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 M-system 不使用自動對焦而是堅持旁軸的原因是什麼?

Leica在M9上實現了全畫幅卻堅守聯動測距系統,而不去實現自動對焦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不需要,M機不是為了全能,而是保持攝影師最純粹的體驗。
135領域論全能可以上D810,比體積可以上rx1,a7。
黃斑對焦和接近全景深的取景最適合手動對焦,而自動對焦難以做到「人機合一」感覺
即自動機器缺少人機交互感,同時自動手動對焦鏡頭在設計上存在矛盾,顧此失彼。
(我認為本質上是電子未達到完美,我預測在x100發展到十代以內就能達到並超越傳統135旁軸的體驗)
以目前機型對比~
用M6+35或 M3+50組合我能天天帶拍一輩子照片,爽翻天,這個爽字完全不是像素、高感、多快對焦能帶來的。類比可以說自動步槍再好,也一樣有人痴迷左輪和刀具。
相反給我台A7R2 D810我拍幾次就肯定放在柜子里偶爾用一用。


作為一個徠卡的愛好者,我一開始也非常不理解這個問題,後面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MP、M7、M9),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徠卡是很好的機器,但是沒有必要神話它,從理性的角度:

1. 一部分時候,手動對焦比自動對焦快:在暗光條件下,自動對焦所需要的紅外測距系統工作得不好,這個時候很難快速對焦,徠卡高亮的取景框加上黃斑系統,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精確手動對焦;對於光圈非常大的鏡頭,比如0.95、1.0、1.2,面對層次很複雜的場景,馬達本身帶動鏡頭就很吃力,層次一複雜,紅外測距信息反覆變動,也會對焦很慢,這個時候,手動是不二的王道。

2. 大部分時候,手動對焦比自動對焦准:所謂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什麼叫准?就是對焦在你想對的物體上,那麼哪個物體是你想對的?如果物體在畫面中央,那麼自動對焦毫無疑問可以判斷,如果在邊角,它就沒有那麼聰明了,等你調整自動對焦點,再對焦,手動對焦早就到位了。當然自動對焦有優勢,在拍攝人像,特別是光場比較好時,你可以完全信賴它,把精力放在捕捉模特的微妙表情變化上。

3. 徠卡精神: 如果你抱怨M9,那你看到MP的時候,會覺得這完全就是一坑爹貨,連光圈優先模式都沒有,首先要調光圈,再動快門,再對焦。而對於M9,你設置自動ISO,再自動快門,如果不是極其暗的場景,你只要對焦——因為程序會根據光圈自動配合ISO和快門。但是MP確是我自己最喜歡,也是拍出最多滿意照片的機器,因為你要理解徠卡的拍攝哲學。M系列的徠卡是旁軸相機,旁軸相機的原理在於你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比拍攝畫面更大的內容(如果不理解,找一台看看就知道了),因此你可以判斷未來畫面的變化,比如一個小孩跑入畫框中,比如一個主體離開取景器裡面的畫框。旁軸的這個特點決定,你需要去預判畫面,既等待「決定性瞬間」的出現,這不再是你之前拍照的思路,不是看到美景就拿出相機喀嚓,你要看到一個場景,預判會有「故事出現」,然後測光、對焦、等待你最想要的一幅畫面出現在你取景器中。所以等你真的按下快門時,你所有的對焦、測光都完成了,不會匆匆忙忙。這種哲學看起來很傻,但是很多大師之作都是如此完成的。而旁軸的模式,也決定了長焦和廣角不是重點,最適合這個相機的是「human distance」,也就是距離你2~8米距離的場景,這是一個很人文的長度。每種相機有各自的用途,所以你只要根據你的需要去選擇適合你的相機,不用追求最有名最貴。如果你要全能,佳能和尼康的單反一定更加適合。徠卡的這些設計也是這種哲學精神的體現。

