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跟史塔克相比,誰在大提琴上的造詣更高?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感覺馬友友的更輕快活潑,史塔克的覺得偏硬一些。個人很喜歡馬友友的這種風格,不知道這兩個人在大提琴演奏造詣上誰的更高一些…
對於馬友友來說,他像是當代的卡薩爾斯(就是挖掘出巴赫大提琴組曲的傳奇)。我想很多學習大提琴的學生都是以馬友友為榜樣。是馬友友把大提琴由之前並不是人人皆知轉變成了幾乎家喻戶曉。他對大提琴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剛過60的馬友友,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音樂境界。不知大家是否聽了他最近在bbc proms 整套巴赫組曲的音樂會。將近三個小時的音樂會,全場爆滿,掌聲雷動。對於馬友友來說,已經超過了技術層面,完全是一種超越精神層面的感覺。
斯塔克,一個和善,慈祥,博學的大提琴家,教育家。和馬友友不同,斯塔克放了很多重心在教育上。他自己的演奏非常乾淨,技術上沒有話說,完美。他把他的這些經驗,方法,無私的傳授給了他的學生。我身邊他的學生都說,他不僅僅拉的好,也教的好。
對於音樂上的造詣,都是值得尊敬的,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都是非常嚴謹,深思熟慮,發自內心。沒有一定誰的造詣高,只有個人更偏向於哪個。
他們都是大師,都為大提琴領域做了極大的貢獻。
向他們致敬
不請自來請多包涵
不敢說誰造詣更高
就貢獻來講 我認為馬友友引領了中國一大批人去了解,喜愛大提琴 最起碼我是從馬友友開始了解大提琴大師的
就知名度來說 聽古典的中國人不一定知道斯塔克 但是一定知道馬友友 當年各大報紙新聞對馬友友鋪天蓋地的報道真的讓馬友友在國內知名度攀升極快
並且斯塔克已經去世但馬友友還健在 這樣比較其實並不公平
有一句話說 活著的不如死了的 死的晚的不如死的早的
對這種觀點不敢苟同但確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
並且 馬友友作為一個音樂家為大提琴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他不拘泥於古典或者浪漫主義的音樂 而是樂於嘗試新的演奏形式 這點上來說他比斯塔克要強
對音樂的看法因人而異,我們不應該用自己的好惡來評價一個人 就如同我喜歡斯塔克的風格不愛馬友友的風格,但我在這篇回答里沒有說一點馬友友的不是
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即 不因好惡去貶低誰
再舉個例子 我有兩把琴,一把5000一把8w 我可以說我這把80000的琴比5000的好,但我不能說我這把80000的琴就比別人同樣價位的琴好,只能說我更喜歡我自己的這把琴
我喜歡斯塔克,不代表我厭惡馬友友
同樣的我也不認為我有資格比較二人誰高誰低
只能說 雖然馬友友也很棒,但我更喜歡斯塔克
如果一定要說造詣,那我就投給斯塔克,別問我為什麼,就是感覺╮(╯_╰)╭,那個年代的大師都不是我們敢評論的。。。
關於演奏風格,記得專業老師說過:是學生就好好按照譜子按作曲家按作品時期來不然別人覺得你錯了,是大師隨便你怎麼處理別人都覺得你是有所考究的。
因此就出現了他們倆風格不像但依然作為大師的專輯發行。
這個真不好比誰更有造詣,特別是我們這種專業干這行的人,不敢。。。
還有兩個人年齡都不一樣時代也不一樣,不好比。
巴赫的東西水很深,不是歡快就好,或者硬就好,那種詭異的古典時期的東西。。。幾句話說不清的。。。
不謝不邀,手機作答。
我認為兩人完全無法相比。為什麼這麼說?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追求也不盡相同。
首先是馬友友,作為國人熟知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的造詣是非常高的,但是不僅限於古典領域。在電影配樂,民族現代音樂等方面,馬友友都表現得非常活躍,也致力與推廣各方面的音樂。在演奏上也是非常的自由活潑,從他演奏的libertango就可以聽出來。
再說史塔克,史塔克學院出身,之後又長期學院執教,形成了他濃烈的學院派風格:技巧高深且追求剛勁、質樸的演奏。從他錄製的聖桑的協奏曲可以聽出來,在高超的技巧下是一顆極力壓制浮誇炫技的沉靜的心。
兩者一定要相比的話,我覺得還是巴赫的大無比較容易對比。馬友友的自由輕快對比史塔克的沉穩莊重,很難比較出兩人究竟造詣誰高誰低。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所鍾愛的是嚴肅莊重的巴赫,所以我選擇史塔克;若有人喜歡的是輕快的巴赫,那自然會選擇馬友友了
斯塔克。
跳脫地想到家父轉述他的小學語文老師的話:
高爾基這篇《海燕》,我們年級組全體語文老師一致認為,寫得不錯!
