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年搶紅包的用戶心理?

過年和紅包總是分不開的,現在各個互聯網公司,像微博、微信、陌陌、支付寶都開始把發紅包作為春節的主戰場,到底利用了大眾什麼心理?


很多專業人士都解答了,業外人士也來一篇,請輕點拍磚,謝謝。

搶紅包大戰,人均1.92元:我們都是騰訊阿里們的產品

文|鄧璟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1元、2元還是5元現金?15元的瑪莎拉蒂購車抵用紅包,還是500萬元的波音客機購機抵用紅包(註:網友惡搞圖)?又或者戳了半天手機頻幕,一無所獲?


今天阿里巴巴支付寶發數千萬紅包(現金和代金券),你搶到了多少?


騰訊阿里們的紅包大戰今起進入白熱化,一直延續到春節期間,根據部署:2月12日晚9點,騰訊微信首輪春節「搖紅包」開啟,派送出2500個現金紅包,整個春節期間將送出超過5億元的現金紅包,以及超過30億元的各類卡券紅包;2月11日-2月19日(正月初一)期間,阿里巴巴支付寶將與品牌商家一起向用戶約6億元紅包,其中現金超過1.56億元,購物消費紅包約4.3億元;還有手機QQ、百度等也宣布加入春節紅包大戰陣營,手機QQ發放的現金和代金券紅包價值超過30億元,百度錢包也會發放超過30億元的現金紅包和代金券……


騰訊阿里們在宣傳中用了「億萬紅包」一類字眼,看起來相當刺激相當誘人,是不是?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我國移動互聯網使用者的數據,也許會冷靜和失落一些:中國目前已有8.75億人使用智能手機等設備訪問移動互聯網,即每三個中國人里就有兩個在使用移動互聯網;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較前一年增加了7000萬,手機網民佔網民總數超80%,手機和移動設備成為互聯網的第一入口。

如果把上文所述各方「號稱」的數據全部看成是現金紅包,總額大概是101億元,平均到每個移動互聯網網民手中,每人能拿11.54285714285714元——你沒有看錯,是不到12元,而且是人民幣。其實,我們還沒考慮騰訊阿里們發放的絕大部分都不是現金紅包,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各類代金券。如果按照現金紅包佔總紅包額的1/6計算,平均每人搶現金紅包的數字約是1.92元。

至於現金紅包有沒有「號稱」的那麼多,由於缺乏第三方監督,解釋權歸騰訊阿里們所有。我個人是相信騰訊阿里們不會坐莊耍詐的,因為沒多大必要(這筆賬後面我再算)。


一哥們昨天在微信圈轉發了一個段子,非常有趣:

凡是春節前給我卡里存500元的人,滿40個我隨機抽取一個人獎勵10000元!比福彩更誠信,比體彩更透明! 500變1萬超划算! 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拼一拼,擁有土豪金! 賭一賭,吉利變陸虎! 誠信第一!絕不作弊!!聯繫我,向我索取卡號!!! 玩的就是誠信,賭的就是透明。

請各位自行對照下今天搶支付寶紅包的各種戳戳戳,以及明晚開始的微信紅包搖搖搖,還有等待「搶紅包中大獎」時的腎上腺激素飆升、得知搶紅包結果後不甘與落寞……要說明下,哥們這段子說的是民間非法賭博的一種,把這種方式發揮到極致並且合法化的是彩票。

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按照傳統的分析,騰訊阿里們之所以「砸巨資」給用戶發紅包,是為了爭搶下一個O2O入口。O2O是英文Online To Offline(在線到離線/線上到線下)的縮寫,是把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


此前,兩大打車軟體巨頭騰訊陣營滴滴打車、阿里陣營快的打車已進行曠日持久的紅包大戰。有一次打車,的哥問我:它們又給乘客紅包,還給司機補貼,燒那麼多錢怎麼盈利呢?


