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給別人提意見,並讓對方欣然接受不會反感?

看了一些回答我想補充說明一下

首先,我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地提意見,而不是如何提正確的意見,或者如何把正確的意見提出來。下面評論問我我怎麼知道我的意見正確的朋友,請看題再回答好么?

其次,每個人都在勸我不要提意見,為什麼這個社會發展到今天會發明出意見箱、意見本、人民選舉、人大會議?從幾乎每個APP都有的歡迎提意見功能,到發達國家的投票選舉,下議院擬法,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意見中出現的不是么?你們那些認為人類社會就不該有意見的人都是咋想的?

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意見和建議都是必然的,的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意見是否正確,所以這叫做意見,不是命令!能分清么??

人類的互幫互助傳統美德都去哪了?我們眼睜睜看一個盲人往懸崖走,都不能說一句前面是懸崖了么?

你們願意把自己的生活變成拿著提意見不好做借口就對所有事情冷漠對待,那是你們的事,我提這個問題是我希望我能幫助我的朋友,家人,愛人,當我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有一些建議和看法的時候可以告訴對方,也許對也許不對,但至少可以共同探討,不對的地方對方告訴我,我也就懂了,也許對了,我說出了一些對方沒想到的事情,對人家也有好處,這有什麼問題呢?

我是個純理科生,說話太直是我的不對,所以我現在在改,我希望我能夠用讓人舒服的方式,給我的朋友提意見,我提意見,也許我能幫到對方,也許不能。但我不提,我永遠只能眼睜睜看對方如小白鼠一樣測驗我心中的想法。

我不願我提意見對方討厭我,但我更不願為了不讓對方討厭就眼睜睜的看對方走錯路!(我再說一遍我是提意見,我不是說不提對方一定走錯路!而是萬一我的意見能避免對方走錯路!

所以我來知乎提問,如何正確地提意見


和答主oiseaux fleur的觀點基本一致:別人不問,你先別說;等別人問了,你再說。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因有三點:

1 既然對方沒有主動向我們徵詢建議,那麼說明在對方的心目中,我們還不具備指導對方的資格。


舉個例子。

有些長輩喜歡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實際上並不了解你真正的需求,而只是想把他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你。


比如,當年我剛從小語種專業轉向音樂行業的時候,就經常有長輩對我說這樣的話:「巴赫啊,女孩子老大不小了,別在外面漂著了,還搞什麼音樂,你以為你是譚盾啊,全中國就那一個譚盾。別搞了,回家讓你爸媽給你找個體制內的工作吧。這麼說你可別不愛聽,我可都是為你好。」


聽到這樣的話,我會第一時間跟自己核對一下問題:


「他了解我的天賦嗎?

他了解我的需求嗎?

他聽過我的作品嗎?

他知道我獲過什麼獎嗎?

他了解音樂行業的規律嗎?

他了解音樂市場的現狀嗎?

他調研過音樂從業者的平均收入數據嗎?」

他既不了解我,又不了解行業,閉著眼睛,信口雌黃,站在一個高高的地方,用批判的悲憫的眼光來給我提建議,請問,他有什麼資格?


反過來說,即使我真的需要一些就業方面的指導,我會自己去找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去諮詢,我會去評估自己的天賦和能力,我會去調研和了解從事音樂行業的前輩,我會自己去找我心目中有資格知道我的人去求教。


但是我絕對不會向這種不懂裝懂的人求教。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不論對方是誰,是你的親戚也好,是位高權重的領導也好,只要他沒有深入地調研過你所涉及的這個領域,那他就無權評判你的選擇,你的人生。也更加沒有資格來給你提建議。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忍不住想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一定要再三跟自己核對:「我真的了解他的需求嗎?我真的具備指導他的資格嗎?我有沒有那麼百分之一的可能是在把自以為正確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


與其心急火燎地試圖拯救別人,改造別人,我們不如把這份精力拿來發展自己,打造自己。


當我們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事業發展地蒸蒸日上的時候,別人自然會來向我們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像您一樣優秀的人?」


當我們把人生活的多姿多彩,把家庭關係處理的和諧美滿的時候,別人自然會來向我們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像您一樣幸福的人?」


成為一個強大的人,然後吸引對方來徵詢建議,這時候再娓娓道來,對方才會珍惜你的建議,你的建議才能最終落到實處,形成效果。

2 尊重對方的選擇權,允許TA可以按照TA現在的價值觀做出選擇,允許TA自己為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後果負責。

