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電影的故事板需要掌握哪些最基本的東西?從哪兒學起?
謝 @董融化 邀。
【前方多圖】
卡茨在《電影鏡頭設計》中,專門花了一章討論過這個問題。
以下主體是書中內容,為方便大家閱讀,有多處增減。
最基本兩點:
1、會畫畫
2、聽得懂導演的話
從哪學起:
從明白什麼是故事板,故事板用處是什麼學起。
下面來說一說。
許多影迷喜歡把所有關於電影美術的設計圖紙都稱為故事板,但它們並非一回事。
它們可以歸在場景設計圖這一個大類里,但其中是有明確細分的,電影美術的所有事情也不都是美指一個人做,有很多分工。
【知道不是一回事的可以直接往後拉到故事板內容】
我們知道,文本語言雖然擁有無限想像空間,卻也因為它的含義過於抽象,在交流到某些具體事物的構建時,容易使交流雙方產生歧義,而無法達到最好的交流效果。
尤其是在電影劇組這樣一個宏大的團隊中,不斷相互傳播的情況下,每一次每一個人由於其對劇本文本的理解不同,對場景的描述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含義,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前期的視覺預覽計劃,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非常重要。
它將文字付諸畫面表達,將每個人心中搭建的抽象劇情世界,用具體的畫面進行表現。
幫助所有的參與者,直觀地理解導演意圖——啊,原來導演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大大減少了溝通上花費的時間,提升了工作效率。
這個工作,由電影的美術組來完成,美指統籌,其餘的人各自分工。
一般在電影美術組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圖紙有三種:
概念設計圖:
用來對整個影像風格進行定調。
比如《理髮師陶德》哥特詭異的、《綠野仙蹤》甜美夢幻的、《英雄》古樸大氣的。
宏觀的如魔幻片的世界地圖、主要故事場景的布景效果等。細節的如人物的服飾、妝容、道具、特效等個別元素的設定。
主要是為了給電影建立一個大概的視覺方向,並不需要具體的鏡頭分解和故事段落內容。
拿大廚設宴來打比方,它就是對要做哪一種菜系的預期,中國菜、法國菜還是日本菜。
例:
奧遜威爾斯《公民凱恩》主場景內部設計概念圖
曲文強做的張藝謀《金陵十三釵》概念設計
麥國強做的徐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結尾放出可能會拍的續集概念圖
建築圖:
這部分偏向更具體的場景設計,工程一般在概念設計之後,整個影像基調確立後才開始進行具體的建築設計。
它跟我們的樓房建築設計師是非常相似的,它的規劃,是對決定電影中建築布景等會用到的工程規模以及實際物資的指導。比概念設計圖要更具體,涉及到的技術設計也更嚴格。
說造房子就造房子,說把大倉庫改成宮殿內景就改成宮殿內景,都是扎紮實實要用到。所以必須符合嚴格的建築標準。
它包含平面圖、立面圖、剖面(截面)圖和效果圖(氣氛圖)。
前三者要直觀展現一些布景的比例大小,整體結構,空間的透視關係。
而最後的效果圖,是用前面三個作為透視基礎,以完成具體會用的不同鏡頭景別和機位中可能呈現的整體模樣。
效果圖能夠在實際搭建/布置場景之前,在紙上有效預見大部分問題,能比概念圖更具體的確定單場戲基調,還能有效幫助核算布景成本。比如我們拍刺客夜闖皇上寢宮這樣一場戲。當置景師跟導演和攝影師溝通的過程中,確定只會俯拍到皇帝大床這樣一個部分,門邊和天花板甚至窗外都不會拍到,以後也不會用到。那麼這些用不著的景就不需要搭建,只搭拍得到的景即可。在成本不足的情況下,有效防止了「過渡置景」帶來的資金浪費。
例:徐克《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里那個後來倒掉的大浮屠。
最後,就是題目中一開始提出的——故事板
故事板,也叫分鏡頭草圖。是幾種設計圖裡,與導演的現場工作直接關係最密切的,也是導演對劇情和鏡頭的想法形象化時最便捷的工具。
在電影美術中負責這一塊的叫故事板畫師。
在電影拍攝籌備時,故事板是肯定會畫的,但是視對故事板的重視程度分為幾個選擇:
重視
原因兩種
●導演對場景的構想比較複雜精緻,需要精細的故事板來落實構思,並幫助合作者理解。導演在實際拍攝時腦細胞就可以稍微死得少一點。
●導演影像感不強,無形之中故事板畫師代替導演成為了前期籌備中鏡流的設計者。
