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簡字,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以前發現有很多60後70後寫的有些字是錯別字,街邊也經常見到某些特定的「錯別字」,很是奇怪。

比如,仃車、氿水、歺廳、桔子。大街上很常見。

又比如幾個姓氏改變,
「傅」姓與「付」姓,「蕭」姓與「肖」姓,「閻」姓與「閆」姓。

後來了解了一下才知道那是「二簡字」。即1977年提出來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不明白這種嚴重破壞漢字美感的文字為什麼會出現,難道真的為了簡化便於學習嗎?或者破壞美感只是不習慣而已…

很好奇後來又是怎麼不了了之的? 這裡面有什麼故事?


我暫時只想到下面這些,以後再補充。

(一)《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剛廢止不久,文改委沒有馬上放棄實行方案。他們重新徵求民意和專家的意見,對二簡字(草案)進行了修訂,並在 1981 年 8 月制定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修訂草案)》。此時,文改委仍在打算再次推廣二簡字,但新的修訂稿即使經過反覆的修改,還是無法達到一致的意見,於是最終不得不放棄計畫。二簡字的修訂草案請見:グループ:《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修訂草案)》 。

(二)二簡字宣布停用後,新的官方文件上(《簡化字総表》)沒有把「諮」合併到「咨」字,也沒有把「燉」字簡化作「燉」,但事實上的規範字還在用「燉(燉)」「咨(諮)」這兩組二簡字。時至今日,仍未恢復它們。官方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等等字表,都沒有收録「諮」和「燉」,亦未正式廢除它們。亦即,這兩個二簡字在名義上雖然已經廢止,但依然還是在使用中。

(三)二簡字不僅簡化了漢字,還在「詞形」方面做過相似的整理。比如:「蚯蚓→丘引」「咔嘰→卡幾」「吩咐→分付」。也就是說,二簡字不只是漢字的簡化方案。因為它同時簡化了漢字和詞形,所以是『字』和『詞』的簡化方案。


把讓簡化成讓,你們能接受;把壤簡化成 圵你們就不樂意了,這不是雙標嗎


去派出所將肖申請換成蕭的基本都能成功。


草書就是最早的首簡字。比二簡字更大刀闊斧得多了。

日文的假名就是草字變體。

別字,假借字也是古已有之的。一字多用才是正統古法,後人加偏旁而分別的做法弄出不同的字來倒是不合古制的。

日文假名也就是沿襲了使用通假字的的作法,事實證明這是行得通的。

假借字表音不表義,漢字里多的是,人們習以為常認不出來罷了。

至於美感,見仁見智,不可一概而論。我覺得"歺廳"、"亍上"、"仃車"、"卄書"眉清目秀,一點不難看。

二簡字的失敗,在於沒有設計出一套專用的假借字。

我們完全可以從二簡字當中精選出一批字來,並在這基礎上設計一個漢語400音圖。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寫"さ阿爾たん交ん",不必寫"約漢愛而吞爵士"而想入非非想天了!


其實所有的簡化工作指向的一個目的:是將漢字拼音化。
但是在「2簡」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說在一簡中不存在,而是說,二簡的過簡超過了大家的接受程度,所以不得不被迫終止,也多謝如此,讓我們漢字到今天沒有淪為拼音化的地步。
那麼具體問題有哪些呢?
1.一字多義字變多。 (漢字簡化的目的是為了簡化漢字,方便大家認識,但是這樣實際上是加重了大家的記憶負擔。)
2.簡化程度已經完全失去了形音結合了。(一直以來說漢字是象形文字,其實象形的成分佔漢字比例很少。九成以上屬於形聲字。而如果這一層面的字,因為簡化做了大量的破話,會使得漢字不論是美觀、意思、形狀都會遭到破壞。)



美感?一簡字也是一樣的。只是你看習慣了而已。
一簡「貝」、「東」、「專」和二簡字「事」、「青」、「高」這類草書楷化,手寫還好,印刷體難看死。
而「玏」、「氿」、「仃」和「歷」、「礎」、「醫」這類,結構沒違反一般傳統漢字楷書,美醜仁者見仁。
要說合併,一簡二簡也是五十步之於百步。有的人認為合併不好,有的人認為根據上下文也能理解,不會有歧義,合併好。到底好不好呢,也仁者見仁,呵呵……


題主的例子前兩個都是啥。。
第四個還好吧,感覺用的多了錯誤也正確了
第三個一上來就念成了xi廳(手動再見)
其實我初中數學老師寫整數的整一直是二簡字大正上下寫。。真的打不出來。。


這些東西嘛,最好先看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嗯,這就是我的回答了——請參閱二簡字詞條。其中的「參考資料」、「參見」、「外部鏈接」也要注意看哦,有《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原文的,騰訊網的那個共和國辭典016期:「二簡字」鏈接也可看看。


推薦閱讀:

2009有哪些有趣的事?
為什麼知友 Raymond Wang 在 2012 年發出了大量的「感謝」?
悶聲發大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這方面的的故事嗎?
從小父母管的很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調查類問題 | X的有趣故事 | 漢字簡化 | 二簡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