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才可以使內心平靜?


不邀自來。


想要知道怎樣才能變得平靜,首先要知道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從本質上來講,我們的不安主要來自兩個原因:不能停止的思維和管理失當的情緒。


這個答案主要針對這兩點進行討論。

一、不能停止的思維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不停的思維活動使我們無法到達內心的寧靜,而我們每個人都深受思維的困擾。不信?只要1分鐘,我們一起試試什麼都不思考。

1分鐘計時開始。


Time"s up!


這一分鐘內你的腦袋裡究竟冒出了多少種想法?


「Come on!You can do this!」 bang!出局。

「xx,你要試著別去思考啊。」 bang!出局。

「咦?好像剛剛什麼都沒——啊!」 bang!出局。

「這個真的有意義嗎?」 bang!出局。

「真無聊。」 bang!出局。

「Summer you little bitch!」 bang!bang!bang!出局。


還有站著的嗎?


這下你應該明白了,我們的腦海里無時無刻不在播放著各種嘈雜的聲音,我們所謂的「正常人」與那些被當作精神病患者的喃喃自語的「瘋子」的區別,只是我們沒有說出來而已。

事實上,那個聲音在你的大腦中不停地在推測、批判、懷疑、比較、抱怨、罵娘等。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下,你能夠做到平靜嗎?

更多的時候,這種聲音與當下無關,而是關於過去或未來。如果你不幸遭遇愛人的背叛或欺騙,你是否會經常在腦海里回顧歷史?導致你飯吃不下,書看不進,遊戲玩不好,工作學習無法專心,動不動就腦補未來,幻想以後對方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傷害。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下,你能夠做到平靜嗎?

即使這種聲音和當下的情況有關,它也會以你過去的經歷和看法,以及繼承下來的集體文化思維模式,來判斷現在的事情。這種學習機制固然對我們有好處,它能夠幫助我們規避很多危險,但更多的時候,它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許多人在自己大腦中的念頭的折磨下度過一生,任由它攻擊和歪曲外界,消耗自身能量。

所以,想要獲得平靜,首先要從自己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How?


1. 聽。

做一個觀察者,經常傾聽你大腦中的聲音,特別要關注的是那些反覆出現的思維模式。當你在聽的時候,不要對你所聽到的聲音做出任何判斷、譴責,因為這樣做意味著同樣的的聲音又繞到背後趁虛而入,你就失去了觀察者的身份。

你很快就會意識到,腦袋裡有一種聲音,而我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一種新的意識層面就由此產生,那是比你的思維更深的一層意識,是你更深的自我,我稱她為「真我」。

這樣,你就能做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而不是無意識的思考者。

在這個意識層面,你也許會發現短暫的思維中斷,(恭喜!)當這種空白出現時,你的內心就會感覺到一種平和與寧靜。多加練習之後,空白會變長,感覺會加深,甚至會體驗到一種內心深處的喜悅。

在這種「無念」的狀態下,我們往往比平時更加敏感,這種敏感是你的「真我」對環境實實在在的觀察,而不是思維對於事實的過度加工。

你會注意到路邊花草的芬芳,會看見孩子臉上天真的微笑,你會享受陽光的和煦,會感動於情人相視的眼神……

這是我的「真我」感受到的。


2. 關注當下。

除了做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你還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在思維中創造空白。

很簡單。記住,當你洗手時,你和洗手在一起;當你擦桌子時,你和擦桌子在一起;當你跑步時,你和跑步在一起。

具體來講就是,比如當你洗手時,你關注與洗手相關的所有感覺:水的聲音、洗手液的香味和質地、手的動作等,認真感受這個過程,慢慢的就會心無雜念。這樣的小練習可以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候進行。

活在當下,就是有覺察力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我們的問題在於,總是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塞到當下這個沒有問題的間隙里,或者依靠過去的經驗來judge當下,所以總是難以得到內心的寧靜。


二、管理失當的情緒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定義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複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是個人對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德國作家托利說,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無論如何,情緒和思維都是密切聯繫的。


未完待續。。。

================================================

時隔半年之久我終於回知乎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沒更新的文章更完,抱歉各位,這個坑挖的有點大^_^

===================2月14日更新======================

上面說到,無論如何情緒和思維都是密切聯繫的,而不是由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引起的。大家都知道ABC理論: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以下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對於相同的事件A,不同的信念B,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行為C。你被你大腦中不斷出現的喜好、判斷、以及分析(這些都是你思維運作的結果)控制得越多,你的情緒所攜帶的能量相應的就會越大。

我們既然追求的是平靜,就一定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地忽高忽低。簡單來說就是「寵辱不驚」。


How?


