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到底算不算軍事家?

如題。很多人都說諸葛亮是軍政全才,但是拋開演繹,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算不算個軍事家?


果然,每次這樣的問題都會出現 @楊懷斌同學這樣的回答——他們經過對「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去魅化後,覺得諸葛亮根本不是演義里的那個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妖怪,所以軍事能力是肯定大打折扣!

但軍事是什麼?就是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這些所謂計策和戰術嗎?
難道戰略眼光、軍事管理、戰陣謀劃、軍事技術這些都是歸在政治下面嗎?
這些都算的話,諸葛亮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頂尖的軍事家之一!

從武侯掌握實權之後,平南蠻就不說了,六出祁山之中,奪隴西三郡,收姜維、殺張郃、斬王雙、退郭淮,逼得魏明帝西鎮長安親自指揮,整個魏國的精銳聚集於西線,必須由曹真、司馬懿這樣魏國最高位的統帥來坐鎮。針對吳國的東線可從來沒有這種待遇啊!至於最終「無功而返」,根本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國勢差距懸殊。

而且諸葛亮還是傳下兵法和陣法的,作為名將是從兩晉開始都公認的。桓溫直呼"名將",符堅認為王猛是諸葛轉世,直接謚"武侯"。北魏大將刁雍稱"立戰場,十日一習,宜采諸葛八陣之法。」李靖"李衛公問對"中稱自己六花之陣源自諸葛亮。

而對武侯軍事最大的肯定是從唐代立武廟祭祀制度開始,諸葛亮都是"十哲"之一——並列的是孫武、樂毅、韓信、李靖這類頂尖軍事家。而這裡面,周瑜是「十哲」之後的「七十二子」。
——————————————————————————————————————————
武侯的黑點大致三個:重用馬謖、輕視魏延(否定子午谷奇襲)、沒有培養合適的人才。

1、重用馬謖是因為馬謖確實是當時蜀漢中層將領中的可造之材。而小字輩馬謖能夠有機會,要怪劉備夷陵大敗,蜀漢中層將領損失大半,當時幾乎無人可用。培養馬謖確實是正確的,不是任人唯親。至於馬謖失街亭,純粹自己失誤,怪不到諸葛亮的頭上。

2、輕視魏延恰恰是受了演義影響。在正史中,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最後官封征西將軍。放棄子午谷奇襲這個也是說爛了,子午谷奇襲要成功的難度太高,而最後戰略效果很低,所以被放棄了。最後魏延和楊儀的火拚是魏延確實不服楊儀導致兩人火拚,魏延自己作死,燒棧道,領兵殺回成都,這妥妥是謀逆大罪。諸葛亮根本沒有留後招要殺魏延。

3、培養合適繼承人問題,要知道從劉焉父子開始,蜀地的上層都是外來集團,劉焉的東州集團,劉備的荊州集團,蜀地本身的大族一直被壓制。而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來自荊州集團的。但是荊州集團在夷陵大敗後元氣大傷,丟掉荊州之後,沒有後續人才儲備。諸葛亮的繼承人都是在荊州集團內部找的,馬謖、蔣琬、費禕等,比較例外的是姜維,他是隴西人,不屬於任何勢力,只服從諸葛亮,所以後來被各方掣肘嚴重。一旦這些人死去之後,益州本土勢力(譙周)就會興起(而益州本土如果能產人才的話,也就不會被東州、荊州集團壓得死死的了)。所以以四川一地的人才而論,諸葛亮這幾個繼承人都是合格的,很好以自己的能力完成了諸葛亮留下的局面。


是的。不能因為丞相用兵的風格和魏武啊韓信啊這些人不一樣就說他不是軍事家嘛。丞相用兵很有規矩法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有節奏感,很少用險、冒進。三國志、晉書把他戰勝、攻取的事情加以抹煞,所以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出彩的戰績。但是看他用兵的地理,步步緊逼,一點點蠶食,就可以知道他其實是勝利了。

作為軍事家,丞相的戰略眼光也是三國獨一份,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在他的戰略策劃中,荊州是很重要的,所謂"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也就是關羽水淹七軍那一次。論形勢,出宛洛自然比出秦川更容易震動中原,後來丞相屢次北伐,也沒有達到關公圍樊這一次的效果,竟把魏武嚇得要遷都。可見荊州之失,是蜀漢的致命傷,從此以後,蜀漢就有些苟延殘喘的氣象了。

丞相的練兵也足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蜀人向來不以戰鬥、勇猛著稱,經過他的訓練,全由蜀人、巴人的組成的部隊,如赤甲軍、賨叟軍、無當飛軍等等,都成為了"節制之師",戰鬥力很強。

如上。


後世屢敗屢戰的曾國藩,尚稱軍事家,這個「結硬寨,打呆仗」的技法,據說就是師從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是君子不浪戰的意思。不過是與戰神李靖的有正有奇不同的另一流派而已。諸葛亮起碼也是開創正兵為王這一派軍事流的始祖,你們問這種問題不覺得羞恥嗎?


