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好的小說?
有的讀者並不喜歡韋小寶這個人。
金庸通過武俠小說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鹿鼎記》是集大成之作。
反清復明對於陳近南而言是人生崇高的奮鬥目標,對於韋小寶而言卻是一場兒戲。事實就是如此,陳近南為了反清復明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死在了自己主子的劍下;韋小寶兒戲一般地反清復明,卻是風光無限,不但青木堂香主的位子越來越穩固,而且成為總舵主、甚至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都說從郭靖到韋小寶,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俠在逐漸地消失,事實上,江湖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沒有了江湖,俠就沒有了立足之地。「為人不識陳近南,就稱英雄也枉然。」事實卻是英雄中的英雄沒有一個普通的小混混吃香,因為江湖已經沒有英雄容身之地,或者說,江湖已經面目全非,似是而非。
遙想當年,丘處機和江南七怪可以用十八年的生命固執地遵守一個彼此的約定,千金一諾,間關萬里,雲天高義,海內同欽,那時的江湖是一個道義的江湖,而襄陽城則是那個道義江湖的中心。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道義的江湖就會有道義的大俠,就會有道義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可以抵禦摧枯拉朽的蒙古大軍,挽狂瀾於既倒,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間。江湖道義在消退,殺人如麻、一身血債的謝遜當然很難說是情有可原,但是,張三丰百歲壽宴之際雲集武當山口口聲聲要向謝遜討回公道的眾多名門正派中人又有幾個是正人君子?就算是情同手足的武當七俠,其中也是暗流涌動,否則怎麼會有宋青書弒叔的慘劇?所謂「世上之事,難說得很。親如父子兄弟,也有信不過的時候。」歷經腥風血雨、世道滄桑的謝遜一語道破人在江湖的辛酸和苦澀。「北喬峰,南慕容」的江湖傳奇又是什麼東東?從喬峰到蕭峰,僅僅是一字之差卻是從堂堂漢人到契丹胡虜的人生劇變,而這場人生劇變的幕後推手竟然是一個人盡可夫的淫娃蕩婦。其實,從契丹胡虜到堂堂漢人又何嘗不是另一場人生劇變,一個孤苦伶仃的嬰兒逐漸長大淪為誤信人言、顏面無存的江湖首腦挽回面子的殺人工具,汪劍通等人留喬峰而不殺不可能是因為什麼覺得愧對蕭遠山夫婦之類的冠冕堂皇的原因,而是想把身為契丹人的喬峰訓練成屠殺契丹人的殺人工具,從而報蕭遠山雁門關血洗之仇。從胡到漢,再從漢到胡,就像是雁門關外臨死之際北向狼嗥一般高聲叫號的契丹老漢,「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蕭峰感受到得也是徹骨的無助和悲涼,於是就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人生轉折地雁門關外的漫漫黃沙之中。對於慕容復而言,因為世世代代傳承的鮮卑血統和五胡殘夢,煙雨朦朧的江南和風霜苦寒的塞北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甚至連整個江湖都可以是縱橫馳騁的沙場。「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姑蘇慕容的獨門武功到底是優雅還是狠毒見仁見智,但是,自從姑蘇慕容崛起江湖,原本就是充滿刀光劍影的江湖又出現了詭異的政治氣息。當這樣的政治氣息逐漸濃厚而且瀰漫整個江湖的時候,江湖道義幾乎蕩然無存,於是,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左冷禪,深藏不露、深謀遠慮的岳不群,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任我行,韜光養晦、謀定後動的東方不敗,綿里藏針、上下周旋的向問天,等等等等的江湖梟雄一一粉墨登場,在爭權奪利的江湖大秀場上使勁渾身解數,盡情地玩弄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厚黑權謀,披著仁義道德的光鮮外衣戕害生命、踐踏尊嚴、扭曲人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做,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害,怎麼下流怎麼來。五嶽劍派並派與反並派,日月神教篡權與復辟,當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宏圖霸業歸於塵土,空曠的江湖上空飄蕩的是《笑傲江湖》孤獨的旋律。