1、長鏡頭。

假裝自我不存在,把眼前的景象和你的體驗當成一場電影,一段長鏡頭,而你是這場電影的觀眾,觀看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所有角色的演出。拋棄長久以來執著的自我感,當你放掉緊抓不放的心緒和思想後,觀察你的生命自身如何呈現。

這實際上也可以作為感受「真我」的練習,這個方法貴在簡單省時且效果立竿見影,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在長鏡頭練習的基礎上,希望你可以意識到自己才是這場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我們常常根據不同的情節編造不同的故事,結果把自己弄的非常悲傷或憤怒。這時你就要利用在上文中學到的「觀察者角度」在當下監查自己的思想,聽你腦袋裡的聲音在跟你訴說什麼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嗎?你要相信它嗎?有沒有更理性更符合事實的版本?你能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它?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選擇自己想聽的版本,符合自己「需求」的版本,包括你對「被背叛」、「被欺騙」、「被拋棄」的需求(別懷疑,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找的,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說)。很顯然,你選擇的版本未必是最好的版本。那麼,你這個編劇+導演是要用故事來愛自己,還是要用故事來折磨自己呢?

ABC理論中,最核心的環節是自己內心的Belief,我們卻總是汲汲營營,左顧右盼,企圖讓周圍的人事物滿足自己全部的需要,得到了就感受到幸福快樂,得不到就是各種負面情緒。


在這裡我想多說一句,這世界上沒有誰的生命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而存在的,就算是非常愛你的家人、愛人和朋友,也只不過是個有著喜怒哀樂、局限和人性弱點的普通人。與其苛責、抱怨和憤恨,不如轉過身去擁抱他(她)吧! :)


2、接納。

那麼,負面情緒真的來了怎麼辦呢?

答:當你有不舒服的感覺時,全然接納它,感受它。


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對很多人來說操作起來卻相當困難,因為這與我們平常的處理方式是相反的,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一有不舒服的感覺,就立即鑽進防禦措施,不去理會自己的真實感受。防禦措施包括a.用各種方式逃離自己的情緒,包括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強行壓制,不負責任地發泄或假裝自己很OK;b.去應付、修正那些造成我們情緒的外界的人事物。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女士曾經說過「先處理情緒,再解決事情」,這句話也超級適用於小兩口吵架時的情形。^_^


希望你試著去歡迎負面情緒的到來。就算你做不到去擁抱它,至少可以承認它,完全地接納它,允許它的存在。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保持一份對自我的覺知,不會把你的情緒和你自己混為一談,拉開了情緒和你的距離,你還可以觀察情緒在自己身體上是怎樣運作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內在,而不是放在那個引起你負面情緒的外在的人事物上。感覺你的身體哪裡緊繃?心中央是否抽痛?身體是否顫抖?這些都是情緒在你身上作用的結果。全然地去經歷它,不要抗拒,然後有意識地用愛和慈悲的力量去安撫它。你會發現,你的全然接納和全然經歷,會讓它更快消失,甚至轉化為平靜和喜悅。而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希望你擁有透明的靈魂,讓所有的情緒都能毫無阻礙地穿越你而離去。


3、四個轉念問題。

來自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 by Byron Kathleen Reid),包括四個問題和一個反轉:

1. Is it true?

這是真的嗎?

2. Can you absolutely know that it is true?

你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3. What happens when you believe that thought?

當你相信那念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4. Who would you be with out the thought?

沒有那個念頭,你是誰?

