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記」偉大在哪裡?


航海小說大概是我最不喜歡的小說題材之一。我不知道出海捕魚的故事能寫出什麼新意,這個題材似乎早已被當代作家拋棄,正像這個職業在今天已被邊緣化。大海上的旅程過於漫長而單調,非航海愛好者幾乎不可能會覺得有趣。另外,船上都是男人,船下都是動物,我作為一個女讀者可以理解他們身上發生的情節,但往往很難將心比心、受到觸動。

讀梅爾維爾出版於1851年的《白鯨記》純粹是因為看了錘哥主演的電影《海洋深處》,慚愧地想到自己作為一個在美國讀了碩士的文學愛好者居然沒讀過這部「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早就聽說此書艱深晦澀,說是小說,其實更像是一本關於鯨魚的百科全書。我很好奇「百科全書一樣的小說」到底是什麼樣,當然也做好了因過於無聊而中途放棄的思想準備。

熟悉我欲揚先抑的習慣的朋友已經可以猜到結局了:我看得手不釋卷、逢人就誇,最後把它列為我最愛的書之一。

一本講述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捕鯨業的書有什麼好看的?

**一個男人和一條魚的故事**

《白鯨記》的情節很簡單:在鯨油的巨大需求催生出歐美國家捕鯨業的年代,一個名叫亞哈的老船長在一次出海時遭遇了一條白色巨鯨,被咬斷了一條腿,從此亞哈執著於在茫茫大海中尋找這條白鯨。別人捕鯨是為了利益,而亞哈捕鯨是為了復仇。最後,亞哈終於找到了白鯨,但在搏鬥中船毀人亡,只剩下一個頭一次出海的少年僥倖存活,給後人講述了這個故事。

幾乎所有對《白鯨記》的介紹都會提及亞哈偏執的追求。這個老人靠鯨魚骨製成的假腿站立在顛簸的甲板上,即使在驚濤駭浪之中都目視前方、從不動搖,這種英雄般的執著令人敬畏,但他為報私仇而不顧全船人的生命、無視船員的提醒和懇求,這種獨斷專行的性格又彷彿把整本書變成了一個政治寓言。

亞哈和白鯨的鬥爭象徵了什麼?作者梅爾維爾顯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有人認為這代表了人對理想的追求,哪怕撞得頭破血流都在努力靠近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有人認為這代表了人類和自然的搏鬥,人類總想征服自然,殊不知自然根本不可征服。有人認為這代表了復仇之心的毀滅性,一個被複仇蒙蔽雙眼的人最終也會變成怪物,他一切美好的品質都會逐漸凋零,甚至將周圍人全都拖進深淵。

還有一種現代的解讀:亞哈無謂的追求可能象徵著作者對捕鯨業的批判,白鯨的襲擊是對人類殺戮的控訴,悲劇的結尾預示著過度捕撈最後將要遭致的報應。

有人在政治事件中尋找隱喻,最典型的例子是小布希的中東戰爭:舉兵橫跨半個地球,為了尋找實際上根本找不到的東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它的大背景是人類對石油永不滿足的慾望,正像百年前的人們對鯨油的貪婪一樣。

亞哈和船員的關係給了我們一點提示。亞哈的船「裴廓德」號似乎是個美好的大集體,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和亞洲人各盡其職、相處融洽,雖然仍有種族歧視,但不至於像陸地上的奴隸制那麼極端。人人都想著多賺點錢早日回家,所以沒有誰敢偷懶,有能力的人則會獲得嘉獎。

但亞哈非理性的追求卻把船員們兄弟般的友好變成了一群人對一個人敢怒不敢言的服從。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無論是一個學校、一個企業,還是一個社區、一個國家,只要有組織的地方,一個領導錯誤的決策加上專橫的性格很有可能把整個集體拖進漩渦。

