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和古琴是什麼區別?


《古箏的逆襲——一個民族樂器的進化史》

作者: @張駸馳 劉校長

以下是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出照,正如你看到的,這裡面有很多二胡,琵琶在指揮正前,有揚琴、箜篌、嗩吶、笙、鼓,還有西洋樂器大提琴、中提琴,就是沒有古箏。

即便偶爾有,古箏也是被擱放在最角落。如下圖,左下角: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古箏在民樂團里是很受排擠。主角做不了,配角做不了,連背景都做不了。她的位置,就像交響樂團里的豎琴,很多樂曲用不上她,即便用上了,也是起個過渡作用,不參與演奏主旋律。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古箏的弱點太多了。


首先,古箏是彈撥樂器,它有彈撥樂器共有的弱點——無法發出持續的樂音。撥一個音就是一個音,短短一秒鐘就沒了。而管弦類樂則不同,他們可以長時間地吹,長時間地拉,一個音可以持續幾秒,甚至十幾秒。這個本事正是氣勢恢宏的樂團需要的,於是,提琴和號成為了西洋樂團里的主力,二胡和嗩吶成為了民樂團的主力。

第二,傳統古箏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你要在二胡、嗩吶等管弦類樂器上從一個音變換到另一個音,你只需要小範圍移動一下手指即可。而你在古箏上則不能,古箏前後21根弦,第一根和第二十一根弦之間相距30厘米,最長的一根弦長近1.4米,演奏時的活動面積較大。在演奏技法沒有取得突破的年代,樂團是帶不動古箏的,妥妥的吊車尾。

古箏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古箏沒法在樂團混下去,一些傳統箏家索性把古箏往樂器中的樹懶,古琴上靠,講究咿咿呀呀的韻味,於是本來就慢的古箏還越彈越慢。

樹懶彈古箏甲片都不用戴的!


第三,古箏的音域不夠寬。傳統16弦古箏只包含三個八度,這在二胡、琵琶面前是相形見絀,音域窄的問題大大限制了古箏的表現力。於是很自然的,16弦琴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21弦古箏,也就是現在最常見的古箏,包含了四個八度,基本算是合格了。


第四,傳統古箏的記譜方式落後。古箏的記譜不僅要記樂譜,還要記各式各樣的指法符號。而中國東南西北有很多箏派,他們各有各的記譜法,很長時間裡都沒能形成一個古箏記譜法里的「普通話」,這嚴重妨礙了古箏曲目的創作和流傳。一個自己人都看不懂譜的樂器,指望樂隊指揮、其它樂器演奏家看懂,基本是不可能的。


下圖中各音符上方的標記便是指法符號。

所以,這樣一個民樂團帶不動、看不懂的樂器,就自然被拋棄了。

但是,無法在樂團里立足就意味著一樣樂器無可救藥了嗎?


錯了,當然不是!鋼琴從沒在樂團里跟小提琴、長短號爭風吃醋,人家不一樣是樂器之王嗎?因為優秀到簡直沒有朋友!古箏為什麼不可以成為民樂之王呢?!

古箏立志要做民樂之王,眾樂器都笑了!你一件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老掉牙的樂器還想成為民樂中的鋼琴?要知道整個民樂都在西洋樂的高壓下苦苦求索著,你個樂團吊車尾在那開什麼玩笑?!


可幾十年的時間裡,奇蹟真的就這樣發生了。


現在且聽我細細講述這段歷程:民樂團吊車尾古箏的逆襲之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的進化史。


樂器和人一樣,要想進步,就要揚長避短,兼收並蓄。


古箏在有諸多缺點的同時,又有幾個極其鮮明的優勢。


首先,古箏可以多聲部演奏。古箏是用手指彈奏的,而人有兩隻手,參與主奏的指頭每邊有三個,分別是大指、食指和中指。因此,古箏可以和鋼琴一樣更輕鬆地演奏多個聲部。一般的古箏曲有兩個聲部,有些有三個聲部,四個聲部也是沒有問題的(雙手彈輪),多聲部的直接好處就是古箏可以自己給自己伴奏,無需其他樂器配合也能演奏充滿層次感的聲音。


第二,古箏擁有極好的音色,既不艱澀,又不深沉,在眾多樂器里出類拔萃。即便是簡單的刮奏和撥弦,也能讓聽眾心曠神怡。很多人說古箏好學,原因就在於此。上手一個月,古箏學習者就能演奏出很好聽的曲子。就好比嗓音天生特別好聽的人,唱簡單的歌也能打動聽眾。

雖然以上兩個優勢在樂器中是很難得的,但仍然不能掩蓋古箏巨大的缺陷,古箏要想飛躍,必須克服其缺陷。於是,不甘落後的箏家們開始著手解決古箏的缺陷。


進化一:搖指的突破——集點成線,克服無法演奏持續樂音的弱點

古箏是彈撥樂,無法演奏連續的樂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開始了技法上進行摸索。既然古箏演奏的音都像點一樣,那能不能試著集點成線呢?這就好比動畫片的幀數足夠高,人肉眼就無法識別出幀之間的間隙了。 搖指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孕育而生了。所謂搖指,就是通過快速搖動手腕,反覆撥動琴弦,若頻率足夠高,足夠密集,那聲音間的空隙就不會聽起來那麼明顯了。

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哪裡容易。為達到集點成線的效果,手腕要在一秒鐘內均勻地反覆撥弦近十次。各位可以嘗試一下:手掌朝下擺動手腕手,就像和小朋友說再見那樣,看看能擺動得多快,多久。這只是在空氣中擺手,要知道,真實的演奏可不是在空氣擺手而已,既要克服觸弦時的阻力,還要克服離弦後的慣性,要均勻,要連貫!