5. Turn it around.

把那個念頭反過來。


四個問題和一個反轉,能夠讓你了解到你從未了解的真相,也能夠幫你消融生活中大部分的不良情緒。具體請看百度百科裡對這五個步驟的解釋,包含了許多例句。拜倫·凱蒂的功課

這裡還有凱蒂的一個簡短卻發人深省的視頻,分享給大家

拜倫.凱蒂:你是你一生的摯愛


我覺得這個答案寫到這裡可以結束了。「如何才能獲得平靜」真的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因篇幅有限,我已經努力把最重要最切題的一些信息分享給你們了,真正的改變絕非僅此。雖然這個問題絕不是我們看一兩篇文章,做幾次練習就可以解決的。但是你只要體會過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平靜和愛,生活就再也不會回到從前混亂、失控、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的模樣。不管在怎樣絕望的境況下,你永遠都能感受到,心底有一團暖暖的倔強的光明,一直在默默陪伴並照耀著你前行,會在某個需要的時刻大放異彩。


世界就是遊樂場,願你盡興!


「Learning to ignore things is one of the great paths to inner peace.」


有人問慧海大師:「和尚修行,還用功嗎?」禪師回答說:「用功。」問:「如何用功?」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問:「一切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禪師回答:「不同。」問:「怎麼不同?」禪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Cut back the stems an inch to keep in bloom.
So instructs the florist』s note enclosed inside the flowers.
Flowers from a New Love after the Divorce by PAISLEY REKDAL
把莖剪掉一寸以保持花朵常開。
塞在花束中的花店的紙條如是寫道。[1]

1.專註。
專註的做一件事情,拋除雜念。首先要淡化外界的壓力,不要被外來的聲音擾亂心智。其次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且不急不躁慢慢的從最要緊的那件事情做起。

2.拒絕拖延。
可以慢一點,但不要停下來,不要過於追求完美。
《側耳傾聽》里月島雯在知道聖司即將離開的消息後突然找不到方向,後來決定寫書的時候也是無從下手。
聖司的爺爺說。

所以,不要胡思亂想,認定一件事情,先做了再說。黎戈在《晨之美》中寫到:

我喜歡過著整飭,有序的生活,每天規律的起居,做事,認一個甲骨文,識別一種植物,讀一本新書,做筆記。晚上上床時會感覺自己越來越厚實,好像長出了一片新葉。同樣,對友情,愛情,也喜歡這種穩定累積的意義感。就是隨著時間的逝去,你知道有什麼變重了,長成了。[2]

3.克服焦慮。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比較廣泛的修身養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旅遊,讀書,讓你覺得時間溫和,千百年後,你仍然可以和古人做精神交流,旅遊,讓你覺得時間殘酷,故事再美,故事的原產地也許會變成一片沙漠,激動的再熱淚盈眶,火燒雲說沒有就沒有了——而一個喜歡的故人則介乎這兩者之間,他既讓你覺時光美好,有著心有所屬的安定,又讓你擔心時光殘酷,下次見面怕他被時間打敗變成猥瑣男……在這美好和擔心之間,會慢慢明白,自己可以做的,無非是讓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像他感染自己一樣,把他也感染,讓我們都能讓時間來幫助我們,洗掉我們的輕狂和猥瑣,給我們成熟睿智的榮耀。[3]

盧梭曾經談到過內心寧靜的理想狀態:

既不懷戀過去也不奢望將來,放任光陰的流逝而僅僅掌握現在,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不快樂也不憂愁,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就可以說自己得到了幸福。[4]

做到這些很難,我也在路上,願與你共勉。

參考文獻:
[1] 摘自知乎問題 突然關閉社交網站,遠離虛擬世界,這樣好嗎?是什麼心理? - Toby 的回答。
[2] 摘自 黎戈《晨之美》。
[3] 摘自知乎問題 有穩定的男朋友,可以因為好奇(約炮的感覺)去約炮嗎? - 菠菜的回答。
[4] 摘自盧梭遺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一百歲感言》
作者: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當我們嘗試靜下心來時,心就會開始被這樣那樣的念頭所衝擊。這些念頭可能會變現成一個圖像、一種聲音、一種氣味、一種味道、一種觸覺、一個建議;這所有的六種現象只有三種形態:令人愉悅的,令人不愉悅的,或者是無聊無意義的。

對於那些不懂得禪修方法,或改變自己的意願並不強烈的人來說,是無法面對這些衝擊的,他們會選擇轉移注意力到心感興趣的事務上,當持續一段時間後,心會開始不耐煩、會焦躁,這時他們就需要再次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通過不斷的尋找新鮮事物的刺激以避免心靜下來後面對這份焦躁與痛苦。所以,對於那些改變自己意願並不強烈的人來說,靜心是一種折磨。