當時我也只能「爭奪O2O入口」這麼敷衍式、理論化跟的哥解釋。不久後,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發展一個捆綁銀行卡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成本收益分析,頓時感覺清晰明朗多了:

互聯網企業(商家)發展一個移動支付用戶的成本,如果按照最傳統模式,如一對一勸說、安裝、服務、送小禮品等,大約需要100-150元人民幣。

問題來了,我們現已越來越習慣用打車軟體,有多少人從打車軟體所給的紅包里,得到超過150元的紅利?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由於捆綁了銀行卡成為移動支付用戶後,我們在阿里巴巴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等支付平台上,花銷比過去多了多少(騰訊阿里們從中賺取了傭金)?閑錢留在騰訊阿里們後台上的又有多少(它們賺取了利息)?


這樣算可能還遠遠不夠。去年一個午夜,我看書時看到一句話:

營銷的最高境界,是把用戶變為你的產品。

當時模模糊糊對這句話有感覺,但還是有不少困惑,看到今天開啟的騰訊阿里們紅包大戰後,似乎多了一些理解。


微信去年春節期間推出紅包,被馬雲稱為「偷襲珍珠港」。發紅包搶紅包之所以讓人樂此不彼,跟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有關,更跟人性的弱點有關。

什麼是人性的本質?結合知乎網友「劉玉泉」的一個精妙解答,把它歸結為:

人性最核心的本質: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說白了,就是追求金錢(物質)、權力、情色和名聲,逃避生理疾病和心理缺陷。其中,逃避痛苦的慾望遠大於追求快樂的慾望。

可以說,人類目前所有交往、交易,都逃不脫上面這句話的範疇。


具體到春節期間發紅包搶紅包,只要不是受制於環境等因素(比如沒回家過年),我相信,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微信紅包都難於取代用利是袋(實物紅包)給自己的父母、子女和其他親戚朋友發紅包,因為電子紅包缺乏那種傳統的儀式感和交流感,也不符合一些傳統習俗(比如孩子們拿的紅包大多要上交父母)。


拋開這種接近於「一對一」發紅包搶紅包的模式來說,騰訊阿里們依然精準地抓住人性的弱點,這一點在微信群的發紅包搶紅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微信群的發紅包搶紅包,利用的人性弱點包括但不限於:基於熟人交際圈的「信任」和「大方」心理;基於搶紅包金額不確定性的「懸念」和「賭徒」心理;基於春節期間有閒情逸緻的「簡單操作」模式和「娛樂」心理;基於「失去帶來的痛苦遠比得到帶來的快樂多」的「慾望」和「不滿足」心理(比如一個晚上發出去100元紅包,搶了105元紅包回來依然會悵然有失,不信您試試看~);基於發紅包和搶紅包之後的炫耀或落寞心理,從而主動成為商家的免費廣告者……

從這個角度看,阿里巴巴支付寶這種基於購物為基礎的發紅包搶紅包模式,就算投入真金白銀再多,再延長戰火的時間和強度,也未必能撼動微信這種基於熟人社交關係的發紅包搶紅包模式——人性弱點不包括向完全陌生的人隨意發紅包。


說騰訊阿里們把我們都變成了產品,需要回歸到「產品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

In marketing, a product is anything that can be offered to a market that might satisfy a want or need.

產品,是用來滿足人們需求和慾望的物體或無形的載體。

當產品是有形的物體、無形的服務時,比如商店裡出售的各類商品、家政工人的服務、保險公司的保單,我們已經非常熟悉。


人們的需求和慾望是多層次的,滿足方式也多種多樣。人性弱點裡的「追求快樂」,一種表現方式是懶惰、貪小便宜。

在「我們」成為騰訊阿里們的用戶(產品)時,「我們」的消費習慣和路徑依賴、品牌認知和個人信息(包括一直在抵制的各種實名制),都由於上文所述的各種人性弱點,免費且主動送給了騰訊阿里們,而這些帶有隱私和秘密性質的信息,往往是除了自己連家人都未必清楚的極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儘管我們未支付分文,卻付出了高昂代價。

也因此,我們在瀏覽網頁時,一些廣告因我們此前的瀏覽記錄、消費記錄等被「精準且智能」投放到眼前,只不過現在這種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時有錯誤投放出現。


