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存款會丟失?如何防範?

經常能夠在網上看到一些銀行存款丟失的事件,發現有很多都是銀行工作人員高息拉存款後丟失的。最近有銀行朋友在我周邊拉存款,於是想問一下為什麼錢存銀行會丟失?哪些行為會增加丟失的風險?如何防範存錢或者被拉存款後丟失風險?


我是某商業銀行的基層管理者。上個月經由熟人介紹,某玩資金的「能人」找我喝茶談業務,開場說是要藉助我們銀行的渠道發放貸款,但是吞吞吐吐語焉不詳。追問再三,道出操作模式:
他有一個四五分息、億元規模的項目想放數,但是對方沒有擔保物他心裡沒底,想找我合作,以「高息存款」的名義,由我中介發放給用款方。發放時給我大約一分息的報酬(未詳談),到期後如果能正常收回大家皆大歡喜,如果實在收不回來,他提前通知我跑路,然後訴訟我所在的銀行。錄音、單證由我配合他準備好,法庭必將認定我所在的單位為過錯方(出示錄音證據證明我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叫他辦理存款,出示蓋有櫃檯章的假存單證明他以為是正常存款業務,大意如此。)
如果不出事,我就白得了極其可觀的報酬,如果出事,經濟犯罪不判死刑而且大概率跑得掉。他則獲得了銀行擔保,偏門套路思路縝密。
這個操作模式源自浙江福建,專門瞄準銀行基層負責人。自從去年多起類似事件中法院判決銀行敗訴後,這個偏門撈法突然就流傳開了,最近北海興業30億事件料想內情亦如是。
手頭有幾千萬、幾億的人哪個不是人精,說他們不知道銀行不能搞高息攬存,我是不信的。


又及,銀監局已經關注到了這類犯罪,我看到了相關發文。


1、大量的記者並不了解銀行業務,他們聽說了糾紛之後,很快就會站在存款人的立場。畢竟,銀行是大機構,記者是正義的化身。
2、存款人在描述問題的時候,會隱瞞關鍵信息。比如,高額的貼息、中間人許諾的回報、貼息的對象、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就是說,他們頂多只會說當時承諾存款有多少利息,絕不會告訴記者是誰承諾的,也不會說當時參與的第三方還有誰,誰介紹來的,因為這些關鍵信息對他是不利的。在很多報道中,儲戶說存兩年或者三年利息多少,但實際上銀行出示的單據顯示當時存的是活期,這其實就很有意思。
3、確實存在害群之馬。所以,我建議到銀行辦理業務時,一定要仔細檢查自己的單據,一定要開通簡訊業務。我很難理解那些什麼單據都讓銀行工作人員代填寫的行為,這並不是真正的貼心服務,也是對自己不負責的。銀行設置了大量的業務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員工,結果客戶為了享受所謂的服務,輕易地給別有用心的人提供機會。
4、銀行有很多宣傳單,有業務的,有安全教育的,有金融知識普及的,排隊的時候看一看,這比抱怨排隊時間長更有意義。
5、千萬不要貪圖高收益,不要迷信熟人介紹的高收益產品。銀行里的產品,看清楚說明書合同,看清楚自己簽的單據。 銀行里的產品,多問銀行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前台員工,當然,詳細的介紹他們會讓你問大堂經理或者理財經理,但你複述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給他們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排斥電子銀行簡訊等業務,我反倒覺得這些業務都要開起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總比不掌握在自己手裡好。簡訊提醒異常變動的時候,自己還有機會止損,別相信那些所謂的開了簡訊是自己的責任,沒開就是銀行的責任了。
6、使用快捷支付的時候,三思而行。我快捷支付是專門開一張卡來用的,說實話,第三方支付對安全的承諾從來都是留在紙面上。幾年前,第三方支付是需要到銀行櫃面進行綁定的,這樣對客戶來說不方便,對第三方支付來說打開市場很難。後來,通過不停地輿論壓力和規則的修改,銀行進行了妥協,通過系統核對資料就可以進行快捷支付。在這個個人信息到處泄露的年代,銀行再怎麼保護你的個人信息,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拿到你的姓名身份證號及複印件卡號手機號等等個人信息的。
7、刷pos的時候,卡不能離開視線,輸密碼的時候注意避開別人視線和監控。不用公共或者他人wifi使用手機銀行,別在他人電腦使用網銀。使用ATM等自主機具時,要注意是否被動過手腳,有異常別急著離開,最好報警。

其實羅嗦這麼多,就是告訴大家,錢從賬戶上轉走是會發生的。誰的責任,最終需要從簡單的表象中找出複雜的真像,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媒體的報道,並不能當做最終的事實。


剛才在

「銀行存款丟失的這件事,大家怎麼看?」

發現這裡還有相似問題,我直接就轉過來吧,也是給大家普及一下,順便自己攢點人氣,多拿點關注,還有希望釣出跟過的同行。

————————————————以下正文———————————————————————


因涉及我行工作內容,文章在於科普,禁止非本人同意轉載。


這個案例已經作為典型,在我行日常監測中做了後期梳理,這個項目是我帶頭做的,也是領導要求我們去關注的,發生日期2014年12月,監測時間是2015年前2月份,還記得最後的報告時過年前幾天出來的,然後就回家過年了,和2014年年初農行酒鬼酒,等一些案例是相同的。

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新的形式「貼息存款」,這和「飛單」一樣是線下交易,這樣的交易很難查,因為線下交易我們沒辦法追蹤客戶,尤其是私人客戶,只是風險沒暴露,你好我好大家好,風險一擔出來就是撕逼大戰。

其實普通客戶不用擔心,出這樣事情的大多數是「資金掮客」,俗稱錢販子,動輒百萬千萬,他們需要高收益來維護那麼龐大的資金量,所涉及的風險也是很多。

這個回答我看一下關注量吧,關注人多,我再詳細說明,這裡有大量的案例,法規,大數據資金走向,現在中國銀行的內控手段,審計大數據手法,如果真的沒啥人關注我也懶得費那個勁。