同樣,對於那些想要改變自己的人來說,這顆煩躁不安的心是改變自己的催化劑、是磨刀石。

當我們開始通過禪修來試圖平靜這顆心時,過去所庫存的各種煩惱就會顯現。在想要凈化這顆心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如何才能達到凈化到目的。一個念頭升起了,這個念頭接著就變現為了某某人辱罵過我的那個場景,然後我們的心就開始不斷到去思考、想像這個場景,他當時是這樣那樣辱罵我的,我不知所措,將來再遇到,我一定要這樣那樣的回敬他。

我們的注意力不斷的在這些念頭中翻滾,於是我們越來越痛苦。如何停止這種痛苦呢?

當念頭升起時,不去理會它。如何才能不去理會它呢?將注意力放在呼吸的進出上,不管升起什麼樣的念頭,都不去理會它,當注意力不與念頭對接時,念頭就會消失。

理論就是如此的簡單,但在操作時,我們就會經驗到困難。當我們將注意力不斷的專註到呼吸上時,心中的念頭就會不斷的衝擊我們,它會變現成 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觀點,不斷的衝擊、誘惑我們,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不斷的被這些念頭帶走。
這時我們需持之以恆不斷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隨著練習的深入,我們逐漸開發出了心的專註力、心的定力。

什麼樣的定力呢?

我們心中的念頭可以如流水般在腦海中依舊不斷,與此同時我們的的注意力也持續不斷的保持在息入息出上。
這種心的定力會有什麼好處呢?當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嘗試專註到工作上,可周邊的人或物卻吵鬧不已,慢慢的,心也越來越煩惱,我們當下也就無法工作。當我們的專註力藉由呼吸不斷的被開發時,回到工作中,在同樣吵鬧的環境中,我們便可以專註於工作,而不被周遭的環境所影響。

要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為六種形態: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觀點(建議)。當我們在禪修時,我們需要不斷的面對念頭的衝擊,而所有的念頭中只包含了這六種形態。

當我們回到生活中時,所要面對的也都是這六種物質。

這些物質是這心中升起或是在外界升起本質上並無差別。所以當我們通過呼吸來開發心的定力時,便是在開發面對生活時心的定力。

僅僅發展心的定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開發智慧,什麼是智慧呢?當下以平等平衡的心面對生活的盛衰起伏。

如何開發智慧呢?藉由心的專註力,從頭到腳、從腳到頭不斷的觀察身上的感受。

觀察感受和開發智慧、開發篤定有什麼關係呢?

要知道每當我們接觸到了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觀點時,根據我們過去積存的經驗,我們馬上會開始評判:這是好的聲音、這是不好到味道;當評判升起後,我們馬上就會產生出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於是我們就會表現出愉悅或不愉悅的態度來。而這些愉悅或不愉悅的反應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如何斷除痛苦呢?開發平等心,不管我們過去積存的經驗上怎樣的,當下就只是保持平等心,不對升起的感受起反應時,慢慢的我們就會脫離痛苦。

如何保持平等心呢?需要經由不停到訓練來開發。

如何開發平等心哪?集中注意力從頭到腳不斷的觀察我們身上升起的感受。
而當我們不停的觀察身體的感受時,並且注意力不被這些感受帶走時,慢慢的平等心就會增加。

剛開始觀察感受時,我們可能會經歷到疼痛、壓力、緊張或壓迫感,這時我們需要不去理會它們,繼續移動我們的注意力。當我們停下並將注意力放在這個強烈到疼痛時,我們當下就失去了平等心;同樣的,當我們把注意力停留在舒服的樂受上時,當下也一樣就失去了平等心。當我們持之以恆不斷移動注意力時,慢慢到我們就會發展出平等心,當不管外在升起了怎樣到刺激,當下我都保持著平等心,微笑以對時,智慧就會現前。

剛開始練習是,我們可能會經歷到各種不舒服的感受,我們的思維會一片混亂。慢慢的,隨著練習的深入,我們可以對各種感受保持越來越清晰到了知。
慢慢的,在移動注意力觀察感受時,我們會清楚的了知,喔,有念頭升起了。當這個了知一現前,我們的專註力馬上就會回到感受上,當下一次了知到念頭升起時,專註力會再次回到感受上,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專註。

