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自媒體巨額融資,這筆錢他們是如何使用的?
這一年來,巨額融資的自媒體非常多,比如餐飲老闆內參融資2000萬,政商內參融資上千萬,以及最近融資1200萬的papi醬。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自媒體,主要的成本不過是內容運營,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融這麼多錢,又該如何使用?
大部分自媒體的融資額都在千萬級別甚至是小千萬級別,包括:papi醬、二混子、李老鼠、軍武次位面等等。當然,也有融資額度超過億元的,但鳳毛麟角,比如:以自媒體內容製作起家但是全面轉向平台的羅輯思維,或者廣告日進斗金且轉向電商平台的一條。這兩家估值都超過10億人民幣。總體來說,大部分自媒體融資額都在千萬級別,按照某位答主的標準,都不是大錢,也就是在北京買套房子升級下攝影棚。當然這只是玩笑話,投資人不會讓創業者這麼任性的。
介於這號稱「巨額」的投資款並不多,主要花在擴充人員和加強運營這兩大部分。
擴充人員
大部分自媒體都是1-2個人的小作坊起家,依靠一段時間內持續產出高質量內容而爆紅。然而,自媒體最大的挑戰就是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優質內容(作為在知乎上長期產出不撕逼不爆照內容而拉粉的內容創作者,特別能夠理解這種挑戰)。特別是在資本進入之後,要求肯定是在原因基礎上的加速發展。因此自媒體就需要擴充各類人員。
內容人員。製作內容如同小學應用題中放水進水的池子,只出不進的水池遲早要被掏空。所以大部分自媒體,在融資前都是創始人全棧製作內容,在融資後都會把內容創作的部分工作外包出去,通過招聘專業人士加入團隊來完成,而自己只負責內容製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二混子的畫風、樊登的聲音、羅胖的臉、李老鼠的嘻哈主持風等等。經典的案例就是好幾個讀書大IP,到中後期都是有一個團隊幫著主IP人物(一般是創始人)策劃、選題、讀書和輸出核心內容,主IP人物負責錄製節目就好了。特別是一些自媒體要擴充內容形式。比如從文字到媒體的目前汽車圈第一自媒體 @李老鼠,在拿到融資之後就需要花錢雇視頻製作方面的專業人才來彌補短板。話說李老鼠的FMC目前已經是汽車類中點播量最大的視頻節目,很難想像以文字起家的他如何完成從二手車到整個汽車界的逆襲。
運營人員。拿到投資後完成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轉變,內容輸出可能要覆蓋多個平台:公眾號、知乎、頭條、微博以及各個視頻平台等等,同時伴隨而來的還有精細化運營(包括:內容同步、流量提升等等)。找幾個運營人員來做,在所難免。
商務人員。拿到投資之後,變現自然提上議程,自媒體大部分還是靠接廣告變現,這部分的商務人員自然必不可少。
其他人員。至於人財行自不必說,如果還要往平台轉型或者知識付費,就需要引入產品技術人員來做定製化的開發。
加強運營
這方面最普遍的就是內容製作費用飆升:從文字到視頻,從手機瞎拍到專業設備多鏡頭及後期製作,哪一樣都需要錢。像李老鼠搞FMC那樣的,更是燒錢,每一集還要花上十萬去買車和改裝,這些費用在節目播出後必然打水漂,因為改裝後的車是上不了路的,被交警攆得雞飛狗跳,據說有一次碰見一個是李老鼠粉絲的交警,才沒有被罰款。
內容製作只是第一步,要想進一步拉升數字,還要做流量或者用戶的運營,購買流量以及用戶活動自然都是免不了的,這部分錢花起來可真是嗖嗖的。
至於其他運營費用,比如員工福利、辦公場地以及適時的宣傳和PR,自然也是免不了。
綜上所述,雜七雜八加起來,小几千萬真是花不了多久。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第一實際上錢不是給了自媒體,是給了運維這個賬號的公司。
