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是指衛青還是李廣?

雖然李廣有飛將軍的外號。但飛將軍並不等於飛將啊。而且李廣一輩子也沒去過龍城。
飛將也有奇襲的意境啊。唯一打過龍城的衛青就是奇襲龍城。
下句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雖有名而終無功。李廣的戰績不符不教胡馬度陰山啊。


首先我認為,從詩文的意境上看,龍城飛將不應該寫作兩個人。古代有以家鄉做人代稱,有以封地做代稱。但是我個人確實不知道有以打到過的地方做代稱的。比方從沒聽說過白起叫長平吧?
龍城飛將,我認為應該是指一個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陰山是衛青墓的形態,前後考慮,我認為這句話描寫的應該是衛青。


先給出我的觀點:我認為指的是衛青。

再說明我這麼認為的原因。

我比較贊同"東方秦"同學的一個觀點,不應該「只孤立讀一首詩,斷章取義一樣的分析詩文」。分析詩,自然是要結合時代背景的,而他其中的一個論證,即「龍城」在唐朝時期多泛指邊關要塞,我認為是很正確的。同時,王昌齡另一外首出塞詩《從軍行》中有「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一句。此處的龍城,怎麼讀都應該是邊關的意思。而結合王昌齡出塞詩的成詩時間(大概在724至726之間),也就是一年多的時間,王昌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出風格相似的兩首詩,同用「龍城」一詞,卻一個表示邊關,一個表示衛青,這樣的可能性我認為是比較低的。所以,我不認為龍城指的是衛青;同理,龍城也不應該指李廣。

我們再來看飛將,飛將就等於飛將軍嗎?肯定不能直接等於,但是僅僅從字面意思來看,飛將確實很容易直接理解為飛將軍,也就是李廣,這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流的聲音都說飛將是李廣的原因。但還是上面所述,分析詩詞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我們再看。

王昌齡出塞詩成詩時間大概是724至726之間,也就是他赴河隴,出玉門,體驗邊塞生活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是盛唐,唐玄宗時期。而往前幾十年(武則天收復安西四鎮開始),河隴一帶主要的塞外民族騷擾,是來自於吐蕃(現在青藏高原一帶),而河隴正是主戰場。這段時間,吐蕃雖然主攻,但是大多戰敗,大唐雖然主防,卻已經漸漸從被動防禦向主動出擊轉變。可以說,這一時期,與漢朝衛青時期很像,都是由被動防守向主動出擊,進行戰略轉變的時期。所以,那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我的理解,並不是王昌齡希望大唐不讓北方游牧民族跨過陰山,而應該是,像漢朝不讓匈奴鐵騎跨過陰山一樣,不讓吐蕃再來進犯。

所以,再結合「龍城飛將」一句,就很好理解了。王昌齡希望大唐有像不讓匈奴跨過陰山的衛青一樣的帥才,讓吐蕃永不能再侵犯大唐。

很有意思的是,在出塞詩成詩大約6、7年後,王忠嗣第一戰就領幾百人斬首吐蕃幾千人,俘虜幾千人,物資不計其數,堪比霍去病的第一戰,而此後王忠嗣南征北戰,名震天下,大唐威懾四海(直到安史之亂),可惜死得太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因為漢武帝劉徹第一次西征匈奴派出四路大軍,一路無功而返,兩路折損而歸,只有車騎將軍衛青那一路在龍城殺敵立功,並且還俘獲千人。
所以應該說的是衛青。


中國真正的文字發明創造起源應該是伏羲創製的八卦和組成八卦的陰陽二爻「一」和「- -」,用以明理記事和解釋萬事萬物!羲皇故里在甘肅省天水市,市內還有元代伏羲廟,門口匾額大書「開天明道」、「文明始祖」,廟內有「一畫開天」匾!所以伏羲也稱華夏「文明始祖」!其歷史應該有8000年以上!而且伏羲氏所率部落為以龍為圖騰的「龍」部落,後從甘肅天水率部佔據中原河南,死後葬於河南周口!現河南周口有伏羲墓!所以甘肅省天水市歷史上別稱為「龍城」,華夏龍的傳人即有此來!也是歷史名人飛將軍李廣故鄉,王昌齡最有名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的就是李廣,其墓現也在天水市區內!


