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否確有其人?

雖然《楚辭》流傳已久,但歷史上關於屈原生平的記載最早卻是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什麼如此偉大的文人,漢朝之前卻沒有關於他的記載?
從後世記載來看,「屈原」應該是個敢於直諫的人,為什麼「他」的作品中卻從來只有委婉的政治隱喻?
為什麼「屈原」作品不見對自己身世描述(除了《離騷》中的一筆帶過)?
綜上,歷史上是否真有「屈原」其人?


@Dogz的兩重間接引用,涉及廖季平和胡適兩大屈原否定論先驅,證據都是《離騷》的產生時間應該在秦之後。

《離騷》為劉安所著的觀點,最早並非朱東潤所提,而是胡適的學生何天行。

但是,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出土《離騷》與《涉江》殘簡,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65年,《離騷》就已經存世,輕而易舉駁倒劉安作《離騷》的結論,民國時期開始的「屈原否定論」的史料學根基已斷。

「屈原存在與否」是個持續100年的歷史學術辯論,80年代之前的研究脈絡,有專著:《屈原否定論之系譜》。

80年代後的事情,以後有時間再說吧!


首先表明我的立場,我相信屈原確有其人。

至於題主的問題,回答如下:
1、雖然《楚辭》流傳已久,但歷史上關於屈原生平的記載最早卻是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什麼如此偉大的文人,漢朝之前卻沒有關於他的記載?
李斯上書:「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於是有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原本秦便是中原諸國瞧不上的「西戎」,雖善攻伐,文化底蘊卻不是太高,所以秦官藏典籍也並不豐裕。加之秦末戰火,秦宮盡毀,宮中所藏的那些典籍也沒了。
所以,不是漢以前沒有關於屈原的記錄,而是漢以前的典籍特別是經史類典籍損失慘重。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等先秦典籍,都是秦末漢初倖存的儒生背出來的,所以才有今古文之爭(當然,這是後話)。其實,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出現資料缺乏的問題(《史記》也因而有一些搞錯史實的地方,比如以為蘇秦張儀是同時人等),所以他在遍覽宮中典籍的同時,還會雲遊四方尋找線索(這在《史記》寫得很清楚的)。
另外,司馬遷本人曾親自到汨羅江邊悼念過屈原,這至少可以說明屈原的事迹一直流傳在民間。其實,司馬遷活的時代去戰國也就百年,就跟我們現在看民國差不多,所以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他還能通過走訪遺老古迹來補充。司馬遷以那麼大的篇幅來寫屈原,必定是經過確切調查的,所以《屈原列傳》是可信的。

2、從後世記載來看,「屈原」應該是個敢於直諫的人,為什麼「他」的作品中卻從來只有委婉的政治隱喻?
因為他在寫詩!敢於直諫和寫詩是兩回事。即使先秦還沒有文學的概念,但對詩的這種文體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寫詩就要有寫詩的樣子,要複合詩的性質。
況且,屈原作二十五篇,那是在流放漢北以後的事情,「媒絕路阻」,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哪還有直諫的機會,寫詩也就是「發奮以抒情」聊以自慰罷了。

3、為什麼「屈原」作品不見對自己身世描述(除了《離騷》中的一筆帶過)?

這個問題很奇怪。《離騷》都差點被認為是屈原的自傳體詩歌了,題主居然還不見他對自己的描述。難道要直接跟你說:「我叫屈原,我家哪哪哪的,我身份證多少多少號,我電話多少多少,我爸幹嘛的,我媽幹嘛的,我交過幾個女朋友……」才叫對自己身世的描述嗎?
屈原二十五篇,翻來覆去不停地寫自己的遭遇,都被人家說是「寡婦夜哭」了,難道真要他直接跟你說自己多不幸啊懷王不聽話啊大家都壞啊才算描述身世?那還叫詩歌嗎?
所以,題主要明白他是在寫詩,不是寫自傳。你說他詩里沒有對自己身世的描述,就好像別人有一樣。我就不相信你能在先秦找出第二個這麼全面描寫自己的遭際的詩人來。

綜上所述,屈原應該是確有其人的。否認屈原也就是這八十年代以後的學者搞出來的幺蛾子,雖然可以追溯到晚清廖平和民國胡適,但廖平和胡適的言論本就有失偏頗。不過搞學術從來不諱發表觀點,但是最好拿出實質的證據來。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隨便疑古。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的發現已經給了那些疑古的學者最有力的回答(自己上知網下幾篇論文看看,打字累了,懶得介紹了)。
中華幾千年,典籍什麼的流傳下來本就不易,不要沒有證據亂懷疑,即使有證據也要分情況而言(我國古代典籍流傳過程複雜,確有偽造情況,但屬少數,大多只是後世學者在整理中潤色或增益)。所有不負責任的疑古都是耍流氓!