這種手握自媒體的公司一般都是傳播/傳媒/廣告公司,都有直接的生存壓力。
我以前自己公司有個二十萬人左右的自媒體賬號,每年盈利和基礎運維費用幾乎就是齊平的,最早第一步做到一萬人的時候就一個工作人員,更新內容就是了。
然後跨入到3萬人~5萬人這個階段的時候,就不行了,因為第一要做一些廣告收入來補貼這個項目,第二個內容不好掉粉很厲害,有段時間增粉和掉粉幾乎差不多。這時候又上了個編輯。
這個階段還有個投資前面幾位沒說,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技術支持,微信公眾號到了一定的量級幾乎都需要後台支持了,什麼小豬、微盟、微擎,主要是完成一些諸如菜單、討論區、投票、遊戲等等額外功能。
等這個號過了十萬人,奔到二十萬開外的時候,人員又需要增加了,因為我們的號是個活動類的公眾號,所以特彆強調這些插件和後台的開發,加上運維壓力,這個項目由一個人打理變成了一組人,我乾脆批了個部門出來,大體上由以下組成:
1,該項目負責人,負責整體運維這個項目,因為公司會同時開很多項目(很多公眾號的擁有者也是,一家下面各種號,比如冷兔系列、我們愛聽冷笑話、搞笑GIF什麼什麼,一家下面好多號,這時候基本都有個主要負責人),所以有人要管這一攤。
2,內容專員,一般就是1~2,我們不是那種主要靠優質內容的微信號,如果是那種的話,我估計4~6人也不誇張,我們美工是在我公司平面部門調的,按工單算,如果不是我這種綜合類的傳媒公司,一般還要自己養個美工。
3,運營專員,2~3位,這個不必說,拉營收的,跑關係,微信大V自己有圈子,需要參與圈子組成的聯盟來拉廣告(微信實際上最多的是各類行業號,一般投精準行業的多),而且行業內內有較為穩定的刊例價(我們那時候大概萬人/400),大家都咬死這個價格,成為攻守同盟,穩住市場。
4,技術專員,負責技術支持和維護,插件更改等等,這個實際上後期還增加了倆人,因為投票類活動或者人數達到一定量級後,對技術要求(包括帶寬、安全等)都是等比例增加的,很多活動人多了(幾十萬)後台很容易崩,要額外的帶寬預算等等,這個前期沒料到,吃了很多虧,中間還遷移了一次伺服器,還碰到投票時的流量攻擊,刷票等,因為活動不停,又買了很久的高防伺服器,這個投入也不小。比如高防很多都是8000一個月,一年十萬沒有了,ios相關的程序員目前年薪10+很正常,這些人力成本很隱性,但都是實際支出
大體上是每月佔用六人力左右。
還有其他一些雜項費用就不說了,搞活動每次都要出禮品、紅包、禮物等等,這又是一筆開銷。
比如領紅包活動,每天都是幾千幾千的燒,活動多了一個月燒進去多少都不一定。
剩下的,辦公場地和辦公費用等等就不說了。
總體來說運維壓力一年在五十萬上下。
當時基本上就是盈利和運維持平,壓力一直很大,因為我們立足山東(我公司山東的),大一些的企業思想比較陳舊,不愛在這種自媒體投資,所以一直疲於奔命,加上踩了幾次騰訊的紅線(違規關注、分享、吸粉活動等),後期運維情況並不好,止步在二十多萬,沒再有起色,加上當時我們的推廣和活動主陣地上選擇失誤(我們把陣地放在了微信推出的微社區,但是後來微信一刀切,停止了微社區更新,對我們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迫不得己我們只好自己的技術給微社區迭代,但是效果極差,逐漸穩不住情況,我又不懂這方面技術,插不上手,那段時間我就睡在辦公室,眼巴巴看著幾個技術給我們號續命),後來開始走下坡路,漸漸入不敷出需要其它部門補貼這個部門,公司內部就不平衡了,股東會上會討論,後續這個項目打包賣給了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項目經理,算是止損了。