舉個例子,一位女生問我:「巴赫,我感覺閨蜜男友是一個渣男,此男同時跟好幾個女的聊微信曖昧,且疑似有暴力傾向,極不靠譜,我該如何勸說閨蜜跟他分手?」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反問這個女生:「你的閨蜜主動找你徵詢意見了嗎?如果沒有,那麼就暫時不要給出建議。」

因為即使你說了,她也聽不進去。

既然她沒有主動向外徵求建議,就說明按照她已經做出了判斷——她選擇繼續待在舊模式里,她認為舊模式利大於弊。

即使你此時告訴她「正確答案」,告訴她:這箇舊模式會吸干你的血,榨乾你的髓,你應該逃離這箇舊模式,改變一種新模式!—— 她也很難會相信這些話。

最糟糕的是,難免撞上小概率,有的人可能真的會將信將疑地聽了你的話,離開了那個男人;可是過了不久,男的又回來糾纏她,她脆弱爆發,心生動搖,最終又返回到那個男人身邊了。到了這個時候,她很可能會和那個男人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回過頭埋怨你,指責你。

一個人,只有在自己心甘情願做出選擇的時候,TA才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反之,一個人如果不是心甘情願做出的選擇,TA往往無法為這個選擇負責到底,而在過程中TA心裡生出的後悔和怨氣,都會撒在當初主動給TA提建議的那個人身上。

這就是人性。

做出改變,是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的:你要跳出舒適區,你要承擔風險,你要面對威脅,你要忍受孤獨,你要極度堅強。

寧願湊合著,過一個低質量的生活;也不願承擔責任,拼一個高質量的生活。

不撞南牆不回頭,沒吃夠苦頭,就不會心甘情願做出改變。

這就是人性。

只有瓜熟了,蒂才會落。

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能量還沒達到能夠做出那個高能量選擇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提前去勸說TA。

如果我們真的愛TA,此時此刻就要給TA時間,給TA空間,讓TA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成長,自己去做判斷。

如果我們真的愛TA,那就允許TA按照TA的價值觀做出選擇,允許TA去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後果。

即使這個選擇看起來不是最優的選擇,即使這個選擇會帶來很痛苦的代價,那也是TA的人生該本完成的功課,我們不能剝奪任何一個人體驗人生百態的權利。

待時機到了,苦頭吃夠了,TA自然會心甘情願地做出改變。

這個道理,可以凝結成張德芬常說的一句話:「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而我的心理老師郝老師的另一句話總結地更加透徹,這句話是:

「誰選擇,誰承擔;誰痛苦,誰改變。」

3 我們無法替對方判斷對錯,但我們可以傾聽對方,了解對方。

那麼讀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問:「如果對方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難道我們也要縱容TA嗎?這樣對TA會不會是有害的?」

對於抱有這樣想法的朋友,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人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的統一標準嗎?

也許,學法律的朋友會說,法律是判斷對錯的標準,可事實上,各國的法律也都不一樣;學宗教的朋友可能會說,經書上有判斷對錯的標準,可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同一本經書啊!

而就算是同一本法律,同一本經書,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也都有新的內容,新的修訂,新的解釋。

所以,我們作為一介凡人,試圖精準地判斷出別人身上的對與錯,是一個偽概念,是一個非常容易把我們帶到「好心辦壞事」的溝里的一個偽概念。

當我們心急火燎地想要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是抱有一種「你是糊塗的,我是清醒的,我的認知比你更高明,讓我來給你的人生指路吧」的傲慢之心。

看起來好像是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實際上卻是在餵養自己的優越感。

其實,不論對方做出的選擇是否正確,真正關心TA的做法,並不是判斷對錯,而是去傾聽TA內心的聲音,了解TA真正的想法。

比如,當一位長輩發現孩子最近突然轉行搞音樂的時候,他可以問問孩子:「孩子,你是不是真的很喜歡寫歌?我們對音樂行業不太了解,有點擔心將音樂養活不了你自己,你有沒有考慮過今後就業的渠道?你在就業方面是怎麼打算的?」 然後聽聽孩子怎麼說,看看自己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比如,當閨蜜跟你吐槽男朋友花心的時候,你也可以問問閨蜜:「親愛的,你的內心深處介意這件事嗎?還是說其實你是可以接受的?」然後聽聽閨蜜怎麼說,或許閨蜜有她其他方面的考慮。

當我們開始去問問對方是怎麼想的時候, 對方就能感受到我們的尊重和愛,從而真正開始和我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我們無法代替對方判斷對錯,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傾聽對方,陪伴對方,給予對方低調而安全的支持。這,已然是一種很深厚的愛了。

【end】

(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收藏我的全部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望見諒,謝謝。)

(註:20170702 修改,原文第一個例子有刪改。)


別人不問,你別主動。

別人問了,話也不要說透,說滿。點到為止,不能理解就不要繼續說。

不要好為人師,覺的自己了不起,覺得給了意見就是拯救了他的人生。

即使別人欣然接受,也不會把你當成偉人了不起的人。不要想太多!

