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用戶需求還是先有產品?
一個面試官問了這個問題。個人回答是先有需求。大家怎麼看?
別想太多,這題只是考你對需求和產品的定義是否明晰……這兩個概念都是可大可小的。
直接作答不下定義很容易被坑。
下了定義也容易被反問為什麼如此定義。
解釋了定義背景又容易被追問背景來源。
介紹了背景來源又會接著要求解釋來源的準確性。
好吧,到來源準確性這一步之後,再往下討論絕對會偏題。
因為會演變成歷史與大眾傳播考據的討論,合格的面試官會打住,不合格的自求多福。
問到這一步想再掰回去也不算簡單,但如果你面的是 PM ,必須得往回掰,因為這種抓住主線的能力是 PM 必須具備的。討論命題時誰都能發散,唯獨 PM 不能。
要做到「在有共識的認知水準上,促成一致討論,並推動討論直至出現結果」。
PM 的會議主持/討論主持水平是否合格,我認為就看是否達到上面這句的標準,而是否優秀,就看達成這樣標準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
一定要問的話,必須有明確定義才能討論,否則大家說的東西不會都在一個認知水平上。
我自己的觀點是,需求先於產品,前提是「人性需求」與「人造產品」。
----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給的定義是「人性需求」與「人造產品」,從邏輯上看,需求是鐵定優先於產品的。
人造產品需要有動機。動機明確的話,動機本身就是需求,動機不明確的話,如果是為打發時間、純粹無聊,那麼減緩焦慮、提供娛樂就是需求,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
- 某陌之於色欲(表現為約炮)、貪婪(表現為佔有慾)、傲慢(表現為身份炫耀)、妒忌(表現為佔有慾)
- 某廚房之餘暴食(表現為過於追求美食享受)、妒忌(表現為羨慕別人的好廚藝)、貪婪(表現為希望學得更多)
- 某乎之於傲慢(表現為知識冗餘和信息不對等)、妒忌(表現為對知識持有者的」知識無關人身攻擊「)、懶惰(表現為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下降)、貪婪(表現為希望獲得更多知識、獵奇)
- 某博之於傲慢(高帥富白富美炫耀的事不少了)、妒忌(一幫自稱屌絲的人天天意淫)、暴怒(過當的言論攻擊、群體攻訐)、懶惰(放棄或減少了其他渠道的信息流動,不願費力去追求是否被蒙蔽)、貪婪(微博刷新綜合征)、暴食(深夜美食圖總是各大營銷號的必備手段,肯定有饞鬼留言,搞不好看著看著就泡麵了)、色慾(好嘛全占)
其他產品可以一一列舉。其實可以發現這是一個自洽的理論,不管怎麼說都能沾邊,於是有人開始細分。比如區分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又分社交需求、自然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又分私密社交、群組社交、傳媒社交,私密社交還可以再區分圖文載體、純文字載體等等……分下去太多了。
如此費勁,目的只有一個,」在有共識的認知水準上,促成一致討論,並推動討論直至出現結果「,也就是所謂共識。
細分之後,也就有了產品差異化,否則做一款徹頭徹尾一樣的、連用戶群都精確一致的產品,拿什麼賺錢?圖什麼呢?
----
看了@醒客 的回答後,補充一些觀點。
1、先反對「直接/間接」的說法。
如果用上這兩個詞,必定有一個作用對象,直接和間接是以什麼為基準劃分的?這個基準到底有無共識,是否穩定,能否清晰明確劃定象限?
