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赫的音樂中有時出現的這種旋律是一種常見的技法嗎?

一個音不斷重複,在其間夾雜另一段旋律,比如:
Goldberg Variations Var13

Cello Suite No.1

看起來很簡單其效果感覺卻很奇妙。我好奇這是一種作曲中常見的技法嗎?是不是有專門的名稱?
我只是入門的愛好者,甚至對巴赫以外聽的都不多,望不吝賜教


這個在音樂理論上叫做Compound Melody. 只有一個單聲部在演奏,但這個單聲部在實際聽覺效果上做出兩個聲部的感覺。


我也快速補充個術語哈,這個也可以稱作偽復調(pseudo-polyphony),或者如其他答主所說,叫做複合旋律(compound melodic line)。我貼個截圖好了:

(出處:Encyclopaedic Dictionary of Music - Volume 2, Gyan Publishing House, p.549-550)


就是一個旋律線條做出多個聲部效果的常見技巧,巴赫用得很多,但不是巴赫的專利。

一般稱compound melody,申克分析的用詞是unfolding。

也不一定包括不斷重複的音,比如說《平均律》第二首

這裡面有三個聲部的效果,每個聲部都不是完全重複的。


隱伏聲部


我鋼琴學的少,但看到這個我第一個想起的不是巴赫而是《鍾》
真·童年陰影


如果你彈古典吉他,會發現這種技法用得很多。基本所有大型曲目都會用到。


同期都常見的技法。

維瓦爾第也常用。


剛好前段時間練了一下 Cello Suite No.1 小提琴版本~
這個我老師說,相當於是通奏低音。
那些同音的是一個聲部,其他音是一條聲部。
你可以聽一下 Andante Sonata No. 2, BWV 1003, in A Minor 這個是比較明顯的~通奏低音剛好全部踩在節拍點上
(*/?\*)
Cello Suite No.1 一開始每一小節第一個音和第九個音也是通奏低音。
(一個非專業人士的回答,看看就好~)


這有專門的名字,叫作隱伏聲部。而且隱伏聲部有很多種形態和類型,你列舉的這種叫做「二聲部斜向進行」的隱伏聲部。一個隱伏聲部的內部可以分出兩個或更多個層次,從而表現出多聲部的效果。巴赫時期寫作旋律的常見形態。這種旋律可以很好的表現出和聲,並且比普通的旋律具有更強的立體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由於樂器的製造與發展受當時的科技水平制約,表現力要遠遠落後於現代樂器;如當時的羽管鍵琴與現代鋼琴相比,音色因自身發聲裝置的落後而缺少共鳴和延音、音色和力度單一併且無法控制,所以巴赫常常使旋律變得密集而複雜,將發音點的個數翻倍,從而彌補當時樂器在聲學上的不足。


不懂什麼原理,但是很常見啊,不光巴赫,別人也有。

看到這個腦子裡最先冒出來的就是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感覺兩邊在各說各話,左手畫圓右手畫方,但其實左右手在互相重複,略有不同,只是錯開了。
規規矩矩,一絲不苟,很有規律的音符。看上去毫無美感,但是個人感覺有一種在做數學題的感覺。。嚴謹又挺有意思的

僅供參考


這。。個也叫技法?還有名字?
我只知道這種地方是我小提琴拉的最快的地方


流行音樂里的新古典主義很常見,我很喜歡這種旋律


如圖所示,來自英皇考級的樂理書


唔,我想到了howard levy吹布魯斯口琴的時候用的高級舌堵技巧,無論吹氣吸氣都會帶上一個低音5。


通奏低音,又叫數字低音,一般由古鋼琴或者管風琴演奏,由演奏者自由發揮


踏板音(pedal note)


推薦閱讀:

作為古典音樂大師輩出的浪漫主義時期,有哪些不可不聽的佳作?
如何評價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你曾經被哪些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旋律洗腦?
「寧可聽二流的立體聲,也不聽所謂大師的單聲道」有沒有道理?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樂理 |