最後加一句————自己看不過去要說,那就說,說了別怕別人翻臉,也不用非要爭論個明白。說過就行了。


1、首先,要把:意見、建議、批評、投訴、責罵、抨擊等等概念捋清楚。


2、將上述諸多概念統歸為意見,只是為了簡化描述。而實操時,是不能混淆它們的。否則就是耍流氓。


3、我來談談我自己的實操場景。
(1)除非客戶付傭金,否則我絕不會提供專業建議。我的建議,字字抵千金。錢不到帳,甭想從我這聽到一個字。


(2)業餘時,我是很難伺候的,屬於惡魔級顧客。如果服務不能讓我滿意,我會立刻投訴,絕不含糊。

(3)我經常批評秘書,上班時不要穿的太暴露。性感點到為止即可,別穿的比游泳時還少。


(4)我是老王,鄰居們經常在背後抨擊我的行徑。可我無所謂,依然按計劃在2年之內完成本小區的送溫暖活動。


(5)開會時,領導問大家還沒有意見。我立刻提出意見,嚴肅指出領導經常在單位帶頭加班,一心撲在工作上,太不注意個人休息了。


(6)女僕打掃書房時,摔壞了蒼老師送我的硬碟。氣得我用繩子捆起來,一邊責罵,一邊抽鞭子。

4、有意見,當然要提。那些不建議你提意見的人,只是怕你沒考慮到實操的複雜程度。


5、正確的提出意見,是一個技術活。其技術的要點:就是基於個人利益的計算,來確定強度和頻度。


6、如果忽視切實利益的權衡,只為逞一時之口快,那註定會害人害己。現實中,不乏因提意見的姿勢不正確,而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


如何讓自己閉嘴,把自以為正確的意見吞下去?


如何正確的給別人提意見,並讓對方欣然接受不會反感?

題主和很多答主都好有自信啊,正確?欣然接受?不會反感?只有一種情況有可能:聖人都讓你們遇上了......

《莊子*人間世》的上篇全都在講這個相當有難度的事。列舉了各種自信滿滿的提意見的死法,最後結論是:「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可保你不死;至於是否接受你的意見,就看運氣吧。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

曰:「將之衛。」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所行,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給外人提意見就是這樣;如果是自己人,一條繩上的螞蚱,非說不可怎麼辦?請讀《莊子*人間世》中篇。


給我提建議的人,本身得很牛逼。

我得崇拜你吧,覺得你在這方面是專家吧。
我得信任你吧,不然我怎麼知道你到底是不是為了我好?
你還得讓我描述清楚問題吧,別我還沒說完,你就BBB說一大堆。

很多時候,不是你說話語氣問題,不是建議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你根本就不了解我心裡怎麼想的,也不了解前因後果。

這樣前提下,你的建議會有用么?
在我看來,很多建議都是廢話空話。
比如在我抑鬱的時候,跟我說:你開心點!
比如在我工作不順利時候,跟我說:慢慢來。
換成是你,你會做的更好嗎?

我以前也會很直的提意見,現在發現沒有必要啊。
誰也沒比誰更厲害,說了你以為對的話,在別人眼裡卻是笑話。

有個人提建議說了好多我不好的地方,我心裡想,你這麼牛逼怎麼還跟我做朋友?說的好像自己沒有問題似的。
然後他會說,你這個人就是聽不進意見。
然後我笑笑刪掉了,眼不見為凈。


1、盡量選擇私密場合,並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提出。

2、先肯定對方的合理性,再說明或許可以有更妥善的方案,然後提出自己的建議。

3、如果是違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會直言不諱地提出勸告。

4、如果是對方的私事,而且不影響他人,則表示尊重。


不講高深道理、空洞說教,上乾貨。如果是我,會這樣做:
1.把你要提意見的對象研究通透。包括對方的性格、作派、心胸等各方面,尋找其可能被說服的突破口。
2.先肯定對方就某事的看法的積極面,再提出你的意見想法,且注意說話語氣和表達方式,多用商量、討教、建議的口氣。
3.對於固執己見的偏執狂,你就不要浪費精力去徒勞地提意見了,調適自己,靈活應對,讓時間去檢驗一切吧!