要了解,這個了知是在你的平等心增加後,心中清晰的升起的呈現,是當下在極靜、清楚的知道,並不是在念頭升起後你用意識、用注意力去分辨。
慢慢的隨著平等心的增加,你對念頭的了知也越來越清晰,剛開始你只能了知到念頭到升起,慢慢的,你清楚的了知:喔,貪愛的念頭升起了;或者,喔,嗔恨的念頭升起了;又或者:喔,愚痴的念頭升起了;又或者:喔,符合自然法則的念頭升起了。

隨著平等心的再一步增加,我們可以清楚到了知到:一個念頭可以被分為一百二十一種內涵。

隨著我們將平等心應用到生活中,會有這樣的呈現:一個觀點經他人之口提了出來,這個觀點進入到我們耳朵後,我們會經歷如下的思維過程:
這個觀點是以貪愛為基礎嗎?
這個觀點是以嗔恨為基礎嗎?
這個觀點是符合自然法則規律的嗎?
這個觀點是對的嗎?

這個觀點符合邏輯嗎?
這個觀點符合當下的情景嗎?
這個觀點對我們及他人都是有益的嗎?

我們會作如上的思考,但是這一切的先決條件是,你完全放下了自我。

因為假如我們的平等心已經開發到了如此微細,那我們心中升起此觀點時,便會做出如此的分辨。

同樣,我們心中升起的色、聲、香、味、觸、法和外界升起的有區別嗎?沒有。

但對於那些無法放下自我的人來說,是有區別的:這是他的建議,這是我的建議。

當一個人對放下自我有多強烈的意願時,便會升起多少的警覺性。當有百分之一百的意願放下自我時,就會升起百分之一百的警覺性,隨時警覺著自我的升起。對於有百分之一百到意願放下自我的人來說:當睜開眼睛與外界的六塵接觸時,心中一旦升起任何貪愛和嗔恨,他都會第一時間警覺到,喔,貪愛升起了,我需要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或感受上;或者是:喔,嗔恨升起了,我需要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或感受上。
當他聽到別人的觀點時,會開始做出如下思維:
這個觀點是以貪愛為基礎嗎?
這個觀點是以嗔恨為基礎嗎?
這個觀點是符合自然法則規律的嗎?
這個觀點是對的嗎?
這個觀點符合邏輯嗎?
這個觀點符合當下的情景嗎?
這個觀點對我們及他人都是有益的嗎?

但是對於那些並沒有意願要放下自我的人,或者膨脹自我的人來說,他們就會開始升起這樣的念頭:我一定要有一個更好的觀點、或建議來蓋過他,證明我是對的,我是優秀的,我比他更優秀。
於是不管對方提出的觀點是多麼的合理,他都會第一時間反駁,然後提出相反的建議,不管這個建議看起來多麼的愚蠢,他卻洋洋自得,而當這個建議被證明是愚蠢的時,他便開始遷怒於提建議的人,因為這他認為:都是那個人沒事找事,若不是他,我怎麼會提出這麼愚蠢的建議,在他人面前丟人。

看起來很搞笑,但卻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態,我們不斷的通過各種方式膨脹著自我,並用膨脹了的自我去傷害周邊的人。

並且不斷的以這種方式給自己製造痛苦。

這並不是生命該有的樣子,並不是心本來的樣子。
正確的生命中充滿了無限的慈愛、無限的悲憫、無限的隨喜、無限到平等心,簡單來講就是:慈、悲、喜、舍。
這四種特質我們一直都有,只是被隱藏著、潛伏著,當我們努力的凈化這顆心時,純凈就會顯現,就會在當下,讓慈愛、悲憫充滿這顆心。

為了你自己的利益,為了從煩惱染污中出離,為了獲得心的安寧,請抽出你寶貴的十天時間,去學習這個方法吧。
如果你能正確的應用這個方法,請你繼續的增上,如果你還未學習這個方法,請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去學習這美妙殊勝的方法。