但是無論怎樣,就算是道義不存的江湖總還是江湖,江湖本身還是能夠保持獨立性,換句話說,江湖與朝廷之間還是有著明確的界限,所以劉正風如果退隱江湖就會成為朝廷參將,令狐沖只是穿上泉州參將的官服就讓江湖中人不敢輕舉妄動。江湖能夠影響朝廷,丐幫幾乎能夠和楊家將並肩作戰,抗擊契丹。江湖甚至可以凌駕於朝廷之上,朱元璋出身明教,襄陽城關係大宋的安危,郭靖關係襄陽城的安危。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江湖已經不是江湖,江湖成了一口烹煮麋鹿的政治鼎鍋。遙想當年襄陽城的英雄大會,郭靖的鎮定自若,黃蓉的運籌帷幄,楊過的舉重若輕,甚至是郭襄的一往情深,黃藥師的驚鴻乍現,當真是風雲際會襄陽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反觀河間府的什麼「殺龜大會」,一大幫聲嘶力竭地嚷嚷著要殺吳三桂的所謂江湖人士又有幾個是真正配得上「忠義」二字的,操完吳三桂的十八代祖宗之後又把陳圓圓賣到妓院,喝著酒,嚼著肉,啃著麵餅,滿嘴酒氣,唾沫橫飛,嗓門一個比一個大,話說得一個比一個狠,口號喊得一個比一個響,在一片鄉人趕集、賽會、做社戲所在的平地,這幫人拿著反清復明的幌子大秀忠義無非是為了給自己撈點政治資本,加點政治分,從而在所謂的江湖上更混得開,僅此而已,舍此無他。粗獷的外表掩蓋的是猥瑣的內心,如果撕掉仁義道德的虛偽畫皮,這幫人甚至還不如韋小寶可愛,充其量就是躲在陰暗角落放冷箭的可憐蟲。顧炎武早就看清楚了這幫人的無聊嘴臉,所以能做的就是把「殺龜盟」改成「鋤奸盟」,再象徵性地推舉所謂的各省「鋤奸盟」盟主和總軍師,從而讓「殺龜大會」多少還像個樣子。
這就是當時所謂的江湖。反清復明幾乎成了江湖象徵性存在的唯一理由,更可笑的是吳三桂竟然是這個理由能夠延續的基礎。徐天川與白寒松、白寒楓兄弟可以為了莫名其妙的唐王、桂王的正統而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可見反清復明本身也就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所謂的反清復明義士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反清復明之後的利益,哪怕這樣的利益在當時是那樣的遙不可及。要命的是偏偏當時清朝的康熙比所謂的唐王、桂王等等更加的「鳥生魚湯」,而所謂的國姓爺台灣延平郡王家裡卻是後院起火,由來已久的家族醜聞在權力的作用下逐漸發酵,在所謂的江湖上八面威風的陳近南實際扮演的卻是頻繁救火的消防隊長的角色,甚至還會不時地引火燒身,於是,時間一長,反清復明的理由也逐漸地引人懷疑。「總舵主,咱們秦檜固然不做,卻也不做岳飛。」玄貞道人之言與當年郭靖所言「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已經難以相提並論,但憑心而論也是話糙理不糙。當然其中的道理陳近南又何嘗不知,從「大丈夫行事無愧於天地,旁人要說短長,也只好由他。」到「大業艱難,也不過做到如何便如何罷。」陳近南越來越意興索然,英雄氣短。如果說陳近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尚不失悲壯風骨的話,那麼,茅十八固執地堅守已經逝去的江湖英雄情結就很滑稽了。實際上,茅十八是一個純粹的江湖俠客,因為江湖已經不存在,所以,茅十八的身影總是那麼狼狽、尷尬。
「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悲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千古南朝作話傳,傷心血淚灑山川。」在狂風暴雨的柳江上吳六奇、陳近南縱情高唱的是江湖的輓歌,也是英雄的悲歌。
從郭靖到韋小寶,金庸走過的是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
謝邀。
在《鹿鼎記》前,金庸寫了無數武俠小說,塑造了無數定律,諸如」無欲則剛+勤奮樸實才能天下無敵「(郭靖)、」滿清復明是為正統「(紅花會們諸好漢們)、」至情至性從一而終才能收穫愛情「(楊過與小龍女)、「不羈隱士擊敗野心家」(令狐沖)、「天意成全溫善仁厚沒有野心的好孩子」(段譽、虛竹、石破天)、「有情皆孽眾生皆苦」(《天龍八部》)的,浩瀚雄奇的武俠世界。
忽然之間,他寫了一個狡猾的、無賴的、憊懶的、滿嘴髒話的、偷懶的、好色的、滑稽的、沒半句真話的、討了大堆老婆的小流氓的不朽歷史。
等於是,一個騎士小說家獨自創造了騎士小說傳統,然後,自己用一個堂吉訶德,推翻了自己設定的世界。
而且:
這個小流氓,恰好處於中國歷史上最矛盾的時代——《鹿鼎記》里充滿了漢人與滿族的矛盾;漢人之間的矛盾(吳三桂、台灣鄭家、天地會等無數勢力的對決);中國與外國的矛盾(中國與俄羅斯);江湖幫會之間的矛盾。裡頭出現的人物,用阿九的話說:「這房間里,雲集了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李自成),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吳三桂)」,韋小寶接茬「古往今來第一大美女(陳圓圓)……」加上康熙、鰲拜、順治、施琅、索額圖、鄭經、陳永華,甚至俄羅斯索菲亞公主、葛爾丹。