這一切都只是讀者的猜測。也有可能梅爾維爾沒想這麼多,只是想講一個人追捕鯨魚的探險故事。但他又在書里留下各種線索,比如花大篇幅去寫聖經里約拿和鯨魚的故事,或者一次次在對鯨魚的描寫中插入對政治、歷史和人性的觀察,令人不禁浮想聯翩,又因為找不到標準答案而不得不反覆討論,不同的解讀不一定能反映作者的本意,但一定能折射出讀者自身的觀念。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至今還有人在寫關於《白鯨記》的論文,美國學校還在一遍遍教這本書,而這本書也值得多回味幾次吧。

(順便開個腦洞,梅爾維爾在書中援引了各種關於鯨魚的典故和文藝作品,但唯獨沒有提到關於鯨魚舊稱「leviathan」最著名的作品: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的《利維坦》。但梅爾維爾多次用leviathan一詞指代鯨魚,在開頭的書摘里也引用了《利維坦》的句子,不可能不了解這本書。那麼,為什麼他「故意」遺漏了《利維坦》這本關於威權的書呢?)

**論鯨魚的白色和亞哈的腿**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譯本。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譯本。

如果能看英文原著就不要看中譯本。

不是貶損中文譯者,而是想要準確地翻譯出《白鯨記》幾乎不可能。

想像一下翻譯莎士比亞,再想像一下翻譯《大英百科全書》,最後想像一下翻譯莎士比亞風格的《大英百科全書》,大概就能想像出翻譯《白鯨記》有多難。

這本書最「臭名昭著」的地方,就是它奇特的寫作方式:在捕鯨的情節中插入大段關於鯨魚的動物學資料,再突然轉為舞台劇,一兩個角色走進某個場景開始大段大段的獨白。旁白的身份也令人困惑,前半部分的「我」一直是第一次捕鯨的年輕水手以什馬利,但讀者發現自己的視角開始切換到其他船員和船長亞哈的身上。

換作今天,這本書很有可能被罵思維混亂、結構鬆散、冗長乏味。這本書剛出版時就曾遭遇這種批評。但仔細看書里的語言就可以發現,梅爾維爾的野心不在寫一則有頭有尾、結構工整的小說,而是寫一部莎士比亞筆下那種情感迸發、自由舒暢的詩篇。

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就會明白它的不凡之處。裡面有「早飯」、「上船」、「第一夜」之類的敘事部分,也有「鯨類學」、 「抹香鯨的頭」、「尾巴」、「龍誕香」之類看上去像是從科普書里抄來的部分。梅爾維爾用戀物癖般的細緻去描述鯨魚的皮膚、骨骼和內臟,但這還不夠,他還寫了藝術作品裡的鯨魚、歷史上的鯨魚故事、鯨魚的化石,好像他自己就是執迷於白鯨的亞哈船長,搜集了所有關於鯨魚的知識,一口氣灌輸給讀者,絲毫不在乎他們的閱讀體驗。

難怪有評論說,要是梅爾維爾出生在今天,恐怕一輩子都寫不完這本書,因為他會上網去搜所有關於「鯨魚」的條目,然後試著全都寫進書里。

但正是這種事無巨細帶動了讀者的情緒。你會發現你讀得越多,對鯨魚的了解反而越少了。你會驚嘆深海里竟有這麼多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在遊走,它們也許見證了比人類更早的歷史,擁有某種人類沒有的智慧,而人類自古以來就始終試圖去尋找它、理解它、利用它,卻連它的模樣都畫不精確。

地球表面有70%被海洋覆蓋,但即使今天我們都對深海的了解還極其匱乏,更別提梅爾維爾寫作的年代了。當梅爾維爾指著山丘和星空,神叨叨地告訴讀者說只要仔細觀察也可以在那裡發現鯨魚時,讀者不禁要思考:如果我們連鯨魚這一個物種都弄不明白,那地球上、宇宙中,還有多少其他未解的謎團?

