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的遇到過哪些「學以致用」的故事?


真是一個有趣的題,看到這個題之後,我忍不住問了身邊幾個學心理學的朋友:「你們有什麼將心理學在生活中「學以致用」的故事嗎?」沒想到還真有不少~

來分享其中幾位「學以致用」的故事。

小夥伴A:我用BAT(行為激活療法)緩解了抑鬱情緒

我曾有一段很焦頭爛額的時期,那時候的課業壓力很大,每個禮拜都有看不完的paper,周末又必須跑去很遠的地方實習。那段時間我頻繁被抑鬱情緒困擾,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我不能任由自己不斷地在抑鬱和對抑鬱的恐懼中度過。於是我對照著BAT(Behavioral activation theory)行為激活療法,開始了「學以致用」。

其實說白了,行為激活療法就是要讓我們,儘可能用你做開心的事情的時間,減少你陷入在不開心情緒里的時間。所以我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步,在周末列出接下來的一周,你大致會做什麼事情,然後估算並給每天預留出一小段合理的時間,留給那些既能讓自己輕鬆、又不太花費時間與精力的事情。

第二步,去回想那些能真正讓你感到輕鬆快樂的事情,記住一定要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你自己強加的,比如我喜歡擼貓,喜歡看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說,我清楚地知道(記得),這些事情會讓我感到放鬆,而長跑這類運動就不適合我這種體育廢柴(雖然研究證明長跑也可以減輕抑鬱情緒)。

第三步,去做,去做,去做。在預留的時間裡去擼貓、去看最新的輕鬆電影,而不是躺在床上。很多處在抑鬱情緒中的人,經常會覺得自己很「疲憊」,於是告訴自己「我只想要休息」,但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躺下來是不會讓自己變得更開心的(往往還會變的更加抑鬱),更好的方法就是從床上爬起來,去做答應預留給自己的放輕鬆的事情。

只有在這些行為中,你才可能真的「激活」自己,才可能明白你可以與抑鬱情緒好好相處,因為你的生活里,不僅僅有抑鬱,還會有開心等等各種情緒起伏。

總之,在那段時間裡,我生活的平均「快樂指數」,真的開始慢慢上升起來。

小夥伴B:搞定了「睡眠衛生」後,我終於美美的睡上了覺

我曾經是一個睡眠質量不太穩定的人,雖然沒有嚴重的失眠症,但是經常「睡不好」,也為此感到過焦慮,覺得好睡眠要永遠離我而去了。

當我看到美國疾控中心大力推廣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教育之後,我學到了關於睡眠最受用的一句話——不再把睡眠當作一件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把它當作需要被優先考慮的事情。(Treating sleep as a priority, rather than a luxury.)

首先,我開始跟我對「睡不好」這件事的焦慮握手言和,畢竟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對於偶爾失眠一兩天的人來說,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沒有人會因為偶爾的失眠而出什麼事。反而如果因此恐慌,還會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其次,在睡眠衛生上,我開始認真的踐行了起來,比如調節卧室的溫度(較低為好),少吃東西(如果很餓,提前吃點小點心),睡前不看有藍光的電子設備(藍光會干擾褪黑素,一種讓人發困的荷爾蒙的分泌),設個鬧鐘提醒自己每晚爬上床的時間等等。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區分睡眠的空間與工作的空間。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壞習慣,喜歡在床上抱著電腦工作……但其實,長期將床當做工作區域,會使得我們的思緒始終無法從高強度的工作中脫離,也會使得身體肌肉即使在臨睡前也久久不能放鬆,最終導致徹夜難眠。簡單來說,我開始訓練自己「床,就只是用來睡覺的地方,把自己扔到床上,身體就會放鬆地進入睡覺模式」。時間長了之後,我的身體真的就「聽懂」了。

小夥伴C:「社恐」的我,成功撫平了我的社交焦慮

我以前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社恐,社恐到如果我知道第二天(不得不)要去一個派對,會焦慮的一個晚上睡不好,在到達現場之前,還要給自己做漫長的心理建設。

在接觸了心理學裡很多情緒管理的知識之後,我開始了認真的學以致用(自救)。

推薦給每個社恐的朋友——

當你感到巨大焦慮的時候,首先,學會用貼標籤及不評判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說,認真的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感到焦慮」,然後試著往後退一步去觀察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去體會「你的想法」與「事實」之間的差別。有時候當你陷在情緒里,會覺得「我真的焦慮到要崩潰了」,但當你退一步,看到你的想法,慢慢你會認識到,「這只是個想法,不會成真,我不會真的崩潰」,而我的「焦慮」卻是會被自己的想法所影響的,那麼,我為什麼要將自己困在想法里呢?

其次,給自己記錄一個「去混淆日記」。按照「想法」、「現實中是否發生了和這個想法相關的事」、「是什麼導致了事件的發生」這個順序,寫在紙上。

比如,有一次我的記錄就是這樣的:

· 想法:我明天有一個任務,要主動找小A 要微信並聊天,結果可能很糟糕。

· 現實中發生的事:在與小A聊天的過程中,ta接到了一個電話,聊天被打斷了,我們沒有進入到深入的聊天。

· 是什麼導致了事件的發生?第三方突如其來的電話。

通過比對想法與現實,我逐漸意識到了「腦海中的想法和現實是兩回事」,即便有時候想法與現實一致了(比如沒完成任務),也不是因為自己或者自己的想法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另外,我還開始給自己記錄「小成功」,比如:今天成功要到了小A的微信(順便:小A長得還挺好看:)


最後,還有一個我利用nudge(助推:不改變人的自由意志,也不改變現有選擇,而是通過改變做選擇的環境來影響人們的行為),成功戒掉晚間零食的故事,在這個答案里跟大家分享過,戳:知乎 - 知乎

先聊這麼多啦,你要不要也趕緊收藏、實踐一下?