為了做到這點,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找一個支點來支撐起整個手,藉助這個支點來進行穩定持續的發力。這就是扎樁搖和支腕搖的由來。扎樁搖是用小拇指做支點,支腕搖是用整個手腕做支點。

下圖為扎樁搖。

這樣的搖指技法容易發力,但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換弦很慢。演奏時是要不停換弦的,每換一次弦,就得重新紮一個樁,本來連貫的樂曲就被扎樁的空隙打得七零八落了。於是有人提出,能不能不扎樁,直接騰空搖呢?


不藉助任何支點一秒鐘反覆撥弦近十次,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可真的就有人做到了,這就是逆天的懸腕搖指技法。

懸腕搖指時整個手腕都是騰空的,利用手腕左右兩側韌帶(腕橈側副韌帶和腕尺側副韌帶)的交替收縮放鬆來達到整個手部的快速擺動,擺動頻率一秒鐘十次左右。

這個指法自出現以來難倒了一大批的古箏愛好者,為習得這個指法,學習者要在正確的指導下花至少一年的時間做反覆的練習。而這個指法一旦練成,古箏最大的一個弱點就真正被你克服了,你可以輕鬆地把曾經管弦樂才能表現的持續樂音用古箏表現出來。從此管弦樂器再也無法在這個點上嘲諷古箏了,因為笛子吹斷氣的時候,古箏還在搖啊搖啊搖啊搖啊搖啊搖啊!


來聽張老師彈一首運用到懸腕搖指的曲目——《雪山春曉》:

【駸馳古箏】雪山春曉


進化二:調式魔術箱——人工調式的出現

以前的古箏是16弦的,只有三個八度,後來改成了21弦,到四個八度了,雖和鋼琴差很遠,但演奏絕大多數曲子是夠用了。音域的擴大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提高樂器的表現力,樂器提高表現力的途徑不只有擴大音域,還要考慮其音色,音調和演奏技法。就在這個思想下,人工調式出現了。


每台古箏的最右邊,都有一個可以打開的盒子,就是這個。

這是古箏的調音盒,我會和學生親切地叫它調式魔術箱。有了它,你可以通過調節各個琴弦的鬆緊來改變古箏的調式。古箏就像會變聲的歌唱家一樣,一會兒高亢、一會兒深沉,一會兒模仿阮,一會兒模仿古琴、一會兒模仿鋼琴、一會兒模仿琵琶。

雖然聽起來很玄乎,但實際並不複雜。我在這裡用函數圖像給他們解釋這個問題。


鋼琴包括黑鍵在內總共有88個鍵,由於鋼琴的鍵是按十二平均律均勻排列的,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所以我們把鋼琴想像成一把測量音高的尺子,這88個鍵就是這尺子上的88個等距的刻度,我將最低音鍵的音高設為1,次低音設為2,以此類推就得到了縱軸。


橫軸自然就是是古箏的二十一根弦。古箏的弦是離人越遠的音越低,先將離人最近的弦標記為1,將最遠的標記為21,越往21號弦走音越低。


現在的問題就是,在不同調式下,古箏的21根弦各落在這把鋼琴尺的哪個刻度上的。


我這裡用Excel列出了常見調式和幾種人工調式的調式分布情況。

(我在表中將一些數值標色了,注意這些數值,細心的人可以發現一些特點)


古箏的常見調式有四種,D調、A調、G調和C調。

D調是最常見的調式,知名曲目有《漁舟唱晚》、《戰颱風》、《瑤族舞曲》等

G調的曲目也很多,如《雪山春曉》、《將軍令》等

A調曲目有《春到湘江》、《春江花月夜》等

C調曲目有《長相思》等


來看看這四種常見調式的函數圖像

從圖像上可以看出,常見調式都基本是呈直線分布的,彼此間的差異較小,因此演奏起來平穩舒暢,一氣呵成。

這裡以林玲老師演奏的《戰颱風》為例,大家可以聽聽效果。

戰颱風-酷我音樂

下面我們再選取最常見的D調和西域調式做個對比看看。

可以看到,西域調式的波動比較大,猶如沙漠上飄忽不定的海市蜃樓。

來聽一下任潔老師演奏的《西域隨想》,有沒有阿凡提從遠處走來的感覺。

蝦米音樂播放器

再來看看日本調式。

神奇的島國,神奇的調式,到第21根弦的時候音高不降反升。

接著是唐風調式:

可以看出,唐風調式從第4根弦到第17根弦和D調式完全一致的,只是前後的音偏低。

最後是詭異的《溟山》

《溟山》是古箏曲里的神曲忐忑,看圖像就知道是一首聽起來非常詭異的曲子,大家靜靜可以感受一下,鬧鬼一般的感覺。

溟山-酷我音樂


人工調式還有很多有待我們開發,相信有了眾多作曲家的奇思妙想,越來越多的神曲會被創作出來。


以上兩個突破,克服了古箏的彈撥樂器固有缺陷,增強了表現力,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個吊車尾要想成為民樂之王,談何容易,就這麼搖搖手,調調弦是不行的。


就在這個時候,兩位神一樣的男人走到了一起,他們是師徒二人,師傅叫趙曼琴,徒弟叫王中山。通過他們的努力古箏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左為趙曼琴,右為王中山。不要看照片覺得這二位現在很老了,王中山還上過天天向上的。

王中山和趙曼琴的突出貢獻有兩個,一是將古箏的演奏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二是統一了記譜法。這就是我後面要講的後兩大進化。

進化三:快速指序——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一九八六年,在中國首屆古箏交流會上,五湖四海的箏家們齊聚一堂。十七歲的王中山趁著交流會休息的間隙擅自搬了架箏進場,坐下來彈了一曲《打虎上山》。曲畢,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所有人都震驚了,所有人都震驚了!這小子是打通任督二脈了嗎!?