4. 對焦不是問題,估焦和超焦都能解決問題:估焦比較難,需要你經驗豐富,人肉測距,這裡不多說了。關於超焦,如果大白天在街上,你可以直接把ISO打到800或1600(M9高感略坑爹,要有心理準備),然後光圈打倒1/16,快門自動,焦點對到無窮大,你就直接啥都不要管,取景了拍就行了。只要被攝物體離你不是特別近(1.5米以內),基本清晰度是可以接受的。你可以去看看街拍的視頻,很多人就是左手一個徠卡,右手一個閃光燈(提高現場亮度),走進目標人物,右手一閃燈,左手同時一拍,也不對焦,就是這個原理。

5. 題外話,工業設計方面:現在主流的自動對焦模式是馬達在鏡頭上,徠卡的鏡頭在同一光圈裡面,即使全金屬打造,算比較輕和小巧的,如果加上馬達,重量和體積雙升,這對於大部分記者、街頭攝影師一般而言不是好事。

總而言之,如果你一定要自動對焦的徠卡,而且要牛逼的,徠卡的單反S2是可以自動對焦的,不過價格確實也很貴。如果你要不貴於M9的並且照片質量有保障的,並且能自動對焦的,我覺得佳能5D2和尼康D700都非常好了。徠卡的很多設計,其實反映的一個道理是,看似不合理的東西背後總有其合理性,你適應了以後會覺得其實沒有太多麻煩的。

PS:Leica的東西性價比確實不行,再好,我也覺得不值這個價格,不過鏡頭每年都在升值,你要買,就當做投資吧!


對於那些把手動對焦上升到哲學高度的人,我想說,可以自動對焦的鏡頭,大都有手動對焦模式可選,只要你想,你也可以在自動對焦的鏡頭上「哲學」。


你去看看徠卡自動對焦的機器的對焦表現就會發現m系列不加入自動對焦主要是徠卡技術太差怕砸牌子 太差了


做不好
折騰半天
搞不好既干不過日本人 自己的特點也搞沒了
索性堅持品牌獨特性 堅持手動
leica不是不想賺自動鏡頭的錢
實在是干不過人家


因為旁軸的機身設計和鏡頭設計限制了自動對焦馬達的應用,以及固執的聯動測距,另外邏輯上旁軸的設計思維裡面就沒有自動對焦這個東西....
補充:至於說徠卡造不出自動對焦系統的童鞋....請自行查看s系列和sl系列,自行打打臉


知乎的攝影版塊真是...
本問題下幾乎所有答案都是毫無常識且脫離實際的胡說八道。

徠卡能不能做出AF,自己去查S的技術手冊。
就算不知道S,最近SL風頭這麼勁,總該聽說過吧?
R和M堅持MF不是做不出AF,而是部分為了滿足體積控制的要求。

旁軸用戶群一向是以機械與傳統為綱的頑固派。
這種審美慣性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延續至今,基本沒變過。
鍵盤CEO們盼望的「離經叛道」式的創新,徠卡在M5上嘗試過。
結果一路輸到加拿大,要不是有軍方訂單撐著,早死球了。

旁軸系統不是沒有過自動化的嘗試,只是很多發燒友們不知道。
隔壁蔡司contax的G1、G2連鈦合金都用上了,AF是標配,技術不知高到哪裡去。
然而市場不認可,甚至沒能活到新世紀。
可惜了G28和G45,多好的鏡頭啊,現在只能轉接在A7上續命。

最後友情提醒一句,不要用消費日式電子相機的那套經驗來理解歐系器材,不適用。

----------------------------------------------------------------------------------------------

不懂什麼叫體積控制?
來來來,給你們看看各家35/1.4的體積對比:

注意左三的富士龍可是半幅鏡頭。
另外右三的11663被稱為最好的35mm鏡頭。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柴大名記她老公趙大俠說的,諸位褒貶請隨意。

聊徠卡哈蘇,咱們好賴不濟得從三十年前開始起頭吧?
開口就是兩千年後的日系電子頭,逼格碎一地好嗎。
光圈差幾檔體積控制是一個量級的嗎?
同檔光圈素質就一樣嗎?
不是f1.4的就能叫summilux,不是f2的就能叫summicron好嗎!
還拿松下的20神餅說事,像場差了四倍好嗎!