以上。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家裡老婆不讓買電視機,說家裡不要整天抱著電視機,於是我做了一個電視機櫃放在客廳里:)。

========================================================================

女兒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暗示她,記憶力好,數學好。通常都是以:出門的時候寫了一個購物列表,我們兩人都看完這個列表之後,我就「忘記帶」了。於是買到還差幾樣的時候,我就會「總覺得少了幾樣,就是想不起來是啥」。然後小朋友會很得意告訴我是那幾樣忘記了,而通常來說,這幾樣都是列表打頭三個。數學也是類似如此的方法。

現在姑娘小學快畢業了,覺得自己天生記憶力好,做數學有天賦。


========================================================================

事實上,我其實挺同意我老婆的觀點的。後來老婆有段時間想要買電視機+PS的時候,我就用書把電視機櫃給堆滿了。

所以至今,家裡還是沒買電視。

PS:

千萬別以為我老婆是傻白甜,她雖然不是學心理學的,但深諳此道。

比如:覺得家裡要有點生機,於是網上買了個魚缸回來。

想要吃日本料理,於是買了一堆日式廚具和碗筷;並且每次去居酒屋之類的地方會帶回免費的雜誌;在我的視頻網站賬戶裡面看《孤獨的美食家》等等。

等等,我現在對於女兒的降世也有些覺得可疑了。。。。。。


========================================================================

其實心理學最好的作用,還是改善和調整了我和妻子的溝通方式,我們並沒有延續我們各自父母的各種不良的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互相理解和依賴,使得我們並不會陷入各種情緒的陷阱裡面。

我相信不少夫妻之間都會有某些事情上像是一個不可碰觸的點一樣,難以化解,但生活中卻又難免需要遇上和面對。隨著每次的碰觸引發的衝突所帶來的情緒都會逐步累積,最終借著一個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爆發出來,久而久之,兩人的感情就漸漸枯萎了。

但如果能夠知道人心理運作的原理,調整觀點、角色、預期等等,其實夫妻之間絕大多數問題都是可以被改善的。而不會因為買菜多花了三五塊;出門穿什麼衣服,花多久打扮;孩子到底聽誰的養法養等等這些問題,而傷及了夫妻感情的根本。本質上:我們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彼此相愛,想要做得更好。但別讓這個心愿因為溝通不良和忘記初心,反使其成為破壞夫妻感情的元兇了。

PS:再給點小技巧,寫列表的時候,最好3~4個一組,每組最好都有類似的屬性,比如:都是水果、都是紅色、都是圓形的。這樣的列表會更容易記住,或者在同樣情況下,你可以記得更多。

和女兒說過,語文考試的時候,先把最後的作文審一下題。然後再開始做其他題,等到寫作文的時候,至少一個開頭就準備好了。

期望值管理,這個我個人感覺挺有用。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先說個很難做到的事情,或者非常糟糕的事情,然後再說出自己的要求這就是將對方的期望值做了一個調整。但這個事情也同樣可以運用到自己身上。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調整一下自己的期望值,心理的打擊或者壓力就會緩解很多。作為父母其實最常見的就是調整自己對於孩子的期望,通常來說,大多數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期望過高,那麼導致的就是孩子的表現很難滿足自己的表現,然後父母自己就會老是處於失望的狀態,而失望帶來的情緒是可以影響到孩子的表現的,通常來說都是負面的。但如果降低對孩子的期望,那麼父母則會經常獲得「意外」的驚喜,而這種情緒上的表現所帶來的激勵作用,是勝過各種「你真好!你真棒的!」調整的方法也不難,首先了解一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能力指標,你就會知道一個「正常的孩子」是怎樣的,然後就不會做出各種不切實際的要求了。我腦袋裡面經常有的一句話是:這個事情,是這個年齡段做不到的。而很多時候孩子偶爾還能好死不死的做到了,我就會:誒!不是說不能做到的么?抱著這種心態,你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情緒是可以真正激勵到孩子的。

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也在各種媒體上被說了很久了,其實多少是有些影響的,日常可以時不時可以挑出來用用。比如:

我家女兒數學是有點天賦的,好像不受男女的影響。(我經常用這話去嘗試降低和消解掉刻板印象對女兒的影響。)

你自學這一點還是像我,有遺傳,會學。

這點你像你媽,管理能力強,會學敢試。

當然,這些都是屬於錦上添花的,首先還是得和孩子有個好感情基礎。另外,上面幾個例子有些歸於天賦,其實日常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更多的鼓勵孩子具體的行為。另外,一些負面的語言能少說就盡量少說,說出去同樣也是會有作用的。能做到意識到、不說、少說,也是一種能力。


我有一個妹妹,我倆在家的時候成天打鬧,以上是背景;

一次我妹湊到我跟前:「想不想看個好東西?」

我瞟了她一眼:「你又想偷襲我吧?」

老妹大驚:「你怎麼知道?」

「這個嘛,」我說,「你看上去是在笑,其實只是嘴角上揚,眼輪匝肌並沒有相應的收縮,因此可以肯定你在假笑;我注意到你的雙眉有輕微的下壓,這表示你在集中注意力,同時你上眼瞼的提升也在告訴我你內心的憤怒;同時我觀察到你現在肌肉緊繃,一觸即發。因此我可以肯定,你是想偷襲我!」