@王建雄 好像不打算填坑了,那我這裡稍微補充一下:80年代的爭論是由日本學者發起的,「否定論」這一提法也是80年代才出現的,摘錄幾篇從民國開始的否定論辨析,和80年代的問題,

@王建雄 說1977年的文物斷了「民國屈原否定論的根基」其實不當,這只是斷了「劉安作《離騷》」的根基。可民國時期否定論並不是據此而來的

先談一下,民國「屈原否定論」史學根基到底在哪?

(確切說應該叫傳說論,因為他們雖然質疑,可還是保留了一定的相信)

我十年前(1912年左右)在成都的時候,見著廖季平先生。他拿出 他新著的一部《楚辭新解》給我看,說『屈原 並沒有這人』。他第一件說《史記·屈原賈生 列傳》是不對的。細看他全篇文義都不連屬。 他那傳中的事實前後矛盾,即不能拿來證明屈年的問題。」
————謝無量《楚辭新論》

《屈原傳》敘事不明,先說「王怒而疏平」 次說「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既「疏」了,「不復在位」了,又「使於齊」,又「諫」重大的事,一大可疑。出使於齊的人,又能諫大事的人,自然不曾被流放,而下面忽說「雖流放」「遷之」,二大可疑。「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在《楚世家》中是昭睢的話……「何不殺張儀」一段,《張儀傳》無此語……前稱「屈平」後半段忽稱「屈原」……(列出了五大可疑)
大概楚懷王三人入秦不返,是南方民族的一 件傷心的事,故當時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的歌謠。後來亡秦的義兵終起於南方,而項氏起 兵時竟用楚懷王的招牌來號召人心。當時必有楚 懷王的故事或字、話流傳民間,屈原大概一也是這種 故事的一部分。……後來這一部分的故事流傳 久了,竟彷彿真有其事 ……

——胡適《讀楚辭》1922年

廖、胡兩位帶起來的浪潮,質疑根基是:記載了屈原經歷的第一部史料《史記·屈原列傳》中存在大量混亂無序、自我矛盾的內容,而屈原事迹先秦典籍無載;而《楚辭》是在戰國時代的楚國國滅亡後約經三十年的時間…才在中國為人所知。今本《史記》很有可能為人竄改了。

此次質疑的影響持續至今,上世紀40年代還鬧出孫次舟申斥屈原是「富有娘們氣息」「和懷王有超乎尋常的君臣關係」「無能的把事情弄糟」「知恥以死謝國人」「文學弄臣」……這樣的奇葩觀點!

對此,先看看民國時期的駁斥。

謝無量、郭沫若等人的駁斥最具代表:

懷疑《史記》是一回事,屈原的有無又是另一回事,就是《史記》都不對,也不能說屈原這個人完全沒有,況其中還不無研究的餘地嗎?……
假如我們要批評《史記》這部書,第一,先要曉得這書編輯的時候是怎麼樣,第二,要曉得這書流傳的時候是怎麼樣,如果《史記》靠不住,那與它同時代的書也靠不住,因為它們的編撰和流傳情形,應該同《史記》差不多的……
到編集情形……那種為難的情形就是「所見異同,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了……太史公的時候 書禁不過才開……考證尤不容易,他同時並存異詞,也是有的。所以《史記》書中往往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講到流傳情形,那時書都不免有為人所雜亂或增補的。……著書人,不妨公然抄襲前人成文,流傳人,有時也可以增補或雜亂古人文字……各書籍傳本,全憑寫錄,懶惰的人或者便要刪書,好事的人不免隨手多寫幾句。一書既有多本,傳之既久,那文句較多的,或且被認作善本,就以訛傳訛了。