如果一個概念不能有清楚的解釋方法,那麼這個概念最終將成為他人理解真實思路的障礙——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就有爭議
2、其次,補充有關需求分級的思考。
需求可能無法劃分直接間接,但可以劃分前置、後置、關聯等邏輯關係。
例如從「餓」這個人性需求談起,有炊具是前置點其一,有嘴巴吃是後置點其一。
沒有炊具,可以生吃,同樣可以解決「餓」的需求,只是不夠衛生、安全,沒有嘴巴,可以導入肚臍眼直接灌腸,大面積表皮燒傷病人很多藉助這種手段維持生命,一樣能解決「餓」的需求,但若有嘴巴,恐怕沒人願意用這種方式解決需求。
烹飪食物的炊具,可以有烤、煎炸、蒸煮等方式,為了獲得不同層次的味覺感受,需要前置點「對應的不同炊具」,解決對應的後置點「不同味覺享受的需求」。吃東西,可以有筷子、叉子、手抓等方式,也同樣可以獲得不同的進食體驗。
在多種多層需求解決的同時,會有路徑依賴的現象。一個人學習了一套固有方法後,如果沒有特別的動力,很難主動更換別的方法,這種慣性導致了需求的穩定,當且僅當滿足需求的方法以解決實務為出發點。
總結以上,我補充的點在於「需求有前後置和並聯等關係,當前置點較多時,可能催發多種解決方案,進而形成不同的需求路徑,檢驗需求路徑是否合理的唯一手段,只有實踐和時間」。如果從零開始做一個產品而不是改進或者升級某個產品,當然是先有需求,需求可以是直接的,比如,餓了需要吃的,冷了需要穿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開會的人分散在各地到不了一個會場,提供車是直接的滿足,提供視頻會議系統可以看作是間接的滿足。
現在很多人提到「剛需」,對於創新產品,所謂剛需並不是直接的,等待有心人去發現。我覺得先有哪個不重要,產品經理做的事情,本質是找到 問題(用戶需求)與解決方案(產品)的匹配,從而優化這個世界,商業里類似的概念是 product/market fit。
如果你能不做新產品,發現一個老產品能滿足的新的用戶需求,那對公司、對用戶也是大功一件,我們通常把這個叫做——市場開發。
只不過,提問者和圍觀者可能多為互聯網產品相關人員,更習慣採用「需求驅動」的模式,發現用戶需求,然後做產品滿足——產品開發,這也很好,畢竟我們所處的行業還太新,還有太多的好產品沒有被做出來。
看了一圈,大多數答案里,都把"需求"和"解決方案"混為一談,這樣自然就糾纏不清。比如福特那個經典問題,其實說明的不是用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是用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能有什麼解決方案。用戶在福特這個領域的需求很簡單:運動的更快。解決方案可以是馬,也可以是人們當時想不到的汽車。所以"創造需求"這種說法,有偽命題的嫌疑。再所以,是先有需求,後有產品。
沒有看其它答案先按自己思路來一篇。
這個問題我在2個月前也和我老闆討論過。我老闆的看法是很多都是先有產品才有用戶需求:比如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不會想要上網,Facebook出現之前人們不會想上SNS網站。這個咋一聽還是挺在理的。
我覺得要破題首先要做這麼幾個概念的區分:用戶需求、市場需求、產品。
用戶需求代表著用戶最根本的需求層次,如生命的保證,基因的延續,存在感,探索未知等
市場需求意味著用戶願意付出多大成本去解決自己的需求。
而產品實際是市場需求的產物,換句話說只是工具,工具只有效率高低之分,只是用來解決需求的,而不是用來創造需求的。
所以我們在做產品分析的時候一般是說這個產品的市場有多大而不是用戶需求有多大。不是說北方人吃麵食南方人吃米飯所以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需求就不同了。而是產品是市場需求的產物。
現在再回到我老闆當初舉的例子,facebook解決的是人們想上SNS網站的需求么?當然不是,facebook解決的是人們社交(這個概念包含很多細分的需求)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從人類誕生之時便存在了,facebook不過是一種改進的工具使得人們花費更小的成本去獲得更大的收益——換句話說,以前一月一炮現在可以一周一炮了。
以上為回答正文,下方為本人的扯淡。
------------------------------------------------------------------
其實我一直都用這一套哲學去做產品分析的,所以看到說微博要被微信打敗之類的文章其實我是覺得蠻搞笑的。微博解決的是人獲取信息流的需求,微信解決的是社交的需求,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何來打敗一說?這其實跟當年說facebook打敗google一樣,人們總是喜歡聽簡單的故事,新人挑戰巨頭,但是這個世界不是誰第一就一定要乾死第二的,共存才是更多時候的結果。
甚至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現在立刻消失一款產品,微博和微信二選一,你覺得哪個對用戶影響大?沒了微信我還有QQ,Line;沒了微博,我恐怕不太可能能忍受回頭去看門戶
-----2014/5/2更新---------------------------
現在知乎和微博獲取信息的能力都下降了,相信不久將會出現一個信息獲取效率更高的產品
不是先後的問題,需求是客觀永恆存在的,沒有先後之說,產品只是歷史長河中滿足人類本質需求的繁星點點
先有需求再有產品,但一個產品的發展不單純的依靠用戶需求。比如QQ會員,任何人都想要所有權利,但附之其他因素被設計成了增值服務的形式。
供給創造需求--古典經濟學裡有一條「薩伊定律」。
產品(原型)創造需求--或許可以定義為創新領域的「福特定律」?
