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牽絲戲的文案是真實的,那麼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

Ps:《牽絲戲》是一首古風網路歌曲。
文案內容如下:

余少能視鬼,嘗於雪夜野寺逢一提傀儡翁,鶴髮襤褸,唯持一木偶製作極精,宛如嬌女,繪珠淚盈睫,惹人見憐。

時雲彤雪狂,二人比肩向火,翁自述曰:少時好觀牽絲戲,耽於盤鈴傀儡之技,既年長,其志愈堅,遂以此為業,以物象人自得其樂。奈何漂泊終生,居無所行無侶,所伴唯一傀儡木偶。

翁且言且泣,餘溫言釋之,懇其奏盤鈴樂,作牽絲傀儡戲,演劇於三尺紅綿之上,度曲咿嚶,木偶顧盼神飛,雖妝繪悲容而婉媚絕倫。曲終,翁抱持木偶,稍作歡容,俄頃恨怒,曰:平生落魄,皆傀儡誤之,天寒,冬衣難置,一貧至此,不如焚。遂忿然投偶入火。吾止而未及,跌足嘆惋。忽見火中木偶婉轉而起,肅拜揖別,姿若生人,繪面淚痕宛然,一笑迸散,沒於篝焰。

火至天明方熄。

翁頓悟,掩面嚎啕,曰:暖矣,孤矣。


最佳解決方案:詢問文案作者。
我也在認真作答的旁證:B站言和版劇情向牽絲戲洗腦循環。
以下主觀回答,不分析文案的文言特色,但結合歌詞。
我的想法是,明朝後期。
主觀臆斷:
1 盤鈴多見於唐朝之後。
2 唐、北宋較為流行,不至於被人誤解。
3 戲曲南宋後流行。
4 故事中下雪了,濕熱南方氣候不適合。
5 小朝代、非漢統難以形成藝人一生演戲的環境。
6 故事更接近元後筆記小說。
7 明末牽絲戲多流行於南方,且戲劇成熟,藝人較多。此時北方也是繁盛地區,因此藝人漂泊於北演戲,卻不被理解,可能性大。
8 雪夜的故事讓我想起張岱。
以上。
首答吧,請拍磚。


1,文案不是真實的,隨手寫著玩而已。
2,確實有兩版文案,另一版從未公開過,內容大致相同,結尾比公開版更理想主義一點。
3,B站言和版PV所謂的文案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從未也不會授權類似二次創作。
4,我個人從未認同「古風」提法,也不覺得《牽絲戲》是所謂的古風歌曲。歌就是歌咯,開心就好。
5,謝謝如此認真的推理,大感動。


路過貼個東西

牽絲戲--《戲劇文學》2015年08期
張蘭閣. 《牽線戲》的古典文學之美[J]. 戲劇文學, 2015(8):77-78.


更像王安石寫的吧
開頭大概給我一種王安石遊記的感覺,而後在讀到「暖矣,獨矣」時,聯想到雪夜,又確實如如@葉吟風 的答案般想到了張岱(大概大家都是因為那篇《湖心亭看雪》吧)。
王安石與奸臣佞賊、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做了一輩子的鬥爭,演了幾十年的「拗相公」;
但他本質其實是個很開明開放的人,又怎麼會生生去「抝」呢?
大概,是放不下心中那個被牽了整個青年時代的木偶,最終成了一場《牽絲戲》罷。


真的存在,讀研時我身邊有過這麼個女孩子,為了一男子苦戀,最後碩士畢業了回了老家跳河死了,我知道時是另一個女研究生參加葬禮許久後告訴我的,聽起這首歌讓我不禁落淚想起她,寫這段話就當是對她的憑弔,懷念一起去農博會的日子,懷念一起平生第一次冒險"野遊",輝輝我們認識時日不多,但你卻留在了我的心裡


牽絲戲盛行於宋代,而之前何時開始出現,不得而知。


就是現在啊,說了是影射現實的。


推薦閱讀:

中國古話中最有道理的是哪句話?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文本典籍至今仍為後人所傳誦?
古人的「長嘯」是怎麼一回事?
讀影印古籍和點校本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古籍中有哪些葷段子?

TAG:傳統文化 | 古文 | 古籍 | 古風音樂 | 文言文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