———————————————分割線————————————————————————


晚上看了下新聞,誰錯誰非不好說,不過以下是我的監測報告,或許可以給大家梳理下此事脈絡,因為檢測報告有些晦澀,而且有較多法律,網路引用,這裡只是摘抄一些核心內容,且脫敏展示,有些地方不明白我會後期給予解釋。

2014年全國多地發生多起存款丟失案件,涉及數十位個人儲戶及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以杭州42名儲戶丟失9505萬元存款一案與瀘州老窖公司上億元存款丟失案最受關注。


據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存款丟失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銀行系統存在漏洞,存款人信息被泄露或複製;二是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借「貼息存款」違規操作。三是存單冒領帶來的風險。


一、「貼息存款」相關案例(他們都說斜體不好看,其實我是標記網路輿情引用,為了大家看的舒服我調整一下吧)


案例一:「貼息存款」牽出銀行詐騙陷阱 1億存款離奇蒸發。


2013年6月、7月和2014年1月,王某分三次在某支行和某支行櫃面開卡存入2500萬、3600萬和4000萬,共計1.01億。待到2014年7月,王某在某支行ATM機取款時,櫃員機顯示餘額不足——銀行卡內的億元存款總計只剩一百元。而另兩位儲戶,楊某於2014年2月22日存入支行200萬元,29分鐘後,錢被轉走;同樣29分鐘後,馬某存到該支行的500萬元也被轉走。

2014年12月19日,某分行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確認巨款被轉賬的事實,並稱公安部門已經立案,銀監會已介入調查,事情的真相尚待進一步調查。而該行某支行的行長已經投案自首,一樁發生在銀行系統內部的金融案始露冰山一角。


身居異地的他們為何捨近求遠,要將巨額資金存到某市兩家支行?王某稱,一年多前,一位理財經理給他介紹業務說,這兩家支行為了吸儲,正在開展「貼息存款」業務,利率約為15%,比正常存款利率要高很多。


身家過億的王某身邊一直不乏這類理財經理,也多次聽說過銀行業內的類似業務,以為撞上了「好事」,異乎尋常的高額利息,多少讓他放鬆了警惕。而在儲戶楊某看來,不管利息多少,只要將錢存入銀行就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存款的當天,在銀行大堂,銀行櫃員登記了他們常用銀行卡的賬號。存款後不久,三人名下的銀行卡分別收到640萬、61萬和30萬利息的簡訊提示。一切顯得那麼順當。(這一身份其實耐人尋味,最後經證實,他們皆為「資金掮客」)


——————————————這裡是「貼息存款」資金流轉說明——————————————


「貼息存款」指除去原有的銀行利息外,還根據存款金額給予儲戶額外利息,支行經常會為了完成指標採用這一方法。據了解,貼息存款分為兩種,一種是「陽光貼息」,在銀行貸款額度不足的情況下,某些符合銀行貸款資質要求的企業為獲得貸款,利息由企業出,這種情況下,儲戶的錢並不受影響;另一種是「非陽光」貼息,即不符合銀行貸款資質的企業進行貼息拉存款,這時,存款在存進銀行後就會被轉到企業賬戶上,如果到期企業還不出錢,儲戶就會發現自己賬戶上的錢沒了。


這裡總結的很清楚,準備加圖呢,美工太差不好搞。基本就是:


有貸款許可權銀行給一些企業,併線下約定,作為資金中介這是貸款附加條件,「這裡相當難查因為企業不會把這種線下交易形式給內控部門反映」,(因為銀行資金利率較市場來說很低,對於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很划算),因為大部分商業銀行是公私聯動制,當月底需要資金「沖存款」時,客戶經理會和一些重量級「VIP客戶」或者「資金掮客」進行交易,以「貼息存款」方式拉入資金,已完成月度任務,之後中介企業見到當日存款單,會根據約定返利。


資金走向是:銀行——企業——客戶——銀行


———————————————————————————————————————————

所謂的「貼息存款」,一位親歷過「貼息存款」業務的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吸儲,銀行承諾給儲戶在國家規定利率以外更高的利息,以10萬元為例,定期存款一年利率為3.3%,利息即為3300元;為了吸儲,「貼息存款」中銀行私下給予儲戶6%的利率,但在存款單上利率仍為3.3%,而多出來的2700元利息銀行會悄悄打到儲戶卡上。「本金越高,利率越高。」這位工作人員說,「這其實是銀行業的潛規則,是一項非陽光業務。」在他們看來,「有市場就有需求」。只要銀行對存款業務量存在考核,「貼息存款」就有存活的土壤。「熱錢較多的江浙一帶,早已形成活躍的市場。並且業務已蔓延至全國,除海南、新疆、內蒙古等少數省份,其他諸省份均有涉及;上自省級市,下至小縣城,甚至國有銀行也有涉及。」

直到2014年9月11日,所謂的「貼息存款」業務才被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文禁止。在《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列出的第一條違規手段,就是「違反規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檔次的高息攬儲吸存」,即「貼息存款」。(這裡有

錯誤相關條例2011年已經出台)


以上為網路輿情內容,還原下前幾個月的事件,我在此說明下,為什麼會出現「貼息存款」,核心原因就是吸引存款,外因是中國利率水平尚未放開,一個大儲戶的資金沒法向平常閑散資金一樣去標定利率,利率補貼也確實可以吸引到大部分資金到來,這是2013年錢荒的後遺症,這催生了「資金掮客的行業,每個月低,可以參見shibor值會突然上揚,曾經加入過一些群就是類似於「頭寸交易」也有「過橋的」,基本上核心就是買賣資金,會有人報價月底100萬過夜資金1000就會有買方和你私下聊聊,而2014年9月下文禁止月底季末沖存款,年底各大銀行提前關閘行為,確實打擊了一些掮客的生意,而以前的風險就漸漸暴露出來。


以下內容是內控監測報告,已經脫敏處理:(再次重申雖是本人作品,但是最終歸屬權是我行,只做普及意義,嚴禁轉載)