為什麼你給別人提「正確」的意見,別人反感?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小明是個同性戀,你論述異性戀的種種好處告訴他,異性戀社會支持,家人鼓勵,有法律保障,老了還有自己的孩子養老。先不說小明之前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好處」,就當他沒考慮過,你覺得你指出了這種種「好處」之後,小明會不會反感?還是會欣然接受你的意見?
但是小明是同性戀,人家就是喜歡男人。你的種種好處,不管如何正確,小明也是沒辦法採納你這個意見的。你所謂認為的正確的意見,很可能和別人的立場有根本上的衝突,所以不管在你看來多麼正確,別人也是不會採納的。
所以最重要的首先是,理解別人的立場。提意見前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對方的立場是什麼?對方到底想要什麼?
想要錢的人,你提意見告訴他如何求財。想要名聲的人,你提意見告訴他如何有好名聲。想要權力的人,你提意見告訴他如何謀權。
考慮別人的立場和需求。
一個體制內的公務員,你勸他下海經商,把有錢的好處說爛了,他照樣很可能不解受。為什麼?對方不謀財。錢再好,我不要。
關鍵是對方想要什麼。
而不是你覺得什麼是「正確」的。


1.先確定對方的身份,地位,思維習慣,性格。

2.認清你們之間的關係。

3.認清你自身的分量(不是上秤)。

4.認清你自己的心態——我為什麼要給他提意見?

5.前面的條件都滿足了,你還想給他提意見嗎?

如果還想,那麼請溫柔和順滴提出你的意見,如果被撅了,千萬不要提高音量,不要情緒激動。

心平氣和的,穩穩噹噹的態度,才是最合適的。


《易經》蒙卦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意思是說,不是你去勸別人,而應該是別人向你請教。第一次問就指點他,第二次,第三次就是褻瀆了,就不應該告訴他。

聯繫到這個問題,應該讓他吃虧幾次,發現自己有問題時稍加指點,甚至等到他向你請教技巧了再指點。而且還是稍加指點,不能一次說完。如果他真的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稍加指點就夠了,否則再說的多也沒什麼益處。


很難。
如果不是哪怕絕交也要試試,或者很確定對方可以接受,就不用試了。


你好,希望這份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是傳播學博士,研究人際溝通和社會團體,十分能夠理解你的問題和一些經歷,希望一些學術研究成果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首先,非常贊同你的問題中的描述。說話是一門技巧和藝術,這自不必說,只是有太多的人認為有嘴就會說,就能說得好,而忽略了如何去組織語言和情感。給別人提建議和意見也是一樣,並不是說我有好的建議我就NB,你就無論如何都要聽我的,不聽還說你SB。可是這樣的人還挺多的。以下讓研究溝通的巨人們回答你的問題,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太長不看版:提供建議的正確順序是:提供情感支持-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提供建議。

耐心完整版
-即便是金玉良言,也要有精美的包裝。
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馮波教授在「人類傳播學研究雜誌」上發布研究成果,提出將建議的整體性打破,綜合地看待建議的提供方式。她所闡釋的提供建議的綜合模型(Integrated Model of Advice Giving, IMA)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和推廣。馮波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建議通常分為三個組成成分:情感支持,問題獲取與分析,以及提供的建議實質。

所謂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是指建議者在提供建議時對於接受人情緒和情感的理解與照顧。當他人向我們尋求建議時,往往處於一種不知所措或心理壓力很大的境地。此時,必要的情感支持會有效提高對方的生理及心理狀態。馮波教授同時指出,處於緊張狀態或是人生低谷中的人,無論他們的情緒是悲傷,害怕,生氣還是憤怒,他們都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別人的建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聽到人們希望被哄。其實,所謂的哄,就是對於情感的一種承認和理解,而並非單純地欺騙。在人們的情緒與感情沒有得到認可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其實還並沒有準備好去靜下心來接受他人的建議。此時硬生生地給別人忠告,自然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

接下來,等到我們安撫好別人的情緒,是不是就可以說出我們苦思冥想的研究成果了?馮波指出,大多數人都會默認別人吐槽的時候是需要我們提供建議的。然而這一假設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研究顯示,不需要的、無關的或是重複的建議,往往會導致受建議者的抵觸心理,並且大大降低建議的有效性和接受度 (Feng MacGeorge, 2006)。因此,問題的獲取(problem inquiry)就成為提供建議的重要一環。相對於說,聽往往更重要。正如我們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馮教授認為,聽取對方的想法和問題,要先於我們提供自己的建議給,才能讓我們的提議更加有效。同時,獲取問題之後,作為建議的提供者,也要對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梳理(problem analysis)。問題的獲取和分析往往同時發生,因此在研究中,學者也將他們作為同一部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先驗的認為對方需要我們的建議,即便如此,雙方共同討論得出的結果也會比我們單方面提出的建議更有效,因為共同商議的結論包含了受建議者自身的投資(時間、思考等),受建議者會更加信任和理解這一最終建議。

