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狗」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解釋下來說是用草編織的狗,為什麼要比喻為芻狗?芻狗在當時有什麼用處?還是說有什麼故事之類的。


更新:

……其實這個答案也就是我隨手一寫,沒想到這麼多人來贊。先回答一下評論區的問題好了。

什麼是不仁?

仁者,和也,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彼此之間關係融洽妥當。

我看過很多人的解釋,都在講祭祀用的那個芻狗,又講什麼萬事萬物平等之類的,其實,這麼解,在翻譯上解的通,在理解上明顯僵硬。

所謂的不仁,其實就是不融洽,不和諧,不親愛,而處於相互對立的狀態。

這麼說比較難理解,我再加一個例子來講。

你家有你的兒子,別人家也有別人的兒子,同都稱為兒子,那這些兒子都是一個人嗎?

並不算,你兒子只能算夫妻的兒子,其他兒子都不算他們的兒子,丈夫是奶奶的兒子,妻子只能叫他丈夫之類的稱呼,不能叫兒子。

兒子,只是一個概念,而這個概念上面的意識,有無數個。可以理解為,每個人意識中,都可以設立兒子這麼個位,而位上面坐了誰,每個人的意識裡面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你們彼此之間,都是在默默地維持著父子與母子的關係,這裡面的奧秘,其實是意識的奧秘。

你的兒子,不僅僅在你們夫妻二人這裡有位子,在其他親戚那裡,老師同學,街坊鄰居那裡,都有位子,他不僅僅存在於你們兩個的意識中,而是存在於多個意識之中。而這些個人的意識之中,不僅僅有你兒子,還有著其他。先有你兒子這麼個人,然後,大家在自己的意識裡面,設定一個位置,由你兒子去坐,不同的人,給了你兒子不同的位置,但都是你兒子去坐。你兒子的存在,就不僅僅有一個概念,而是多個。

在意識上面,他們感受到了你兒子的意識,並且,在自己的意識里,賦予自己接觸過的這個意識以概念維持之,你兒子的意識,也因此得到了多方的維持。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維持,你兒子就會消失。因為你兒子還活著,他的肉身還有壽元可以消耗。

而人的意識,對於其他人來說,僅僅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意識,其他人並不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你兒子的意識,只有你兒子能這樣持續感受。我把這個,稱之為人格,性格。

還是那個例子,房間里有十個人,你能感受到其他九個人的人格,他們也能感受到你的人格,如果有哪一天,他們都走了,就剩你一個,全世界都不再知道你的存在,對你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沒有任何事物與人記錄你的存在,那你還存在嗎?

是的,你還存在,維持你的意識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身上的能量,姑且稱之為能量。換個角度來說,就算這九個人存在,他們的確可以證明你存在,但是,他們維持對你的概念,也是靠他們的能量。為什麼他們要來維持你的概念,因為你可以維持他們,這就是人際往來,精神互通。相互依存,相互扶持。

而你的兒子,也會和你們夫妻一樣,在能量用光,壽元殆盡的時候,要放下自己曾經努力維持過的那些人格,而對於自己來說,這些僅僅是概念性的東西。用自己一個人格,維持了多個人格。走向死亡後,不再有能量可用,意識也就消亡了。

人這一生,其實一直都是用自己的能量,維持著自己的意識,至於意識里有什麼,那都是可塑的。就好比沒幾個人去過月球,但是意識里總是隔三差五鞏固一下月球的存在。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維持意識的是精神能量,就算這個人肉身死了,那他到底死沒死?其實他一直存在於人們的精神之中。普通人的一生,如果在沒有人煙的地方生活,那基本上便不會被多少人記得,就好像沒存在過一樣。

所謂人的存在於否,其實都是概念上的問題,也就是要具備精神與意識兩大條件,物質是其次的條件。可以理解為,意識是能量的結構設定,但這個結構需要精神能量支撐,但也只是自己覺得自己活著,也只能維持自己。

天地之間的萬物,他們自身沒意識,但是卻有穩定的能量結構,也就是概念的設定。當這些概念穩定下來,那就是一個可以穩定消耗精神能量的存在,有意識,證明可以維持很多個能量結構,而自己本身,是這些能量結構的總體。為什麼很多人學習學不明白?其實就是能量結構之間無法形成總體系,而只能維持一個意識,沒辦法被整合的,最後會被默認過濾掉。

