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李白,杜甫的詩歌水平是可以通過勤奮達到的嗎?
有人說杜甫和李白都是偉大的詩人,但是可以通過勤奮達到杜甫的水平,而李白是不可學的,因為他是天才詩人。是這樣的嗎?
杜甫確實勤奮。但他跟李白一樣,也是個天才。只是兩人性情差別太大,故而詩風迥異。
想要學習杜詩的高超寫作技巧,是可行的;想要通過努力達到他那樣的水平,這肯定是一個比中國夢更大的夢。不,這只是給你一種杜詩好學的錯覺。
相比詩仙的九天攬月高不可攀,詩聖更像是凌絕頂覽眾山站在高處的凡人。
上天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所以爬山是可能的……吧?
然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麼多年這麼多人學杜詩,可杜甫依舊是那麼一個。有句話叫望山跑死馬。
杜甫就是給你這種感覺。
你站著看的時候覺得自己只要向這個方向走就能走到。
等你快馬加鞭跑了兩年你才發現,我擦怎麼還是這麼遠?
這TM再跑一百年也到不了啊……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再次聚焦的時候,大概會有應運而出的人吧。不過,希望很小。
諸子百家的井噴與大唐詩人的井噴也是一樣的。可遇不可求。
可以和李杜擁有同樣的天賦,讀同樣的書,付出同樣的努力,但是卻沒有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朋友,同樣的遭遇。
不只是只有自己先天與後天的原因,還有身邊的一切因由。
人不能脫離世界的,千萬里之外有人如己者,境遇不如己,千萬年之中有人如己者,時運不如己。
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小者如此,不可同時。一日一月一山一河,大者如此,不能全等。
朱汗漫散千金,足勇力,三年得屠龍之技,方是時也,世無龍,何以功其屠龍之事也。無能也。
可以,也不可以。可以,歷來學杜的詩人,自然有名家,自然有局部的對杜甫的超越。不可以,因為杜甫只有杜甫一個,今天杜甫再世,也將不再是原來的杜甫。文學史是積累的,但文學是特殊的。
從經驗的角度看,杜甫至今也是冠絕古今的詩聖。古今努力的詩人眾多,杜詩又是被方家研究最徹底,被立為典範而經受了千年挑戰的範式,可至今有一人被懂詩的人拿出來與杜甫等量齊觀嗎?沒有吧。李白倒是還有陸遊這樣的「小李白」可以拿來比賦。而「小杜甫」之名空缺(杜牧是小杜,並非小杜甫)
實際從詩歌演進的角度,李白是更容易通過模擬和學習而接近的一位。李白的詩風,丰神俊逸,神氣足完。但是整體風貌,句法,章法以及構思上不脫漢樂府和建安文學的軌道。之所以他的風格給人一種難以模擬之感,是其在通過想像力,誇張,極度的情緒化對建安風骨進行一次「催化」的過程中,大部分人耽於常識,而被其情感的釋放方式驚訝到了。誠然,這種稟賦是很難通過學習和模擬就運用自如的,但是李白在詩歌語言藝術上並未突破漢魏散文化語言的藩籬,讀讀古詩十九首,燕歌行等作品,就是內斂化的李白,放進李太白全集毫無違和感。所以一旦在精神格局上接近李白,剩下所需克服的技術性障礙其實不多。
而杜甫呢,即使一個詩人在整體精神氣質整體上也接近深沉博大,所謂沉鬱。並天授其如杜甫的敏感,體察幽微的稟賦。他也只不過是擁有了接近杜甫的「情商」而已。杜甫對詩歌語言的藝術性技術性上的貢獻,仍然是橫亘在詩人們面前的一條天譴。接近杜甫,詩人需要在「智商」上沖的值,甚至比秉承建安文風的李白更多。當然了,後人評論時歷史的進程已經發生改變,因為他們有了杜甫。可即使站在了青藏高原之上,珠穆朗瑪也依然是不可登臨的終極。杜甫以後,許多詩人完全套用秋興八首登高等作品的韻律作詩,這些作品大多做作而局促。顯然不是他們學杜不用力,而其中也不乏大格局的人物,因而精神稟賦應該也不低,卻仍然難以企及,只能說杜詩語言的精妙,並不是不明所以的單純模仿可以達到的。
所以後人有評論:唐人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
本來對杜詩語言藝術進行一點全面陳述,大概是論證老杜詩歌語言的技藝難以企及,並非刻苦學習就能達到的必要工作。不過這個工作量實在是太大。先舉一例吧,以後有空再行補充。
有關疊字的運用