無限多的矛盾,無限多的歷史人物,無限複雜的關係,而韋小寶,一個基本不太會武功的小流氓,就穿梭於天地會、清朝宮廷、俄羅斯宮廷、神龍教這無數地方之間,處處左右逢源,靠的就是各種小狡猾伎倆。
而且:
這個小流氓的另一面,是康熙。整部《鹿鼎記》,其實以康熙平鰲拜開始,以康熙平三藩、平台灣、打平雅克薩為貫徹,描述了康熙——姑且不論歷史上實際如此——雄才大略的一面。所以小說第四十回,韋小寶那段話才如此動人。在我看來,這就是《鹿鼎記》的主題:
韋小寶乘機說道:「是啊。小皇帝說,他雖不是鳥生魚湯,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較,也不見得差勁了,說不定還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過得比明朝的時候好。兄弟沒學問,沒見識,也不知道他的話對不對。」
顧查黃呂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開國的明太祖直至未代皇帝崇禎,若不是殘忍暴虐,便是昏庸胡塗,有哪一個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當代大儒,熟知史事,不願抹煞了良心說話,不由得都默默點頭。
韋小寶道:「所以啊。皇帝是好的,天地會眾兄弟也是好的。皇帝要我去滅了天地會,我決計不幹。天地會眾兄弟要我去行刺皇帝,我也決計不幹。結果兩邊都怪我,兄弟左思右想,決計要告老還鄉了。」
金庸以一部完全違反自己傳統的但是最好看不過的小說,以他最熟練最自如的筆調(金庸小說里文筆之隨意從容,能和《鹿鼎記》媲美的,只有《天龍八部》),推翻了自己所親手製造的武俠世界及其慣有邏輯,從形式和內容上,完成了對自己所有作品——也是武俠史上最偉大的一批作品——的回溯和檢討,而且還順便描述了康熙一朝大事,討論了滿漢矛盾這麼大的一個主題。姑且不論是否夾帶私貨,僅論小說,說這是金庸最好的小說,乃至武俠史上的《堂吉訶德》,毫不為過。
有人說鹿鼎記最好,無非是因為鹿鼎記已經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部諷刺武俠的反武俠小說。可以說金庸之前寫的那些俠義人物到了鹿鼎記里都被從頭到尾黑了個遍,大俠仁義道德到最後都比不過地痞無賴的撒潑打諢,從這個角度來說其諷刺力度之強當然有理由說鹿鼎記是一部好小說。
但可惜的是鹿鼎記已經不是武俠小說了,雖然裡面有江湖,有俠客,但他們在鹿鼎記里屬於被嘲弄被諷刺的對象,就像現在人們喜歡嘲弄自己年輕時的夢想一樣。這裡面包含的東西足以讓小說成為一部佳作,但到底離武俠太遠。
武俠被有些人稱為成年人的童話,而鹿鼎記已經完全不是通話,是漫畫式的現實,赤裸裸地諷刺著童話。單純想從寫作技巧上講講《鹿鼎記》的精妙。
當然我不是專業作家,現在也沒認真重新翻書來研究,純粹是說到哪算哪。
《鹿鼎記》比起金庸其他小說,在情節的設置上是真正做到一環扣一環,絲毫沒有斷層的。
什麼叫斷層?以《射鵰》為例(誰要我最熟悉射鵰呢)。在楊鐵心包惜弱自殺之後,就是情節上一個斷層。上一段故事結束,下一段故事的開始就是郭靖和黃蓉打算四處遊玩。然後在第一次相遇洪七公,郭靖學了十五掌以後,又是一個斷層,要靠一段大概是兩人遊山玩水,這一日走到太湖邊上這樣的轉場語言來連接。
而什麼樣叫做不斷層呢,比如郭靖黃蓉在從鐵掌峰受傷,逃難逃到瑛姑處,瑛姑指點他們到一燈大師那裡療傷,打開一燈支線,等這條線結尾,看到雙鵰帶來的信號推測島上劇變然後這情節一路順下去,就是沒有斷層,能順利連接的。
說回《鹿鼎記》,這部小說情節的安排環環相扣,沒有絲毫斷層,就是體現了那時候金庸文筆的爐火純青。從海大富的威脅,到毛東珠的難關,中間不停的埋下神龍島沐王府老皇帝陶紅英各種的伏筆,然後庄家老宅連續打開雙兒支線神龍教支線,又是之前鰲拜線的呼應和收尾,然後上了五台山,這一路情節一直順下去絲毫沒有斷層。我覺得最妙的是韋小寶回京準備向小玄子復命的時候,讀者這時候就等著看這個支線收尾,好朋友抱在一起感人痛哭場面了,結果韋小寶最後一刻被方怡騙上神龍島,又連接新的故事。從情節安排上《鹿鼎記》幾乎是沒有斷層的,沒有地方能讓讀者放下書本歇一歇的,全部連成整體。故事的發展也蘊含內在的聯繫,不會建立在讓韋小寶心血來潮去五台山,心血來潮去神龍島,這樣的全靠蒙全靠撞的發展模式。
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天龍八部》是一部完成度很低的小說。金庸對《天龍》有過很宏大的設想和構思,但是寫下來筆力不逮,四處爛尾。比如掃地僧的出現就標誌著情節失控,只能靠一個平白無故的天神來收場。另一方面,這部小說許多的人物給人感覺完全是神經病,從來干不出正常人的事,蕭遠山慕容博莫名其妙坑兒子,阿朱莫名其妙自己作死,還有逍遙三老這三個神經病是倪匡搞出來bug我就不提了。幾乎這部小說女性角色,除了木婉清,其他人都在邏輯上沒法自圓其說,木婉清還爛尾了。。。。
