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徑跨度特別大的生活,會讓人變得更快樂更聰明嗎?
為什麼那麼多人搗鼓跨界的事情?記者去做畫展,音樂人去寫小說,娛樂圈都要三棲,什麼東西驅動人去做那麼多力不能及的事?不擔心自己做出垃圾嗎?除了熱情之外,還有哪些因素?這樣的生活會帶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如果這種情況不是個別出現,而且已經構成一種現象時,可以說,這是人們在解決生存、解決身份制約後,能夠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現象。民間有說法:「學百樣,不如精一樣」,這是從謀生和功利的角度說的;另一說法是「藝多不壓身」,這是從人不會受多項本事的壓抑而影響發展。
天生有多種興趣的人,或對人生有強烈追求又具有多向發展可能的人,容易進入這個圈子。
興之所致,他的多樣發展,是一種享受,儘管其中不乏艱辛;秉賦條件好,又有強烈追求的人,通常激情四射,激情可助他斬關奪隘,取得多樣成就。
豐富性的抽象,肯定比局限性的抽象,更高級、更準確。觸類旁通,通而總攬。中石說的可以悟出更多的哲理,說的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據說,外語學上兩三門,再學新的,難度就會減小,這是因為,對各類語言現象中那部分共通的道理,你會掌握得更多。
但僅僅這樣說,似乎還不夠。能夠舉辦個人畫展,或者能夠多項選擇同時進行,這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時間再放遠一點,人的角色,是被單位身份規定了的,你要想法太多,會被斥為不安心本職工作,被斥為成名成家思想嚴重,且不要說流動不了,輿論也會將你壓垮。
在那樣的年代,組織不安排你的工作,意味著你只能去乞討和偷盜。你既無工作,又無資本,處處碰壁,你能幹什麼,就算天下掉下一筆錢來,你有合法使用的途徑嗎?你的幾乎所有的潛力,還沒被發現,可能就被扼殺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承認個性,人的解放,使一切都變為可能。
恩格斯讚揚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偉大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達芬奇是「巨人中的巨人」(大意)。 達芬奇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任何一個方面的成就,放在其他人身上,都是了不起的。而他只是當時三傑中之一傑,那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這個群星燦爛,是那個時代的傑作。
而這個時代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文化先驅。他因承認了人的慾望的合理,承認了人的個性張揚的合理,而為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在思想上開闢了道路。
各種思想的積澱,社會發展中的蓄能,壓抑的忍無可忍,到達一定的程度時,這樣的時代出現,就有可能了。
但這是一個過程,並不說今天出現了什麼,馬上就會有什麼不得了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一見眼前一時還不夠分明的現象,就匆忙下否定的結論。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第一位詩人」的但丁,作為文藝復興的最早開拓者,在他的《神曲》出現二三百年後,才有文藝復興的群星燦爛。
十九世紀一大批文學家、畫家、文藝理論家的出現,道理也相同。
現在一部分人中出現的這種跨度特別大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在時代條件下個性張揚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現象,雖然其間會伴生沽名釣譽者,會有因此而活得一塌糊塗者,都不要緊。因為他預示著一種無限可能性的開始。
對這種現象不能簡單從個人得失去看,也不能從商業功利上一時是否得意去看。
像中石這種聰明人,以這種大跨度地的方式生活著,誰知道他今後會怎麼樣呢?說不定哪一天,他會因跨度大,站得高,而讓我輩仰視呢?包括一些知友在內的許多人,都有這種可能性。中石原諒,我心極善,決非惡意。我倒是覺得我們應該跳出一些思維定式去看待這個現象。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存在的有著多面性的個體,不應根據他受過的教育、有過的經歷以及從事過的職業去定義他」本該做什麼「、」並不適合做什麼「。相反,我很欽佩這些人敢於嘗試的勇氣,也很羨慕其中一部分人能有付諸行動的機會。最起碼他們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去實現夢想的行動力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這個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聲音。在蔡康永開始他的女鞋營生時,我看到的是一種新的顏色,而不是一個笑話。
有些表面上看起來跨界的事情,內在邏輯是一個道理,其實對於跨界的人本身來講,並不存在跨的動作。
比如影視三棲,音樂人去寫小說,這兩條,對於他們自身來講,主線任務還是原來那個。
對於音樂人來講,小說只是個副產品。
他們都很好的發揮了已有資源的二次配置,也就是粉絲錢袋子的二次消費。
半徑跨度特別大的生活,會讓人變得更快樂更聰明嗎?