——謝無量《楚辭新論》

能夠得到多數地底下的證據是再好不過,但目前仍然只好信憑著與屈原相去不遠的人們的著述
《屈原傳》細節上縱使有疏失和為後人竄改的地方,而在大體上是不能推倒的

——郭沫若《屈原研究》

謝、郭駁斥的關鍵是:《史記》在編撰時存在「所見異同,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的難處,於是並存異詞,所以會有矛盾的地方,而後世流傳時難免又會出現訛脫之處,《屈原傳》細節上縱使有疏失和為後人竄改的地方,可在沒有切實證據下,是不能全盤推倒的


上述基本上代表了民國時期的爭論焦點。


而80年代以後的「屈原否定論」是民國時期疑古的延續:

1977年12月,日本稻田耕一郎在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刊載了《屈原否定論之系譜》首次使用「否定論」來概括廖季平、胡適之、何天行、朱東潤 幾位學者的觀點學說。

日本學者直接提出「屈原否定論」,中國學者不得不回應,於是一場超級大論爭在80年代開始了


稻煙耕一郎承認胡適是「傳說論」,認為胡適沒有徹底否定屈原的存在。不過,他認為,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陸內部泛起的那股「屈原否定論」思潮中,最周密、最系統的要算何天行的《楚辭新考》。

何天行從六個方面論證了《史記·屈原列傳》非司馬遷所撰,而是劉向等人寫的。

他稱如果屈原是楚國的有名人物,《史記·楚世家》為何不提到屈原;《屈原列傳》中的很多文字是抄自《戰國策》的,而《戰國策》並沒有提到過屈原;屈原傳說是在漢太初年以後,與劉向《新序》《說苑》和劉欲《七略》等同時出現的,西漢之前並無屈原之說等。

西漢涉及屈原的文獻(賈誼《惜誓》《吊屈原賦》,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等)均系西漢末之偽托或實際與屈原毫不相關。而作為最重要資料的《史記·屈原列傳》又如歷來所指出的那樣,有種種不完備之處;這並不是後人增補生誤,而是表明了《屈原列傳》本身全篇都是後人所寫。《屈原列傳》的作者大有可能是劉向或劉欲,而定名「楚辭」也是從劉向開始的

——《 上世紀80年代關於屈原問題的大論爭探究》

稻煙耕一郎認為,何氏「否定論」,在各種屈原「否定論」中,是興味最深的。

稻田耕一郎不僅贊同何天行 並且認為後來的朱光潛作為「否定論」。「是大大後退了,而且自始至終態度暖昧。」

實際上,日本的「屈原否定論「「屈原傳說論」早在50年代就有了

具體學者和觀點如下:

比較有意思的是,上述日本學者

廣泛採用了上世紀源自於西方興起的現代派文藝思潮,如: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不少學者,如家井真、白川靜並不完全把懷疑的眼光纏繞在屈原是否有其人,而是在神話學思想的指導下,對楚辭作品的內涵進行原型闡發。

由是可見,埋藏在日本「屈原否定論」內的文化個性依舊攜帶著西方思想基因。似是而非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往往令「漢學」與「洋學」混為一談。然而,「洋學」的學科個性最終要圖窮匕見。正如三澤鈴爾曾吶喊道:「為了科學的現代化,我們毫無不需要什麼偶像」,「科學現代化」無疑是上世紀仍佔有經濟話語權的歐美諸國。

——《 屈原否定論」辯論評議——兼論「屈原否定論」》

日本學者的「屈原否定論」砸向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刊載了日本學者的文章;同期還刊登中國學者屈守元、黃中模兩人批評「屈原否定論」的文章,由此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一場空前的大討論。

中國的代表性意見如下:

對日方關於《史記》的質疑駁斥,用的基本上是民國時期謝無量等人的觀點。如,黃中模指出:

由於要為文章主題服務,日本學者引述自然側重於與《史記·屈原傳》的論述相左的;又由於有的資料或未為文章作者所見到,因而有的評說或解釋不免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老實說,日方的這種論述方法有點像易中天= =)