根據前期對個人定期存款業務案例分析,並結合近期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規定,對個人定期存款業務進行監測,通過非現場系統梳理結構,分析主要數據特徵,找出可能存在風險點,並根據風險點對後期模型思路進行構建。


個人存款業務異常特徵梳理:


經過個人存款業務案例分析,通過非現場系統對可疑特徵進行梳理,標記個人定期存款業務重要節點,匯總特徵進行分析,為後續模型梳理作為參考。


審計依據:《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9號)有關要求,指導商業銀行改進績效考評制度,設立存款偏離度指標,約束存款「沖時點」行為,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促進相關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商業銀行應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對分支機構的績效考評管理,合理分解考評任務,從根源上約束存款「沖時點」行為。商業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不得設定單純以存款市場份額或排名為要求的考評指標,分支機構不得層層加碼提高考評標準及相關指標要求。

二、商業銀行不得採取以下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一)高息攬儲吸存。違反規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檔次;另設專門賬戶支付存款戶高息。


(二)非法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


(三)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


(四)延遲支付吸存。通過設定不合理的取款用款限制、關閉網上銀行、壓票退票等方式拖延、拒絕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五)以貸轉存吸存。強制設定條款或協商約定將貸款資金轉為存款;向「空戶」虛假放貸、虛假增存。


(六)以貸開票吸存。將貸款資金作為保證金循環開立銀行承兌匯票並貼現,虛增存貸款。


(七)通過理財產品倒存。理財產品期限結構設計不合理,發行和到期時間集中於每月下旬,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將理財資金轉為存款。


(八)通過同業業務倒存。將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科目核算;將財務公司等同業存放資金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臨時調作一般對公存款,虛假增加存款。


數據「貼息存款」特徵:(這裡是大數據分析系統可以運用條件梳理)

(一)有「通過櫃面辦理」「不通存通兌」、「不設密碼」、「憑存摺支付」等特點的個人定期賬戶。


(二)月末、季末賬戶大額辦理個人定期業務(10萬以上),是否存在沖時點現象。


(三)與「貼息存款」相似情況,即月末開立定存賬戶後,客戶活期存款當日收到小於定期存款百分之一以下1000元以上金額。


「貼息存款」特徵分析:(這裡涉及我行一些數據,故縮略)


商業銀行大多因為存款指標,存款「沖時點」行為屢見不鮮,「貼息存款」業務,即「違反規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提高利率檔次的高息攬儲吸存」


通過以上案例特徵,在非現場分散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定期賬戶存在「不通存通兌」、「不設密碼」、「憑存摺支付」,「定期存款10萬以上」,「存入時間在月底」,「在櫃面辦理」等特點共***筆,除去通知存款或者定活兩便連續轉存情況,最終疑點為***筆。


控制方式:人工控制。


審計期間: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主要風險點:


1.「貼息存款」、「沖時點」等已被明令禁止,相關行為涉及政策性風險。

2.操作人員夥同第三方「拉存款」行為不當得利,盜用客戶資金,違反《***禁令》,涉及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3.近期爆發相關案件,資金巨大,涉及多家銀行,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和批評,對我行聲譽有一定影響。


4.「貼息存款」私下返利行為,擾亂了業務考核秩序,還會引起各機構間不正當競爭,影響相關業務的健康發展。


現場核實策略:


1.由於「貼息存款」有存款金額巨大,客戶身份背景複雜,是重點營銷目標等特點,可以向客戶經理詢問相關客戶信息。


2.設計談話策略,問詢操作人員完成存款業務情況,並通過前期非現場疑點準備,結合網點相關人員回答,判斷我行員工是否參與過「貼息存款」。


3.通過當地市場調查,是否存在「資金掮客」,在月末、季末和年末各時點,通過「攬儲業務」,賺取利息差額。調查我行員工是否存在通過「資金掮客」各時點買賣存款行為。


涉及疑點情況:(此為我行內容無法展示,省略)


綜上所述,這種存款丟失大多因為「貼息存款」,嚴格說是線下操作的一種,其中根源來自於月底衝擊存款的行為,主要是針對「資金掮客」,VIP客戶,對於普通大眾其實關係不大,所以大家盡可放心。


現在的記者啊,哦不,有些記者啊,真的是睜眼說瞎話(也可能是單純地無知),近期不少所謂「存款丟失」或者「不翼而飛」的報道,「失主」有個人也有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但是存款真的會憑空「丟失」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只看到標題就開始罵銀行了,又有多少人仔細看過文章內容,甚至有多少人關注過後續的報道。

@那來到島上的人 以及 @astro yao 都提到了,那些所謂「丟失了巨額存款」的「無辜儲戶」其實大部分都對存款的去向心知肚明,而且前期已經拿了不少高額「利息」,最後資金出問題了,錢要不回來了,咋整呢?他們就拉來記者裝無辜,而且罵銀行無良這種又安全又賺眼球的主題,記者必然不會放過,然後就有了你們看到的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了。

一般來說,大部分普通人碰到銀行存款丟失的概率差不多跟中100多注雙色球的概率差不多(電信詐騙不算啊),當然為確保萬無一失呢,作為個人來說,我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1.自行填寫開戶資料,尤其是賬戶綁定的手機號,不要填寫他人的號碼
有些高息攬存的資金販子會跟你簽訂所謂協議,誘騙你在開戶資料中將賬戶綁定的手機號填寫成他的號碼,這樣方便他後續控制你的賬戶並轉移資金。

2.開通賬戶簡訊通知功能,綁定自己的常用手機號
一定要綁定自己常用手機號,這樣賬戶資金變動你可以隨時掌握,萬一資金有異常變動,可以及時進行臨時凍結,避免擴大損失。