為什麼那麼多人搗鼓跨界的事情?記者去做畫展,音樂人去寫小說,娛樂圈都要三棲,什麼東西驅動人去做那麼多力不能及的事?不擔心自己做出垃圾嗎?除了熱情之外,還有哪些因素?這樣的生活會帶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只要副產品沒有出現太大的負面新聞,能夠帶來名利雙收或者至少名利不受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經濟收入的增長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理論上大部分跨界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的人會更快樂一些。
而幸運者偏差,也就是雙贏三贏的鳳毛麟角的成功者的風光情況,會讓其他人效仿羨慕嫉妒恨,從而讓圍觀者產生:他們太聰明比我們快樂的多的假想。
至於企業大到一定程度,老闆投資進入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領域,據我個人了解,一是出於他們年幼時的興趣,即如今我長大了有能力了要圓夢;二是熱點行業,指望投了賺一筆;三是所謂戰略布局,也就是未來恐慌,擔心自己不進入未來會被排除在某個圈子之外。
企業跨界失敗的案例遠比成功的多。
人也是一樣,只是失敗了,怎麼好意思宣揚的全世界知道啊。
好的因素是,資源配置這個東西,產業鏈這個東西,一旦閉環,威力巨大。
就像我們小時候考試,學神總是全科全才一樣,有很多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其實內在有一根線貫穿始終,學神們一早領悟了學習上的這條線,而商業奇才金融奇才們也是通曉各領域的許多內在邏輯才有了商業帝國和金融帝國的形成。
壞的因素是,副業投入巨大(時間金錢精力健康)拖垮了主業,導致現金流/聲譽/健康斷層,從而一蹶不振。
即使是各路大神,也要在所有的事情上耗費成本,時間金錢精力健康,而健康是不可再生的。
在今天,有相當多的人跨界是因為沒有能力在自己的界裡把事情做好,是一種逃避的行為。還有一些是被人驅使著做,驅使他們的人看來是覺得這樣做對大家的收入都有幫助。
跨界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洪水猛獸。相對於具體的跨界「行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界的好奇心。後者比前者難很多,大量行為上跨界的人,內心的界極其頑固牢靠。
如果抱著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心態,跨界很可能會變成有很大壓力以及想要一鳴驚人的賭博。有足夠野心和承受能力的人亦可以獲得快樂。
而沒有這樣心情的跨界,又容易被認為只是為滿足自己好奇的玩玩而已,只對自己而言這似乎是無可無不可的。只要世界足夠大,時間足夠多,隨時都可以。
人的快樂和聰明終究只是自己的感覺而已。當然會啊!想想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過智商不夠,所以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人生不過是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的過程,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快樂
跨位到的那種生活是你所需要的,在本位卻無法讓你體味到而你又十分傾心的. 那這必然會讓你快樂. 如果你抱著功利的態度去做,那必然會存在壓力.如果純粹是愛好,那說不定能做好,如果你有必勝的把握,你也能做好,所以在跨位前自我的定位當然需要權衡輕重.
有很多人在本行並不是出類拔萃.但是到了別的行業,卻會一鳴驚人. 前提則是他的興趣愛好所至.對一份工作始終保持熱忱,誰又會說做這樣的工作不是績效高,做的開心呢.
人的行動過早於思想時,選擇的行業並未是最適合他,他最喜歡的.這個行業或許是父母更喜歡,或者是社會更喜歡的.而他本人卻不能在此獲得快樂.而他開始做他喜歡的事時,他的思想和行為就開始趨於一致了.人總會經歷這個階段,只是時間問題.
跨界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困難.但如果想獲得快樂,那終究還是要關聯於個人需要和個人心態了.
喜歡的話just do it,不用懼怕做出所謂的「垃圾」。
比如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沒有做個人影展的機會,但並不妨礙攝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樂趣。
至於什麼叫「跨界」:
而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玩攝影的,從這個角度看他們算是跨界了吧。還是說只有辦了影展才算跨界?如果已經能夠辦影展,從某種角度來看已經不算「垃圾」作品了吧。
這樣就有種循環定義的意味:達到一定高度才算跨界,那麼這樣的跨界就不會有「垃圾」。
如果不要求達到一定高度,淺嘗輒止也算跨界,那隻要有興趣有能力,何樂不為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