如果說梅爾維爾對大自然的描述蕩氣迴腸,那「鯨魚的白色」一章只能用「駭人」來形容。在介紹了亞哈的「宿敵」白鯨後,梅爾維爾突然插入一章,同樣是用強迫症般的筆法解釋為什麼白色會讓人心生恐懼。他從古希臘神話里的白色講到現代的白化病人,細數白色在歷史上的象徵意義。書里的捕鯨人之所以懼怕白鯨,很大原因是它和他們慣常抓捕的抹香鯨、露脊鯨顏色不同,他們說不出它的種類,有的甚至把它當成海怪。

為什麼代表純潔的白色會激起人本能的反感和恐懼?梅爾維爾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用一連串問題結尾。他越提問,「白色」這個詞似乎就越顯得可怕。在我看來,也許沒有答案就是答案,因為它告訴我們,我們不光不懂大自然里的各種生物,就連人類自己的大腦,我們都從未懂過。

而在接近尾聲時,梅爾維爾又花了整整一章去寫亞哈船長用鯨魚骨做的假腿。如果說船員恐懼白色的鯨魚,那當他們看到亞哈白色的腿時,又作何感想呢?梅爾維爾用寫鯨魚的專註去寫人,似乎又是在暗示,就像深海中有太多未知的角落一樣,人心中也有太多我們從未發現(可能也不敢去發現)的秘密。

美學中有個概念叫sublime(崇高),指的是藝術作品描繪的內容宏大而莊嚴,令觀者心生敬畏,這和傳統意義上令人愉悅的美形成了對比。譬如一場暴風雨可能不美,但它反映出大自然的威力卻是崇高的。一字一句都動人心魄的《白鯨記》是sublime在文學中最典型的詮釋。

**梅爾維爾的復活**

前面已經提到,《白鯨記》不是一本很容易暢銷的書。

梅爾維爾顯然對它寄予厚望。他早期作品《泰皮》的成功促使他創作了續集,還藉此娶到了波士頓名門望族的女兒。曾當過5年水手的他還有一肚子故事要講,於是他懷著從未有過的野心,還有和好友霍桑那裡獲得的靈感,寫下了《白鯨記》這本書。

但他的書不光被英國的出版商刪改得體無完膚,還遭遇了書評人的鄙夷。有人說他寫的都是常識,有人說故事情節過於倉促,有人說書里的內容都是東拼西湊,缺乏整體性,還有人說他用的英語簡直是「瘋了」。

《白鯨記》在英國只賣出了500本,遠低於處女作《泰皮》的6700本。這本書在美國同樣滯銷。梅爾維爾靠這本書只賺了約1260美元,在他生命的最後4年,這本書已經停印。

梅爾維爾後續的作品同樣沒有獲得商業成功。最終,他甚至要去做海關檢察員以維持生計,自掏腰包印詩集。窮困潦倒中,他在72歲那年死於心臟肥大,《紐約時報》的訃告上甚至印錯了他的名字。其他名作家大都是從默默無聞成為人生贏家,只有他是從成功的起點一步步走下坡路。

去世近30年後,梅爾維爾才被奇蹟般地重新發現。1919年是他的百年誕辰。在那前後,以文學評論家卡爾·凡·多倫(Carl Van Doren)為首的學者為他寫紀念文章、出版論著,他的作品開始漸漸為人所知。30年代,耶魯大學教授斯坦利·威廉姆斯(Stanley Williams)指導了一批關於梅爾維爾的博士論文,開創了「梅爾維爾學」。到40年代,英國作家毛姆在《世界10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中僅選擇《白鯨記》為美國小說的代表,將其拔高到馬克·吐溫和愛倫·坡之上,《白鯨記》終於登上了神壇,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作為業餘讀者,我無法將《白鯨記》置於文學史中分析它在20世紀初被重新發現的原因。但僅從閱讀體驗來說,這確實是一本不討同輩人喜歡,但容易受到後世讀者歡迎的書。