亨利.福特說過:如果你問人們需要什麼,他們會說是一匹更快的馬。在創新領域,傳統定義的「用戶調研」用處不大,但是快速原型+深度互動+迭代效果顯著。試想:圖形界面問世前,你問用戶,是需要「滑鼠」還是「魚鰾」,他會一頭霧水:為什麼電腦要有「膘」?(多年後,人們才意識到出現了一台長膘的電腦:Adele...)而當你給他一個原型,讓他用上半天,他也許會爆出無數的不滿--此時,需求清晰了,或者,被「創造」了。
如果再深入分析,也可以說先有需求:生理需求、社會需求、自我實現等。可是,當有無數產品已經在服務於這些需求,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怎樣創造新的需求?要麼將智人改造成一個新物種,神經重新布線;要麼在現有需求範疇內,尋找一個縫隙機會。後者似乎較容易奏效。怎樣精準定位?問卷?訪談?催眠?工信部?發改委?。。。快速原型法是已知最佳途徑。這是一個偽命題。
大部分的產品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產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用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有一少部分偉大的產品,它本身就是一把優秀到卓越的鑰匙,它可以開啟用戶的需求,可以無中生有,可以引領時代——在它出現之前,絕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這樣的需求。
陷阱問題啊,可能要結合之前的交流來考慮怎麼回答。
一般情況下,供需供需,先有需求後有供應,也就是所謂的滿足需求,因為正常來說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本身只是對需求最基本的渴望,但不是對產品的渴望,需求只是能吃能喝就可以了。
但是餓了可以做美食,渴了可以喝飲料,這就是供應也就是產品了,是需求的再進化,就是衍生需求,辯證角度來看,前者吃喝是剛需,後者吃好喝好是普需,但是你滿足前者未必會滿足用戶,用戶往往更需要後者,但是後者卻必須要你先去發現並創造出來之後,用戶才知道還可以有這麼個東西。
從產品的角度考慮,先有需求後有產品,因為你需要了解什麼是用戶所需要的,然後用你的角度去創造滿足需求的產品,比如餓了需要吃,你種植農作物是一種產品,打獵圈養獲得的肉類也是一種產品,用戶先有需求,後有你發現可滿足需求的產品。
做為面試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要回答的圓潤一些,即從不同角度分析產品和需求的問題,是需要相互印證的。
尤其現在做產品,吃喝玩樂這些需求已經是極其普遍的了,也就是所謂的剛需,這個是不需要反覆重複的,而垂直需求或者個性化需求,則很有可能是先有產品後有需求,因為用戶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但不一定知道需要什麼,或許你做出一個產品之後,用戶才會發現,哦,原來這個就是我需要的,比如SnapChat。
很大程度上,我同意樓上@吳思揚 的答案。個人覺得是這樣,這得看問你的公司是一個什麼類型的公司,他們的產品是什麼樣的產品。若是生產型或剛剛起步的公司,他們的產品大多是為市場設計,屬於跟隨性產品,那產品設計自然要跟隨用戶需求。而如蘋果,宜家等大公司,奉行的是引導型理念,他們要的是創新,設計為先,讓產品去引導用戶的需求。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馬!』」
——亨利·福特
二流滿足需求,一流創造需求。忘記在哪裡看到的了。
個人認為:需求是先於產品的
這個問題有點像先有物質再有思想的感覺。一個PM首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需求是優先於產品的
需求分為多種:1.用戶已知並想得到的基本需求。2.目前並沒有,但是用戶期望得到的需求。3.用戶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的需求,但如果得到可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需求實現。
首先,基本需求是存在於用戶腦海中,顯然是早於產品出現的。而且用戶的需求也是明確,如果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產品是令人失望的產品。然而滿足基本需求的產品也僅僅是令用戶滿意的產品。
其次,令人期望的需求也是存在。可能在用戶的腦海中或多或少的有影像,抑或用戶期望得到的一個明確需求或者的產品的一個功能,他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如果用戶的期望需求能得到滿足,那麼產品是一個成功的產品。令用戶期望的需求得到滿足會讓產品增色。