來看個視頻,大家感受下什麼叫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
《打虎上山》 王中山

沒有人能想到,古箏可以彈得這麼快。五湖四海的箏家們剛還在坐在那喝著小茶,慢悠悠地談論著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境界」、「修養、「哲學」、「心境」,探討如何讓古箏做一隻安靜的好樹懶。不料此刻,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竟把小橋流水般的古箏變成了一匹風馳電掣的戰馬。而台下,唯一一個欣慰而自豪地微笑著的,便是王中山的恩師,趙曼琴,快速指序技法的創始人。


那問題來了,讓手指飛的快速指序究竟是什麼呢?

恕我直言,我雖然親自去河南拜訪過趙曼琴,也在手把手地教學生快速指序,但你要我三言兩語講清楚如何彈奏快速指序,還真不行。高級演奏技法若能三言兩語講得清,演奏家和音樂老師就都要失業了。


但我可以講講快速指序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首先,快速指序從根本上解決了古箏彈奏速度慢的問題,大大增強了古箏的表現力。

第二,快速指序使得古箏能夠完成炫技式的表演,通過視聽兩個層面征服觀眾,古箏從此得以從一個小眾樂器成長為深受群眾喜愛的民族樂器。

第三,快速指序使得王中山和趙曼琴在一盤散沙的古箏圈裡樹立了威望,讓古箏的技法開發從此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自快速指序出現以來,箏家們不再醉心於將古箏往古琴的方向上帶,也紛紛開發出了一系列的快速演奏技法,這進一步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


自此,古箏從技法上得以演奏各式各樣的曲目了,這給了箏家們統一語言的動力,於是第四個進化就來了!


進化四——指法符號的初步統一和線譜的引入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以前天南海北的箏家抱殘守缺,敝帚自珍無外乎是因為市場太小,生怕人家搶了自己僅剩的飯碗。現在古箏一下子有了這麼豐富的表現力,群眾熱愛了,市場火了,大家一起吃都吃不完,於是都願意敞開家門交流了。既然要交流就要統一語言,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指法符號的統一。


就這樣,在趙曼琴、王中山、袁莎、林玲等業內比較有影響力的箏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套統一的指法符號體系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指法符號既方便學生學習,又方便各地方箏曲的交流,一時間,很多地方箏曲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比如河南箏曲的代表作——《漢江韻》

漢江韻-酷我音樂


但這還不夠,要做就做到底。既然古箏從演奏技法上已經不存在障礙,那就意味著她基本什麼曲子都可以彈了。世界上大多數曲子都是用五線譜記譜的,五線譜的曲子多,創作起來更方便,幹嘛還用簡譜呢?於是,近些年,五線譜的推廣開始了。一些早年學古箏的學生表示小時候沒學過五線譜的曲子,可見這個改進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有了這個改進,古箏可以演奏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曲子了,而且表現力並不遜於他們。


用了五線譜的另一個好處是,古箏可以隨時隨地和鋼琴約約約了,比如古箏鋼琴協奏曲《臨安遺恨》。


古箏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古箏了,建國以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古老的樂器在一位位敢於創新的箏家手裡變成了今天這樣一件演奏神器。


她有天生的出類拔萃的音色,即便是最簡單的輕揉慢捻也能餘音繞梁,也打動聽眾。


她通過指法的改良,獲得了出眾的演奏速度,可以完成令人眼花繚亂的炫技式表演。


她可以雙手齊下,十指並用,同時演奏多個聲部,即便是獨奏也能給人交響樂般的視聽感受。


她獨特的結構使其擁有了無比豐富的人工調式,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種地方風味的曲目。


她和世界主流記譜方式做到了兼容,極大豐富自身曲庫的同時也得以和各種樂器同台獻藝。


在古箏學子們為古箏的優秀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希望提醒學子們的是:

正是老箏家們兼收並蓄,開拓創新的理念拯救了古箏,任何民族樂器,閉門造車、孤芳自賞永遠都是死路一條!


這就是樂團吊車尾到現代民樂之王的逆襲之路,一個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老樂器的現代進化史。在我們為此讚歎的同時,不要忘記一位位傑出箏家所做出的貢獻,他們就是埋頭苦幹的人,他們就是民族的脊樑!

(左上為趙曼琴,左下為袁莎,右上為王昌元,右中為王中山,右下為林玲。)


後記


本文行文中所用的一切比喻和比較,並沒有實際的褒貶之意,主要是為了增添文章的可讀性,讓更多人從古箏這一個例子來了解民樂近些年的發展狀況。正如我文中最後所說的意思,樂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她們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不進步就會被淘汰,即便是樂器之王鋼琴也依然處在不斷進步的道路上,民樂何嘗不該如此?