最後,終於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作為建議的提供者,我們終於可以將金玉良言奉送給處於苦難或是彷徨的朋友了。此時的建議,經過了層層包裝,歷經對方情緒與理智的雙重防線,終於可以直抵對方心田,生根發芽了。

馮波教授的研究提出的IMA模型,綜合以上三個要素,提出情感支持(E)-問題獲取與分析(P)-提供建議(A) 的三部曲方法是最為有效提供建議的方式。因此,IMA模型也被稱為EPA模型。為驗證這一假設,752位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配,閱讀一段模擬的參與者和其朋友之間的對話。模擬的對話內容可能是考試失利、與父母之間關於職業選擇的衝突、或是在半職工作中被剋扣薪水。11種建議的表達方式(EPA的不同排列組合)與這三種模擬場景共同構成33種實驗情境。所有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這33種實驗情境中。閱讀完成後,參與者被要求對閱讀材料中建議的質量評分。實驗的結果顯示,即便是對於同樣的建議,當提供的建議以EPA的模式呈現時,參與者對建議的評價最高。單純的加入情感支持(E)和問題獲取與分析(P)也並不能讓建議的質量達到最佳。實驗的結果顯示被試者對於EPA的評價也比PEA的評價顯著提高。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的建議不被接受,並不是因為建議本身的質量不好,而是缺乏必要的包裝因素(情感支持,問題獲取與分析)或是我們呈現這些元素的順序不是最佳。


於是,下一次當朋友向你傾訴衷腸,遇到困難時,或者你有建議和意見需要提出時,不要急於將手中的玫瑰贈與對方,即便你清楚地知道你的建議是絕對的金玉良言。你需要做的是:

1. 表明自己理解對方的處境,安慰對方的情緒,或者與對方共情。我們可以說,「我理解你」「那些人怎麼能這樣?!」「真的是為難你了。」這些都是很有效的情感支持的話。收起作為建議提供者的傲氣,和對方平等地面對問題,理解他們的難處。

2. 問問對方是否需要你的建議,並且和他們一起分析問題。對方很可能只是想吐槽,可千萬別自作多情。你可以問「要我給你出出主意嗎?」「咱們一起來聊聊這個事兒。」或者「你現在的想法是怎麼辦?」記得,我們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

3. 給出有質量並且可行的建議。遵循EPA模型並不能保證建議一定會被接受,而只是提高其被接受的概率。要想真正幫助或者說服別人,有效和高質量的建議仍然必不可少。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小時候,也大多是以一顆善心希望更多地幫助別人。長大後,我們漸漸發現僅僅有一顆初心還遠遠不夠,便可能放棄了心中的善念。其實,我們的心愿也許並沒有錯,只是表達的方法有待提升。下一次,願你的話語能夠深入人心,願你和你的夥伴都能擁有快樂。

以上,與君共勉!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節省溝通成本。在溝通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我們表達的意思被曲解,就要做到就事論事。怎麼就事論事呢,有以下三個方法。

首先,要直接清晰地表達你的意見,而且在發表意見的過程中,不要誤把「攻擊性的語言」當成「直截了當的語言」。舉個例子:某化妝品品牌要推出一款口紅新品,需要一位明星代言人。A同學的意見是請當紅女星劉詩詩代言,B同學的意見是請氣質沉穩的中年男星梁朝偉代言。那麼B同學應該怎麼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呢?我們先來看兩種常見的錯誤說法。

第一種錯誤說法是:我覺得劉詩詩可能年輕了一些,這款口紅的顧客定位是35歲以上的都市輕熟女。我認為找氣質較好、年長一些的明星代言更好。你看,這樣說就會讓對方誤解成:B同學反對的理由是「劉詩詩的年齡和產品不符」,所以只要找一個年齡相符的女星就行了。

第二種錯誤說法是:以劉詩詩現在的熒幕形象,根本撐不起這款口紅「經典、優雅」的品牌內核,邀請她來不是花錢打水漂嗎?這會讓對方覺得:B同學的語氣咄咄逼人,是情緒上的反對。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我認為比起找年輕女星劉詩詩,找有氣質的中年男星梁朝偉代言更好。因為女人化妝的很大動力是給男人看,而梁朝偉幾乎代表了這款新品目標客戶群,對另一半成熟、儒雅、貼心的理想形象。借他的口說出這款口紅如何能讓女性變得更有魅力,會讓客戶的接受度更高,起到更好的市場效果。

