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
樓主層淺嘗輒止的學過一點書法,但是對於如何分辨作品的優劣判斷哪一副好、哪一副差,仍然無力為之。
例如如下兩幅圖,第一幅是某兒童書法作品,第二幅是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從我現有的審美觀來看,這幅兒童書法作品比虞世南的要好出很多:間架結構更合理、稜角更分明、更典雅莊重。(但是很顯然,虞世南的作品毫無疑問應該遠好於這幅兒童作品的)再比如這幅蘇軾的作品,在我看來,它歪歪扭扭,粗細毫無章法,就像剛接觸書法沒幾天的初學者所作。
這便引出了我的問題: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
請不要像大多數書籍上一樣說一些空洞的理論,我更需要的是具體的方法。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回答的最晦澀的一個書法問題的答案了。因為這個題出的難,而且出的好。美中不足的就是,我們沒法用一篇答案把這裡面的門道都講清楚。所以,今天就算拋磚引玉,我開個頭,希望題主和關心這個問題答案的朋友們,好好想想。
中國書法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 欣賞及評判其優劣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欣賞書法作品又有其特殊的門檻,很多學過一段時間書法的人都會有困惑,不知道如何評判書法。
所以,必須再次強調一下,這個問題如果攤開了說,絕對不是一篇回答能夠寫明白的。
好在答主的問題提的非常的具體,我們就見招拆招的來通過這個問題,來講講,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
首先我們看看題主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最後,題主寫道:
請不要像大多數書籍上一樣說一些空洞的理論,我更需要的是具體的方法。
那麼我們先看看,題主是怎麼分析這幾幅作品的:
這是一幅小朋友的作品,下面的這幅是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
題主認為:
這幅兒童書法作品比虞世南的要好出很多:間架結構更合理、稜角更分明、更典雅莊重。
我們就題主的這幾句話來進行分析,題主認為小朋友的作品,超過虞世南有三個理由,我重複強調一遍,分別是:
合理的間架結構
分明的稜角
典雅莊重
這三個理由,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題主對優秀的書法作品的評價。但是如果我們細細看這三個評價,其實都有其沒說清楚的問題。
就拿題主所說的第一個問題:合理的間架結構來說。
我認為,這是題主第一個要明確的是,在他看來,小朋友的結構為什麼合理,孔子廟堂碑的結構為什麼不合理。他有什麼分析依據以及分析方法。果題主說的更清楚一些會更好,但是在我的經驗看來,每當我對所謂的「什麼樣的結構更好」的標準進行追問時,大多數朋友是說不出來的。
正比如我頭一陣子在知乎回答了一個問題,下面的一段討論很典型。
也就是說,其實對於很多學習過書法的人來說,一方面其實自己心裡有一個書法評價的標準,一方面也像題主一樣,希望得到一個特別具體的,而非玄學,主義式的答案。而其實自己也沒思考過,在自己的書法評價標準里,非玄學,主義式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這句話說的有點兒繞,但是我覺得意思基本上是明確的。
換種說法說,書法里常用所謂「平正」,「險絕」,「書卷」,「金石」這些形容詞,都是一些虛頭巴腦的形容詞,是一群對書法有比較深度理解的人的一個共通語言,如果題主認為這些語言抽象不實在,那麼他首先應該用他自己認可的客觀的評價體系,以及語言習慣,來建立一套對書法的評價標準。這樣,才方便我們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
單純就《孔子廟堂碑》的局部,和小朋友的作品來講,且不說你發的這個《孔子廟堂碑》是否忠於原作(我認為不是原作),從結構處理上,比小朋友確實是有不少高明之處。我藉此,也跟題主和大家講一下,這類作品,應該怎麼評判。
我們再來具體看這兩幅字。當然,用小朋友拼虞世南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們在這裡面首先先去掉對章法的考量,單獨只看單字,看看小朋友和虞世南,他們各自處理的方式與高度是什麼。
首先說用筆:
我們看這幅字,可以說明小朋友的用筆還不是很純熟。還做不到中鋒用筆。從「尋」中間的凡,到「寶」下面的貝,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小朋友在使用毛筆上還沒法做到純熟,伴隨的是大量的側峰的出現,比如說「尋」的橫劃,以及「書」的橫劃。
所以,不用提及結構,從壁畫上看,我們就可以看出,小朋友用毛筆還不是很熟練。
也就是說,純粹從使用毛筆的技術上來看,小朋友離過關還差得很遠,而虞世南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虞世南的提按,圓轉,做得都很自然,而且表現方式很豐富。不像小朋友一般單一。
其次說結構:
如果從結構上來看,小朋友的「尋」的中間過於局促,「書」字的筆畫,並沒有寫出顏真卿本來筆畫粗細的那種豐富的對比變化,比如「寶」字,下面的「貝」的部分,四條橫並沒有保持一個平行。這些都是小朋友寫的不到位的地方。
這一頁同時有「書」和「寶」兩個字,大家可以看看,在顏真卿的處理中,如果我們單看每一個比劃的粗細。比如說,只看「寶」字下半部分「貝」的筆畫粗細處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中間兩橫最細,其次是最上面的橫折一橫,然後是下面一橫,然後是左邊的豎,而右邊的豎最粗,這種處理,完全是為了平衡,上半部分,由「王」這個部分,所造成的左傾感。這就是顏真卿結題上的小智慧。
而小朋友為了把寶字寫穩,首先把「王」字寫穩,然後又不自覺的模仿了寶的有半部分的寫法,加重了右邊的點,導致,整個字,其實中心往右偏。這就是沒學到位的表現。
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就真的好么?
