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力求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現完美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那缺乏安全感又是因為什麼引起的?
12-06
因為自己經常會因為沒表現好而懊惱
試答之。
其實我從記事起一直都22歲前後,我就一直處在類似於題主的處境中,但現在好多了。
不妨讓我來揣測下,題主所謂的安全感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避免負面的評價。
追求完美並不一定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也可以是因為對事物的好奇,以及對生活現狀的不滿足。現今,我們常常指責追求完美不是什麼好的品質。然而我以為,追求完美恰恰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然而,生活中又有多少追求完美的動機其實是取悅他人——正如題主這樣。
以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回答題主所說的沒有安全感是如何產生的,二是個人的一點點建議。
——————————————————————————————————————————————————————————————————————————————————
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安全感。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考量。一是心理學方面的童年經歷。二是題主現在對於自身和周身世界的認知。
根據精神分析法的觀點,成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經歷,都可以歸結於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不平衡。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按唯樂原則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自我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也就是現實中的你。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一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慾望和道德的衝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出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衝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症的產生。
超我一般是社會榜樣,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通過其他途徑樹立榜樣,不過在中國,超我很大一部分可以是「別人家的孩子」。
在父母面前,孩子是無能為力的。很多時候,孩子們的需求,對於事物和自身的評價往往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如果父母對於孩子一些獨立的行為沒有深入思考而橫加指責,另一方面他們又簡單滴要求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做,卻完全不關注孩子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沒有達到要求就會有懲罰包括冷暴力,又或者,他們沒有關注到孩子為了得到認可、讚揚所做的努力,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困惑,難道真的要像您要求的那樣你才能愛我,難到我本來的樣子的你就不喜歡嗎。
我們的安全感最早來源於父母。如果童年缺少肯定,活在懷疑自身和取悅你的上帝—父母的生活中,那麼長大了可能更加艱難,因為:你需要取悅的人和口味都越來越豐富了。
但是,當我們成年了,我們還指責我們的父母,那簡直是對不起自己。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問題產生源於對自身認知與外界評價的偏差。我們之所以沒安全感,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局勢的掌控。但是,當我們充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大限所在,明白周遭的人們口味千奇百怪,不可能一一取悅時,我們或許會自在的多。所以,又可以說,問題的產生是由於你還不夠成熟,你以為你可以、別人也要求你做到每個人都滿意。但這只是你的一廂情願。
————————————————————————————————————————————————————————————————————————————————————
那麼,你到底該怎麼做?我想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多和父母聊聊天,讓他們懂你,也讓你自己真正感受到他們很愛你。
多實踐,多觀察,多思考。直面問題,還原世界的本來面目。當你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後,你就會有堅定的屬於自己的立場後。你就可以很確定地知道自己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事辦得到的,什麼事辦不到沒必要去做的,即使確實有人似乎很需要它。
從此,你成為了你自己,你不再是別人評價中的奴隸。你獲得了自信,真正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你終於得到自由,從懷疑、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乃至懶惰中得到了解放。
那麼,最現實可能的就是,接下來一天和同事相處,你不要再那麼「變態」的追求完美,你發現,他們即沒稱讚你也沒指責你。你想像中的那些情景都沒有發生,他們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你的變化。
——————————————————————————————————————————————————————————————————————————————————————————————————————
好吧,我其實是題主她男朋友,我是來秀恩愛的。大家對於我的答案可以不贊同,但是要多多地贊啊!希望多些人關注這個問題,給她答疑解惑,提出中肯可行的建議!
妹子,我愛你!
過分自卑引起的過分自信是一個道理。缺啥顯擺啥
推薦閱讀:
※當身邊的人擁有了我擁有過的事物,做了我曾經做過的事,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你認為什麼是「知乎精神」?
※三表叔和寧財神都說有的人的內心年齡停留在自己童年創傷的年紀,請問二十幾歲以後如何面對這種自卑?
※「內向」的人如何變成「外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