其次,不要把「溝通」當成辯論。在快節奏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因為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而情緒化地把「溝通」變成了「辯論」。比較好的方法是,溝通前想清楚這次溝通最終是想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在溝通開始前把這個結果和對方達成共識之後再進行討論,這樣做能讓這次談話的目的始終圍繞著結果進行。

最後是,直接開口問,不要揣測。如果你擔心突兀的追問會引起對方不適,可以採用 「重新定義」的追問法則,就是用你自己的理解把剛才說話人的信息重複一遍。比如對方說:今天的會議真是毫無意義。重新定義後,你可以說:你是說今天的會議太長了,但還是沒討論出結果,對嗎?你還可以從說話人給出的信息里抓出一個例子。比如對方說:《超人大戰蝙蝠俠》比《美國隊長3》觀影體驗差勁多了。重新定義後,你可以說:你是說《美國隊長3》的打鬥場面設計得更加用心,對嗎?你看,使用「重新定義」的追問法則,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個對他的話感興趣的好聽眾,從而會很樂意跟你繼續聊下去。

說完了怎節省溝通成本,咱們再來說說怎麼和他人融洽相處。在溝通中,我們反覆向對方說明自己的意思,卻總感覺對方不得要領,很可能是激動的情緒讓我們的溝通方式偏離了軌道。那怎麼避免這種情況呢?這篇文章說了兩個方法。

第一,記得設置「討論時間」。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溝通中無法和對方達成共識而發生爭執。而很多時候,爭執的內容和一開始討論的話題根本不是一回事兒。比如,你和對方溝通年假去哪裡玩,你希望去歐洲,他覺得國內游就行,但你們都不讓步。這時,你可能會聯想到在平時的相處中總是你讓著對方,這時你說「為什麼你每次總是只想著自己?」接下來你們討論的焦點,就會從「到底去哪兒玩」變成「誰更自私」了。

比較好的辦法是定一個時間點,比如5分鐘之內討論完畢。假如5分鐘後你們還在討論,就要停下來想想「你們爭論的內容還是這件事本身嗎?」如果不是,就趕緊停下來,各自冷靜一會兒再討論。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想讓你們的關係變得緊張,在對話中就少用評價類的話,比如指責對方的人品等。

第二,巧妙驗證對方的感受。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都會下意識的通過「察言觀色」的方式,來判斷對方對我們的態度。一旦感覺到對方對我們有所不滿了,我們就會焦慮。這時,我們很可能就會跑去向對方求證,「你是不是不高興了?」「你是不是對這個提議不滿意了?」如果對方不是這麼想,會覺得你誤解了他;如果對方真是這麼想的,就會覺得你是個說話不留餘地的人。

為了避免雙方關係僵化,比較好的方法是:不要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沒有根據的猜測,而是要理智地驗證對方的感受。驗證感受包括三個要素:首先描述對方的行為。其次列出關於這種行為至少兩種解釋。最後請求對方對行為做出澄清。比如說,如果你發現對方最近回家之後都比較沉默,似乎有什麼心事。那麼你可以採取三段式的方法詢問他:首先是描述行為:「你這幾天一回家就不說話。」然後給出兩種解釋:「我不確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或許你只是這段時間工作比較辛苦吧。」最後請求澄清:「你能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嗎?」你看,用「驗證感受」的方法向對方提問,能讓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穩定,不會直接威脅或攻擊對方,會讓對方更願意坦誠地說出想法。

以上就總結的幾個溝通技巧,經常用這些方法和別人交流,不僅能消除溝通中的誤解,還能讓對方覺得你是個貼心的人。


從《韓非子·說難》談做人如何「提意見」
提意見是門技術活。韓非子認為,向君王提意見,不僅要講技術,還有很大的風險:提得好,則君王從善如流,君臣皆大歡喜;提得不好,輕則貶官失位、流放千里,重則人頭落地、家破人亡。他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所以,提意見要「不逆龍鱗」。

提意見會面臨哪些危險呢?在韓非子看來,至少有七點。其一,「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其二,「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其三,「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其四,「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其五,「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其六,「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其七,「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比如第五條,這裡就有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親政後,平定了嫪毐(lào ǎi)的叛亂,「夷毐三族;黨與皆車裂滅宗;遷太后於雍。」還下令:「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有臣子不信邪,犯顏直諫,結果呢?「死者二十七人,積於闕下。」嬴政一口氣殺了二十七個進言者,還把屍體堆在宮殿門口,這得多麼恐怖!(《資治通鑒》)