只是題主截出來的這一小部分,可能不太能說明問題。
這是我找到的《孔子廟堂碑》一頁,其實很多人看到這樣的字會覺得很奇怪,很多字寫的歪歪扭扭,不太好看,就比如說,我截的這張圖裡面的「於」字,明顯就是有些彆扭的字。虞世南為什麼這麼處理呢?
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你可以自信一點兒的說,虞世南沒有處理好。也許是刻工沒刻好,也許是虞世南沒寫好,總之,這個字處理的不好。
那麼,《孔子廟堂碑》有沒有處理的很精彩的地方呢?
這頁,整體就很好。
我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問題主一個問題。如果小朋友的書法,和虞世南的書法都擺在你面前,讓你去吸取優點去學習,你選擇學習哪個?
我認為,大家都會不猶豫的選擇虞世南。因為你學習虞世南,可以學到一個不同的風貌,可以在虞世南的整體風格上有所提高,達到自己的書寫高度。而小朋友的字,養分就低多了。我們把小朋友的字和顏真卿的字擺在一起就知道,小朋友在字處理的複雜程度,筆法的精妙程度,遠沒有顏真卿複雜以及熟練。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名家對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臨摹,可以寫出什麼效果。
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對《孔子廟堂碑》的臨摹,恰巧,我也是選了一張,我說的那個「於」寫的不太合理的那個段落。我們看看沈尹默的處理,和孔子廟堂碑的處理。
——沈尹默臨本
——原拓本
不用多說,就知道,沈尹默做的改變,不過是保持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整體風格上,讓他變得更和諧罷了。
如果用句更簡單粗暴一點兒的總結:
虞世南得了80分,沈尹默讓他變成了90分。
小朋友得了40分,顏真卿本人得了85分,當代人我們去寫顏體的目標,是得到90分。
————————————————————————————
有知友說我發的沈尹默的版本不如虞世南的,我做出一個解釋:
限於篇幅,我刪掉了一段,看來還得補回來。就是我們在評價一個書法作品的時候,首先要看看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評價體系來評價它:
比如,虞世南和小朋友還有沈尹默的作品,我們都要用
正書——楷書——隋唐楷書
這個評價體系來評價它。
隋唐楷一路,尤其是唐楷,是工穩的代表。代表了楷書裡面最精確,最理性的那部分。同樣都是楷書的魏碑,那就自由多了。而且我們看《孔子廟堂碑》的整體風格,也是方正的,不是像《爨寶子碑》一樣那種誇張的風格,甚至也不像《張猛龍碑》一樣稜角分明。所以,他適用於唐楷的審美標準。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首先就要看看,每個字,虞世南是不是做到了第一標準,平正。我所指出的「於」字,就是出了這樣的問題。
恰巧 @精靈 老師也找了歐陽詢的字,我就借這個字來講一下,虞世南問題在哪兒。
歐陽在《虞恭公溫彥博碑》裡面的這個於的處理,同樣是左邊部分高度整體大於右邊,但是你卻不覺得他的不平正,但是虞世南的字,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的處理,讓整個字的右邊,向右下方倒。如果你手頭有筆,可以沿著虞世南的於的兩個點的右側邊緣比一下,你可以明顯的發現,他的點的右側邊緣連成的線,是一條左傾的直線。歐陽詢的兩個點的右側比一下,發現,他同樣也是成一個向左傾的直線。
同樣都是左傾,為什麼是虞世南的字就倒了,歐陽詢的就沒有倒呢?