「這你都能看出來?」老妹大驚,「不愧是學心理學的。」

「其實,我只是看到了你背後那隻手上拿著的拖鞋。」


我老婆是我分析房樹人分析來的,你們信嗎?哈哈。
還在大學的時候,系裡搞525活動,在學校主幹道上擺了幾個展位,搞各種測試,我負責投射測試。因為像算命一樣,一對一的分析,所以圍觀的人群特別多。然後一個超級漂亮的學妹也跑來要試試,然後就這麼聊上了,她說我分析的很對,想跟我保持交流。
哈哈哈哈,就這樣搞到了我現在的未婚妻,馬上準備結婚了。畢業好幾年了,也異地了一段時間,終於即將修成正果。
雖然其實我根本不怎麼懂房樹人,哈哈哈哈。
但是兩個人相愛相殺,一起走過各種考驗,靠的真的是心理學教給我們的,去經營和維護親密關係的能力。
感謝房樹人,哈哈。


今年四月復活節假期,去義大利旅遊。踏入這個國家的第二天,在米蘭的某個廣場上,錢包被偷了,這個錢包里沒有錢沒有銀行卡,但是所有的證件,英國生物信息卡,中國的護照身份證,學生卡什麼的全在裡面!!!假期結束就是期末考試,如果不能離境,很可能畢不了業了啊。。當時被發現錢包被偷的時候,女朋友慌了,開始哭,埋怨我。我想著,越是她慌我就越不能慌。

在報警完,聯繫完中國駐意大使館之後,我開始推理小偷是什麼時候在哪偷到的錢包,推算出應該是在女朋友開包喝水的時候忘記拉拉鏈所致。於是在喝水的地點,想著小偷會偷了錢包朝哪走,會怎麼處理錢包。

我想著,如果我是小偷,肯定不會回家再打開錢包,肯定是找個人少的時機打開,錢一拿直接丟掉包,因為包是物證啊!護照什麼的更是物證啊!在歐洲每百米一群警察的密度下,誰敢拿著別人的身份證在街上走?!於是我就猜小偷肯定打開錢包看沒有錢,會就地丟棄所有東西。於是就開始挨個挨個垃圾桶翻找,活像一個撿瓶子的流浪漢。。在承受了半個小時的白眼和埋怨和哭鬧之後,我,把,錢,包,找,到,了!!!

果然就在街對面公園拐角處的長椅旁邊的垃圾桶里,證件齊全!!

然後一戰封神,現在。。24小時都要跟我粘在一起呃。。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的故事。真的是有引號的學以致用。


念博士的都難免喜歡喝幾杯酒,無論是放鬆還是社交角度都是一個可行的消遣方式。

比如我就常和我們博後喝幾杯聊聊科研和實驗設計。

上上周,我們實驗室幾個人去看了一場類似脫口秀的演出(stand comedy)。然後我和博後在演出場地附近喝了幾杯,談的那是很開心啊,從實驗設計到一組研究的暗線排布,不亦樂乎。喝完之後我準備回住處去休息,他得給女友買電腦。

大家也知道Uber底下會顯示幾個常去的地址,結果我不小心點到了學校(而非住處)。當時我是不知道,結果是到了學校我才反應過來。

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心理學知識了,酒精雖然能 『壯膽』,但其實是中樞神經抑製劑。其實會顯著降低活躍水平。所以我轉念一想,既然能夠抑制(神經遞質的具體機制在此不細說了),沒準可以抑制我的閑心更加專心的工作,不是么?於是就去了辦公室把剛才和博後討論的內容寫了下來發給了博後。真可謂深藏功與名。

結果第二周周一我和博後見了面,滿心歡喜和他說了這個事兒。然後詢問他這個寫的如何啊,他面露難色,回我一句:「Well, it contains all of the infromation.」 翻譯成中文就是:「無論如何,裡面該有的都有了。」 言外之意就是調侃這總結里基本什麼東西都沒有。

所以,我「學以致用」了神經遞質的知識,成功地浪費了我和博後的時間。

這個真實的事情很有價值,我總結一下就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應該利用外部條件和心中知識,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給自己上。


貌似快到母親節了,看到這個題目就想起之前諮詢師 @梁鴻儒 以信件的形式寫了一篇文章,是從一個學心理學的兒子的角度給母親的一封信。也算是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與父母溝通上了,這個文章還挺有趣的,和問者分享一下。

親愛的媽媽:

孩兒在外求學,未能回家陪你度過母親節,見信如晤。

我身體安康,壓力是有的,不過壓一壓更結實,你不用擔心。

雖然你可能現在還不知道「心理問題」和「痴線」有什麼區別,但你當年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報讀心理學。你那一句「你喜歡就好」讓我感到母愛的包容和博大,即使你當時眼睛根本沒有離開過正在播放的《大長今》,我還是堅持這麼認為的。

為了回應你的支持,我決定告訴你,我學的心理學是怎樣研究媽媽。其實心理學家對媽媽的興趣遠遠大於精神病,甚至連研究精神病時也要連帶他們的媽媽。

娘,我不會幹掉老爸你放心

在我們的教科書里,最早研究孩子與媽媽的關係的人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一個出生在奧地利的猶太土豪,經常叼著雪茄帶著金錶。他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發現,孩子對異性父母的強烈妒忌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產生永久性的影響。雖然他真正看過的病人沒幾個,但他假定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並試圖以此解釋其他文化中的複雜現象。

他寫了本書叫做《圖騰與禁忌》,說男孩早期的追求對象是母親,總想與父親爭奪母親的愛。也就是戀母情結。但由於兒子小時候很弱,打不過強壯的父親,所以只能壓抑對母親的性慾。

媽你別緊張,我對你和老爸都沒什麼想法。雖然直到現在你還是我心目中和奧黛麗赫本、林青霞並列的世界三大美女,而且小時候我也會說「媽媽是我的!」「我將來要娶媽媽做老婆」之類的話,但每次只要你挽著爸爸的手臂,把頭往老爸肩上一靠,老爸就會把肚腩擠到胸前裝胸肌,我瞬間意識到你是誰的了,而且很放心。