疊字的運用很早,在詩歌中,主要用來模擬一些流利輕盈的意向。諸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漠漠水田飛白鷺,櫻櫻夏木囀黃鸝」……。杜甫也大量運用這種最簡單的疊字方式,不過方式及其靈活。他尤其偏愛用這類疊字修飾動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或者乾脆直接動詞疊用,「興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這其實已經蘊含了某種進化,因為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居於核心地位,不可省略。古人作詩,常常為了一個動詞而殫精竭慮,所謂「推敲」。疊字用於動詞,很容易削弱動詞的分量,因此這種運用需擔風險。不過杜甫敏銳無比,體悟到了「深深」「款款」與「穿花蛺蝶」「點水蜻蜓」,「蕭蕭」「滾滾」與「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的聯動才是詩意的核心。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給動詞增重,「泛泛」「飛飛」,動詞連用,本來是過猶不及,卻恰到好處的體現了一種單調無聊的情緒。
以上只是老杜疊字技法最簡單的一種施展方式。杜甫對於漢語尤其是聲律方面無與倫比的領悟力使得他晚年能隨心所欲地運用韻律來表達情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快意得力於杜甫極速插入大量場景。而這尾聯除了場景豐富以外,韻律是重要助力。而疊字則是首功,當然這裡的疊字技巧更隱蔽「峽峽」「襄向」「陽陽」。不但疊字已經拆開,而且轉了韻。這種方式完美體現一種律動,帶來輕快之感。傳統唐人到結尾既受制於語言表現力,也局限於時代的審美趣味,這種題材往往是悠揚舒緩地結尾。自然有一派風流蘊藉,但是就表現「輕快」而言,多場景的連續插入,反覆堆疊近音字來營造律動,肯定更充分。這也是杜詩為何比起前人來,「現代性」的元素更多,杜詩用語言本身來充分地表達一種情緒,而非藉由思想。再如秋興八首中「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這裡的疊字乃是兩句首尾相疊,「振征」,這種拗變了的疊字方式,將金鼓的轟鳴跳動的音效巧妙表達,同時消解了對仗的刻意感。這些技巧靠讀書大概能有意識地使用,可「合理」地運用則多賴天賦異稟了。
以上只是對杜甫的疊字技巧這的一點作的一點分析,已經看出杜甫的語言是突破了許多又創造了許多的。這還僅僅是杜詩中一個小點,考慮到杜甫從題材章法句法各個方面全方位突破前人,而搭建起一座氣象森嚴的詩歌巨廈,我們後人按圖索驥都覺得深不見底,一時難窺全貌,甚至晚年某些詩作開始呈現出現代詩的特徵。其藝術天賦又怎可能是靠用功能接近的。
李杜可學和不可學,就像是爬山,實際是相同高度的山,不可爬是因為它陡峭,可爬是因為它廣大。
天下幾人學杜甫,誰能得其皮和骨,連白居易李商隱這種天才都只能學到他的一個方面。
集大成者,繼往開來,你覺得後世還會有么。
後世無數詩家評話已經說的非常確切了
李杜非不可學也,蓋窮世經年亦難得其二三情味也。然學太白不成,唯留狂誕;學長吉不成,徒剩險詭。而學少陵不成,尚可得其工密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望岳》是杜甫24歲時寫的。
誰敢說杜甫不是天才?
千百年來,學杜者數不勝數,不乏時局比杜更混亂者,不乏作詩比杜更勤奮者,不乏經歷比杜更不幸者。請問誰達到杜的成就了?
杜之可貴不僅在於詩本身的優秀,還在於他詩中所傳達出的諸多更深層次的東西。
對待詩他認為是自己的本職,力求做到最好。對朋友真誠相待。對妻子,他相敬如賓,疼愛呵護。對民眾,他悲天憫人,同情他們的遭遇,但是他自己的遭遇也並不是很好。對國家,他竭盡所能,奉獻一生,他有能過上好日子的機會,他有能安享晚年的機會,但是他還是想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些精神才是杜詩的精髓。詩言志,詩並不是只看文本,只看文本杜確實不一定比太白要強,但是杜詩所表達出來的思想絕對比太白要複雜而且強烈的多。
對於那種看杜詩只看文字本身的,你們還是別來糟蹋杜詩了。
我就問一句,有誰能在貧病交加,國破家亡之際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靠學能學得來的嗎?
嘖,剛好寫了一篇小文,或許可以回答。自推一個。
http://zhuanlan.zhihu.com/p/23051858
————————————————
想了想還是正面回答一下:
通過學習達到杜甫的水平,可能嗎?
