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和憤青(噴子)的區別在哪裡?
勇者憤怒 抽刃向更強者 弱者憤怒 抽刀向更弱者。
魯迅先生 他敢站出來喊出來 噴子都是見光死
魯迅留學日本 想學醫救人。
噴子說 傻逼你不愛國竟然去日本留學 中國沒有好教授好大學了是吧 你個賣國賊 不要臉
魯迅說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噴子說 媽蛋中國女的傻逼 穿那麼少活該被強姦。中國女的都崇洋媚外 ,中國人XXXXX
魯迅說我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嚴肅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噴子說 劉翔你個XX,傅園慧你個XX。
魯迅先生以筆為槍 開放思想 。
噴子以鍵盤為刀 傷害他人。
魯迅先生 看到黑暗 說此後若是沒有火炬我就是唯一的光。
噴子看到地震了 吳京你不捐款就是不愛國。
其實,魯迅先生自己講過這個問題,《且介亭雜文》之《什麼是「諷刺」?》節選如下: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誣衊」;既不是「揭發陰私」,又不是專記駭人聽聞的所謂「奇聞」或「怪現狀」。它所寫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見的,平時是誰都不以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的。不過這事情在那時卻已經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但這麼行下來了,習慣了,雖在大庭廣眾之間,誰也不覺得奇怪;現在給它特別一提,就動人。……
諷刺作者雖然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並非要捺這一群到水底里。
……
如果貌似諷刺的作品,而毫無善意,也毫無熱情,只使讀者覺得一切世事,一無足取,也一無可為,那就並非諷刺了,這便是所謂「冷嘲」。
謝邀!
之前知乎上看到一句話:苦難本身毫無意義,對於苦難地思考才讓苦難有了意義。
同樣的道理,憤怒本身也毫無意義,對於憤怒地思考才讓憤怒有了意義。
如此來看,憤青們僅僅是憤怒者,而魯迅先生卻是憤怒的思考者——而正是他的思考才讓憤青們的憤怒有了意義。差別在於讀書的多少。
魯迅一生購書費用約合今天人民幣52萬元--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數字,有些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值比這更高。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9600多冊書籍和6900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65萬件圖書。魯迅的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於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魯迅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託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 即使如此,魯迅還經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並為一些珍愛的圖書無法購置而遺憾。
李國文 《魯迅的年終書賬》這麼說:
翻開魯迅日記,最強烈的印象,莫過於他讀書,購書,愛書,逛書店的熱忱。在日記里,幾乎每一頁都談書,每一月都購書,每一年都有書賬。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職開始,至1936年於上海逝世為止,數十年間,一以貫之,每年都以一篇書賬結束,從未中斷。這部日記,早年有影印本出版,看那一筆不苟,恭楷寫成的書賬,得知他視書如命的一生,讀書求知,廣泛涉獵,學無止境,永不滿足,真使我們這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後來人,深深感到慚愧;所以出現那些文字不通,引典錯訛,以及貽笑大方的硬傷,無庸諱言,是由於我們這一代人讀書較少的緣故。
讀書與寫作,對作家來說,應如鳥之兩翼,不可偏廢。我們就看魯迅剛剛從南方來到辛亥革命成功後的北京,第一個月,也就是1912年5月5日抵達,剛安頓下來,連暫住地的山會邑館的臭蟲騷擾,也顧不得,12日就到「琉璃廠,歷觀古書肆,購傅氏《纂喜廬叢書》一部七本」。
書籍是人類 知識的積累,人類要是沒有這盞智慧之燈照亮著,也許直到今天,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愚昧之中。中國是文化古國,有其珍惜文化的歷史。從日記中,斷不了看到他筆下「下午至夜補寫《雅雨堂叢書》五葉」、「晚丁(訂)《經典釋文》四冊,全部成。夜大風」、「自二十七日起修繕《埤雅》,至今日下午丁(訂)畢」等字樣,可以想像在琉璃廠買到想買的書,回家後,凡零散者,他要裝訂起來,凡闕文者,他要補抄齊全。從他身上所看到的讀書愛書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優秀傳統。
再從書賬來看,魯迅對於所愛的書籍,也真是捨得花錢。查閱日記,在上海的1930年,購書款高達兩千四百多元,平均每月二百多大洋,相等於他當時一本書所收到的版稅。我和我所認識的作家朋友,沒有一位肯把整本書的稿費,都用來買書,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的。而且,他對各門各類的書籍,無不具有廣博的興趣。經史子集,碑帖拓片,墓誌造像,筆記小品,理論哲學,文學藝術,外文原著,叢書文庫,無不在他閱讀範圍之中。從《華嚴經》到《嵇中散集》,從《切支丹殉教記》到《異常性慾之研究》,真是中外古今,靡所不備。正因為大海不擇細流地讀書,所以魯迅才如此博大精深,汪洋浩瀚,令後人高山仰止。對比之下,就不免汗顏了,如今寫書的,有幾個能像魯迅讀過那麼多書?很多人連不加標點的文言文,未必讀得斷,何況其他?