所以我一開始讀到弗洛伊德的觀點時就覺得很扯:說白了就是把男人的問題怪到他媽的頭上了。後來也有人反駁,這完全是男性主義中心的觀點。我猜弗洛伊德家裡肯定是老爸拿主意,跟我們家很不一樣,我們家是您拿主意,是母系社會,女權主義。

就算你不給我做飯,我也愛你

後來我讀到另一個關於媽媽的理論,叫做依戀理論,覺得靠譜多了。

這個理論由和弗洛伊德一樣都是研究精神病的約翰·鮑比提出,他認為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

有個叫哈利·哈洛的人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給小猴子一個有奶的鐵皮猴子「媽媽」和一個沒有奶的皮毛包裹的猴子「媽媽」。哈洛發現小猴子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去鐵皮「媽媽」那裡吃奶,然後立刻就會回到皮毛「媽媽」那邊抱抱。這個實驗說明了,對於小猴子來說,並非「有奶就是娘」,而是能給猴子來說溫暖的媽媽才是娘。

媽我下次回家你就不用忙裡忙外給我做吃的了,有沒有吃的你也是我娘。飯就出去吃嘛,你就好好歇著,讓我在你身邊拉著你的手聊聊天就好了。

對於你對我的愛,我是很有信心的

後來有個叫安沃斯的人覺得研究猴子不夠意思,就搞了個「陌生情境」實驗來看看依戀有什麼類型。他將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和媽媽安排在一個陌生的房間裡面玩,玩著玩著進來一個陌生人,然後媽媽離開。根據嬰兒對媽媽所表現行為將依戀分為三種不同的表現類型:

1.安全依戀型:媽媽離開是不會感到不安,還會與陌生人積極接觸;

2.逃避依戀型:媽媽離開不會哭但會躲避忽視陌生人。

3.衝突依戀型:媽媽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害怕,媽媽回來時會哭鬧。

根據你對我小時候「自來熟」的描述,我應該是安全型依戀,因為你說我見到陌生人都不害怕,會自己問路還主動打招呼;不過一旦發覺不對勁就會很快跑回去躲在你身後,所以你一直很放心我自己去玩。

我看隔壁家樹根就跟我不一樣了,應該是衝突型依戀,他小時候就一直粘著媽媽,不敢跟陌生人說話;雖然他學習也不錯,跟我考進同一個大學,但開口閉口「還媽媽說、媽媽說」,被同學笑話了還得回宿舍打電話給媽媽訴苦。

媽你雖然沒讀過心理學,但還是很明白事理,你帶我出去玩時,不會一直拉著我,也不會強迫我跟誰打招呼,而是看著我,鼓勵我去探索新環境,與別人接觸;每次回頭都能看到你的感覺特別好!

其實我最近才明白,你都事先考慮到那個地方和人安不安全,才示意我走遠點也沒關係的吧?你拉緊我的時候,應該就是你覺得有危險的時候了吧?學了心理學,我開始明白你把我養得那麼有安全感也不容易!

聽說這個安全感很重要,還會影響到我的親密關係,也就是我將來找媳婦的時候,我會傾向於喜歡上那些和你一樣讓人感到溫暖和安心而且有安全感的姑娘。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啊,你常說「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媳」,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你給我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雖然主要照顧我的都是媽媽你,而老爸都比較忙工作,是不是就能說我的健康成長和老爸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將來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最近有位出國留學的師兄回來搞了一個講座,講一種叫家庭治療心理治療的理論。他就提到,父母的感情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有一個叫鮑恩的家庭治療師提出,每個人都有「獨立」和「依賴」兩種需求。如果對「依賴」需求太高,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較強的情緒依戀或情緒融合,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把自己的事當成別人的事。

若是對「獨立」的需求太高,則容易導致個體與他人的關係過於疏離或造成不成熟的情緒斷絕。任何一種程度過分了,都叫做自我分化程度低。

對於「親密」和「獨立」的程度,孩子是很難自己控制的,主要還是看父母怎樣處理。小孩子嘛,如果可以肯定都會依賴,所以父母怎樣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鼓勵他獨立的程度是很關鍵的。

剛開始初中住宿,我發現身邊有些同學不習慣獨立生活,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床鋪不會自己整理書包,還要別人叫他起床(沒錯說的就是隔壁家樹根)。

有一次樹根因為天冷懶得洗衣服然後沒內褲穿被同學笑話了,他就打電話給他媽抱怨:「都怪你送我來住宿!都怪你都怪你!」更奇葩的是,他媽媽居然回應:「是我不好,我也不想你吃苦,你爸堅持要讓你住宿,他說你在家會學得越來越懶的。」然後兩母子隔著電話失聲痛哭。

我一直以來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不會洗衣服要怪到媽媽頭上,然後媽媽要怪到爸爸頭上。聽完師兄的講座才明白,樹根和他媽就是分不清楚這事誰該做的事情,讓樹根習慣了依賴媽媽,缺少鍛煉獨立的機會。

但是這事不能完全怪樹根媽,因為樹根爸經常對樹根媽很冷淡,連她生日都不記得,都是樹根陪著她媽過的。我們家也沒少看到,他們夫妻當著孩子面吵架,最後樹根爸摔門而出,剩下樹根給他媽媽擦眼淚。也難怪兩母子感情好過兩夫妻,其實就是樹根成了她媽媽的寄託。

孩子成為了家庭的守護者

想想我們家,我還真佩服你們兩個,大部分事情都好好商量,很少吵起來。唯一一次吵到老爸要夜裡離家出走,我哭著堵在門口,他抓抓頭髮,轉過身去跟你說了什麼,你們倆就一起來說了句我到現在都記得的話:「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吵完就沒事了,我們不會不要你的,寶貝不用擔心。」然後回去房間繼續商量,你們可能不知道,我那天晚上一直豎著耳朵聽這你們會不會又吵起來,時刻準備著去堵門口。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沒聽到聲音,也就慢慢睡著了。第二天起來果然看到你們就沒啥事情了。