《白鯨記》出版於19世紀中葉,當時現代石油業剛剛起步,距離賓夕法尼亞州建造第一口油井還有8年時間,電燈泡更是還在試驗中。鯨油仍然是照明的主要燃料,捕鯨也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經濟支柱之一。梅爾維爾只是個業餘的捕鯨人,還總閑不下心來,不是跳船探險,就是參與叛亂。他對鯨魚的描述在專業者眼中可能確實是常識,講述的捕鯨故事可能也是報紙上常見的趣聞。

但在鯨油淡出歷史舞台之後,他的作品開始多了一份異國情調,人們可以跳出書里的細節,探尋它背後的隱喻。特別是到了捕鯨被視為殘酷暴行的今天,亞哈對白鯨的追捕看似越來越沒有意義,反而是漁場的耗竭和大自然的報復更加奪人眼球。我們大可以忽略書中瀰漫的清教徒氣息,把它當成一本環保小說來看,儘管這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更重要的是,書里穿插的那些科普介紹不再是常識。我們這些讀者從未出過海打過魚,可能只是在動畫片里見過鯨魚,但卻完全能按照他的描述想像出捕鯨船里的情景,讀懂這個曾經很重要但已被淘汰的行業。歷史的距離感疊加在大自然的崇高之上,更增添了神秘和莊嚴。

而現代文學對情節、文體和語言的解構,也使我們更容易接受《白鯨記》中各種體裁的混合、不合傳統的節奏和支離破碎的語言。甚至有人說,《白鯨記》是一部「後現代」小說,儘管後現代主義直到20世紀中葉才開始出現。所以,當後世的評論家毫不留情地解構那些白人男性寫作的大部頭經典時,《白鯨記》還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還能被一代代師生翻來覆去地解讀。

我不相信梅爾維爾故意寫了一本領先於時代的書。他可能也曾迫切地想要揚名立萬、像霍桑那樣受人追捧,也必定會為自己的心血不受人賞識而心灰意冷。但他確實不顧當時人的陳規,寫下了一個自己真正信仰的故事。而歷史的巧合,最終促成了他的不朽。

(首發於個人公眾號weimustudy)


《白鯨》真是一本獨特的小說。

說它獨特,主要在於這部小說形體實在不像小說,除了小說一開始主人公以實瑪利認識捕鯨標槍手魁魁格的劇情還像一個傳統的小說情節,以及小說結尾時追擊莫比·迪克以外,其他的內容更像是動物科普,像散文,像回憶錄。小說在中間大段大段的時間用來描述船上的生活、吃喝、聚會,以及割鯨油、熬鯨油,尋找龍涎香;點評鯨的頭,皮膚,鯨骨,回憶捕鯨歷史,傳說,然而這些情節卻讓我讀起來津津有味。在所有的世界名著之中,白鯨實在是對於普通讀者太過於友好了,上手難度比起我之前啃的《安娜·卡列寧娜》、《悲慘世界》等完全低了一個等級,又活潑又好讀。

這當然主要是由於作者是用一種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描述,而且以實瑪利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水手,他用最平凡的話語試圖去讓讀者感受到捕鯨船上的經歷的形形色色的見聞,所以相比較第三人稱的敘述來說,更添加了一份親近感。不過有趣的是,時不時小說會從第一人稱跳出來,去描繪亞哈船長的心理狀態,但這一點轉換的還算自然,至少我讀起來沒有任何不適。可以說作者並不屑於去描述一個工整的故事,而是要描繪一種狀態,一種精神,任何文學上的結構都為此做出了讓步。所以也難怪當時出版的時候被人們認為是「胡亂拼湊」,不過到了現代,這種散亂的結構反而贏得了後現代小說家們的欣賞。