3.仔細核對所開存單、存摺或者借記卡信息
一定要確保你所開存單、存摺或者借記卡等你是本人名字,防止被人移花接木。當然 @胖有型 提到的那種情況也是有可能出現的(雖然從概率上來說比較低),這個對客戶來說很難防範,但是你只要仔細核對賬戶名、金額等關鍵信息即可,將來出現意外,查出來如果是櫃員操作的問題,銀行肯定是全責,你放心大膽的去要,打官司也不要怕。

4.如果你不會使用網銀、手機銀行請不要開通,如果開通,請保護好你的U盾、口令牌,不要隨意交給他人
這一條對老年人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對網銀、手機銀行等新生事物不甚了解,很容易上當受騙。

5.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請不要將你收到的手機驗證碼告訴他人
現在快捷支付只需要卡號、手機號、驗證碼即可完成交易,實在是方便,但也有很大風險,所以如非本人操作,請不要將手機驗證碼告訴他人。

6.仔細核對業務回執,確認交易類型和交易金額後再簽字
有些人提到,銀行櫃員操作人員會利用信息不對稱,誘騙用戶多次輸入密碼,實則暗地裡進行轉賬交易。這個呢,各家銀行已經在內部控制上有所防範,現在很多銀行櫃面輸入密碼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密碼鍵盤了,而是帶顯示屏的一個裝置,方便用戶核對業務類型和交易金額,但是以防萬一,我們還是要仔細核對單據。而且就銀行來說,轉賬交易需要填寫申請單,如果櫃面暗地裡操作,勢必要自行補一張申請單,只要申請單不是你本人簽字,到時候找銀行,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最後要引用我尊敬的一位風險管理人士的一個觀點,他是這麼說的:

例如,如果碰到什麼重要決定,涉及到錢的,我都會下定決心之後,先不忙行動,睡一覺,第二天再說。大家都知道詐騙案件特別多,壞人們都洞察人心,都會跟你說,別跟身邊人說,誰也不要告訴。為什麼?這種詐騙都不高明,純粹利用人突然碰到事情時的頭腦發熱,一旦與人交流,自己能瞬間明白自己上當了。


首先,不得不佩服一下各大媒體的記者和編輯,呵呵呵!
作為一線員工扒一扒來 。那些所謂客戶基本是被銀行人員拉攏,以所謂的「貼息存款"什麼爛七八糟的名目拉攏過來存入,開通存款賬戶的同時也開通了網上銀行之類,但是同時自己不保管網銀,自己開通簡訊通知,自己保證存款期間不查詢賬戶。辦理業務的時候也不仔細核對單據就直接簽字…
有點常識的人肯定能看得出來是極大的問題的 這些疑點記者們不會報道的,他們會用"儲戶銀行存款不翼而飛"等標題吸引目光。我只想說每個職業從業人員可以無知但是不能沒有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
具體說一下吧,目前我國存款利率只是非常有限度的市場化,個人存款都定了基準利率和上浮標準。超過這個標準的利率怎麼可能是正規的存款?(理財什麼的除外)不得不佩服人的貪念。其次,網銀之類的電子渠道除了查詢,更是可以轉賬,開戶時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開通了相關服務,如果開通了一定要核對手機號碼是不是自己的網銀盾和密碼之類是不是只保存在自己手中沒有告知其他人或者借給別人使用。還有,開個簡訊通知真的不貴啊(部分銀行都是免費的)可以隨時掌握賬戶變動,哪怕沒開通時不時去ATM查詢一下也不是很麻煩啊,這些東西真的只是常識啊!還有簽字,中國人不是特別重視,但是業務單據上的簽名都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啊,大筆一揮享受權利也要承擔義務和責任的啊。
最後要狠狠的批評銀行了,那些借銀行之名拉攏客戶趁機作案的人他們熟悉銀行的流程,也很有可能借自己的職務之便促成交易。很多銀行都有自己的一套業務流程和風險防範措施,但具體的規章真的很完善?落實真的到位?
我自己來說,很多制度真心很煩,很多規章吐槽了無數遍。但我記得入職的時候主管說過"你要遵守的每一個規定,都是前人犯過的錯誤和教訓總結來的"
我想這類的案件,作案的銀行人最為可恥也最應懲處,經辦的人員也有責任,當然那些客戶也不應該逃避。

以上。


最近有一個新聞是多位儲戶在工商銀行臨夏東鄉支行的2.88億元存款逾期卻無法兌現,原來已經被警方以涉及騙貸案為名進行了凍結。

這些儲戶都很有錢,分別存入1000到3000萬元不等。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錢能否拿回來;即便在半年凍結期後如數返還,也損失了數十萬元的利息。


這都是貼息攬儲惹的禍。


以前,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有75%的存貸比考核指標,導致不少銀行要「沖時點」攬儲;現在,雖然存貸比指標已被取消,但新的監管辦法中還是要求銀監會持續監測銀行存貸比的變動情況,當該指標波動較大時對銀行進行風險提示或採取措施。


而且,今年經濟持續下行,互聯網金融瘋狂吸金,銀行的存款流失現象嚴重;中小銀行也不斷推出優惠措施攬儲,像工農中建這種大行存款增長壓力越來越大。所以,不少網點通過貼息攬儲吸引大額定期存款,三年期的定存貼息能到10%。


這種走銀行口徑的被稱為陽光貼息,只要銀行不倒閉本金還是安全的,但利息部分一旦產生糾紛,是沒有法律保護的。


更危險的是上面新聞中的那種非陽光貼息。一般是企業缺錢向銀行貸款,但無法通過貸款審核;銀行要求企業先在銀行存一筆巨額資金才能貸款。


這時,企業通過「資金掮客」去招攬有富裕資金的客戶湊齊這筆錢存到指定銀行去,存好後企業立即將貼息款(最高達30%)打給儲戶作為回報。


而這種情況,很多屬於企業與銀行員工、資金掮客串通而進行的「騙貸」行為。儲戶的存款在銀行或許根本查不到,一旦事發,本金也很難得到法律保護。


之前涉及貼息攬儲的案例,判決銀行無責或部分責任的占多數。據銀監會統計,從去年到今年3月,公安機關認定銀行無責的大案要案共12起,涉案金額約20億元;而銀行和個人均承擔部分責任的大案要案共19起,涉案金額約11億元。