而反觀《鹿鼎記》,涉及的人物眾多,但是幾乎各個出彩,而且都是正常人,干出來的事都是符合邏輯的,這比天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單說是出場很少的什麼李西華,吳六奇,都給刻畫得栩栩如生。我之前看到一個金庸資深讀者,專門按照人物來點評各部小說的翻拍電視劇,射鵰神鵰倚天什麼的都點評了一輪,但是鹿鼎記沒法評,他說是因為工程太過浩大,鹿鼎記里真正值得拿出來說的角色太多,你按不同的江湖勢力分,清廷,神龍島,天地會,沐王府,吳三桂,武林群雄,基本上每邊最少要說四五個人,多的十個也說不完,加起來就五六十個了。這看似是韋小寶個人的遊記,但是對於江湖群雄的刻畫,寥寥數筆,就有了鮮明的形象。這是《鹿鼎記》,其實也還有《笑傲江湖》,對比於金庸其他作品的出色的地方。
唐吉珂德 之後, 再無 騎士小說, 大家覺得 騎士斗巨龍——太傻逼了,
鹿鼎記 之後,金庸封筆,大家覺得 練上幾十年功力,被一槍打死——太傻逼了,
守望者之後,再無 超級英雄。大家覺得 飛來飛去自以為是打擊罪惡,其實製造更多罪惡——太傻逼了
守望者 其實解構了 很多超級英雄,
你其實是——你以為自己是
夜梟——蝙蝠俠、
曼哈頓——超人,
絲鬼——黑寡婦、神奇女俠、
笑匠——小丑、
羅夏——地獄男孩、
法老王——雷神和洛基、
隊長——隊長、
飛蛾——鳥人、
陳近南——陳家洛、
鄭克爽——袁承志、
九難師太——掃地僧、段延慶、
歸心樹、歸二娘——郭靖、狄雲『 楊過 小龍女
阿珂——王語嫣、
蘇荃——黃蓉、任盈盈
建寧——趙敏、
這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小說。
以往武俠小說,不論結局是喜是悲,不論篇幅是長是短,主人公總是「武功高強」的。武俠小說作為一種類型文學,「武」排在「俠」之前,令狐沖笑傲江湖,可不單是靠他的氣度胸襟,而是靠絕頂武功,郭靖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靠的也是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若是沒了這神奇武功,武俠小說就成了其他的文學體裁而不成為「武俠」小說。
而且,主人公或者家仇國難,或者命運離奇,身份特殊,但總是名門之後,之後或受傷受害受冤屈,但總有奇遇,絕處逢生,更得以秘籍,最終武功大成,報仇雪恨,抱得美人歸。這基本是個固定套路。
但是,韋小寶從個性到出身都是對以往金庸作品的「反動」,小流氓出身,母親是個妓女,不學無術,好賭好色好吹牛,嘴裡污言穢語,粗鄙不堪。武功更是一無所取,臨敵取勝的法寶是馬甲、匕首和雙兒。
但這傢伙做官平步青雲,泡妞無往不利,還和活佛結拜,和羅剎公主私通,和皇帝是好哥們兒,同時又是黑社會的香主,還當了邪教組織的中層。。。。哪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是這樣的?和人過招靠騙靠哄,靠自己的丫鬟?
金庸靠這樣一個主人公,這樣一個諷刺小說,所謂中華文明,人情社會,所謂「成功」、所謂「英雄」、「俠義」,都被金大俠自己給消解了。
很贊同張公子將鹿鼎記和唐吉可德的比較。
在早期作品如碧血劍,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的時候,金庸的民族情結非常嚴重,人物臉譜化突出,主角都是高大全,基本上還屬於傳統武俠的範疇,甚至之後的射鵰三部曲都還有這個毛病,以國讎家恨為大格局,筆下的人物參與到歷史中。
到了天龍時期,金庸已經開始思索,世上並沒有好的壞的民族,只有好和壞的人,蕭峰是契丹人,段譽是大理人,虛竹是西夏駙馬,但他們無一例外為了天下而憂心。
到笑傲的時候,大師直接把時間架空,沒說明什麼年代,但家國大事已不再是主題,反而是以武林的紛爭為主線,隱喻的方式指出了偽君子遠比真小人可惡。
鹿鼎作為封筆之作,無論從筆法,思想,結構來說都達到了個人創作的最高峰。在這個故事裡,上到康熙下到草民,遠至俄羅斯、台島,人生百態,世間萬象,不僅了跳出民族的範疇,甚至超越了國家的概念,讀起來一氣呵成,水銀瀉地。看金庸15部小說,無一能至此高度。
引用神鵰中對獨孤求敗的評價:金氏早期的作品不做評價,而三部曲至天龍階段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笑傲時代「不滯於物,草木竹石皆可為劍」,而鹿鼎時代,已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了。
別只顧著看韋小寶
主要看康熙和陳近南
然後就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鹿鼎記,然後應該更容易理解為什麼說鹿鼎記是最好的一部
從金庸的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金庸一開始是反對皇權,支持江湖革命分子的,比如乾隆和陳家洛的形象對比,比如張無忌和朱元璋的形象對比,金庸一開始是否認皇權的,歌頌或者說是站在江湖革命者的角度,武林的規則和遊戲是主要描寫對象,然而順著這個角度往後看,金庸本人對皇權的否定越來越淡,對江湖故事越來越失去興趣,反而對政治鬥爭興趣倍增,可以看到緣起於文革鬥爭的《笑傲江湖》,主要寫政治,到了《鹿鼎記》,金庸更是覺得:有一個好幫會不如有一個好皇帝,所以對江湖中人的描寫很多是諷刺的,然而他也喪失了武俠的創作慾望,所以擱筆不寫了。