師兄解釋說,兩夫妻感情不好,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維護家庭的紐帶,孩子將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防止父母起衝突上,而不能專心在自己的學習事交朋友的事情上。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三角化。

雖然我也半懂不懂,不過想起如果爸爸像樹根爸那樣每次都摔門而出,我大概也會跟樹根一樣,因為我看到爸爸走向門口的時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恐懼起來了,說不清楚那是不是孩子天性。

一下子就寫了那麼多,也不知道老媽明不明白。

不明白都不要緊,你絕對可以跟別人炫耀說你孩子讀了大學之後開始寫一些你也看不明白的東西了;要是你看懂了,你應該知道,我就是想跟你說,學了這些心理學的東西之後,我更感激你對我的養育了。

你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棒的人,面對著不同的人,我都能不卑不亢地平等交往,即使有矛盾了,也有信心可以通過商量來解決問題。

最後,母親節快樂!

你那個熱愛心理學的兒子

PS.以後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怎麼和父母解釋這個專業時,這篇文章的角度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哦~

---------------------------------

本文節選自被心理學玩壞了的兒子給媽媽的一封信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我女朋友身材高高瘦瘦,168厘米,45公斤。但是,在她第二次長智齒的那一天,她很方。

她第一次去拔智齒的時候,被拔哭了,真哭。而且拔完牙,麻醉消了後,還有一段時間會持續地疼,所以她一想起這段記憶,立馬就方。

這次她早上在牙醫那裡消炎,等過幾天消完炎,再拔牙。誰知道她晚上臨睡前,發微信給我,說牙痛痛得睡不著,家裡又沒牙痛葯之類的,問我怎麼辦。

當時我就想,今天她只是去消炎而已,又不是拔牙,還有一點痛很正常,但是不至於痛得睡不了覺吧。有可能是她對拔牙這件事過於害怕和緊張導致的。她家裡又沒有任何止痛藥,除了讓家人帶去醫院看,還有什麼辦法?

心理學在這時發揮作用了。我想起了普通心理學感覺與知覺那一章中,關於疼痛控制的心理技術的內容:對鎮痛效果的預期就足以達到鎮痛效果。書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對鎮痛效果的預期就足以讓大腦釋放具有鎮痛效果的內啡肽,我們之所以相信這一點是因為腦掃描顯示,無論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劑(看似真葯的無作用假藥)還是鎮痛劑,實際上都會激活同一個大腦疼痛抑制區域。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服用安慰劑有效的人報告說,當他們服用抑制內啡肽的納曲酮時,疼痛會增加。」

當時我就給她打電話,煞有介事地跟她說,不用擔心,這種情況我遇到過,消炎過後還有痛的話,用大概3%濃度的溫鹽水漱口,即可緩解大多數狀況,一般都不用吃止痛藥,我之前就這樣搞定過。邊打電話邊讓她和鹽水,全程說話的口吻盡量給她一種我很從容淡定、經驗老道的感覺。

鹽水具體有什麼作用,對她來說是模糊的。當時她比較著急,而且可選擇的辦法也不多,心裏面對新辦法的認知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偏差,傾向於相信對自己有幫助的想法。當我用非常肯定的語氣給她提了這麼個辦法,這個安慰劑的效果很容易就可以達到了。實際上也真的發揮了作用,讓她感覺真沒那麼疼了,也算是「致用」上了。


某日上課時,跟舍友聊天問下課幹嘛,二人相視一笑。

同桌開口說,當你問出這句話時,偏離了你之前每日行為的常態,說明你有別的計劃。

我說,你懂的。

舍友說,因為我喜歡去上網,當你問我這句話的時候,說明你想在我這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我說,你懂的,但是我內心存在焦慮,我既想學習,又想去上網。

舍友說,對,你這是內心衝突,不過不要壓抑自己,會得病。

我說,那你要去上網嗎?

舍友說,不去,我今天要學習。(笑著說)

我說,你的表情已經出賣了你。

舍友說,那我們來扔硬幣,正面去反面不去。

哐當。。。。扔出了反面

舍友說,再試一次。。。

我說,不用了,你的潛意識已經表現出來了。

(大一的時候,問下課幹嘛去?答隨你,回上網?答走)
————————————————————
可能表達的不是很清楚,當時情景是很冷靜的各種分析了一翻,哈哈哈,
學了心理學以後,更多的會去關注潛意識的東西,例如有時候別人無意中說出來話或者表現出來的動作,以前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影響,現在覺得這才是最有影響的。
然後就是會更關注夢,雖然弗洛伊德老師的理論受到很多批判,但是我還是比較認同他的一些理論,所以如果做夢醒來,就先把夢記下來,。。舍友之間有時候也經常互相分析。
還有。。不能過多壓抑自己

關於心理諮詢,以前覺得沒什麼用,接觸以後發現很給力啊,因為我們的很多錯誤認知或者行為,是我們自己不能意識到的,而諮詢能幫助我們自我探索並改善(病除外)

同學會用厭惡療法戒煙,戒網癮。。。還有戒擼(然而都失敗了。。。哈哈哈)

大一大二上課都是偏理論的知識,大三偏應用,很多課需要去實踐。
比如,上著課讓我們出去校園搭訕,聊天,了解對方基本信息。。。
比如,去精神病院見習。。
比如,去找陌生人做諮詢,然後寫個案報告。
比如,二人一組互相做諮詢,然後一起討論。
比如,…………