最後。興奮的需求是用戶潛在的需求被pm或者設計師發掘出來的需求。而令人興奮是用戶潛在需求得到滿足的一種體現。是用戶需求通過需求分析後得到的產品需求。需求是事先存在的,而創造需求是挖掘用戶需求探求用戶內心無法表達的需求的一種表現,而不是憑空造物。
綜上,需求是優先於產品的
前面各樓回答的都很好。以下是個人愚見,這個問題是在招聘產品經理時經常被遇到的問題。一方面面試官是要考察對產品和需求的理解;二是考察邏輯思維能力。
個人觀點是需求先於產品。從廣義上講任何一款產品都是滿足需求和解決問題,只不過有些需求不是用戶的需求,而是市場的需求。
只有一個用戶的需求也是需求。
「二流滿足需求,一流創造需求。」這句話我也看過,當時覺得很欽佩,很牛逼!後來想想,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我還是覺得需求先於產品而存在,只是很多時候,用戶不覺得自己有那種需求,或者是用戶自己沒有發覺這種需求,因為沒有產品提醒他、刺激他,他有這樣的需求。就像喬布斯的iphone,ipad,用戶肯定是有用智能手機和平板的需求,只是事先沒有這樣的產品來讓用戶意識到他有這樣的需求;這時候喬布斯推出了這兩款產品,通過運營營銷手段告訴用戶,你們是有這樣的需求的,一定有~不信?你來試試……用戶一試,恍然大悟,從此離不開智能手機和平板了!於是,會有人感嘆:啊!神啊!喬布斯創造了需求……其實,不是!那些需求早先就有了吧。
類似的例子還有電商,比如2003年的淘寶。購物的需求一直存在吧,網上購物只是換了購物方式和平台,其實還是解決了購物需求。 只是在2003年,淘寶問世的時候,它告訴人們:我的平台是可以解決你們的購物需求哦。
我甚至覺得是人類無盡無休的需求慾望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世界的進步。這樣解釋的話,人類是不是就是以需求的形式而存在呢?活著是一種需求嗎?
兩者相互的,沒有一定是誰先誰後,和先雞先蛋差不多。除了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很多需求是隨時代變化而來,也就是生產力進步,生產資料更多了。人就開始想更多的追求,需求,這是產品就來了。但是不是有需求才有產品呢,不一定,有些產品是挖掘需求,你渴了,用杯子喝水。文青圈告訴你印著畢加索的圖案,看著更有品味,並且告訴你品味的各個細節在哪裡,你喜歡文青,你會被潛移默化的喜歡這個有畢加索圖案的杯子。
先有需求後有產品。
產品是為了解決需求的,如果沒有需求,產品存在的意義何在?這正式很多沒搞清楚真正需求的產品還沒經歷輝煌就隕落的原因。當然,世界是動態發展的,需求也是動態變化的,如果沒有緊跟上變化,即便是曾今紅極一時的產品依然有可能走下往日的神壇開始沒落。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
作者:mikeworld
鏈接:發明和需求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mikeworld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個問題以前也想過很多次,比如現在人們離不開的手機,是因為發明了手機,我們才產生了對手機的需求嗎?
最近的看法是,需求是第一原動力。需求推動發明,發明的產品產生需要,發明的產品永遠是滿足了某個底層需求之上建立的新的需要。總有一個最原始的需求在推動這一切。
舉個例子,比如大米。人有滿足飽腹的需求,於是去發現什麼可以吃,後來人們掌握了種植水稻的技術後開始吃大米,現在人們需要大米,大米成了滿足人們飽腹需求這種底層需求之上的新的需要。你以為大米出現了,所以有了對大米的需求,其實是人們需要一種飽腹的食物,而大米恰好出現了。所以是需求推動了發明。
再舉個例子,比如小米。人有花很少的錢買類似iPhone這樣手機的需要,於是需要了小米。人有大屏幕好用可娛樂的手機的需要,於是需要了iPhone。人有身在各處都可以打電話的需要,於是需要了手機。人有快速聯繫的需要,於是需要了電話。人有遠距離的人的聯繫的需要,於是需要了信件。以上皆因人有聯繫的需求,於是推動了上述一切的發明,聯繫的需求,推動了信件、電話、手機、iPhone、小米的發明。這些每一個新的需要都是滿足了聯繫這個底層需求,這個原始的需求在推動這一切的發明,而這些發明的產生,迫使你產生了某種需要,你可能說我現在離不開手機了,因為有了手機的發明,於是我產生了手機這個需求,但其實不是的,它只是在滿足你某個底層需求之上,一層一層像剛才那樣由這個底層需求推動出來的。其實不是因為有了手機,從而產生了對手機的需求,而是你一直需要更好的聯繫,一直需要手機,只是它還沒出來罷了,而它現在恰好出現了。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性格大都是外向的嗎?
※PM 拿數據說話與拿出更專業精細的設計相比,哪個更重要?
※為什麼傳統製造業 500 強企業用年薪 60 - 80 萬元都招不到互聯網的運營人才?
※求分享產品經理專用表情包,聊天技巧~?
※如何看待奶茶妹妹章澤天入職微軟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