知乎上聊器材,能耐心看完ken大嘴的吹水和steve的軟文再說話,已是上品。
心累!
附上本人兩年前的寫得一篇段子,只當給部分同好啟蒙了。
在你熟知的領域,如果由你撰寫一份《裝腔指南》,內容會是什麼? - 狸醬的回答

對了,去看曲線的各位,記得拎清模擬和實測。

-------------------------------------------------------------------------------------------
不要用消費日式電子相機的那套經驗來理解歐系器材,不適用。
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


我可以說因為徠卡至今未掌握M口鏡頭自動對焦技術么(說他不會自動對焦也虧,畢竟S2已經是了)。
再說一個最近對焦距離都在70cm以上,焦段集中在廣角、標準的系統,貌似沒自動對焦也湊合。
我個人對旁軸不感冒,認為是個缺陷很明顯的系統。至於喜歡它的人,估計只能手動對焦是個優點。


答案很簡單:因為萊卡做不出來啊。

要做自動對焦至少需要有兩樣東西:測焦感測器和對焦驅動馬達。這兩樣東西M機身上都沒地方放。

而且萊卡也從來沒有「堅持旁軸」,在膠片時代一直是單反和旁軸一起做,單反的產品線叫R。進入數碼時代以後也有中畫幅單反和各種無反產品。

至於說什麼手動對焦比自動對焦好的論調,其實就跟你說上班騎自行車比開汽車好,能健身一樣……不排除堵車或者找停車位的時候確實有優勢,但大部分正常人有汽車開還是不會選擇騎自行車的吧……

而且在手動對焦的各種合焦確認方式當中,目前最好的是索尼的峰值和富士的雙屏放大確認。旁軸聯動只是機械時代的一種不得已的解決辦法而已,局限性大了去了。

還有個人說手動對焦可以對在自己想要的地方,唉,你這話用在索尼身上是成立的,但用在M身上可就不成立了喲,黃斑對焦只有中心點哦!比單反的自動對焦區域還小呢,更別說無反了。

還有S那都是啥時候的事了……


  • 首先你要清楚萊卡相機和傳統相機的定位是有區別的,所以也存在「萊卡是萊卡,相機是相機」這種偏激觀點,不過也確實凸顯出來萊卡的價值不菲並不是依靠數據參數或是性能什麼的來衡量的。萊卡相機受到資深持機者的認同我想是因為他們對使用萊卡享受攝影這個過程以及帶有「手工雕琢」也即依賴手動操作而得來的圖片更顯珍貴。
  • 萊卡相機的構造在35mm尺寸相機是屬於先驅者行列的(所以也不能拿全幅不全幅來衡量萊卡系列的發展,那是電子世界的衡量方式,我們常用的135膠捲就是全幅的),而且在誕生70年以來,內部的機械主要結構幾乎沒有本質的變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更為精良的改進。操作的設計,包括按鈕、撥桿、旁軸鏡的位置也都是反覆考量讓使用者更為舒適和方便,這些細節設計歷經70年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而手動對焦的過程正是這些細節的價值所在,可以完全不依賴電子設備進行測光和對焦也是萊卡相機的可靠性特徵之一,對於快速拍攝也是有很大幫助的。M9無非就是把感光部分由膠片換成了電子系統,大部分屬於萊卡特徵的機械結構得以保留。
  • 德國的機械工業技術以精良著稱應該是得到世界範圍的承認的,從設計到做工用料都無懈可擊,這一點我覺得反而其他使用電子系統的相機不會拿出成本去實現。舉個簡單的例子,二戰時的MG42機槍,射速可高達每分鐘1500發,但是維護簡單,性能可靠耐用,直到現在這種機槍的衍生改型還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服役。有些東西並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瘋狂地長出無用的枝椏,就像黑色和白色是永遠的流行色一樣。

因為懶得折騰。佳能和美能達做自動對焦直接換卡口的。尼康倒是想盡辦法保持介面不變的情況下做自動對焦。不過帶來的問題就是尼康因為菊花太小做不了大光圈鏡頭。徠卡表示光情懷就有人買賬了幹嘛費這個心思搞自動對焦。


恩,我研究痴迷徠卡的妖怪數年,終於有信心回答這個問題啦!