只是,對屈原思想人品的減否,對屈原思想人品的評論的分歧,都不僅不足以作為否定《屈原傳》並進而否定屈原存在的因素來積累;反之,倒可以作為相信《屈原傳》、相信屈原實有其人的旁證。因為如果連屈原這個人的存在和《屈原傳》的真實性都不承認,又憑什麼對屈原加以非難乃至醜化呢?一個是是非問題,一個是有無問題,前者以後者的肯定回答為前提,兩者不能混淆
——《 上世紀80年代關於屈原問題的大論爭探究》

另外,日本學者在否定屈原和《離騷》時,有說:「《離騷》的主人公」,「完全和傳說中的屈原一樣。」

對此屈守元說:

文學作品不反映作家的時代、身世、思想、人格,又反映什麼?《離騷》的主人公就是屈原,不和他「一樣」,又該和誰「一樣」?這難道不就是作品的個性化嗎?
讀曹植的詩,就會感到他「頗有憂生之嗟」 (謝靈運《擬鄴中詠》語,見《文選》卷三十一);讀杜甫的詩,就會感到他「一飯未嘗忘君」(蘇軾《王定國詩集序》語);讀陶淵明的作品,「文取指達」(顏延之《陶徵士誅》語);讀蘇軾的作品,「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語)。如此等等,哪一個大家的作品不是這樣?
先進的民族和國家,不一定就都有以屈原創作為代表的中國南方文化那樣高的水平。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步調並不是一致,後來居上也不可否認。但如果甲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發達得較遲,就懷疑乙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發達得太早,一定要把它們拉齊,這樣的歷史觀,我殊不敢贊同。

——《不有屈原,豈見&<離騷&>》(《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上世紀80年代這場爭論的意義不可低估 ,不過對這場辯論中,中國學者的表現,有持中庸態度的人。

比如,趙逵夫先生覺得當時國內的一些年輕學者「大部分人都慷慨激昂地批駁日本人,但大是無意義的,論文中的例子、道理前人早已論及,具體材料的解釋彈性也很大。」

周建忠先生說:「老一輩學者未能看到及運用近30年來的數量巨大的出土文獻,這是歷史造成的學術遺憾。而大部分中青年學者往往理論上認為重要,而難以突破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顯得功力不足。因為出土文獻涉及到多個學科,面廣量大,涉及到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學者,往往望而生畏,不敢問津。一些敢於嘗試的楚辭學者,基本上是利用考古學界現成的結論,而缺乏評判鑒別的學科能力。 少數學人充滿傲慢與偏見的態度,以「階級鬥爭」的眼光審視胡適屈原說、評價日本屈原論,妄自尊大 。」


而我個人覺得,既不能只是靠聲音大來駁斥「否定論」,但也不能肆意疑古,還是贊同謝無量和郭沫若的觀點雖不排除在流傳時出現了訛脫之處,導致《屈原列傳》混亂矛盾,但「並存異詞」的說法更保險,在沒有切實證據下,不能全盤推倒《史記》的。


最後,用 嚴婧 的話做結尾

隨著新的出土文物的發現與楚辭學研究方法的轉變,這些令人坐如針氈的話題都會迎刃而解,而時下需要楚辭學者所作的不過是靜待時日,厚積薄發。
——《屈原否定論」辯論評議——兼論「屈原否定論》


屈原到司馬遷的時間差,跟民國到現在的時間差基本是一樣的。

如果胡適覺得司馬遷搞不清楚屈原存不存在,那麼我們現在也可以問一問:胡適到底存不存在?

為什麼《嘗試集》這麼像我們現在唱的《兩隻蝴蝶》、《蘭花草》等流行歌曲,是不是龐龍等流行歌手覺得自己寫的歌詞太弱智,怕挨罵,就假託了一個大師的名義?

同是開創性的第一篇文集,發表時間差不超過一年,為什麼《狂人日記》比《嘗試集》高端很多?

為什麼胡適的水平這麼低端,是不是紅衛兵為了找個靶子,生造出來的一個人物?

而由於紅衛兵水平低,所以紅衛兵編造出來的胡適這個人水平自然也不可能高?

3017年的人還可能問:蔣xx到底存不存在?為什麼2017年的大部分網路論戰文集顯示,KMT的領導是一個叫常凱申的人?