現在的課,都很走心,做團體沙盤,繪畫治療,團體輔導,都會有同學流淚。。


總的來說,大家都說大學班級很沒有凝聚力,大家很難交心,但是因為這些機會,這些課程,我們能更多的互相了解,也會更多的包容,拉近大家的距離。


還記得一位任課老師說過,我也是跟你們一起哭過的人,你們以後同學聚會的時候一定要叫我。


貼一張之前發的朋友圈。。

再貼幾張聊天記錄。。。

日常聊天諸如此類。。。考試之前會互相使用放鬆訓練 表情包是這樣的。。。

。。。。
————————————————————
暫時想到這些,學渣一枚,有錯誤請指正


雖然不是學心理的,但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小妙招有所體會(案例理想化,僅供參考):
1、別人在拒絕一個大的要求之後常常能出於一定的愧疚感答應你緊隨其後的小要求,其實小要求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eg:「幫我買個漢堡王吧?(?????)?」 「不要,太遠了」 「那樓下便利店的三明治好了」 「好吧」)

2、在兩個讚美中間夾雜批評或要求更能使人接受,批評最好是以建議的形式提出。

(eg:「這次方案做的不錯,條理清晰巴拉巴拉...可能這個地方和這塊調整一下會更好...這樣推進一定更順利!總得來說很不錯巴拉巴拉...」)

3、如果第二天要早起,除了定鬧鐘,更好用的方法是睡覺之前認真的、在心中暗示自己明天要5點起床,多念叨幾遍,往往有驚喜。

4、要讓人做出切實的選擇而不是在答應與拒絕間抉擇

(eg:「今晚吃飯去吧,火鍋還是牛排?」 「牛排」 「好嘞~」)

5、欲揚先抑或有起有落 總比全程打雞血更能有效的調動氣氛。

6、阿Q精神。倒不是要學習阿Q,而是要學會想像,很多覺得費勁的事情,提前在腦海中預演幾遍,畫畫圖,大多可以理順思路,經常看看思路圖,你會覺得工作容易很多,久而久之人會變的自信。


學以致用的方面很多:
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傾聽。以前我是一個脾氣很急的人,可能因為一個人開頭的一句話和我想的不一樣,我要麼把別人氣到跺腳,要麼把自己氣到不行。現在更多的就是耐心的聽他說完,探尋一下他說這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不會輕易打斷。
更好的接納每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或者想法,尊重每一個人。

自己心態也會更加平和,能夠很好的接納自己以及自己的負面情緒,學會和自己和解,也不會把現在自己的性格甩鍋給自己的父母和童年生活。

諮詢上的一些問答技術,也能運用在和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聊天中,不僅僅別人會覺得很舒服,自己也改掉了自己的臭脾氣。

還有很多,但是暫時就能想到這些能夠直觀感受到的。

最後我覺得自己以後要是有機會當爸爸的話,應該不會養出熊孩子,畢竟行為主義也不是白學的。


我經常會讓我的助理去幫我買煙,為了剋制自己抽煙都是一包一包的買。

有一次我讓EE去買煙,她說,剛好上次多買了一包,我現在拿給你吧。

然後她彎腰,把手伸進了她腳旁邊的小柜子的最下面一層,差不多一分鐘後拿出了一包煙給我。

我看了看煙,笑笑對她說,你是偷偷買了一條煙藏著吧。

她下巴微揚,有點緊張說,沒有啊,怎麼會。

我拿起拿包煙給她看,

第一,你彎腰拿煙時,抽屜拉開了一小塊,小腿移動抵住抽屜,是明顯的掩蓋行為。

第二,你拿煙花費了一分鐘左右,說明你拿得有點費勁。

第三,這包煙有明顯使勁壓過的痕迹,癟下去了一塊,這證明這包煙是摳出來的。

那麼假如你抽屜里放的只有一包煙,合乎常規的行為應該是拉開抽屜,拿出給我,整個過程30秒就可搞定。

所有我觀察到的線索告訴我,你怕麻煩所以買了一條煙放著,我下次再叫你買煙時,直接從里拿就好了。

要知道這點小事,我都不用看你的微表情,分析下你的行為就知道了,整個過程在我腦子裡一秒就知道了,只是分析給你們聽,要這麼多話語。


CaCa在一旁觀戰,跑過來說,是嗎,我來看看有沒有。然後拉開抽屜,看了一眼,迅速合上,然後斬釘截鐵的說,沒有,裡面什麼都沒有。

我哈哈大笑,說,卡卡你撒謊了,剛剛的行為更是證實了我的猜測,據我所知,那個抽屜里有很多文件,你拉開抽屜後,如果沒有看到煙,你至少要翻動一下那些紙張,確定一下煙有沒有藏在下面。而你抽屜只拉到一半就合上了,你已經看到煙了。

卡卡,吐了吐舌頭,真變態。


給領導提了一個要求,被拒,提了一個小一點的要求,還是被拒。說好的討價還價效應呢……

給領導提了一個要求,答應了,麻著膽子提了個更難一點的要求,被拒。說好的登門檻效應呢……

人生艱難,要真誠不要套路。

說幾個我感覺對自己生活有用的吧。

成功內歸因,失敗外歸因會讓人變得狹隘與自滿,成功外歸因,失敗內歸因會讓人變得抑鬱。 合理的使用歸因會讓我更好的總結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

應對方式。遇到事情默念,我是打算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還是用求助的應對方式。還是幻想或者自責,亦或是迴避與合理化。會讓我在應對問題時思路更開闊。

人格特徵。建立人格特徵庫。遇到別人有讓我不爽的行為是,試圖從他的性格而非故意針對我上面去解釋。可以讓我更好的理解對方。

社會支持。重視朋友,但不刻意追求所謂人脈。追求有深度的朋友關係。

認知理論,使用cbt或者rect的理論方式去思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需要理論。複雜的行為的背後都對應著某種簡單的需要。如果能理解對方的需要,簡直就像掌握了人生的大殺器,無往而不利。