「徠卡相機是要你遷就它的」「徠卡相機是用來敬仰的,不是用來拍照的」「徠卡的血管里流淌著的是德國高貴血液」「手動對焦是一個哲學問題」

註:最後一點蔡司的副總裁也說了,我還回答過,鏈接在這兒: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b953b0100m3xl.html


徠卡1970年代就開發出單反自動對焦系統,並且製造出了原型機,後來徠卡將自動對焦技術轉讓給美能達,美能達量產第一款135自動對焦單反相機。所以說徠卡做不出自動對焦的可以閉嘴了。但是世界上唯一的可換鏡頭自動對焦旁軸是Contax G1/G2,而不是徠卡M旁軸,這一方面是因為把單反那套自動對焦系統塞進旁軸機身里是困難的,另一方面是徠卡用戶的守舊心理。


聯動測距的機身和鏡頭結構決定了很難做到有自動對焦……
(除非用OVF時也要一直開著CMOS,你要是喜歡這樣的旁軸,請上富士(富士沒有聯動測距,謝謝評論提醒))
什麼?你說康泰時G系列?但是他們沒有聯動測距(黃斑)手動對焦啊

想要在現有的徠卡旁軸的結構上加入自動對焦,還要全系列對鏡頭做改裝,你說你要是徠卡,你干不幹?
徠卡相機的結構決定了就算做自動對焦,速度也不可能趕上主流相機,還要犧牲續航,沒搶到自動對焦的市場還會丟掉原先喜歡徠卡純粹手動對焦的人,對於徠卡來說,做當今世界上唯一的手動對焦數碼相機,獨立獨行明顯是最好的選擇


黃斑你是有多難對焦非要自動


僅能手動對焦是一種哲學?前兩天我把一個佳能鏡頭不小心摔壞了,自動對焦失靈,只能手動對焦了,我這個鏡頭是不是比以前更有哲學高度了呢?

把功能局限性解釋成一種哲學,這是件很滑稽的事。相機畢竟只是一個工具,工具的意義是為了讓人更快捷的達到目的。我們兜里揣著打火機去玩鑽木取火,有了飛機汽車依然去徒步旅行,那是為了樂趣。而原始人也鑽木取火和跋山涉水,那是一種無奈。

當然,萊卡試圖說服用戶,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它還有優良的傳統和血脈。但這種思想和做法已經被證明是非常危險的了。前面已經走了一個柯達了。


首先要明白,徠卡是旁軸。

旁軸的結構和單反是不一樣的,單反由於結構問題,對焦自動化比較容易(鏡頭視角能夠直接看到是否合焦)。旁軸則不一樣了,不管對沒對準,你是不容易看到的。

旁軸相機的優勢就是小巧玲瓏。但機身小就意味著沒法安裝機身馬達,所以自動對焦的第一個方式就辦不到了。

如果在鏡頭裡面加裝馬達(就像佳能一樣),鏡頭的口徑就要做的很大很大,甚至可能會擋住取景框。另外旁軸的鏡頭已經夠複雜了(加了快門裝置在裡面),再加裝馬達的話勢必會影響光學質量。而德國公司的傳統就是保守而嚴謹,按照他們的邏輯,為了自動對焦就降低光學質量,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再一點就是德國的電子工業本身就不如日本發達,日本相機AF化的時候德國連單反AF都沒有,開發旁軸自動對焦技術無疑是更困難的。而徠卡這麼多年做手動對焦已經有了很豐富的經驗和極大的優勢,只要你會用了,其實對焦速度和自動對焦相差不大。


因為用印表機自動列印的都是工人。

而用畫筆調色作畫的才叫藝術家。


徠卡不是不會做自動對焦,在無反(SL、T和Q)、S單反和膠片PS機(Minilux和CM)上都有自動對焦,雖然對焦速度不是頂級的(SL號稱有頂級的對焦速度),但是精度毋庸置疑。因此,不在M旁軸機上做自動對焦不是技術儲備的問題。