是不是2017年的人知道某些被TG銷毀的史料,常凱申才是KMT之雄奇領袖,蔣只是TG被掩藏的第十一元帥?綜觀蔣之畢生事業,都是在兢兢業業為TG籌備後勤。

通過大數據做個回歸,常凱申這個名字常與褒義形容詞同時出現,而蔣則與貶義詞關聯更緊密。


楚辭可以說是漢朝的半官方文學,要是屈原存不存在這麼簡單的問題漢朝人都不知道那就完了。最簡單的辦法,不會去問問認識屈原的人?

認識屈原的至少有楚、秦、齊三方貴族。這三方都在楚漢相爭時代露過面,顯然沒有被殺絕。那麼司馬遷作為太史令,詢問故老得知屈原故事是很容易的事。


昨天有人問:夏朝是不是存在?今天有人問:屈原有沒有這個人?明天會有人問:中國這塊地會不會不是漢族人的?中國的歷史該不會100%是偽史?中國人的老祖宗或許是墨罕牟德老人家?什麼玩藝!典型的中國不是人系列!逆民族主義可以肆意倘漾,無腦賊可以傲視天下胡說八道,就這!知乎將完怕。


司馬遷作為官方史官,還是史官世家出身,能看到很多後世散軼的資料文獻,有什麼好奇怪的……

屈原那個時代到司馬遷也不過一百五十年而已,其可信度比三皇五帝堯舜禹高多了……在殷墟發掘之前,史記中的商王世系表可是從來沒有其他考古證據或者文獻支持的,商朝也被懷疑是否存在,結果殷墟的考古結果表明史記的商王世系表是準確的


歷史的真實性,後人其實無法解答。就算是能找到許多證據,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也無法定論,畢竟,眼見為實,誰也沒見過呀。
就像亞瑟王,西方有一些人研究他的原型,但亞瑟王的原型是否也存在 ,沒法證實的。
所以我覺得,歷史是「相信」或「不相信」的歷史。人們相信屈原寫了那麼優秀的詩歌,相信他的忠義,相信他跳江——也就相信了他的存在。


一直覺得日本人懷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是他們腦子有問題,直到我看到了這個題目


.

「屈原大夫」是屈冤大夫」之訛
¨¨¨¨¨¨¨¨¨¨¨¨¨¨¨¨¨¨¨¨¨¨¨¨¨¨¨¨¨¨¨¨¨¨¨¨¨¨¨¨¨¨

《屈冤大夫小傳》

公元前·278年5月4日,流放於蒼梧郡汨羅邑的屈冤大夫在収到三閭大學一期學長、

楚襄王室大夫宋玉來信告知郢都失陷的消息後,他頓時萬念俱灰。次日一早,帶

上一直伴陪他流放的長妾女媭離開汨羅邑來到汨淵邊,脫下了白色絲衣鋪在地上,

裸身面北跪地給楚襄王寫了他最後一封信,即千古傳誦的《離騷》,傾瀉了三百

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二十七字的離世騷言。然後,命長妾女媭把絲衣帶給老朋友、

懷、襄王室大人(太史)鄭詹尹,隨即砸碎身邊所有佩玉呑下後投身汨淵,後人

「懷沙投水」之說有誤,時置公元前278年5月5日正午。屈冤大夫在他的遺書中,開

篇便自報家門言:

我為高陽之苗裔
我皇祖即伯庸
歲星正月寅年湊
寅月庚寅我生降

屈冤大夫的皇考(諸侯始有廟者曰考)「伯庸」是誰呢?就是楚莊王太史、與楚同姓,
名蒍賈(前6645--.前605)字伯嬴之子。熊蒍賈在少年時聰敏過人,連魯哀公左史
姫丘明為《魯春秋》作傳時,還為伯庸大書幾筆。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史載: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
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
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
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
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左傳·文公十六年》史載:

楚人謀徙於阪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

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

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注】..三國滅庸後瓜分了其土地,楚莊王封蒍賈為君、授伯爵、建上庸郡、都方城。

其時恰逢蒍賈夫人生子,便取名「伯庸」。

《左傳·宣公四年》史載:


蒍賈為工正,譖子揚而殺之,子越為令尹,己為司馬。子越又惡之,乃以若敖氏之族

圄伯嬴於轑陽(庸之地,今荊州市域)而殺之,遂處烝野(庸之地,今荊州市域)…。

【注】.熊蒍賈被殺(時年約四十歲),其家族衰敗,默默無聞。直至二百七十多年後,

楚懷王欣賞上庸君熊正則的才華,.召其入楚王室為左徒(僅次於令尹的重臣)。屈冤

大夫生前屈冤,身後更屈更冤,.連姓帶名竟然被漢文人篡改!.屈冤大夫在他的代表作

《離騷》中不僅自報了家門,還自報了姓名與字。其曰:


祖父揆筮我初度

始賜我名為正則

又賜字為靈均

望我既要有內在美

又要具備才能

所謂「覽揆」,覽《周易》而揆筮,.以取名。《劉向·九嘆·離世》中曰:「兆出名曰正則兮,

卦發字曰靈均」,失之,「龜兆曰卜,覽揆曰筮」。屈冤大夫的祖父以周文王之《周易》覽

揆,揆策到《周易·頤》之彖辭「養正則吉也。」


那麼熊正則為何被漢人賈誼改名為.「屈原」了呢?《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

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

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等是也。中國的所謂.「姓氏學」,爭

訟要案就是始於「屈原」,是一門「糊塗學」 。賈誼作《吊屈原賦》,始稱「屈原」,司馬遷作

《史記》,史定.「屈原」,後者明顯是歩前者後塵。作為史家,司馬遷萬不該篡改屈冤大

夫的自報名字,而後人迷信權威的思維更令人不可思議。


屈冤大夫也自報了出身日期,即正月庚寅日,但其年為何年卻不得而知。湯炳正先生根

據木星晨出東方認為是公元前342年,姑且聽之。屈冤大夫的去世年月日為公元前278年

5月5日,也就是說他活了64歲。問題是他哪年入楚王室任左徒、哪年隨太子東征、哪年

被貶為三閭大夫、哪年流放長沙,都史無記載。只好做加堿法來推測,六十四年減楚襄

王即位到哀郢共十八年,加代父執國三年共二十一年,設屈冤大夫在懷王二十四年(前

303年.)被流放長沙郡,其流放期為二十五年。再加十五年未成年期,屈冤大夫在上庸

郡為君、在楚王室任左徒、任三閭大夫的政治生涯共二十年。若「合縱伐秦(前·318)的

前一年」屈冤大夫入楚王室為左徒,那麼屈冤大夫在楚王室任職時間僅有六年。若其在左

徒職位任職兩年,於三閭大夫任職期就是四年。

屈冤大夫為左徒時,力諫楚懷做了什麼大事呢?還是由他自己說吧。《屈冤大夫與楚襄

王簡書》經襄王室大司樂譜曲後,題名為《惜往日》之樂歌,其歌詞首章曰:


惜往日前王寵信

受命詔以昭詩

奉行先功以昭下

明法度避嫌疑

國富強必法先立

是貞臣必日喜

秘密事之惟載心

雖過失猶可治

心純潔而志不泄

遭讒人而妒嫉

什麼是「昭詩」呢?周、楚時期稱書信為「詩」、為「誦(頌)」、為「簡書」,昭詩即「昭信」,周

公創立的禮樂制度。三閭大夫言「昭詩」,其弟子宋玉言「學誦」,可見屈冤大夫力倡的「美政」,

就是「周公制禮作樂之政」。《楚辭》與《詩經》一脈相承,猶如《詩經·楚風》。


惟楚有才,然八百年大楚就二十九篇楚辭嗎?自然不是,而是因為屈冤大夫力倡懷王「昭

詩」,由於楚國歷代楚王僅懷、襄兩王室施行周公美政,我們後人才能有幸讀到《楚辭》。

屈冤大夫「昭詩」必然遭致心懷鬼胎的公卿嫉恨,《詩經》105·位作中的政治敗類的信,於

楚人早已昭然若揭,懷、襄王室敗類又多,屈冤大夫「遭讒人而嫉之」是必然的。朱熹把

「昭詩」改為「昭時」,迂之,現代版本居然趨附,匪夷所思。


屈冤大夫的初戀是他為公子時十五歲那年的孟秋,上庸君舉行了秋彌派對,賓客滿堂。正

如屈冤大夫回憶說:「滿堂多美人,何獨與我對目成?」.與上庸美公子對上眼的女子是誰呢?