古箏這些年的發展進步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包括我自己也沒想到。我是兒時學的古箏,後來選擇讀文化課就擱置了,大學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重新走上了古箏的道路,從一名金融從業者轉職成為了上海市的一名專業古箏老師。我學的時候還沒聽說過快速指序,也沒見過五線譜的箏曲,亦沒有接觸豐富的人工調式曲目。大學幾年裡我除了完成本科的學業就是每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練琴,琢磨樂理,或是前往全國各地拜師學藝。雖然我是名老師,但面對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樂器我依然要選擇虛心學習。


我對古箏的未來充滿信心,對我來講,她不止是一個樂器,更是中國文化形象的名片。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古箏作為民樂瑰寶,一定會有更加強大的影響力。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像韓國人輸出跆拳道、日本人輸出空手道那樣把古箏輸出到全世界各地,讓世界聽到中國民樂的聲音!


http://weixin.qq.com/r/VF5LU1fEswrMrRMw9wt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原答案中我提到了現如今較普遍存在的「古琴悅己,古箏悅人」的現象,在此我就對這個現象進行我力所能及的論述。

其實這個現象並非是我所能胡編亂造的,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事,具體憑據,大概是在這個問題下的64個回答中,出現了4次類似的回答。

我一開始並未對這句話有很深刻的認識,只覺得它似乎在貶低古箏,卻沒有發現到底是哪裡不對。直到評論區出現了一個這樣的評論——「並不是古琴優越,而是答主你,心裡默認了悅己比悅人優越。如果悅己悅人在你心裡是平等的,古琴古箏在你心裡怎麼會有優劣之分呢。」
我於是茅塞頓開——其實說出這句話的人,早已偷換了概念。「古箏悅人」之「悅」,並非是「愉悅」,而是「取悅」。樂音能「愉悅」他人,無論演奏何種樂器,於演奏者來說,都是值得歡欣鼓舞之事。但換成「取悅」,則少不了阿諛奉承之意,是對演奏者莫大的侮辱。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一點兒都不懂得尊重。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1、音色天差地別。
魏晉時期的著名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他的著作《聲無哀樂論》中寫道:

主人答曰:「 "難"云:琵琶、箏、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隨之變。此誠所以使人常感也。」琵琶、箏、笛,間促而聲高,變眾而節數,以高聲御數節,故使人形躁而志越。猶鈴鐸警耳,鍾鼓駭心,故聞鼓鼙之音,思將帥之臣。蓋以聲音有大小,故動人有猛靜也。琴瑟之體,聞遼而音埤,變希而聲清,以埤音御希變,不虛心靜聽,則不盡清和之極。是以聽靜而心閑也。⑴

他說,箏笛之類,音高變化多,旋律性強,聽到便讓人想起打仗。琴瑟之輩,音調低沉,旋律平緩,不靜心來聽,就無法領略其清和之美。
雖然我不贊同他「使人形躁而志越」、「思將帥之臣」的說法,但不可否認,這也揭示了琴箏的本質區別。
2、起源不同
箏起源於戰國時秦地民間,從出現伊始就帶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而琴自出身便傳說是伏羲所造,這為後來將琴神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邊是窮苦人民,一邊是人文始祖,不可不謂雲泥之別。
3、社會階級的引領
上面也說了,琴出身高貴,後世也多以文人演奏,表達自身志向。在唐代大曆年間的詩人戎昱的詩作《聽杜山人彈胡笳》中有

世上愛箏不愛琴,則明此調難知音。

今朝促軫為君奏,不向俗流傳此心。

這一是說明了琴備受冷落,二是說明了文人更偏向於琴的態度。
到了宋朝,這一現象就更為嚴重,文人間競相貶低箏樂,從蘇軾《聽賢師琴》中

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
門前剝啄誰叩門,山僧未閑君勿嗔。
歸家且覓千斛水,凈洗從前箏笛耳。

「凈洗從前箏笛耳」開始,「一洗箏笛耳」成了宋朝文人愛用的典故,但凡遇到「美妙」的聲音,便用「一洗箏笛耳」來形容,箏在他們眼裡成了「低俗」的代名詞。
而彈箏者則以教坊藝人、貴族家伎和秦樓楚館的樂妓為主。文人中彈箏者雖有,但畢竟是極少數,且也是要受人恥笑的。至於文人聽箏,不過是作為消遣娛樂,賦出來的詩也大多流於艷情,總與女子的嬌媚聯繫在一起,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

含羞整翠鬟,得意頻相顧。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
嬌雲容易飛,夢斷知何處?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

這是他唯一一首與箏有關的詞作。
總之,大多數文人是決計不會將自己與下九流的樂師放在一處的。

不過也有一些可愛的文人,他們喜歡箏樂,卻又不想讓自己成為庸俗之人,於是拼了一條老命,要給箏也安一個高貴的名頭,具體因緣,大家可以參見載於《人民音樂》2002年第10期的《古代箏樂的文化屬性》,這篇論文中另有關於琴箏關係的論述,相信專業歷史學者的認識肯定比我的要深刻。
但我可以舉一個白居易的例子,雖說他也曾已琴為寄託,暗喻社會黑暗,如《廢琴》、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鄧魴張徹落第》

古琴無俗韻,奏罷無人聽。
寒松無妖花,枝下無人行。
春風十二街,軒騎不暫停。
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
眾目悅芳艷,松獨守其貞。
眾耳喜鄭衛,琴亦不改聲。
懷哉二夫子,念此無自輕。

但他也有如《箏》這樣詠箏樂之美的長詩。這首詩與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雲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泥風。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
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甚至他在洛陽時,還曾托遠在揚州的朋友牛僧孺為他尋一台製作精美的揚州箏。兩人詩信往來,寫下了名篇《偶於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詩來,走筆戲答
來詩云:但愁封寄雲,魔物或驚禪。》