我一直覺得龍城飛將是指衛青,衛青初試啼聲就打出奇襲龍城這種快准狠的戰役,雖然戰果算不上豐富,但戰略意義絕對是令人震驚——向來畏畏縮縮的漢人居然悄無聲息突然釜底抽薪直接搗了匈奴聖地,匈奴還不得大大驚嚇啊。衛青奇襲龍城是漢匈戰爭攻守易形的第一槍,多有標誌性的事件。飛將不就是指速度快的嗎,奇襲可不是快嘛。而且後句說「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正是衛青收復河套的功績,且衛青死後漢武帝給他修墓時候特地把封土修成陰山的形狀,這就是為了彰顯他的功績(霍去病主要貢獻在河西,墓的形狀就修得像祁連山也是一樣的。)
結合整首詩,作者如果有特指哪位將軍那應該是指秦漢時期的將軍(秦時明月漢時關),但我怎麼也想不通小時候教科書會說指的是李廣,李廣和龍城有一毛錢關係嗎:)而且飛將(一聲)軍≠飛將(四聲)啊


龍城:衛青 飛將:蒙恬、李牧。

龍城指代衛青,是因為衛青曾經直搗龍城(匈奴祭祖拜天的聖地)。

飛將指代蒙恬、李牧。

因為李牧外號飛將軍。曾經一戰滅殺匈奴十萬。蒙恬大破匈奴,收復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築守長城,讓匈奴聞風喪膽。此二人都對匈奴有著極強的威懾力,遠超三體里的托馬斯維德。

第一句里是秦時明月,收尾時候的龍城飛將。自然也要首尾呼應,龍城的衛青是漢人,飛將的李牧蒙恬是秦人。這首詩就完美了。

不過,嚴格的說,我更加傾向于飛將指蒙恬。因為李牧畢竟是趙國人,而蒙恬是秦國人,前後呼應的更好。


我認為應該是衛青。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百度百科裡面有關衛青的詩賦裡面就有王昌齡的《出塞》,而衛青成名的第一戰就在龍城,所以一定是指衛青。


是指2個人。
龍城指 衛青 飛將指李廣 為什麼呢?
1.衛青功績赫赫 一生七次出塞,使匈奴人喪師失地,最後遠遁漠北 。
2.李廣 李廣在唐朝地位是很高的,唐的皇帝都是自稱李廣後人 因此把李廣形容成一個運氣不好 實力很強的將軍。
如果王昌齡單指衛青 肯定會惹到上面不高興。 如果單指李廣 李廣也確實沒什麼戰績。 而且王昌齡本身就是衛青的粉絲。 因此指的是兩人 或者是模糊化指的衛青。


一句詩寫衛青或者李廣不妨礙衛青作為漢武帝時期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的歷史功績。
但是,所有認為龍城飛將是衛青的。只孤立讀一首詩,斷章取義一樣的分析詩文。唐代詩人龍城李廣飛將連用或者兩兩連用是固定用典,詩也不是一首兩首。龍城在唐詩中多指代邊關而不是敵人大本營。至於根據歷史認為龍城是稱呼衛青的,因為衛青打過龍城之戰。請先看看龍城之戰的記載再說。首先龍城之戰算不得什麼勝仗,除了衛青其他三路都敗了,其次,衛青自己斬首數也不高。沒人用不著名戰爭來稱呼一位將軍的。


李廣!李廣!李廣!不是衛青!說衛青的都是很蠢貨!不信往下看!分析得有理有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王昌齡

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詩的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提到龍城,飛將,陰山。兩個地名一個稱號。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猜疑:龍城飛將寫的人,是李廣?還是衛青?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詳細解析。

首先,龍城分解的普遍看法有三種:

一、衛青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衛青突襲龍城,快如閃電,如同飛過去的,所以給他強行安上一個飛將的名頭!

二、李廣

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也是漢代的飛將軍李廣的練兵之地——右北平郡。李廣善騎射,驍勇聞名於匈奴,匈奴送其美譽「飛將軍」!

三、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

衛青有龍城大捷,李廣有「飛將軍」美譽!

以上三種觀點,分別代表了當前三種人的不同看法。下面小編來和你詳細分析到底哪種看法最靠譜,哪種觀點最合理!

首先第一種看法:認為龍城飛將是衛青,用「龍」和「籠」的諧音代指,再說什麼李廣奇襲龍城過去的太快,像飛一樣。第一個諧音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古代人多用諧音代指。但是第二點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什麼過去的快就想飛過去一樣。這完全就是不負責任的瞎說,完全是這種看法的人用龍城大捷強行去解說詩中的龍城飛將,但是他們又無法解釋飛將和衛青的關係,就自己瞎扯的。

有人看到鞋架上曬著一雙鞋子很漂亮,就說那是他的,別人不信,他就說鞋子穿他腳上正好。他就當場試穿,你別說,大體上還真適合,但是還是有些不合腳,難塞進去,所以他就咬著牙,強行壓迫自己的腳,硬是讓他把腳塞進去了。雖然騙到了鞋子,但是其中的勉強與苦澀只有他自己知道。