說歷史,給段史料自己看吧。 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等尋亮後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而卒


諸葛亮是一位軍事家,但不能說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因為即便是姜維和諸葛恪都可以稱之為一名軍事家,他們都曾作為總指揮官統領整個軍隊進行軍事作戰,從制定戰略到戰術指揮,也都因此獲得戰果。

失街亭是諸葛亮整個軍事部署的錯誤,這錯絕不該怪在馬謖頭上給諸葛亮洗白。依照諸葛亮的戰略本就是打算攻下上邽後去街亭與馬謖會師,跟張頜決戰。結果諸葛亮部隊被上邽絆住,張頜迅速擊潰馬謖,此時趙雲在箕谷也已經失利退兵,衛臻進入駱谷,司馬懿已定上庸,並且招降姚靜、鄭他等人,在整個戰略上諸葛亮已經無力再戰了,絕不只是馬謖的問題。諸葛亮用兵謹慎,因之還能保全趙雲的部隊,但也因此進軍過慢。若諸葛亮主力直接在街亭與張頜決戰,張頜沒那麼容易得手。

樓上說孫吳沒有「曹真、司馬懿這樣魏國最高位的統帥來坐鎮。」的待遇是錯誤的,司馬懿曾經跟曹休聯手對付孫權,後來孫吳與曹魏的決戰其規模與激烈是蜀漢不能比的,國力決定根本。

-------------------------------------
@袁本初
誰說趙括只會讀書,趙括出戰其戰略正適合趙國的處境。只是以局勢和國力而言趙國在開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廉頗無戰意再臨陣換帥是大忌,趙括其敗於勢。趙括談兵法天下無人當,時廉頗、李牧、趙奢在趙,又均天下名將,論理論都比不上趙括,趙括的理論到底有多強?

順便,你強調諸葛亮的軍事著作試問何書?我沒曾聽過,諸葛亮其軍事理論又是何理論,我沒曾聽過。

「推子八陣,不亞孫吳」——八陣為何物?孫子有八陣之圖,孫臏亦有八陣篇,孔明乃沿前人之法,非首創。不要跟我提《將苑》,絕大多人都認為那是託名之作。

論自衛反擊戰,郭淮、曹真擊退諸葛亮難道不精彩么?諸葛亮一生偶有戰例既被大肆渲染討論罷了,就是陳泰、鄧艾、姜維、朱然符合兵法戰略的戰績頗多,你若要一一分析研究,全有獨到之處,諸葛亮之成就在於名氣。


歷史上,作為軍事家,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是像三國演義里所寫的用兵如神那麼誇張,而是主要體現在其治軍有方。

諸葛亮治軍,特別著重在訓練有紀律的軍隊。司馬昭滅漢後,特令軍事學家陳勰學習諸葛亮的兵法兵制,推行為晉朝的軍事制度。
蜀漢是小國,不能動用過大的民力。諸葛亮主張減兵省將,精練能戰,務使不大傷民力。他為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創造了一些新事物來加強戰力,最著名的有:

(一)八陣圖。

行軍安靜而堅重,駐軍地方,所有營壘井灶廁所屏障都按法度興造,不論行軍或駐軍,隨時可戰可守。諸葛亮以前,竇憲曾勒八陣擊破北匈奴,大抵經諸葛亮推演改善以後,成為一種新創造。西晉馬隆用八陣法收復涼州,北魏刁雍請采諸葛八陣法抵禦柔然,李靖對唐太宗說,六花陣法原出八陣法。諸葛亮在古代軍事學上是有貢獻的,他發展了孫吳兵法,他的敵手司馬懿稱他是「天下奇才」,西晉李興說,「推子(諸葛亮)八陣,不在孫、吳」,就是指在古代軍事史上作出了貢獻,發展了兵法。

(2)元戎。

元戎是一種新式連弩。弩箭用鐵制,長八寸,一次能發出十枝箭,威力比舊式連弩大得多。李興說,「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就是說,戰國以來最精良的武器弩,到諸葛亮又前進了一步。

(3)木牛流馬。

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一腳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行車停車時不容易傾倒。木牛能載一人一年的食糧,單行每天走幾十里,群行走二十里,雖然很慢,推車人卻不大勞苦。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流馬能載四石六斗食糧,比木牛多載,一天大概也只能走二十里。原來車用兩輪,諸葛亮改為一輪和四輪,確是新的創意,用慢而穩的車來節省運軍糧的民力,也符合他那種謹慎的性格。木牛流馬都很緩慢,經民間改良,成為常用的某種獨輪車和四輪車,群行一天也能走幾十里。有人以為奇物失傳了,深為惋惜,其實有用的奇物一般是不會失傳的。

(4)鋼刀。

據宋《太平御覽》記載,蒲元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的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被譽為神刀。竹筒內裝鐵珠,舉刀斫筒,如斷芻草。鍊鋼術進步,大概由於他的獎勵。諸葛亮用這些事物來補救國小兵少的缺陷,但主要的治軍法仍在於紀律嚴明和武藝熟練。

陳壽的《三國志》評價諸葛亮「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但這並不是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足,只是他的政治能力比軍事能力要強。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得到史學家和統治者認可的。


諸葛亮用兵與吳起彷彿。「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民心不憂。」同時諸葛亮也是軍事發明家,木牛、流馬、連弩,又創八陣圖,為李靖所推崇。


推薦閱讀: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向解體的,留給我們的有哪些歷史教訓?
蘇聯為什麼要把外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獨立出來?
兩晉時期「竹林七賢」為什麼稱為竹林?
關於狄青的傳記,軼事里有提到他在黥面那天也是當年發榜之日,韓琦正好是進士之一,是出自哪部歷史著作?
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都有誰?

TAG:歷史 | 三國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