我覺得是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吧!比如我覺得金庸最好的小說是天龍八部,這個很多人都說過。鹿鼎記的卻是非常不錯的小說,我非常喜歡韋小寶。裡面的故事也是荒誕又真實的。
1.個人認為《鹿鼎記》並不是金庸先生最好的小說。
2.有個高票答案說,《鹿鼎記》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是集大成者,這個錯的很遠,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種,《鹿鼎記》裡面的市井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是相對不重要的一種。中國文化是個很厚的概念,市井文化可以說是浮在最上面的一層文化,用這樣的文化為入口,試圖解構中國傳統文化,然後給自己美其名曰說什麼「返璞歸真」,「反武俠」,這是思考上的惰性,就像周星馳的電影,凡是拾人牙慧說什麼周星馳是後現代主義大師的,都是懶得思考但卻覺得自己牛逼高人一等的。
3.從技術上說,《鹿鼎記》也不是金庸最好的小說,它甚至都排不進前三,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鹿鼎記》的結構單一,它的主線就是以韋小寶為中心的歷險記模式,單純從小說技法來說,這樣的歷險記模式的小說是非常容易寫的,他基本上對作者的寫作技術沒有什麼要求,你們可以看看後世的網文,大部分都採用了主人公曆險記這樣的模式。採用這樣的模式就意味著你在結構上可以做到上下文無關,可以做到在一個episode裡面集中解決這個episode的矛盾。所以一旦結構上採用這種歷險記模式,在技術上也就不大可能有什麼亮點。公認的最難的結構是「群像」,好多人說水滸是群像,在古典小說裡面技法一流,但是好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最好的小說《紅樓夢》其實是個群像小說,而且技術上比水滸高不知道哪裡去了。如果單純從技術上看,《天龍》的技術是金庸最好的,《笑傲》次之,再次是《連城訣》。
4.《鹿鼎記》的所謂反武俠,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反武俠」是不是「武俠」的最高境界,不能單純因為作者跳出一個世界觀,我們就說他高明,這個不一定的,那我如果寫個科幻小說,跟你們講在四維的世界裡,你們這些三維生物的世界觀簡直low到爆,在星系文明的境界上看螻蟻一樣的人類為這一點利益搞政治鬥爭,核爆,星球大戰。這個小說是不是就牛逼,顯然不是呀。如果說從《鹿鼎記》的反武俠角度看,我們需要看兩點,第一:鹿鼎記解構傳統武俠是否成功。第二:鹿鼎記在跳出武俠這個世界觀之後,在那個新的世界觀裡面是不是很優秀?
那我們來嘗試回答第一個問題,鹿鼎記靠什麼來解構武俠,靠的是市井,功利,政治和荒誕,第一眼看去,它似乎是用荒誕來消解傳統武俠的嚴肅,但是問題來了,單純地消解價值觀並沒有用,荒誕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你不能為了手段而手段,而且在消解了武俠的價值之後,金庸給的出路是什麼,是政治,是康熙的那番天子之論,說實話,當年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是非常不滿意的,俠以武犯禁,韓非子說了這個話上千年了,你最終跳出來說武俠只是一場虛幻,讓我們來玩政治吧,金庸曾經在《笑傲》裡面通過道家的清靜無為,諷刺和噁心現實政治的險惡,為什麼到《鹿鼎記》裡面,他又用現實政治來解構武俠。儘管金庸塑造了陳近南這個角色來戳破傳統的嚴肅武俠的虛幻,但是金庸依然是功利主義地去戳破的,因為陳近南的事業失敗了,那麼我們就認為傳統的嚴肅武俠被消解了,這個價值觀是有問題的,實際上,中國古代思想裡面不以功業成敗論高下一直是佔據主流的,中國人自古以治史來匡正規範帝王,以虛幻的道德來對抗現實的政治。而武俠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實際上是中國人的一種修身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不認為金庸在解構傳統武俠上取得了成功。
第二個問題,如果跳出武俠這個世界觀,那麼鹿鼎記在新的世界觀裡面算不算優秀,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不需要費力氣去討論吧,無論是荒誕小說,還是歷險記小說,還是yy網文,還是現實政治隱喻小說,鹿鼎記大概頂多能夠排到二流這個水準吧。作為一個金庸小說迷,見證了金庸從《書劍恩仇錄》到《笑傲江湖》再到《鹿鼎記》一步一步的變化。
金庸最經典的一部武俠小說是《笑傲江湖》,而《鹿鼎記》是最好的一部。
