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聖」的美譽應該怎樣理解?
或者說,為何杜甫能夠被稱為詩聖?
說「詩聖」之前,得看看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聖。
看看那些被稱為「聖」的人物,往往是兩類:綜合修養(或者叫道德修養?)達到極高水準,如孔子;在某一領域達到幾乎空前絕後的境界,如王羲之、吳道子等。這兩個特點至少符合一個,並且前者往往制約後者。
明確把杜甫成為「詩聖」,貌似是明人開始的,陳獻章(存疑,尚未仔細查閱)。但是前人已有許多類似論述,但沒有這麼明確罷了。
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秦觀《論韓愈》:
於是杜子美者,……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積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所以杜甫能夠獲得這樣極高的評價,首先是因為他在詩歌藝術上所取得的集大成式的成就。他擅長古體和律詩,但其實諸體兼備。他創造性的拓展了詩歌語言的張力,如《秋興八首》。他的詩歌幾乎無所不包,上至君王,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入其詩;風景、羈旅、詠史、抒懷、唱和、宴遊、時事...幾乎涵蓋了所有題材。
詩寫的好和認同度高,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杜甫在歷代論詩者那裡獲得極高評價還有一個原因:
潘德輿《養一齋李杜詩話》
微之、少游尊杜至極,無以復加,而其所以尊之之由,則徒以其包眾家之體勢姿態而已,於其本性情、厚倫紀、達六義、紹三百者,未嘗一發明也,則又何足以表洙、泗『無邪』之旨,而允為列代詩人之稱首哉?
張戒《歲寒堂詩話》
「子美獨得聖人刪詩之木旨,與《三百五篇》無異。……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又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序》曰:『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後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子美詩是已。」
葉燮《原詩》
「變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詩人,惟杜甫為能。高、岑、王、孟諸子,設色正矣,皆未可語以變化也。夫作詩者,至能成一家之言足矣。此猶清任和三子之聖,各極其至,而集大成、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惟夫子。杜甫,詩之神者也,夫惟神乃能變化。」
為什麼說人家是詩聖?他獨得聖人刪詩之木旨,他變化而不失其正,本性情、厚倫紀、達六義、紹三百。換言之,完美契合儒家正統的"詩教"觀。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是風刺。他的情感有力但又克制,這是敦厚。所以說,杜甫獲得「詩聖」這一評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詩歌創作被認為是著眼於教化,有益於王道的。
大致就應該是這兩層意思,當然,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如果試圖說清楚,可能都需要幾本專著的體量,我姑妄言之,以俟方家。
不吐不快:
1、中國文化中有強烈的泛道德化的傾向,道德不達標的人經常被一棍子拍死。傳統的文藝接受並不僅僅單純從文本出發,而是充分考慮到創作主體的人格魅力、思想情志。這一點是孟子「知人論世」觀的延伸和發展。所以杜甫是有優勢的。
2、儘管「詩聖」是普遍認可的一個公允評價,但詩無達詁。非要說杜甫不行,李白才行,王昌齡才行,這種爭論是無意義。
3、杜甫詩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長安和在成都的心態必然不同,詩作可能有所反應,以上均為概而論之。
END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把玩已久的摘句與集句?
※龔自珍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好詩?
※落紅不是無情物中落紅可以翻譯成落入紅塵的小女子嗎?
※那些一見相傾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