而在這些案例中,承擔部分責任就意味著成百上千萬元的損失。

詳見我的知乎專欄:鏈接:錢放銀行也不安全 危險的貼息攬儲 - 煮歷史品金融(P2P平台監測)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pinjinrong,你免費的理財保鏢~


覺得國內銀行都是壟斷企業的,銀行員工是壟斷的幫凶,存款會莫名消失的。我教你如何用腳投票:(1)發了工資全數取出現金,存在家裡。(2)隔壁左轉,花旗、滙豐、東亞、恒生等著您。第一條適用於當地無外資銀行。(3)經同行提醒覺得這條尤其重要,國有銀行帶著體制內的原罪,就算其有時服務社會大眾也只是欲蓋彌彰,所以,全部換成q幣好了,騰訊的服務可好了。


講真,按常理說,如果真的是被那些員工黑的,直接去派出所報案不就得了,上了電視搞了大新聞反而還打草驚蛇了不是,直接報了案,把當事人一控制,賬戶凍結了,不比什麼強?
既然不走尋常路,那肯定有蹊蹺唄。中央電視台裡面不是放了么,那個儲戶知道有10%的收益,講真,幾乎每個儲蓄所都有顯示屏或者折頁上面印著央行法定利率以及該行的上浮利率,這麼顯眼,你能說你一無所知?顯然就是咬了毛邊說光邊嘛。


看不下去了,前面諸多回答都是強調銀行如何如何安全,存款丟失都是個人問題,媒體報道其實是因為某些人貪小便宜吃虧又不想承擔損失時來給銀行壓力的。來說說自己的經歷,也算是給大家提個醒,其實銀行(目前專指工行)真的不是那麼安全的,尤其是簡訊驗證碼支付(小額免密),並且,個人面對國家強權的時候,倘若無親無故,除了媒體還能有什麼有效的途徑呢?以下描述就發生在兩個月以前,坐標上海。

註:以下內容包含對工行的不滿和對poli.ce部門至少是不作為的描述,認為我朝不會有這種事情的玻璃心退散。

說在前面: 雖然被這件事情耽誤很多時間浪費很多精力並且至今沒有解決,但情緒早已平復,務求自己用最中立的態度描述事實,信或不信全在您。

利益相關:一直信任工行,家裡有親戚是工行資深員工,工資卡來自工行的普通人

------------------------------------------------------------------------------------------------------------------------------------

一月底的某一天,晚飯時分收到簡訊,當時沒在意,三分鐘後收到第二條才看了一下,發現是兩條工行餘額提醒,告訴我發生兩筆網上銀行交易,每筆不到2000(但有零有整),卡餘額不到30(窮狗本色暴露了)。但是,銀行卡和U盾都在手邊啊!卡號密碼網銀賬號除了家裡領導誰都不知道啊!神了!

當時我居然很興奮,傳說中的盜刷發生在我身上了!兩天前才跟要去東南亞的爸媽叮囑過如果信用卡被盜刷要如何如何啊!終於能用上這些方法了!

阿來,餘額不到100好像不能提款,也沒法證明U盾在手邊。

好吧,規規矩矩電話銀行掛失吧,然後生平第一次打110,按警察叔叔的說法要去轄區派出所報案。在此之間還登錄網銀看了下記錄,發現是在某網上商城(某江蘇地方網商,估計大多數人都沒聽過)分兩次買了40張Q幣,通過第三方快錢轉走。電話過去問客服MM,表示除非警察發函要求協助調查否則不能告訴我下訂單的用戶是哪個。

好吧,於是披掛出門生平第一次走進派出所,跟面相慈祥的警察阿姨描述了下情況,當說到通過快錢的時候警察阿姨恍然大悟做出密不外傳的表情點了點頭說又是這家。之後就是做筆錄,等了快一小時遞出來一張只有不到十行字的回執單要求確認。中間問警察阿姨可否向商城詢問用戶名,問應該怎麼處理,問這責任怎麼區分,回答一律是讓我震驚的:這個我們不管,這是銀行的事情,你要去跟銀行說,銀行想管會來找我們我們再安排調查。

(一)盜竊公私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不滿2萬元,入戶盜竊財物價值1000元以上不滿1萬元,或者扒竊財物價值800元以上不滿8000元,為「數額較大」。

(1)盜竊公私財物價值2000元以上不滿1.1萬元、入戶盜竊財物價值1000元以上不滿5500元、扒竊財物價值800元以上不滿4400元的,一般可以判處一年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以上是上海地區規定。

當天晚上又打一次95588,被告知我們會記錄並向上反映,5天內回復。睡覺前打開手機銀行想再找找有什麼疏漏的時候,看到了工銀E支付,從來沒用過的功能,被人註冊了。然後發現註冊的接收驗證碼簡訊手機號,不是我的預留號碼。於是確定了疏漏所在。

第二天早上興沖沖跑到派出所心想有這麼明顯的線索警察叔叔只要查一下手機號就好了吧!naive。被呵斥去別的窗口兩次以後,一位冷麵大叔沒聽描述直接扔出來一張空白A4列印紙一支筆,說把你想補充的寫在上面,寫好遞給他,隨手就壓在了一大堆文件(A4列印紙)的最下面,然後說,我會給你附到報案記錄後面,之後扭頭跟正在扎腰帶要出勤的同事說笑去了。

我在想能不能不交稅?