原因總結如下:
1. 《鹿鼎記》顛覆了金庸設定的武俠世界規則。武功並不是萬能的,還有石灰粉,有西洋槍。再厲害的武功高手被撒石灰粉之後只能落荒而逃。槍的引入使清朝的我們開始認清西洋科技的強大,閉關鎖國的無知和落後。武功已不是江湖上唯一的標準,各勢力領導人的氣度與謀略也被作為重點描寫的對象。
2. 這金庸情節構思最用心,筆觸最成熟的一部小說,揮灑自如,幽默諧趣。其中的每一個人的性格都從多個角度烘托而出,躍然紙上。而圍繞在韋小寶身邊的各個勢力的碰撞與交匯也譜出妙趣橫生的情節,既有歷史的剪影,也體現出小說特有的誇張與美化。
比如個人覺得最妙一章,是韋小寶為追求阿珂而戲耍鄭克爽的情節。韋小寶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偉和鄭克爽的無能,前後分別驅動了四方勢力陷害鄭克爽:天地會(把鄭克爽當成球拋來拋去玩,讓他掉面子),沐王府(逼韋小寶和阿珂假結婚),雲南平西王府(裝成野人綁走並教訓鄭克爽),朝廷(讓做侍衛的兄弟故意找鄭克爽的麻煩,陷害他嫖妓欠錢)。鄭克爽在短短几天內被連續打了好幾頓,不成人形,而韋小寶得意洋洋。這是韋小寶權利和地位達到最頂峰的標誌。幾個本或對立或曖昧的勢力卻與韋小寶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般作家難以掌控的複雜情節卻被金庸老人家把玩得圓融自在。
讀者看得輕鬆可樂,細想卻不得不佩服金庸老人家的構思的良苦用心。
金庸15部小說,都有不同的內涵。金庸最早的兩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基本上是加工民間傳說,寫法也是一板一眼,創新不多。實際上到了《射鵰》連載時,故事情節上有了革命性突破,但小說寫法、主旨實際上並沒有太大變化。
作為通俗小說,武俠作品最多宣揚的無非是匡扶正義、精忠報國這些觀點,這還是民國通俗小說的延伸,《射鵰》就是典型的例子。到了《神鵰》,更加註重個人情感的表達,也就是愛情與自由,和民族大義放在同等的高度。這種矛盾衝突在《倚天屠龍記》中更加明顯,金庸對抗元這些民族大義已經不再過多著墨了。
《天龍八部》是個轉折點。它可以說是金庸繼往開來的一部作品。從大的宗旨來講,在神鵰三部曲里一直有一個傳統的課題:是非分明的民族大義。而這在《天龍八部》里漸漸變得模糊,因為已經不設對立面了。而人物思想分析,裡面道家、儒家、佛家一應俱全,裡面涉及到人物千羅萬象,當真是「天龍八部」。
但到了《笑傲江湖》就有點不一樣了。
金庸的作品,有一段進化過程:首先是通俗作品,如《射鵰英雄傳》;其次是立意高遠的通俗文學,像《天龍八部》;再次是有思想內涵的文學作品,如《笑傲江湖》。
如果有人問我金庸小說哪部最值得推薦,我一定首推《笑傲江湖》。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其文學性極強,金庸這時候的語言控制能力已經隨心所欲,各種技巧爐火垂青,完全可以當做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來欣賞,而不僅僅是通俗小說。
二是《笑傲江湖》的思想性已經開拓了同類小說的一個新高度。相信金庸迷都知道《笑傲江湖》影射的東西。實際上,它不僅影射當時,更映射了古今。
大家會發現,《笑傲江湖》本來講的一個高度追求自由的故事,主人公也很瀟洒,可是小說的故事氛圍卻是非常壓抑的。正邪的架構在被重塑,處處充滿殺戮和陰謀,親近的人相互戕害。《笑傲江湖》里,金庸開始挖掘人性里最陰暗的東西,但卻借著貌似信奉道家無為的令狐沖,舉重若輕的展示給大家。
而《鹿鼎記》,又將這種舉重若輕發揮到極致。主人公更得更加鬆散甚至慵懶,毫無上進心,沒有廉恥觀,總之,這是一個平常最被忽視最被看不起的一群人。可是,就是韋小寶這樣的人,見證的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變遷,接觸了最複雜的人性,最骯髒的權謀和最輝煌的經歷。
關於《鹿鼎記》的部分主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已經有過。只不過,《桃花扇》是正面描述,而《鹿鼎記》卻反其道地呈現出最燦爛的人生,最讓人忍俊不禁的喜劇。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所以大家看《鹿鼎記》,幾乎很少描述血淋淋的場面,主人公韋小寶見過的場面不比蕭峰差,但都被韋小寶用喜劇的方式拆解。歷史本來何其嚴肅,但相似的人心一直沒變。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流氓成為主角,與其說在嘲弄歷史,不如說是金庸在還原人性。
《鹿鼎記》里的除了韋小寶,都不是當初自己想活成的樣子。
正如一句話說的,所有偉大喜劇的內核,其實都是悲劇。
從筆法來說最為純熟的一部,出場人物眾多,出彩的人物也多,人物躍於紙上,寥寥數筆便將一個人型態容貌勾勒出來,讀起來少有打磕絆的地方。還常有妙筆,胡天胡地之類的詞,真是難為他怎麼想出來用在這裡。主要人物豐滿立體。這都是一部好武俠小說不可或缺的要素。