————————————————————喜聞樂見題主改描述,看到你想法有變化,甚慰@( ̄- ̄)@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請問哪家強?
我認為史、馬這些已經是世界頂級水平的高人,討論造詣高低已經沒有意義。他們不同的只是風格。
Janos starker 的演奏極為有生命力,尤其是Bach的作品。
Ma YoYo 的涉略更廣。
在這個視頻的第2分鐘開始,馬友友的魅力指數直竄到天。
20歲多馬友友穿著黑襯衫,帶著墨鏡,在美國某個忙碌的街頭,瀟洒自信拉著弓弦,「無視」眾生,帥爆了!YO-YO MA -- Bach′s Bourree - Suite No. 3
https://youtu.be/AoBi12e3wBo?list=PLF48AC0919899FFED
從斯塔克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個性非常非常獨立,非常非常純凈。這使得他的演奏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他的大無是最有激情和色彩的大無,就某種程度而言,與巴赫的作品精神不符。但是,我就是喜歡他的大無。聽過斯塔克的大無之後,無論是卡薩斯,富尼埃,羅斯特羅波維奇,還是馬友友,都缺乏對我的觸動。
因為他是個很好的老師,因為他能夠在某一個階段蟄伏於樂隊(而不是演奏家),所以他帶給我的感覺最「自我」。這種風格其實很有局限性,但很幸運的是——我的「自我」恰巧超喜歡他的「自我」!
大提琴家,我只喜歡斯塔克。
斯塔克的巴赫大無展現出來的神聖克制的氣息,在熱情親和的馬友友的演繹中是找不到的。
有斯塔克版本在先,馬友友演繹的巴赫大無,我最多能聽到第一組曲第二首便再也聽不下去。但是馬友友的德沃夏克和莫里康尼能把我感動到流淚。
上周聽了馬友友在中大懷士堂的音樂理念和現場演奏的巴赫大無+吳彤的民歌,又去星海音樂廳聽了他現場演奏的德沃夏克,完全路轉粉。激情洋溢啊!關鍵詞是表情包,活生生的表情包!世俗氣息如此濃厚的人,帶領著一整個高手雲集的絲綢之路樂團,還能把大提琴拉得如此出色,怎麼能不粉!星星眼都要冒出來了!
當然,最後總結,在大提琴造詣上,封神的,還是斯塔克。
馬友友的德沃夏克,斯塔克的巴赫。
沒有可比性。也不能比較。
都是很棒的大提琴家,各有各的風格,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誰比誰好,只是看你更喜歡誰的音樂處理方式了。
但
馬友友已經不僅是古典了,他的那麼多音樂思路創作獨一無二: 阿帕拉契,絲綢之路,巴西之魂,巴赫的靈感,還有和一位黑人歌手的合作(很早的專輯忘了名字抱歉),Tango等等,這種多元化當今沒有幾位音樂家能做到,友友已經不是大提琴家了,是真正的音樂家。
他的古典現在怎麼樣?
去年在波士頓聽他拉Elgar,四場場場爆滿,技術音樂性都沒得說,一樂章主題高潮時眼淚自己流下,真的是棒。
真的不要再比較兩個音樂家,喜歡哪個就是哪個吧,音樂風格很多,反正馬友友在古典音樂界現在是封神的人,我個人是喜歡馬友友的。
推薦閱讀:
※哪裡可以下載正版音樂?
※當審美能力高於創作能力,導致對自己的作品苛刻不滿甚至失去信心時,如何調整?
※古典音樂到底有多小眾?
※Whiplash中,弗萊徹說了哪些罵人話?
TAG: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大提琴 | 馬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