一個是左傾的角度問題,虞世南的稍微大了一些。
一個是點畫形態的問題,虞世南的第一個點,給這個字中間留出了太大的空間。第二個點,在空間的切割上,佔用了一部分第一個點留出的塊面空間,但是卻沒讓這個字站住。
一個是結構搭配的問題,上面的人的撇,本身左傾就比較嚴重,下面的點,右家中了左邊空間的厚度,而人的捺,基本是橫著出去的,所以並沒有讓整個字穩定下來。
而歐陽詢,同樣在內部空間做變化的時候,很好的加強了字的對比,呼應,同樣也在把兩個點寫歪的同時,保證了字的穩定。這就是歐陽詢高明的地方。
所以,當我們評價唐楷的時候,首先,還是要保證他是平正的,因為這是唐楷的主要藝術特點。你可以理解於字左右兩個部分是這個字的最重要的部分。他們兩個共同的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字平正,而為了讓平正變得有去,這裡兩個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寫法,比如無論是歐陽詢還是虞世南,都選擇了把左邊的木的豎寫歪,這就是為了增加對比了。
既然增加了對比,還要保證平正,那就要看,怎麼把寫歪的筆畫救回來。
顯然在這個於字上,虞世南翻車了。歐陽詢站住了。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為了追求局部的對比,而犧牲了整體平正的藝術特點。這就是喧賓奪主了。
回過頭說,還是要建議大家學習虞世南,而並非沈尹默。原因是因為,在面對不成熟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更好學習到,作者對於字的處理思路和方法,當年虞世南想到,沒做到的事兒,他給你開了個頭,你可以好好想想,怎麼在保持他的平正的基礎上,去寫的變化。而對於沈尹默的作品來說,他已經有了自己的藝術選擇,對於這種相對來說精確地作品來看,對於初學者,就很難在其中再汲取養分了。
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每一個範本都是有缺陷的。是否敢提出來缺陷,以及你能看到多少缺陷,是取決於你的書法修為的。
————————————————————————————
至於題主所說的分明的稜角的問題,其實代表了題主書法審美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開放性,以及對書法的精神內涵領悟不夠的問題。
以我的經驗,一篇答案篇幅不宜過長。題主只需捫心自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你認為,稜角分明的就是好的楷書的評價標準。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著名的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是不是就不算是好的書法作品。因為其不注重稜角的分明。
而《姚伯多造像記》這樣的稜角分明,是不是就是好書法。
————————————————————————————————
我就不回答題主最後一個關於蘇軾作品的問題了。
因為信息量已經足夠大了。這些事情,值得題主好好想想,也許會解開你的疑問,也許會帶來新的問題,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題主在做出自己判斷之前,好好想想,自己現有的對書法評價的學習,是否可以自圓其說,這其實是最重要的。
在你想讓別人說得不空洞之前,首先,先得看看,自己問的每一個問題是不是空洞。自己的每一個評價標準是不是全面。只有自己有一個理性的接受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審美體系,你才能有一個理性的態度去接受真正的理性的審美體系。
所以說,我認為,有兩個廣告是你必須認真對待的。
一個是:
如何更高效地學習書法
這個聽完了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個是:
下載客戶端 - 2496高品質音樂服務
這個聽完了可以提高你的藝術修養。
————————————————————
我立志要做知乎廣告最硬的人。
我不懂題主所說的合理,究竟合的是什麼道理,如果是橫平豎直,長短一致,粗細均勻,那宋體字應當是最合理的。但這種審美與書法的審美不同。舉兩個例子吧:
楷書極其講究用筆的完整性。書字,起筆都稍有那麼些意思,但在收筆處,慌率顯露無疑,如1、2、3、4處,行筆到最後,便停頓住了,沒有繼續做提、按(右下方向)、收的回鋒處理。
一、二兩處轉折,交代不明確。古人說成竹於胸,在提筆之前,腦海中早已預備了字的間架結構,空間排布,如此,書寫方可從容。小朋友顯然是第一筆橫畫寫著寫著,哎,應該折筆了,可有點寫長了,怎麼辦?順便折過去吧。
第二處轉折,有提筆頓入的意識,但折過去,筆鋒未調正,側卧走了下去。楷書並非筆筆中鋒,但轉折處細微的動作,可見作者對筆的掌控。
第一筆點的位置也很有趣。裡面「王」部分的取勢各異,「貝」裡面的兩個短橫,下圖看著可以透口氣。
最後的點畫,我猜想一下,小朋友寫到這裡,天吶,只能把點使勁拉長,才能站穩吧。
也許古人腦海中從來都沒有「一般齊」的意思,點要點在最中間,橫要橫得一樣長,上下左右一般大等等,是宋體字的影響嗎?