說是最好的小說,遠在這些要素之外。
金庸早在神鵰俠侶里便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將「武俠」兩個字拆解開來,到了《鹿鼎記》中,才真正的將「俠」剝離與「武」之外。之前的小說中,以俠為骨,借武敘事,但在鹿鼎記中,金庸選擇將故事放在更為宏大和複雜的環境之中:朝堂之上,江湖之中,草莽之內,甚至還有外邦參與進來,宏大的敘述背景和紛繁複雜的力量鬥爭導致了故事的衝突性和觀賞性俱佳。而且,在作品中「武」的作用又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俠」的精神終於能夠在脫離了「武」的限制之後,達到了另外的境界。
此外,小寶這個人物是最為豐滿的一個,他有他狡猾狠毒的一面,也有他溫柔善良的一面,更不要說他多麼的講義氣。而且,在沒有比他出場時更加赤手空拳的了,揚州勾欄里出來的小壞蛋,除了個老媽再沒別人,老爸是誰都不知道,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際遇都是他自己掙出來的,比較其他的男主人公,多多少少都有點身世背景,陳家洛這種高富帥不用提,最不起眼的狄雲好歹還有個名門正派江湖人士的身份呢。而且也沒有比他活的更主動的人了,從揚州開始每一步都是他自己踏出去的,要不要跟茅十八走,要不要假裝小桂子,就連被神龍教抓走也是前面自己做的事情導致的,做了什麼事情,再沒人給他兜著,好壞都只在他自己,沒旁人可依靠,比起其他的男主角來這點就十分了不起。上面有人講說金庸帶著批判的眼光在看鹿鼎記,我以為不然,人到了年紀大了,反而寬容些,好多小的錯失,並不會放在心上,所以結局也沒有什麼好壞,只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而已。小時候喜歡神鵰俠侶,老了之後反而喜歡鹿鼎記多些。
因為這本書金庸把所有人和物都諷刺了一遍,還是自己寫過最推崇的…比方說武藝,絕世武功被韋小寶用火槍崩了…蓋世大俠被韋小寶耍的團團轉。那些自詡正義的天地會群雄做了各種齷齪的事,冥頑不靈,不懂變通。書出來時許多人以為是代筆就是這原因。可以說之前的書都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是到鹿鼎記,金庸先生自己拋出了個問題,什麼才真正是俠?然後他寫出了韋小寶,猥瑣,貪婪,好色,好賭,幾乎集合了所有男人缺點的主角…所謂的俠迂腐不堪,為一個不切實際的事情盲目追求,不計手段。所謂的小流氓卻奔走相告,不經意間做成了許多為國為民的好事。可以說,金庸先生在這本書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義,奸,善,惡,定義再一次被他改寫了,俠再也不能簡簡單單地可以說明白得了。如果說陳小春版電視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喜劇的話。原作書則是明裡洋溢著輕鬆愉快。暗裡時不時來諷刺一下,描繪人性的小說。鹿鼎記不愧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無俠勝有俠,無招勝有招,集大成矣…
PS,鹿鼎記還開創了後宮種馬文的先河,高度不高都不行…
PS2,鹿鼎記原作書真的和電視感覺不同,寫得非常好。建議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讀…
這只是一種個人觀點或個人喜好吧,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心中自有看法,就像我最愛射鵰,武俠武俠,純粹點就是看武和俠。當然金先生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師,就是因為不拘泥過去,突破自我,求新求變,滿足不同人的口味,江湖百態,人間滄桑,武林之中不僅有郭靖喬峰,也有令狐沖韋小寶
如果金庸是滿族人或者是漢族旗人,那麼鹿鼎記是他最好的一本小說,給滿清和先祖查伊璜洗白得很成功。否則絕對不是。。「皇帝是好皇帝,能吃上飯大家就做順民吧,讓異族統治也沒什麼關係。以前殺了不少人,讓欽差大臣祭祭就好啦」,書中洋溢的這種調調實在讓人無法認同。
小寶的7個老婆怎麼看都是金庸的yy,哪個是兩情相悅的真愛?似乎只有小郡主呃。。
書里最成功的是對陳近南的描寫,如此英雄人物命喪宵小之手,每每讀來讓人嘆息不已
提問者事先設好限制,引得大家都去解釋為什麼鹿鼎記是最好的金庸小說,但是很抱歉,我從小就是個武俠迷,金老的書基本每本都翻過很多遍,不論是個人感覺,或是我從別處得到的評論(當然也可能我孤陋寡聞),我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說鹿鼎記是金庸最好的小說,我所聽到的意見基本是在天龍八部或笑傲江湖之間,尤其是天龍八部。