而天地,本身就是一個整合了萬物的一個整體,也就是萬物加起來等於天地。當哪天,突然有一個物種,和其他萬物加不到一起,整合不到一起的時候怎麼辦?抱歉,你出局了,等著種族滅絕吧。當哪一天,群眾之中有一個人的思想,沒辦法被其他人理解的時候怎麼辦?抱歉,你被孤立了,只有你被我們兼并思想的份。

說句題外話,聖人厲害,主要還是能兼并來自於很多人的大量思想,並進行統一,對意識進行整合。無法被整合的意識,終究會被淘汰。這個時代,只有科學整合別人的份,沒有別人整合科學的份,是大勢所向,不多說,自己理解。

原答案:

一個房間里,總共有十個人,一個是你,那麼,你的存在,只能通過其他九個人來證明,你自己是沒辦法證明自己的,但是,如果這九個人離開了,沒人來證明你的存在了,不代表你不存在了,只是沒有人去幫你維持你存在的概念。

所謂芻狗,其實就是維持概念,維持定義,維持理念的東西。

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為天地不會自證自生,而是通過世間的萬事萬物來證明天地的存在,使得自身變成了一種概念,得以長久。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實也是將聖人之教化,傳播於百姓,使得百姓去維持著那些當初灌輸的觀念與概念。

換言之,就是自己不去給自己定義,而是讓其他人和事物去給自己定義,當這些人和事物,哪一天走向滅亡了,那也就是他們的利用價值到盡頭的時候了,就得換一批人和事物去維持自己。

禁止轉載,謝謝。


我來歪樓的

首先是說文解字的「芻」字定義如下圖:

象包束艸之形

刈,斷也。又,殺也。

艸,cǎo,從二屮,艸之緫名也。百芔也

所以「芻」字本身的意思就是把切來的草紮成一團的意思。

因此說芻狗,自然就是用草紮起來的狗。

比如這樣:

問題在於,老子為什麼要在《道德經》里用芻狗,還要用兩次!難道芻貓,芻豬,芻雞,芻鵝不可以嗎,或者用土龍,土豬,土石似乎也行幹啥非要跟芻狗較勁呢?須知道道德經里,只要某個名詞多次反覆出現,它就有特別的含義。

然後回到語境中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顯然芻狗跟不仁是相對應的,所以我們可以逆向地推出老子的一個觀點,把別人當作芻狗就是不仁。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芻狗僅僅意味著卑賤,比芻狗卑賤的東西多了去了為啥要反覆用芻狗。那麼芻狗是不是有什麼其他不為人知的意思呢?

在戰國到西漢年間成書的詞典《爾雅》裡面有說:

熊虎丑,其子狗,絕有力麙

丑的意思在這裡是「門類」,在這裡是說,熊和虎是一類,它們的小崽子被稱為「狗」因此,「畫虎不成反類狗」的原本意思很可能是,畫大老虎沒畫成畫了個小老虎。

因此,芻狗不是草扎的狗,而是草扎的小老虎和小熊或者理解為猛獸的小崽子。

這裡插一句,現代我們說的狗在上古有個專有的字就是「犬」。因此如果真的是要說草狗的話那麼應該是用「芻犬」而非「芻狗」

然後再看莊子對芻狗的解釋: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翻譯如下:

用草紮成的狗還沒有用於祭祀,一定會用竹製的箱籠來裝著,用綉有圖紋的飾物來披著,祭祀主持人齋戒後迎送著。等到它已用於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頭顱和脊背,拾草的人撿回去用於燒火煮飯罷了。

莊子補充了更多的信息,從莊子的信息裡面我們可以看出,芻狗在祭祀的時候還是備受尊敬的!但如此一來,被當作芻狗似乎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至少在參加祭祀的時候,還是備受榮寵的。這似乎又跟那個所謂的「不仁」有點不和諧。