其實對比原帖,你自己就會發現古人妙在哪裡。
也許這樣解讀對7歲的小孩顯得苛刻,但既然習楷,首先要遵循其規則法度。「察之者尚精」,精確、精準是必要的。
第二個問題。
蘇軾書法和其執筆密切相關,他拿筆類似於現代人拿鋼筆的姿勢—側卧,仔細觀察,並非題主所說的歪歪扭扭,而是有規則的頭向上斜,腳向下伸,黃庭堅調侃它「石壓蛤蟆」,像石頭壓著胖胖的蛤蟆,生動形象。
至於「粗細毫無章法」,事實上,這也書寫性的呈現,蘇軾作書,更多是率意而為,更何況行書本身強調書寫的流暢性,中鋒側鋒並舉,粗細各異,這與楷法的端正,字字獨立不同。
題主可以不喜歡蘇軾的書法,就好比很多人看不懂八大山人,我覺得這是審美偏好的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你去了解它,而且我相信一旦你稍微了解書史的脈絡,你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會更全面。
所以你就會知道,蘇軾書法脫胎於顏真卿,楊凝式,李邕,主要受力於顏書,但好比物極必反,他意識到囿於規矩成法,沒有出路。轉而拋棄條條框框,我手寫我心,再加上他學問的滋養,跌宕的人生經歷。。。等等,一併化成這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風格。
所以你也看到在同時代,陳師曾對其「單鉤」不能懸腕執筆「也頗有微詞,董其昌也評價他」書有病筆「。你看,在不喜歡蘇軾書法上,你並非一個人, 但這並不妨礙蘇軾書法被寫進書法史,即使有他文豪身份的加持,如果你願意了解那個時代,你會明白蘇軾的知法而變,是多麼難能可貴。後來被稱為「濃墨宰相」的劉墉,學了蘇軾的用墨,八大山人的禪意書法,也是從蘇軾尚意書風汲取營養,鄭板橋稱蘇軾為「遠祖」,從蘇書中悟到筆法,自成體系。
所以多有趣,從先人書法里哪怕汲取一丁半點,假以時日,就能自立於書法史。王鐸說只求一生留下「好書數行」,也不過抱有如此的心愿。
回到作者的提問: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
暫且將這個問題局限於古代書家。
我認為對於初入書法之門者,並不需要那麼苛刻。喜歡端莊,就去看顏真卿,喜歡險峻,就去看歐陽詢,偏好柔媚,去讀讀趙孟頫,看來看去,還是王羲之好,那就去讀王羲之。
但這種讀,並非只讀這一家,喜歡蘇軾,你就要找到他處於怎樣的時代,書法上師承誰,技法上著力學習的哪點,又捨棄了哪些,受到誰的影響最深,等等,把他置於前後關聯的書法史中去解讀,漸漸,你就自然明白好有好的道理,壞又壞在哪兒。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反覆追尋的過程,哪有什麼一蹴而就。更何況他人口中書法的優劣,更多帶有個人的審美偏好。書法藝術沒有1?1=2這種標準的答案,所有的感覺需要你進一步的探究,形成自我獨立的判斷。
至於古今書法作品的比較,不可同日而語。
書法的優劣,看似唯心主觀的東西,在歷代書論上,都是分出三六九等的,神品妙品能品。本質上,是內行評價內行。
就像禪宗的試機鋒,講究心神領會,你得法或未得法,一目了然,而外人看就是莫名其妙,書法也一樣,交流不靠語言文字,就是靠作品。看一個人的作品,他的師承和理念、功夫深淺、格調天賦等,是能看出來。他比你更用功,路子更純正,天賦比你高,你不服不行。必須糾正你一個觀念,書法不是好看的字或者有幾何美感工整的字。
好吧,就試著評價一下上面三副作品。
第一副是學顏體大楷,基本筆畫很不錯,有明師指點。「寶山」兩字有八分顏字的筆力,精到,「書」字的折折得生硬,橫的起收筆有問題,「尋」上部分呆板沒有變化——這就是「弱筆」,就像下圍棋,庸手滿盤到處是昏著弱著,當然連專業九段都免不了一兩處昏著。再看他的題款,雖然掩了幾字,這三字都沒寫好,筆畫間架都很弱,似乎是典型的競賽作品,有些人就是為了拿獎,前面四個字是練習謀了很多遍,卻在題款露了尾巴。
第二副是虞世南,到這個境界,就沒必要計較他基本筆畫間架差錯了。如歐陽詢的九成宮,全篇就三處「弱筆」,更牛逼是,他每字都險,後面能救過來很穩,「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學顏,是學他的肅穆平正,學歐,是學他的動態的平衡。這些唐楷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空間平衡的理念,怎麼寫都有,就得上升到風格上,風格,是你一看這字就知道是他的,像王家衛的電影,怎麼拍是那種調調。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都是學王羲之的,虞世南得王字的圓融遒麗外柔內剛,有些抽象,技術細節上,虞字是方圓筆並用,歐體是方筆,虞字疏散些,而歐字中宮收緊。風格的價值是,達到這種風格的技術細節理念,是值得拆解的。百花采蜜學多家,你就可以有意識地控制和塑造自己的風格。如米字的八面出鋒,他的技法很有變化屬於炫技派的,而整體風格能夠統一起來。
第三是蘇東坡,蘇東坡算是文人裡面天賦數一數二那種,宋四家裡居首位。他有「寒食帖」這種千古絕唱,行書更多就是講究一種表達,如蘭亭序那種天朗氣清中酒醉微酣,到後來萬物格理的略糾結,一氣呵成,能在字里感受得到。祭侄稿的那種悲痛,寒食帖的那種孤寂落寞。個人認為,蘇東坡不是米芾那種專業書法,在技法上不是極出色有突破的。唐講究風格,宋講究格調和文人氣息,東坡的格調誰敢質疑。整體評價蘇的書法,神品妙品能品,他絕對是神品一極的。他的筆畫間架基礎一絲問題都沒有,你說的「歪歪扭扭,粗細毫無章法」,讓我想起有人說墨筆字一定得寫得黑,你的字還不夠黑,還是在描述你的一種直覺,藝術欣賞上,直覺是不可靠的。
不請自來。主要是看到 @梁源 老師的回帖。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權當是狗尾續貂了。
梁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是
認為虞世南的這個於字在結構處理上沒有寫好,我認為值得商榷。