就事論事而言,鹿鼎記作為金老的封閉之作(越女劍不算),確實和之前的所有作品有很大差距。主角不再是那麼一個極其正面的英雄角色,而是一個地痞無賴似的小混混。一方面這個金老思想的轉變有關,他自己也曾說過,早些年寫書的時候想法很簡單,覺得英雄就是很正面的,然後很多事情都是一些理所應當的。但是慢慢金老意識到即使是武俠的世界,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英雄或者主角也不是絕對正面的,主角也源自普通人,也是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韋小寶這樣一個風格迥異的主角的出現,可以理解是金老對自己早期作品的一個總結之後的一次冒險的嘗試,但是他成功了,成功了塑造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武俠角色,一個幾乎不會武功的武俠主角。
但進一步去挖掘韋小寶的人物性格,其實可以發現中間還是有很多金老對武俠的理解,比如江湖義氣,兄弟情義等等。這些東西在金老的作品中其實一直有宣揚,即使很多作品中有寫到背叛,但是作者最後宣揚的還是正面的意義。而韋小寶其實最值得人讚賞或喜歡的地方也正是因為他雖然油嘴滑舌、八面玲瓏,但是他有底線,那就是講義氣。對茅十八、對康熙、對天地會,他寧可自己左右為難,但從未考慮過出賣兄弟。
所以我覺得你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不如直接討論為什麼鹿鼎記受歡迎,但是不要隨便下鹿鼎記就是最好的金庸小說的結論,我真的是這麼多年,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說。個人意見只想表示一下呵呵。
不認同金老是用來諷刺文革的,假如非要說諷刺,也是諷刺這個社會,而且帶有無力感和認同。
往往一篇文章或者觀點是對這個社會強力的分析和認同,便可推崇為最好的作品,因為不僅作者本身有一種成就和滿足,讀者也可從中借鑒經驗,用以自保和更好地攫取。顯然《鹿鼎記》是金老筆下的巔峰產物,掠過俠骨柔情、拋開家國讎恨,甚至一定程度淡化了善惡。善不見得比惡高貴,惡也不見得比善不齒。
至於韋小寶這個人物,假如以男女各自的情緒去看,便是男性的朋友,女性的敵人。但假如從利益角度來看,於男性女性都無什麼好處,也無什麼好處。他重義氣,但面對常人陰狠毒辣。他愛女人,但為了得到坑蒙拐騙。
按普世觀點來說,善惡有報,往返輪迴。而這個大方向我是極度認可的。但韋小寶奇就奇在,他滿足點很低,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生存,然後順便揩一把油(於男於女)。他狹隘卻寬廣,因為他認可的人少,但認可就會交心。他陰狠卻擔當,因為他擔當的並不多。他貪財卻大方,因為他並無很多金錢觀念,單單為了滿足小小的虛榮和慾望。
他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為要的很少。他比大多數人都要單純和實在,但卻比大多數人活得好,因為大多數人都被教條和理想所拖累。
就自身來說,從韋小寶身上學到的東西並不多,仍是有很多理想和壓力在支配者自己,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沒有父親,只有母親對他很簡單的期許(貌似母親都是這樣。)。也許正是缺失了的童年和沒有接受教育才帶給他以後的逍遙。
有得有失,此言不虛呀。韋小寶其實更深處來看,才是大多數男人內心真正嚮往的角色,逍遙多女。讓大家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行的生活,不像金老其他作品給人一種現實中掙扎擴大版的愛恨情仇和悲歡離合。而是真正讓人羨慕,成為一個偶想式的人物讓所有人來學習,也是真正能帶給有獨立思考和能夠結合現實的讀者益處的。
《鹿鼎記》在我的心中可以這麼概括:」有時候,你可以頑皮一點。「當然,只是有時候。對於接受傳統正面儒家理學教育(仁義道德那些個概念)的人來說,很有必要去認識儒家文化的另一面。而這本書寓教於樂的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另一面。
金庸並不是個衛道士,理學家,他對儒家理學的反感體現在不同的作品裡。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反儒家的,因為儒家本來就是兩面派。表面仁義道德,另一面是堅忍陰毒。這兩面同時存在。通過笑傲江湖裡的岳不群,金庸提醒大家儒家的兩面性。而通過鹿鼎記,他想說這另一面的必要性和實用性。
如果只掌握儒家的一面,那麼只能是高尚的傻子或者卑鄙的小人,如果同時掌握兩面,那就呼風喚雨內心平靜名利雙收了。
推薦閱讀: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里,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話?為什麼?出處是哪兒?
※在金庸小說中,黃蓉怎麼會愛上郭靖呢?
※慕容復如果真的成為了西夏國的駙馬,能夠掌握西夏國的權力嗎?
※金庸小說里你最喜歡的句子是什麼?
※金庸劇里最雷同的情節設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