楚匠饒巧思,秦箏多好音。
如能惠一面,何啻直雙金。
玉柱調須品,朱弦染要深。
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

這裡的「魔物」即指箏,牛僧孺戲謔居易晚年為箏痴狂,兩人倒是趣味相同。
若論對此事更深刻的研究,大家不妨參考原載於《藝術教育》2012年4月刊的論文《白居易與箏的情緣》。

那什麼才是對待琴和箏的辯證關係的正確態度呢?其實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從前的雅俗之別,是階級差異造成的。如今社會人人平等,音樂家與政治家早無地位高低之別,再堅持」琴為上,箏則下」的看法不免俗套又好笑。
以及,還是我原來那句話。
樂器終究只是一門樂器,給它貼了再多標籤,也改變不了它只是一門樂器的本質。
標籤貼了太多,古琴也會累。
一味捧上神壇,古琴只會無法傳承。
那就推薦另一位答主的答案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0041/answer/40617508,這個答案用語詼諧生動,又於不知不覺中講出了大道理。


反對所有說琴悅己箏悅人的回答,到底悅己悅人取決於演奏者的心態而不是樂器本身,一個琴悅己讓眾多古代靠給人彈琴吃飯的琴師置於何地,琴的地位在古代也就是個伶人吃飯的傢伙,只不過確實有很多文人也喜歡。
至於兩者區別??除了都是橫置彈撥樂器好像就沒啥共同的地方了


每次我背著琴出門總會有人問我:「你背的是古箏吧?」而我總是哭笑不得的一遍又一遍解釋古琴和古箏是兩種東西,然後又似懂非懂的說:「這兩種東西差不多吧,有啥區別?」我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我怎麼辦呢?還能怎麼辦?!!(o﹃o )能不能不要長長的包塊布都叫古箏啊喂!總不能轉過頭繼續看書吧!於是只好給一點敷衍的解釋,例如:古箏比古琴大,古箏弦多聲音不太一樣等等,然後繼續看書。我相信背著古琴出過門的一定有相似經歷。
咳咳,現在開始答題。

聲音:
古箏是「聲多音少」,而古琴是「音多聲少」,那麼問題來了,聲和音的區別是什麼?讓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的鐘都知道吧?就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路)
注意:中國鍾和西洋鍾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外面敲一個是裡面敲的。題外話
相信去過寺廟的都見過,可能還有敲過的,那撞擊完鍾鍾會有什麼反應呢?首先是「當」一聲,然後會有「嗡嗡嗡」的聲音,相信細心的朋友都發現過,這個「當」的一聲呢,就是聲,後面「嗡」的就是音,這個呢就是聲音的區別。

外形:
先來看下古琴的樣子

(圖片來自網路)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再來對比一下古箏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
對比出來了吧,

古箏是比古琴要大的,而且大的很明顯啊!

古箏弦多,而古琴是七弦,所以也稱七弦琴。

古琴的樣式要比古箏多。古琴分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渾沌式啊好多好多。

古琴有十三個徽位就是,琴上的那些點,共十三個,而古箏沒有。

譜子:
古琴譜有種「專屬」的譜叫「減字譜」,就是把字拆開在重組的一種東東,樣子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路)
現在古箏呢大部分都是用簡譜和五線譜,而據說最早是用的工尺譜,現在幾乎見不到用的了,除非家傳,那個工尺譜呢,就像日文一樣,在這就不發圖了,有興趣的自己了解一下。這個是豆瓣上看到的一個古琴和古箏的區別,個人感覺不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542445/


21年古箏琴齡+6年古琴琴齡,讓我先來哭訴。
每次看電視劇,尤其是於正老師的神劇,分不清古琴和古箏都是正常啊,錄音放古箏彈古琴也正常啊,我們的心都是鐵做的你信不信?

於媽版笑傲江湖,拜託「琴簫合奏」的「琴」只能是古琴!這是什麼鬼?幼兒高清無碼古箏?

過去「琴」這個字只是指「古琴」啊!放其它的奇怪的東東都是邪教啊有木有!!
這算什麼?琴放對了,還有可能彈不對呢?甄嬛傳古琴彈反了大家都知道了吧?古箏也能彈反?古箏只有右邊有定音啊,反著彈是鬼哭狼嚎啊,演員阿姨們你們聽了還吃得下盒飯么?

《武媚娘》

《宮2》

《隋唐演義》

補:樓下網友呼籲的瑛貴人

補最近剛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

大寫加粗下劃線初號黑體的【亂】【彈】【琴】!!!!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

彈古箏的心得有多大?

你們可能以為我們的日常是這樣的:

可是!

我們的現實中是這樣的:

本公主親自上鏡!就是這樣剛毅!

還有這樣的:

你問古琴和古箏的區別?

7弦和21弦區別大不大?

1米二和一米六區別大不大?

沒琴碼和有琴碼區別大不大?

烏漆墨黑上面垛十三個白點(徽位)和紋路清晰數的清年輪區別大不大?

就琴頭有岳山和琴頭琴尾都有岳山區別大不大?

大關節演奏和小關節演奏區別大不大?

沒有音響和三寸音響共振出來的音量差別大不大?

拍電視劇前能不能先百度一下?

橫店就這麼缺古箏、古琴老師?

橫店你欠全天下琴箏人一個說法!!


古琴正確演奏姿勢,來自最喜歡的當代演奏家趙曉霞老師:

補:
古箏正確演奏姿勢,來自箏屆大神大滿貫宋心馨

補:
無論古箏還是古琴,正確的擺放方式,都是琴頭在演奏者的右側!!右側!!右側!!