上一段只是最簡單且已成為現實的例子。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家公司,它知道「我們」的個人隱私(姓名、地址、出生年月、工作和居住地點等)、健康狀況(體檢報告、藥物使用等)、用車情況(頻率和距離)、消費習慣(所購品牌、消費額、信用卡額度、信用狀況等)、旅行情況(地點、天數和消費等)、婚喪嫁娶……


就算不考慮安全因素,它的強大也讓人有些毛骨悚然。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假以時日,它就成了讓我們工作生活都更便利的、想甩都甩不掉(或許也不必甩掉)的工具。而「我們」本身,也就成了它最有價值的一種產品——就算阿里支付寶、騰訊微信這些載體有一天都消失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橫空出世,「我們」都將被高價轉賣到那些全新商業模式。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是騰訊阿里們純粹意義上的用戶,而是它們努力用最低廉成本、滿足人性弱點打造出來的產品。

這個春節假期,就算你運氣好到足夠億萬人里挑一,能拿到騰訊阿里們的千元現金紅包,考慮到所花時間和精力等成本,我想也不太划算,還不如多陪陪家人。

當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像海嘯一般襲來,當免費的紅包從天而降,最有價值的應該始終是「我們」。

----The End----

專業主義

微信公眾號zhuanyezhuyi1982 郵件5292525@qq.com

努力用專業主義視角為您解讀新聞

主編|似水流年|微信 aimforthesky

你還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專業主義」,看不一樣的新聞和新聞解讀。

http://weixin.qq.com/r/0UPXz93EK4BUrZms9xb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正在手機上被幾十個人同時討要紅包……
事情是這樣的:著名女企業家 @王丫米 老師請我做了一個演講,談錢太俗,事後用支付寶包了一個「嘉賓紅包」賞給我。我美滋滋地拆開這個紅包以後,立刻光榮地以四位數的成績,躍居各位支付寶好友可以查看的紅包排行榜第一(居然可以查看這樣的排行榜!)……現在我快破產了。
這件事充分說明了「紅包」和「給錢」是不一樣的。你看,連支付寶都學會告密了。

收發紅包從來都不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是一種社交行為。
所以這篇回答,主要針對微信和陌陌等社交工具上的搶紅包,不討論支付寶和微博。前者是財務工具,後者是媒體,想不通它們幹嘛要趟這渾水(當然,那裡有紅包我還是會去搶的)。

發紅包是因為快過年了。其實不止過年,婚喪嫁娶,都會用到紅包(喪事叫奠儀,但跟紅包的實質是一樣的),這些情境的共同特點在於:人們會聚到一起。

人是喜歡聚合的生物,這是千萬年演化形成的特性,永遠改不掉。我小時候,家裡住平房,晚上老停電。一停電,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推開門走出去。鄰居也紛紛現身,彼此確認:「又停電了?」「麻煩!」我雖然年幼,置身在人群之中,也會感到渾身舒坦的一陣安心。——想想看,要是某天鄰居全不在家,一個人都沒有,該是何等的恐慌?人性天然如此:大事小事,喜怒哀樂,聚到一起總會有更好的感覺。在古代是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現在是上飯店訂個幾十桌。形式在變,本質不會變。

就是在人們聚集到一起的這些儀式中,產生了收發紅包的環節。

這個環節非常的嚴肅,說它是畫龍點睛也不為過。

前面說了,收發紅包是一種社交行為。為什麼要發「嘉賓紅包」而不發「勞務費」?本質上是在用「紅包」這個形式傳遞一句潛台詞:「咱們是朋友咯」(這個錢就不按市場價走啦)。而且紅包里畢竟放了錢,相比於口頭上的甜言蜜語,掏錢當然有份量得多。作為一種極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為,它對於人際聯結的質量給予了嚴肅的認證:看!這可是真金白銀!就算我們平時關係不密,我可是拿你當回事的!——其莊嚴程度僅次於歃血為盟。收紅包的人開心就不用說了,發紅包的人其實也很開心。這一行為讓雙方同時確認:「我們之間是有聯結的,我並不孤獨」。

現在,微信和陌陌把這種行為搬到了網上,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表明,人們在網上的關係,也需要一點真金白銀的認證。