如果我們把同時代的書家,比如歐陽詢的字拿出來看看:
你會發現他們這些大書法家的字,居然是同樣讓人「變扭」。
如果說是刻工原因,不可能他們倆在不同時間都是同一個刻工所為。如果說是書家的筆誤,不可能多次同樣的筆誤。唯一的可能,我認為是對虞世南和歐陽詢來說,他們認為這樣的處理是合理的,或者說可行的。
所以我要補充的一點是,在欣賞古帖時,很多朋友覺得結構上的不合理和不規整,實際上沒有考慮到時代因素。
趙孟頫說過一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意思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字的結構審美會發生變化。在古代,尤其是晉唐時期,我們不僅會看到「於」字像這樣「變扭」的向右倒的縱兩點,可以找到很多向左倒的兩點,還有更多豎直安置的兩點。也就是說在當時,書家對於探索結構方面的多樣性更積極,是更「寬容」的。
但時代在發展,結構在不斷規範、不斷標準化,到明清館閣體的時候,結構上已經非常單一化了。
楷書結構的單一化,一方面是字體發展的優化。但另一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更多的可能性被扼殺,更多的創造性消失。從字體方面說,這是進步,但從書法角度上看,這是退步。到今天,恐怕大多數朋友對於楷書的好壞判斷,是規整、方正,接近於印刷體的才是合理的,對於結構方面的理解變得單一。比如說「於」的兩點只有對正了才是合理的,不對正就是寫的不好。
小朋友的習字,之所以讓你感覺結構更合理,那是因為他的時代離你更近。但是拿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唐朝的書家,未免對他們太不公平了。
先指出樓主舉例子中的不妥,第一,用「貼」(小孩子在紙上寫的)去比「碑」(匠人翻刻的在石頭山的虞字),就不太妥,帖字和碑字在審美上就有一定的區別;第二,用楷書(小孩的字)去比行書(蘇東坡字),也是不妥的,行書肯定不會要求單個的字寫得四平八穩,但在流動的韻律中也要做到平衡,這種平衡甚至是從整篇中去把握的。當然,雖然如此,無論是碑學還是帖學,無論是楷還是行,在更高的審美層面都有共同遵循的法則。
但我只說到這裡了,畢竟書法是藝術,即使今天有人寫下長篇大論,更多的講解只能是在技術的層面,唯有技術的東西能講講,即便如此,樓主也未必能領會其中的十之一二,這種事情是需要積澱的,當你看多了不入流的東西,或者看多了電腦書法字,並且認為那樣的是好的,那你的標準體系已經歪了,再看好的東西,反而看不出好……有回答說要自己動筆寫,我贊同,樓主只要堅定的告訴自己,名書家的字肯定是好的,然後去臨摹,自然會感受到其中的妙處。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推薦一個公開課:
瀋陽師範大學公開課:書法審美與基本技法_全10集_網易公開課
如何分辨書法作品的優劣?無異於如何自己客觀性去鑒賞別人的書法作品。
一人對書法欣賞的高度、角度與其實踐閱歷是必然分不開的,純會寫字的書法家我從來沒有遇到過,更沒在書法史上停留過。古今的書法大家幾乎都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或說是獨到的書法理論家。就書法學習上,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謂之「讀帖」,顧名思義,即通過觀摩書法者的書跡或碑刻去體會、領悟其書法風致和書寫筆法,藉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自我書法學習能力。對於一個有志於學習書法或已經堅持在書法學習路途中的人來說,更要重視讀帖、明確讀帖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賞讀、評鑒書法作品的能力,取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書法實踐性欣賞水平和自我書法理論系統,這便是歷代書家所強調「專攻一體,書看百家、以文養書」之根本。我們在評鑒和賞讀書法作時品,如果自己沒有豐富的書法閱歷、高瞻的鑒賞眼力和對書法作品自我分析、判斷、調和能力,必然會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看誰的作品都覺得好、聽誰的建議都覺得對、對書法作品的欣賞就停留於視覺感官上,這不但不利於自己進步,甚致使自己書法學習走上彎路。話轉回來,如何定位書法鑒賞標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課題,歷代書法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欣賞書法的理論系統。但鑒賞書法簡要,是為統一的,「以文養書」;觀古今,真書法大家無一純於書法,優秀於詩、詞、賦、哲學、儒學、法學等領域。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自己對書法鑒賞的十條評論標準,謂之「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同類比,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寫出了自己對書法欣賞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係;六、氣象,揮朴安詳。」諸等,合理利用好諸類書法文獻,都是我們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和自己書寫作品時的理論參考依據。