當然奠定《白鯨》偉大之處的,當然是其濃厚的象徵意味以及瑰麗而輝煌的想像力了。一方面我們說《白鯨》是紀實小說,這固然不假,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捕殺老抹香鯨時其奇怪的沉沒,以及莫比·迪克彷彿具有了人性和神性的狡詐,其中的表現很多是非真實的,是想像的,其深意都值得讀者去挖掘。有人說《白鯨》一書寫的是人與自然的鬥爭和對立,有人說其中講的是資本主義的上升過程,有人說其中講的是人和命運的鬥爭等等。這一點上類似的論文汗牛充棟,在這裡就不複述了。

個人反倒是覺得,正是由於作者巧妙的「啰嗦」以及平實的敘述口吻,使得讀者能夠深刻沉浸在那個波瀾詭譎、險惡而又瑰麗的捕鯨世界之中。和傳統19世紀的小說不同的是,作者並沒有仔細描繪裴龐德號的定位、航行等知識,對於船上零部件的專業術語、水手的俚語和怪癖也著墨甚少,這使得小說完全沉浸在了一種自然的神秘主義氛圍中,讓捕鯨這一事業沾染上了一種神聖性和史詩性質。在這部小說中,我們了解到的不僅僅是19世紀的捕鯨傳奇,而且是「以實瑪利(作者)眼中的那個捕鯨世界」,這種描述如同給攝影添加上的濾鏡,更加增添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複雜色彩。

最後再次鼎力推薦這部小說,輕鬆易讀,讀了保證不會後悔。


只看過翻譯版,因為之前看了幾十遍《悲慘世界》並且是凡爾納腦殘粉,挺喜歡這種敘述中夾雜「科普」的風格。對我來說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當時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水平,比文學作品的情節、人物和文筆要有意思多了。
(比如說,在《白鯨記》的時代人們捕殺最多的是露脊鯨和抹香鯨,而對藍鯨幾乎一無所知,更不知道藍鯨是最大的鯨)
在19世紀上半葉的年輕美國,捕鯨業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美國捕鯨船的數量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從鯨油中提煉的燈油,是當時歐美國家最重要的照明燃料,用鯨鬚撐起的裙子代表了當時的頂尖時尚…能有《白鯨記》這樣一部由當時人書寫的史詩般作品記錄這個史詩般的行業,是人類之幸。
然而《白鯨記》的思想基調,並不在於頌揚捕鯨人的勇敢無畏,卻更在於敬畏自然的偉力,在當時十分難得。這可能是它在1851年出版後長期不受重視、卻在20世紀初美國盛行自然保護觀念(從老羅斯福總統開始)之後備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一個「偉大之處」,就是星巴克(Starbuck)的品牌名字,來自《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捕鯨船大副,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本書在美國的影響力。


記錄了凡人成神的歷程。在我看來,傳統捕鯨業是最後一個存在神話和英雄的地方。之後,世間再無英雄。我個人非常喜歡。左手白鯨記,右手瓦爾登湖。算是我的座右銘吧。我的一些淺見。


其實不敢評說它的偉大,因為讀的並不是很明白。下面是最近看完的讀後感。

這是「我」講述的故事。「我」是一個商船的水手,十分嚮往捕鯨生涯。所以,作為一個零經驗的新手去碰碰運氣。畢竟,在那個時代「捕鯨業為許多浪漫憂鬱成性、整天心神恍惚、討厭世俗的種種憂煩心事而在水手和鯨油中追求情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庇護所」。

但這不是講「我」的故事。全書135章,「我」的故事只有前23章。這短短的篇幅里,「我」在捕鯨手聚集的客店裡,遇到了來自荒蠻地區的野人魁魁格。並成為了好友,一起登上裴廓德號捕鯨船,開始一段預計為期三年的海上生涯。

這艘船的船長亞哈,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亞哈捕了40年的鯨魚,據他自己說,生活在陸地的時間不超過三年。他結婚多年的妻子完全守了活寡。亞哈是這一行的高手,但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一條巨鯨打敗,失去了一條腿。這條鯨魚是白色的,因其邪惡、狡詐,在捕鯨手中非常「有名」。它真的有它的名字:莫比迪克。這也是這整本書的名字。所以,白鯨是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