這種人的理論支撐點還有一個,就是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是衛青收復的,衛青的墳墓也是造成陰山形狀的。這點沒錯,可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首先衛青只是取得了龍城大捷,也就是去龍城掃蕩了一番,掃蕩過後馬上就跑回來了,衛青攻破過龍城掃了匈奴的面子沒錯,但是衛青並沒有在哪裡駐守過,只是去過而已。這樣和「龍城飛將在」就有點驢頭不對馬嘴,詩句的意思是:假如飛將還在龍城駐守,就不會讓胡人南下入侵。也就是詩句的意思是守住邊塞,讓胡人無法南下。而衛青並不是守邊塞的將領,衛青是主動出擊,打擊匈奴的將領,不是守而是出擊。如果要寫衛青,就不能這樣寫了,只能寫:要是漢大將軍衛青還在人世,早就攻破龍城,掃平匈奴了。所以如果寫衛青,就決不能寫什麼「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守城阻止匈奴南下的意思,也不能用「龍城飛將在」這句表示飛將駐守龍城的句子。

說白了吧,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的是能守住邊塞,不讓匈奴南下騷擾漢朝北疆。這寫的明顯就是駐守邊塞,阻止匈奴南下的李廣。說衛青的人自以為讀了點歷史,知道龍城大捷,知道衛青收復河套平原,知道衛青墓是陰山形狀就把衛青強行塞到這首詩句裡面。卻忽略了衛青從不是守城之將,沒在龍城駐守防禦匈奴南下過,也沒有在陰山一線駐守防範匈奴南下過。衛青是大將軍,不打仗的時候在長安和漢武帝討論戰略大勢,打仗的時候衛青是主動出擊剿滅匈奴的大將軍,從來沒駐守過邊關,從來也沒有衛青守衛邊疆防禦匈奴南下的說法,要寫衛青,只能寫他主動出擊掃滅匈奴。說了這麼多,你明白了嗎?如果你還在削足適履,我只能說我無話可說!

而第二種看法是最合理的解釋。李廣驍勇無比,極擅騎射,在匈奴威名遠揚,被匈奴美譽為「飛將軍」。這是傳遍匈奴和漢朝邊關的稱謂,還有什麼不合理的呢。而對於龍城、陰山的解釋,小編認為也沒沒必要去探尋考究什麼盧龍城李廣的練兵地,因為我國詩句中常用借代的手法,用龍城代指邊塞城池,用陰山代指匈奴南下侵略的必經之路。借代這種手法,避免了直呼主體,起到了指桑罵槐的作用,是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另外,還有一個好的支撐點就是:李廣威懾匈奴,漢朝只要那個地方匈奴入侵頻繁,就把李廣調到哪裡去當太守,震懾匈奴,守衛邊關。後世只要寫邊塞守城大將,都會提到李廣。李廣可以說是西漢時期能移動的長城,只要他去到哪裡守城,匈奴就不敢去那裡騷擾。這首詩寫的明顯是守城阻止匈奴南下,這除了寫李廣還會是誰?總而言之,就憑「飛將」、「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守城不讓匈奴南下這兩點就能證明是李廣無疑,龍城、陰山是借代的修辭手法,合情合理,沒一點生搬硬套的。所以龍城飛將是李廣無疑。

最後一種看法,把龍城和飛將分開,這種人是一種比較謹慎的人,對於飛將指李廣他們已經能斷定了,但是由於受到第一種觀點——衛青龍城大捷的影響,所以他們不敢將龍城飛將合起來指李廣,而把它強行分開,保守起見嘛。這種看法忽略了詩句的主體意思——守城防止匈奴南下,同時又不了解中國古詩的借代手法,只知道去找事實求真相,我理解這種人,雖然他們對古詩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他們的治學態度嚴謹,實事求是,比起第一種看法的人削足適履、生搬硬套靠譜多了!

最後總結,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無疑。說衛青的人削足適履、生搬硬套,估計他們自己都難以說服他們自己;分開說的人不了解中國古詩,不過好在他們治學態度嚴謹、實事求是;只有說李廣的才是最合理最準確的!聽說2003年初中語文教材對龍城、飛將做出了分開解釋,看似治學態度嚴謹,可卻忽略了詩句本身。有人更是可笑,居然以語文課本的解釋來辯駁,我想說的是:改編語文課本的人他也是人啊!他寫在教程里的的解釋只能代表他的一家之言,而且很可能是錯誤的看法,你們為何要對齊奉若神明呢?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漢武帝劉徹 | 衛青 | 李廣西漢武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