所以,在他第一篇書賬結尾處的感慨,就很有警醒意義了。他說:「審自五月至年莫(暮),凡八月間而購書百六十餘元,然無善本。京師視古籍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餘金,收拾破書數冊以自怡悅,亦可笑嘆人也。」
魯迅在民國元年說的這句「不必讀書」的反諷,對今天寫作的人來說,也還是一帖清醒劑。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很有道理。光寫不讀,早晚就有砍不動柴的一天。因此,到了年底,若能像魯迅先生那樣,來一篇書賬,看看一年來,讀了多少書?買了多少書?不也是一件很風雅的事嘛!其實,讀書豈止於有助創作呢?精神上的補益,心靈上的充實,那就更是難以衡量的收穫了。
馮唐 《讀古書》如是說:
現在看來,沒有比「不讀中國古書論」更荒謬的了。魯迅說「不讀中國古書」是因為他是魯迅。不提他的私塾幼功,單是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職開始,至1936年於上海逝世為止,數十年間,購書讀書,每年日記都以一篇書賬結束。從現在的人口構成看,能認全魯迅書賬上所有漢字的,百無一人,能了解一半書目內容的,千無一人,看過一半書目所涉書籍的,萬無一人。簡單地說,如果杜牧和柳永痛心疾首地對你說,歌寮夜總會無聊之極,小蠻腰小肥屁股無聊之極,你要打個大大的折扣。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只不過憤青是為了自身困境欲求不滿而發聲。
魯迅在此之外還多了對芸芸眾生的悲憫和愛。
憤青並不介意變成曾經鄙視的人吃人血饅頭。
魯迅卻想著砸爛醬缸「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
魯迅之所以是魯迅,並不全因為他的批判,而重點是在於他的建設,建設是他的底色,也構築了他一生的基本。《新青年》上,錢玄同在批判,劉半農在批判,但是現在他們都遠不及魯迅的地位。
- 《狂人日記》是現代白話文小說的開端,批判封建禮教則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潮流。陳獨秀在《新青年》上批判的更激烈,犀利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狂人日記》的形式與意義則遠在同輩之上。
- 《吶喊》、《彷徨》發展了白話小說的形式、技巧,他幾乎以一人之力推動了白話小說的大進步。陳獨秀先生,這位到死都不肯讓半步的強人,他的評價是,「魯迅兄做的小說,我實在是五體投地的佩服」。
- 《故事新編》重新演繹神話傳說,先鋒性十足,解構而又不失幽默,後輩中大概也只有90年代王小波的《唐人故事》能夠傳承此風采。
- 《朝花夕拾》於白話文的運用爐火純青,在由文言文而過渡到白話文的轉型期,這幾乎可以說得上是驚喜。「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他突然間就到達了一個非常的高度 。(孫郁)」
- 《野草》散文詩的題材難度極大,技巧的把握,氣氛的渲染,至今仍無出其右者。
- 雜文、隨感是他一生的重頭戲,也被當作是他藉以批判的載體。但是,事實上,先生的許多雜文都摻雜了散文似的筆法。至今提到雜文,誰人敢不說魯迅。
- 學術上,《中國小說史略》填補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的空白,有史,乃自魯迅起。直到現在,仍被認為是中國小說史的典範之作。「 迄今為止,小說家之撰寫小說史,仍以魯迅的成績最為突出。一部《中國小說史略》,乃無數後學的研究指南。(陳平原) 」
- 翻譯上,先生譯過的文字甚至多於他的創作。範圍之廣,涉及日、德、俄,共100多位作家。早在青年時期就介紹了尼采、克爾凱郭爾,最早向國內介紹鐳及其發現者——居里夫人,這紹介、傳播的作用在當時則更顯彌足珍貴。而且先生見識獨到,許多作家起初甚至在其國內都不知名,待到後來聲名大振則證明了他的眼力。
- 美術上,設計民國國徽、北大校徽,任職教育部期間,支持、推動美術事業的發展,參與建設京師圖書館、通俗圖書館。後又全力支持青年的木刻、版畫事業,不遺餘力的以自己的影響力去推動木刻事業的發展。此外,先生搜羅、校訂古籍、碑銘的技藝也十分精湛,一再校輯的《嵇康集》就是個例子。