關於互聯網是如何一點點侵蝕並異化人際關係的,寫起來會是一篇大文章。這裡就直接放結論了:網上的關係,根本上還是一種虛擬關係。看似親密,實則疏離。使用者容易陷入自戀(不僅僅指自大)的精神氣質,玩世不恭,不傾向於認真表達情感(認真你就輸了)。也許可以把網路比喻為一個超A賣家,它推銷給我們模擬的商品:「跟真的沒有兩樣,你看看,你聽聽,你摸摸,有什麼區別呢?——跟實體一樣!」但說到底,「跟實體一樣」畢竟不是實體。人類的肉身沒有呼吸相聞地聚到一起(就算聚到一起了,也是各自埋頭玩手機),光是數據在交換,這中間就有本質的差別。

網上有群,這是一種特有的集會形式。但它和現實中的集會不一樣,缺少那種呼吸相聞,能讓人感到「安心」的實體感。前面說了,網路關係輕飄飄的,無質量可言。熱鬧倒是熱鬧的,但是很難有人情:幾百人的群,隨時都有人在說話,有時煩得我不得不屏蔽提示音。——這就可以看出來,我的心並不能寄託於此。時常也會打字,但並不會因為有千百個不知道在哪裡的人,可能收到(也可能屏蔽掉)我的消息,就有安心的「置身人群之中」的踏實。但是一到線下聚會,立刻就會覺得溫暖起來。網上的熱鬧,有時真是浮光掠影的一層表皮,熱鬧完了什麼也沒有。該空虛的還是空虛。還是多管齊下才好。不然,新年夜大家在群里樂樂就好了,何至於有那麼多人非去外灘湊熱鬧。

如此說來,微信引以為豪的「熟人社交」反倒是一種倒退。陌陌好歹是從零關係進入網路關係,微信則是把「現實中的關係」變成網路關係,雖然方便了,未必是好事。這些產品不是沒意識到這一點,它們一定也在考慮進一步的突破。不然,只會像當年的BBS一樣,從熱鬧的極點慢慢流失人氣。微信還好,退潮之後畢竟還有現實的聯繫。像陌陌的群組,大多因為興趣或地理位置聚到一起,尤其需要具有現實感的媒介對彼此的關係進行確認。根據經驗,這種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用戶打字打得厭了,就會開始有所反省:「玩到現在也挺無聊的……」除非搞幾次線下聚會,否則,僅僅只靠網路上的信息交換,就像喝海水止渴。無論看多少分享,點多少贊,跟多少人在群里插科打諢,心裡還是會缺一塊。這一塊,就是人情。

現在快過年了,正是人們結束了一年工作,開始聚集團圓的時間。這時候,尤其凸顯出網路人際的虛無。按早些年的傳統,只能是群發簡訊,或在群里複製粘貼送祝福。大年三十,刷屏;初一,刷屏;十五,刷屏……可是有誰真把這些當回事呢?到了日子,不還是現實中的走親訪友才是正經嗎?

網路的便利,也正是網路的限制。它太輕易了,沒法當回事。前兩年有一句流行語:「群發的簡訊我不回」。你反正也沒有多認真,我憑什麼要真心相待?


搶紅包的火爆,就是因為迎合了用戶的這種需求。在任何時候,人類都渴望與他人產生更深層的聯結。可是在網上的關係中,我們不能傳遞體溫,傳遞眼神,傳遞關心(非口頭的),我們能傳遞的只有冷冰冰的數據。那麼好吧,我們讓這個數據更有誠意一點。最終,我們找到了一種最可能帶有溫度的數據,就是錢。
因為是貨真價實的錢,我發出的祝福再也不會虛弱無力了;

因為是貨真價實的錢,潛水的用戶被炸起來了;

因為是貨真價實的錢,我找到了冒泡的理由;

因為是貨真價實的錢,我待在群里不發言也不用擔心被踢出;