可能。
這個人就是李商隱。
即使在最推崇杜甫的宋朝,也普遍認為李商隱學杜甫有成,有些句子足以比肩杜甫高處而無愧。
江海十年客,乾坤百戰場。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杜甫也不過如此了。
而這些句子,卻還不是李商隱的本色顯現。他的無題詩才是。
你想多了。愛迪生說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天賦,但後者遠比前者重要。因為沒有後者,前者只能是一盤散沙。
天才不願蹈襲前人,所以會努力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而你見到的是結果,不是原因。
以前我和你有一樣的疑惑,總覺得李白是天賦異稟,而杜甫只是特別努力、勤學苦練,壽命又比較長,所以才能留下這麼多詩作。年幼無知的我甚至曾拿這兩個人和莫扎特/貝多芬做類比,感嘆李/莫的才華橫溢和杜/貝的勤奮努力。現在看來,當年那個自以為讀書不少的我實在可笑。
事實上,杜甫也是個千年一遇的天才。只是一來,他個性沉穩內斂,不像李白那麼張狂,所以詩作本身似乎不是那麼隨性,雕琢的痕迹更多。二來,李白生活在盛唐,自然有資格狂傲;而比李白小了十幾歲的杜甫,見證了唐朝的衰落和動亂,心情抑鬱也在所難免。這些經歷直接影響了他們兩人的詩風。
拿杜甫的《望岳》來講。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寫於杜甫四處遊歷至泰山的時候。
首句問:「泰山是怎樣的?」 此時的作者尚在齊魯地域之外,就已經看到了泰山上的樹木,暗示此山的高大。
次句,作者已然到了山腳下,看到了山的向陽和背陽兩面不同的風光,鍾靈毓秀,感嘆造物之神奇。陽光能把山分為兩面的話,也就意味著時候尚早,陽光是斜著照射過來的。這是作者大清早開始爬山的情景。
第三句,作者爬山過半,見到山中雲氣繚繞,心情澎湃;瞪大眼睛可以看見鳥兒已經歸巢了,暗示此時已是傍晚。
末句是作者的想像和鴻志,即便天色已晚,詩人仍然希望繼續攀登,站上巔峰。
全詩沒有一個字直接描寫這座山有如何高大如何美妙,也沒有像報流水賬那樣把自己旅遊的經歷記敘下來;但我這個讀者彷彿能跟著詩人的腳步,大老遠趕去泰山旅遊,在投宿的客棧就跟小二打聽這個景點好不好玩;終於到了山前,為了爬山特地起了個大早;最後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爬山、望景,即便還沒登上山頂,就已經心情激動,感覺不虛此行了。
全詩語言本身非常通俗(「夫何如」、「會當」都相當口語化),又不失優雅凝練。移步換景,引領讀者身臨其境。詩人的筆力可見一斑。事實上,這首詩的首句和末句也的確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古今各種評論家都對此讚不絕口。
而杜甫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只是個24歲的年輕人! 退一萬步講,知乎大V和微博段子手們,抖的機靈和創造的段子的流傳面遠遠比不上杜詩,而他們寫出最著名段子的平均年齡應當是遠遠超過了24歲的青年杜甫。
所以,杜甫「詩聖」的稱號當之無愧。並非如此,杜甫天賦異稟,祖父杜審言更是律詩最早的高手高手高高手,杜甫曾言道「文章吾家事」。可見杜甫對自己的自信了。
勤奮很重要,但是勤奮也不見得能彌補天賦。
比如乾隆老爺,一輩子寫了四萬多首詩,曾經五天就寫出七十多首,就好像你每天都刻苦寫文章一樣,這應該算勤奮了吧,可是呢,目前沒有一個人說他是詩人,四萬首詩,都被當做打油詩。
所以,杜甫有天賦,而且天賦異稟。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如果老杜的水平可以通過苦學達到,那麼千年下來學杜詩者不知凡幾,為何從沒有一個人能達到這種水平?
這種問題可以直接舉報嗎?
作詩講「窮而後工」。杜甫云:「文章憎命達」。現代人豐衣足食,安逸享樂,別說寫出李杜的詩,就連吟誦他們的詩都顯得無病呻吟,嬌柔造作。
怎麼說呢,
李白的詩是:時空隧道理論上是存在的
杜甫的詩是:xx星系距地球199億光年
一個看起來不可捉摸,一個看起來有跡可循,但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差不多。
不可能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是並列啊……講真文學這東西還是要靠天賦。二十多歲的王勃寫《滕王閣序》(一說14歲),張愛玲23歲寫《傾城之戀》,文壇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天賦異稟,老天爺賞這口飯吃。
推薦閱讀:
※除了元稹的《茶》外,古代還有什麼很美或者有趣的的寶塔詩?
※魯迅的詩歌水平如何?地位如何?
※杜甫「詩聖」的美譽應該怎樣理解?
※你有哪些把玩已久的摘句與集句?
※龔自珍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