所以,如果不是上面的這些成就,只靠批判,魯迅遠不會是現在的魯迅。事實上,在批判陳西瀅、梁實秋等人時,因批判而遭受的質疑也並不小,特別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出,不以為然者比比皆是。如果不是上述的建設為底色,大概類似「憤青」的標籤早已經呼嘯而至。
回到論題,魯迅與憤青的區別,我以為有以下:一、同為批判,先生的批判可能更加深刻、世故、老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冷不丁還會提出一兩個可行的建議;二、還在於除了批判,先生仍有建設,或者說其建設遠大於批判。我想,如果現在任何一位青年有著上述任何一項成就打底,其憤憤之言或許就不會被定為「憤青之言」了吧,說不定就成了知識分子或者社會人士對於人類命運的大關懷。
最後,錄一段郁達夫對於先生的評價:
如問中國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逸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厲的風味。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
在憤怒之外,魯迅還幹了點別的。
「魯迅一生翻譯的作品約三百萬字,超過他母語寫作文字包括書信和日記在內的總和」
王得後:《魯迅譯文全集》終於出版了一個是愛國,一個是礙國。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罵手裡有槍的人,和罵不能還嘴的人,能一樣嗎?
憤青這個詞,照百度的解釋大概是憤怒青年的簡稱,似乎也是西學東漸的成果之一。據說本義是指具有激進思想和批判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或者公共知識分子,因為這班人等大抵比較年輕,易怒敢言,於是,老成持重的謀國之臣和恪守中庸的圓熟國民對其頗不以為然,且多有微辭,外加鄙視。在時下的中國網路上,已然將其改寫為「糞青」,意即滿嘴噴糞之徒。與「磚家」、「叫獸」相類。
魯迅是我尊敬的憤青,而現在真正的憤青不多,多的是糞青。
魯迅竟然這樣評價「愛國憤青」!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這便是文化競爭失敗之後,不能再見振拔改進的原因。
「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照Nordau〔2〕等說,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3〕。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
「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倘若遇見攻擊,他們也不必自去應戰,因為這種蹲在影子里張目搖舌的人,數目極多,只須用mob〔4〕的長技,一陣亂噪,便可制勝。
勝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勝了;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眾滋事時,多具這種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至於所生結果,則復古,尊王,扶清滅洋等等,已領教得多了。
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再補一張大圖
我覺得如果是魯迅先生的話,應該會看得懂這篇報道的標題翻譯過來是『以澄澈的天空為目標 中國拼盡全力』……
再腦洞一下,在噴子憤青眼裡,這個標題會不會成了『目空一切瞎指揮 中國必死』???關鍵是,「憤青」是個標籤,下面涵蓋了大量互相不統一甚至有矛盾的概念,很難仔細分析。
如果非要從字面意思解釋,「憤」指對現實社會不滿,那麼魯迅也符合這一點;「青」的含義可就複雜了,一個層次指不成熟,暗含義是「憤」是人生不成熟時期的一個現象,成熟了之後就不憤了,類似於西方的嬉皮士向雅痞轉變的過程,那麼魯迅則不是這樣的,魯迅從青年時代到南京求學一直到生命終結一直在批判社會、批判民族的劣根性;一個層次指沒有力量或者行動力,所以只能把批判停留在嘴上,那麼魯迅也不是這樣的,魯迅從青年時代起就致力於身體力行的改變社會,無論年輕時期的寫科普、翻譯小說到中年之後教學生、寫雜文,都是基於社會批判的現實努力。
所以魯迅憤則憤矣,可是一點都不「青」。
先生留下來的文字至今發人深省。
知乎噴子留下來的則是笑掉大牙!