所以管窺一斑,如果是百萬大V號,說真的真是需要一群人去做,如果需要篇篇十萬+,那一個月光人工和技術費用十萬都不算多,一年人工一百五十、二百萬很正常,辦公經費再追個一百也不算多(北京寫字間遍地8塊12,一年辦公室租賃大百十萬的有的是啊),一年合計合計二三百,一千萬不過是兩三年的運維成本罷了。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啊。1 題主本身的假設就是錯的,純粹的自媒體(也就是和創始人本人的創作或形象重度相關的),沒有一個獲得所謂「巨額融資」
2 大部分自媒體根本是做不大的,其價值可以類比一本紙媒的雜誌,廣告幾乎成為唯一的盈利模式。雖然凈利潤率可以做到很高,但收入始終有限。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應領域廣告預算多的自媒體自然賺錢多,比如汽車自媒體號,時尚服飾奢侈品自媒體號,或者電影自媒體號等。這類大號能比較快做到幾百萬上千萬的利潤,但再往上是做不大的
3 大部分自媒體雖然做不大,但做到頭部的話,確實很容易來錢的,前面說的幾個領域,自己每年賺幾百萬的大號,我想不出有什麼融資的必要,融資幹嘛?好,即使融資,就一個媒體而言,不給什麼高的P/E,一點也不值
4 自媒體要做大,有幾個方向,也只有向這幾個方向發展的自媒體才可能需要融資。第一是加大深度延伸到實體電商變現,這個難度非常大,至今沒看到成功的,因為媒體人和電商人基因差別太大;第二是橫向擴展變成自媒體集團,下面搞一堆自媒體號來接廣告,以突破營收瓶頸,這種做法類似於紙媒時代搞一堆雜誌,搞得好還能打包上市,個人覺得這種沒什麼意思,比較笨;第三是在自媒體中孵化出自有IP,後面通過文娛遊戲界來進行IP變現;第四是平台化,做個自媒體界的淘寶,給其他自媒體提供運營平台,幫它們導流。題主問融資怎麼用,只能往上面幾個方向用
5 總體來說,上面的幾個方向還沒有能算成功的。只有邏輯思維算是在平台化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自媒體能否在萬舸爭流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運營團隊和leader的內才、謀略和方向。有了投資,小舟才能成為戰艦,會有更優秀的團隊和更精彩的內容。比如papi醬獲得融資,不僅僅是個網紅的概念了。我 預料會有更多的吸引眼球的視頻內容,也會有更多的推廣,吸納更多的用戶。
瀉藥。
自媒體是靠內容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及其壁壘都在內容的質量和數量上,因為很多自媒體都是同質化競爭,即便是papi醬這樣現象級的爆款IP,如果不能持續推陳出新,一陣風一樣過去就沒了。
當然,在他們最火爆的時候高估值融一大筆錢也是最合理的選擇。
那麼融資之後怎麼用?我覺得大致分成兩部分:內延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實際上任何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作,都是這兩樣。。。)
1.內延式發展。
1)建立更專業的團隊,而不是papi醬單打獨鬥。一個10人的精悍小團隊,一年行政、人力成本150w妥妥的,如果是資深的創意型人才、撰稿人,那可以上浮到250w-300w。
2)商業化需要提升節目製作水平,現在papi醬的短視頻是原生態的,如果包裝起來,每期的製作成本都會上去——當然,包裝起來的傳播效果是否有現在的好,我真不知道。。。
3)商業化需要提高節目的產量,不定期的產出要變成流水線的定期節目,這也是一個需要更多資源投入的過程。
上述兩條,成本可大可小,不過總體上,只做室內單人吐槽節目,成本很低。如果形式變化,成本可能達到幾萬-十幾萬一期——幾萬一期的綜藝節目已經很好了。。。康熙來了一起製作費也就幾萬。
2.外延式發展。1)可以網羅一批有潛力的網紅IP到旗下。
2)直接收購兼并一些同類型的工作室,把競爭對手消滅在搖籃里。
謝邀。
財務流水,基礎運營成本。估值評測。
這三個因素決定融資數字的大小。
話題引流到轉化率到消費,其過程看起來簡單,但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存在。