當然強自解釋也解釋得通,那就是,天地和聖人把萬物和百姓都當作芻狗,需要用的時候就尊重,不需要用的時候就扔到一邊。也就是說,完全是一種實用的態度,沒有任何的情感或者不舍。如果這樣解釋,那麼不仁就是類似於留戀,或者說有特別感情的意思。

其實很多文字的解釋都很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是一家之言。以上的說法還是不錯的,目前是比較廣為人知的。

當然我是來歪樓的,所以這裡要標新立異一下。

然後再來看道德經的文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龠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

注意看圖,這裡的風箱不是拉的那種,而是用手上下擠壓來出氣的。

這段話一般的解釋如下: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但是中間那句「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非常突兀,似乎跟上下文聯繫不夠緊密。

另一個事實是,莊子比老子要晚了200多年,所以莊子對芻狗的理解很可能跟老子也有一定的出入。但是莊子提到了一點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芻狗最終的命運是

拾草的人撿回去用於燒火煮飯罷了。

我實在查找不到任何資料來解釋老子時代的芻狗到底是怎麼樣使用的,但依據古時候人們祭祀的通常方法,我認為芻狗應該是在祭祀的時候被燒掉的。也就是說,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實含義是

天地把萬物當作燃燒的芻狗。

如此一來後面所說的天地如同風箱才在邏輯上跟前文相符。

所以我對這段話的理解如下:

天地沒有道德,萬物對於它就像是(燃燒的)芻狗,(任其自生自滅)。聖人應該效法天地對老百姓沒有道德,把普通百姓當作(燃燒的)芻狗。而天地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未被擠壓)的風箱一樣,中間虛空而不彎曲,只要一壓,風就會從風箱里出來。(然後如同芻狗一樣的萬物就會燒得越來越厲害)。(所以聖人也應該效法天地),政令太多,就會讓百姓快速地凋敝,不如保持著如同天地一樣的狀態,讓那個「風箱」一直打開著。

回到之前的提問,為什麼要用芻狗?

因為芻狗是用來燒的!就像每個生命都會消亡一樣。這一層意思,用土龍陶豬是代替不了的。很可能在老子的時代,一提到芻狗大家就會想到燒火。可惜後來這兩者的聯繫淡化了,因而芻狗變成了如同土龍陶豬一樣的物件。

在語境中,天地真正的「不仁」並非是真正的「不仁」,這裡的仁應該是道德層面上的仁,也就是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所謂天地不仁,指得是天地不會教化萬物,只是任其自生自滅。但天地有其「仁」的一面,也就是不會隨意「擠壓風箱」。因此老子的語境下,天地的仁,才是更高層面上的仁,才是超越了人類倫常的仁。聖人只有效法天地的這個「仁」,才能讓百姓真正的安樂。而這個天地的「仁」可以近似為「道」

///////////////////////////////未完待續////////////////////////////////////


芻狗是一種祭祀用品,是拿稻草做的狗,古人把它用作貢品的一種。這裡代指卑微的事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連起來翻譯就是天地是不動感情的,任憑世間萬物自生自滅。這是《道德經》里「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芻狗,就像現在祭奠用的紙人紙馬紙車紙房,就是個樣子。
以萬物為芻狗,意思就是以萬物為樣子。書面一點,就是以萬物為表現形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就是天地沒有偏愛,以萬物為運行形式。
現代哲學有一個類似的理論,就是物質都是運動的表現形式。
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切都是能量,能量的表現形式就是物質。或者理解為聚集起來固化的能量就是物質。
既然都只是表現形式,那就不存在偏愛不偏愛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不是指大自然,而是道本身,即道法其然。

道是什麼?它是老子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的強行命名。

既然「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又如何知其「寂兮寥兮」?又如何知其「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無他,自證自生自足而已。道生萬物,是以為天地母,道為何生天地而有萬物?因為天地萬物都是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表現,是其自證的道具。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因為都是道的表達,都是道的「自然」的一部分,無分高下,,因此都大。

那麼天地萬物合起來就是道嗎?不是。天地萬物生靈之大僅僅在於它們充當了道表述其本身的道具,除此以外,其一切大都是不存在的。天地也無非一祭台,萬物為芻狗。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萬物一眾生靈也如此。

