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菜價賤至幾分錢,是因為國內小農經濟的生存模式,還是因為國內通脹抬頭?


這件事,我調查過,最近又深思了一下,雖然夜深了,樂意談一下看法,參與討論。

提問說,菜賤至幾分錢,應該是地頭菜,而且是局部的。城市菜價,總體上一直居高不下。2月份,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鮮菜價格仍上漲了6.5%。

總體上說,蔬菜的地頭價即農民從收下來的田間售價比較低,真正賤到幾分錢一斤的,有一些表現,但也不是很多。一般是個別品種或換季時,大批的蔬菜收下來,一時買不出,又無法保管,只好賤買,還沒人願收。如去年山東等地的包心白和內蒙甘肅去年貴州今年的馬鈴薯等,而這通常又和上一年價高農民受誤導多種了有關。

城市的菜價一直偏高,應該是從去年初起至今,甚至扶搖直上。各方面想了許多辦法,還是高,根本壓不下來。不知有多少報道談此事,繞去繞來,不在關健點位上。今年兩會上也談此事,政協委員的提案中還說,在城市價中,地頭價只佔三,流通環節佔七。這個比例關係大體對,又說到流通環節的「最後一公里」即城市一級批發市場到菜攤,在七中要佔五,這個說法大體也對,至於為什麼會佔五,說得不太清楚。

如說流通環節「最後一公里」前,包括運輸費用等高,在去年初以前,也存在,為什麼就不突出?實際上,「最後一公里」前,蔬菜走的是綠色通道,不收費,各道環節的什麼過秤費、場地費、衛生費、人工費,還有運輸費等,在菜價總構成中,只佔到20%或多一點。在這中間有個謎點,一直未點透。

我調查過,在最後一公里前,即從最後一道批發環節到菜攤的環節前,大約有五六道環節,全是批量,每一首環節的加價,攤到每一斤菜,就是幾分錢,一輛車一次運20噸,只有半天里程,如加價4分,加了1600元,扣除油錢、折舊等各項費用,凈掙個五六百元,沒問題。而在城郊批發市場,批發商的量會比一輛車的大,每斤再加幾分轉手出去,掙得會更多一些。問題是,攤到每斤上的也不多。

而在最後一道環節,即菜攤這道環節,每斤菜的加價一般就是五角甚至一元以上。別急,你也不能說他們掙得太狠。我仔細了解過,一個菜攤,一天能賣出去200斤菜就不錯了,一斤就算加價一元,也才掙200元,一個月6000元。但是,他們中不少是下崗工人,有的甚至是全家守一個菜攤,別不信,當丈夫的,可能凌晨4時就要去批購菜了,登個小三輪或用板車,還必須在天亮前運入菜場,否則白天城市車多管理嚴還不讓進城。實際上菜還有損耗,還不能久存,損耗全算自己的,如扣除這些,凌晨開始跑運菜,作妻子的再站上一天,還掙不了200元錢。

我最近又想了一下,算想通了。這個問題,一是由城市管理和菜場布點有問題製造出來的,二是菜攤攤主在通脹條件下,養活自己的成本高了。從各道環節看,他加價最高,因量少,掙得最少,他非得把這個價控制到能養活自己不可。城市裡的需求量,基本上是固定的,菜多了,會賣不出去,他不要,菜少了,他會再加點價。

所以,從去年年初以來,菜價扶搖直上,是通貨膨脹無孔不入瀰漫的的結果,因為攤主們必須要保住自己的生活。但菜價偏高則主要是上述第一條原因,即由城市管理和菜場布點製造出來的,也和城市化進程快,大跨度運銷,增加了環節有關。

我們不妨再放開來想一下,如果農民可以直接進城賣菜,所有菜攤的高價菜都會賣不出去,各個街口,都有農民賣菜,一競價,菜價立即下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城市管理馬上就亂了。

那麼還有沒有辦法呢,有,多布點,即增點減攤,將點辦成蔬菜專業小超市,一個點主加幾位管理人員就行,市民進點選菜,出點口時,過秤收錢。小超市靠量大人少在競爭中把菜價降下來,自己的收入還不低。現在有不少超市附帶賣菜,就是這個辦法,因而菜價便宜,說他們是響應政府號召,貼本低價,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大家可以逛逛超市裡的菜場,菜不少,看他們有幾個人管,就明白了。所以,菜價是可從大量減少的攤位或人工費上減下來的。但是,當初擴展城市時,大概沒人想到這一點,現在又沒那個城市去乾重新布點重塑經營模式這個麻煩事。