自媒體運營是要投入和維護的。越專業投入成本越高。
自媒體融資後就肯定是平台化運作。從一個人發展到多個人,從單一產業發展多元產業。
同時還要發展多個部門和準備基本的辦公設施和辦公環境。
這種規模去運營沒辦法保證在一年內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的。所以你必須融資能夠運營5-10年的硬性成本。基本上怎麼算都是超過1000萬。
舉例:一個人5000工資/月。我們起步招10個人好了。一個月就是5萬,一年就是60萬,堅持10年,就需要600萬。這個費用還沒算房租、裝修、水電、基本的辦公設置和電腦那些。你更不要說什麼推廣費用和公關費用那些了……所以?融資1200萬的papi醬壓力其實很大的。
做平台運營最低標準應該是2000萬起步,消耗5-10年去培養一批人是有很大風險的。
papi醬會玩,不代表她有培養和做平台的能力。所以招聘人才和培養人才的難度就是最大的風險。
花錢還不容易么?不好花給我,順帶幫你平帳。估值壹千萬,實際到手約貳百萬,外聘專家顧問一人——我,全年費用給你八折,每年肆拾萬好了,預付三年百貳十萬就沒了。剩下捌拾壹,咱合計合計,去外埠調個研,計劃三個月左右。目的地凱賓斯基,隨便開兩個大套間,賬單房費按3,000/間夜起算,這是折扣價。私下找個有協議的旅行服務商勾兌勾兌,回頭給投資方堵口費,齊活兒。
看來這種企業,用於洗錢,還是可以的。就是現金流小有不爽,略費勁兒,忍了。
哄抬,隱約勾引。
忍。
再哄。媚眼亂飛。
再忍。
價飆,絲薄透凸。
忍忍忍,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給錢,交貨,成交。
撿漏竊喜,帶回,珍而重之,摩挲觀賞,心頭盤算。
盤算未盡,電閃雷鳴,價崩,對摺賣,再崩,再折,續崩,折,又崩,折,沒完沒了崩,折,崩重複一,折,崩重複二,折,崩似死循環……白送沒人要。
蹦!嘣~,滿腹怒火,踹飛高價購入欲大賺特賺卻太難脫手之看似新石器出土文物實為新世紀大規模工業化製成品且不知道是個啥玩意兒。且受管制。
物湮。
人卒。
因借貸人意外身亡,准予核銷此筆貸出。
此處應奏響一首蒼涼的安魂曲。
破產身亡二貨接盤傻叉竟要求安魂曲?沒門兒,你想得美!
在北京買1套房,升級下拍攝背景。
草花完了
你太小看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了,千萬級在創業界已經不能稱之為巨款了。這年頭,我在三線小城市開個麵包店都至少要一百萬的投資,而一家麵包店,也就能叫個體商戶吧。
大家回答非常精彩!感覺獲取預期高回報是融資機構的基因。具體簡單介紹下Papi醬融資後的一些主要活動。
2016年3月papi醬」獲得3家資金共1200萬投資。
2016年4月papi醬推出視頻廣告貼片拍賣會,上海一家公司以2200萬元拿下了這支視頻廣告。
其運行團隊透露,廣告拍賣所得2200萬的凈收益將悉數捐獻給Papi醬的母校,關注量大幅飆升,但至今捐款落實事宜暫無下文。
拍賣會同時宣布推出獨立運營的開源視頻表情包等內容平台——papitube
2016年4月和5月,papi醬本人成為兩家公司股東,公司註冊資金共約300萬。
2016年6月,papi醬淘寶店「醬心智造」出現,主推T-SHIRT 。
2016年7月,其中一方融資機構已退出。
2017年3月,兩公司融資股份已轉移至另一家公司。
如有補充修改的地方,還望大家一起更新。
高票答案已經說了,我就不補充了。
這巨額融資,說白了,就是投資人的天使投資呀(微信公眾號自關閉事件後已經沒有人投了),看某個自媒體有潛力,前期投資,等它壯大,繼續融資以找到接盤俠;
如何使用:不外乎招聘新鮮血液,擴充設備 ,做策略輸出;
反正不會像有些人想的那樣創始人拿去分分,而是繼續擴大。
因為真的能做到巨額融資的自媒體,不是那麼短視的人;反過來講,短視的人做不大事業,也拿不到融資。
融資之後,繼續未競的事業!