補:
無論古箏還是古琴,都以右手演奏為主,這裡為什麼說「為主」?古箏是在1955年《慶豐年》之後才有的雙手彈奏技巧,拍古裝劇就別用左手了好么?還有哦,古箏琴碼左側也不是不能彈,但正常的古箏一般的曲目里左側都是用來表現「鬼哭狼嚎」、「狂風驟雨」等意象的,勾引皇上的時候就別碰那邊了好么?


古箏古琴都學得一點皮毛,關於二者的區別 @李孟曉 說的已經較為全面了,我再提點別的。

  1. 琴最初只有五弦,發宮商角徵羽五音,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加弦一根,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而箏一般為21弦。
  2. 古琴表面一般都有很厚的漆(相對古箏而言),很光滑,而古箏面板上只有一層很薄的漆,觸摸時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面板的木質紋路。
  3. 琴箏的背面都有「龍池」「鳳沼」即發音孔,但是琴的共鳴箱較小,音色比較暗而低沉渾厚,箏的共鳴箱大,音色清亮明麗。古箏的有效琴弦是琴碼右端的部分,彈撥琴弦時琴聲音調不同就是因為有效琴弦的長度不同,另外有些琴曲有移動琴碼來調音的(技術活,音準很難控制),還有上滑音下滑音是通過左手按弦調節弦的鬆緊程度來調節音高。古琴的有效弦長極長,另外泛音時彈奏者用手指輕觸琴弦是以改變有效弦長的長度,此時手指的作用與琴碼無異。
  4. 再說一說彈奏技法,古琴的彈奏技法多樣,富於變化,但多是古時已有創新並不很多,古箏的古曲大多是右手彈奏左手作韻比如很典型的《漁舟唱晚》,雙手彈的曲子一般都是新作的,另外,古箏中很多像搖、掄這樣的技法都是建國後一些古箏藝術家借鑒琵琶的彈奏方法後的創新,古箏曲的難度有很大的提升。
  • 還想說一點古琴的東西。西方的音樂以作曲家為本位,一萬個人彈一首曲子彈出來的效果並無大致,(你可能會說風格不同什麼的,但是大概你能聽出他們彈的是一首曲子吧)古琴則是以演奏者為本位,古琴使用減字譜記譜,譜子里是沒有節奏的,一萬個人彈可以有一萬個版本,如果沒人告訴你你可能都不知道兩首風格節奏迥異曲子是用的同一個譜子,因此古琴的傳承需要人對人的方式,文革時期古琴幾乎在中國要絕了,也是這個原因。不過現在有名家打譜(即給譜子定出節奏),也不太要求人對人了。

至於悅己還是悅人,這個不要說得太絕對,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彈箏以悅己,遇到對的人,我也是願意彈琴來悅ta的。
——————————無恥的分割線——————————
怎樣欣賞古琴?對古琴感興趣的小盆友請猛戳這裡,習琴的一點微薄的感悟想和愛琴的人分享。以上。


古箏具體的不清楚,古琴可以說說。
古琴用減字譜,雖然現在有簡譜輔助節奏,但還是需要人對人教學。因為譜子上基本只有寫大體的指法,對於其中的吟猱及過弦細節是沒有說明的。個人感覺吟猱最見功力,吟猱的虛實大小方向都是很細節的,哪怕從錄像上也很難看出來。同一張琴同一個弦同一個徽位,一個新手和老手吟猱的單音時長能差很多。


都是拿來c的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個人認為從古箏的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和古琴自以為逼格很高對比看,日後能扛把子和有流行可能甚至對外輸出的文化符號必然是古箏無疑


除了同是中國傳統樂器這一點,其他各方面的差別真是太大了!
而即使在同為中國傳統樂器這一點上,它們之間的差別也是巨大的,因為對古人來說,琴不僅是一種樂器,還標示著特定階層(士大夫)的情懷,情操,情趣這些東西,往大了說,還可以扯上幾千年的文化與歷史!正因如此,古琴成為浮躁的今人眼中一種附庸風雅的最佳裝逼利器,在這一點上,古箏真是相對單純太多!
上面有點扯遠了,下面才是符合知乎精神的乾貨哦!
————————————————————————
————————————————————————

1、從形制上來看,兩者體量就差的遠,古箏大古琴小,因此演奏方式也有差異,這是肉眼可見的最大分別。
現代標準21弦古箏,1.6米長,需要放在支架上演奏(A型、H型或立架)
這裡順便普及一下,古箏寬的那側琴頭叫岳山,琴面上一溜支弦的小木馬叫碼子,正確的姿勢是坐在靠岳山也就是琴頭一側,碼子至岳山部分是彈撥區,碼子至琴尾一側是按揉區,那裡不能彈!不能彈!不能彈!凡是坐在中間雙手亂彈的都是耍流氓!!

小朋友們的正確姿勢

耍流氓的美女真是不要太多不忍卒視 (?﹏?)