……

一毛錢或是一塊錢又怎麼樣?重要之處在於,它是真的,我與他人的互動也是真的。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新春遊園會,獎品不值錢,卻總能收穫比錢更多的快樂。新時代的人類想出這種新的聯結方式,也算是一樁好事。網路是越來越好了。素昧平生的人,可以藉由網路相識、相交,甚至在遠隔千山萬水的情況下,通過一點點金錢的交流,感受到彼此的善意。但我對於這種網路的人情,仍舊有一點擔心:會不會因為它的功能越來越強,有一天人們真會忘掉面對面的重要?過年時各自埋頭對著手機,就能沉浸於網上的交情,而無視現實中的彼此隔斷?我們拭目以待吧。

如果你在群里點開一個紅包,忽然感受到久違的節日的喜慶感,這不是因為你的貪婪(總共才多少錢呢?),而是它因為激起了潛藏於我們心底的,對聯結的渴望。我們成功地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為網路關係增加一絲現實的份量。無論如何,這比點贊和群發有誠意多了。


我難過的是我已經30歲了還在搶5毛8的紅包,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


搶紅包讓很多人深刻了解到,自己不僅窮、貪婪、聒噪、懶惰,而且運氣也非常糟糕。


我有個群,平時完全沒人說話,那天有人發紅包,然後引發了連鎖反應,大家都開始發,平時不說話的人也都跳了出來。那天的紅包數量幾乎等於群人數,而且這個群裡面的人大都是互相不認識的,不存在人際關係維護。
這件事情怎麼看都像是一場孤獨的狂歡。
我們要的是什麼?
不過是那點微薄的存在感。


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便宜不佔,就跟虧了錢一樣。

----------多說幾句-----
當然很多人都說是群里熱鬧開心開心,這個開心過程中大家都會說「他竟然搶到了我都沒搶到!」「你的手怎麼這麼快?!」「恍恍惚惚好這次是我搶到啦!你沒有吧!」 之類的話吧。
其實差不多意思。

重點並不在於錢的數額。
在於看似一個公平的機會擺在那,「憑什麼他就抓到了,我為什麼就沒有呢?我抓抓也會有的。」
適用於很多事情。


這個就是行為經濟學「心理賬戶」的運用。

有人說自己掉在地上的五毛錢可能都不會彎腰去撿,但為了幾毛錢的紅包卻盯著屏幕不停點來點去,還真是犯賤。更有新聞說廈門青年小陳,為搶紅包搞得眼睛都紅腫了,結果還真搶到了6.2元人民幣,估計連在醫院掛個號都不夠用的。難道我們真就是「犯賤「?

  想起自己偶爾在家裡掃地的時候,經常看到地上一毛、五毛的硬幣,然後撿起來隨手一放,過幾天估計又回到哪個角落去了,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五毛錢那還叫錢嗎?(好吧,你說五毛是一種高級動物,我們說的不是一回事)。為什麼有人還會為幾毛錢的紅包而激動呢,好像天上掉了多大的餡餅一樣。

  這個和互聯網對我們行為的改變影響有關。現實中幾毛錢的用武之地的確小了,不過網路上幾毛錢卻是進入了你的總賬戶,多一毛是一毛啊。我們對價值的判斷總是基於「錨定」心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事物價值的判斷是以現實生活為「錨」的,而網路中,卻是基於網路上的交互。我們給這二者其實都建立了不同的心理帳戶,以至於兩個帳戶中的東西是不對等的。比如有些人中了彩票,或者打麻將嬴了幾把,花錢就大手大腳,他們把這些錢放進了「意外之財」這個心理賬戶中,而對於自己辛辛苦掙來的工資,一塊錢恨不得掰成兩塊錢花,因為這些錢放進了一個叫「血汗錢」的心理賬戶中。

  想起幾年前我還在玩網路遊戲的那個時代,為了某件裝備我會花上幾個小時去刷怪,下副本,當目標達成的時候,可能會開心一個晚上。後來我突然發現好像有哪點不對勁,那件裝備的價格換成人民幣還不到我十分鐘的收入!可是讓我花掉十分鐘的收入去買件裝備的時候,我居然會有種心痛的感覺!