這兩種都會請比較成熟的故事板畫師來做。
有些是導演自己畫好草圖了再交給故事板畫師去做補充修飾,這樣選擇的導演一般是具備美術功底的,比如徐克、希區柯克、萊德利斯科特等等,他們會給畫師提供比較詳細的草圖,有些甚至連概念圖也自己親自繪製。
有的是完全交由故事板畫師來根據劇情和之前的概念圖設計圖來繪製。
哈羅德米切爾給希區柯克的《群鳥》繪製的故事板
舍曼拉比給斯科特《銀翼殺手》繪製的故事板
《逃離德黑蘭》故事板
《雲圖》故事板和電影鏡頭的對比
不太重視
原因兩種
●電影資金不足,沒錢請專門的故事板畫師。
●導演本身對影像的感悟和預見能力非常強,覺得用不著故事板。
在這樣創作中,故事板基本就是導演手記的一部分。
也不會畫完整個電影,大多由導演根據需要,選取關鍵的一些較為複雜的情節,自己親自畫出來,畫不好的地方靠用嘴跟合作人員說,大概講清楚意思就行。
電影效果不見得差,甚至也會很好,但是故事板就不那麼好看啦。
比如姜文親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故事板。
還有李安的小飛機
事實上不論怎麼樣,絕大部分導演在向其他人表達創作觀點的時候,或多或少都還是會動用畫筆來幫助其他人理解的。原因就是我在答案的開頭提到的畫面本身的具象性。
在「畫好電影的故事板」過程中,要做到什麼?
作為導演
知道自己要的影像是什麼。
能和故事板畫師進行詳細的談話,將自己想要的意象儘可能詳細地描述出來,確保故事板畫師了解自己的想法,將繪製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改變的空間彈性維持在一個合適的度。
這考驗的就是導演對劇本解讀和表達的能力。跟故事板畫師溝通好了,畫好了,之後再跟其他人講解時就可以省下很多功夫啦。
作為畫師
一、會畫畫,有良好的速寫和素描水平。其實相對前面兩種圖紙來說,故事板對畫師的繪畫技巧要求是最低的。 它的難度在於對電影敘事的理解。
二、了解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構圖,剪輯,燈光,以及攝影過程中的鏡頭運用。除了電影的聲音部分,涉及到畫面的全部都要了解,不求做到導演一樣精深把控,起碼要做到跟導演交流時能夠準確捕捉導演想表達的感覺,不會聽不懂導演的話。
三、具備良好的視覺記憶力。
在設計過程中,你可以翻閱導演、攝影師、美指選用的實景資料,或者你自己也可以去實景拍照片。
但是你不可能每畫一下就查一下資料,更何況也不是總能翻到,為數量巨大的草圖尋找資料花費的時間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你要能夠良好地記住自己曾經翻閱過的視覺資料並在自己的畫筆下良好再現。能夠在不藉助照片或模特的情況下,精準地表達各種人物姿態、道具、景觀形態。能掌握各種類型的歷史環境和國家場景感覺與風格。在導演說:「我這裡要一個哥特風的小飾品」的時候,你起碼不要給畫一個頭上帶著小皇冠的飛天小女警吧。
四、在緊繃的時間壓力下保持高速高質。因為並不是永遠都有充裕的時間,導演今天上午來跟你說我需要某某場戲的故事板,可能今天晚上甚至一小時後甚至在你們聊天的過程中就要看。
而且畫好的故事板在拍攝過程中,也可能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需要不斷修正。
不論是哪一種影像視覺預覽方式,都應該是為了方便創作而服務,大家會儘可能地選擇有利於自己創作的方案。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也有一些團隊在前期視覺預覽計劃時,不會單純只選擇傳統的故事板繪製方式,他們還會用到:
照片故事板
可以在拍攝之前踩景的時候讓替身站在有可能拍攝的位置,大至拍出之後會用到的畫面的鏡頭分解。考慮到替身演員數量有限,一般這種做法只適用於空間較小人數較少的場景。遇到人物眾多的大場面,當然還是畫筆刷刷刷更省力啦。
3D動畫
能夠進行動態的預視覺化,在人物調度和鏡頭構成等涉及空間關係變動的問題上更便於理解和使用。
對比靜止畫面的分鏡,它能通過虛擬攝影機模擬拍攝,產生攝像機數據,對實拍具有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意義。
也由於它製作昂貴,資金不足的劇組不會選取這個方式。它更適用於實拍成本很高的大製作電影。
這些都是以傳統的電影故事板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些有趣又有用的方法。