從前,主觀主義的設想,在一個城市建點什麼樣的菜市,服務半徑是多少,所有的菜都要入市交易,規劃部門都有自己墨守成規的規劃的,這就把自己限死了,沒經驗,也不能太怪他們,但現在看來,有點作繭自縛就是了。好了,就這麼一個口子,還一夫擋關,萬夫莫開,把口之人,養活自己的成本在增加,他不漲,也無路可走。其實,常逛菜市的人也知道,各攤主忙是忙在早市一會兒,高峰一過,他們只是成排成行或坐或站的守在那裡,一邊閑聊一邊應付零星散客,但價是不降的。而超市的菜區,因價低,一天到晚,顧客都會比較多。但賣菜的超市畢竟不多,而且菜的質量,不如菜攤上的好。

如果不認真考慮解決這個問題,找准癥結,什麼臨時性地組織直銷,什麼這呼籲那呼籲,都是說得鬧熱,都不是對症下藥,無濟於事。

如果重布點,點位布得好,大大的把小攤位減下來,再組織點農對接,農民可以通過蔬菜協會和合作社來更好地解決生產組織問題,與點對接,或者由批發市場配送,這才是根本解決「最後一公里」菜價陡然上去的辦法。農民會少受損,市民會少掏錢,點位上的經營者收入也會上去。除了需要付出再投入的代價外,肯定會多出來不少人,也得想辦法安排好才行。


大部分原因要歸於政府偏執的農業政策。
我國的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以上,這造成了耕地資源過剩。為了維持農作物產量,政府通過收取拋荒費、給予種糧補貼等各種手段,吸引農民去種地,造成了種地的勞動力和其他經濟資源的過剩。
過剩的結果就是農作物產出過多,價格低廉,農民利益受損。
政府也說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但是又強迫農民花錢花人力去種賤價的蔬菜糧食讓人家更窮、更苦,這種政策對農民很不利。

應該說明的是,這和稅收、油價、路費等等都沒關係,簡單的道理是徵稅越多、商品價格應該越貴。


@域名顧問考慮運輸成本當然是對的,但,即便考慮運輸成本,問題的根源還是供大於求。

運輸成本高眾所周知,它不是突然間高起來的。換言之,在種菜之前,這些都應該考慮在內。再者,相對供應,如果需求足夠大,菜價就會足夠高,有沒有運輸成本都無所謂。

現如今寧可菜爛到地里,可見有效需求確是個問題。而供求失衡很正常,在市場中你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小農模式或許是個問題,但信息永遠是不對稱的,市場主體只能儘可能地掌握不充分的信息,從而判斷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也就是說,即便不是小農模式,也有可能出現供大於求、菜價低賤的局面。


可能還有一點,目前物價飛漲是前一段4萬億引發的40萬億的反映,現在收緊銀根,中小經濟首先受到影響,按照馬克思理論,是經濟危機從瘋狂的繁榮走向危機低谷的階段,跟著一些中小企業也會受到影響,典型的經濟危機的循環圈


自由經濟自然的波動。

需求,供給都是盲目的,運輸也是盲目的。

居民消費品種數量,農民不知道。

其實你看下洋快餐,有專門的生產基地,對需求有預測,供給有計劃,品種固定。而居民沒有。無序,信息不對稱,就是現在的樣子


題主是不是又添加了新的問題了:為什麼菜價現在如此瘋狂?還要不要人活了。


官僚壟斷的惡果。 運輸成本高過物資的本身。 絕對不是什麼供大於求。
比如,新聞里一個農民逃避過路費幾百萬,結果才賺幾十萬。

而且這樣可怕現象會越來越多,越極端。 比如,一邊是生產者血汗勞動,但是無法通過出售貨物來獲得合理報酬。另外一方面,消費者有需求也無法購買了廉價的產品。
例子1: 菜農8分一斤賣不出去。而消費者買到的價格在2元左右。
例子2: 毒奶。合理的生產成本無法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那麼必然有層出不窮的毒奶,毒食品,一切有毒的東西。一切劣質的產品。 這和什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無關的。這是有中國特色的權貴主義經濟危機。

產生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官僚集團通過稅收和油價,搶走了一切可以搶走的。以後類似的現象會越來越多。


主要還是去年蔬菜價格過高,今天農民對蔬菜種植過多,導致了供大於求。


因為零售價格高企,消費意願下降。
為啥零售價格高企?因為過路費,市場管理費,稅收等太厲害。
為啥消費意願下降?因為消費者的住房和教育負擔沉重,並且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
在零售價格中,菜農收入所佔比例極小。這和什麼供求關係沒啥太大關係。


多爆倉幾次,交易員就自己知道控制風險了,農民種菜,不是一樣道理嗎,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這個就看政府如何去把控這個度了。如果從市場角度去看的話,漲上去的東西很難在去降下來


因為市場經濟的自發性


僅僅是銷路不暢而已,不要過度解讀!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


推薦閱讀:

你們不吃香菜的原因?
古人吃的菜是怎麼樣的?

TAG:蔬菜 | 價格 | 通貨膨脹 | 市場 | 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