提意見還有幾大難點。

首先,難在取得信任。信任是進言成功的前提。如果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不要說給君王提意見,就是給領導、同事、朋友、下屬、子女提意見,都不會取得效果。比如,兩個青年男女陷入熱戀,而親朋好友都認為他們不般配、不合適。這時候,親朋好友往往會輪番上陣,曆數對方與他/她不合適的理由,苦口婆心勸說他們分手,結果呢?往往事與願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周澤已渥」,眼裡只有對方,彼此絕對信任,親朋好友的話當然不易入耳了。

西漢時候有一個名臣叫汲黯,好直諫廷諍,為人忠誠耿直,做事只講原則不講技巧,不僅多次當面批評漢武帝,還兩次抗旨,甚至假傳聖旨。漢武帝怎麼處理他呢?一是「上默然」,二是「上默然」,最多是「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

漢武帝是什麼人?且不評論他的千秋功過,但讀過歷史的都知道,漢武帝絕非善茬:司馬遷因為說了一句公道話而受宮刑;被稱為「大漢賢后」的皇后衛子夫、溫文爾雅的太子劉據都因受「巫蠱之禍」而被逼自盡……

為什麼剛愎自用、殺人如麻的漢武帝對汲黯如此寬容?關鍵就在於信任:漢武帝認可汲黯的耿直和忠誠,也認可汲黯的政治才幹,認為他是社稷之臣(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所以對汲黯說的話,漢武帝是能聽就聽,不能聽就當他說的是昏話、胡話算了(上默然)。(《史記》)

其次,難在內容屬意。給別人提意見,得摸清楚別人的想法,把握對方的心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對方明白利害關係,如此更容易打動人。

前文所說的秦王嬴政在殺了二十七個人後,還有一個叫茅焦的人要直言進諫。他先是力數秦王之過:「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於雍,殘戮諫士」,還批評嬴政「桀、紂之行不至於是矣!」連桀、紂這樣的昏君、暴君都不么這麼干!

面對正在盛怒之極的秦王,茅焦還敢用重話刺激他,簡直是活膩了!秦王殺了他嗎?沒有。不僅沒殺他,還拜他為上卿,並親自為他駕車。

茅焦何以成功?我認為,關鍵在這句話:「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響秦者,臣竊為陛下危之!」意思是說,你這樣搞,天下的人知道了,人心就會渙散,就沒人會追隨你了,你的王圖霸業就完了,我私下為你感到擔憂啊!

茅焦找到了秦王的「痛點」「癢點」——秦王可以不在乎親情,但他有稱霸天下的野心,而要實現這個願望,沒人追隨是幹不成事的!

第三,難在時機適宜。提意見的時機選擇也很重要,一般來講,不要在大庭廣從之下駁斥對方,不要在其悲傷自責的時候數落對方,也不要在其盛怒時攖其鋒芒。比如,給領導和同事提意見,什麼時候最合適?民主生活會。這個會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此時向別人提意見,既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會得罪人,一舉兩得。

項羽駐軍鴻門的時候,范增認為劉邦有天子之氣,勸項羽殺之,以除後患。項羽答應了。但在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

提前商量好了的事情,但范增暗示了幾次,項羽為什麼一直不行動呢?筆者認為:其一,受了叔父項伯的蠱惑,認為劉邦已經服軟,親自來拜見自己了,此時殺之不義。其二,當時項羽手握雄兵四十萬,四倍於劉邦,可能私底下認為劉邦將少兵寡,成不了大器,不足為患。第三,范增的進言時機不對。一來項羽本來是個粗人,此時手握重兵、信心滿滿,你對他說劉邦有天子氣,他可能還偏不信這個邪!二來在鴻門宴上,大家喝酒喝得正高興,劉邦也曲意奉承,你范增和他提什麼殺人,那不是陷他於不義,大煞風景嘛?