最後,前面說的這幾個圖紙類型,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有交叉,尤其是前兩個,定義沒有區分得那麼死。有些時候概念設計是由美指來做,有些時候概念設計有專門的設計師,美指來負責執行。而故事板有些時候也承載了一部分氣氛圖的功能。
故事板畫師也並不總是在電影的美術組,在一些電影的拍攝中,故事板畫師也常常被安排在導演組,隨時隨地幫助導演進行影像創作。
樓上說得好專業,我來說說簡單點的。我畫故事板基本上就是當作漫畫那樣畫的,只不過會附上鏡頭運動,還在旁邊標標某些事項比如時長,對白之類的而已。我是看劇本後,寫一次文字分鏡頭,再畫故事板。 我覺得畫故事板,就是為了拍攝或者製作鏡頭的時候服務的,所以乾脆就說鏡頭好了。
首先知道鏡頭的移動方式:推拉搖移跟升降。還有景別:大特寫,特寫,近景,中近景,中景,遠景,大遠景。並且知道拍攝角度,平視,仰視,俯視,還有知道鏡頭分主觀鏡頭跟客觀鏡頭。還有知道畫內音跟畫外音,不是拍一個人說話就得鏡頭對著他,直白無比地拍他在說話,你偶爾也可以順著他視線拍他看到的東西,或者有需要插個空鏡頭也很美。 鏡頭與鏡頭之間怎麼組接得比較巧妙的話,我都是想像著自己像個觀眾已經在看這部作品,只不過把它畫下來而已,畢竟看了那麼多電視電影動畫,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
總的來說就是要知道表達什麼內容時用什麼鏡頭,該是什麼景別,鏡頭該怎麼運動,鏡頭是怎麼組接比較自然之類的~不過別太在意這些理論性的東西,鏡頭都是為了表達內容,只要能把內容表達到位了就是好鏡頭。同理,把內容表達清楚了的故事板就是好的故事板。
老實說真的鋪開講,能講上萬字,還得配圖才講得明白。不過這些東西百度都可以找到就不搬運了。我講話都沒啥邏輯很隨性,希望幫得到題主,有錯歡迎指出吶~前段時候我在研讀由史蒂文·卡茨撰寫的《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
這本書花了一個章節介紹【故事板】。
粗略看了下 @太宰琰先生的答案,嗯,感覺已經完整了,幷給了贊,其中希區柯克和《銀翼殺手》的黑白故事板便是出自《電影鏡頭設計》這本書里。
既然有高人指點,那麼我就畫蛇添足談幾點繪製故事板的注意事項:
1、除了會畫畫,更需要精鍊技法。
·故事板不單只是傳達場景的鏡流,亦需要傳達一些氛圍與基調。但實際來說,視點的使用、鏡頭的透視感和敘事運動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純熟的場景畫師都能做好以上幾點,但我相信,做好的前提應該是有一雙與導演貼近的審美,甚至擔負著整個劇組的審美水準的責任。
2、故事板更加傾向去改編。
我說的改編並非主觀地修改故事,而是針對文字劇本而言,故事板畫家並非只是劇本的意念影像化而已,故事板更像是一個新的電影版本。
3、故事板畫師實則是設計家。
作為一名優秀的電影場景畫師,你不僅需要懂的最基礎的電影攝影和剪輯,你更需要了解電影歷史。而這一系列的貫穿,並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便可俘獲。
在本書【故事板】章節的尾聲,作者有一段話讓我對故事板畫師的職業肅然起敬
希望與你分享:
故事板之作是種孤獨專業的技術,它所顯現的特質,是其他領域的藝術家無法預期的。故事板畫家要整理出別人的想法,然後在極大的壓力下於短時間內完成工作。對某些人而言,和一位好的美術設計師與導演合作,以及有機會看見他們的草圖被轉化電影,是件相當值回票價的事。
1.會說故事 (節奏 戲劇性 等等)2.鏡頭語言(構圖 推拉搖移等)3.表現力(繪畫)
寒假聽同學建議決定自己練一下故事板,然後知乎上一搜沒想到這麼多人關注,感覺學廣電編的應該沒幾個會畫畫的,我是個另類,上大學後轉的專業……
畫故事板首先你得會畫畫,重要的是會畫速寫,包括人物速寫和場景速寫,然後剩下的對大家來說應該是比較簡單了……
我也好幾年沒畫畫了,先畫一學期練練手……
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中的開學典禮上學生們能吃到哪些好吃的?
※電影《追龍》中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華人80後、90後的年輕一代女演員中,有哪些演技好的人?
※如何評價《小黃人大眼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