魯迅本學醫,後從文,而後開"噴".著實是因為他所在的世道槽點太多,多到終其一生都噴不完.
魯迅"噴"得光明磊落,且不失文采之美.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只"噴"不罵,他寧可用一整行暗喻來替代幾個髒字.
魯迅"噴"得犀利,犀利得是他的靈魂,正因為他用"靈魂"噴,所以他知道自己在"噴"什麼,因此他堅持"噴"他自己的,從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反觀憤青,其特點恰巧與先生相反.
憤青多為鍵盤俠,噴完就跑之流,躲在暗處,毫無磊落可言.
憤青往往只罵不"噴",或無腦狂噴,毫不顧及禮義廉恥.
憤青往往為噴而噴,雞蛋裡挑骨頭,該噴的事情不敢去噴,無關痛癢的事情卻往死里噴.
憤青噴的毫無頭腦,更談不上靈魂,往往新聞網站賤人小編一個標題,就有大票憤青跟風去噴,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噴"什麼
他們"噴"別人的,他們不關心真相,也不關心結果,跟著別人的觀點隨波逐流,無論"噴"得對錯,噴到自己舒服了,爽了,也就ok了.
魯迅是手術刀,憤青(噴子)是攪屎棍。
理智噴和無腦噴的區別
本質一樣,都是對現實的不滿以及抨擊。也不能說噴子就沒有思考,噴子既然已經噴了肯定也是有思考的,也是有訴求的。
另外,魯迅有話語權,寫的文章可以給人看到,可以產生社會影響力,有利於社會進步。噴子發的帖沒什麼影響力,頂多作泄憤之用。這是最大區別。
謝邀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憤青倒是挺多,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憤青沒見幾個。因為先生是有耐心且講道理的人。
可能永遠沒人在講道理上打敗魯迅先生,
因為每一次他懟任何人的時候,仔細品品他的話語,都有著一定的哲學在裡面,即使你不一定同意他的話,但是你尊敬他,而他也會在言語上尊敬任何一個反對他的人,即使心裡很藐視對方的種種身份與行為。
並且先生知道點到為止,就事論事。
但是如果面對憤青,
承上啟下的話全都是污言穢語,
腦子沒轉過彎怎麼反駁的時候,先把對方辯論者的全家用嘴炮強姦一邊,接著就不是對一件事情的談論了而成了私人之間的冤讎,越罵越亢奮。
先生懟人的話是香,
憤青懟人的話是shǐ
魯迅先生為了喚醒國民,諷刺「國民性」,塑造了一個個把「老子兒子」和「國罵」掛在嘴邊的角色。
而憤青學習的是那個角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人喜歡討論國外領導人,支持這個,反對那個,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發生了對女性的不幸事件後,為何媒體報道會有總結「女性不要單獨做某事」之類教訓與經驗的普遍現象?
※為什麼老人愛溺愛孩子?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在公共場合,一個女性(認識或不認識)對你大吵大鬧,喋喋不休的辱罵你,甚至動手打你,怎麼應對比較合適?
※究竟什麼是「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