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才可以沒有品位,比如貝多芬,但同為天才的莫扎特卻有著最為雅緻的品位」這句話?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彪西曾經這樣比較過莫扎特和貝多芬,他說:「自然,天才可以沒有品味,貝多芬便是一例。而另一方面,身為天才的莫扎特則有最雅緻的品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貝多芬才是浪漫主義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更能體現出啟蒙運動的人文精神~

話說,如果「品味」是指「上流社會」那些東西的話,mozart是比較有發言權~


這句話的意思難道不是「天才可以有品味也可以沒有品味」么..


謝邀。這僅是德彪西的觀點而已。我也曾在知乎評價貝多芬只是某種範式下的被構造物(貝多芬的作品單從音樂方面來講到底怎樣?是否在國內被過譽?)。斯特拉文司機曾說音樂不表現任何東西。John cage 曾經說Everything is music.類似的話都只是說話者的思想。

貝多芬的音樂相比莫扎特有更多雄辯的力量,總想實現某種目標,就像生活中目的性很強那種人。
莫扎特的音樂靈動,自然,功利性更少,就像閑適生活的人。

德彪西的音樂也是那種中國人畫花鳥那種文人精神,他肯定瞧不上貝多芬那種世俗中產的庸俗勁頭。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貝多芬在音樂上也挺能幹,只是氣質與他不同,就像有官場背景的人看到無背景的人在職位上取得成功的心態。德彪西好像也覺得秀才幹不過兵,看來歐洲也是這樣。

杜尚在談到畢家索時候只是輕描淡寫地說,藝術需要這種偶像。言外之意就是畢家索是藝術世俗領域的偶像,而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當然杜尚說的不無道理:名氣並非與才氣對等。


大家恐怕不要過度去關注「天才」這個詞,並且為之詮釋各種意義。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德彪西」。他說這話時候的背景是什麼?他對誰說的,對方說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說?當時他的藝術走向和追求是怎樣的?他對貝多芬和莫扎特的態度是怎樣的?兩位先賢怎麼樣影響了他?等等等等。遇到這種事,知人論世,恐非虛也。


貝多芬,莫扎特,都是我的偶像。莫扎特作曲如行雲流水,神來之筆,貝多芬一開始也是模仿莫扎特的,但是沒有那種天賦,模仿終究不能成神,貝多芬有自己的那一套,那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交融,作曲的時候是要去梳理那種情感,你沒有那種經歷去理解是根本不能知道那種作曲的創作歷程。

莫扎特是神童,作曲是不受概念技巧影響的,貝多芬呢,對於概念技巧,是非常在意的。同時,貝多芬的天賦在於李白一樣的豪情以及對於命運歷史的思考,莫扎特更類似於對於自己的思考,個人的命運,貝多芬更是有對於整體悲劇的感悟,對於概念性的歡樂,悲傷的感悟。

貝多芬的牛逼,更多的是,超越了音樂的範疇


題主幹嘛關心貝多芬個人審美呢,他審美就是再差,也改變了他死後188年的審美啊。


德彪西一定不知道莫扎特對於shit和ass的熱愛
======================================

順面補充個順手搜到的網站 3 Dirty Songs by Mozart
大家自己去看吧,全是很和諧的內容呢


什麼叫沒品味,貝多芬的沒品味具體體現哪首作品,哪幾個小節,還是貝多芬寫的全部音符句子主題段落是全是他媽沒品味的。

求題主讓我漲漲姿勢,以後可以裝更高的比。

樓主我平時裝逼是這樣裝的,您看看有沒什麼要改進了。

貝多芬的音樂表現了當時資本主義萌牙時期民眾水深火熱的生活,其第九交響曲歡樂頌預示了共產主義最終會解救全人類。

巴赫的音樂表現了貴族社會結構初步瓦結後,關於上帝的話語權已經從腐朽的教會階級轉移到了工農手中,其作品無不表現了共產主義才是耶穌基督犧牲自我的終極目標。


正好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也是說這個的。來自豆瓣的「愛上層樓」的日記。
原文在這裡:貝多芬:「蠢萌」還是「天才」?
以下是內容:

「天才可以沒有品位,比如貝多芬,但同為天才的莫扎特卻有著最為雅緻的品位。」——這句話來自著名的「毒舌」柴可夫斯基。

說起來,多年以前我也是喜歡莫扎特遠多於貝多芬的。那精緻的構架與優美典雅的旋律彰顯了不同凡響的品位。相比之下,貝多芬卻常常被我譏笑。

小時候音樂課最早接觸到的貝多芬是這首《土撥鼠》,這是一首非常質樸,甚至呆萌的歌曲。從旋律到和聲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透著一股「拙」勁兒。

後來他又被我們抓到他的笑柄,音樂學家分析表明,貝多芬所有的音樂裡面所使用的和弦種類基本不超過15種(包括轉位),這跟肖邦、德彪西的音樂使用的和聲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了。

後來又發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叫做「丟失一分錢的憤怒」。當時我就震驚了,如此粗暴地猛砸鍵盤這哪是藝術家的行為,整個一個傻老爺們。