如果要進一步對鑒賞書法基本加以歸納總結,無不外乎「形」、「神」二字。謂之「形」,指的是由特有變化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字之最終形態,概括結字筆畫、成字結構、獨字空間以及通篇作品的空間布局;謂之「神」,指的是上述基礎之上的外形中內在所表達出予人一種賞心悅目、拍案叫奇的氣(神、勢)韻,概括行字筆力、氣勢神態、內容情感、作品創作環境、人物時代等各個方面。因此,鑒賞書法作品,不能僅停留於一點一畫、字字和整幅作品布白的形態評賞,更要著眼於行字筆力、字字間氣勢呼應、通篇神態等。作品形外美觀多變,內在奕奕有神,可謂我們常聽到書法大家口中或筆下的「形神兼備」的上佳作品。也就是說,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大可從這麼幾個方面著眼:
一、字之筆畫變化調和,概論其長短相輔、粗細相照、濃淡相應在結字空間和通篇作品空間的相互調和。
筆畫多變調和而遵循書法結字法度式行筆是由書者執筆寫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自然性有機的組合成的最佳狀態,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比如「王」字)之中的出現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幾乎是一模一樣,應該且必須有所變化,相輔、相照、相應的自然調和。就拿「王」字的三個「橫」畫,董其昌認為,可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這裡董其昌所論的「縮」,即筆勢收縮而不伸展、不出峰,含有「短」的意思;「王」字的「橫畫」就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呆眼,缺靈動,也就無神韻可言。
(調和,概括對立、配合、混合、增美、和諧等作用)
(空間調和,使得字體結構空間區域被劃分不均而顯靈活性。)
二、字之「重心」位置變化調和,概括字的最終形態形成,其重心位置不一,相互調和,獨字予人穩健之感,斜而不倒;字字相互照應,相得益彰。
字的形態表達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千變萬化不離其重心。大家可以觀賞歐陽詢的字,咋看起來,予人搖搖欲墜之感,但坐看細察,其字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斜而不倒,穩健如新。書法學習路途上,我們也多少看過很多的字,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看似妥妥噹噹、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看,卻東倒西歪,重心不穩。就此,我們疑惑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或自己換個角度)看看它有沒有「倒塌」之勢。
(字的重心不同等於字體本身的或田(米)字格的中心;很多書法初學者把田(米)字格的中心作為字體重心參考)
(斜絕之殊妙,斜而穩健。)
三、字之氣勢變化調和,概括字的起筆、收筆之勢多樣,前後呼應,字字相輔相成的調和。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謂之「不必勉強」,即古今的書法大家統一行筆要領「自然天成」。文獻記載,書聖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這也就是王羲之的書法「獨擅一家之美」根本所在,「自然天成」。
(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四、鑒賞通篇書法作品,概括通篇作品的行字筆記、氣勢融合、行列調配、空間布白的調和。
上佳的書法作品,必然是字字間、行列間氣勢融合貫通,墨斷而勢連,筆短而意合。汁白以當黑,疏密得宜,予人以無盡的聯想和嘆為觀止的神韻感染力。當然,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在通篇書法作品鑒賞範圍內,要著眼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好則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則畫蛇添足,倒損了整幅作品勢流。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五、鑒賞行筆筆法變化調和,概括其筆法學、承、融會、創新的調和。
書法行筆具有極強的繼承性,學於何人?承傳了哪些?但是僅僅承傳書法先賢的筆法、章法等,甚可與古人書寫一模一樣,尚不可稱的上真正的書法大家,且必須在傳承的基墊上融會貫通的創新。鑒於此,在評鑒和賞讀書法作品時,要著眼於作品中能否合理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錢坫可謂清代篆書第一人,取法《嶧山碑》和《三墳記》筆畫堅挺圓潤,結體工穩疏朗,筆勢精妙而潔凈)
(秦-李斯《嶧山碑》局部)
(唐-李陽冰《三墳記》局部)
六、在評賞書法作品時,要知道作品創作環境、作者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是一樣的,作品的創作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作品風致會隨作者的年齡、心情、身處環境等的變化而變化。