當你的內心不再以取悅他人為目標的時候


我的方法是很私人的,就是我遇上了一個人。就像最下面的貼圖一樣。以前遇上什麼事只會哇哩哇啦亂叫一氣,現在可好多了。

下面是故事:
2012年年末,我從北京出差到深圳。
第二天早上,發現一個姑娘在晨光里看書,她並著雙腿,雙手捧書,陽光斜斜的打在她的發上……我就這麼被她吸引了,搭訕,聊文學……她在看的那本好像是一本日本文學,作者叫角田什麼的……

再後來,等到我要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她給我打來電話,要我出來再見一面。她看過我空間里《避雨的傘》,那天晚上也下了雨,她說,也希望合攏自己的傘,躲到我的傘裡面。
她對我來說真的純白的像一張紙一樣,我也並不打算以後騷擾到她,希望就此別過,於是我說,你穿了裙子在一片草原上看,我就是一陣風,我拂過你的秀髮、扯起了你的裙?,可是風停之後你要扭頭就走……
她奪過了我的話,說,憑什麼你是風!我也可以是風啊!我也可以拂過你的鼻翼、你的耳梁……
這時我就泣不成聲了……

她說,我給你讀首詩吧。她就讀了一首《夢匯成海》,正是這股深夜裡的輕柔、平靜讓我心裡特別寧靜,彷彿窗外的雨點都停住了一般,水珠子就那麼靜靜的懸著,我就這麼靜靜的聽著……

話題繞回到題主的問題,我站在我的角度,認為:這個世界上讓你內心躁動的東西很多,同樣,讓你內心平靜的東西也很多,相輔相成的。讓你內心平靜的或許是一本書、或許是一幅畫、或許是一個人……

你找到了,就好了。


我是個浮躁的人。
感覺沒有靜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過,高考衝刺的時候也沒靜下來看過書。不過有時難得能靜下來,就舉幾個例子吧。
現在一般白天都稀里糊塗玩手機刷微博、空間、知乎,吃飯睡覺上廁所就過去了,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因為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說白了就是熬夜加拖延症),一個人躺在床上回想這一天,覺得「哎呀!又白過了!」,才會靜下來,開始思考點什麼人生哲學,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缺陷。
所以只有周圍安靜,我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我才能靜下來。
還有面試失敗,競選失敗之後,最初我會面無表情但心裡有點憂桑,然後越想越難過,最後會平靜下來思考為什麼我會失敗,我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後遇到困難和挑戰才能成功。還有親人去世的時候,最初我會難過痛哭,最後慢慢平靜下來。
所以當我遭受打擊之後,我才能靜下來。
還有考試專註於解題的時候,看小說糾結於情節的時候,看電影驚嘆於劇情的時候,趕作業著急於期限快到了加快速度的時候···這些就那麼幾個小時吧,我把整個心神都投入進去。所以只專註的做一件事的時候,我能靜下來。
如果我考試的時候想考完試應該怎麼放鬆,看小說想著結局會不會虐,看電影想著待會兒被感動哭了會不會很丟人,趕作業的時候刷刷微博···玩的時候想著任務還沒完成,做任務的時候想著玩手機。整個人就會很躁!覺得不能沉下來做手頭上的事情但又拋不下手頭上的事去做另一樣。
所以只專註的做一件事的時候,我能靜下來。
不過當我什麼都不想整個放空的時候,我就會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想,也靜不下來。
我不知道你指的內心平靜是短時間的幾個小時一兩天的,還是幾年十幾年的。
但我覺得是一樣的,專註,就會靜下來。

作為一個浮躁的人,與你共勉吧。


當你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人生的時候。只要是活著,有什麼不能解決呢?

看破


信奉耶和華。
我是個脾氣不怎麼好的人,可能從媽媽那裡沒學到溫柔,跟成長環境有關。所以做事很急躁,很愛擔憂,情緒不穩定。從去年開始接觸到聖經,真正意義上的接觸,開始學習聖經的內容。教我聖經的朋友是一個韓國女人,非常溫柔熱情,回答問題耐心有禮。總之很有教養。跟她學習我了解到自己很多不足。她說很多都是聖經裡面學到的,也是耶和華指引我們的。
每周一次的學習,每次和她聊完關於聖經每章主題的內容,我真的非常快樂。內心十分平靜,沒有壓力,沒有任何煩擾。真正去學習聖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包括「愛心、喜樂、和平、堅忍、仁慈、良善、信心、溫和、自製」九大特質。
可能這樣好品質說起來很空洞,但如果你發現總是有關心你、愛你的神在指引你,讓你擺脫對未知的恐懼、有力量去面對一切的時候。是不是內心會平靜很多。
因為我還是剛剛學習不久,所以很多道理我還是說的不好,但是和我一年前的比較來看,我的確要改變很多,很安定,以前會對未來的迷茫以至於恐懼,現在我要踏踏實實得做好現在。因為有耶和華會幫我。每個人都是有屬靈需要的人,希望你能平靜下來,平淡面對,享受喜樂。