亞哈自從遭遇了白鯨之後,人生的一切目的便都是獵殺它。雖然他是裴廓德號的船長兼股東,理應帶著大伙兒一起去賺錢。但他打一出海,便直奔著白鯨而去。不管手下人怎麼勸他,他都以自己的決心、勇氣、甚至武力,脅迫著大家追捕白鯨。「他甚至不高興跟任何一個陌生船長進行哪怕五分鐘的交往,除非是對方能夠對他那種夢寐以求的東西提供一點消息」。
最終,終於又遭遇了這個老對手,但再次失敗。整船人全部葬身大海。除了「我」。

整個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最後95%的時候,大Boss白鯨才出場。當亞哈高喊著「它在那邊噴水啦!--它就在那邊噴水啦!像雪山一樣的背峰!它就是莫比迪克!」時,我的心情也是激動的。這裡才開始全文的高潮。接下來三天的追擊戰,讀起來驚心動魄。整船人死的很慘烈。但我心裡卻並沒有為了理想而獻身的雄壯感。因為亞哈的執著於白鯨,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而是狂熱的痴迷。他並不是「想」那樣做,而是「不得不」那樣做。毫無樂趣可言,更多的是痛苦。用大副斯達巴克的話說「我看出在他眼神里有種瘮人的痛苦,我要有這種苦痛,我的生命就會枯萎」。

這可以說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閱讀體驗很差。全書開篇摘錄了一大堆關於鯨魚的信息,讀起來有點莫名其妙的。進入正文,第一句話「管我叫以實瑪利吧」,立刻就知道這是一部有著極強宗教暗喻的作品。關於白鯨的指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當讀到亞哈拒絕另一個船長向他尋求幫助,花時間找一下自己落水的兩個兒子時,我心中閃現的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兩個人同樣為了心中的一個執著,變得不近人情。雖然我們不如這些人這麼專註,但在我們的人生中,也多少會出現過那麼一小段時間,像他們一樣,不顧一切的追求心中的目標吧。

最後還得說說翻譯。這大概是我讀的最波折的一部作品。開始在成時和曹庸兩本中做選擇,看了網上幾段翻譯,我選了成時。但讀起來,卻覺得文字很詭異,不知道是不是哪裡的方言。當讀到大副催促船員划槳的時候大喊著「扳呀!用力的扳呀!」時,我真的很想摔kindle。扳你NN個頭扳啊,你不能好好「劃」嘛?

家裡正好有本印刷版的,羅布譯的。讀了幾頁覺得還挺通順,就看了下去。然而全書沒有一個註解,別說譯註了,連原注都沒有。網上搜了一下,在一篇說翻譯亂象的文章中提到:「安徽大學楊善錄教授翻譯的美國名著《白鯨》(50餘萬字),居然被『羅布』在哈爾濱出版社出版。」敢情是正規出版的盜版書。更滑稽的,《白鯨》是譯名,原著名字就是《莫比迪克》,可是這個版本的封面上赫然印著《Whale》。果斷棄之。網上找不到楊的譯本,所以又回過頭去看曹庸的,不知道是不是一路折騰之後,心理要求低了,還算讀的順暢,但仍然覺得不好。看了幾段原文,對話很有些莎士比亞舞台劇的風格。想來也是很難翻出原汁原味。
沒辦法,只能希望以後有更好的譯本出現吧。但就算出了,我應該也不會再看了。不管它怎麼有名、怎麼經典,除非你那麼熱愛這個生物或行當,不然讀的真心挺沒意思的。

====================================

一個很私人、很懶散的公眾號,講講讀書,講講感想,講講亂七八糟:LtotheL


《海賊王》里白鬍子的船就叫Moby Dick。


推薦閱讀:

小黄人和小黄车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
電影、戲劇、動漫、小說等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哪些作家學者最愛掉書袋?
三句話以內有哪些出人意料的故事?

TAG:小說 | 美國文學 | 白鯨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