而古琴因為體積比較小,一般是放在琴台上演奏,甚至可以放在膝上。

2、古箏是21根弦,古琴是7根弦,所用律制也不同;
古箏是五聲音階定弦樂器,也就是一根弦對應一個音高,21根弦對應三個八度的12356(do re mi so la或者宮商角徵羽),4和7是靠左手按弦(改變弦的張力)而改變3和6的音高得出:

古琴是用五度相生法推算的十二律(接近十二平均律,沒有碼子,卻有十三個徽位,七根弦的空音是固定的,其他音均是按弦所得(亦即參考徽位的位置按在不同地方改變有效弦長而改變音高,等於用手指定碼):

所以雖然都是弦樂,但本質上來說,古琴古箏真是差得很遠的兩樣樂器:簡單來說,古琴就像小提琴,大部分音都是按出來的;古箏比較像鋼琴,一鍵一音(不討論按揉滑顫等技巧的話)。

3、因為以上分別,古箏更能向現代音樂發展與兼容,而古琴的空間會比較有限。
想像一下,古箏可以像鋼琴一樣發固定音高的點音(三個八度),可以左右手同時彈奏和弦及多聲部,還可以轉調(與鋼琴等現代樂器同調),因此它既可以演奏諸如《高山流水》《寒鴉戲水》那樣的傳統曲目,也可以演奏諸如《楓橋夜泊》、《臨安遺恨》這樣的現代協奏曲目,不論婉轉、柔曼、哀怨、清新、磅礴,古箏均能勝任,所以近年有人將古箏稱為「民族樂器中的鋼琴」,恐怕也是因為有這個原因吧。

當然了,這是就樂器本身的功能而言,音樂有廣泛的表達形式,既然現在的二胡能拉得像小提琴(太多了),中阮可以彈得像吉他(參考劉星),吉他又可以模仿古琴(參考陳則釗),古琴當然未必不能跟鋼琴們一起協奏,不過這是風格混合而非樂器本身技巧的延展,註定深度廣度有限,所以用「曲高和寡」來形容古琴,大概還是合適的。

古琴與人聲的結合(不是古代琴曲哦),順便推薦一下大喬小喬的《鳳求凰》,在這張比較冷僻的叫《消失的光年》的CD中:

4、再說一下古琴和古箏的音量,因為共鳴腔大小構造不同,差別真不是一點點!
古琴之所以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客觀上與它音量太小有關,在一個嘈雜的上千平方的樂器展中(參考每年3月的廣州樂器展),絕大多數樂器都是可以拿起來就聽音試音的,唯獨古琴,你需要一個聽診器的幫助!沒錯,如果你在現場看見有些穿著中式長褂,手中拿著聽診器的,那不是中醫,是賣古琴的!

古箏可以搭台表演不用擴音:

古琴得配備聽診器哦~

於是你可以想像,古琴這東西,確實只能彈給自己聽,彈給坐在旁邊的知己聽,如果要彈給多幾個人聽,那場面就必須十分安靜,確實想不高雅都不行。
當然,現代表演你可以擴音,在古代沒有電子器材的時候,也是有些措施專門增大古琴音量的,比較簡單的是在琴桌上做一個共鳴箱。
下圖是宋徽宗的《聽琴圖》,共鳴箱很大,有些用來放琴的石案也可能是中空的,更有琴人在自家彈琴的地方下面埋一口大缸,作用也是增加共鳴。
古人為了擴大琴音可謂頗費思量,所以我一直納悶,嵇康臨刑前彈《廣陵散》的時候到底有幾個人能聽到?至於像六指琴魔那樣用能內力擴音的,其原理就不知曉了。

與此對比的是,如果我在家裡用古箏彈一首《戰颱風》,能把隔幾層樓的鄰居都吵得立馬揭竿而起!最後,那些太虛太裝逼的悅人悅己悅耳悅心就不說了,音樂首先是音樂,只要讓人感動,感受美好的音樂,不論何種形式,都是我喜歡的音樂。
如果有知乎的朋友感興趣,我可以推薦一些各種視角下不同風格的古箏曲目。(你問我為什麼不推薦古琴曲?因為古琴曲真的不多而且聽起來都差不多都一個調調啊)
話說寫這麼長的答案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們有空就點個讚唄~持續分享,歡迎關注(* ̄︶ ̄)


本人學古琴有兩三年了。從小地方說幾點古箏和古琴不同的體會。
1.樓對面有個美女彈古箏,她一彈我們家在陽台上就能聽到,叮叮咚咚的,比較清脆,很熱鬧,大珠小珠落玉盤,比較悅耳。
我平時在家裡客廳彈,關上卧室門卧室就聽不到了。古琴聲音渾厚幽遠,但不屬於具有第一耳強分辨力的。
2.據我媽說,一聽到我彈古琴聲,感覺世界靜下來了。我自己也有一種世界安靜下來的感覺。我想主要是古琴的音色接近大地。
3.有一次在南寧出差,加了一個晚班,早上天亮起來在20樓房間里看日出,放了一首卧龍吟,感覺大氣幽遠悲涼,心靈有洗滌一空的感覺。後來突然想聽聽古箏曲,放了高山流水,當時覺得聲音音調太高太密集,有點吵。覺得幽靜時分聽音樂,還是古琴更合意些。從這個角度上說古琴悅人還是有點道理。
(希望不要得罪學古箏的同學,請多包涵)

以上就是一點小體會。


古箏就是叮叮咚咚,古琴除了叮叮咚咚,還有diang diang,還有嘚楞楞,還有pia!還有撲攏通,還有崆隆隆隆,還有嘀哩嘀哩達拉達拉-達拉達拉嘀哩嘀哩,不一而足~~~


爭什麼爭。編鐘: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我面前你們都是垃圾。


古箏多悅耳,古琴多悅心。另國際上多認可古箏,古琴還有待推廣。當然在中國,兩者地位不相上下。


不喜「古琴悅己,古箏悅人」的說法,樂器哪有高低優劣之分,我比較認可的是「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一個是樂器,一個有時不是;

一個「悅已」並「悅人」,一個有時僅「悅己」;

一個能彈現代曲,一個有時彈不得;

一個可用鋼絲弦,一個有時豈能用;

一個與時俱進著,一個有時——「這個在古代沒有,那個是西洋的」;

一個展現藝術,一個有時參拜周公;

一個需上弦調弦,一個有時要斷弦;

一個叫古箏,一個叫古琴。


它們除了都是彈撥類樂器,其它都是區別!


