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預設太多的人如何突破自己,讓自己的格局變大?
1.在做事之前總會考慮,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想,這樣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2.開始想的很美好,臨了,自己會膽怯,會給自己各種借口如推脫,去說服自己。
3.最後事情辦的完全不如預想的好,又會去找原因,然後很懊惱,責怪自己當初為什麼想那麼多,勇敢大方一點,事情會做的更好!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
PS:題主是一個矯情,想太多的人,但又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出於什麼心理會這樣,又不知道怎樣改變自己!
白天看到這個問題,就一直斷斷續續在思考該如何回答。
? 第1點,太在乎別人想法的人大多活得比較累。我以前也是這樣,很害怕會冒犯別人。現在到了這把年紀,發現活著真的挺累的,如果還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豈不是要累死?現在的確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想法了。who cares?
而且,年紀大了,你會慢慢發現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又自私又愚蠢,腦袋空空,無知又無趣,還自以為自己知道的全是對的。既然這樣,為什麼要在乎蠢貨對你的評價呢?
? 第2點,不知道題主指的具體是什麼情況呢。不是每件事都值得違背自己的心性因難而上的。有些事情上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直面恐懼,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可怕。也有一些事情的確不適合你,強行逼自己做了可能得不償失。
但是,如果每件事都是一開始想的很美好,後來又虎頭蛇尾,那就真的需要想想辦法改進了。
? 題主說的第3點,我想也許跟一個人的認知有關,你可以查閱一些認知行為療法的內容。我簡單說一點,你的思維即你賦予一件事的意義。例如,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了,題主更傾向責怪自己,而不是尋找可以在這件失敗的事上尋找積極的意義。但是其實,我們如何看待一件事,比這件事到底做沒做好更重要地多。換句話說,一件事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在於你如何看待它。你可以選擇覺得自己雖然失敗了,但是依然可以學到經驗,自己還是很不錯;也可以選擇讓自己沉浸在愧疚的心理里,然後自責會讓你更加沒有意志力去做其他積極的事情。
? 最後,關於如何提高自己的格局上,我的答案是:多走,多看,多讀書,多思考。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道路大多過於簡單,大部分都是一路上學到大學,然後畢業了找一份工作,在五六年內可能換兩三次工作,很快就安定下來買房結婚生娃。很難在這種單一模式的人生中形成豐富的閱歷,也就更難開拓自己的眼界和見識。
經濟條件許可的話,盡量到世界各地看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親屬關係,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時候你會自然開始懷疑原來的那麼多被別人植入的各種預設的想法太過狹隘。
多認識有趣的人,少和無趣的人交談,他們只會把你拉向他們的泥潭。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讀書,你會發現你所煩惱的,千千萬萬的人都煩惱過;你所信仰的,也許早已被摒棄;你以為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孤獨無人理解,其實孤獨本身就是生命的背景。浩渺的書海中總有能打動你的文字和思想,它們在打動你的那一刻就成為了你人格的一部分,慢慢地,你會發現,同樣的風景,在你看來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謝邀。
對這個問題我只有一個答案……
修行佛法吧。
持誦《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可以開心量。
心量大,福報就大。
格局當然也就大了。讓自己格局變大,算不算又是一個預設?
歸根結底就是你還有東西可以失去。
我經常對朋友說,其實我們小學所學的道理,已經足夠我們過好這一生。
而韓寒卻說,學了那麼多道理,已經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在於,我們把這些道理用來要求別人,而沒有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身上。
說句實話,你的123,我看到的只是你在為失敗找借口,僅此而已。
要改變自己,首先不要再找這些理由。事情做得不好,主動道歉,主動學習。先做到這點再說。
人的生活,其實是模式化的生活。人腦最強大的技能之一,就是不斷創造捷徑,以便於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快速應對,而無需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模式在大腦建立後,不會自行消失,但它可以被另一條捷徑替代。所以,如果你對目前的模式不滿意,可以試著培養另外一種模式。
1、關於多思、換位思考問題,不覺得有任何問題。但有兩點建議供參考:一是孔子談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時說的「再,可也。」意思是不用考慮那麼多遍。二是如果你換位思考的事情只牽涉自己,完全與他人無關,而你依然要重複這種思考模式,那就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替代性捷徑方式進行操作了。
2、關於退縮,關於自我行為合理化。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性,是大腦保護自己存在價值的核心方法,所以這是天性。但是退縮,就不是天性了。因為面對困難,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是逃避,二是戰鬥。如果你持續逃避,而不做戰鬥的話,就需要注意了。解決的方法,可以用意志的力量。至於增強意志的方法,可以自己去搜索、設計,然後制定計劃,堅持行動。
3、關於事後總結,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這是學習的階梯,是成長必須的過程。但如果總結的過程中,偏重於自責、內疚、懊悔反而會適得其反了。孔子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可以試著慢慢掌握。
關於你現在的行為習慣,其實已經有兩方面的大格局,只是你不自知而已:
1、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你事前籌備,換位思考的習慣,就是大智慧;
2、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與你事後反思是一致的意思,也是大格局。
愛自己,強大自己的意志,轉換適應不良的思維習慣,就能創造不同的未來。
祝好!