從業人士,公司也是自媒體,目前在全國算小有名氣吧。
之前獲得過某投資公司一千萬的融資,這些錢首先是用來擴大人員,從我來時候的六七個人變成現在的五十多人,負責內容的人員更是一增再增,已經到了二十人的規模,這也是公司最注重的:沒有優質內容 ,其他東西都是空中樓閣。
其次,是用來擴大辦公室,人都多了,肯定需要換一個大地方。
再次,是用來購買各種設備,然後籌拍大電影,因為資金多了,增加了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有了錢去折騰這些之前想要開拓的市場。
最後就是用這些錢來嘗試新事物,包括電商,垂直營銷,網路劇等,於是其實一千萬也沒那麼多……
優秀的自媒體已經相當於一個出色的媒體公司,不排除有一些融資有炒作嫌疑,但是要成就一個出色的媒體公司,還是需要很大的投入和資本的運作,包括策劃,優秀的內容編輯,市場推廣與銷售,合作與併購等等,對於有目標要做大的自媒體公司來說,投入巨大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答一下吧,拿到投資當然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不過興奮期一過,如何花?如何使用這個階段的投資款項讓團隊成功的走到下一輪次,衝擊更高的估值,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創業團隊在拿到融資之後,主要花錢的包括完善團隊配置、稍微提高團隊待遇、加大研發投入、擴展更多渠道PR、獲取更多資源、提升硬體水平等等,另外獲取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值得營銷的事件,好好利用會有不錯的效果。
對於新媒體平台來說,內容的生產是核心,所以大部分自媒體平台在融資以後也會大比例的將錢花到這個上面來。但也不全是,主要看平台特點:你以前寫文稿現在要增加視頻模塊,製作的技術費用就會上來了。以前你自己是個KOL,現在要引進新的KOL,出場費你總得給吧。新的內容產品出來了,你自己雖然有渠道,但是這個不夠吧,花錢買渠道,聯合做個活動,又會花不少。現在的自媒體人工費用也不低,二三線也大5K,大城市翻倍往上走的也不止。
對於大多數新媒體平台來說,見到利潤是很難的,變現方式主要靠廣告的平台比比皆是,而且實際價值就是文字、音頻、視頻,這些內容的價值是用錢很難量化的東西,北大的本科教育費用和一般本科的教育費用其實差別也不大,真的是一字一金的情況真的很少,這個行業的總體凈值也沒有那麼的高,所以出現的融資額大小也不會有太高。
所以錢少人貴,幾百千來萬真的很不耐花。
當然是購買工作室,辦公室,日後無法再產出高質量內容而落寞的時候,賣掉賺一筆收山退休。
我覺得這個可以邀請一下王尼瑪作答 @王尼瑪
招人搞生產+加強運營,提升市場佔有率,一切都是為了增長。
自媒體創業的死亡率也很高,經常有融資之後突然擴張然後累死的。
是的,公司是累死的,產品線太長。
要黑一下某個朋友的話,那就是用途之一是讓公司買了台瑪莎拉蒂。。。
接著你所講的,他們的內容生產成本很低,哪怕是再招些人讓內容更加穩定,成本依然不會很高。
但是,既然是一個項目,最終要投向到市場的,要有更多的人看到內容,這樣未來變現才有更廣的人群基數。所以很多拿到融資的公司的財報里很明確地表明了:錢,最多的就是市場成本。
現在競爭如此激烈,想要脫穎而出,所要付出的市場成本就非常高,這麼來看所謂的巨額融資,也不一定是巨額,可能沒有過多久就在市場營銷上花乾淨了。
推薦閱讀:
※神經蛙與歡樂馬這一系列表情為何如此受歡迎?
※如何給 W3C 組織提關於 Web 標準的建議?
※怎麼看待「我今天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這個小測試?
※如何評價公眾號「不準關注」的作者王大軍?
※心智越成熟的人是否越少「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