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理論廣為人知,長板理論無人問津的原因?

問過許多告訴我短板理論的人,很多都不知道長板理論,這是先入為主,固執己見么,還是短板理論確實比長板理論更高一籌,導致這根本沒被人們接受並傳播


短板理論被廣泛認知,肯定是有先入為主的關係的。但人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生物,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你選擇相信什麼並不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邏輯判斷,更重要的是你的信念是否適合你的社會地位,對於那些不適合的觀念,人們往往是選擇性無視的。

從這個視角來看短板理論,你會發現它對於信息時代以前的國情是非常合適的,不相信這個理論你可能連生存都辦不到。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盛行的國度,社會生產主體還是各種集體和國企。在那個年代是沒有那麼多工作可供選擇的,職工的流動性也極差,工作崗位甚至可以父傳子。要是你想跳個槽,如果沒有原單位領導給你開的介紹信,那根本不會有單位會接收你。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單位對職工的篩選機制並不是特長,而是你聽不聽話,能不能適應本單位的生產生活。至於具體的技能,完全可以在你加入這個大家庭後再對你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所以在這種前提下你有沒有長處其實並不重要,但如果你有一些短處,則很有可能讓集體中的其他人排斥你。每個人的價值並不是由市場來決定,而是基於單位其他人員的主觀判斷——尤其是領導的主觀判斷。即使你想要發展一些長板,這往往也是基於單位具體崗位的需要或者領導的喜好在投其所好,而不是基於你自己的天賦。就比如一個體制單位的領導喜歡打乒乓,那很有可能這個單位里的乒乓高手就會井噴。在這個前提下你必須打好所有特長發展的基礎,否則就有很大風險錯過一些發展機會,從而被組織遺棄。比如老領導喜歡乒乓,新領導喜歡書法,你要是個書法小白,那估計很難進入新領導法眼了。

而對於信息時代來說,社會協作規則已經被顛覆,市場經濟開始取代計劃經濟成為社會協作規則的主體。現在的年輕人想要換個工作不再需要開介紹信,一個人的價值來自市場願意對其支付的價格,而不僅僅存在於少數領導的主觀意識里,一個單位如果不適合你,你想走就可以走。志趣相投的人可以通過網路更容易找到彼此,從而形成協作,而每個人都是在拿出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去與別人協作,一起拼裝出一個更大的水桶。在以前你拿著這麼一大塊木板可是不會有人理你的。以前我遇到過一個大型私企的主管,他告訴我自己手下的程序猿全是一幫不通人情世故的技術狂人,好像除了寫代碼很厲害,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自理,自己經常還要提醒他們刮鬍子。你看,像這種德性,還不討領導喜歡的人,在原有的集體主義體制里能夠有機會發展嗎?但就是這幫連基本形象都不注重的程序猿,卻成為了這家企業的技術核心。企業還要反過來照顧他們的感受,防止被人挖走。

人的心理發展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我年幼時遇到的,都是這個世界的真理;我年輕時學到的都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知識;而我年老時遇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會毀滅這個世界的惡魔。

對於那些在計劃經濟時代已經耗盡了青春的「老人」來說,短板理論就是他們成功的基礎,所以他們肯定會視長板理論為惡魔。尤其是當他們媳婦熬成婆之後,就更加希望自己手下的年輕人能夠像當年自己服從領導那樣來服從自己,那麼會讓年輕人變得不穩定、隨時會飛走的長板理論就是一種歪門邪道。但對於市場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人,長板理論才是他們改變世界的知識。所以不要試圖去找一個永遠適用於這個世界的真理,否則你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提前變成一個視所有新鮮事物為惡魔的「老人」的。


為了了解什麼叫短板理論和短板理論,特地百度了一下,以確定我所了解的概念沒有大的問題。

短板理論——木桶效應;

長板理論——多腿凳定律。


長板理論從來不是無人問津啊,按照經驗的話,老先人已經在生活中處處提醒你這個真理。

那就是

棒打出頭鳥。

還有一句

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然商業暢銷書里經常被講得最爛的從來都是木桶理論。

至於多腿凳理論是不是講得不多,我還真沒注意過。瀉藥~


推薦閱讀:

TAG:大眾心理 | 原因 | 社會學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