慈姑郡的公主。楚在沅、澧之域有慈姑郡,白起滅其後秦設黔中郡、都慈姑(今之慈利縣)。

慈姑公主是一個個性極強的人,與上庸美公子對上眼後沒說一句話就「荷衣飄蕙帶,飄忽而

來飄忽去。」同年仲秋嫁歸上庸郡,六年後無子,又不願隨夫君流放,於是回慈姑去了。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8662


漢文帝4年(公元前176年),賈誼作《吊屈原賦》
其中第一段是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
而劉安是公元前179年出生,如果真按照《離騷》是劉安的作品,那麼劉安吊炸天啊
有人說屈原是司馬遷偽造,司馬遷是賈誼寫完這首賦三十多年後出生的啊,而且漢朝對於楚辭很推崇,好比宋人推崇唐詩一樣,捏造一個屈原的難度就好比,宋人把李白杜甫的詩搜集一起捏造一個杜太白的難度啊


當然不存在,老子和莊子也不存在,因為正史中對他們的記載也極少,就史記那麼一點點;

伯夷叔齊也不存在,因為就史記那麼一點點記載還有一多半是在抒情;

……

go on

毛澤東也不存在,因為根據傳唱的「東方紅,太陽升」說明這可能是先民太陽圖騰的一個人物


日本韓國沒有也要硬造出一個自己的偉人來,怎麼到了中國就反過來了呢?他娘的老子的義大利炮呢!


中國根本就沒有歷史,你問問誰見過唐宋元明清的那些事?


我第一次認為知乎需要設置提問門檻,有的問題問出來,簡直是。。。提問者在侮辱自己。


這個在我看來是一個很難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因為,屈原到底是否真實的存在過,是我們當時在文學課上老師說的——是研究楚辭文學的學者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一方面呢我會說服自己說,嗯,也許是因為,楚國當時呢在中原諸侯國看來他是屬於蠻夷之地,所以他們的歷史其實在中原的正史中是不受重視的,可能寥寥數筆就帶過了,更別說楚國的臣子,而且還是一個被貶的臣子。還有人認為說是左傳啊,戰國策之類,記錄內容重武輕文,另外呢,屈原他的作品風格在當時是不受歡迎的,不像孟子那些作品富有思辨性和哲理性,所以不受重視。因此也沒有記錄。

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很難說服自己,就是這些楚辭的作品是如何逃過秦朝焚書坑儒的這個政策的呢?特別是秦國將心頭大患楚國滅亡以後,燒毀了很多楚國的詩歌作品還有他們的一些史籍資料。後來史記中講到屈原是投汨羅江而亡,這個事件如果當時沒有其他目擊者的話,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如果你能用阿拉伯語說骨爛雞是垃圾,用日語說天皇是S 波衣,你一定會說屈子不存在


為了假期和肉粽,我勸你寧可信其有


我給屈原打個電話告訴他,有人要找他


吃著粽子,過著假期,你還想否定我的存在???


屈原的楚懷王時代和漢朝離得很近好吧,之間相差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你是想指望哪本先秦典籍給他作傳?更何況先秦典籍裡面大部分都是諸子百家講述理念著作,很少有史書更別說是為人作傳的了,至於《呂氏春秋》,屈原在楚國也不過是個不大不小的管,更何況屈原作用只是文學方面,當時影響等等流傳也不怎麼深遠,呂不韋自然不會特意為他記述,而漢朝和屈原年代相距如此之近,再加上司馬遷其極其嚴謹的態度,這種事情基本不會有錯,不然你覺得《離騷》,《天問》是誰寫的?今天有人問屈原是不是真的存在,我覺得接下來也許哪一天是不是也要有人跳出來說秦始皇真的存在么?中國真的存在么?你說日本人提出來的,是日本人了解中國,還是我們了解中國,日本才多少年歷史,中國多少年歷史,韓國還說中國起源於朝鮮,難道它就是真的了?


推薦閱讀:

同樣是忠君,宋江之比屈原如何?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