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楊絳先生的「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總覺得楊絳先生是在罵我們這種不讀書、沒幹貨、逮著死人塌房子的時候就可勁蹭熱點、想紅想瘋了的人。

(看到秒發悼文的公眾號,偶有所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


"你的問題在於我的書一本都沒看過就瞎祭奠。" —— 楊絳

[ 朋友圈看到的,我也是轉的所以不用問我可以轉嗎,想轉就轉,不過心裡記掛一下先生,搜搜她的文章看一下也好。 ]


思而不學則殆。


個人認為,沒必要把老太太的一句心靈雞湯似的閑話奉為圭臬。眾所周知,楊老太太出身名門,所見所聞非普通人家可比,又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實力,讓她老人家得以保存自我意志,不被外界喧囂侵擾。凡人口中的迷茫,來自於自身模糊的慾望和社會對個人定位之間的衝突,生存壓力讓絕絕大多數人放棄個人慾念,屈從制度法則,久而久之逐漸淡忘本性,產生不適與抗拒感而又缺乏宣洩的對象。
 一句話,都是命,認了吧。任誰也逃不過老天的安排。看看羅隱給蜀漢多智近妖的那位什麼評價?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認真的分割線—————————————————————
既然有人贊,本著不寫短答案的精神,補充一點。
"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按慣例解答問題前先界定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要理解問題適用環境,所有能適用這句話的場合都是在辯論和討論中。
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不是你讀了多少書,
而是你成系統的閱讀了多少符合科學標準的書籍,並且能整合表達出來多少?


所以樓下很多人說的,多讀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是偽命題,甚至信的人可能會誤入歧途。
信了的人很可能去京東、噹噹買了N本書,認真研讀,我坦率的告訴你,讀完之後你會發現你仍然無法避免陷入原來的困境中。
那麼怎麼辦?繼續買書繼續讀?還是乾脆不讀,認了。
兩個答案都不對。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落後的教育和浮躁的媒體共同鑄就的悲催壞境中,你應該做的是:

  • 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
  1. 系統實證主義思維
  2. 了解公共知識
  3. 討論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 有主題的讀書,建立專業領域
  1. 夯實基礎:沒有理論基礎前盡量不讀應用書籍
  2. 凝聚共識:在專業領域內閱讀符合科學標準的書籍
  3. 選擇戰場:在專業領域內用科學的方式闡述觀點

  • 磨練表達
  1. 了解自己:自我知識成體系,起碼邏輯自洽
  2. 發掘本質:能準確提煉討論的本質,並確認自己在這個點上的知識儲備
  3. 邏輯表達:
    無論道德高度多麼偉光正,無論故事多麼感人,只要沒有公開的濾除華麗詞藻後的證據和邏輯都是紙老虎。

離開上面這三點,你無論讀了多少書都沒用的,
讀100本化學書,也不能讓你在經濟領域不被人鄙視,
讀1000應用書籍,也不能建立學科理論的框架體系,別人可以隨意用你的自我矛盾鄙視你,
讀10000本成功學,也不能讓你理解這個複雜多變的真實世界的運行規律,更談不上預測

所以,不只要讀書,還要讀硬書,硬讀書

PS:"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句話是討論問題時的核武器。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不建議在聊天中濫用~


直白點就是:
好好寫文獻綜述,別天天想著能寫出啥論文。


記得她在《我們仨》里曾說:「此生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此次一別,後會無期。我感覺先生一去,民國的記憶對於這個時代真的就消散了,民國的女性是中華千年來最自由獨立且進步的,而一個時代的風骨,今天或許沒有了一個真實的記憶,所以,對於楊絳先生的懷念不只是對她個人,更是追溯那一個時代!