傾聽技能。你資道嗎,家庭中大部分的爭吵都可以用傾聽來平息。


寒假開導一位老友,此公困於兩段失敗的感情,於是他就成了我第一個"病人"。

我與他同窗兩年,他成績中上,人緣不錯,以異乎尋常的"聽話"著稱。聽話到什麼地步呢?聽話到主動去適應父母老師的高要求,極盡美化來自家人的傷害,信奉嚴苛是一種愛,如果把他送回五六十年代,絕對是個一顆紅心跟黨走的楷模。每次和他交談,他的臉在我面前會慢慢幻化成一個指點江山一本正經的黨政機關幹部。。。

這種"聽話"貫穿於他的整個人生,從小學到大學,他的身邊永遠伴隨著兩種人——對他的"聽話"讚賞有加的父母老師們以及看不慣他近乎虛偽的聽話而對他頗有微詞的同學們。

步入大學,面對大學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學生會的種種,他的"聽話"漸漸淡去,在兩位小公舉的作天作地之下,他心灰意冷轉而向我求助。

一頓火鍋之後我了解了內情:

公認好男人的標籤之下,我這位同學早已不堪重負,他甘願當小公舉們的飯票,一力承擔了她們的大半生活費以及出遊的全部費用,作為一個大男子主義患者,他不想讓女朋友參與他的學業事業同時又要求她們理解和體貼自己。他包辦她們的生活巨細卻又疲憊不堪。

了解了基本情況之後我開始了追根溯源的提問環節——

你為什麼覺得和她們在一起不開心?
"因為她們太幼稚"

她們的幼稚體現在哪裡?
"她們不理解我還總是無理取鬧"

她們為什麼不理解你?
"她們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忙什麼"

你不讓她們插手你的生活,乖乖當小公舉,她們都不了解你,怎麼理解你呢?

老鐵沉默了一會兒,估計是扎心了。

你為什麼不和成熟的妹子談戀愛呢?
"成熟的妹子。。我怕她們老管我,我不喜歡被管"

所以你覺得小公舉性格的妹子比較聽話省心是嗎?
"差不多吧……"

你為什麼認為成熟的妹子會管你呢?
"因為她們一般都很強勢"

所以你害怕被妹子管對嗎?
"對,我從小就特別煩被管"

很好,我想我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提問繼續。

所以你媽媽是個強勢的人嗎?
"嗯。。她對我要求很嚴,管得也寬"

你很反感,但是沒辦法抗拒對嗎?
"嗯,我小時候挺聽話的"

所以這就是你聽話的根源嗎?
"嗯,我從小到大就特別想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為什麼想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呢?
"我聽話了我媽媽就不會管我了,而且她會喜歡我"

如果你不聽話,她就不會喜歡你了對嗎?
"她對我很嚴厲,我想是這樣吧"

所以你內心很渴望外界的肯定對嗎?
"嗯。。"

其實你很不自信對吧?
"扎心了。。"

所以你害怕成熟的女生讓你不自信對嗎?
"嗯。。"

所以小公舉一樣的女生會激起你的保護欲對嗎?
"嗯,感覺自己挺有面子"

你在給她們花錢的時候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了吧?
"嗯,我覺得我能養他們"

可你的學業和事業又很累。
"她們不理解我,總是要這要那"

所以你覺得很累對嗎?
"嗯,不被理解是一件很累的事"

比起她們不管你的自由,你更渴望被理解是嗎?
"嗯,我現在想找個理解我的人"

問題很明白了,我一直認為談戀愛實際上是和自己談,一切兩個人的衝突本質上是和自己內心衝突的外化,而自己和內心的衝突又是童年和父母衝突的外化。

一個強勢的母親,一個缺乏自信的兒子,母親的強勢讓兒子缺乏自信,兒子則用聽話和服從來滿足母親的期望,同時對自己極度的不自信使他傾心於柔弱天真的女孩子,通過包辦和照顧獲得價值感卻慢慢模糊了邊界,把女友變成了小公舉之後又疲於應對。。。

沒有充滿血淚的原生家庭,也沒有狗血苦情的戲碼,但一個強勢母親就這樣以一種潛移默化卻讓人擔憂的方式影響著兒子的生活。

雖然我並不喜歡他的大男子主義,事實上我們也確實因此而漸行漸遠,但本著扎心扎到底的原則,我又給他開了一劑葯。

"如果生活是康庄大道,他人都在以相同的步調大步向前,你卻放慢步子扶著一個不能自理的伴侶,到那個時候你還會覺得柔弱的她可愛嗎?"

他陷入了沉思,我想那些困擾過他的正在緩緩流走。

如同流水沖刷著巨石,當內心真實的渴望被看見,也會沖刷著成見,固執和迷茫。

最後我給他的建議是,既然考研在即,就安心考研,暫時不談感情,同時試著和周圍比較成熟的女生交朋友,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新生。

算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諮詢案例吧,一個關於接納,共情與抽絲剝繭最終抵達的故事。倘若我舉著女權的旗號對他大加批判,倘若我做不到層層深入的分析,我不會看到他大男子主義背後的軟弱,看不到他與自我的交鋒與衝突,也看不到他真實的渴望——那個被虛張聲勢層層包裹的沒有自信渴望被愛的小孩

如今這位同學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考研,只願他一切順利,眾生皆苦,願你出眾。

荊棘倒下,才會長出沃土。在做記者和當諮詢師之間搖擺不定的我,唯有記住共情與理解,才無愧於那些信任我的人。

路還很長,我還在路上。

不過那頓火鍋是真的好吃哎。


上了研究生以後在某心理學考研培訓機構做過一陣子社會心理學講師,去年夏天還去河南支教了兩周為高一的孩子們普及心理學知識。

從心底里覺得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下邊就為大家介紹一點點關於愛情和學習的小知識,這些在我自己平時生活當中也會用到。

【About 親密關係】

先安利一本書——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愛也是有學問的!