徠卡M機有其獨特的哲學,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三點,簡單、低調和可靠。簡單是指盡量減少非必要的功能,提升系統整體的可用性,縮小體積降低重量,做純粹的攝影,而不是做一個All-in-one的全能設備。低調是指,在保持頂級畫質的同時,盡量縮小器材的體積,保持隱蔽的拍攝。可靠是指,在任何時候都能正常工作,包括極端環境下(寒冷、炎熱、潮濕、沒電)

很明顯,AF系統會違背這三點原則。自動對焦並不是攝影所必需的,甚至在某些環境下,手動才是必須的(機器永遠不可能精確地明白你要拍什麼,對焦演算法再精準也要錯誤判斷的時候,唯一可信的只有你自己的眼睛)。增加自動對焦模塊在技術上並非不可行,但是會大大增加系統的複雜度,機身和鏡頭的體積不可避免的會增加。體積增加以後,想要繼續隱蔽的拍攝就會變得困難。同時,在複雜環境下的可靠性會大大降低,一旦沒電或者對焦系統故障,相機將會無法拍攝。

這裡比較好的例子是Contax G2,G2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旁軸系統,包含了性能空前強大的機身和蔡司所打造的自動對焦鏡頭。但是相比M機,不可避免的體積是偏大的(當然相比單反還是很小的),而且最終,Contax也沒有活下來,雖然並不是G2導致的(G2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因此,不難看出,即使徠卡做了自動對焦的旁軸機器,也未必會讓公司的業績變得更好,同時還要丟掉自己的傳統。


有人可能會說索尼的A7系列有自動對焦且體積控制的也不錯(當然還是比M機要大),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A7系列是數碼無反,在光學結構上和徠卡M的旁軸是完全不同的,在旁軸上加入自動對焦的難度和無反上實現自動對焦自然不能相提並論。至於無反和旁軸哪個更好,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不在此問題的討論範圍。

徠卡M系統的定位是人文掃街(由於要考慮隱蔽性,對焦基本上靠估焦和超焦距)並且能在極端環境下不依賴電池就能使用的。如果你需要自動對焦,請選擇其他品牌的機器。

客觀上說,我們的確需要AF,但是有些情況下我們也需要簡單但可靠的MF,徠卡M系統很好的滿足了後一種情況的需求,而需要AF的情況,我們應該選擇AF做的好的設備。畢竟,你不可能拿著衝鋒槍當狙擊槍用,也不可能端著狙擊槍衝鋒到最前面。

任何武器都能殺死敵人,關鍵看哪一把適合你。


==================================================================
客觀上說,徠卡M系統不是最好用最高效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的確無法代替。徠卡不是什麼神話級的東西,只是一種拍照工具而已。


僅能手動對焦是一種哲學?前兩天我把一個佳能鏡頭不小心摔壞了,自動對焦失靈,只能手動對焦了,我這個鏡頭是不是比以前更有哲學高度了呢?

此為混淆概念的舉例。摔壞導致對焦馬達受損和手動對焦的設計理念是兩碼事,philosophy含義不僅指哲學學科,亦指代中文裡的「理念」。

近乎全手動的操作是M系列歷代以來的哲學理念,可以看成是憲法一樣的東西,就像保時捷991改電子助力轉向後備受指責一樣,擁躉不會使用就會先一棒子打死。至於目前被某奢侈品牌控股後自我標榜檔次,卻也是不敢苟同,畢竟Leica與哈蘇等在用途上也是有區別的(這或許就是Leica推出S系列瞄準商業拍攝的原因?),它的神話地位需要經典作品去支撐,因為價格失去用戶基礎,確實不明智。不過發言之,那些名作亦不是由一般發燒友們拍攝的,因此似乎也沒什麼討論的意義了。


推薦閱讀:

近年來網路時常曝光明星大腕出軌的照片,所以想問問成為一名狗仔隊門檻高么?收入如何?
相機如何手動選擇對焦點。?
能把計算器、諾基亞手機、相機、ATM 機等刷成安卓或 Windows 系統嗎?
手機 1200 萬像素和相機 1200 萬像素之間有什麼區別?
有 iPhone 6 後還需要另買照相機嗎?

TAG:攝影 | 相機 | 徠卡Leica | 旁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