然後跑到工行開戶行,詢問E支付接收驗證碼的手機號能否修改,答覆是,只能是預留手機號,想要修改,只能拿身份證到櫃檯改。

於是大致描述了一下被盜刷的過程,此處略過無數工行櫃員的猜測和怎麼可能有這種事不可能肯定是你把密碼告訴別人了以及大堂經理裝作不經意的問我一句,是不是你自己網上買了東西忘記了?等等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說法。註銷了手機銀行網銀和銀行卡(後來發現只是把餘額轉到了新卡上),重新辦一張新卡(要做工資卡啊喂!否則我一輩子不要用工行!),過程中跟櫃員聊天的時候問了一句,如果是銀行內部員工遇到這種事怎麼辦,答曰,自認倒霉唄。或者雇幾個大爺大媽天天坐在派出所門口逼派出所給你解決。這是原話。

好吧,沒時間跟銀行糾纏那就自認倒霉唄。回到家把所有小額免密快捷支付手機銀行全都停掉,改掉所有網銀密碼。

2天後開戶行櫃員打來電話說上級要求開戶行負責解決,說這種情況只能讓公安機關解決,他們不管那是不作為,我們也沒辦法;我只要求工行電子銀行部能給我說明原因如何防範,沒讓工行負責也沒想被盜刷的錢能找回來;就這樣糾纏了一周之後工行再也沒打來。

過了幾周已經淡忘的時候突然工行又打來電話說要我準備幾樣材料拿到最近的分行提交,由工行先向第三方商城追究,一個月左右可以墊付。

現在距離交上工行要求的材料已經5周多(不包括春節假期一周),仍沒有反應,也沒有人跟我說明問題出在哪裡。雖然我自己推測原因可能是在工銀E支付註冊時有途徑添加一個完全不同的手機號,但是也只是猜測無法驗證,工行自己當然不可能承認主推業務居然有安全漏洞了。

OK以上就是事情經過,諸位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斷力,信不信由您。

-----------------------------------------------------------------------------------------------------------------------------------

經驗與教訓

教訓

額,我真不知道這件事情我哪裡做錯了..難道是沒有像其他答主鄙視的那樣找個媒體來大肆宣揚一下?

經驗

a. 小額免密雖然方便要慎用,經常確認接收簡訊的手機號是自己的
b. 降低支付額度,如果有大額支出時,臨時調高,用完再降低會來。雖然麻煩,但是一來調高額度的時間可以減少衝動購物,二來即便被盜刷損失也可控。
c. 未經驗證的一個猜想:自己先註冊開通簡訊驗證支付,並設定好手機號。考慮到發生在我身上的完全不知情就被別人註冊開通的情況, 並且考慮到如果果真像工行說的,添加非預留手機號需要憑身份證到櫃檯辦的話,自己註冊好是最安全的。當然這個想法未經驗證,各位謹慎謹慎。


題主說的那種情況倒是沒聽說過。
但是有一種更灰色的吸金方式,非常耐人尋味。

執行方式大致如下:

某組織每年通過技術手段獲取400w-500w個銀行賬戶許可權。
然後進行小額交易,每次0.1至1元不等。
後台演算法會對個人賬戶內存款和交易行為比較奇葩的戶頭進行一個歸類,然後有人會對戶主進行社工分析,如果戶主的身份特殊,比如官員,那麼則進行進一步觀察,滿足一定條件的時候就可以大額提現。

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這裡面的門道你們慢慢琢磨 LOL


拉存款那些只是kpi壓力,但是新聞報道里丟存款的那些,是因為實際進行的是地下的放貸業務,儲戶是參與者,是為了高利息而存的,錢要被轉走是心知肚明的,或者說,是事先約定了。要做這樣業務,儲戶自己是清楚的,存款也不會是小額,也就是為啥一沒就是幾千萬。這其中,銀行是睜一眼閉一眼的,因為那多半是儲戶自己的行為。

既然是放貸,可能就發生了錢收不回來的情況,本來是不陽光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儲戶選擇了曝光一部分,想追回錢來。

一般儲戶的錢丟了銀行要擔責,這些儲戶的錢丟了那是他們自己的行為,銀行的責任最多是某些內鬼,是管理監督的責任。

總之,自身未允許,存款不會丟。


就目前來看存款丟失的,基本上都是違規搞貼息存款。所以你老老實實買理財存定期,不會有事。

所謂貼息存款,最早的時候是說在月末年底的關鍵時點銀行缺錢,利率又沒有市場化,為了沖指標,就會承諾你把錢存在銀行,除了正常的利息,還會額外再轉給你一筆錢。
發展到後來就變味了。比如有的要求貼息存款一年內不準客戶查詢轉賬取款之類的,這些擺明了就是在騙。

如果還看不明白,那就舉個例子:
客戶A存入xx萬,存摺上列印得清清楚楚xx萬。
但是幾個月要用錢的時候才發現賬戶里只有幾十塊錢,並且查詢不到任何轉賬取款記錄。
這應該算是一個標準的「存款丟失」吧。

很簡單的手法:裡應外合。
櫃員其實一開始就只給客戶A存了幾十塊,給騙子B存了xx萬。
然後給騙子B存完錢列印存摺的時候,塞到印表機里去的是客戶A的存摺。

一般情況下為什麼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正常情況下每次櫃員只會辦一個人的業務啊。


自己在銀行工作,雖然不做個人業務,但對這個問題關注了好幾年,就我個人的觀察,所謂銀行存款會不見基本上只有兩個原因,一是貪心所謂的高額利息,一是錢都主要放活期。
貪心這個例子太多,點贊最多的那個回答說的基本都全了,總之一句話,銀行有流程有授權有事後監督有監控,按正常流程存到你賬戶里的錢沒有可能跑其他人賬戶里,前提是不要讓別人給你經手,工作人員會謝謝你的。至於高額利息,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高風險,要麼騙人,前一陣有同學嫌銀行5-6%的理財收益太低,問我怎麼沒有百分之十幾的理財,很簡單,要能支付合計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融資成本(利息加相關費用成本),企業或者項目至少要拿到比這個高的利潤率才正常,現在有幾個實業項目能拿到20%以上的利潤率?有的話*權*貴*階層會放過?有*權*貴*背書,拿到5,6%的普通銀行貸款太容易了吧,何必要付百分之十幾的利息?
主要想說說把錢放活期的弊端,通脹貶值不說,在我看來非常不安全,基本上各種騙局或釣魚網站弄走的存款大部分都是存在活期的錢,這部分錢弄走的流程最簡單最方便時間最短,騙子也是要講究效率的,時間流程越短他們越安全,至於流動性,各位稍微關注一下就會發現,各銀行和主流大基金公司有各種貨幣類基金產品基本可以替代活期的流動性,還有高於活期5,6倍到十幾倍不等的利息,結合信用卡和這類產品搭配,基本上活期現金留個幾千塊足夠滿足流動性需求了。這些產品轉為活期的過程中,多那麼一點時間一點步驟,也許人就能冷靜下來,避免損失。
其他不要上不明網站,不向其他人透露關鍵信息密碼,還有集中管理第三方支付什麼的都是基本功課,手機一族最好也不要用公共WiFi,做到這些,安全性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嗯 按照道理是可以丟失的。 有個東西叫印鑒,和銀行職員勾結,把印鑒更換,就把錢轉走了,這是真實的案例。 6億存款消失背後的利益鏈:先搞定銀行內部關係 百度一下案例很多的。 各位同行就不要來洗地了 這個資金被盜的情況是有的