不請自來,強答一波~
題主的問題提的挺好的,我最近也在思考,所以寫個回答整理下思路,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提出寶貴意見。
結合題主的問題逐條分析一下解決的辦法:
1.在做事之前總會考慮,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想,這樣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這個問題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多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我要做到什麼程度?
當你產生「別人會怎麼看」的想法時,強制自己切換為「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就OK了」,然後順著這個思路進行下去。慢慢你會發現你可以不考慮別人的眼光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親測有效。
2.開始想的很美好,臨了,自己會膽怯,會給自己各種借口如推脫,去說服自己。
對待這樣的事情,問自己:這件事緊急嗎?重要嗎?
先做著急的重要的,再做著急的,然後做重要的不著急的,最後不重要不著急的就有時間再做。
題主有畏難情緒很可能是沒想好這件事情對自己的重要性。盲目地用美好憧憬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陷入拖延的惡性循環。
3.最後事情辦的完全不如預想的好,又會去找原因,然後很懊惱,責怪自己當初為什麼想那麼多,勇敢大方一點,事情會做的更好!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一條有點奇怪,既然找到了做的不好的原因,那麼下次照著改正不就能做好了嗎?題主為什麼要懊惱?
看起來似乎題主預設了一個前提:沒做好是因為自己想太多不勇敢——而這是自身的缺陷,改變太難了!
拿考試沒考好舉個栗子。
解決的方法:找到錯題—對照正確答案看自己的思考過程哪裡出了問題—找到問題對應的知識點—重新理解這個知識點—歸納這道題對這個知識點的考查形式—找同類型題目檢測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如果上來就歸因為「我太粗心了」、「我太笨了」這些抽象的概念,而不做具體的思考工作,這道題下次遇到了也還是不會。
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看成一道題,不斷地思考—實施—反思—總結歸納—再實施—再反思—再總結歸納,如此循環才能一點點完善。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
「不夠勇敢不夠大方」也許確實是事實,但是僅僅做到夠勇敢夠大方事情就能解決問題了嗎?不要想的太簡單。
最後總結一下題主存在的問題:
1 預設了別人的看法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似乎視之為阻礙)
2至少從問題描述本身來看,題主是沒有結合自身考慮「想的美好的事情」是否有做的必要。
3把事情做不好簡單歸因於「自身缺陷」,而沒有認真思考解決的辦法。
答主認為解決這三個問題最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避免跳躍性思維,從實際出發。
最最後,為「想太多」而苦惱,往往是因為想的都沒用,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題主可以多學習有效的思考方式,避免在錯誤的思考方向上浪費精力。
推薦一本書《論證是一門學問》作為入門。
與君共勉。
以上。其實想太多也沒什麼,主要是你得明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有事都圓滿,然後分清主次,抓大放小就好了。
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根源多在從小父母管得過多,說得過多,孩子缺乏自由選擇、自主判斷、獨立思考,缺乏自己的志趣。自卑敏感,根源多在從小父母批評、否定和打擊得過多,父母過高的期望和要求已內化為孩子的自我期望和要求。
父母自以為是,對孩子管得過多——孩子形成依賴,缺乏獨立性——缺乏獨立人格,缺乏健全的自我概念——無法建立自信。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過高——習慣於批評、否定和打擊孩子——孩子將父母的消極評價內化為消極的自我評價——導致嚴重自卑。
直到他們長大後心理問題反彈、爆發。
跟我一樣,互勉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