先說下這個故事的背景

一個年輕人很崇拜楊絳。他給楊絳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許多人生困惑。楊絳回信,除了必要的寒暄和鼓勵晚輩的句子外,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學和思,是應該一直伴隨著我們的,但是有人卻說不要總讀書,讀的越多,會越來越笨。

琳莎?施瓦茨在《讀書毀了我》里寫道:

多讀只似作繭自縛,不若信由身心開放。須時時謹防他人思想擾亂一己通暢的神思。

馬雲在一次演講里談到:(視頻地址:剃光頭後的馬云:成功與否與讀書無關)

我給大家的建議,不讀書也挺好的。喜歡讀書,也很好,千萬不要覺得書讀的不夠多,覺得挺難受,挺丟臉,沒什麼丟臉的。人可以少讀書,多幹事。有人事乾的很多,事乾的很多當然時間有限,把自己的人生當一部書。

愛因斯坦也說:

「人在一定歲數後,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原話: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

總體來說,古往今來提倡少讀一點書的人大有人在,大概分為兩類:


第一大類,少閱讀還是為了多閱讀,要少讀,才會精通。


這一點,李光地說得最有意思:「如領兵十萬,一樣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無親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領兵必有幾百親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氣肝膽,便此外皆可得用。」

朱光潛在這方面也說得很透:「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談讀書》)


第二類:人生本來就不只有閱讀。


叔本華說:「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尋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畫。」因此,他說:「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成為別人的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讀書的人,雖然可藉此養精蓄銳,休養精神,」但是卻會「漸漸喪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猶如時常騎馬的人終於會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論讀書》)


夏丏尊語:「讀成文的書與讀不成文的書,須兼程並進,相輔相助。學習的方法可有各式各樣,有時需用實驗的方法,有時需用觀察的方法,有時需用演習的方法,並不一定都依靠書。」

少讀書,甚至不會讀書,也能有極大的智慧,也有例子,譬如慧能大師。一個幼年喪父,家貧而沒有識字機會的小孩,只不過在一個送柴給客人的路上,聽人家誦《金剛經》,「心即開悟」,不但由此開始他的求道之旅,並且成為禪宗六祖,由門人整理口述而成《六祖壇經》,流傳至今。

更接地氣的說法,就是現如今的讀大學無用論:比如我們村的那誰誰只有小學文化的人也開豪車,住洋房,反而許多那些讀了很多「書」的大學生成了打工仔,所以大學讀書無用。


從古代的「紙上談兵」,到現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不在說讀書其實沒那麼重要甚至有害的。


不過,你是否在此時已經雀躍,現在那些開悟的大師都勸我少讀書呢,終於放下心不用再讀書了。

然而,他們說的這些話,就如現在的成功學一樣不靠譜,為什麼?就像學霸考試考第一但他說從來不學習一樣,你信嗎?

說說我自己:

過去的半年裡,我在多看閱讀上打開並翻閱了386本書,讀完的大概有40多本,平均每天兩個小時,讀完的概念在軟體上的意思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而其他的可能只是開了個頭,或者特意找了一部分看了看。

現在想想,我即使半年看了這幾十本,也沒有把一本書好好的鑽研下去,看過只是看過了,或者說只是過了過目,純為娛樂。不是讀少了,而是讀多了。

采銅老師在寫完《精進》後提到:

這一年我認真看完一遍的書大概有四五十本書,但我覺得看得太多了!正做自我批評。這個多意味著,我並沒有反反覆復扎紮實實地讀一本好書。好書如果不多看幾遍,如果不拿著放大鏡、顯微鏡看,便是浪費了它的好,對不住它。

寫作也是一樣,這一年我完成了第一本實體書的寫作,總的來說還算滿意。但還是有些遺憾,我總覺得還應該寫得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而每深下去一級,所下的功夫恐怕就要幾何級數地往上長,我是有些吃不消。可如果不這麼寫,就對不起讀者,對不起歷史,也對不起自己的光陰。

可我每每看到網路上傳來傳去的文章,讀不下三行就直搖頭,太淺了太淺了,隔靴搔癢,讀它作甚!而對於這些自鳴得意的作者,我也是心中暗罵,寫這麼淺的文章,有何出息!

我知道,做一件事,做到足夠的深處,你便是天下第一,沒人和你比了。要多有何用?貪多是最大的陷阱,坑人!