最後,難在語言稱意。韓非子認為語言表達最難:「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意思是說,說得直截了當吧,會被認為是不聰明而笨拙;說得瑣碎詳盡吧,會被認為啰嗦冗長;簡略陳述意見呢,又會被認為是怯懦而不敢盡言;謀事空泛放任的話,就會被認為是粗野而不懂禮貌。

李斯就很厲害,在被秦王驅逐出境的途中,上了一篇《諫逐客疏》,寥寥數百字就讓秦王收回了成命。

《諫逐客疏》很經典,既直陳觀點,又巧於說理;既善假於物,又情文並茂。比如,開篇第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意思是說:我聽說官員們在計議逐客這件事——先為秦王摘清關係,為秦王改變主意找好了台階;「竊以為過矣」,我私底下認為這事有點不合適——這句話說得很委婉,免得激怒了秦王。

隨後,李斯列舉了秦穆公、孝公和惠王、昭王廣攬天下英才,實現國家富強的例子,說明「不問可否,不問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做法是錯誤的,是「藉寇兵而齎盜糧」,不利於秦王「跨海內、制諸侯」的宏圖霸業。同時,李斯還假借「色、樂、珠、玉」這些外物,和人才作對比,指出秦王「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糾正了秦王的人才觀。

憑藉一篇《說難》,韓非子名動文壇幾千年。但他沒想到的是,提意見要成功,還有一點很關鍵——提的意見要成功送達才行

韓非子被構陷下獄後,想親自向秦王陳述冤情,但還沒有見到秦王,就被李斯毒殺於獄中。真是應是那句老話:「善騎者墜、善水者溺」,令人可悲可嘆可惜。


首先,不要在讓他尷尬的環境下給建議。
其次,私下任何他不忙契機你都可以提起,只要你的合情合理。
最後,每個人所在立場角度不一樣,有可能他需要人點醒,更有可能他只是利益或者立場需要。

總結:明你所想,做你所做,不諳世事,反得其樂。
職場高手拙見。


過去,曾給不少人提過建議,基本都是說自己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會怎麼處理。但事實證明,即使你的建議很有道理分析得很到位,但真正能聽進去的人還是寥寥無幾。很大的原因是跟他跟你的經歷和理解不同,你的情況不一定就是適合他的。

真正給別人建議應該做的是,要具體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再了解他對這件事情的感受。當你認知之後,也試著讓自己有這種感受,這時你才是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你給出的建議,他聽進去並去執行的幾率可能會大一點。

然而,很多時候,對方跟你說問題時,是會礙於面子而隱瞞著某些東西,讓你很難了解到整件事情的真相。而他也不是想讓你給建議,更多是想有人傾聽,希望他的做法能得到人理解。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做好傾聽的角色就好,建議是次要的。

人在沒有遇到真正教訓之前,大都是固執己見的,你的建議並不能代替他的體驗。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去親自體驗,甚至是吃過一定的教訓之後,才能真正對自身有所反思。自己也覺得,有些情況下是不能太輕易給別人建議的。很多的道理,只有在閱歷鋪墊過後,你才會真正懂得它的意義。其實還是舊時人,但異舊時行履處。


說實話我是一個不喜歡給別人提意見的人
大概就是為了獨善其身
看了題主真的很正義啊
分享一下我平常很少提意見的方法
幾乎我身邊的朋友都能很好的接受

一、探討的句式
比如說「你這樣是不是不太對啊」
「我感覺好像那樣更好一點,你覺得呢」
然後他或她就會問為什麼了
這時候你就可以展開你的理由巴拉巴拉了,全程用探討的句式

二、平等的態度
千萬不要用長輩對晚輩的態度說話,那樣容易引起反彈和友情破裂,顯得你掌控欲很強,態度就平和就好了,不卑不亢

三、不急不躁
不要慌,你的朋友不是你的兒子和女兒,她或他犯得一個小錯誤也不會導致天大的不可挽回的事情,重要的是下次不要再犯不是嗎,講明白道理就好了

四、給予充分的自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要想著改變別人,這是很難得,有時候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碰壁和遇到挫折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所以當你們的意見相左或者他或她對你的觀點根本不屑一顧的時候,也不要生氣或者玻璃心。whatever呢,不要氣著自己呢寶貝


意見本身就是會讓人不適的東西,打成的共識是共識,達不成可能就反目了,所以如果真的非常有必要,非常重要的意見,你提出來的時候就要有覺悟。覺悟就是不怕得罪人


1、選擇一個比較安靜兩人環境的公共場所

2、先鼓勵認同他現在所做的事情的閃光點,建立聯繫獲取信任

3、表現出你對這方面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確確實實比他懂)

4、提意見時要有依據,運動工具(數據書本名人etc)


5、根據對方的性格選擇是迂迴戰術還是直球


推薦閱讀:

外向性格的你,對剛入社會的內向性格女生有什麼建議?
留學在外感受到莫大的孤獨如何是好?
如何對待總是愛秀優越的人?
如何看待借錢給朋友還要利息?
當別人令我們憤怒時,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應當「對事不對人」?

TAG:職場 | 人際交往 | 情商 | 溝通 | 說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