  互聯網在降低我們交互成本的同時,也讓我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廉價了。你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去瀏覽微博或者微信上的「不轉不是中國人」「馬雲說過的108句話」之類,而不會在現實中去讀一本哪怕很輕鬆的小說。你會在網上給人點上32個贊,也很少在現實中誇獎你的親人朋友一句。

  還記得有次看到某位同學的微信,發了一張自己受傷的圖片,結果圖片後的評論卻是一堆贊!你們到底是幾個意思?

更多經濟投資知識,歡迎關注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jingji-xinli

http://weixin.qq.com/r/C0jC2g7E_lOFrUq59x0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好玩的遊戲是賭博…隨機紅包里是有賭性的。
我覺得既然阿里和騰訊都人均敢投2塊了,再搞個500萬大獎噱頭呢?是不是民政和體彩會告狀


人情是基礎啊
qq上網友,工作同事居多,發個紅包還要綁定,太麻煩,註定不會有那麼火
陌陌上給曖昧的發紅包註定量不會很大
微信是日常朋友的交流工具
以朋友聯繫為基礎,
發個紅包人情往來一下多正常


我覺得,是互聯網公司抓住了用戶貪婪的心理,用戶普遍覺得有便宜不佔那就吃虧了,殊不知佔了這方面的便宜,那方面又會吃虧。

要是在以前,有這樣的活動,我肯定是去湊熱鬧的。但是,今年這次我就根本沒上去搶過了,支付寶本來就是長時間不打開的,打開一次都巨卡,所以不是特別重要或者緊急的時候需要用它,我是不會開它的,每開一次心情都要鬱悶一次。現在弄個發紅包活動,我用工作的時間(以及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去搶一個大約就十幾塊錢的紅包,難道前者的成本真的連十幾塊錢都不到嗎?

其實,互聯網上利用人性喜歡佔便宜的心理開創出的服務就多了去了,最經典的就是各類服務的簽到系統,覺得簽到一次很輕鬆,還能「白拿獎勵」,殊不知,其實這些無謂的簽到,無形中讓你的精力分散掉了一部分,你其實潛意識裡每天都記著在的,生怕哪天漏簽了,到最後月終獎拿不到了,長此以往,你會覺得很疲憊,後來再想想,這些簽到拿到的虛擬獎勵能幹啥呀?能對我有啥幫助呀?

更多的不說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馬雲發紅包前後微博評論的差異


坑佔小便宜、從眾心理(人有我有)、心理落差(人有我無)等——就好像「啊,怎麼又沒搶到?剛才好像錯過了幾個億……」
(至於第一個點贊最多的,本人猜測大家一定是在os:靠他說了什麼,好厲害的樣子,我一定要點個贊,證明我!也!很!懂!)


不過是一群寂寞的人們的集體狂歡~就像湊個熱鬧,是否搶到以及搶到多少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大家都在玩兒,我怎麼能落下?


地上有個一塊錢都不一定撿。
卻為個幾毛錢玩的不亦樂乎。


萬。一。呢。

—————————————————
這幾天累積搶了小二百 都是5毛8毛攢出來的你說萬一的力量有多大-_-#


白領版本的賣場里搶特價食用油、雞蛋。和大爺大媽的遊戲差不多。大媽大爺背後是超市,紅包背後是支付寶、微信低成本獲取了大量用戶的實名和支付信息。

但我樂意,停不下來。


開心得搶了一夜的紅包,刷朋友圈看到這一條,陷入了深思╯﹏╰


真想把這些蛇精病app全拉黑!什麼鬼!


剛剛才有人問有沒有搶到紅包,現在就如何看待搶紅包的用戶心理,下一個問題應該是搶到紅包是一番怎樣的體驗了吧。
如何看待?
可能是閑得蛋疼吧。


個人感覺,凡事符合下麵條件的:
。不要錢;
。不動腦;
。不用負責的;
。可以討到便宜

國人對此類事情會一直樂此不疲,無休無止。
互聯網又把這種效應千百萬倍地放大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當下非常火的直播?
程序員如何創新?
魯迅如果活到現在,他在知乎的回答會的到什麼樣的回應?

TAG:互聯網 | 用戶心理 | 從眾心理 | 微信紅包 | 陌陌紅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