那麼為什麼說天地不仁?因為仁這種東西是不能孤立存在的,第一個君王在位時,是沒有仁君的,只有有了後世諸君王的對比,才會有仁君、暴君之類評論的出現。天地它是無雙無對的,它的意義就是彰顯道,因此它不存在仁與不仁的概念。

而且,就如孝順這個詞是用於形容後輩對長輩的,你不能說長輩對你很孝順,那得叫慈愛。天地也是如此,天地有什麼呢?它有德,天地只對道負責,它順應了道的自述其然,於是化育萬物,因此它有大德,但它本無意志,只是道在彰顯自身,所以上德不德。


為什麼這麼明晃晃地向人伸手...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70373.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1099buid=0pu=usm@0,sz@1320_2001,ta@iphone_1_8.4_3_600bd_page_type=1baiduid=E39B25D262316FB091843E1C3EA14D09tj=Xv_1_0_10_title


我記得我有個同學叫鄒天宇,大家因為這個芻狗緣故喊他鄒狗喊了好多年。


這是一個帶有唯物主義立場的話。

他的意思是說,人沒有什麼高貴、先進的,跟一個普通的東西一樣。

現在的話說就是,人就是個動物。


把人當動物,是一個很重要的立場。

在這個立場下,只有科學還能立足。

宗教、道德倫理,這都是基於人是高貴的人,才衍生出的東西。

如果人只是個東西,那人就不該有道德了。

基於道德的任何社會行為只是一個生物行為、自然行為,是我們自以為的道德。


用草紮成的狗。一般祭祀用,用完就扔了什麼的,比作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東西。老子這段是說,上天沒有什麼仁愛之心,對待萬物如同對待草狗;聖君也不講究什麼仁愛,對待百姓也如同對草狗。但是這並不是說踐踏萬物、殘害人民,而是聽任自生自滅,不愛也不恨,也就是「不管」。符合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和後面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異曲同工。


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引用的《莊子》的啊。。。。。《莊子》裡面好像有一句是說,你看那芻狗,祭祀的時候風光得很,祭祀完了就扔一邊。。。。。。


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和典故,這個詞意指沒有意義的,卑微的事物,就是說,在天地眼裡,世界萬物和人眼裡的芻狗是沒有區別的。
整句話就是說,天地是沒有什麼仁不仁的,萬物在它眼裡也就那樣,沒什麼可偏頗的。


建議題主百度一下,這不是什麼很深的問題,百度百科有完整的解釋。


借 @俗不可耐 的回答夾帶點私貨,不保證對。

百姓也好,王侯也好,對天地來說只是工具。就像養蠱一樣,哪只成為蠱無所謂,只要最後能得到蠱蟲就好。

仁義禮智都是人們後天強加的概念。

大道廢,有仁義。失了道才會有這些人為的概念和行為。

智慧出,有大偽。有了仁義之後,又有了智慧,出現各種看起來很有道理(大偽)實際上只是因為失了道而產生的理念。

真正的聖人作為人已經圓滿,不用靠仁義待人,用智慧判斷什麼,做對的事對他來說已經是本能了。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不是不推崇聖人和智慧就能民利百倍,而是做到了「絕聖棄智」不推崇任何概念(聖人本身也是一種概念),得道了,才能「民利百倍」。

有無相生,……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聖人不會也不能告訴種種概念,言不盡意,一說就錯。

以上那麼多廢話是為了論證一件事,聖人作為人的圓滿,和天地作為承載萬物的圓滿一樣,不需要「仁」,也沒有「需要」這個行為,只是單純的以萬物為芻狗。

最後,芻狗是什麼?只是類似「聖人」「天地」這種後天人為強加的概念。


就是書本里解釋的那樣,不要想著于丹式的解釋了。


殉俑的低配版本……另外由此可窺見中國人敬哺育恩養的實在祖宗,遠大於敬虛無縹緲的設定


拿稻草做的假狗狗


推薦閱讀:

請問古籍中的這種標點符號是做何用處?
請大佬解釋一下「文」和「字」的區別。?
文言文水平一般的人如何讀《史記》?
有什麼燃/凌厲/讀起來酣暢淋漓/熱血沸騰的古文嗎?
為什麼旅館叫順旅不叫逆旅?

TAG:歷史 | 文言文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