就是說,同一個書法家在可能因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等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唐顏魯公中期(文獻記載,四十四歲)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大唐政府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成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其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唐乾元元年、約50歲)的《祭侄文稿》則是在大唐朝廷岌岌可危,侄兒在戰亂中不幸身亡之中寫成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通篇筆畫濃淡、疏密得宜、大小不一,加上塗塗改改的粗獷、瀟洒的風格,成為其行書中的代表作。同樣鑒於此,我們萬不可以總現代的眼光去評賞,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人物當時創作作品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鑒和賞讀,這樣才更大的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唐-顏真卿《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局部)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七、評賞書法,自己要有一定的藝術聯想力,避免以實論實。
中國的書法特有象形性,字態是由特殊線條筆劃結構變化調和而形成的,對這一種特殊的藝術(或高於藝術),僅借實論實賦予的想像,是體會不出其中的殊妙。故此的古今書法大家總是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去想像、賦予書法合理的象形化。文獻記載,王羲之把「橫」、「豎」形象的比喻為「如孤舟之橫江諸」,「若春筍之抽寒谷」;梁武帝評賞蕭子云的書法,點到「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就是說蕭子云的書法猶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可想而知,這是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書法風致十分形象地表達出來。再者,在評賞通篇書法作品時,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起筆著眼,一直跟隨筆跡移轉領略書法者的筆意,這是我們評賞人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可以深刻感受創作人行筆的氣勢和心情,入筆著力點、行筆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著力變化、筆劃變化調和,細條濃淡變化調和的相輔相成、自然天成畫面盡皆呈現在我們腦海中,極大的感受真書的持重端莊、規行矩步,行書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體會草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從而精準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致和境界,也就有效地提高自己對書法鑒賞水準。
明顯覺得第一幅沒啥可看的呀,寶字還算可以,書和尋就不能看了。那幾橫,怎麼安排的,顯然下筆之前並沒有全盤的考慮。然後再看這四個字表述的內容,更覺得俗不可耐,功利至極。
僅僅從筆法技巧上來說,筆鋒也時有時無。有筆鋒的地方,比如尋字中間那一橫,讓人覺得造作,似乎是可以描出來的,很生硬。
而後面兩幅,就讓人感覺筆法自然流暢,書寫過程中能放能收;甚至可以腦補出運筆時的面部表情!第三幅揮灑自如,筆法圓潤,書者滿臉自我陶醉的神色;第二幅的書者神情嚴肅,看不出太多表情,霸氣內斂,深藏功與名。
我不懂書法,本來是點進來求教的,沒想到這個問題的幾幅書法我竟然看得懂一些...希望我這種外行人粗淺的理解也能給大家幫助。
字就是一幅畫。所謂龍飛鳳舞,均在一筆一划中。我一般以賞畫的心態來看字。
線條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啊
第一幅的尋這個字 中間的那一長橫 很明顯的看出來是側鋒/逆鋒 敗筆。 包括尋字最上面那一橫,寶字的撇,隱隱約約都看的出來一些側鋒的痕迹。 我七歲的時候字體的結構略遜與他,但是筆畫質量應該是超出不少的,至少我不會容忍明顯的側鋒出現在參賽作品中(如果是參賽作品)
我主要就是寫趙孟頫和蘇東坡的。在我看來,蘇東坡在上圖中的字堪稱完美,異常華麗。
第一,在清晰度不變的情況下 你要是把蘇東坡的字放大到和第一幅一樣 或者第一幅縮小到和蘇東坡的字一樣 很明顯的應該能感受到蘇東坡的線條粗細控制的非常有章法,及其嚴謹。
第二,線條質量,蘇的質量極佳,非常流暢,一路都是順鋒下筆過去的。
第三,歪歪扭扭這件事情上,工整程度自然不能和楷書比,蘇東坡寫的是行書。而作為行書,這是一幅相當工整的作品,至少對我來說每個字平衡感極佳。如果說的是整體有些向左傾斜,不知道題主能否感受到傾斜的很平衡這個概念。
碑跟毛筆寫在宣紙上的字是兩碼事。
至少臨虞世南的碑臨出來的應該是類似於這樣的 一整篇字滴水不漏
追求的是 靜穆典雅 溫婉通潤
我會告訴你我見過的寫這類字的女生都是【 靜穆典雅 溫婉通潤 】的美女嗎!不過我沒學過的字體我也是毫無鑒賞能力的 比如草書 篆書等等
也就能看看楷書行書。
不過看字有幾點是相通的:看的時候不要光看整體乍一眼的感覺,要追求細節:一個字一個字看過去,一個筆畫一個筆畫的看過去,看筆鋒,看間架結構的合理性。比方說一幅作品100個字的話,那麼如果與五個以上細節上的不恰當出現的話,那麼以我的標準就是可以當成廢紙重新寫過了。
我也是外行,跟隨父親見過一些帖子,但練的極少,胡說兩句。上面有人說直覺不可靠,你最大的問題就在這。直覺受到太多個人經驗的影響。比如你覺得是日式美少女漫畫好看還是畢加索那歪七八扭的抽象畫好看?
