的反對。魯肅表示:「不可。今曹賊未破,先殺賢士,是自去其助也。」這說明魯肅講原則、顧大局,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但隨後魯肅又向周瑜提出了一個建議:「諸葛瑾乃其親兄,可令招此人同事東吳,此不妙哉?」只可惜事與願違,沒有達到目的。
周瑜欲加害諸葛亮,故意讓諸葛亮與劉備等人一起偷襲曹軍糧道。魯肅不明真相,詢問周瑜的用意。之後魯肅特意去見諸葛亮,想看看諸葛亮是否看出了周瑜的陰謀。諸葛亮說自己「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何愁功績不成?非比江東公與周郎輩止一能也」,認為周瑜「但堪水戰,不能陸戰」,故意讓魯肅傳話給周瑜。周瑜氣急敗壞,打算自己帶兵偷襲。魯肅又將周瑜的話傳給諸葛亮。這時諸葛亮才說出了實話:「公瑾令吾斷糧者,實欲使曹操殺吾耳。吾故以片言戲之,公瑾便容納不下……願子敬善言以告公瑾為幸。」
直到這個時候,魯肅才弄明白到底足怎麼回事,急急忙忙「連夜」去見周瑜(這個「連夜」反映出魯肅急切的心情)。周瑜見計策失敗,更加生氣,馬上表示「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我國之禍」。魯肅又在一旁勸導:「今用人之際,望以國家為重。且待破曹之後,圖之未晚。」這反映出魯肅為人的忠厚,對於聯劉抗曹大局的堅持。所謂「且待破曹之後,圖之未晚」之語,只不過是敷衍周瑜。
蔣干前來詐降,周瑜「降重」接待,故意讓偽造的蔡瑁、張允的投降信落入蔣干手中,成功誘使曹操殺了此二人。周瑜又讓魯肅去探諸葛亮的口風,看看自己的妙計是否被諸葛亮看穿。諸葛亮說出了真相,同時叮囑魯肅不要將自己的看法告訴周瑜,免得周瑜「心懷妒忌,又要尋事害亮」。周瑜打算設計加害諸葛亮,魯肅耳聞目睹,應該對此早有預料。可奇怪的是當他見到周瑜之後,居然忘記了諸葛亮的囑咐,將諸葛亮看穿周瑜計策的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周瑜。周瑜大驚失色,又一次提出要殺諸葛亮。魯肅再一次相勸:「若殺孔明,卻被曹操笑也。」魯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清醒?如果頭腦清醒,就會繼續貫徹聯劉抗曹的方針,設法保護諸葛亮。這是忠厚?忠厚的話就應該聽從諸葛亮的叮囑。因此魯肅此舉只能說是犯迷糊。
魯肅的迷糊讓諸葛亮再次陷入險境。周瑜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原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卻信誓旦旦,說三天之內即可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還向周瑜立下軍令狀,三天給不了十萬支箭,任憑周瑜處置。這讓周瑜心中大喜,認為諸葛亮必死無疑。魯肅則莫名其妙,脫口而出「此人莫非詐乎」之語,心中也在擔心。
魯肅見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毫不客氣地說:「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為我隱諱,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支箭?子敬只得救我!」魯肅的回答是:「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話雖然說得婉轉,但對自己之前在周瑜面前告密還是有歉意的。
諸葛亮讓魯肅提供「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賬,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說到了第三天一定會出現十萬支箭。諸葛亮再次叮囑魯肅,千萬不可將此事告訴周瑜。這時,魯肅的頭腦又變得清醒了。回去之後他按照諸葛亮的囑咐,沒有提及借船之事,只是說諸葛亮不需要箭竹、翎毛、膠漆等物。在魯肅的大力配合下,諸葛亮才完成了神奇的「草船借箭」。
曹操派蔡中、蔡和前來詐降,周瑜將計就計,讓二人與甘寧同為前部。魯肅看出了其中的蹊蹺,去提醒周瑜,這回他倒是非常清醒,看清了蔡中、蔡和是祚降。但是遭到周瑜的反駁之後,魯肅又變得迷糊了,轉而去問諸葛亮。諸葛亮將事情解釋了一番魯肅才恍然大悟。
為了迷惑曹操,周瑜與黃蓋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黃蓋被打得皮開肉綻,奄奄一息。身在東員多年的魯肅居然沒看出周瑜和黃蓋這是在演戲,腦子又在犯迷糊。他沒有去勸說周瑜,反倒是跑去指責諸葛亮。當諸葛亮說明這只不過是周瑜的計策時,魯肅才弄明白是怎麼回事。見到周瑜後,周瑜問他諸葛亮的看法,魯肅以「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予以搪塞。這時候他的腦子又變得清醒了。
從《三國演義》對魯肅的塑造來看,魯肅僅僅是一個戰略家,對於大政方針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提出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構想,促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曹。但在具體的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魯肅的腦子卻時而清醒,時而迷糊,成了周瑜與諸葛亮手中的玩偶,不像是個「胸懷韜略,腹隱機謀」的人物。同時這種清醒與迷糊,明顯有著不合理的成分,這個人物的塑造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據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吳書》記載,魯肅身形魁梧,年輕時就很有壯志雄心。他徵募、豢養了一批少年人,大家一道學擊劍、騎術、射擊,常去南山打獵,講武演兵,鄉里人都說:「魯家衰敗了,才生出這麼個狂放的小子!」中原戰事頻繁,魯肅對大伙兒說:「江東沃野千里,民生太平,你們願隨我一道去江樂,等建功立業的時機嗎?」眾人無不從命。私自遷徒是違法行為,魯肅帶領三百多人走到半路,官方派人來追阻。魯肅掉轉馬頭,攔住追兵道:「你們都是大丈夫,該知道天下大勢。如今兵災四起,為何對我們苦苦相逼?」接著他豎起一面盾,返身拉弓射出一箭,箭頭竟洞穿盾面。追兵見狀,自知不敵,都灰溜溜地回去了。魯肅到達江東,受到孫策、孫權的器重,與周瑜更是至交好友。他既有宏大的志向,又有堅定的意志,還有果決的行動力與冷靜、現實的頭腦。從一開始為孫權謀劃帝王之業,到積極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魯肅所做每一件事都十分恰當、富有遠見,他是亂世里雄才大略的英雄,而不是《三國演義》描寫的唯唯諾諾的老實人。


很有戰略眼光,德才兼備


魯肅事實上一直是被低估的存在 他在東吳政權中作為周瑜、陸遜之間的都督。不可能只是演義中的人老好人而已。他的戰略眼光,外交手段都是非常值得稱讚的。http://weibo.com/2309846073/BCF2lALfp
這裡是一篇出自清華南都比對三國謀士的帖子。對於魯肅評價相當高。僅供參考


文武雙全,慷慨,深謀遠慮。


奇才,不輸周瑜諸葛


推薦閱讀:

諸葛亮那麼牛為什麼最後沒能平定天下?
《三國演義》里關羽一刀劈死了顏良,顏良文丑幾個回合就打敗了徐晃張遼,為什麼關羽打徐晃還那麼累?
如果劉備、孫權和曹操九泉之下相遇,會聊點什麼呢?
關羽是否值得今人崇拜?
如果三國演義以吳國為視角是什麼一種風格?

TAG:三國 | 歷史人物評價 | 魯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