這本書深入淺出,沒有心理學背景的人也可以看懂,其中有許多和生活聯繫緊密的有趣的小實驗,看過之後也許能夠讓你更理性的看待愛情。

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說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所以那些一味想要阻止孩子早戀的家長/老師們應該注意了,是不是你們的種種行為反而會使這對戀人的感情更深。同時,當我們在戀愛中遭遇了很大壓力仍不願離開對方時,也應該好好地去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愛的是這個人,還是高度心理抗拒產生的結果。

2.弔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弔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他會更容易對其產生感情。

都是腎上腺素激增的結果呀(~ o ~)。所以當你想要把妹/撩漢的時候應該幹什麼?帶她去看鬼片啊!一起去蹦極啊!別怪我沒有提醒你(ㄒoㄒ)。

3.熟悉性:心理學告訴我們,僅僅是熟悉就會引發喜歡。

所以沒事你就在她/他面前多晃悠晃悠,每次微信都點個贊啥的,脫單之日指日可待!

【About 學習】

1.首因效應:和「第一印象」有關,最先讓我們接觸到的東西往往印象最為深刻。

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課文總是第一篇印象最深,單詞總是A打頭的記得最牢固,這都是因為首因效應的影響。所以今後我們在看書、複習的時候可以從中間的某一個章節開始,這樣複習效果會更好哦^_^。

2.近因效應:顧名思義,最近接觸到的事物相較於之前接觸到的事物會讓我們印象更為深刻。

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並不是矛盾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通常對事情的開始和結束記得更加牢固,過程往往會被遺忘。所以在臨考前可以抓緊看一下重點的題目,這招我過去常用,屢試不爽^O^ 。

3.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是有規律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

記憶在頭兩天里消退的最快,所以及時複習很重要哦(*^__^*) 。


心理學讓我認識了很多規律,但規律就是,我們不能去避免和改變它

所以在遇到問題時我學會了接受和坦然面對,並試著更理性的去思考

心理學沒有讓我生活中的快樂增加或者悲傷減少,更沒有讓我看到一個人的表情動作後就去揣度他的心思看透他的心。

不過心理學讓我學會了傾聽、共情和不斷地反思自己


從認識自我到維繫人際關係,心理學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大家感興趣的話還會針對其他主題進行更新。


小孩子總是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好奇心,可能做出一些不安全的行為,家長的制止這種行為時經常對孩子說「不準!」,越是這樣,孩子越對禁止的事情充滿好奇,努力去嘗試。

其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去「獎勵」孩子的這些行為。

親戚家有一個小孩總是喜歡在電梯里亂跳,這樣既危險又影響他人,家裡人屢勸不住就只有武力威脅,但小孩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做出相同的行為,因為他覺得這樣好玩又能吸引大人關注。親戚實在沒辦法,讓我給我出個主意。我說,你們先準備點他喜歡的小食品,每當他在電梯里亂跳時就獎勵他唄。親戚聽後詫異的眼光看著我這個誤人子弟的心理學系學生,最後沒有其他辦法只有照做了。

後來的結果,相信熟悉心理學知識的同學都知道,孩子再也不會在電梯里亂跳了。

實際上操作起來也並不複雜,頭幾次孩子產生這樣的行為,家長給予小食品獎勵(豐富),口頭表揚活潑聰明之類的話;接下來出現相同的行為,家長給予小食品獎勵(少量),不進行口頭表揚;最後,孩子再出現類似行為,家長既不獎勵也不表揚,孩子認為得不到獎勵,自己吃了大虧,懶得亂蹦亂跳給大人當猴耍,再也不會做這樣的行為了。

其實獎勵也可以是錢。。。

認知失調,上學的時候關於這個理論理解還不夠深入,沒想這是教育孩子的一大法寶。


今天下午發生的故事 圖多慎點!!!


我昨晚發朋友圈 使得某幾個熟人關注我知乎了,然後一個朋友就在知乎上和我聊天了。內容如下

然後和他分析(瞎扯)後,出現了一個更搞笑的事。

他被封 號 了。

今天下午發生的事,可把我樂壞了。


學以致用,別個不聽也是沒有用的啊!
我跟我媽說,她的高血壓是經常性的焦慮情緒(她本身的人格特徵)引起的,吃降壓藥沒有用,應該找醫生開鎮靜劑ヽ(′ー`)?
可是她不聽……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最近每遇到做了奇怪的夢,就開始給自己解夢,解讀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潛意識。
遇到自己想不通的就說給舍友,讓她幫忙分析。
還是解不出來的就在下課去問老師

解出來是壓力大等等就去吃一頓燒烤放鬆一下
解出來是輕鬆的就去吃一頓燒烤慶祝一下
沒有什麼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 就兩頓
(?????)


沒系統學過心理學,只是一知半解。

偶爾了解室友女友的一系列自私、不顧他人、苛求索取、很在意他人的關注的行為,我說出室友女友應該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

並預測:他們將會在室友實習而他女友仍留校(女友小他一屆)期間,因為生活環境的驟變,而室友女友仍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必將分手。

說給室友後,他嗤之以鼻(熱戀期嘛),結果沒等到實行,室友就崩潰了,然後分手了。

所以我是單身狗。。。。


推薦閱讀:

與情商低的人一起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花了錢還覺得沒尊嚴的體驗有哪些?
遇見過看著普通卻是富豪的人嗎?
有哪些尷尬的腦短路?
什麼樣的女生可以稱之為渣女?

TAG:心理學 | 生活經歷 | 情緒管理 | 學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