但是大部分人是輕信了高額利息,將錢轉出


關於拉存款導致的問題樓上說得比較清楚,不多說。

總結和補充說明一下,在把存款放活期的情況下,錢會不翼而飛的情況

1. 把銀行卡給別人用
各位或許覺得奇怪,實際上真的有很多人被旁人各種理由(或欺騙)然後把卡給別人用的。其實很多銀行開戶填那個表的後面都有寫明必須本人使用。辦理大額業務的時候,銀行一般也要求兩個人身份證都帶上並適當詢問核實情況才給辦。因此,為了資金安全為了避免出現其他糾紛,自己的卡自己用就好啦。

2. 有權機關公文執行下,可以扣劃、凍結
公檢法有這個權力。樓上也說的很清楚。我想補充的是,如果你先生/夫人犯了什麼事情,自己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哦。我就碰到過老公開公司跟其他公司產生糾紛,然後老婆名下的卡里的錢給劃扣;也碰到過老婆的卡給老公用(其實是那個男的用這卡參與網路賭博),被止付。當然不希望各位出現這種情況,但一旦聽說有朋友或親戚出現的話,不要著急,想清楚卡在哪裡用過,帶上相關資料去銀行查一查。

3.磁條卡被複制
這種情況其實每個銀行都有一些。因為我不是技術部門的無法解釋具體原因,目前來說晶元卡比磁條卡要安全且好用。現在也有很多銀行開始了磁條卡換晶元卡的業務,一方面是為了推廣晶元卡,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加保證客戶的存款安全。

4.快捷支付等支付方式
銀聯支付、快捷支付這些業務,樓上很多答案也說過,有的銀行不需要本人到櫃檯修改相關手機號碼。對方知道你的名字、卡號,然後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幫你開個快捷支付或者直接人家偷偷開了,手機號換成自己的,然後輕而易舉把錢弄走了。因此,如果收到不知情的驗證碼不要告訴別人,然後有空去銀行查查自己的綁定的手機號,儘可能改回來。

5.刷pos機被人利用
前面也有人說的很清楚,不詳細說了。總之,去小商戶盡量不刷卡,大商場避免有臨時工內鬼,也一定要把密碼遮住再輸入。刷信用卡就更加要注意了,cvv那裡能遮就遮。

6. 其他代扣費
不少人水電煤氣保險電話電視費其實是簽了代扣協議的,可有人記性不好難免或太忙難免忘記。在發現錢少的時候,想想有沒有這方面的可能。網銀或去銀行查查明細都能知道。

7.假簡訊、網站詐騙
可能有人碰到過這種吧。收到號碼為「95533""95588"的簡訊或電話,而且就是這幾個數字(基站被黑所致),就信以為真是建行工行。對方通知說軟體更新啦blabla要你上官網改一改。簡訊編得像模像樣,電話裡面普通話也挺好挺正經。然後很多人信以為真,打開那個假網站(其實仔細想一想域名能分辨,但是很多人做事比較急根本不在意也不查一查),把密碼卡號一輸,然後上當了。

8.直接被詐騙
這條跟題目無關,還是提醒一下大家,至少某些中老年人對新事物跟不上,也有點貪小便宜,其實很容易被騙的。比如陌生人打個電話說要發社保的錢發這個那個錢就指引要他到櫃員機輸入啦,去中獎了去櫃檯匯個款啦。也希望各位多多提醒家裡的長輩。

其他的想到再補充。


銀行風控都很嚴格制度要求也非常嚴格,大部分員工還是非常遵守制度和規矩,但難免有害群之馬;至於技術上被黑客侵襲什麼的,這個我不懂不好評論。如果真的不幸碰上這兩種情況(其實概率應該非常非常低),只能交給警察、銀行配合併自求多福了。

而現在存款保險制度出台,對於散戶來說也算福音。

從儲戶自身來說,首先把自己的卡號密碼保護好,不要告訴不放心的人;聽說了什麼相關的事情(尤其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先找附近的銀行網點或者打該銀行客服問清楚看有沒有這回事情再行動;用各類軟體的時候,確信是官方軟體;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兒,不能貪的小便宜不要貪;沒事兒的時候多看看新聞了解一些最新的騙術也順便轉告家人;如沒時間隨時查自己的資金活期錢又不少的話呢,開個簡訊提醒安全一些,花幾塊錢而已;如果實在發生錢」不翼而飛」的情況,馬上打電話或自己去銀行查明細,如果確定是不法轉走就立刻報警再進行下一步處理。