經驗肯定人人不同,比如我喜歡歐體的險峻,對虞體的俊秀也不排斥,但很不喜歡顏體的所謂雍容端莊。所以你說的前兩幅在我看來,第一幅簡直不能看。
從直覺上,我也同意蘇軾的行書不好看,我更喜歡米芾的。
所以,比較幾類不同字體的高低,不能從個人審美角度出發。而應從這個字體本身的要求出發。比如間架結構、起筆落筆、用墨多少、氣韻連貫等等。
我有一個粗淺的方法,你嘗試在基本結構不動的情況下,修改第一二幅帖子,你會覺得,第一幅有太多可以改的地方,某一豎可以細一點,某一橫可以更長一點等等;但第二幅,如果要保持基本風格不變,幾乎沒有可以下手去改的地方。
另一個粗淺的辦法是臨摹,在臨摹時你才可能發現,那看起來不好看的蘇軾的字,如果能順暢的臨摹下來,那種暢快感是那些庸手的帖子不能比的。
到他們那個境界,我們這種初哥最看重的字形好壞已經是等而下之,最末流的玩意了。好比我不喜歡的顏體,其實顏真卿早期的《多寶塔碑》的字形也是很好看的,人家到後來《顏勤禮碑》等時代就不在乎這些玩意了。在乎的是寫出來時能感受到的意境、風格。——當然這說的是以前的感受,在我現在看來,顏勤禮的字是要比多寶塔有意思的多。你看,就算是同一個人,經歷心境不同了,審美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你的問題其實有些好高騖遠,在能把字臨的像模像樣之前,還是別輕易評這個評那個了。我沒有學過任何書法,但我看著第二幅和第三幅明顯好於第一幅。
你不覺得第一幅有明顯的造作的痕迹嗎,很醜。第二幅有圓潤之感,第三幅很有勁道。不懂書法,懂一點藝術。
從一個外行的角度來看,我覺得3&>2&>1。
第一幅字,粗看工整,細看有些筆畫顯得軟弱無力,尤其是「書」字和「尋」字上半部分。同時感覺運筆非常緩慢,顯得拘謹,沒有看頭。
第三幅字,一筆一划都力透紙背,揮灑自如。雖然有些字形不是那麼規範(原諒我用這種不專業的表達),但通篇看去風格鮮明,氣韻生動,十分賞心悅目。
對於書法,其實是以文字為載體,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在宣紙上傳達個人情感或信息的一種行為藝術。我們看一幅書法作品怎麼去辨別它的優劣,在於我們是否能從書法作品裡面看到書家的創作用心。比如說一位歌唱家,他總是唱別人的經典,我們只會覺得好聽。那沒什麼意思。到如果他唱自己原創的歌曲,我們會感動,會鼓掌,甚至模仿。那麼說明他就是經典。道理一樣,小孩的作品無非就是臨摹,沒有自己的情感和創新,我們只能說他是寫字。所以感動不了我們。那麼你看第二幅,那屬於原創作品。原創作品裡面包含了一位書家的內涵修養,原創背景,創作時的情感…或是悲憤,或是豪邁,或是憤怒…這些都是字以外的表現。但是僅僅從字的方面去區別哪個好看,那就看我們每個人的審美角度,楷書跟楷書跟楷書才有可比性。楷書跟行書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屬於兩種不同的體,所以各有所愛,無法比較。原創作品和原創作品才能比較,原創和臨摹作品是不能比較的…
所以,我們去品評一幅作品的好壞,第一要去感受作者有沒有用心,有沒有花心思去布局其章法。如:作品內容表達什麼情感,字與字之間有沒有顧盼之勢,筆畫之間有沒有聯繫和對比。整篇有沒有疏密之分等等!
無論是書法還是音樂或者舞蹈,其實藝術總得來說就是用心。內行看藝術是看心,外行就只看形。等有一天你從形慢慢的讀到作者的心裏面去,就會有很大的觸動。說明,你進入了一個人的世界了。
以上純屬於自己個人練書心得,這個問題是我幾年前很糾結的問題,拜訪了好多書法大師,都閉口不談,只顧喝茶。最後只能說,每個練書的人對書法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是不同的,所以兩幅不同的原創作品很難去用辨別優劣的,因為書法沒有優劣。
題主你的審美。。。
不談書法,單就寫字而言,總得橫平豎直吧?第一幅顯然就不符合,「尋」字下面那個長橫中間就扭曲了兩次,其他比如筆畫用力不均、多個橫在一字中要有變化之類的也就不談了。再說結體,這幾個字顯然是無力的,只有筆畫沒有骨,尋看著像個邋遢的被磨去稜角的中年人,書又太拘謹,寶的內部不協調,山是想靠又沒靠住的將倒之山
貼幾個好字對比一哈你就知道了:
歐陽詢 九成宮
顏真卿 多寶塔
王羲之
柳公權 玄秘塔所以題主想要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得多看名家的經典作品,起初可能入不了門道,看得多了,什麼好什麼壞一眼辨得出
最好的方法是學這個人的字體吧 比如說你學了虞世南的字體慢慢的自然會體會到他的妙處 等到一定境界了再回頭看那些模仿的依然就看出端倪來了 親身經歷
想問一下樓主書法練過幾天?假如你練了好幾年還發這樣的帖子,那麼我真為你感到悲哀了。不好意思,只是不想看到有人褻瀆經典。假如你能明白明星和藝術家的區別,那麼你大概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良心回答。
字法,筆法,章法,墨法。具體方法就一句話,你自己寫寫看就知道哪個更有難度,哪個更好了
推薦閱讀:
※在畫畫中,到底什麼是基本功?
※如何評價阿拉伯書法?
※如何畫出像這樣高質量的彩鉛作品?
※作為哥特式風格建築,巴黎聖母院主立面的兩個鐘樓為何是平頂的?
※交響思維與合唱思維的不同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