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希望拋磚引玉。
自己一直很崇拜那些在眾人面前舉止若定的人。而我也越來越覺得,那些可以在公眾面前沉穩併流暢的表達自我想法的人,一定是內心有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而我自己知道,以前支撐我的那股力量在研究生期間被慢慢磨滅了。而現在的我則在慢慢的建立起這股力量,當我可以在同事面前很坦然並淡定的告訴他們我自己的過去時候,這種力量慢慢的從心底升騰將我那被壓迫的心胸緩緩打開。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這股適用於自己的精神力量。這個力量不是依傍別人獲得的,不是擁有了金錢和地位就必然會自然從屬。這種力量必須依靠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和對於事物的掌控來獲得。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內心就會平靜了。


自慰或者性行為之後的獨處。時間縱然短暫,但這是任何理性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帶給內心的平靜與安詳。


在心裡默念三次: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為什麼男人發現女人假裝高潮會很討厭?從這裡看到這個回答後就徹底愛上這句話了。


倒上半杯威士忌,打開outlook發郵件。


養成「冥想」的好習慣。
每天只需2分鐘。具體步驟:
1.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立躺卧坐都可以。
2. 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呼氣吸氣。
3. 思緒飄移,重新注意到自己的吐息上。
重複即可。


我經常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去逛書店,一個人喝咖啡,一個人刷遊戲,一個人在溜冰場上空喝著果汁看陌生小朋友們滑行,有時候自己出去一天一句話都不說。

聽起來特別可憐吧?這些行為在大部分人眼裡是多麼寂寞和孤獨啊,可是我真的不覺得這樣有什麼難受的。

相反和人相處才讓我覺得特別局促特別惶恐,因為相處,你就要伸出手,當你的手伸出去暴露冰涼的空氣里,那麼你等於讓人評判你的價值,值不值得人家同樣伸出手和你相握。

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手,溫暖的冰涼的粗糲的溫潤的骨感的豐厚的……,有時候還會遇到看看你的手笑一笑掉頭走開的人……

其實人做很多事都是在滿足自己的個人需求,想看電影就去看,想吃火鍋就去吃,想喝咖啡就去喝,想刷題就悄悄刷好了,想打遊戲就去打嘛……而這些為什麼非要別人參與呢?

成年人的好處不就是想幹嘛只要不傷害別人,那你去做就是了。

你熱情或者平靜,你內心貧瘠或者豐盈,你的好與不好,本質上和別人都沒關係,別人有別人的人生,所有人最終都是要獨自赴死。

所以不要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去評判別人或者等著別人來評判你,想明白這些,你會更自閉,也就更開心。


這兩天發燒卧床仰望北京41度的藍天,頭一次發現原來北京的雲也有很美的時候,想起以前師傅的話「對道的形式理解越嚴肅,道越不出現,倒是你在最不形式的時候,它才願意出現的。因此我們的心越平易,越鬆快,對於道的理解我們越輕描淡寫,有時候道越容易呈現。」 心態平和地默贊。現在深深地覺得,人生這場修行,從認同自我的外部尋求到自我認同的內在平和,經歷這番才有了連接本體的力量,溫和且強大。

總結來說,少想多做,不要讓自己長時間活在過去或未來的妄想里。用心體會這一刻的一切。

手機碼字,最近覺得這種充盈很美妙。

回到家補一張昨天拍的圖:


推薦閱讀:

面對網路鍵盤俠,如何保持冷靜和平和?
請問你們在基層崗時候,做過最解氣的事情是什麼?
女友太情緒化了,作為男朋友該怎麼幫助她?
如何訓練並提高控制自己憤怒的能力?

TAG: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