總結上邊所講,少讀的意思是:

1.少讀書可以讀經典,一本好書可以抵得上十本同類型的爛書;

2.不要死讀書,多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也應該讀人;

3.讀書應該深入下去,不能光是浮光掠影,找到經典一點一點的讀透,讀完書結果什麼都記住不,那你還不如去打遊戲,當你抱著一本書看了半天一點都沒有收穫,無疑是痛苦的;

4.但是最基本的,當你還沒有建立起自己基本的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的時候,說少讀書都是不對的,這麼說的人無非三類,騙子混蛋,讀完了很多撒嬌耍個性,或者像愛因斯坦這種讀了高山一般的書,隨口一句感嘆,然後,讓那些一輩子讀書不及枕頭高的我們,聽了雀躍一番。其實我們說讀書影響想像力,創造力的,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幻覺。


讀書不一定是數量多,而在於所思所悟,當然,你還沒有所思所悟的能力的時候,還是多讀書吧。


「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但給去世的作家點的蠟燭太多。」(轉)


.
這是一件特別諷刺的事情,楊絳先生這句話一出,又變成每個人心頭的大問題。

這個大問題擺在這,使我們痛苦,使我們焦慮。

可是,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依然是想的太多,讀書太少。
.


楊絳先生生前說過一句話: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但給去世的作家點的蠟燭太多。


故事的背景是:當時有個高中快畢業的小年輕給楊絳先生寫信,表達了對她的仰慕及自己的人生困惑。聯繫到這個背景,一個快畢業的年輕人,他的困惑必定是人生問題方面的困惑而不是業務方面的困惑。

為什麼人會對人生問題產生困惑?——囿於我們還是有限的人生閱歷、還不夠成熟或者理性的思維方式,還有人類的天性。排除掉第三個原因,人類喜歡庸人自擾,喜歡為未來擔憂的天性不說,前兩個問題確實是可以通過讀書解決的。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嘛。讀書,特別是讀好書,絕對可以開拓一個人有限的人生閱歷和視野,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而思考能力提升了,自然就比以前更懂得解決問題,也就不容易產生困惑了。

放到現在,這樣的告誡其實更有意義。信息膨脹和爆炸的時代,我們更喜歡用手機進行碎片化閱讀(此刻想到的是自己訂閱的眾多微信公眾號…),踏踏實實沉下心來去看一本好書變得更加困難。而碎片化閱讀對於系統提升思維能力幾乎無益。真正的有所建樹,或者說明白的人,他/她一定會通過系統閱讀,讀好書,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培養自己的品性,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題主後面接著說的如何在個人生活、工作中避免陷入這樣的狀態,我想答案也是一樣的。拋開為了工作而閱讀的業務方面的書籍不說,其實個人會建議精挑一些好的純文學作品(也就是非功利性的閱讀)進行深讀,對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品性陶冶(多思其實也是一種性格的其中一個表現)絕對是很有幫助的。

祝大家都能成為善於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共勉。:)


「學而不思則秀優越,思而不學則瞎比比。」

前半句有爭論,後半句毋庸置疑。



謝邀。

一、這句話原本意思是:

道理就那麼點,從古至今早就說盡。

書里都有。

去走捷徑吧。


二、名言的適用性叫做:

你覺得它有用它就有用。

「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太多而想得太少」不也很有道理嗎?


三、不要Judge:

尤其不要用借來的話Judge另一個人。

丟份。



楊絳先生這一生受了不少苦難,帶給世人不少智慧,到了百歲高齡仍然聰慧如光,得知今日先生離世,非常傷心。我不敢評價先生的一生,只是在剛看完《我們仨》的時候,我向朋友說:《我們仨》看完了,朋友問:怎麼樣?我感嘆的說:好看!朋友笑著說:那當然,小飛,你要相信一個百歲老人還是有大智慧的哦。

如今先生走了,朋友也走了,我心都空了。


難道不是初中就學過的論語十則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成中文大家為啥覺得那麼了不起。。


過度思慮是抑鬱症的前兆。
楊女士只是委婉的讓別人有點事兒做。


「我跟馬雲打賭,如果這條朋友圈被轉發多於兩百萬次,日本人就承認釣魚島是中國的。」——楊家將


推薦閱讀:

楊絳先生近況如何?
中國是不是只有在一個人死了之後才會被國人大張旗鼓地關注?
如何看待《心安何處》作者溫立三消費楊絳的現象?
如何正確理解楊絳的百歲感言中的「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TAG:閱讀 | 生活 | 人生 | 楊絳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