微信公眾號:【神仙蟲子】,歡迎關注~


可以肯定的回答,存在銀行的錢是不會丟失。但是為什麼經常會有相關的報道,說存在銀行的錢沒了?
一是客戶在存錢的時候,會有大堂經理介紹理財產品,這時她會只介紹獲利的部分,對有可能損失本金和利息的情況不會刻意說明或者不說,例如保險和基金,但是這種產品有時會有較高回報,而且買了以後不容易撤銷(除了你告訴她你要要投訴,否則不可以撤銷),掙了就不說了,但是賠了就對別人說存款丟失了。這其實是對產品不理解造成的。
二是自己家人把錢取了。一般是家裡小孩偷著取錢,不敢告訴父母,由於受到社會上的宣傳,認為銀行有漏洞,不經過調查,就到處宣傳說錢消失了,增加社會對銀行的誤解。
三是自己的信息泄露了,你在外面消費刷卡時,卡片一定不要離開自己的視線,簽字時也要注意簽的單子是不是自己的。這是看過的一個案例分析。
四是銀行監管存在漏洞+內部蛀蟲,客戶經理介紹的產品根本不是本銀行的,(前面介紹的保險和基金至少還是銀行的產品),而是外面財務公司的,從前年開始很多財務公司資金鏈斷裂,公司跑路,客戶經理許諾的錢也沒辦法給客戶。從去年開始銀行在這方面監管嚴了,各種檢查也多了。但是我一直沒弄明白的是,客戶經理賣別家的產品,肯定不會走銀行的系統,客戶怎麼能就沒看出來?而且我聽說有的客戶是到那個人家裡去拿到的單子,他就那麼忙沒有時間到銀行辦業務嗎?
其實這種也很好辨認和防範的,買理財肯定要在銀行的網上銀行辦理,不論是在家買還是在網點買,只要留心看一下進入的網站,是不是真的,產品名稱是不是和銀行網點公布和宣傳的一樣,最好開通簡訊,要有驗證碼。
只能想到這些了。
前面有人說的沖帳,發生的概率很小,我的理解是 如果發生錯帳(例如給某位客戶多轉錢了),如果不想被領導知道,一定是要跟這位客戶聯繫,告訴他他的賬戶錢多了,懇求他希望他配合,將錢轉出來,否則銀行人員是要賠這比筆錢。至於前幾年報道的某人帳戶突然進出幾百萬,我覺得應該的這個銀行的系統出現問題了。
司法扣劃也很少,而且都是按照人行規定,和相關法律,應該不屬於這次討論的內容。


好吧,作為一個在銀行里工作了一些年頭的人,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想說的。本人在某銀行的總行工作,對於類似的問題見過不少,也基本明白問題出在哪裡。那麼就對題主這麼問題簡單回答一下。
首先,存款消失,是指你賬戶里的錢沒了,排除密碼泄露被人盜取的情況的話,無非3種情況,1、系統錯誤,這種可能性很小,也是很容易恢復的(對,沒錯,就是回復,其實你的錢在銀行系統眼裡就是一堆代碼,代碼錯了,恢復一下就好了。。。)。2、內部作案,是的就是內部作案,這個原因很多,各家銀行的系統與管理總有這樣那樣的漏洞,即便宇宙行(愛存不存,你們懂的)也不能避免。3、你去銀行存款存,打算存定期,可能會有客戶經理給你推薦這樣那樣的產品,很安全,但收益更高,其實無非讓你買理財,基金,保險之類的產品(就是忽悠!)。尤其是保險,存款變保險的報道很多了,尤其以某綠色招牌的大行尤其多(其實宇宙行也不少),也就是說,其實你根本不是定期存款,而是各類其他產品。至於為什麼這樣,這源於各家行的考核制度,說白了,賣這些產品,客戶經理掙得比定期多。
其次,如何防範,1、辦理任何業務,留好各類單據,這些都是有力證據。2、搞清楚自己辦理的是什麼業務,不要只聽「安全、高收益」,就忘記了其他。3、時不時的也翻一翻自己的卡折唄,怎麼說也是自己的錢啊,經常使用的賬戶,發生這類問題比較少。


從法律上講, 債權人對債權的發生有舉證責任, 債務人對債務的清償有舉證責任。
所以, 存了錢, 你要保留證據, 取了錢, 舉證責任在銀行, 你不必保留證據。
如果你在atm上存了錢, 你必須儘快去列印存摺或者留下回單。反過來, 你在atm取了錢, 你什麼都不要管。

所以, 你只要證明你存了錢, 銀行就得還給你, 賴不掉。但是我知道在中國, 有很多人去銀行開戶就拿到一個銀行卡, 所有收支記錄全部存在銀行資料庫裡面, 從法律上講, 這其實對你風險是很大的, 你無法證明自己存了多少錢。然而, 中國的政府部門比如銀監會什麼的, 根本沒有去保護銀行儲戶, 對此沒有採取什麼措施。


有個詞叫利令智昏。當然不排除部分人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反覆遊說才攪進來的,但絕大多數都是圖不正常的高回報來的。有個案例說儲戶當時給錢的時候是帶到銀行對面的小房子里,還要簽協議承諾不開簡訊查詢,不開網銀,不綁定手機,甚至不得向同是銀行員工的家人朋友提起,這種條件都答應,錢「不見了」也正常。還有些人只能叫被害妄想了吧,自己卡里300塊沒有了也不了解是扣小額賬戶管理費的,就認定銀行偷走了,這樣的人不要跟任何機構打交道才好,否則人家都是在欺負你。還有不保管好自己的密碼啦,UKEY啦,給室友、兒子、表妹什麼的把錢偷走了,就找銀行,說你們的卡不安全,銀行沒查證前當然不能簡單認下,人就找記者爆媒體,剛好這些不負責任的報道又培養出一批懷疑一切的上帝……


那不是真的存在銀行里或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而是被外面的公司與銀行員工裡應外合把錢騙走了


推薦閱讀:

在銀行碰到不講理的喝醉酒男客戶,因為自身問題導致業務無法辦理,大吵大鬧並且霸佔櫃檯不讓其他人辦業務?
關於「神秘人」對銀行檢查有什麼趣事?
如何高效且系統的學習金融知識?
銀行的預期損失需要計提資本來 cover, 為何不能用預期盈利抵消?

TAG:銀行 | 存款 | 存款利息 | 銀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