如圖,左手部分為快速連續敲擊和弦。

後來發展到我拉著小夥伴們一起嘲笑貝多芬的華爾斯坦(也叫黎明)奏鳴曲的開頭,像是鄉下人進城一般地屁顛屁顛,一路小跑。

再後來,我卻愛上了貝多芬的音樂……因為我在這裡發現了那些所謂更精緻更有品味的音樂中所沒有的東西:旺盛的生命力。

一個有趣的說法,「莫扎特在上流社會的門口徘徊,猶豫,小心翼翼地敲著門,但一輩子沒有進去;貝多芬卻一腳把門踹開,大搖大擺走進去。」

貝多芬的時代是個革命的時代,是普通人崛起的時代(受啟蒙思想影響)。之前的時代里,音樂家要依附於貴族生存,貴族的品位便是他們的品位。於是,華麗,精緻變成了音樂家的畢生追求。與18世紀作風的奢華的法國王室相對應的,便是洛可可風格,便是其中的代表。但正是華麗的形式與精緻的品位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就開始走下坡路,它的千篇一律與裝腔作勢漸漸讓人厭煩,歷史在呼喚真正發自人們內心的聲音。

這是一幅原始人的壁畫,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技法相當拙劣。但是儘管隔著上千年,我們是否能夠感受那份旺盛的生命力,那份原始人對於生命的渴望?

貝多芬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莫扎特說他不會對位法,海頓覺得他的習作錯誤百出,在當時的維也納人來看,他的一舉一動都透出鄉巴佬的氣息(因為他確實就是一個來自波恩的鄉巴佬)。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覺,聽從內心的聲音,堅持帶著那份「錯誤」前進,最終被人們都尊稱為「樂聖」。

由此看來,技巧神馬的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些技巧越好的,同時也是被秩序禁錮越深的,無法超越已有的秩序,便無法擁有真正的創造力。而聽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來進行藝術創作,也許一輩子就是老師眼中的糟糕學生,但有什麼比把生命注入藝術作品,用藝術來記錄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呢?

——————————————————————————————————————
p.s. 與貝多芬《土撥鼠》的伴奏相對比,看一張莫扎特15歲時寫出來的旋律線:

第二聲部的旋律變化,要比《土撥鼠》複雜多了吧~
(圖片來源於知乎問題:半路出家去學音樂,你們有什麼建議? 大家也可以過去看看這個答案中的分析。)


對貝多芬的這種評價,就像白人對邁克爾傑克遜的評價:音樂上是有一些才華吧,但特么是個怪胎!


天才可以沒品味,可以高品味,可以功利沒人性(愛迪生),可以變態下流(卓別林),可以世俗(菲茨傑拉德),可以搞基(圖靈),可以蘿莉控(國父),可以神經病(那一堆畫家)。天才可以隨意罵人(卡梅隆),天才可以迷信(牛頓),天才可以偽善(盧梭),天才可以自戀到沒朋友(喬幫主),天才可以惡霸一方(秦九韶),天才可以與眾多女人逢場作戲(畢加索),天才可以一邊說「I have a dream」一邊說「I"m fucking for God!」(歡迎補充)所以,天才不天才,跟品性沒什麼關係,就像我們常說的,你學習好不一定品德就好。但不能用人無完人去為這些人開脫。


小學生作文選看多了吧。
------貝多芬


《愛因斯坦傳》節選
貝多芬的音樂是創作出來的,而莫扎特的音樂則純潔非常,似乎向來就存在於宇宙之中。」在另一則報道中,他(愛因斯坦)將貝多芬與巴赫進行對照:「我聽貝多芬時感到不舒服。我認為他過於個人化了,幾乎是赤裸裸的。還是讓我聽巴赫,多聽些巴赫吧。」


品味這個詞是虛的,並沒有普遍真理式的定義,甚至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群體同一間屋子裡,都會存在爭議。而你的題干里那句話顯然指的是生活上的品味,即二人共同點(藝術造詣)之外的性質,而不是具體定義到某種學術或藝術的,根據前面所講的,這種表達方式本身便存在很強烈的主觀性,因為廣泛價值觀下的品味或者格調有時是要靠金錢來支撐的,拿柏拉圖的話講富人更容易表現的很體面。從他的語境里可以體會到說這句話的人是站在富人階級一邊的,而品味並不是藝術的最終指標,品味與藝術的連續性也並非恆定的,這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品味。


我想說,那些評論莫扎特對shit ass情有獨鐘的,連你們都知道了德彪西怎麼會不知道呢。而且莫扎特的傳記里不管哪一本都有寫過啊,這方面遺傳了他母親他們以此視為幽默感。但誰說這種對shit ass的熱愛貫穿莫扎特的音樂創作生涯並對其曲風大有影響了呢。


求出處。求原文。題主確信這是德彪西的原話?不可思議。


這沒什麼奇怪的吧?因為貝多芬所處的時代和莫扎特的不同。在莫扎特的時代,普通老百姓是不搞藝術的,因此莫扎特的作品必須要有品味才行。貝多芬的作品不需要有那樣的品味。


如果你聽過田園交響曲和月光奏鳴曲,你就會質疑這句話。


名人說的話不一定就對么有道理。


第一次聽說莫扎特品味雅緻。


推薦閱讀:

作曲家是如何創作交響樂的?
巴赫為什麼在大陸的知名度不是很高或者說是到達家喻戶曉的地步?
貝多芬的《致愛麗絲》真的俗嗎?
如果巴赫,貝多芬(沒耳聾),莫扎特還活著,他們會欣賞搖滾樂么?
為什麼電影里高智商犯罪分子動手之前都要來段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樂?

TAG: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