琴更簡單。
不是學起來簡單,而是簡簡單單。


以上說的都很詳細,朋友練得箏我練的琴,覺得古箏入門比古琴難,指法調弦各種東西,而且古箏弦多。但要是深學,就是玄而又玄的古琴的心境了= =反正我是入門級的人。
還有對比非常明顯的就是聲音大小,古箏聲音比古琴大的不止一點,用木頭琴桌找共鳴聲音還是小。還有譜子的區別,古箏用五線譜還是簡譜忘了,應該都可以,古琴用減字譜。

如圖,直接告訴你左右手該放哪,怎麼動弦,唯一缺陷是沒有節奏,所以傳說中琴曲的節奏是口口相傳的= =
還有琴比箏小,輕,方便攜帶,就有了古人帶著琴出去遊玩,來了興緻就彈一曲,不過彈的通常是膝琴(我的理解是小一號的古琴)


小時候學過幾年箏,古琴會點皮毛學習中,二者皆為愛物,無高下之別。


常常被問及琴、箏區別,通常略略回答幾點:
1.琴歷史更為久遠,而箏當前傳播受眾更廣;
2.一為7弦,一為21弦,大小有異,且箏有「箏碼」;
3.反對所謂「琴悅己,箏悅人」。曲由心生,決定境界的是彈奏者的修為,與音色、音量並無關聯。箏可悅己,琴亦可悅知音。


古琴是男人 古箏是女人 琵琶是小女人


古箏細膩 音色悠揚 有像將軍令 戰颱風這樣的大氣之作 但更出彩的是一些一些溫柔 節奏較慢的作品 如茉莉芬芳 漁舟唱晚 古箏的音色本身很美 適合慢節奏的歌曲 這樣的曲子極有韻味 把古箏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古箏像女人 既有溫婉 細膩的一面 又有堅強 剛烈的一面


古琴的音域寬 音色粗糙樸素(相對於古箏)適合彈奏一些清高曠遠的大氣之作 如 廣陵散 平沙落雁


古琴的音調明顯比古箏低 並且聲音延續性很強 往往一個音就能帶動整體的氛圍 所以古琴作品往往沒有那麼多音符 節奏更慢 而且有更多的變調 顯得厚重且餘韻悠長


琵琶 不是偏見 你看彈琵琶的經常是一群美女一字排開 非常養眼


拋去某些因素 這也是由琵琶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琵琶的音色的顆粒感比古箏還要強 也就導致了——她的聲音很小


這樣的特點也使彈奏的歌曲十分凄美 多是兒女情長


所以如果真的要彈一些喜慶的歌曲 那只有叫多一點的美女過來╮(╯_╰)╭


當然在我的印象中 好像 歡沁 是個相對來說比較歡樂的曲子 其他的如 琵琶語等等都比較凄婉


最後安利一些作品


古箏版的 神話 (用古箏彈的任一流行音樂其實都挺好聽的)這個曲子極其優秀 並不亞於某些經典之作


上海復興委會(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的作品 如Naking Road,Dark horse 不管是二胡還是古箏都別有風味


3ASiC的作品 如廣陵散 古曲與電音的結合 聽上去很帶感


Koan(文案)的作品 如 Sakura /Girl from heavens 同樣電音與古典的結合 將中西方音樂元素結合得幾乎完美


Daishi Dance 的Re…Japanese這首可以算上日本NewAge的巔峰之作

……(想到了再添=-=)

——————————分割線——————————————

關於 古琴悅己古箏悅人 的這種說法


看上去很無聊 悅不悅關你屁事


這種對於人內心體會那當然是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爭個毛線


不過對於這句話我還是有點感觸的


因為這句話其實還是得到大多數人的默認的


我也同意


並不是因為 所謂古琴古箏的音色或者彈奏的曲目

實在是因為——


古琴曲高和寡 而且往往是一個音一個音往後推進 想讓別人欣賞很難好嗎


而且古琴的主要作用就是修身養性好么 沒什麼展現的性質


根本不是用於表演型的演奏 能欣賞這些曲子的當然更多的是本人


也就是所謂 修身


古箏就不同了


畢竟 古箏並沒有修身的目的


並且——他本身就有表演的性質


音色悠揚 還有韻味


適合在人前演奏 其他人也能夠欣賞


當然你本人彈覺得好聽 那當然是悅己悅人


比較困難的一點 古箏聲音延續性跟古琴比起來那就是太低了


所以 古箏的音符非常密集 要不斷的彈奏來增強他的延續性 使聲音更加悠長悅耳


這樣一來 彈奏者就很忙 顧不上欣賞 只顧著彈


當然 我說的是一般的彈奏者 也是彈奏者的大部分


如果你牛逼 既能欣賞又能彈 那不是最好了嘛


彈起來如此愉悅 這難道不是彈奏的最高境界么


但畢竟 彈奏者往往都是一般人 比如我


所以 欣賞古箏的一般是別人╮(╯_╰)╭


推薦閱讀:

TAG:古箏 | 音樂欣賞 | 古琴 | 中國民族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